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欣赏《第一交响序曲》
- 格式:doc
- 大小:21.50 KB
- 文档页数:2
赵季平《第一交响乐》曲式分析及与传统奏鸣交响套曲的比较作者:常晓英来源:《音乐时空》2015年第07期摘要:所有的作品都是建立在一种结构之上进行创作和发展的,这就是作品的曲式。
所谓“曲式”,就是写作乐曲的一种格律,使具有某种固定曲式的乐曲具有比较规整的形态,利于聆听者理解与欣赏。
曲式结构是一个作品的框架,是作者为了表达思想情感而用的一种逻辑结构。
本文分析了赵季平《第一交响乐》的曲式结构,并与传统奏鸣交响套曲做了比较。
关键词:曲式结构传统奏鸣套曲发展矛盾一、赵季平《第一交响乐》曲式分析赵季平第一交响乐的三个乐章都是在传统曲式结构的基础上建立的,以下从几个方面分析作品的曲式结构。
第一乐章:曲式结构为奏鸣曲式,分为引子、呈示部、展开部和再现部四个部分。
具体分析见表格1:“奏鸣曲式”是一种大型曲式,是奏鸣曲主要乐章常用的一种结构形式。
它包含几个不同主题的呈示、发展和再现以及特定的调性布局。
由于它通常用于奏鸣曲的第一乐章,并常用快板速度,所以也称为奏鸣曲第一乐章形式或奏鸣曲快板形式。
这种曲式不仅用于奏鸣曲中,也用于室内乐、协奏曲、交响曲等大型音乐作品的相应乐章。
此外在序曲、交响诗等作品中也常见到。
通常所说的奏鸣曲式,是指维也纳古典乐派时期由三个部分组成的奏鸣曲式。
它的结构由“呈示部”、“展开部”与“再现部”三大段依序组成。
在赵季平的《第一交响乐》的第一乐章中,也是按照“呈示部”、“展开部”与“再现部”三大段依序组成的。
只是作者在“呈示部”之前写了一个27小节之长的引子,是由颤音琴和管弦乐齐奏交叉进行的。
第一部分是呈示部,包括主部、副部和结束部。
只是主部与副部的调性关系不像古典作品一样存在主属调性,作者没有延续古典奏鸣曲式的传统,是因为在现代的作品当中,调性游移是很常见的作曲技法,很少有守调的思维,所以现代用奏鸣曲曲式结构写成的作品很少延续古典奏鸣曲的调性回归思想。
第二部分是展开部,也称自由幻想部。
主要乐思在不同的调性上加以发挥,也可以是不同乐思的交替出现,在此作品中,可以将展开部分为两个部分,都是用新材料展开的。
马勒第一交响曲引言马勒第一交响曲,亦被称为《巨人》交响曲,是奥地利作曲家古斯塔夫·马勒创作的第一部交响曲作品。
这部作品被认为是马勒创作的众多交响曲中最重要的作品之一,也是他的音乐风格和主题的初步显露。
背景马勒第一交响曲的创作和首演时间可以追溯到20世纪早期。
马勒开始着手创作这部交响曲的时间是在1884年,但他的创作工作一直持续到1888年。
尽管这部作品花费了马勒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但它的首演并不成功。
首演的时间是在1889年11月20日,由汉斯·里克特指挥的布达佩斯国家歌剧院乐团演奏。
然而,这次首演遭到了观众和评论家的冷遇,作品在音乐界并没有引起太大的反响。
曲目结构马勒第一交响曲的曲目结构相对较为复杂,包含了四个乐章,分别是:1.第一乐章:慢板(Langsam,Schleppend)2.第二乐章:热情地快(Kräftig bewegt,doch nicht zu schnell)3.第三乐章:矿山踢踏舞曲(Feierlich und gemessen,ohne zuschleppend)4.第四乐章:夜曲(Stürmisch bewegt)马勒在这部交响曲中运用了大量的音乐手法和多样的乐器组合,展示了他独特的音乐风格和创作才华。
音乐特点马勒第一交响曲的音乐特点体现在多个方面。
首先,马勒在这部作品中运用了大规模的管弦乐编制,包括了庞大的管弦乐团和合唱团。
这种编制为作品增添了丰富的音色和层次感。
其次,马勒创造性地运用了大量的音乐手法。
他在交响曲中引入了不同的主题和动机,并通过反复出现和变奏等手法将它们组织在一起。
这种音乐手法使得整个交响曲呈现出一种统一而连贯的音乐结构。
此外,马勒在这部作品中融入了大量的民间音乐元素。
他通过引用民间歌曲和舞曲的旋律,为作品增添了一种亲切和朴实的氛围。
这种运用民间音乐元素的方式也成为了马勒后来交响曲创作的一种标志性特点。
音乐主题和情感表达马勒第一交响曲中的音乐主题和情感表达是该作品的另一个重要方面。
马勒《第一交响曲》该如何听?△马勒第一交响曲(朱厄尼霍·梅纳/BRS)古斯塔夫·马勒1889年,马勒亲自指挥布达佩斯爱乐乐团首演,不过在当时反响不佳。
现在这首曲子已经成为了马勒最受欢迎的作品之一。
