种子学第3章种子的化学成份
- 格式:ppt
- 大小:2.18 MB
- 文档页数:28
---------------------------------------------------------------最新资料推荐------------------------------------------------------种子中的各种成分第三章种子的化学成分了解种子的化学成分使我们了解种子生命活动的规律。
确定种子在各方面的利用价值,为贮藏、加工、检验、选育新品种提供依据。
第一节农作物种子化学成分及其分布(一)主要化学成分的生理作用 1、生命活动的基质--蛋白质 2、生命活动的能源--淀粉、脂肪,蛋白质有时也可以作为能源 3、生理活性物质--酶、维生素、生长素 4、生命活动的介质和生化变化的参与者--水(二)主要作物种子的化学成分按其主要化学成分状况及用途,分为粉质种子、蛋白质种子和油质种子三大类。
粉质种子大部分化学成分贮存在胚乳内;而蛋白质种子(豆类) 及油质种子绝大部分化学成分贮存在子叶内。
1、禾谷类主要贮藏物质的含量:淀粉 70%左右蛋白质 10%左右,脂肪 1-3%比较水稻、小麦、玉米:淀粉--差异不大;蛋白质--小麦玉米水稻脂肪--玉米小麦水稻玉米胚大,含油高 2、豆类(1)分二种类型蛋白质高,糖类也高--豌豆、菜豆、蚕豆、绿豆蛋白质高,脂肪也高--大豆、花生(2)比较大豆、花生大豆蛋白质高,花生脂肪高3、油质种子总的看,含油量高,蛋白质含量也高--芝麻、向1 / 23日葵、油菜(三)种子化学成分的分布 1、禾谷类种子各部分的比率(重量)稃壳 20-25% 皮部(果种皮) 1 0-1 5% 水稻米粒(糙米)75-80% 糊粉层胚乳淀粉层 60-70% 胚 2.5-4% 2、种子各部分的化学成分胚--无淀粉;多蛋白质、脂肪、可溶性糖、灰分、维生素。
特点:营养好,难贮藏胚乳--包括全部淀粉;蛋白质绝对量大,但相对量低;脂肪少糊粉层--类似胚果种皮--只有纤维素含量高第二节种子水分 (一) 种子中水分存在的状态游离水(自由水) 结合水(束缚水) 可作为溶剂0℃可以结冰自然条件下容易从种子中蒸发不能作为溶剂0℃不结冰自然条件下不易蒸发,强烈日光或人工加温才蒸发不能引起强烈的生命活动引起强烈的生命活动含水量低种子可能无游离水(二)种子临界水分和安全水分 1、临界水分----当种子中游离水刚去尽,留下全部结合水时的水分,其含量因作物种类而不同。
种子学》课程教学大纲(种子生产与经营专业)课程编号课程名称:种子学学时:32 实验学时:6 学分:2一、课程的性质、目的和任务种子学是研究作物种子的特征特性、生理功能和生命活动规律, 为农业生产服务的一门应用学科,是农学、农师专业的主要专业课程之一。
本课程的教学,旨在使学生系统了解种子的形态构造、化学成分的特点及其与生理功能的关系,种子发育、成熟的过程和特点,种子休眠、活力、寿命、萌发及种子处理的概念、机理及其变化规律、调控措施,并运用这些理论来阐明种子加工、贮藏、质量检验的技术原理,熟练掌握种子加工、贮藏、质量检验的操作技术,能在生产实践中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具体问题。
二、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课程教学应力求使学生弄清基本原理,掌握基本内容,熟悉操作规程,能独立解决种子工作中的实际问题。
三、教学内容,重点和难点第一章绪论1、教学内容种子的涵义,种子学科的历史与发展,种子学的内容和任务,种子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种子学在实施种子工程中的作用。
2、教学基本要求掌握种子的涵义,了解种子学科的历史与发展,种子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种子学在实施种子工程中的作用。
3、重点和难点:重点:植物学种子和农业种子的基本概念和主要类型难点:植物学种子和农业种子区别第二章种子的形成与植物学分类1、教学内容双受精作用及种子的形成和发育;种子的一般形态和构造;种子的植物学分类;主要农作物种子的形态和解剖构造2、教学基本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双受精作用及种子的形成和发育过程,熟悉种子的一般形态和构造,了解种子的植物学分类,并从专业的角度对主要农作物种子的形态和解剖构造有个充分的认识。
