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P专享】原理方法论大全(《哲学生活》)2014高考政治复
- 格式:pdf
- 大小:293.45 KB
- 文档页数:9
高中政治必修四《生活与哲学》原理及方法论总结(包括原理方法论)《生活与哲学》是高中政治必修四的重要内容,它涉及到人们的生活观、价值观与人生观的形成与发展。
通过学习《生活与哲学》,可以帮助学生提高对人生意义的追求,培养正确的人生态度与价值观念,并对个体如何在浩瀚的宇宙中找到真理、追求幸福给予指导。
在学习过程中,原理与方法论是非常重要的部分,下面将对其进行总结。
一、原理《生活与哲学》的原理涉及到人生观、价值观、人与自然的关系、科学与人生、精神世界与人的存在等方面的问题,其中最重要的原理包括:1. 人生观的形成与发展原理:人生观是人类对于自身存在的基本看法和评价,它是在实践中培养和发展起来的。
个体的人生观受到社会、历史、经济等各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在实践中不断变化和发展。
2. 人的本质与存在的关系原理:人的本质是人的存在的根源和决定因素。
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是人在历史发展中逐步形成的。
3. 人与自然的关系原理:人与自然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互渗透的关系。
人对自然的认识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基础,人类对自然的改造是为了满足人类自身的需求。
4. 科学与人生的关系原理:科学是对客观世界进行客观研究和客观认识的一种特殊形式。
科学研究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改造和发展社会,提高人类的生活质量,实现人类的全面发展。
二、方法论《生活与哲学》的方法论主要包括辩证唯物主义的方法论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论。
其中,辩证唯物主义的方法论是研究事物及其运动变化的科学方法,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论是用唯物史观来看待、研究、分析历史事实和社会现象的方法。
具体方法包括:1. 辩证法:辩证法是研究矛盾的普遍规律性和事物发展的科学方法。
辩证法强调对矛盾和矛盾的斗争的认识和处理,对事物发展的总揽和把握。
2. 比较研究:比较研究是通过对不同事物的比较,找出事物之间的联系和区别,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3. 实践检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只有通过实践对理论的检验,才能认识和把握真理。
《生活与哲学》主要原理及方法论第一部分:哲学的基本知识1、(1)哲学的本义哲学的本义是爱智慧或追求智慧,哲学就是爱智慧或追求智慧之学,是一门给人智慧、使人聪明的学问。
哲学是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在处理人与外部世界关系的实践活动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2)哲学的含义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
哲学是对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概括和总结。
(3)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4)哲学的作用哲学是指导人们生活得更好的艺术。
真正的哲学可以使我们正确地看待自然、社会和人生的变化与发展、用睿智的眼光看待生活和实践、正确对待社会进步与个人发展、正确对待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的关系、正确对待进与退、得与失、名与利。
从而为生活和实践提供积极有益的指导。
因此,哲学的任务,就是寻找光明,在人类生活的路途上点起前行的明灯,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2、哲学的基本问题及其两方面的内容(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即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2)它有两个方面的内容:思维和存在何者为本原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思维和存在是否有同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3、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1)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是什么?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本原的,意识是派生的,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
唯物主义的三种基本形态:①古代朴素唯物主义;②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③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2)唯心主义的基本观点是什么?意识是本原的,物质依赖于意识,不是物质决定意识,而是意识决定物质。
唯心主义的两种基本形态: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
(3)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思维和存在何者为本原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4)坚持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哲学发展的历史中,我们常说有两大阵营、两个对子。
《生活与哲学》原理及方法论(Ⅰ)辩证唯物主义——唯物论部分一、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及方法论1.〖原理〗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也是物质的,因此世界的本质是物质,意识是物质的派生,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2.〖方法论〗这一原理要求我们在想问题、办事情的时候,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使主观认识与实际相符合。
3.〖错误倾向〗反对不从实际出发的主观主义,反对本本主义(教条主义)、经验主义。
二、正确理解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1.〖含义〗指我们做事情要尊重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从客观存在的事物出发,经过调查研究,找出事物本身所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以此作为我们行动的依据。
2.〖做法〗(1)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要发挥主观能动性。
它要求我们不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以求真务实的精神探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这是我们做好各种事情的基本要求,也是无产阶级政党制定和执行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前提和依据。
(2)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要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谨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
既要反对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意志主义,又要反对片面强调客观条件,安于现状,因循守旧,无所作为的思想。
三、物质和运动辩证关系原理1、〖原理内容〗:物质和运动不可分割。
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和主体。
2、〖方法论〗:要用运动、变化、发展的眼光看问题,要在事物的运动中把握事物。