需要注意的是,首演时所发表的曲目,并不是我们现在常听的交响曲版本,而是两篇交响诗。
在后来的修订中,马勒删去了第一部分的第二乐章,形成了四个乐章的交响曲形式,这也是今天我们听到的大部分的版本。
同时,马勒还删去了原本的小标题,只保留了“Titan”这个总标题。
原作的标题为:第一部分:青年时代,花卉,果实,荆棘1、春日天涯,引子和舒适的快板,引子描写大自然从漫长的冬眠中苏醒;2、采花,柔板;3、满帆,谐谑曲。
第二部分:人间喜剧1、搁浅,卡洛风格的葬礼进行曲2、来自地狱,表现一个受严重创伤的心灵的一声突然的绝望呼喊整首曲子分为五个乐章:1奏鸣曲式。
第一乐章一开始就把我们带入已经久违的森林,虫声鸣鸣,小溪潺潺。
这个乐章的第一主题是根据马勒自己的作品《旅行者之歌》改编。
马勒在这里提示:徐缓地,拖曳地,宛如万籁,开始非常徐缓。
2这个慢乐章选用了马勒自己早期为冯·歇弗尔的诗《萨金根的号手》而谱写的歌曲旋律作为基本主题。
马勒的朋友斯坦尼塞称这个旋律为“沃纳尔小号曲”,是“一首小夜曲,它飘越月光映照的莱茵河,飞向玛格丽特所住的城堡。
”斯坦厄塞说,马勒认为这首小夜曲表达的是感伤。
这也是马勒曾经删除的乐章。
3布鲁克纳式的激动的谐谑曲,音乐简练而单纯。
乐曲的主题生动地描绘出一幅生活风俗性画面,它的音调和节奏如连德勒舞曲,十分富有维也纳圆舞曲的特点。
你可以感觉到自己徜徉在一片湖光山色中,自在地手足舞蹈的情景。
4三段体式,卡洛风格的葬礼进行曲。
音乐同前一乐章形成鲜明的对比,田园诗的气氛消失了。
这一乐章受到法国版画家卡洛作品《猎人的送葬行列》启发,以儿歌《雅各兄弟》为基础,集噩梦、嘲弄、怪相和一本正经于一体,风格奇特。
王西麟《第一交响曲》的美学特征与时代意义作者:郭轩来源:《北方音乐》2020年第20期【摘要】王西麟《第一交响曲》是20世纪60年代创作的一首无标题交响乐作品,摆脱了当时的标题音乐的表面刻画的写法,王西麟在创作中将人文背景融入到西方作曲技法中,从中国地方戏秦腔、眉户和陕晋黄河中游的民歌吸收和融化后,进行交响化戏剧化、的处理,具有沉郁的悲剧性的美学色调,以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给听众带来共鸣,具有显著的时代先锋意义。
【关键词】王西麟;第一交响曲;音乐美学;标题性;悲剧性【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7X(2020)20-0073-03【本文著录格式】郭轩.王西麟《第一交响曲》的美学特征与时代意义[J].北方音乐,2020,10(20):73-75.一、《第一交响曲》概述王西麟是中国当代最具争议、最具个性的作曲家之一,同时也是国际上享有盛誉的作曲家。
作为中国为数不多的专注于交响乐创作的作曲家,王西麟的音乐作品拥有个性的音乐语言,扎实的创作技法,缜密的交响思维,深刻的悲剧性、史诗性的美学思想,不仅得到了中国音乐界的肯定,并且赢得了国际乐坛的认可和关注。
王西麟作于1962-1963年的《第一交响曲》是当时中国技法最成熟、最有创造性、内涵最深厚的交响曲之一。
作为王西麟音乐创作生涯中的第一部交响乐作品,《第一交响曲》和同样作于1963年的《云南音诗》充分显示出王西麟作为大作曲家的潜力,在《第一交响曲》中已充分显露出擅长交响性、戏剧性的创作能力,而这些特点在其以后的作品中大大发展了。
虽然作品有王西麟对俄国乐派的学习和模仿,但依然埋没不了王西麟的才华和潜力。
王西麟上海音乐学院的老师瞿维在《第一交响曲》首演后的座谈会上评价这部作品时说:“《第一交响曲》是王西麟一生交响乐创作的起点和萌芽。
”这部作品有着深刻的历史意义、社会意义。
这部作品是在极为特殊的历史背景下创作出来的,被深深地烙上了时代的印记。
柴可夫斯基第一交响曲赏析
一、柴可夫斯基及其作品简介
柴可夫斯基(Tchaikovsky,1840-1893)是俄罗斯著名作曲家,其作品具有浓厚的俄罗斯风情和高度的艺术价值。
柴可夫斯基的第一交响曲,又称《冬日梦》,创作于1866年,是他早期的代表作之一。
二、柴可夫斯基第一交响曲的创作背景
柴可夫斯基在创作这部作品时,正值俄罗斯社会政治动荡时期。
作曲家深受时代氛围的影响,将个人情感与民族命运紧密相连,以展现俄罗斯冬日的梦幻景象。
三、柴可夫斯基第一交响曲的音乐特点
1.曲式结构:柴可夫斯基第一交响曲采用古典交响乐的四个乐章结构,分别为快板、行板、谐谑曲和终曲。
2.旋律特点:作品充满浓厚的俄罗斯风情,旋律优美动听,具有强烈的民间色彩。
3.和声处理:作曲家运用丰富的和声手法,使音乐表现出丰富的情感层次,展现出壮阔的音色效果。
