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如何更具“语文味”
- 格式:doc
- 大小:23.50 KB
- 文档页数:4
什么是语味?语味是语文教学给人的一种感觉,一种体验,这种感觉或体验具有令人欢愉的、吸引人的魅力;语味只有在一种共生互学(互享)的师生关系中才能形成;语味主要通过情感激发和语言品味等手段来获得;语味是文本、教师、学生和教学手段等教学要素在动态中形成的一种和谐的整体美,因此语味包含了教师的教学个性和学生的学习个性、教师的教学激情和学生的学习兴趣,这就意味着:如果缺乏这些个性因素,仅仅教出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也不一定有语味,或者说语味不一定浓;语味是教师的发展和学生的发展的和谐统一。
语文课堂教学如何教出语味:一、前提是净化语文课堂教学的内环境,把不是语文的东西清除出语文课堂。
首先要知道哪些东西不属于语文。
究竟哪些东西不属于语文,现在学术界在不少问题上还有不同看法,但在许多问题上已形成共识。
比如,语文课不是政治课,语文课不是德育课,语文课不是审美教育课,语文课不是思维训练课,语文课不是天文地理课或其他自然知识课,语文课也不全是语言课、语文知识课或文学课。
无论把语文课上成上述单纯的那一种课,都与语文味背道而驰,或者说不是我们提倡的语文味。
语文课不是其他学科知识的拼盘。
语文课既不是上述某一学科的代名词,同时我们也不能把语文课杂化为上述各学科知识的拼盘。
目前在中小学语文教学中,特别是说明文教学中,大量存在着过分关注课文中的自然科学知识,把语文课教成了天文课、地理知识课或新生科学知识的现象。
这种过分重视语言所承载的内容,而忽视表达这些内容的形式的做法,也是与语文味格格不入的。
语文课不是其他学科的“保姆”。
语文课之所以存在,主要不是因为它是学习其他学科的工具,而是因为它有它存在的独立价值,有它独立的目标,它对学生的发展有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作用。
语文课不是为任何其他学科服务的课,因此,不能把语文仆化为其他学科的保姆。
语文教学不能机械化、模式化。
语文教学过分强调所谓科学化或模式化,是不科学的。
教学新手往往需要一些模式,一些机械操练,因此他们的教学缺少一些语文味是可以理解的,但不能模式化。
让语文课更具“语文味”语文课是培养学生语言能力、提高思维能力的重要课程。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变革,语文教育也面临一些问题。
有些学生觉得语文枯燥乏味,难以产生兴趣;有些学生觉得语文课与日常生活脱节,缺乏实际运用价值。
那么,如何让语文课更具“语文味”呢?针对学生对语文枯燥乏味的问题,我们可以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具、故事讲解、情景模拟等方式来生动地讲解语文知识。
引入一些有趣的文学作品、经典语文名篇,通过阅读和欣赏,让学生感受语文的魅力。
我们还可以组织一些语文展览、写作比赛、诗歌朗诵等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到语文的创造力和表达力。
为了解决语文课与日常生活脱节的问题,我们可以注重语文教学的实际运用。
语文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教学应该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从中感受到语文的实用价值。
可以利用一些实例和案例,将语文知识联系到实际生活中的交际、写作、阅读等情境中。
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团队合作的写作任务,让学生在协作中学会运用语文知识;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培养观察、思考和表达能力。
为了让语文课更具“语文味”,我们也可以加入一些中国传统文化元素。
语文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学中应该注重传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
可以通过学习古诗词、典故、经典小说等,了解中国的文化底蕴和历史背景。
可以进行古文翻译、古代诗词赏析等活动,让学生感受到中文表达的独特之美。
也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中国传统文化的展示活动,如中国书法、中国画等,让学生亲身体验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
老师在语文教学中也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价值观和语文素养。
我们要引导学生正确对待语文,认识到语文的重要性和作用。
可以通过一些值得学习的学生典型案例,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动力和热情。
我们还要教育学生正确使用语言,培养良好的语文道德观念和责任意识。
要让学生理解言辞的威力和影响力,注重用语的得体和文明礼貌。
要让语文课更具“语文味”,我们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语文教学的实际应用,加入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同时培养学生的语文价值观和语文素养。
如何让语文课堂散发出浓厚的语文味创造充满语文味的课堂,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使人文性与工具性和谐统一,是我们每个语文教师的不懈追求。
什么是“语文味”?怎样让我们的课堂焕发出“语文味”?雕塑家说,要把石头雕成人像,就要把石头上不是人像的地方去掉。