3、重点和难点:重点:种皮上的构造及其与胚珠类型的关系;种子的发育和形成过程;种子的形态结构;主要农作物种子外部形态和内部构造的特点;运用种子形态构造特点进行种子鉴别的方法难点:胚囊的发育和结构;双受精过程及意义;运用种子形态构造特点进行种子鉴别的方法第三章种子的化学成分1、教学内容种子的主要化学成分及其含量;种子水分;种子的营养成分;生理活性物质;其他化学成份;种子化学成分的影响因素2、教学基本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种子的主要化学成分,理解环境条件对种子化学成分的影响。
种子生物学一、名词解释自由水:不被种子中的胶粒吸引或吸引很小,可自由移动的水分,存在于毛细管和细胞间隙。
束缚水:被种子中的亲水胶体紧紧吸引,且紧紧被束缚在其周围、不能自由移动的水分。
临界水分:自由水和束缚水的分界,指自由水刚刚去尽,只剩下饱和束缚水时的种子含水量。
(亲水胶体含量高,亲水物质亲水性强,种子的临界水分就高。
蛋白质分子中含有两种极性基,故亲水性最强;脂肪分子中不含极性基,所以表现疏水性。
含油量愈高,临界水分愈低。
)安全水分:能够保证种子安全贮藏的种子含水范围。
临界水分高,安全水分可以高;临界水分低,安全水分必须低。
(安全水分≤临界水分)南方<北方,低温干燥:↑;仓贮条件好:↑;安全水分定的越低,越有利于种子贮藏,但成本增加。
(所以低温干燥的北方安全水分定的高些,更有利于种子贮藏)平衡水分:当种子在外界相对稳定的条件下一定时间后,对水分的吸附与解吸(吸湿性)达到动态平衡,此时的种子含水量就称为该条件下的平衡水分,是衡量种子吸湿性动态变化的主要指标。
吸湿性:种子对水汽吸附与解吸的性能称为种子的吸湿性。
吸附性:种子胶体具有多孔性的毛细管结构,在种子的表面和毛细管的内壁可吸附其他物质的气体分子,这种性能叫做吸附性。
酸价:中和1g脂肪中全部游离脂肪酸所需要的氢氧化钾的量(mg)。
酸价高,品质差。
碘价:与100g脂肪结合所需的碘的量(g),表示脂肪中脂肪酸的不饱和程度。
油脂酸败:种子在贮藏过程中,由于脂肪变质产生醛、酮、酸等物质而发生苦味和不良的气味—哈气。
原因:分解释放小分子;氧化分解/高温、高湿、强光、多氧/种皮/破损。
呼吸作用:种子内活的组织在酶和氧的参与下将本身的贮藏物质进行一系列的氧化还原反应,最后放出二氧化碳和水,同时释放能量的过程。
硬实:是指由于种被不透水而不能吸胀发芽,并保持原来大小的种子,是休眠较深的一种形式,利于种子寿命延长和后代繁衍。
种被:是种子外表的保护组织。
果实种子的种被包括果皮和种皮,真种子的种被仅包括种皮。
种子的营养成分非常丰富,主要包括以下几类:
1.碳水化合物:
o淀粉:是最主要的碳水化合物来源,如水稻种子中的淀粉含量很高,为植物和人体提供能量。
o糖类:包括可溶性糖(如葡萄糖、果糖)和不可溶性糖(如纤维素、半纤维素、果胶)。
2.蛋白质:
o种子是蛋白质的重要来源,如大豆种子中的蛋白质含量可达
25%~36%。
o蛋白质是构成机体组织和酶的重要成分,同时也是体内多种生理功能运作的物质基础。
3.脂肪:
o大多数种子都含有一定比例的脂肪,尤其是一些油料作物种子(如油菜籽)中脂肪含量极高,是膳食中必需脂肪酸和能量的重要来源。
4.矿物质和无机盐:
o包括钙、镁、钾、磷、铁、锌等多种微量元素,对维持人体生理功能至关重要。
5.维生素:
o种子中含有一系列对人体有益的维生素,如维生素B族、维生素E 等,这些维生素对于新陈代谢、免疫系统和抗氧化防御等具有重要作
用。
6.水分:
o种子含水量对其生命力和存储有直接影响,适量的水分对于种子萌发和生长亦必不可少。
7.其他营养物质:
o种子还含有一定的酶、色素、植物激素等生物活性物质,以及膳食纤维等。
不同种类的种子,其营养成分的比例和总量会有所差异,但总的来讲,种子都是大自然赋予人类宝贵的营养宝库。
一、名词解释1.种子的休眠:有活力的种子由于内在原因在适宜的环境下仍不能萌发的现象。
2.自动分级:当种子堆在移动时,其各个组成部分都受到外部环境条件和本身物理特性的综合作用而发生重新分配对象的现象。
3.吸附性:种子胶体具有多空性毛细管结构,在种子的表面和毛细管的内壁可以吸附其他物质的气体分子,这种性能称为吸附性4.扦样:扦样是从大量的种子中,随机取得一个重量适当,有代表性的供检样品。
5.种子净度:样品中出去杂志和其他植物种子后,留下本作物净种子重量占样品的总重量百分率。
6.种子的植物学定义:由胚珠发育而成的繁殖器官7.农业种子:凡是农业生产上可直接利用为播种材料的植物器官8.平衡水分:将种子放在固定不变的温度及湿度条件下,经过相当时间后,种子水分基本不变,即达到了平衡状态,种子对水汽的吸附剂解吸以同等的速率进行,这时的种子水分称为平衡水分9.种子活力:决定种子和种子批在发芽和出苗期间的活性强度和哪些种子特性的综合表现。