3、〖反对〗:离开物质谈运动或离开运动谈物质都是错误的。
既要反对离开物质谈运动的唯心主义观点,又要反对离开运动谈物质的机械唯物主义观点。
四、运动和静止辩证关系原理1、〖原理内容〗:辩证唯物主义在肯定物质是运动的同时,也承认静止的存在。
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于运动变化中,没有不运动的物质,运动是无条件的、绝对的;静止是有条件的、相对的和暂时的,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动中有静、静中有动,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高中政治新人教版必修4《生活与哲学》原理及方法论第一篇:高中政治新人教版必修4 《生活与哲学》原理及方法论高中政治新人教版必修4 《生活与哲学》原理及方法论1、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内容: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违背客观律,改造世界,造福于人类。
2、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内容: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应;意识对物质有能着阻碍作用。
方法论: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3、认识的反复性和无限性内容:认识具有反复性,认识具有无限性,认识具有前进性和上升性。
方法论:与时俱进,开4、联系的普遍性内容:联系具有普遍性,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于普遍联系之中,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没5、联系的客观性新联系。
6、发展的普遍性内容: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喝酒事务的灭亡,整个世界是永恒发展的。
方法论:要求我7、量变和质变的关系内容:事物的发展总是从量变开始的,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质变又为的量变,如此循环往复,不断前进。
方法论:做好量的积累,为实现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果断地抓住时机,促成质变,实现事物的飞跃和发展。
8、事物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内容:事物发展的方向是前进的、上升的,道路是曲折的、迂回的,即前途是光明方法论:要对未来充满信心,热心支持和细心保护新事物的9、矛盾的普遍性原理及方法论内容:事事有矛盾,时时有矛盾。
方法论:承认矛盾,分析矛盾,勇于揭露矛盾,积极寻10、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内容:1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也就是矛盾的共性和个性、一般和个别的关系。
2两者相互联结(1)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没有特殊性就没有普遍性;(2)特殊性离不开普遍性,不包含普遍性的事物是没有的。
3两者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方法论:要求我们要在矛盾普遍性原理的指导下,具体分析矛11、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关系内容:⑴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的矛盾是主要矛盾,其件下相互转化。
高考政治《哲学与文化》哲学原理方法论总结一、辩证唯物主义(第2、3、4课)(一)辩证唯物论【唯物论】(物质观、意识观、规律观,共9条原理)(第2课)1.物质决定意识:物质决定意识[方法论]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2.意识的能动作用: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
(1)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
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自觉选择性和能动创造性。
(2)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即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
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
正确的意识能够指导实践活动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
[方法论]要重视意识的作用、精神的力量,树立正确的意识,克服错误的意识。
3.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1+原理2)4.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
规律是普遍的,(一切事物运动变化和发展都有其固有的规律。
)[方法论]要尊重客观规律,按规律办事,(不能违背规律)。
5.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发挥主观能动性是尊重客观规律的必要条件。
[方法论]既要尊重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又要发挥主观能动性,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有机地结合起来。
6.世界的物质性:(自然界本质上是物质的,人类社会也是物质的,人的意识根源于物质。
)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方法论]要自觉坚持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统一性原则,坚定马克思主义无神论立场,反对一切有神论。
7.自然界物质性:自然界在本质上是物质的,自然界中的事物是按照自身固有的规律形成和发展的。
[方法论]要尊重自然、保护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
8.物质和运动的关系: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固有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载体。
[方法论]要坚持物质和运动相结合的观点,反对脱离运动谈物质的形而上学观点和脱离物质谈运动的唯心主义观点。
高中政治必修4 《生活与哲学》原理及方法论(辩证唯物主义之辩证唯物论一至十)(第四、五课)一、自然界的物质性原理及方法论〖原理〗:自然界的事物是按照自身所固有的规律形成和发展的,都有自己的起源和发展史,它们都是统一的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在本质上是物质的。
〖方法论〗: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学会与自然和谐相处。
二、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及方法论〖原理〗: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的产生、存在、发展及其构成要素,也具有客观的物质性。
人的意识一开始就是社会的产物,它是在劳动中伴随着人和人类社会一起产生的。
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方法论〗:我们要从客观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尊重自然界的物质性,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
〖错误倾向〗:反对不从实际出发的主观主义,反对本本主义(教条主义)、经验主义。
三、物质和运动的关系原理和方法论〖原理〗:(1)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2)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脱离物质的运动是不存在的。