4.节奏变化:柴可夫斯基巧妙地运用节奏变化,为音乐注入活力,使作品充满动感。
四、作品鉴赏及意义
1.音乐风格:这部作品融合了浪漫主义与民族主义风格,展现了柴可夫斯基独特的音乐语言。
2.情感表达:柴可夫斯基第一交响曲充满激情与矛盾,反映出作曲家内心的挣扎与彷徨。
3.社会意义:作品以冬日为背景,寓意着俄罗斯民族的坚韧与希望,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
五、总结
柴可夫斯基的第一交响曲是一部充满浪漫气息和民族特色的佳作,展现了作曲家的音乐才华。
作品在旋律、和声、节奏等方面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成为俄罗斯音乐史上的经典之作。
以卡拉扬指挥柏林爱乐为例⼁赏析舒曼《第⼀“春天”交响曲》⼤卫·津曼指挥舒曼《第⼀交响曲》舒曼《第⼀交响曲》赏析本⽂涉及唱⽚:卡拉扬柏林爱乐(编号DG 429 6722);1、“如果⼀个男⼈正在创作⼀部交响曲,你就别希望他会顾及到任何其他事情”⼁舒曼《降B⼤调第⼀交响曲》赏析;2、在舒曼的⾳乐中等待春天⼁舒曼《降B⼤调第⼀交响曲“春天”》浅评;3、钱仁康教授告诉你为何舒曼的《春天交响曲》不算标题⾳乐,⽽贝多芬的《⽥园交响曲》算!这⾸交响曲是舒曼最著名的⼀⾸交响曲,该交响曲完成于1841年初,当时正是舒曼事业和爱情的“春天”,也是舒曼与克拉拉结婚后写的第⼀部⼤型管弦乐作品,因⽽全曲主调欢快活泼,富有⽣⽓。
本曲被称为《春之交响曲》据说是舒曼由包特格的《春之诗》获得灵感。
舒曼还想为每个乐章谱写标题:即“春天的到来”,“夜晚”,“愉快的消遣”和“春天的告别”,可是后来没⽤上,因为舒曼想让听众发挥想象,⾃由揣摩。
伯恩斯坦指挥舒曼《第⼀交响曲》唱⽚赏析这次选⽤卡拉扬指挥的版本,个⼈感觉卡拉扬指挥的风格很适合舒曼这样的作品,所以第⼀交响曲赏析的版本就选他的版本吧。
废话少说,马上进⼊主题!第⼀乐章⾏板,降B⼤调,奏鸣曲式 10:46该乐章是舒曼最著名的乐章,着⼒表现春天的到来:⼀开始,引⼦由圆号和⼩号奏出,这是春天来临的庄严宣告,体现了强烈的冲击感。
接着,这种冲击感蔓延到整个乐队,定⾳效的轰响,管乐的短促⾳型,以及长笛跳动的旋律,宣告了春天的到来,给⼈⼼灵很强烈的震撼。
这段相当扩展的引⼦不但是孕育出乐章第⼀主题的种⼦,⽽且还是⼀幅万物苏醒、⼤地回春的画⾯描写,传达出了春天清晰芬芳的⽓息和作者对⼤⾃然的鲜明感受。
在谈到这个序奏时,舒曼曾写信给指挥家陶伯尔特说:“我在1841年2⽉写作这部交响曲时,⼼中充满着春的渴望。
请你把它感染⼀些给乐队。
我希望⼀开始,⼩号象从⾼处发出唤醒⼤地的声⾳。
序奏的其余部份,应该暗⽰万象回春,到处⼀⽚青葱,蝴蝶也在翩翩起舞。
勃拉姆斯c小调第一交响曲赏析引言勃拉姆斯(J oh an nes B ra hm s)是19世纪欧洲最杰出的作曲家之一。
他的作品波澜壮阔,以严谨的结构、丰富的旋律和深刻的情感而闻名于世。
其中,《c小调第一交响曲》堪称他最具代表性和影响力的作品之一。
本文将对勃拉姆斯c小调第一交响曲进行深入的赏析,以揭示其独特的音乐魅力。
前奏:勃拉姆斯与交响曲在正式赏析之前,我们先简要了解一下勃拉姆斯与交响曲的关系。
勃拉姆斯是浪漫主义时期的杰出作曲家,他一生共创作了四部交响曲。
这四部交响曲均代表了勃拉姆斯作曲风格的不同方面,而《c小调第一交响曲》是他的首部交响曲。
第一乐章:激情四溢的开篇创作背景《c小调第一交响曲》的创作始于1854年,但历经数年才最终完成。
勃拉姆斯对于第一交响曲的写作可谓诚惶诚恐,由于贝多芬的影响,他深感交响曲这一音乐形式的庄严与压力。
因此,他在创作过程中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和心血。
曲式结构第一乐章采用的是传统的双主题自由奇谱曲式,包括激情奔放的开篇、优美抒情的第二主题、高潮迭起的发展部以及悲壮凛冽的回旋主题。
曲式丰富多样,展现了勃拉姆斯的作曲才华和对音乐结构的精确把握。
音乐赏析勃拉姆斯以激情四溢的管弦乐声开篇,令人震撼。
随后,第二主题的出现为整个乐章注入了一丝安宁与柔美。
发展部则展示了勃拉姆斯过人的作曲天赋,以各种动机和主题的交替发展,渲染出跌宕起伏的音乐氛围。
最后回旋主题的再现,将乐章引向壮丽的结尾,给人以深思和震撼。
第二乐章:宁静祥和的梦幻之音音乐特点第二乐章是一个宁静祥和的瞬间,这是勃拉姆斯作品中少有的柔和与宁静。
轻盈的弦乐和木管乐器交织出梦幻般的音景,令人如沐春风。