10.结露:空气中水汽达到饱和状态后凝结成水的现象,开始出现结露的温度称为露点11.送验样品:从混合的样品中分区一部分相当数量的种子送至检验室做检验的样品。
12.种子发芽力:种子在适宜条件下发芽并长成正常植株的能力。
13.发芽的国内定义:胚根长到与种子等长,胚芽长度达到种子一半14.发芽的国际定义:种子发育长成具备正常构造的能力15.丸化处理和包衣处理:将某些化学物质混入经研细的作为介质的惰性物质中,用胶液作为粘合剂,做成种衣或包衣,是指牢固地附着在种子表面,以改善和促进出苗情况和幼苗生长。
16.种子劣变:种子生理机能的恶化17.种子寿命:种子生活力在一定条件下能够保持的期限18.呼吸系数(呼吸商):种子在单位时间内放出CO2 和吸收O2的量的比19.呼吸强度:一定时间内单位质量的种子放出的CO2或吸收O2的量20.种子标准化:通过总结群众生产斗争和实验的经验对农作物优良品种和种子的特征特性、种子生产、种子质量、种子检验方法以及种子包装、运输、贮藏等方面,做出科学、合理、明确的技术规定,制定出一系列先进可行的技术标准,并在生产、使用、管理过程中贯彻执行。
《种子学》课程教学大纲(种子生产与经营专业)课程编号课程名称:种子学学时:32 实验学时:6 学分:2一、课程的性质、目的和任务种子学是研究作物种子的特征特性、生理功能和生命活动规律,为农业生产服务的一门应用学科,是农学、农师专业的主要专业课程之一。
本课程的教学,旨在使学生系统了解种子的形态构造、化学成分的特点及其与生理功能的关系,种子发育、成熟的过程和特点,种子休眠、活力、寿命、萌发及种子处理的概念、机理及其变化规律、调控措施,并运用这些理论来阐明种子加工、贮藏、质量检验的技术原理,熟练掌握种子加工、贮藏、质量检验的操作技术,能在生产实践中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具体问题。
二、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课程教学应力求使学生弄清基本原理,掌握基本内容,熟悉操作规程,能独立解决种子工作中的实际问题。
三、教学内容,重点和难点第一章绪论1、教学内容种子的涵义,种子学科的历史与发展,种子学的内容和任务,种子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种子学在实施种子工程中的作用。
2、教学基本要求掌握种子的涵义,了解种子学科的历史与发展,种子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种子学在实施种子工程中的作用。
3、重点和难点:重点:植物学种子和农业种子的基本概念和主要类型难点:植物学种子和农业种子区别第二章种子的形成与植物学分类1、教学内容双受精作用及种子的形成和发育;种子的一般形态和构造;种子的植物学分类;主要农作物种子的形态和解剖构造2、教学基本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双受精作用及种子的形成和发育过程,熟悉种子的一般形态和构造,了解种子的植物学分类,并从专业的角度对主要农作物种子的形态和解剖构造有个充分的认识。
3、重点和难点:重点:种皮上的构造及其与胚珠类型的关系;种子的发育和形成过程;种子的形态结构;主要农作物种子外部形态和内部构造的特点;运用种子形态构造特点进行种子鉴别的方法难点:胚囊的发育和结构;双受精过程及意义;运用种子形态构造特点进行种子鉴别的方法第三章种子的化学成分1、教学内容种子的主要化学成分及其含量;种子水分;种子的营养成分;生理活性物质;其他化学成份;种子化学成分的影响因素2、教学基本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种子的主要化学成分,理解环境条件对种子化学成分的影响。
种子的特征种子是植物生长的起点,也是植物繁衍后代的重要手段。
种子的特征对于植物的生长发育、适应环境以及繁殖后代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本文将从种子的形态结构、化学成分、营养和保护机制等多个方面探讨种子的特征。
一、种子的形态结构种子是由种皮、胚乳和胚芽三部分组成的。
种皮是种子外层,由外种皮和内种皮组成,起到保护种子的作用。
胚乳是种子的主要部分,由营养物质组成,提供胚芽发育所需的养分。
