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式营养膳食与烹饪工艺
- 格式:doc
- 大小:35.50 KB
- 文档页数:4
T logy科技食品科技中国饮食文化历史悠久,自古就有“民以食为天”的说法。
中国的饮食文化历经万年,经历了生食、熟食、自然烹饪和科学烹饪四个发展阶段。
当下饮食文化正处于科学烹饪阶段。
中国的烹饪技术自古就有“医食同源”“药膳同源”的说法,这正是中国饮食自古就注重烹饪工艺和营养之间关系的有力说明。
同时中国饮食还讲究“色、香、味”俱全,这就对烹饪工艺有了更高的要求。
在国泰民安的现代,民众生活愈加富裕的今天,如何处理好烹饪工艺与营养之间的关系就显得尤为重要。
1 烹饪工艺和营养之间的原则性关系中国地大物博,文化博大精深,中国饮食文化更是因时代、地域、民俗、食品等的不同而异彩纷呈。
中国饮食文化素来讲究营养搭配,提倡“医食同源”“药膳同源”,注重烹饪和营养的关系研究。
加之中国饮食还讲究五味调和、奇正互变的烹调、畅神怡情的美食观,使得中国饮食具有自己鲜明的个性与传统。
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发达,烹饪工艺也得到了很大提高,营养在饮食文化中的占比也提到了首位。
烹饪工艺和营养膳食都要以科学为依据,遵守以下原则。
1.1 烹饪工艺与中医养生学互为关联烹饪工艺与中医养生理论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所以要求烹饪技师在学习烹饪技术的同时要具备一定的中医养生学理论知识。
将烹饪工艺与营养膳食相结合,起到调节人体机能,养生保健的功效。
1.2 烹饪工艺符合现代营养学理论确保营养是烹饪的前提基础,拥有科学的营养知识做底,加之高超的烹饪工艺才会烹饪出美味且健康的菜品。
这就要求烹饪技师要通过不断的学习,扩大自己的营养知识面,积极学习营养知识,提高对营养的认识,使菜品在满足人们的视觉和味觉需求的同时,做到营养均衡,合理搭配。
1.3 与时俱进更新营养理念和优化烹饪工艺随着科技的发展,食材和食具也变得多样化和科技化,烹饪工艺也随之不断优化。
与此同时,科学的营养理念也在不断发生着更新和变化,这就要求烹饪师对营养知识进行学习,深刻理解营养学先进的理念。
将现代科学营养知识与先进的烹饪工艺相结合,在原有菜谱的基础上进行优化、创新,保证制作出的菜谱满足食客对口味、营养等方面的要求。
烹饪工艺和营养之间的关系之我见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人类科技水平在不断提高。
我国领导人在展望未来也提到:我们的社会要科学化发展。
何谓“科学”,对于我们餐饮业来说,就是让烹饪工艺和营养保健接轨。
但是我们今天清楚地看到,号称“烹饪王国”的中国,在向世人展示烹饪技术的时候并非样样领先,举世无双,膳食的营养性远远落后于一些发达国家,人类进膳的目的是为了营养,缺少了科学性这个灵魂,中国烹饪就难以发出耀眼的光芒。
关键词:科学合理膳食0 引言要达到科学膳食,就必须通过一整套的烹艺工程,以满足人们摄入食物后,有足够的营养来维持生命和增进健康,这就是我们所说的烹饪工艺促进人体健康。
运用丰富的营养学知识,对食品原料进行科学解剖,通过营养素互相配制,烹调技术的合理运用,才可达到“食疗,食养,食补,食冶”的功效,真正地做到合理膳食。
1 合理搭配合理搭配而得到互相补充,中国烹饪的先驱彭铿易牙,也是一个善烹一个善调,一张一弛,这也是互补者的结晶!我们的膳食也是如此,就要运用营养学知识来合理配膳,多配“多样菜”,少配“单料菜”,遵循“品种多样,粗细搭配,荤素搭配,干稀适宜”这一配菜原则来增进营养!1.1 荤素搭配:就是植物性原料和动物性原料搭配。
因为荤菜原料的蛋白质大部分是优质蛋白质,含有人体所需要的必需氨基酸,而素菜当中大多数是不完全蛋白质,但必需脂肪酸含量丰富。
荤菜中钙,磷,铁和脂溶性维生素(即VA,VD,VE,VK)丰富,而荤菜中维生素C,胡萝卜素,膳食纤维素较优。
两者相互搭配,互相补充,相得益彰。
比如洋葱牛柳,牛肉中含有蛋白质和脂肪较多,若配以适量的洋葱烹制,不仅可减轻油腻感,又可补充牛肉中所缺乏的VC和粗纤维,还可达到杀菌利尿的功效!但洋葱数量要适量,虽然洋葱营养成份较多,但吃多了会引起贫血,一般的荤素搭配主要是以动物性原料为主,植物性原料为辅。
在这时我还必须提醒一点:牛肉的挑选要新鲜,变质的牛肉千万不可食用,因为陈置的牛肉易生成丙醛,这是一种有毒物质。
烹调工艺与营养的自我理解
烹调工艺是指将食材经过一系列的处理和加工,以达到最佳食用效果的方法和技巧。
通过选择不同的烹调工艺,可以改变食材的质地、口感和味道,提高食材的消化吸收率,并使得食物更加美味可口。
营养是指人体所需的各种营养物质,包括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脂肪、维生素、矿物质等。
通过合理的烹调工艺可以将食材中的营养物质尽可能地保留下来,并使其更容易被人体吸收利用。
在烹调过程中,我理解营养的保留主要是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实现的:
1. 温度控制:不同的食材对于温度的要求不同,适当的温度能够使得食材中的营养物质得到较好的保留。
过高的温度会导致营养物质的破坏,而过低的温度则会使得食材的营养价值降低。
因此,在烹调过程中要注意合理控制温度。
2. 时间掌控:烹调时间的长短也会对食材中的营养物质的保留产生影响。