这一乐章展示了勃拉姆斯多样的音乐风格,充满了浪漫主义的情感。
曲式结构第二乐章采用了三段式曲式结构,分别是主题的叙述与发展、变奏和主题再现。
勃拉姆斯通过不同的变奏方式,传达出音乐的流动和变化。
音乐赏析第二乐章以轻柔的主题开始,渐渐展开,形成华美的音乐画面。
赵季平《第一交响乐》的音乐分析作者:刘翠翠来源:《教育教学论坛》2019年第03期摘要:赵季平《第一交响乐》是献给北京迎接新千年的作品,承接了新世纪交响乐的发展格局,是一部集聚时代魅力的史诗级作品。
本文从赵季平音乐艺术创作风格角度探讨了《第一交响乐》作品中所展现出的创作技术与民族性特征,从而为诠释《第一交响乐》的审美价值、艺术价值、音乐价值提供全新的赏析维度及解析方法,为解读其艺术表现形式与创作技巧提供理论参考。
关键词:赵季平;第一交响乐;音乐分析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9)03-0080-02赵季平是我国著名的作曲家、音乐家。
1945年8月出生于甘肃平凉,原籍河北束鹿。
其创作涉及了大量的音乐题材,代表作品深受国内外一致好评,凸显出赵季平对于音乐理解的艺术造诣及深厚功底,诸如交响叙事曲《霸王别姬》、舞剧《大漠孤烟直》、电视剧音乐《水浒传》、电影音乐《红高粱》等。
赵季平创作的《第一交响乐》是应北京市人民政府特约,以迎接新千年为贺岁主题的交响乐作品,于2000年元旦由北京交响乐团首次在人民大会堂演奏,获得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
作品展现出了极为震撼的史诗性特征,突出了在民族性风格写照之下的创作维度,具有跨时代的意义。
一、《第一交响乐》中民族元素取材赵季平所创众多作品中凝练了华夏文化精神,同时融入了交响乐的主旨思维,衍生出众多具有中西方文化特色,而不失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优秀作品。
《第一交响乐》中所透露出的民族性特征是基于赵季平此前众多作品在运用多种民间音乐元素之后所产生的艺术感悟,并真正形成了民族性的思考维度,深刻表达出其中的民族性内涵与底蕴。
赵季平《第一交响乐》的创作主题对于民族文化的凝练与再现是极为重要的音乐赏析角度,其中七声音阶和九声音阶的运用对于突出民族性特征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
在长笛独奏声部中完全采取了七声音阶的创作手法组合方式,其先后序列分别为:bB、C、F、bE、G、bA、D。
交响乐以它那众多的乐器音色、丰富的配器和声、庞大的音场效果、十分强大的音乐表现力深受音乐爱好者的喜爱。
(我非常喜爱交响乐)。
交响乐《第一交响序曲》以民族音乐的旋律为基础。
(许多的交响乐尽管配器与和声很丰富,但旋律不好听,这样使该交响乐失去很多听众)。
交响乐《第一交响序曲》抓住“旋律是音乐的灵魂”这一关键,整个交响乐的旋律很好听。
这样,大大提高了乐曲的可听度,提高了作品的档次。
几点说明:1、该交响乐即有壮丽辉煌的乐章,又有柔情似水的优美旋律。
整个交响乐音响对比度很大。
强烈推荐一定要用功率放大余量很大的较好音响播放,或用带有耳机放大器的大耳机系统播放。
该交响乐会产生很强的爆棚效应,其中的打击乐器、定音鼓震撼听众心胸!不建议使用耳塞听此音乐,因它强烈的爆棚效应容易失真,而且许多细节不容易听清楚,使音乐的欣赏性大打折扣。
2、虽然此乐曲是MP3格式,但音响效果很好。
我用森海塞尔HD600耳机欣赏,无论是爆棚效应还是柔情似水的弱音,每个音乐层次都听得非常清晰。
3、建议此交响乐多听几遍,这样能更好地明白其中的精髓。
4、为了能很好欣赏此音乐,最好能专心聆听。
要多听几个声部。
最少也要听三个声部。
《第一交响序曲》是关峡根据所作歌剧《悲怆的黎明》音乐的旋律精髓,于2003年12月重新结构而成的。
序曲音乐以充满人性化的音乐表述方式,注重人的心灵及情感诉求、调动管弦乐手段用以营造出厚重的情感氛围,满怀激情地颂扬了改写中国历史进程无怨无悔奉献人生的老一辈革命者的精神风范,并结合时代特征升华出昂扬向上的时代精神。
乐曲的主要旋律曾被用在电视剧《激情燃烧的岁月》的配乐中而广为传播,家喻户晓。
一、片头音乐的结构为带引子的复三部曲式(A B A):引子:弦乐队波浪起伏的音型做背景,四支园号同度的号角声从低到高、由弱至强,随后小号、长号和大号以相隔一拍的卡农式进入,激越的号角声和定音鼓的强悍加入使乐队的音响强度不断增长,描绘出一幅中国革命历程中先辈们前赴后继、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