胚芽是种子的生命之源,包括胚轴和种子叶等结构,发育成为新的植物个体。
种子的形态结构对于种子的营养和保护机制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二、种子的化学成分种子的化学成分主要包括碳水化合物、脂肪、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等。
其中,蛋白质是种子的主要营养成分,提供胚芽发育所需的氮源。
脂肪和碳水化合物是种子的能量来源,同时也是种子的保护机制之一。
维生素和矿物质对于种子的发育和保护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三、种子的营养种子的营养主要来自于胚乳,胚乳中含有丰富的碳水化合物、蛋白质和脂肪等营养成分。
这些营养成分为胚芽的发育提供了必要的能量和物质基础。
同时,种子中还含有多种维生素和矿物质,为胚芽的发育提供了必要的微量元素和辅酶。
四、种子的保护机制种子的保护机制主要包括种皮和胚乳两个方面。
种皮可以保护种子不受外界环境的影响,同时也可以防止种子受到机械伤害和真菌的侵袭。
胚乳则可以保护种子不受营养物质的流失和腐败的影响,同时也可以防止种子受到害虫和鸟类的侵袭。
种子的保护机制对于种子的存活和繁殖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五、种子的适应环境种子的适应环境主要体现在种子的形态结构和保护机制上。
不同植物的种子形态结构和保护机制都有所不同,这使得它们能够适应不同的环境条件。
例如,有些植物的种子具有硬壳和耐干性,可以在干旱的环境中存活和繁殖;而有些植物的种子则具有柔软的种皮和高度营养的胚乳,可以在富含营养的土壤中生长和繁殖。
总之,种子的特征对于植物的生长发育、适应环境以及繁殖后代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种子学》课程教学大纲(种子生产与经营专业)课程编号课程名称:种子学学时:32 实验学时:6 学分:2一、课程的性质、目的和任务种子生物学是研究作物种子的特征特性、生理功能和生命活动规律,为农业生产服务的一门应用学科,是种子生产与经营专业的主要专业基础课程之一。
本课程的教学,旨在使学生系统了解种子的形态构造、化学成分的特点及其与生理功能的关系,种子发育、成熟的过程和特点,种子休眠、活力、寿命、萌发及种子处理的概念、机理及其变化规律、调控措施,并运用这些理论来阐明种子加工、贮藏、质量检验的技术原理,为熟练掌握种子加工、贮藏、质量检验的操作技术奠定理论基础,能在生产实践中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具体问题。
二、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课程教学应力求使学生弄清基本原理,掌握基本知识,熟悉操作规程,能独立解决种子工作中的实际问题。
三、教学内容,重点和难点第一章绪论1、教学内容种子的涵义,种子学科的历史与发展,种子学的内容和任务,种子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种子学在实施种子工程中的作用。
2、教学基本要求掌握种子的涵义,了解种子学科的历史与发展,种子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种子学在实施种子工程中的作用。
3、重点和难点:重点:植物学种子和农业种子的基本概念和主要类型难点:植物学种子和农业种子区别第二章种子的形成与植物学分类1、教学内容双受精作用及种子的形成和发育;种子的一般形态和构造;种子的植物学分类;主要农作物种子的形态和解剖构造2、教学基本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双受精作用及种子的形成和发育过程,熟悉种子的一般形态和构造,了解种子的植物学分类,并从专业的角度对主要农作物种子的形态和解剖构造有个充分的认识。
3、重点和难点:重点:种皮上的构造及其与胚珠类型的关系;种子的发育和形成过程;种子的形态结构;主要农作物种子外部形态和内部构造的特点;运用种子形态构造特点进行种子鉴别的方法难点:胚囊的发育和结构;双受精过程及意义;运用种子形态构造特点进行种子鉴别的方法第三章种子的化学成分1、教学内容种子的主要化学成分及其含量;种子水分;种子的营养成分;生理活性物质;其他化学成份;种子化学成分的影响因素2、教学基本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种子的主要化学成分,理解环境条件对种子化学成分的影响。