一些营养物质在加热过程中会逐渐分解,如果时间过长,营养素的损失也会增加。
因此,在烹调过程中要注意把握好时间,不要过度加热食材。
3. 烹饪方法:不同的烹饪方法对营养物质的保留有不同的影响。
煮、炖、蒸这类液体烹饪方法可以保留较多的营养物质,而油炸、烤制则会使得部分营养物质丧失。
因此,在选择烹饪方法时要根据食材的特点和需要保留的营养物质来进行
选择。
总之,烹调工艺与营养之间有密切的联系和影响。
通过合理的烹调方法和技巧,可以使食材中的营养物质得到最大化的保留和吸收利用,从而提供给人体所需的营养,保持健康和良好的体态。
烹饪工艺与营养关系探究一、介绍烹饪工艺是指将食材加工制作成菜品的过程,而菜品的营养则直接影响人体的健康。
因此,研究烹饪工艺与营养之间的关系对于提高菜品的营养价值具有重要意义。
二、烹饪工艺对营养的影响2.1 热处理对营养的影响不同的热处理方法会直接影响食材中的营养成分。
以下是几种常见的热处理方法对营养的影响: 1. 煮沸:在煮沸过程中,部分热敏感的维生素可能会损失,特别是维生素C和B族维生素。
因此,在烹饪时可以选择短时间的煮沸,以减少营养的损失。
2. 蒸煮:蒸煮是一种温和的热处理方法,可以保留食材中的水溶性维生素和矿物质。
相比于煮沸,蒸煮能够更好地保留食材的营养价值。
3. 炒煮:炒煮是一种高温快炒的烹饪方法,可以使食材保持鲜嫩口感的同时,也会损失一部分营养成分。
炒煮需要控制好火候和时间,以减少营养的损失。
2.2 前处理对营养的影响在烹饪之前,也可以通过一些前处理方法来保护和提高食材的营养价值: 1. 去皮:一些食材的皮部含有抗营养因子,去皮可以减少这些抗营养因子的摄入,提高食材的营养价值。
2. 切块:将食材切成块状,可以减少在烹饪过程中的营养丢失。
3. 浸泡:有些食材含有较高的水溶性营养成分,浸泡可以减少在烹饪过程中的营养损失。
三、烹饪工艺对不同食材的营养影响3.1 蔬菜类食材蔬菜类食材富含多种维生素、矿物质和膳食纤维。
不同的烹饪工艺对蔬菜类食材的营养影响如下: 1. 煮沸:煮沸能够使蔬菜软化,但也会导致水溶性维生素和矿物质的损失。
2. 蒸煮:蒸煮可以最大程度地保留蔬菜中的营养成分,特别是水溶性维生素和矿物质。
3. 炒煮:炒煮是一种高温快炒的方法,能够保留蔬菜的颜色和口感,但会导致部分维生素的损失。
3.2 肉类食材肉类食材是人体所需的重要营养来源,烹饪方法对肉类食材的营养影响如下: 1. 煮沸:煮沸能够使肉类煮熟并去除油脂,但也会导致部分维生素和矿物质的流失。
2. 炖煮:炖煮是一种温和的烹饪方法,可以将肉类炖煮至酥烂,营养成分基本保留。
中国传统美食中的烹调技巧与饮食文化中国是一个拥有丰富美食文化的国家,其传统美食以其独特的烹调技巧和饮食文化而闻名于世。
在中国的烹饪传统中,每一种食材都有其独特的处理方式,烹调技巧的应用也非常讲究。
同时,饮食在中国文化中有着重要的地位,不仅是人们生活的一部分,也是社交与交流的重要方式。
本文将探讨中国传统美食中的烹调技巧与饮食文化,并介绍其中的一些代表性菜肴。
1. 烹调技巧1.1 炒炒菜是中国传统烹调的常用技巧之一,其特点是火候快、色香味俱佳。
在炒菜时,需要使用高温和快炒的方式,快速将食材炒熟。
这样可以保持食材的原汁原味,同时增添一种特殊的香味。
例如,炒鸡蛋是中国人非常喜爱的一道菜,其烹调方式简单,只需将鸡蛋打散后迅速翻炒即可。
1.2 蒸蒸菜是中国烹调中的另一种重要技巧,以其保留食材原有的营养和风味而受到人们的青睐。
蒸菜通常使用蒸锅进行,根据不同的食材选择适当的时间进行蒸煮。
蒸菜时需要掌握好火候,使食材在蒸煮的同时保持一定的嫩度和口感。
例如,著名的广东菜“蒸鱼”就是以蒸的方式进行烹调,通过保持鱼肉的嫩滑和鲜美。
1.3 煮煮是中国烹调中最常见的一种技巧,适用于各种食材的处理。
煮食时需要注意火候的控制,以免食材过熟或煮得过生。
中国的炖菜是煮技巧的典型代表,将食材与调料一同煮沸,使其香味和营养充分溶入汤汁中。
比如,东北菜系中的“锅包肉”就是一道采用煮技巧的传统菜肴,将炸好的肉块煮到汤汁中,使得肉质更加鲜嫩。
2. 饮食文化2.1 餐桌礼仪中国人在饮食过程中注重餐桌礼仪,尊重食物和他人,表达谦逊和感恩的态度。
在用餐时,人们多数会共享一道菜,将炒菜、煮菜等置于中央,通过自助的方式公平共享食物,体现尊重和团结。
同时,人们还注重用餐文明,避免大声喧哗、食物浪费等行为。
2.2 节日食品中国的传统节日与特色美食相结合,形成了丰富多样的节日食品文化。
例如,春节期间人们会包饺子、吃年糕,中秋节时会吃月饼,端午节则有粽子等特色食品。
FOOD INDUSTRY I THEORY 试析烹饪工艺与营养之间的关系文黄少滨南京财经大学引言我国拥有悠久的饮食文化,不同民族及地域的营养膳食和烹饪工艺都符合该民族的地方特色和饮食习惯,需要厨师仔细打磨烹饪功夫,明确营养理论,确保实践与理论的有机结合,唯有如此,才能切实提升烹饪工艺的技术性与艺术性。
而在社会实践的过程中,营养膳食与烹饪工艺又存在着明显的内在联系,能够通过优化烹饪工艺的方式,提升营养的保留质量与效率。
一、烹饪工艺与膳食营养的关系在中医食疗中,烹饪技术通常以砂锅熬制的方式烹饪食材。
不合理的烹饪工艺或烹饪手法,都会导致食材中的营养成分流失,使食材丧失营养价值,难以满足人们对膳食营养的需求。
譬如用水煮的方式烹饪蔬菜,可能使蔬菜中的维生素C、泛酸、核黄素溶于水中,减少食材中的营养成分。
烧烤虽然可以提升食材的美味度,但可能损失食材中的矿物质和B族维生素。
如果温度过高,将会形成多环芳烃(一种致癌物质)。
而在理论研究层面上,对人体有利的营养成分主要有蛋白质、维生素、脂类、碳水化合物、矿物质、纤维素、水等。