【马勒第一交响曲】十位指挥家解析马勒交响曲专题:马勒第一交响曲●查尔斯·麦克拉斯爵士评介马勒第一交响曲马勒第一交响曲别名“巨人”,是马勒本人最为倚重的作品。
因为它是马勒亲自指挥演奏得最多的一部交响曲。
这部交响曲原本有五个乐章,其中四个乐章统一由一个下行旋律的第四主题所贯穿着,唯独第二乐章“布鲁敏”例外,因其风格不协调,马勒后来将第二乐章删除。
于是第一交响曲定型为现今的四乐章形式。
乐曲开头是一段大场面的自然风光描绘。
弦乐奏出悠长的八度和音,随后下行音阶的第四主题首次亮相,由木管组演奏。
然后是风景画。
布谷鸟鸣叫,远处传来急促的猎人号角。
该段开头音乐与整部作品稍后的整体风格反差极大。
当乐曲进入较快的段落时,我们听到了熟悉的旋律,《清晨时分穿越田野》,这是马勒声乐套曲《旅人之歌》中的一首。
这段旋律成为这个快板乐章的主题。
《旅人之歌》一共四首歌曲,其中另外两首歌的旋律也分别被第二和第三乐章所引用。
第三乐章的风格相当另类。
其旋律何止是难听,简直算得上丑陋阴暗。
和声怪异,配器刺耳。
我感觉马勒脑海里呈现的是一幅葬礼图景。
猎人的葬礼。
送葬的棺材后面跟着一群野兽。
野兽们为猎人的一命呜呼而兴高采烈。
该乐章的开头便剑走偏锋,由低音大提琴演奏一段人所共知的《两只老虎》,作为乐章的主题。
该旋律逐渐转为卡农曲式,其它乐器渐次加入,而双簧管凌驾乐队之上,吹出怪诞的变奏,随后,变奏的任务从双簧管改为降E大调单簧管。
旋律再度变为刺耳难听。
当年第一交响曲在维也纳首演时,这个乐章曾经遭受评论界猛烈抨击。
当时的人们一致认为交响曲应该优美动听,马勒这种自然主义的写实风格严重与之背道而驰。
第四乐章的演奏,需要一个超大规模的乐队。
音乐之震撼,可用上穷碧落下黄泉来形容。
乐章开头是阴郁冷酷的第四主题,初听仿佛是来自地狱的呼唤。
随后,该主题逐渐变得柔和温顺乃至优雅,最后终于变成优美的歌唱性旋律。
这是马勒的神来之笔。
优美旋律初时由铜管乐器轻柔地奏出,几近暗哑。
《梁祝》赏析(一)呈示部1 、引子:引子部分一开始用长笛模仿鸟的叫声吹奏出一段旋律,接着双簧管以柔和抒情的引子主题展示出了一幅春光明媚、鸟语花香的美丽景色。
2.主部:先是由小提琴奏出富有诗意的爱情主题。
接下来大提琴以浑厚圆润的音调与小提琴的轻盈柔和形成对答。
最后由全体乐队再次奏出爱情主题,表示出梁祝真挚纯洁的友谊不断加深和互相爱慕的深情。
3.连接部与副部:连接部是与爱情主题形成鲜明对比的曲调,它是由越剧过门发展变化而来的,是一段节奏自由的华彩。
副部:这段节奏明朗、欢快,多处运用跳音的演奏方式,使旋律活泼、跳荡,独奏与乐队交替出现,生动地表现了梁祝同窗三载、共读共玩的愉快生活。
4.结束部:这段音乐转为慢板,再度出现小提琴与大提琴情意绵绵的对话,其中断断续续的音调,表现了女扮男装的祝英台欲言又止,矛盾害羞的内在情感。
表现了十八相送、长亭惜别、依依不舍的情景。
展开部这部分描写了“抗婚”、“楼台会”、“哭灵、控诉、投坟”这三个情节,在欣赏时老师做相应的提示:(播放“展开部”音乐)1.“抗婚”:铜管以严峻的节奏、阴森的音调,奏出了封建势力凶暴残酷的主题;独奏小提琴用散板的节奏,陈述了英台的悲痛与惊惶,乐队强烈的快板,衬托出独奏小提琴坚决反对封建势力的反抗主题。
这两个主题逐渐激化,形成英台抗婚的怨愤场面。
虽然乐队全奏,曾给人一种对幸福生活的向往与憧憬,但以铜管为代表的封建势力给予了重大压力。
2.“楼台会”:又是一个慢板,大、小提琴的对答,缠绵凄苦,如泣如诉的音调,把梁祝相会楼台时百感交集的情绪表现得淋漓尽致。
3.“哭灵、控诉、投坟”:小提琴的散板独奏与乐队的快板齐奏交替出现,变化运用了京剧导板与越剧紧拉慢唱的手法,深刻地表现了英台在坟前对封建礼教的血泪控诉的情景。
最后锣钹齐鸣,英台纵身投坟,乐曲达到最高潮。
再现部这部分主要描述了“化蝶”。
长笛吹奏出柔美的华彩旋律,与竖琴的滑奏相互映衬,把人们引向神话般的仙境。
《舒曼第一号交响曲》听后有感“你是我的生命,是我的心;你是大地,我在那儿生活;你是天空,我在那儿飞翔……”这是在《桃金娘》的歌曲集里,舒曼特别在《献歌》这首曲子里选了诗人吕克特的诗献给克拉拉的。
不是一名音乐学院的学生,虽然喜欢音乐,但在欣赏音乐时还是会有一些困难。
所以在听舒曼《第一号交响曲》时,我大概了解一下他创作的背景。
罗伯特.舒曼,19世纪德国作曲家,音乐评论家。
说起舒曼就不得不提起他的罗曼史——他和克拉拉的爱情,年少相遇,多年爱慕,克拉拉父亲阻挠,不过在他们坚持之下结婚了,爱情终于有了结果。