农作物种子中化学成份散布的特点农作物种子是植物生长的起源,其中的化学成分对植物的生长发育和产量质量起着重要作用。
种子中的化学成分包括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脂肪、维生素、矿物质等多种物质,它们的分布和含量会影响植物的生长发育和产量质量。
种子中的化学成分散布的特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化学成分的分布不均匀:种子是植物繁殖的部分,它内部的化学成分分布具有一定的不均匀性。
一般来说,种子的胚乳和种皮富含蛋白质、脂肪等有利于胚胎发育和营养存储的物质,而种子的胚芽和外部壁层则富含碳水化合物等蓄能物质。
这种化学成分的不均匀分布符合植物的生物学生长规律,并对植物的生长发育和产量质量起着调节作用。
2.化学成分含量随种子不同部位而异:种子中的化学成分含量会随着不同的部位而有所区别。
一般来说,种子的胚芽和外部壁层含有较高的碳水化合物,是植物储存能量的主要部位;胚乳和种皮富含蛋白质、脂肪等有助于胚胎发育和营养存储的物质。
这种化学成分的分布和含量差异符合植物繁殖和生长发育的需要,对植物的生长和产量有着重要影响。
3.化学成分含量随种子品种和生长环境而异:种子的化学成分含量会随着品种的不同和生长环境的变化而发生变化。
同一品种在不同生长环境下,种子中的化学成分含量可能会有所差异;而不同品种的种子之间也会存在一定的化学成分差异。
这种特点使得种子的化学成分可以用来进行品种鉴别和生长环境评估,对植物生长和生产管理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4.化学成分的互相作用和协同效应:种子中的各种化学成分之间存在着一定的互相作用和协同效应,它们共同参与调控植物的生长发育和产量质量。
例如,碳水化合物和蛋白质在种子胚芽中的相互作用可以促进胚胎的发育和萌发;脂肪和维生素在种皮和胚乳中的协同作用可以保护种子免受氧化和腐败。
这种化学成分的协同效应对植物的生长发育和产量质量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
总的来看,农作物种子中化学成分的散布特点主要包括分布不均匀、含量随部位、品种和环境变异以及互相作用和协同效应。
种子学1·种子学是种子科学与技术,是研究种子的特性、特征、生命活动规律与种子生产、加工、贮藏、检验与管理技术的一门应用科学。
种子的形状:采用几何术语和实物形状;种子的大小:千粒重和以种子的长宽厚表示。
2·种子解剖结构:皮层、种胚、胚乳。
生理功能分为:结构物质、遗传物质、贮藏物质、生理活性物质、色素和毒素。
主要化学成分有水、糖类、脂类、蛋白质。
3·种子的比重是指一定绝对体积的种子质量与同体积水的质量之比。
种子容量是指单位容积内所含种子的重量。
种子堆的密度是指种粒和固体杂质的体积占种子堆总体积的百分数;种子堆的散落性是指种子由高处自由下落时,向四周流散的性能,一般用静止角和自流角来表示。
种子堆的导热性是指种子堆传递热量的性能。
种子的吸附性是指种子吸附各种气体、异味或水蒸气的性能。
种子平衡水分是指种子对水分吸附与解脱达到动态平衡时种子的含水量。
是种子吸湿性动态变化的主要指标。
4·胚乳的发育:核型胚乳、细胞型胚乳、沼生目型。
胚的发育分为原胚期、胚分化期、贮藏物质积累、成熟期。
种皮是由胚珠的珠被发育形成。
5·种子发育的异常现象:多胚现象{、真多配现象、假多胚现象}、无胚现象、无性种子和无融合生殖、种子败育。
6·脂肪的合成与转化:油质种子在形成过程中,一般糖分先积累,然后才是脂肪和蛋白质的积累,且随含油量的迅速提高,淀粉、可溶性糖的含量相应下降,因此认为脂肪是从碳水化合物转化来的。
脂肪累积的特点:首先种子成熟初期所形成的脂肪中多含有较多的游离脂肪酸。
此时酸价较高,品质较差;随种子的成熟,酸价降低;其次种子形成前期先合成饱和脂肪酸,之后饱和脂肪酸转化成不饱和脂肪酸。
7·种子堆的自动分级是指种子堆在移动或振动时,各个组成部分受到外力和本身物理特性的综合作用,发生相对位移而重新分配,即性质相近似的组成部分趋向聚集于相同部位,而失去种子堆原有的均衡性,增加了不同成分分布的差异程度8·休眠广义是指凡具有生活力的种子,在适宜萌发的条件下而不萌发的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