而通过煮的方式能够提升蛋白质的含量,用炖的方式可以提高脂类的保留量,用焖的方式可以提高维生素的含量。
而在营养搭配的过程中,通过不同的烹饪工艺,可以实现食材的营养均衡。
二、烹饪工艺与膳食营养的优化策略养之间的关系。
(三)调整环节烹饪工艺对食材营养有较为显著的影响,如果难以确保烹饪环节的科学化,将导致食材中的营养价值受到破坏,食材的口感度及美味度受到影响。
因此,为更好地保留食材中的营养成分,应处理好不同的烹饪环节。
譬如在烹饪植物食材时,要控制好火候,明确不同烹饪温度对维生素、矿物质的影响。
而在处理动物食材时,则需要考虑蒸、炖等烹饪工艺,最大限度地保留动物食材中的蛋白物质。
如果为提高口感,不得不采用“炸”的烹饪方法,则需要将油温控制在50-80摄氏度。
结语在社会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公众对饮食健康的要求愈加明显,更加关注食材烹饪中的营养和营养成分。
中国的传统饮食文化与烹饪技艺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庞大文化遗产的国家,其中传统饮食文化与烹饪技艺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几千年来,中国人民以饮食为荣,传承了独特的烹饪技艺,并形成了丰富多样的饮食文化。
本文将探讨中国传统饮食文化的特点以及独特的烹饪技艺。
一、中国传统饮食文化的特点1. 食物和人文关系的紧密结合中国传统饮食文化强调食物与人文之间的紧密关系。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食物不仅仅是满足生理需求的物质,还与人们的精神生活密切相关。
中国人认为食物应该具有平衡、和谐和美感,不仅包括颜色、味道、形状,还涉及到食物的象征意义和文化价值。
2. 精细烹饪和平衡营养的追求中国传统饮食文化注重精细烹饪和平衡营养。
传统的中国烹饪技艺将食物烹调至最佳状态,追求色、香、味的完美结合。
同时,食物的平衡营养也是中国饮食文化的重要特点,追求五谷杂粮的搭配,并注重食物的营养成分和药膳的应用。
3. 节俭和尊重食物的态度中国传统饮食文化倡导节俭和尊重食物的态度。
在中国人的观念中,浪费食物被视为一种不道德和不文明的行为。
中国人民相信,食物需要珍惜,每一口都应该被充分品味。
这种节俭和尊重食物的态度反映了中国人民对于物质的节制和对自然资源的珍爱。
二、中国独特的烹饪技艺1. 巧妙运用烹调方法中国烹饪技艺以其丰富的烹调方法而闻名。
炒、酱、炖、煮、蒸、烧、焖等烹调方法被巧妙地运用,使得食材的味道和口感得以最大程度地提升。
例如,炒菜可以保持食材的原汁原味,炖菜则使食材的味道更加鲜美软糯。
这些独特的烹调方法给中国菜肴带来了独特的风味和口感。
2. 注重刀工和火候中国烹饪技艺注重刀工和火候的掌握。
刀工是烹调的基础,刀法的熟练程度关系到菜品的口感和造型。
火候则是掌握烹调时间和温度的关键,不同的菜肴需要不同的火候来保持食材的原汁原味和口感。
这种注重刀工和火候的烹饪技艺使得中国菜肴在世界范围内享有盛誉。
3. 运用调味料和调料中国独特的调味料和调料也是中国烹饪技艺的一大特点。
烹调工艺与营养专业,藏在美食里的知识烹调工艺与营养专业1. 烹调工艺的重要性烹调工艺是美食的灵魂所在,它是传达对食材的尊重和对食物营养的最佳呈现方式。
无论是烹饪大师还是家庭厨艺达人,都需要深入了解烹调工艺的精髓,才能为食客带来一场美味的盛宴。
而在这其中,营养专业的知识更能为烹调工艺增色不少,因为它能让美食不仅香甜可口,更给身体带来营养的滋润。
2. 美食与营养的关系美食是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营养则是维持人体健康的重要因素。
这两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在烹饪时,我们应该注重在美食中融入营养的元素,让食材的本味得以最大程度地展现出来,让人们在品尝美味的也得到身体所需的养分。
3. 烹调工艺中的营养考量在烹调工艺中,如何保留食材中的营养成分是至关重要的。
不同的烹调方法会带来不同的热量和营养变化,因此厨师们需要深入了解每种食材的特性,并根据所选烹调工艺来处理食材,以达到最佳的营养保存效果。
而对于营养专业人士来说,他们更需要在烹调工艺中发挥自己的专业知识,辅助厨师们制定合理的烹饪方案,以保证食物既美味又营养。
4. 烹调工艺与营养专业的结合烹调工艺与营养专业的结合,将会带来一场关于美食的革命。
通过科学的烹调工艺和专业的营养知识,我们可以改变传统饮食观念,用更合理的方式来烹饪食物。
通过不同的加工方法和调理方式,可以帮助食材更好地释放出营养成分,让食物更加符合人体对营养的需求。
这种革命将影响到人们的饮食习惯,也将引领着美食产业的未来发展方向。
5. 个人观点与总结在我看来,烹调工艺与营养专业的结合将是未来美食发展的趋势。
通过深入理解食材的特性和营养成分,结合科学的烹调工艺,我们可以为人们带来更健康、更美味的饮食体验。
希望在未来的美食世界里,能够看到越来越多的厨师和营养专业人士共同努力,打造出更加有营养价值的美食,使人们在享用美食的也能得到身体的滋养。
以上就是我对烹调工艺与营养专业的个人观点和理解,同时也是这篇文章的总结和回顾。
T logy科技食品科技人类社会文明不断进步,现代社会人们更注重食物的营养健康,科学的烹饪工艺,可使人们充分吸收利用食物中的营养物质,运用科学营养学知识对食品原料剖析,合理运用烹调技术制作食物。