《第一号交响曲"春天"》,作品创作于年1840-1841年间,其时正当舒曼和克拉拉的婚礼之后。
也正是从这时起,舒曼的创作从单一的钢琴曲转向了多种体裁。
这篇交响曲分为四个乐章。
第一乐章:初春。
行板,活泼的快板,降B大调。
活泼而有震撼力的第一主题表示了春天到来的景象。
音乐一响起,感觉有点低沉严肃,但渐渐的音乐开始活泼起来了。
或许是舒曼用这样表示严寒萧瑟的冬天已经过去,而初春已经慢慢到来。
正如他和克拉拉的爱情在经历如冬天般的挫折之后,而更加明朗甜蜜充满希望。
乐曲越来越活泼,时而起伏,时而静谧。
眼前就是一副画面,小鸟飞舞鸣唱,蝴蝶翩翩缠绵,微风徐徐,花朵明艳,小草青青,杨柳依依。
让我想到了雪莱的诗句:“春天从这美丽的花园里走来,/就像那爱的精灵无所不在;/每一种花草都在大地黝黑的胸膛上,/从冬眠的美梦里苏醒。
”正如舒曼的结婚时的心情,充满激情欢乐和甜蜜。
在这篇乐章结束时,我仿佛看见舒曼和克拉拉在春天的美景中相互依偎。
春天,美丽的春天,生命的春天,给了舒曼幸福快乐。
第二乐章:黄昏。
甚缓板,降E大调,3/8拍子,一首感人的夜曲,优美而华丽,有一种抑制不住的欢乐。
第二乐章舒缓而感人,有一种让人沉醉的感觉,仿佛一首深情的恋歌。
仿佛听见夜晚相间若有的虫鸣,闻见花儿阵阵芬芳,舒曼牵着克拉拉漫步在相间小路,静谧而浪漫,时而的深情对视,微颤的乐声仿佛他们颤动而欢乐的心跳。
听听“贝多芬第十交响曲”音乐阐述的是生命吗?答案,待定。
可以肯定的是,没听过交响乐的人不会知道这是一种什么样的对话,犹如没有抬头仰望过的人不会知晓群星拥有怎样的璀璨跟绚烂。
对于大多数人而言,音乐不过是茶余饭后的闲散心情,不过是迈向社会的入场券,不过是一些人谋生过活的生计。
不懂音乐,只有听的权利,爱上她,才有欣赏她的乐趣。
作曲家的一生总会是不顺的,因为一个时代的伟大,总有那么几位先烈,直到灯枯油尽的那一刻仍坚持把灵魂献给音符。
后辈无法摆脱那些圣者的光环,也就因而步履艰难。
勃拉姆斯或许始终挥不去贝多芬的影子,但他也着实走出自己的路。
纵然“c小调第一交响曲”被冠以“贝多芬第十交响曲”,她始终包含着勃拉姆斯的灵魂,他以独特的方式,抚慰着听众的心。
当然,这等赞誉确实应得的。
最初听到第一交响曲时,被那阴沉的氛围所吓倒。
再听是,就会爱上。
以抑郁的曲风开场,或许可以说是更加严肃吧。
由管乐揭开神秘感的面纱,黑管随之带来第一章的压抑。
在沉重的管弦交错中,军队的脚步声穿在其中,庄严地前进。
军队走过寂静的密林原野,时而步履缓慢,时而骤变紧张,快马加鞭的说明着什么,以一种奋力向前的技术表现出军队的宏大,庄重。
渐渐那有力的步伐走远了。
黑管再次转调,急促,慌张。
管乐的悠扬与弦乐的压抑结合,一并迈向阴郁的曲调中,满没表达了纠结的内心世界,那是焦急,恐慌。
慢慢地,仿佛一个人置身于迷雾森林当中,沿着小径渐行渐远一般,平和,安宁,然而又迷了路,这该是多么焦虑的人,永远掩盖不了内心的慌乱,最终他再一通乱走中竟然走出去了,多么不可思议,毕竟是迷了路,毕竟已焦灼不已,但却平和的走了出来。
第二章是不感伤的阴暗情绪,可以从管弦交错中品得,但是整体就是一场高雅的音乐,有一些舞曲的色彩,但也包含有教堂之中圣光沐浴的纯洁。
会有一丝悲,但悲的不明显,或许可以说是心头一软,一股善良吧。
整个乐章开始进入舒心的阶段,这要归功于第三乐章的温雅。
虽然听过的交响乐不多,但还是会有那么一个字眼冒出来:新。
舒曼的降B大调第一交响曲《春天》是他于1840-1841年创作的极富盛名的乐曲之一。
这首交响曲由门德尔松指挥进行首演。
创作这首交响曲时,舒曼刚与克拉拉结婚不久,因而全曲主调欢快活泼,富有生气。
本曲被称为《春之交响曲》据说是舒曼由贝托嘉的《春之诗》获得灵感。
乐曲分为四个乐章:第一乐章:行板,活泼的快板,降B大调。
作为全曲的引子,第一章以圆号和小号的演奏奏出了春天已然到来的强烈冲击感,这有如打招呼般的音调向听众传达了春意袭来的意境。
紧接着,乐章的演奏趋向舒缓,小提琴等弦乐器的演奏将初春刚到时的激烈缓缓引入春天的幽静,然而这幽静的段落马上又被欢快的吹奏乐所替代,这一段的演奏欢快活泼极具跳跃性,给人犹如置身于万物复苏的初春时节的充满力量与希望的图卷中。
在充满活力的演奏中,管弦乐器的合奏相得益彰,给听众描绘出一幅生机勃勃春意盎然的初春画卷。
第一乐章给我的第一印就是明快活泼,曲调中透出春天那股催生万物的力量。
这种力量将人引入作曲者悉心营造的春日图景中,也为后面的乐章做了铺垫。
第二乐章:甚缓板,降E大调,3/8拍子这章乐曲整体给人平静的感觉,就像那春天的夜,寂静却有着万物复苏悄然来临的生命力。