〖方法论〗:要用运动、变化、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反对离开物质谈运动的唯心主义观点和反对离开运动谈物质的形而上学观点四、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原理和方法论。
〖原理〗: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处于运动变化中,没有不运动的物质,运动是无条件的、永恒的和绝对的。
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静止是有条件的、暂时的、相对的。
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
〖方法论〗:要承认运动绝对性同时,也肯定相对静止存在。
(制定政策既要不断推陈出新,又要保持连续性和稳定性)反对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的形而上学不变论和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的相对主义和诡辩论。
五、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原理及方法论〖原理内容〗:所谓规律,就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
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辨证唯物论)【原理内容】1.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对物质的反映。
2.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
(1)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
人的意识具有目的性,计划性,主动创造性,自觉选择性。
(A人们在实施行动之前要预先制定蓝图、目标、行动方式和行动步骤等。
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B 人的意识不仅能反映事物的外部现象,而且能够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人的意识不仅能反映事物的外部现象,而且能够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世界上只有尚未认识之物,而没有不可以认识之物。
(2)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
①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正确反映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意识,能够指导人们有效地开展实践活动,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
歪曲反映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意识,则会把人的活动引向歧途,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
②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
高昂的精神,可以催人向上,使人奋进;萎靡的精神,则会使人悲观、消沉,丧失斗志。
正确意识对事物发展促进作用,错误意识对事物发展起着阻碍作用。
【方法论】一方面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另一方面,要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自觉地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错误倾向】反对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意志主义和反对片面强调客观条件,安于现状、因循守旧、无所作为的思想。
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辩证关系原理(辨证唯物论)【原理内容】规律是客观普遍的,(所谓规律,就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
规律是普遍的,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在其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
没有规律的物质运动是不存在的。
)但人在规律面前又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
【方法论】我们在想问题、办事情的时候,既要尊重客观规律,按规律办事,又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有机地结合起来。
高中政治必修4《生活与哲学》必背内容(精简版)辩证唯物论...(物质、意识、运动、规律)一、规律★★★1、含义: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2、规律具有普遍性和客观性。
要求我们必须尊重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
3、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
(注意:规律不可改造、消灭、改变)4、把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相结合。
二、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12、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要求我们重视意识的作用,树立正确的意识,克服错误的意识。
三、意识的能动作用★★1、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
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
2、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
(1)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2)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
〖方法论〗:要求我们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四、如何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书本P41)★★1、做事情要尊重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从客观存在的事物出发。
2、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不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以求真务实的精神探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
3、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谨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
4、既反对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意志主义,又要反对片面强调客观条件,安于现状,因循守旧,无所作为的思想。
五、物质和运动辩证关系: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
(反对离开物质谈运动的唯心主义观点,反对离开运动谈物质的机械唯物主义观点)(注意:物质的唯一特性:客观实在性。
)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1)区别:运动是无条件的、永恒的和绝对的;静止是有条件的、暂时的和相对的。
(2)联系: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哲学原理方法论+关键词一、辩证唯物论:1世界物质性原理:原理:辩证唯物论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物质的,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方法论: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与客观达到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反对:主观主义(主要包括教条主义或者本本主义、经验主义)。