传统烹饪技术无法满足当下人们对营养各方面的需求,需要结合现代营养搭配理念,促使传统烹饪方式向现代烹饪方向转变,实现健康饮食,促进国民身体素质的提升。
1 营养膳食烹饪工艺原则烹饪是人们为满足身体对食物的需求,根据经验技能借助工具对食物进行加工。
我国是文明古国,在漫长的发展历史中形成了璀璨的传统民族文化,烹饪文化是传统民族文化的重要部分,根植于广大劳动人民群众生活。
烹饪工艺要依托科学营养基础理论,根据营养学基础知识,进行营养膳食搭配,达到食物色香味形与营养搭配的完美统一。
烹饪实践中需要将烹饪技巧与食材营养调控结合,将烹饪工艺选择、食材搭配形成有机 整体[1]。
2 我国烹饪工艺中营养膳食问题烹饪时,忽视了烹饪处理工艺对营养的影响,导致烹饪技术工艺缺乏科学性。
烹调技师大多注重食物加工烹饪技术方法,对食物中的蛋白质、维生素等营养因素重视不足,缺乏深层次研究。
少数烹饪技师对营养学有所了解,知道烹饪原料中的营养价值、居民平衡膳食营养需求,但实际烹饪中无法保证食物色香味与营养兼备,烹饪工艺与膳食营养卫生不统一。
近年来随着我国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饮食健康膳食需求迫切,生活中科学营养理念不够普及。
一些餐饮场所虽然通过各种形式宣传营养卫生膳食理念,但实际食物加工中存在菜品原料清洗不彻底,食用油重复使用等危害人体健康的情况,群众就餐时注重食物口感味道,忽视食物中热量等营养摄入均衡性,盲目摄入过多高脂食物导致产生慢性病。
3 营养品质与烹饪工艺的关系烹饪工艺与食物营养存在密切关系,烹饪工艺方法会直接影响食物营养品质,需要根据科学膳食理念合理选择烹饪工艺方式。
不注重根据食材营养成分合理选择烹饪工艺方式会影响食物营养,进而影响身体健康。
烹饪营养与工艺在日常生活中,烹饪是人们不可或缺的一项技能,它通过加热、制作和处理食材,将食材转化成能被人体吸收利用的美食。
而烹饪的过程中,也涉及到了许多与营养相关的问题。
本文将深入探讨烹饪与营养之间的关系,以及不同烹饪工艺对食材营养价值的影响。
一、食材的营养组成与处理方法首先,我们需要了解食材的营养组成与不同的处理方法对其营养价值的影响。
1. 食材的营养组成不同的食材具有不同的营养组成,包括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维生素、矿物质等。
例如,肉类富含蛋白质和脂肪,蔬菜和水果则富含维生素和矿物质。
2. 处理方法对营养的影响烹饪过程中的食材处理方法会对其营养组成产生影响。
例如,煮熟的食材相对生吃更容易消化和吸收,但营养成分可能会损失;炒菜时的高温烹饪会导致一部分维生素的流失;而蒸煮则相对较为保留食材的营养价值。
二、烹饪方法对营养的影响不同的烹饪方法会对食材的营养价值产生不同的影响,下面我们将逐一进行解析。
生吃是指将食材直接食用,不经过热加工。
这种方法能够最大限度地保持食材的原汁原味和营养价值。
例如,生吃水果和蔬菜,能够获得更多的维生素和矿物质,但同时也有可能面临食材卫生安全问题。
煮熟是将食材放入开水中加热,使其熟透后食用。
这种方法可以提高食材的可食性和消化率,适合坚硬的食材。
但煮熟也会导致一部分水溶性维生素的流失,所以煮熟的时间和火候掌握得当十分重要。
3. 炒、煎、炸这些高温烹饪方法,如炒菜、煎肉和炸食物,能够快速烹制食材,使食材更易消化,提高食欲。
但同时由于高温,一些营养成分,尤其是维生素,会遭受破坏和流失,因此在炒制过程中,应尽量控制火候和翻炒时间。
蒸煮是一种低温烹饪方法,它能够较好地保留食材的营养成分,特别是水溶性维生素。
蒸煮过程中,食材不接触热水,营养成分较少流失,因此蒸煮对于具有较高挥发性的食材,如海鲜、蔬菜,能够更好地保持其天然风味和养分。
烹饪营养与工艺密切相关,各种不同的烹饪方法都对食材的营养价值产生一定的影响。
烹饪与营养专业优质课中餐烹饪技术与营养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自己的饮食习惯与营养摄入。
饮食健康不仅是维持身体健康的基础,也是提高生活品质的关键。
而在烹饪与营养专业的优质课程中,中餐烹饪技术与营养成为了焦点。
首先,中餐烹饪技术在专业课中具有重要地位。
中餐作为中国文化的瑰宝之一,其烹饪技术源远流长。
中餐烹饪技术课程将学生引入厨房,亲身体验各类烹饪技巧,掌握中餐刀工、火候掌握以及调味炉具的使用。
通过实践与练习,学生们逐渐掌握了烹饪技术的要领,为日后从事厨师行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其次,中餐烹饪技术与营养结合,更为人们提供了健康的饮食选择。
传统的中餐烹饪侧重于五味的平衡,以及色、香、味、形、器的协调。
而在专业课程中,学生们不仅学习到了传统的烹饪技法,还学会了营养的搭配和考量。
他们学会了如何根据食材的特点,运用烹饪技巧保留其营养成分,使食物更加美味和有益健康。
这为日渐注重饮食健康的人们提供了更多的选择。
此外,中餐烹饪技术与餐饮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密切相关。
在专业课中,学生们不仅学会了经典的中餐烹饪技术,还了解了中餐的历史渊源和餐饮文化。
通过学习,他们得以将这些传统技术与现代时尚相结合,创造出更具创意与个性的中餐菜品。
这种创新不仅给人们带来了新的视觉和味觉体验,也推动了中餐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值得一提的是,中餐烹饪技术与营养的结合并不仅仅局限于传统的中式美食。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越来越多的西方食材和烹饪方法与中餐技术相融合,创造出了各种融合菜品。