幽静却又不乏激情的音乐,暗含了春夜的恬静与悸动并存的特点。
延绵的音符,也象征着舒曼含蓄深厚的爱情。
作为浪漫派作曲家的代表,舒曼独特的创作手法在本章中大放异彩。
浪漫派作曲的一个显著特征是充分开掘音乐的力度表现功能,十分注意力度的种种细微变化。
“突弱”(fp或sfp)的效果是其中之一。
将这种“突弱”效果大量应用于抒情乐章,用以表现“心的抽搐”,;则是舒曼的首创。
舒曼将其作为一种主要创作手段,通过节奏上切分延留的层层递进,把他对克拉拉的挚爱抒发得欲断愈连,如胶似漆。
这种面对犹如春天般美丽动人的自己的爱人时内心的喜悦与兴奋被舒曼十分巧妙的用乐曲表达了出来。
乐曲中部提琴的层层迭进的演奏给人一种春夜中仍有激情在看似安静的环境下孕育而生的感觉。
浅析肖邦《第一叙事曲》【摘要】肖邦的《第一叙事曲》是一部具有独特魅力的钢琴曲。
本文首先概述了这首曲子的整体特点,包括其音乐表现手法和旋律、和声特点。
接着分析了曲子的曲式结构,以及肖邦作品中常见的一些特点。
在对《第一叙事曲》进行了总结评价,并探讨了肖邦音乐对后世的影响。
通过对这首曲子的全面分析,可以更好地理解肖邦作品的精髓,以及他在音乐史上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引言、概述、肖邦作品特点、《第一叙事曲》曲式分析、音乐表现手法、旋律特点、和声特点、总结评价、肖邦音乐的影响。
1. 引言1.1 概述肖邦的音乐作品一直备受世人推崇,其钢琴作品《第一叙事曲》更是广为人知。
这部作品充分展现了肖邦独特的音乐风格和创作才华,被认为是浪漫主义音乐的代表之一。
通过对《第一叙事曲》的解析,可以深入了解肖邦的音乐特点和创作风格,同时也能感受到他对音乐表现力的追求和创新。
本文将对肖邦的《第一叙事曲》进行细致剖析,探讨其曲式分析、音乐表现手法、旋律特点和和声特点,从而全面了解这首著名作品的内涵和艺术价值。
通过对肖邦音乐的深入探讨,可以更好地欣赏和理解这位伟大作曲家留下的音乐遗产,感受他对音乐世界所做出的重要贡献。
2. 正文2.1 肖邦作品特点肖邦的作品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肖邦的作品风格独特,充满了浪漫主义的情感。
他的音乐富有激情和深沉的内涵,表现出对生活和人生的深刻思考。
通过对音乐语言的精准运用,肖邦赋予他的作品独特的魅力和感染力。
肖邦的作品兼具技巧和情感。
他巧妙地将复杂的技巧与深刻的情感相结合,使得他的作品既具有艺术的表现力,又展现出音乐家的高超技巧。
肖邦弹奏的《第一叙事曲》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既展现了他高超的钢琴演奏技巧,又传达了深邃的情感。
肖邦的作品富有个性和特色。
他大胆地突破传统的音乐形式,创造出独具风格的作品。
在《第一叙事曲》中,肖邦巧妙地运用了变化丰富的旋律和和声,展现出他对音乐的独特见解和创造力。
肖邦的作品特点在于其独特的情感表现、精湛的演奏技巧以及独具个性的音乐风格。
勃拉姆斯《第一交响曲》分析及诠释勃拉姆斯的《第一交响曲》是一首非常经典的曲子,它融汇了古典与浪漫主义的音乐特质,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
这首曲子的作曲者,是德国作曲家勃拉姆斯,他的作品震撼了整个欧洲,也奠定了转型古典主义的音乐学术史。
《第一交响曲》的总体创作模式,可以通过分层架构及结构模型来进行解读。
该曲共有四个乐章,分别为序曲、有序曲、夜曲和进行曲。
首先,序曲表现出上升节奏,采用音乐语汇丰富,音乐架构复杂、富有变化的素描旋律,强烈地揭开了曲子的序幕。
其次,有序曲则与序曲形成强烈的对比,节奏较慢,有节奏舒缓的旋律和抒情性强的音乐架构,同时有多样化的伴奏和音乐色彩,从而形成空灵而抒情的音乐氛围。
第三,夜曲则展示了抒情性更强的古典主义结构,富含夜晚音乐的韵律特质,以及浪漫主义幻想。
最后,进行曲以丰富多彩的和弦以及有节奏地包裹起来,形成一支完整的曲子架构,让聆赏者强烈地感受到来自《第一交响曲》的壮丽景象。
《第一交响曲》的音乐精神,源自于勃拉姆斯在欧洲古典主义音乐学派中的成就。
勃拉姆斯融合了多种传统音乐风格,将古典音乐的高雅与浪漫主义的抒情相结合,通过开放的形式,探索出更具浪漫色彩的境界,成就了一支壮丽优美的古典音乐。
勃拉姆斯在《第一交响曲》中,采用不同类型的乐器,表现出令人叹为观止的多重乐句,以及紧凑而又多样的旋律结构,以及多变的节奏调性,充分展示了古典音乐的优美之美,令观众流连忘返。