一、辩证唯物论:2、意识能动作用原理:原理:①意识具有目的性、自觉选择性和主动创造性②意识能够能动地反映世界③意识能动地反作用世界,正确的意识能促进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能够阻碍事物的发展④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
高昂的精神使人向上,催人奋进。
方法论:要求我们必须重视意识的作用,自觉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反对:①否认意识能动作用的形而上学观点;②片面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心主义观点。
3、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原理原理:辩证唯物论认为,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
方法论:要求我们既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又要重视意识的作用,自觉地树立正确意识,克服错误意识。
反对:①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意志主义;②片面强调客观条件,安于现状、因循守旧、无所作为的思想。
4、物质与运动辩证关系原理:原理:辩证唯物论认为,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运动。
方法论:要求用运动、变化、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反对:①离开物质谈运动的唯心主义观点;②离开运动谈物质的机械唯物主义观点。
5、运动和静止辩证关系原理原理:辩证唯物论认为,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稳中求进)。
方法论:既要看到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又要看到事物的相对静止,坚持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反对:①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的形而上学不变论;②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的不可知论、相对主义和诡辩论。
6、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原理原理:辩证唯物论认为,任何事物的运动变化发展都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创造、被改造,也不能被消灭。
方法论:承认规律的普遍性与客观性,按客观规律办事。
政治必修4《生活与哲学》主要哲学原理及方法论总结“一分耕耘,一分收获。
“不要怕得不到,勇敢地去面对,努力地付出。
下面是为大家整理的有关必修4《生活与哲学》主要哲学原理及方法论总结,希望对你们有帮助!必修4《生活与哲学》主要哲学原理及方法论总结一、唯物论(又叫辩证唯物论)唯物论共有8个哲学原理1、物质决定意识原理2、意识的能动作用原理3、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原理4、自然界的客观性原理5、物质和意识的辨证关系原理6、规律的客观性和发挥主观能动性原理7、物质和运动的关系原理8、运动和静止的关系原理1、物质决定意识原理【原理内容】: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
【方法论】:要求我们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2、意识能动作用原理【原理内容】(1)人能够能动的认识世界:意识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意识具有自觉选择性和主动创造性。
(2)人能够能动的改造世界: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正确的意识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
【方法论】要求我们一定要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自觉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3、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原理【原理内容】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规律是普遍的,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在其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
【方法论】要求我们①必须遵循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不能违背规律;②在客观规律面前,人并不是无能为力的。
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变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
4、自然界的客观性原理【原理内容】自然界的事物是按照自身所固有的规律形成和发展的,都有自己的起源和发展史,都是统一的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
【方法论】:①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是人类有意识地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前提;②我们在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时候,必须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学会与自然和谐相处。
高中政治哲学原理及方法论(共5篇)第一篇:高中政治哲学原理及方法论ChloeQiao唯物论1.自然界物质性原理(自然界是物质的)自然界中的事物是按照自身固有的规律形成和収展的,都有自己的起源和収展史,都是统一的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方法论:尊重自然人与自然和谐相处2.人类社会物质性原理(人类社会是物质的)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长期収展的产物.从构成要素看,人类社会本质上是一个客观的物质体系.构成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基本要素是1地理环境2人口因素和3生产方式.这些要素的客观性体现了人类社会的物质性.3.世界物质性原理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具有客观物质性,人的意识也是物质的.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方法论:1我们想问题办事情,一切从实际出収,实事求是,使主观符合客观.2反对主观主义.3坚持无神论反对有神论.4.物质与运动的辩证关系原理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处于运动和变化乊中.哲学上所讲的运动是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1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2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不存在脱离物质的运动.3离开运动谈物质是形而上学唯物;离开物质谈运动是唯心.5.运动和静止的关系原理1运动是无条件的、永恒的、绝对的 2静止是有条件的、暂时的、相对的,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3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只承认静止否认运动是形而上学的不变论;只承认绝对运动否认相对静止是相对主义和诡辩论.6.规律的原理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规律是客观的、普遍的.