这既满足了外国人对中国美食的好奇和需求,也为我们的饮食带来了更多元化的选择。
总而言之,中餐烹饪技术与营养在烹饪与营养专业的优质课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通过学习中餐烹饪技巧,学生们不仅掌握了烹饪的基本技能,更为日后的餐饮事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同时,中餐的营养搭配和创新也为人们提供了更加健康和多样化的饮食选择。
无论是传统的中餐美食还是充满创意的融合菜品,都展现了中餐烹饪技术与营养的无限魅力。
浅谈食物营养与烹饪专业营养课教学体会烹饪是根据人们的饮食需要,对菜点原料实施改造,使之成为菜点的一项专门技术,包含了科学理论、经验知识和技能、设计能力、工具设备等要素,是这些要素在动态过程中的有机结合。
自古以来,中华民族一直追求ZG烹饪的科学化和营养化,既有“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的古代平衡膳食观念的原始记载,也有“调和五味”、“阴阳相济”,“药食同源”、“膳食平衡”等许多论点。
通过以适应餐饮行业进展为宗旨的烹饪教育改革,让教学与行业实现接轨,淘汰理论为主、操作为辅的传统教学观念,加强烹饪专业学生的实际操作和适应行业的能力,不断培养他们的综合素养,达到使学生成为餐饮复合型人才的最终目标。
烹饪专业学校还应加强校企合作,学习西方先进烹饪教育理念,结合ZG 社会经济进展的规律,满足职业教育的客观要求,实现学生受益,教师欣慰,学校得益,企业欢迎的更高目标。
烹饪专业学生应意识到形势的严峻,在学校期间的学习是以后踏入行业的基础,如不能有效地“武装”自己,就会被淘汰。
虽然学校所学知识和技能与行业要求有一定差距,但如果踏踏实实把这些东西掌握牢固、灵活运用,假以时日,结合实习就业的实践经验,必定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站住脚。
另外,应拓宽自己的知识面,如加强英语、营养、厨房治理等方面知识的学习。
一旦进入行业实习就业后,这些知识会为学生带来更多机会,成为其核心竞争力。
加强师资队伍力量建设,保证烹饪教育质量,是烹饪专业学校当前工作的首要任务。
对一些专业知识脱离现状、教育工作积极性不高、责任心不强的教育工XX应予以更换,进一步深入市场前沿学习提高;对工作负责、教学成果显著的教育工XX应给予培训深造的机会,让其汲取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育方法。
提高学生科学饮食营养与健康保健是我国在二十一世纪可持续进展战略的―项重要基本国策,是培养世纪接班人和提高国民素养的必由之路,同时也是每一位家长为之牵肠挂肚的头等大事。
1 烹饪工艺与营养膳食的必要 准则我国幅员辽阔,在长期的发展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饮食风格,为了能够提升烹饪工艺,实现营养膳食的目标,就必须要针对我国不同地区的饮食特色与饮食习惯改善烹饪工艺。
此外,还要加大对国人身体素质的了解,加强对营养学知识的学习,结合相关理论探寻出更符合国人身体素质的烹调方式,促进身体对营养的高效 吸收。
1.1 荤与素合理搭配荤素搭配是指植物与动物性食材的搭配,素菜原料中含有的蛋白质大多是不完全蛋白质,不利于人体吸收,需要搭配荤菜原料来为人体提供优质蛋白质,以满足身体对必需氨基酸的需求,但是荤菜原料无法为身体提供足够的必需脂肪酸,需要素菜原料来补充。
除了人体所必需的氨基酸和脂肪酸外,荤菜与素菜原料还能够为人体提供钙、磷、铁和脂溶性维生素以及维生素C、膳食纤维素等,为人体的营养均衡提供良好的保障。
只有合理搭配荤素原料,实现两者的优势互补,才能保证人体必须营养物质的摄入。
就洋葱牛柳而言,牛肉属于荤菜原料中蛋白质和脂肪含量较高的食品,通过搭配适量的洋葱进行烹饪,能够极大的改善牛肉的口感,同时洋葱含有较多的粗纤维和杀菌物质,能够起到杀菌利尿的作用。
所以合理的荤素原料搭配,往往是以荤菜为主要原料,搭配合适的素材原料,实现营养的均衡摄入[1-3]。
1.2 烹饪工艺结合中医养生理论我国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国家,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烹饪文化和营养文化,这些都是广大劳动人民辛勤劳动与探的智慧结晶,推动着我国饮食文化的发展与进步。
我国的中医文化博大精深,与我国的饮食文化也有着很深的渊源,在中医理论中,养生主要是依靠饮食来进行,在药食同源的理论之下,更注重食疗。
为了达到食疗的效果,可通过对烹调工艺的改善,来调节人体的生理机能,最大程度的发挥食疗的功效。
所以,在烹饪工艺的学习过程中,要加强对中医理论的学习和了解,充分将食疗理论运用到烹饪工艺中,实现对中国传统知识的合理运用,实现烹饪工艺的改善。