自古典主义音乐传入到今日,勃拉姆斯的《第一交响曲》仍然是一首极具历史意义和艺术意义的音乐作品。
它丰富的音乐语汇,流畅的旋律结构,变幻的节奏感,以及融合了古典与浪漫主义的音乐特质,非常明显地表现出了勃拉姆斯对古典音乐的高度品味,同时也成为了西方古典音乐史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
交响乐以它那众多的乐器音色、丰富的配器和声、庞大的音场效果、十分强大的音乐表现力深受音乐爱好者的喜爱。
(我非常喜爱交响乐)。
交响乐《第一交响序曲》以民族音乐的旋律为基础。
(许多的交响乐尽管配器与和声很丰富,但旋律不好听,这样使该交响乐失去很多听众)。
交响乐《第一交响序曲》抓住“旋律是音乐的灵魂”这一关键,整个交响乐的旋律很好听。
这样,大大提高了乐曲的可听度,提高了作品的档次。
几点说明:
1、该交响乐即有壮丽辉煌的乐章,又有柔情似水的优美旋律。
整个交响乐音响对比度很大。
强烈推荐一定要用功率放大余量很大的较好音响播放,或用带有耳机放大器的大耳机系统播放。
该交响乐会产生很强的爆棚效应,其中的打击乐器、定音鼓震撼听众心胸!不建议使用耳塞听此音乐,因它强烈的爆棚效应容易失真,而且许多细节不容易听清楚,使音乐的欣赏性大打折扣。
2、虽然此乐曲是MP3格式,但音响效果很好。
我用森海塞尔HD600耳机欣赏,无论是爆棚效应还是柔情似水的弱音,每个音乐层次都听得非常清晰。
3、建议此交响乐多听几遍,这样能更好地明白其中的精髓。
4、为了能很好欣赏此音乐,最好能专心聆听。
要多听几个声部。
最少也要听三个声部。
《第一交响序曲》是关峡根据所作歌剧《悲怆的黎明》音乐的旋律精髓,于2003年12月重新结构而成的。
序曲音乐以充满人性化的音乐表述方式,注重人的心灵及情感诉求、调动管弦乐手段用以营造出厚重的情感氛围,满怀激情地颂扬了改写中国历史进程无怨无悔奉献人生的老一辈革命者的精神风范,并结合时代特征升华出昂扬向上的时代精神。
乐曲的主要旋律曾被用在电视剧《激情燃烧的岁月》的配乐中而广为传播,家喻户晓。
一、片头音乐的结构为带引子的复三部曲式(A B A):
引子:弦乐队波浪起伏的音型做背景,四支园号同度的号角声从低到高、由弱至强,随后小号、长号和大号以相隔一拍的卡农式进入,激越的号角声和定音鼓的强悍加入使乐队的音响强度不断增长,描绘出一幅中国革命历程中先辈们前赴后继、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
A部分:
a: 弦乐从高音区级进下行、伴随着四度、六度音程跳跃构成的宽广旋律富有歌唱性,用以讴歌经历过恢弘时代的昂扬向上的时代精神。
b: 由钢琴为领奏乐器,旋律抒情委婉,乐队织体简约平缓,以叙述经历过艰难人生的无怨无悔之情。
a: 动力再现部分由宏大的交响乐队鸣响出恢弘的、激情澎湃并具有史诗般的音乐。
宽广的旋律倾诉着对艰难人生的咏叹,三支嘹亮的小号吹奏着挺拔向上的对位旋律在诉说着生命中的不屈精神。
B部分:
是乐曲的中部,在鼓声狂躁的敲击之上,铜管奏出方才第一主题的变奏,所有的声部都在紧张的行进。
斗争与希望对比交织着,然而鼓舞的力量从来没有放弃过。
恢复到暂时的平静后,异常柔美的小提琴独奏开启了一种可能,一个个乐器声部逐次加入,仿佛镶嵌在广袤天空的星辰,一个一个地闪烁,星光瀑布直落人间,最终绽放到一个令人震慑的光明。
木管声部与弦乐声部依次与小提琴交织,展现出一幅甜美、稳定的安宁景象,充满着勃勃生机,蕴藏着无限的力量与希望,并令人回忆起曾经奋斗的荣光。
A(再现部):
乐曲又回复到最初那段感人至深的著名主题。
气势恢弘的乐队交响,在激情燃烧中将“崇高”永恒镌刻在信念的碑文上。
关峡,当代中国著名作曲家,生于1957年6月,河南开封人,满族。
1985年毕业于中央音乐学院,在校时以大提琴狂想曲获美国“齐尔品”作曲比赛二等奖,《第一弦乐四重奏》获全国第四届音乐作品比赛二等奖,引起音乐界的关注。
关峡在青年时期就写出了《围城》和《我爱我家》等高品质、成熟的电视音乐作品,深受观众的喜爱。
近几年,他创作的大型情景交响音乐《木兰诗篇》、大型民族歌剧《悲怆的黎明》、电视剧《激情燃烧的岁月》音乐受到了社会各界的高度评价。
关峡曾任中国歌剧舞剧院歌剧团团长、中国东方歌舞团副团长、现任中国国家交响乐团团长、中国音协创作委员会副主任、青年音乐家分会副会长、中国电影音乐协会特邀理事,中国文联授予关峡为“中国当代百名优秀文艺家”之一,美国纽约林肯艺术中心授予关峡“最杰出艺术家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