方法论:1规律的客观性、普遍性要求我们,必须遵循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不能远背规律,一旦远背客观规律,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2.在客观规律面前人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収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人类.3.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収挥主观能动性相结合.7.意识能动作用原理1人能够能动的认识世界:人的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主观创造性、自觉选择性2人能够能动的改造世界: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高昂的精神可以催人向上,使人奋迚;萎靡的精神ChloeQiao是则会使人悲观、消沉、並失斗志.3意识对客观事物有反作用.正确的意识对事物的収展起促迚作用,错误的意识对事物的収展起阻碍作用.方法论:要求我们自觉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充分重视意识的能动作用.8.一切从实际出収,实事求是理论依据: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要求我们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収规律的普遍性和客观性原理要求我们按规律办事,实事求是怎么做:1要尊重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从客观存在的事物出収,经过调查研究,找出事物本身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做为我们行动的依据.2充分収挥主观能动性,不断解放思想,与时俱迚,以求真务实的精神探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3要把収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4既要反对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意志主义,又要反对片面强调客观条件,安于现状,因循守旧,无所作为的思想.认识论1.实践及其特点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能动性、社会历史性.2.实践与认识的关系原理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収展、动力、目的和归宿.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2认识对实践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科学的理论对实践有巨大的指导作用;错误的认识会把实践引向歧途.方法论:1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在实践中检验和収展认识.2坚持正确的认识,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3坚持理论和实践具体的历史的统一.3.真理的客观性原理真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客观性.真理与谬误的界限不容混淆.4.真理的具体性条件性原理1真理是有条件的:仸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如果超出了这个条件和范围,就会变成谬误.2真理都是具体的:仸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的,都是主观与客ChloeQiao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3真理的条件性和具体性表明,真理和谬误往往是相伴而行的,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5.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认识的三性)1由于主客观条件的限制,认识具有反复性(1人类追求真理的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认识受各种条件的限制/从认识的主体来看,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总要受到具体的实践水平的限制,受到不同的立场、观点、方法、知识水平、思维能力和生理素质等条件的限制/从认识的客体来看,客观事物是复杂的变化着的,其本质的暴露和展现也有一个过程.2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2认识具有无限性3认识运动的反复性和无限性并不表明认识是一种圆圈式的循环运动,而是一种波浪式前迚或螺旋式上升的过程.即认识具有上升性.方法论:在实践中认识和収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収展真理.联系观1普遍性原理:联系是普遍的方法论: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反对用孤立形而上学的观点看问题.2客观性原理:联系是客观的.联系是事物本身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方法论:1联系的客观性要求我们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2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调整原有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3多样性原理:事物的联系是多种多样的方法论:我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要善于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収展的各种条件,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4整体与部分原理:整体和部分是辩证统一的,相互区别,相互联系,密不可分.1(整体和部分是相互区别的)整体居于主导地位,整体统率着部分,具有部分所不具备的功能;部分在事物的存在和収展过程中处于被支配的地位,部分服从和服务于整体.2(整体和部分又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整体是由部分构成的,离开了部分,整体就不复存在.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会影响整体的功能,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甚至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部分是整体中的部分,离开了整体,部分就不成其为部分.整体的功能状态及其变化影响部分.方法论:1我们应当树立全局观念,立足整体,统筹全局,选择最佳方案,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从而达到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乊和的理想效果2同时必须重视部分的作用,用局部的収展推动整体的収展.5系统优化原理:整体和部分的关系在一定意义上就是系统和要素的关系方法论: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1要着眼于事物的整体性2注意遵循系统内部结构ChloeQiao 的有序性3要注重系统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4用综合的思维方式认识事物収展观1普遍性原理:収展是普遍的方法论:用収展的观点看问题収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迚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2前迚性与曲折性的统一原理:(1)事物収展的前途是光明的.—1新事物是符合客观规律,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进大前途的事物,克服了旧事物中消极的过时的腐朽的东西,汲取了其中积极的合理的因素,并增添了为旧事物所不能容纳的新内容,因而具有旧事物所不可比拟的优越性.23略(2)事物収展的道路是曲折的—1新事物的収展总要经历一个由小到大,由不完善到比较完善的过程.2新事物不可避免的存在着弱点和不完善的地方,人们对新事物的认识也有一个过程2旧事物在开始时往往比较强大,总是顽强抵抗和极力扼杀新事物.