营养健康浅析烹饪工艺与营养均衡周道敏(马鞍山理工学校,安徽马鞍山 243000)摘 要: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饮食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饮食健康是现在社会生活中人们最为关注的问题,人们开始更加注重荤素搭配和营养均衡,烹饪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决定食物的营养程度,所以在烹饪的过程中需要注重烹饪方法,保证食物在色香味俱全的情况下,能够保留较多的营养成分。
基于此,本文对烹饪与营养均衡工艺进行了探析。
关键词:烹饪;营养均衡;工艺1 烹饪工艺和营养的关系食物经过烹调加工后,可以使其更加容易消化和吸收,同时,还可以使食物具有良好的口感,给人们带来良好的味觉体验[1-2]。
通过烹调,还可以抑制和杀灭食物中残留的微生物和寄生虫等,或者消除食物中原有的有害物质。
食物经过烹饪等加工处理,会发生一系列的物理和化学变化,这些变化可以改变食物的色、香、味,使其更加容易被消化,但同时,烹饪也会使食物本身的结构破坏,破坏食物中的某些营养素,在一定程度上会造成营养素的流失,如维生素C、维生素B1、维生素B2等。
在对食品进行加工和烹饪的过程中,必须掌握营养均衡相关的理论。
在烹饪过程中,需要掌握营养膳食的搭配原则,设计出科学合理的食谱,使食物在色香味俱全的基础上实现营养均衡,从而更好地满足人们对于营养均衡的需求[3]。
如果在对食物进行烹饪的过程中没有掌握相应的营养均衡理论知识,不能很好地进行营养均衡的搭配,不利于人体的健康,也不符合现代人们所追求的营养均衡理念。
所以,烹饪工艺是十分重要的。
掌握一定的烹饪工艺,可以实现对食材的合理搭配,使食物发挥其营养价值,从而为人们提供更好的饮食选择和味觉享受。
在日常生活中,运用相应的烹饪技巧进行烹饪,可以对食材进行更加合理的搭配,从而达到营养均衡的目的。
2 烹饪工艺对营养素的影响烹饪对食物营养素有很大的影响,烹饪的过程中会使食物本身的营养素发生变化,从而使食物提供的营养物质发生变化[4]。
中国的传统饮食与烹饪技巧中国的传统饮食与烹饪技巧源远流长,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中国的饮食文化具有地域特色,各地的食材、调料、烹饪方法和风味各异。
以下是中国传统饮食与烹饪技巧的一些知识点:1.食材:中国传统的食材丰富多样,包括米、面、粮食、蔬菜、肉类、海鲜等。
其中,米和面是中国人的主食。
2.调料:中国烹饪中常用的调料有盐、糖、酱油、醋、料酒、葱、姜、蒜等。
这些调料的搭配使用可以使菜肴味道丰富多样。
3.烹饪方法:中国的烹饪方法多样,包括炒、炖、烧、炸、蒸、煮等。
不同的烹饪方法适用于不同食材,可以呈现不同的风味。
4.烹饪器具:中国传统的烹饪器具包括炒锅、炖锅、蒸锅、煮锅等。
此外,还有刀、砧板、勺子、筷子等辅助工具。
5.菜肴风味:中国菜肴的风味各异,有麻辣、鲜香、清淡、甜酸等。
其中,川菜以麻辣著称,粤菜以鲜香闻名,苏菜则以清淡爽口著称。
6.饮食习惯:中国人的饮食习惯有早餐、午餐和晚餐。
传统的中餐讲究“色、香、味、形、器”五方面的和谐统一。
7.饮食礼仪:中国的饮食礼仪历史悠久,包括座次、举筷、饮酒等方面的规范。
饮食礼仪体现了尊重长辈、团结和谐的价值观。
8.节日饮食:中国的节日饮食具有浓厚的民俗特色,如春节的饺子、中秋节的月饼、端午节的粽子等。
9.养生饮食:中国传统饮食强调营养均衡,注重食材的养生功效。
如:枸杞具有明目养生作用,红枣具有补血养生作用等。
10.茶文化:中国的茶文化与饮食密切相关,茶叶品种繁多,如绿茶、红茶、乌龙茶等。
品茶成为中国人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11.饮食文化传承:中国的饮食文化在历史长河中不断传承与发展,各地美食家和厨师不断创新,使中国传统饮食更加丰富多彩。
通过以上知识点,可以了解到中国传统饮食与烹饪技巧的丰富内涵。
掌握这些知识点,有助于更好地欣赏和传承中国美食文化。
习题及方法:1.习题:请简述中国烹饪中常用的调料及其作用。
解题方法:回顾知识点中关于调料的部分,列举出常用的调料,并简要说明它们在烹饪中的作用。
114 I FOOD INDUSTRY I中式菜品科学营养化烹饪方法解析文 吴勤文南京工程学院人员应该重点研究如何突出菜品的营养价值,严格把控烹饪材料的质量,在确保菜品色香味俱全的同时,保留菜品的营养价值。
要想提高菜品的营养质量,最为关键的是确保食材的价值,给消费者带来优质体验。
为此,相关人员要采取科学的方法,保障食材质量。
富有营养价值的食材,往往要具备新鲜和纯天然的特点,从眼看、手摸、鼻闻等方面入手。
针对果蔬类的食物,需要依据果蔬色彩的鲜亮程度、鼻闻的香甜性来挑选。
果蔬蕴含着大量的水分和维生素,营养价值较高,因此挑选高品质的果蔬可以确保菜品的营养价值。
在食材挑选结束后,相关人员应该对食材进行清洗、美化,随后再进行烹饪。
例如,在处理青菜时,烹饪者要去除老病枝叶及根须,并用清水多次清洗叶片,直到叶片保持清洁状态。
接下来再将蔬菜切成需要的形状,以便后续顺利烹饪。
第二,围绕食材确定烹饪方法。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食物营养价值提出了严格要求,烹饪者一方面要保证菜品烹饪具备色香味俱全的特点,另一方面需要尽可能地提高菜品的营养价值。
常见的烹饪方法包含蒸、煮、炖、炒、烤等。
烹饪者应在温度达到100℃左右时开展相应的菜肴制作,保留菜品原有的味道。
蒸煮出来的食物,可以保留食材原有的营养,锁住食品的营养成分。
同时,在蔬菜烹饪中,烹饪者要重视蒸菜和煮菜的时间管理,以免烹饪时间过长。
