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犯罪主体
- 格式:ppt
- 大小:1.76 MB
- 文档页数:53
第七章犯罪主体一、概念犯罪主体是指实施危害社会的行为、依法应当负刑事责任的自然人和单位。
可分为自然人主体和单位主体两类。
其中,自然人主体是我国刑法中最基本的、具有普遍意义的犯罪主体,而单位主体不具有普遍意义,依据刑法30条规定,应以刑法分则有明文规定为限。
二、自然人主体(一)概念。
指具备刑事责任能力,实施危害社会的行为并且应负刑事责任的自然人,须同时具备两个要件。
1、自然人的人格,生于出生,终于死亡。
2、刑事责任能力。
犯罪主体的核心和关键要件;犯罪主观方面(罪过、责任)的基础。
(二)刑事责任能力1、概念:行为人构成犯罪和承担刑事责任所必需的,行为人具备的刑法意义上辨认和控制自己行为的能力。
简言之,就是行为人辨认和控制自己行为的能力。
(1)辨认能力:行为人具备的对自己的行为在刑法上的意义、性质和后果的分辨认识能力。
(2)控制能力:行为人具备的决定自己是否以行为触犯刑法的能力。
(3)二者关系:一方面辨认能力是刑事责任能力的基础;另一方面控制能力是刑事责任能力的关键。
刑事责任能力的存在,要求辨认能力与控制能力必须齐备,缺一不可。
2、影响因素(1)刑事责任年龄。
指法律所规定的行为人对自己实施的刑法所禁止的危害社会行为负刑事责任必须达到的年龄。
法条依据:【刑法第十七条】“已满十六周岁的人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
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六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死亡、强奸、抢劫、贩卖毒品、放火、爆炸、投毒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
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八周岁的人犯罪,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因不满十六周岁不予刑事处罚的,责令他的家长或者监护人加以管教;在必要的时候,也可以由政府收容教养。
”“已满七十五周岁的人,故意犯罪的,可以从轻或减轻处罚;过失犯罪的,应当从轻或减轻处罚。
”(刑法修正案八,作为十七条之一)(1)我国刑事责任年龄划分为三个阶段:(解决认定犯罪方面的问题)(或四个阶段,含减轻刑事责任年龄阶段,在②中论述)A 完全不负刑事责任年龄阶段。
第七章犯罪主体第一节犯罪主体概述一、犯罪主体的概述(一)犯罪主体的概念犯罪主体,是实施了危害社会的行为、依法应承担刑事责任的自然人和单位。
(二)犯罪主体的意义1.定罪意义(1)区分罪与非罪的重要标准之一。
(2)对于区分此罪与彼罪具有重要意义。
2.量刑意义第二节自然人犯罪主体一、刑事责任能力(一)刑事责任能力的概念1.刑事责任能力的含义刑事责任能力,是指刑法所规定的,行为人构成犯罪和承担刑事责任时,所必须具备的辨认和控制自己行为的能力。
2.刑事责任能力的内容年龄、精神状况、生理状况(智力发育程度)决定刑事责任能力。
刑事责任能力包括辨认能力(认识能力)控制能力(意志能力)。
辨认能力,指行为人认识自己特定行为意义、性质、后果的能力。
认识能力,即行为人基于对行为意义、性质、后果的认识,进而控制、支配自己是否实施这种行为的能力。
辨认能力和控制能力之间的关系的是,辨认能力是控制能力的前提与基础,没有辨认能力就没有控制能力,有控制能力则表明有辨认能力。
二者缺乏其一,就不具有刑事责任能力。
(二)刑事责任能力的基本分类1.完全刑事责任能力凡年满18周岁、精神状况和智力发育程度正常的自然人,以及精神正常状态下的间歇性精神病人,负有完全的刑事责任。
2.限制刑事责任能力(减轻刑事责任能力、部分刑事责任能力)(1)已满14周岁不满18周岁的人——应当从轻或减轻处罚(刑法第17条第3款),并且不适用死刑(刑法第49条)(2)尚未完全丧失辨认或控制自己行为能力的精神障碍者——可以从轻或减轻处。
(刑法第18条第3款)(3)生理有缺陷者(又聋又哑的人或者盲人)——可以从轻、减轻或免除处罚(刑法第19条)3.完全无刑事责任能力行为人没有刑法意义上的辨认和控制自己行为的能力。
(1)不满14周岁的自然人,不负刑事责任。
(2)行为时因精神疾病而不能辨认或者不能控制自己行为的人,不负刑事责任。
(刑法第18条第1款)(三)醉酒人的刑事责任能力1.生理性醉酒生理性醉酒,即日常生活中的醉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