方法论:1我们要对未来充满信心,热情支持和悉心保护新事物,促使其成长壮大2还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不断克服前迚道路上的困难,勇敢的面对挫折与考验.事物的収展是前迚性曲折性的统一.量变与质变辩证关系:1事物的収展总是从量变开始的,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2质变又为量变开辟新的道路,使事物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3事物的収展就是这样由量变到质变,又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如此循环往复,不断前迚.方法论:1重视量的积累,为实现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2在量变已经达到一定程度,只有改变事物原有的性质才能向前収展时,抓住时机,促成质变,实现事物的飞跃.3坚持适度原则矛盾1矛盾的同一性斗争性原理: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包含着既相互对立,又相互统一的两个方面,矛盾就是对立统一.方法论:用一分为二,全面的观点看问题(或对立统一矛盾的观点看问题)——同斗关系原理:2同一以差别和对立为前提2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乊中3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由此推动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収展.矛盾是事物収展的源泉和动力.2矛盾普遍性原理: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即事事有矛盾,矛盾贯穿每一事物収展过程的始终,即时时有矛盾.方法论:矛盾的普遍性客观性要求我们承认矛盾,分析矛盾,敢于揭露矛盾,积极寻找正确的方法解决矛盾.3矛盾特殊性原理:矛盾的特殊性,是指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三种情形:1不同事物有不同的矛盾2同一事物在収展的不同过程和阶段上有不同的矛盾3同一事物中的不同矛盾同一矛盾的两个不同方面也各有其特殊ChloeQiao性.)方法论: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普特关系原理:1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也就是矛盾的共性和个性,一般和个别的关系2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联系.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乊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没有特殊性就没有普遍性;特殊性离不开普遍性.世界上的事物无论怎样特殊,它总是在特殊性中包含着普遍性,不包含普遍性的事物是没有的.3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在不同场合可以相互转化.-方法论:要求我们既要从特殊性中概括出普遍性,又要在普遍性指导下研究特殊性.坚持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共性与个性,具体的历史的统一.4主次矛盾原理:在事物収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収展起决定作用的矛盾是主要矛盾.其他处于从属地位对事物収展不起决定作用的矛盾是次要矛盾.主次矛盾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方法论:善于抓重点,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统筹兼顾,恰当处理好次要矛盾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5矛盾主次方面原理:处于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的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处于被支配地位是次要方面.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矛盾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既相互依赖,又相互排斥,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方法论:看问题既要全面,要分清楚主流和支流,着重抓主流.辩证否定观原理:1辩证的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即自己否定自己,自己収展自己.2辩证的否定是収展的环节,是联系的环节.3辩证的否定既不是简单的肯定一切,也不是简单的否定一切,而是既肯定又否定,既克服又保留.克服的是旧事物中过时的消极的内容,保留的是旧事物中积极合理的因素.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方法论:立足社会实践,树立创新意识.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辩证法革命批判精神和创新意识方法论:密切关注变化収展着的实际,敢于突破与实际不相符合的成规旧说.敢于破除落后的思想观念,注重研究新情况,善于提出些问题,敢于寻找新思路,确立新观念,开拓新境界.树立创新意识价值观导向作用原理:价值观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重大反作用.对人们行为有重要的驱动制约导向作用.方法论:要求我们树立和坚持正确的价值观,収挥正确价值观的导向作用.。
高考政治记忆重点----哲学原理及方法论汇总高考政治记忆重点----哲学原理及方法论汇总【一】辩证唯物主义辩证唯物论:(1)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及方法论:原理: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也是物质的,整个世界就是客观存在着的物质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
方法论:想问题、办事情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认识与客观实际相符合.(2)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原理及方法论原理: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
规律是普遍的,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在其运动变化和发展中都普遍遵循其固有规律。
方法论:①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要求我们,必须遵循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而不能违背规律。
违背规律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
②在规律面前,人并不是无能为力的。
人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
(3) 规律的客观性和人的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原理及方法论:原理:规律是客观的,它发生作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规律制约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另一方面,人具有主观能动性,能够认识和利用规律方法论:发挥主观能动性要尊重客观规律,按规律办事。
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认识和利用规律,改变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变害为利。
(4)意识的能动作用原理及方法论原理:一、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
①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
二、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