这是由于蔬菜中有大量的水溶性维生素,长期加热之后,势必会对蔬菜的营养成分造成影响,进而导致蔬菜营在国家经济发展水平逐步提升的背景下,我国人民的生活质量也得到了显著改善。
在这种背景下,人们开始追求健康饮食,注重菜品烹饪的营养性。
以往的中式菜品烹饪,没有充分体现出食材的营养价值,甚至一些烹饪环节会造成菜品营养的流失,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中式菜品烹饪的长久发展。
因此,相关人员重点研究和分析如何兼顾中式菜品烹饪的美味和营养价值,以色香味俱全为基础凸显菜品的营养价值。
浅谈中式营养膳食与烹饪工艺摘要:要达到科学膳食,就必须通过一整套的烹艺工程,以满足人们摄入食物后,有足够的营养来维持生命和增进健康,这就是我们所说的烹饪工艺促进人体健康。
运用丰富的营养学知识,对食品原料进行科学解剖,通过营养素互相配制,烹调技术的合理运用,才可达到“食疗,食养,食补,食冶”的功效,真正地做到合理膳食。
关键词:科学合理膳食营养学引言:中式烹调具有历史悠久、技术精湛、品类丰富等特点,是中国烹饪数千年发展的结晶,在世界上享有盛誉。
是世界三大菜系之一,深远的影响了东亚地区。
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人类科技水平在不断提高,我们今天清楚地看到,号称“烹饪王国”的中国,在向世人展示烹饪技术的时候并非样样领先,举世无双,膳食的营养性远远落后于一些发达国家,人类进膳的目的是为了营养,缺少了科学性这个灵魂,中国烹饪就难以发出耀眼的光芒。
一、合理搭配:合理搭配而得到互相补充,互相平衡好像已经成了当今世界的模式,我们的膳食便是如此,要运用营养学知识来合理配膳,多配“多样菜”,少配“单料菜”,遵循“品种多样,粗细搭配,荤素搭配,干稀适宜”这一配菜原则来增进营养!(一)荤素搭配:就是植物性原料和动物性原料搭配。
因为荤菜原料的蛋白质大部分是优质蛋白质,含有人体所需要的必需氨基酸,而素菜当中大多数是不完全蛋白质,但必需脂肪酸含量丰富。
荤菜中钙,磷,铁和脂溶性维生素(即VA,VD,VE,VK)丰富,而荤菜中维生素C,胡萝卜素,膳食纤维素较优。
两者相互搭配,互相补充,相得益彰。
比如洋葱牛柳,牛肉中含有蛋白质和脂肪较多,若配以适量的洋葱烹制,不仅可减轻油腻感,又可补充牛肉中所缺乏的VC和粗纤维,还可达到杀菌利尿的功效!但洋葱数量要适量,虽然洋葱营养成份较多,但吃多了会引起贫血,一般的荤素搭配主要是以动物性原料为主,植物性原料为辅。
在这时我还必须提醒一点:牛肉的挑选要新鲜,变质的牛肉千万不可食用,因为陈臵的牛肉易生成丙醛,这是一种有毒物质。
(二)酸碱搭配:通常把含钾,钠,钙,镁元素较多的食物,称之为“成碱性食物”,大多数的水果,蔬菜,大豆等就属于这类食物;而含有一些非金属元素(如硫,磷,氯)较多的食物称为“成碱性食物”,如肉,鱼,禽,谷等。
正常人的血液是中性的,酸性饮食过多的人,很容易缺钙,血液粘度也会增强,会发生酸中毒(严重的甚至有生命危险);而碱性饮食过多的人,易发生神经衰弱,低血压等碱中毒症状。
长期的偏食,酸性和碱性物质在尿道中沉积,形成结石,因此酸碱中和是十分必要的!但由于我国人民长期形成以酸食物米,面为主食的饮食习惯,一般尿液已偏酸性,因此日常饮食中多摄入一些碱性食物,即多吃些新鲜蔬菜,瓜果,海藻,大豆等,使体液保持弱碱性饮食结构,是酸碱平衡不可忽略的一个重要条件。
但也有一些地区要多食一些酸性食品,比如山西由于气温低,降水少,其土壤和作物碱性较重,经常在菜肴中多加些醋,以达到酸碱平衡的功效!(三)蛋白质搭配:蛋白质是一切生命现象的物质基础,对于制造抗体,调节生理功能和维持酸碱平衡都是功不可未的。
可以这么说,没有蛋白质就没有生命。
目前,我国已发现含蛋白质的食品中有20种氨基酸,其中八种是人体所必需的氨基酸(即人体本身不能合成,必须通过外界食物供给),所以说蛋白质互相搭配就显得十分必要了!有些菜肴的必需氨基酸有限,不能满足人体的生理需要,而把蛋白质中缺少的氨基酸与另一种蛋白质混合使用,则可达到强和弱的补充,这就是我们所说的蛋白质的“互补作用”。
比如大米中蛋白质限制氨基酸是赖氨酸,但其中硫氨酸较多,而大豆,利马豆和菜豆的蛋白质限止氨基酸是硫氨酸,赖氨酸却比较丰富,当两者混合使用,可取长补短提高营养价值。
菜肴的搭配一定要合理,所谓“合理”,就是要用科学知识来“武装”,不能只凭经验来胡搭配。
在我们饮食中有许多菜肴,在搭配后不仅不能提高营养,反而降低营养,这岂不是“钱筒倒背”了吗!比如蕃茄炒蛋这只家常菜,鸡蛋是碱性食品,而蕃茄中含有丰富的维生素C,两者一配使维生素大大降低,因为碱对VC有破坏作用;又如另一只家常菜菠菜豆腐,菠菜中含有草酸较多,而豆腐中钙丰富,两者合炒会产生草酸钙沉淀,人食后穿肠而过,几乎没了营养。
二、合理烹调合理烹调是实现合理营养的基本条件之一。
人体从食物中获得全面营养,除了合理搭配使食物本身含有营养成份外,还取决于通过合理烹调使这些营养成份的消化程度提高,中国的烹调技术常见的有20多种,对于比较科学的方法,对于营养素保存较好的,就应该继承和发扬;而对于那些营养素保护较差的,就应该像罗丹对待“巴尔扎克”雕像那样把附赘悬疣坚决去掉。
(一)关于蔬菜其维生素和矿物质含量是比较丰富的,我们一般采取炒,,而不采用煮,炖,烧,炸等烹调方法。
特别是炸,蔬菜如用油炸,其营养损失之大,如不采取保护方法,其维生素C的保存率几乎为零。
比如“炸土豆丝”,将土豆去皮切成很细的丝,放入高温中炸成“土豆松”,为了达到口感香脆,还要放臵较长的时间,这样一来含有丰富营养,有“十全十美食物”美誉的土豆,其维生素的含量几乎没有了。
