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市场比较法
- 格式:ppt
- 大小:3.36 MB
- 文档页数:97
市场比较法的基本原理一、市场比较法的概念市场比较法(market comparison approach),即在求取一宗待评估土地的价格时,根据替代原则,将待估土地与在较近时期内已经发生交易的类似土地(类似土地是指土地所在区域的区域特性,以及影响地价的因素和条件均与待估土地相类似的土地)交易实例进行对照比较,并依据后者已知的价格,参照该土地的交易情况、期日、区域以及个别因素等差别,修正得出待估土地的评估时点地价的方法。
其实质是将估价对象与在估价基准日近期有过交易的类似土地进行比较,对这些类似土地的已知价格作适当的修正,以此估算估价对象的客观合理价格或价值的方法。
市场比较法的本质是以土地的市场交易价格为导向求取估价对象价格,所得的估价结果称为“比准价格”。
市场比较法,又称比较法、市场法、交易实例比较法、买卖实例比较法、市场资料比较法、市价比较法、现行市价法等,是土地估价方法中最重要、最常用的基本方法之一,也是国外通用的经典估价方法之一。
由于是利用已被市场验证的类似土地的成交价格来求取待估土地价格,可见,市场比较法是一种最直接、最具有说服力的估计方法,其估价结果也最容易被人们理解和接受。
二、市场比较法的理论依据市场比较法的理论依据是经济学上的替代原理。
经济主体在市场上的一切交易行为总是要追求利润最大化,即要以最少的费用求得最大利润,因此在选择商品时都要选择效用高而价格低的,如果效用与价格比较,价格过高,均会敬而远之。
这种经济主体的选择行为结果,在效用均等的商品之间产生替代作用,从而使具有替代关系的商品之间在价格上相互牵制而趋于一致。
这就是替代原理,市场比较法就以这一原理为理论依据。
替代原理是合乎理性的经济行为的基本原理,故广泛应用于一般市场行为中,也同样构成了土地交易和土地估价必定理循的基本原理。
在这一原理下,待估土地或待交易宗地的价格,必然要受到同种类型具有替代关系的其他宗地价格的影响,并在相互竞争的市场动态中使价格在某种程度上趋于一致。
第四章市场比较法教学时数:6课时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掌握市场比较法的基本原理,掌握交易实例的收集与可比实例的选取,掌握估价对象房地产比较修正,掌握市场比较法应用举例与分析教学重点:交易实例的收集与可比实例的选取教学难点:估价对象房地产比较修正教学手段和方法:以讲授为主,辅以多媒体教学手段,结合案例教学。
教学内容:第一节基本原理一、市场法的概念1、市场法又称为市场比较法,交易实例比较法,买卖实例比较法,市场资料比较法,现行市价法等,简称为市场法或者比较法,是指将估价对象房地产与在估价时点的近期发生了交易的类似房地产加以比较对照,对这些类似房地产的成交价格做适当的处理来求取估价对象房地产价值的方法。
2、市场法是房地产估价中最重要、最常用的方法之一,也是很成熟的方法,其本质是以房地产的市场交易价格为导向求取估价对象的价值。
——类似房地产:在用途、建筑结构、所处地区等方面,与估价对象房地产相同或相类似的房地产——估价对象房地产:一个具体项目中需要估价的房地产——前提:交易市场已经形成——比准价格3、理论依据:替代原理4、公式:待估宗地价格=比较案例宗地价格×交易情况修正系数×估价期日修正系数×区域因素修正系数×个别因素修正系数二、适用条件与对象适用:房地产市场较为发达情况,也就是要在同一地区或同一供求范围内的类似地区中,与估价对象房地产相类似房地产的交易较多时,才是有效方法。
不适用的情况:——没有房地产交易的地方——在农村等房地产交易较少的地区——某些类型很少见的房地产,或交易实很少的房地产,如古建筑——难以成为交易对象的房地产,如教堂、寺庙另外,对估价人员要求:广博的知识和丰富的经验(需要进行交易情况,交易日期,区域因素和个别情况的修正)三、市场比较法的操作步骤①搜集交易实例②选取可比实例③建立价格可比基础④进行交易情况修正⑤进行交易日期修正⑥进行区域因素修正⑦进行个别因素修正⑧求出比准价格第二节搜集交易实例应具有充足的初级资料——尽可能搜集较多的交易实例,是运用此法的先决条件,如果太少,不仅会影响准确性、客观性,甚至会使市场法无法使用。
第四章农用地估价4.1 农用地估价的基本原则和方法4.1.1 农用地价格的特点与分类1)农用地价格的基本特点农用地作为一种资源性资产,其价值是农用地生产力决定的生产力价格和农用地的无形价值之和。
在我国土地资源特别缺乏的情况下,农用地的无形价值更加重要,它主要指农用地的存在对农民所具有的社会保障及为社会提供粮食安全作用而产生的社会稳定功能,以及农用地的存在对保持良好的生存环境所具有的生态环境功能这两种功能价值之和。
但现实经济活动,农用地价格得到体现的主要是生产力价格即经济收益价格。
当前,以生产力或经济收益价格为主体的农用地价格,具有以下特点:(1)以其收益能力作为价格基础。
土地生产力、生产成本和利用方式因地而异,导致土地纯收益的差异,也决定了土地价格的不同。
(2)价格评估难。
由于依法转让的农用地案例较少,运用市场法和长期趋势法比较困难,通常采用收益法评估。
但同块土地因作物种类不同,生产水平有很大差异,收益计算很难精确,所以此法实际运用中也存在困难。
(3)价格具有不确定性。
土地在作为农用地使用时可按照土地收益确定价格,如果农用地转为非农用地,土地市场售价应按照未来预期收益扣除未来的开发成本定价。
由于影响地租地价的因素的多样性和动态性,也加剧了地价的不确定性。
(4)农用地价格水平式其他用地价格的基础。
如农村非农用地的价格可参考农地价格,并经加权修正得到。
2)农用地价格的分类根据市场流通交易的类型,农用地价格可分作农用地承包价格、农用地转包价格、农用地租用价格、农用地抵押价格和农用地拍卖底价等。
根据价格的适用空间范围,农用地价格可分为宗地地价、基准地价两种类型。
根据农用地功能,可分为农用地经济收益价格、农用地生态收益价格和农用地社会收益价格等类型。
根据农用地所转向经营主体的差异,农用地价格可分为3个类型:①农用地内部流通价格。
它是农用地在不改变用途的前提下,在农业经营主体之间流通的价格,价格水平取决于农用地的生产能力及农用地质量,因而又称为农用地质量价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