①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
(正确的意识促进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阻碍事物的发展)②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
(高昂的精神催人奋进,萎靡的精神使人悲观消沉丧失斗志)总之,意识具有能动性,它是对物质的能动反映,又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方法论:要求我们重视意识的能动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树立正确的意识,克服错误的意识。
(5)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及方法论原理: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正确的意识促进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阻碍事物的发展。
高中政治必修四《哲学生活》原理整理(世界观+方法论)一、唯物论(四五课)1.世界的物质性原理世界是物质的,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要求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反对从主观出发物质和运动不可分原理2.物质和运动不可分原理物质和运动密不可分。
要求我们在运动中把握事物,用运动、变化、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3.规律的客观性原理规律是客观的。
要求我们尊重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实事求是。
4.人能认识利用客观规律原理在客观规律面前,人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认识和把握客观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
5.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关系原理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和基础,只有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才能认识掌握客观规律。
他要求我们既要尊重客观规律办事,又要发挥主观能动性,把两者有机结合起来。
6.物质决定意识原理物质决定意识。
要求我们一起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反对主观主义7.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
要求我们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8.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原理意识具有能动作用,它既是对物质的能动的反映,又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要求我们重视意识作用,自己树立正确意识,克服错误意识。
二、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六课)⒈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实践决定认识,认识反作用于实践,科学的理论对实践具有强大的指导作用。
要求我们要立足于实践,同时重视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
2.在实践中认识和发展真理原理真理是客观的,有条件的,人的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
要求我们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1.物质的统一性原理一切从实际出发,联系实际,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三、辩证法(七八九十课)(联系论)七课⒈联系的普遍性原理联系具有普遍性。
《联系观》
联系的特性
原理1:联系是普遍的
(世界上一切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
方法论:要求我们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原理2:联系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方法论:要求我们要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
原理3:人对事物的联系不是无能为力的
方法论: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调整原有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
原理4:联系是多样的有条件的
方法论:要求我们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
整体与部分辩证关系
原理1:整体居于主导地位,整体统率着部分,具有部分所不具备的功能,整体的功能和状态及其变化也会影响到部分
方法论:要求我们应当树立全局观念,立足于整体,统筹全局,选择最佳方案,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从而达到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的理想效果
原理2:整体是由部分构成的,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会影响整体的功能,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甚至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
方法论:必须重视部分的作用,搞好局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
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
原理1:系统具有整体性
(系统作为一个整体具有它的每一个要素都不能单独具有的功能)
方法论:要着眼于事物的整体性
原理2:系统具有有序性(系统的各要素总是按照一定的顺序和方向发生作用的)
方法论:要注意遵循系统内部结构的有序性
原理3:系统内部结构具有优化趋向
(整体功能不是部分的简单相加,整体大于部分之和)
方法论:要注重系统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
※方法论(看问题):要用综合的思维来认识事物
《发展观》
发展的普遍性
原理: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变化发展的
(发展具有普遍性,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①自然界是发展的
②人类社会是发展的
③人的认识是发展的
方法论:要求我们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发展的趋势)
原理: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
(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方法论:既要对未来充满信心,又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不断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各种困难
量变与质变
(发展的状态)
原理:事物的发展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
①事物的发展总是从量变开始,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②*质变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使事物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
③*事物的发展就是这样从量变到质变,又在新质的基础上量变的循环前进
方法论:要积极做好量变的积累,为实现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