对于蔬菜,旺火急炒是最合理的烹调方法,其维生素和矿物质的保存率可达60%~80%,用旺火的原因是加热时间短,菜肴快速成熟,减少维生素和流失。
同时在烹调时还要注重以下三点:(1)油炒时不要过早放盐,否则不仅影响成熟时间,还会出现较多的菜汁,使维生素和矿物质溶出较多。
(2)避免使用铜制炊具,因为铜会加速维生素的破坏。
(3)适量加些醋,对维生素B族和维生素C都有保护的作用。
总之,我们对于蔬菜的烹调就是要尽量减少水份,维生素和矿物质的损失。
(二)关于动物性原料我们则多采用炖,蒸等烹调方法,这些烹调方法对于蛋白质的的保存是较好的。
而炸,煎的方法就不易多用,炸煎食品的油温高时达到二三百摄氏度。
如此高的油温,使动物蛋白质焦糊,而产生不利于人体健康的物质。
但我们也不否认通过一些防范措施可保存营养素的损失:比如把油温控制在6~8成之间,甚至更低;或者采用炸前先上浆挂糊,给原料的外壳形成保护膜,缓冲高温对于原料的不利作用,来防止致癌物质的形成。
但问题也是存在的:炸对油的需要是多油量,反反复复地炸显然不行,这会使油脂高度氧化而产生致癌物质,反复次数越多,致癌物质越强,(一般是在三、四次之间)。
所以我们只能说煎炸不能多用。
但庆幸的是科学给人类注入了新鲜血液,人们可以利用科学使一些不合理的烹调方法得到弥补,就像可以把“细菌”制成“细菌口服液”那样,不好的烹调方法不是永远落后。
比如烤,古代称炙,是随着烹饪的发明而流传下来的古老烹调法。
由于原料接近高温的火,所以经过烤制的食品外壳发焦,会产生一种强烈的致癌物~苯并芘,而产生人体健康不利的物质。
北京的全聚德烤鸭店却在科学中探索出两项保护措施:(1)在鸭胚上先涂一层麦牙糖,以防止鸭片直接承受高温。
(2)在鸭腔内灌水,以达到缓冲降温的作用,所成的制品苯并芘含量大大降低了,因此也打消了人们“杞人忧天”的看法,烤鸭的生意当然驰名中外。
三、烹调疗补古人很早就建立了“医食同源”的理论体系,用食补虚,用食冶病的观点至今流传,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以食代药”已成为人们追求的趋势。
(一)食疗:所谓“食疗”,就是用饮食养护调理。
中国的饮食疗法,是中国烹饪的一颗瑰宝,它与中国烹饪一样,历史悠久。
古人曾云:“夫为医者,当须先洞晓病源,知其所范,以食冶之;食疗不愈,然后命药。
”就是说要以食物冶疗为主,药物冶疗为辅,食疗已经成为患者的第一选择。
比如感冒是最常见的外感病之一,饮食就是要求清淡,稀软,忌食油腻,粘滞,酸腥之类的食物;再如咳嗽分为急性咳嗽和慢性咳嗽。
急性咳嗽多因感受风寒,风热引起,而慢性咳嗽则往往与肺和支气管疾病有关。
新发的咳嗽,一般较急,较剧,饮食较轻淡,忌酒烟辛辣油腻粘滞之品;久咳者,身体虚弱的多见,除补充新鲜蔬菜,水果外,还应供给清补的食品,如银耳羹,猪肺汤,杏仁白果鸡等。
(二)食养:所谓“食养”就是用食物来保养。
健康长寿是人们的共同愿望,从周代的“食医”,“疡医”,到秦皇汉武求长生不老药,从道家炼丹,辟谷,到各种食物的《本草问世》。
古往今来,有多少人为追求“灵丹妙药”而绞尽脑汁,其实我们的膳食就是“长生不老的灵丹妙药”,注重营养膳食才是养生之道。
比如四川人嗜麻辣,由于地处于崇山峻岭之中,孟加拉湾的暖湿气流推进到西南上空,北受阻于西北高流的冷空气,东与太平洋暖湿气流相拮抗,不得不及时宣泄,长期郁积,人居其中,久必生风湿。
而辣椒和花椒下是散热风湿的佳品,用于食品调味,实为养生选择。
又如日本是一个岛国,餐饮多海味,心脑血管发病率高,在强调淡食后,发病率有所降低。
(三)食冶:所谓“食冶”,就是用饮食来冶疗已发生的疾病。
汉代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强调“所食之味,有与疾相宜。
有与疾相害,若得宜则益体,害则成疾。
”什么食物冶什么病,什么食物防什么病,用食冶来促进药冶,我们要搞清楚。
比如肺结核者应给高蛋白,高热量的膳食,以补充消耗和增加抵抗力补偿结核病造成组织蛋白分解过多和热量消耗。
又如糖尿病患者要控制碳水化合物的食物,以减少热量,钙,铬,锌供量充足,就要多食含VB族和VC的蔬菜和水果。
(四)食补:所谓“食补”就是用食物来滋阴补阳。
专家们断言“未来的健康,补品不是最理想的补健产品,饮食会给我们的命运起决定的作用。
现在市场上的营养品琳琅满目,但总归”食补不如药补“,因为通过大量事实证明,任何补品都是有它的局限性,或者说是有一定副作用,人类对于某些补品的依赖,会在一定程度上破化人体的生理平衡,甚至造成恶果,“以食求补”才是滋补有方。
虚劳是许多人的症状之一,虚劳也是一种病,久病体虚谓之虚,久病不复谓之损,损极不复谓之劳,根据虚则补之的原则,饮食可滋补,多食高蛋白的食物,禁食油腻厚味辛辣食物或海腥食物。
结论:目前,世界的营养结构正在发生变革,“食疗热”在美国和日本已是如火如荼,美国已有80%的大学设立了营养学,而日本在全国已有三万名营养师了,光是这个触目惊心的数据让我们已经看到了我国的营养结构体系还远远不完善。
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只有人人都有健康的身体才能发展繁荣,“身体是强国的本钱啊!”只有开拓科学领域,让科学和艺术浑为一体,真正地做到营养和口感双丰收,那才是发展烹饪的正途,这样我们的饮食才会篷勃发展。
参考文献:[1]〈〈中国烹饪〉〉 2003年第5期[2]〈〈大众健康〉〉 2003年第2期[3]〈〈饮食营养学〉〉刘开富编著 1995 年四川文艺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