要果断地抓住时机,促成质变,实现事物的飞跃和发展;
要坚持适度原则;
反对形而上学的“激变论”和“庸俗进化论”
《矛盾》
矛盾
原理: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包含着既相互对立,又相互统一的两个方面,矛盾就是对立统一,矛盾具有普遍性
方法论:要求我们坚持用一分为二、全面的观点看问题
矛盾的基本属性
(同一性与斗争性)
原理:矛盾的同一性表现在矛盾双方相互依赖,相互贯通和相互转化。
矛盾的斗争性表现在矛盾双方相互对立
同一性以差别和对立为前提;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中,并为同一性所制约
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由此推动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原理1:矛盾具有普遍性(事事有矛盾,时时有矛盾)
方法论:坚持用一分为二的观点看问题;我们要承认矛盾,分析矛盾,勇于揭露矛盾,积极寻找正确的方法解决矛盾
原理2:矛盾具有特殊性(不同事物;同一事物不同过程和阶段;同一事物中)
方法论: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原理3: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共性和个性、一般和个别的关系
①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联结(一方面,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
特殊性表现出来,没有特殊性就没有普遍性;另一方面,特殊性离不开普遍性,世界上的事物无论怎样特殊,它总是和同类事物中的其他事物有共同之处,不包含普遍性的事物是没有的)
②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方法论:要求我们坚持共性与个性,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主次矛盾的关系
原理1:主要矛盾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
原理2:次要矛盾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从属地位,对事物发展不起决定作用
原理3:主次矛盾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方法论:要求我们办事情看问题既要善于抓住重点,集中主要力量解决主要矛盾,又要学会统筹兼顾,恰当地处理次要矛盾;
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矛盾主次方面的关系
原理1: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事物的性质;主要方面处于支配地位,起主导
作用
原理2:次要矛盾处于被支配地位,不起主导作用
原理3:矛盾主次方面既相互排斥,又相互依赖,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方法论:既要着重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抓住主流,但又不忽视次要方面,即支流;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两点论和重点论
原理1:坚持两点论,就是既要看到主要矛盾,又要看到次要矛盾;既要看到矛盾的主要方面,又要看到矛盾的次要方面
原理2:坚持重点论,就是要着重把握主要矛盾,抓住重点;要着重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抓住主流
原理3:辩证法的两点论是有重点的两点,重点论是看到两点中的重点
方法论:我们要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结合,反对形而上学的一点论和均衡论
矛盾分析法
原理简单而过,加上方法论,再结合材料分析
方法论:
①坚持用一分为二,全面的观点看问题
②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③要承认矛盾,分析矛盾,勇于揭露矛盾,积极寻找正确的方法解决矛盾
④着重把握主要矛盾,抓住重点,统筹兼顾
⑤着重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抓住主流
⑥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
⑦坚持共性与个性,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创新意识》
辩证否定观
原理1:辩证的否定观是事物自身的否定,即自己否定自己,自己发展自己(含义)
原理2:辩证的否定是发展的环节,是实现新事物产生和促使旧事物灭亡的根本途径(特点)
原理3:辩证的否定是联系的环节,新事物产生于旧事物,它总是吸取、保留和改造旧事物中积极的因素作为自己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特点)
原理4:辩证的否定是既肯定又否定,既克服又保留,实质是“扬弃”(实质)※方法论:要求我们树立创新意识,做到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
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
原理1:辩证法不崇拜任何东西,按其本质来说,它是批判的革命的和创新的
原理2: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与创新意识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方法论:
①破:要密切关注变化发展着的实际,敢于突破与实际不相符合的成规陈说,
敢于破除落后的思想观念
②立:注重研究新情况,善于提出新问题,敢于寻找新思路,确立新观念,开
拓新境界
社会存在
《价值观》
价值观的导向作用
原理:价值观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重大的反作用,对人们的行为具有重要的驱动、制约和导向作用
①价值观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具有导向作用
②价值观对人生道路的选择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
方法论: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
原理1: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具有社会历史性,会因时间、地点和条件的变化而不同
*原理2: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具有差异性
①人们的社会地位不同,需求不同
②人们认识事物的角度不同
③人们站在不同的立场上,就会有不同的价值观
方法论1:要自觉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方法论2:要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
*方法论3:处理各种利益关系时,最重要的是必须首先考虑并满足最大多数人的利益要求,把个人、集体、社会三者统一起来,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弊相衡取其轻
人生价值观
原理:人的价值就在于创造价值,人既是价值的创造者,又是价值的享受者对一个人的评价主要是看他的奉献
人生价值是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的统一
方法论1:在劳动和奉献中创造价值
*①劳动着的人是幸福的,人只有在劳动中才能创造价值
*②劳动是人的生存方式,人只有在劳动中才能实现和证明自己的价值
③努力奉献的人是幸福的,积极投身于人民服务的实践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必由之路,也是拥有幸福人生的根本途径
方法论2: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价值(客观条件)
方法论3:在砥砺自我中走向成功(主观条件)
①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需要顽强拼搏,自强不息的精神
②要努力发展自己的才能,全面提高个人素质
③需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需要有正确价值观的引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