同样的道理,要让语文课焕发出语文味,就要舍弃那些不是语文或者不具有“语文味”的东西,就要删繁就简。
叶圣陶老先生说:“教材无非是个例子,教材只能作为教学的依据,要教得好,使学生受到实益,还靠教师的善于运用。
”因此,精彩,在研读中诞生;语文味,在简约中演绎。
一、“语文味”来自于对关键字词的咀嚼表意是汉语言特有的特征,正是这一特征使得文字显现出丰富的生命,能够对词语做好品味有利于提升对文本的鉴赏水平。
假如不重视词句的推敲,缺乏“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这种非常执着的钻研精神,也难以把握真正的“语文味”.不管是对文学作品来说还是对文字应用来说,词句对于文本鉴赏而言好比对一枚橄榄,咀嚼得越细腻,回味起来越发香甜。
因此,依靠对关键字词的精准把握来带动对文本的解读方式,在小学语文课堂上应广泛地使用。
在课文《第八次》中,学习“招集”一词时,我让学生把这个词和“召集”作比较,认识到虽然都是招呼人们聚集起来的意思,但读音却不一样;学习“唉声叹气”则结合生活的实际运用来理解词义。
二、“语文味”来自于对文本的自读自悟阅读对于学生而言属于个性化的行为,要确保学生的主体性能够得以充分地调动,使学生可以直接面对文本,同时结合现有的知识经验和文本之间进行对话,圈点勾画,进行批注,唯有亲身采取阅读实践,才会真正有所收获,才会有效提升阅读水平,语文素养得到发展。
为了培养学生边读边想的习惯,教学中我经常要求学生读了文章后,随时在旁边写下自己的理解体会。
例如学习《第一次抱母亲》,学生在文章的结尾这样批注:“母亲真的睡着了吗?没有,因为作者看到,母亲流出了泪水,那是幸福、欣慰的泪水。
我真的希望这一刻能够永远,母亲为我们付出了太多太多……”三、“语文味”主要来自于两方面,即诵读和积累从本质而言语文是依靠读与写这两条腿走路的。
返璞归真让语文课堂充满“语文味”新课改实施以来,语文教学异彩纷呈,取得了很多成功的经验。
但透过“热闹”的表面,我们却看到了这背后的另一种浮躁与迷失:许多老师因缺乏对语文课应有的认识,将语文课上成了泛泛之谈的“感悟课”,或是忘却文本的“品德课”,甚至被异化为音乐、美术等的“杂烩课”。
课堂变得越来越热闹了,但让学生感受到的“语文味”却越来越淡了。
许多语文课失却了语文教学的本色。
“语文味”的提倡,正是呼唤语文教学本色的回归。
那么,何为“语文味”呢?笔者认为,在语文教学中,应该不脱离“语言”和“言语”之核心,让学生在生活化的课堂中紧扣文本,品析语言,体会情感,美读课文,由内及外,逐步积累运用语言,在语文实践中进行语言学习。
在语文课堂中,“语文味”应具体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表现在扎扎实实的字词教学之中在许多公开课上,我们往往看到许多教师重视阅读分析,却往往忽视字词教学,其实,字、词、句、段、篇,是阅读教学体系中永恒不变的主旋律。
在一篇文章中,它们互相依存,整体关联,没有谁可以孤悬于文本之外,成为一个超越文本之外的独立教学体。
字词教学因其特殊的基础性,在整个课堂教学中承担着奠基石的角色。
阅读教学由它始发,并由它贯穿起句段篇的教学。
可以说,若没有扎实的字词教学,随后展开的阅读教学将可能成为空中阁、水中花。
如我执教《坐井观天》一课,学生画出不理解的词语有三个:“井沿”、“大话”和“无边无际”。
首先我在黑板上画一口井,让学生帮小鸟落在井沿上——把小鸟的贴图贴上;学生借助图画就理解了“井沿”;再理解“大话”就是“骗人的话”,就是“与事实严重不符的话”,最后联系上文的“飞了一百多里”,并和“不过井口那么大”进行比较,认识到青蛙说:“朋友,别说大话了!”这句话。
在引导学生理解“无边无际”时,我是这么做的——谁能说说“无边无际”是什么意思?除了天无边无际,还有什么也是无边无际?你能用“无边无际”说话吗?然后拓展思维:出示雄鹰在蓝天飞翔、轮船在大海航行、骏马在草原奔驰、骆驼在沙漠行走、杨利伟坐在宇宙飞船里在太空遨游等图片,再让学生结合图片的内容,用“无边无际”或“一望无际”来说话,看谁说得精彩;接着又进一步伸延出示:无缘无故、无穷无尽、无影无踪、无依无靠……让学生读一读,说说词的意思,积累下来。
语文课要上出“语文味儿”湖北省沙洋县后港小学李红泉新课改下的语文课堂,固然有令人欢欣喜鼓舞的新景象,但也不乏让我们莫名其‚妙‛的新做法:有的课,一节课让学生比拼画图,可谓色彩斑斓;有的课,师生一起载歌载舞,可谓热闹活泼;有的课,师生一起海阔天空、谈天说地而臵文本不顾。
静思这些‚标新立异‛的语文课,似乎少了点语文味,甚至有些变味。
所谓‚语文味儿‛,就是指在语文教学中体现出语文学科作为一门既具有工具性又具有人文性的基础学科的性质来,体现出语文学科的个性所决定了的语文课的个性执教者、学习者的个性来,从而使语文课洋溢着一种语文课独有的迷人氛围和人性魅力,使学生对语言产生强烈的兴趣,进而使师生双方都得到共同发展。
‚语文味儿‛是语文教学应该具有的一种特色,一种整体美,也是语文教学应该追求的一种境界。
‚语文味儿‛是语文教师‚自我实现‛和‚高峰体验‛的产物。
语文课应姓‚语‛,这是由语文课的本质特征决定的。
如何把握语文课的‚主航道‛,把语文课上出‚语文味儿‛来,这是语文教学成败的关键。
如何使语文课具有‚语文味儿‛,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一、纯净化。
语文教学中要尽可能地把不是语文或不具有‚语文味儿‛的东西清除出去,还语文教学的‚庐山真面目‛。
笔者有一次去听一位年轻教师执教《画杨桃》(浙教版八册),其第二课时教学过程大致如下:1、在讲台上放了一个杨桃的模型,让全班学生去画;(约6分钟)2、请一位同学来评某一同学的画(此处教师特意设下圈套,学生很自然地批了那个同学一通。
);3、请全班同学从文中找出证明刚才评的同学讲法不对的句子(教师让学生引出文中‚看的角度不同,杨桃的样子也就不一样……‛等句);4、请同学找出以后看见别人这样画的时候,怎样教育他的句子。
5、齐读课文中教师说理的那段话。
上述这个例子,我们若是细细思量第1个环节,那是美术教师干的活,我们语文教师把它抢过来了;第4个环节,则更多的是思想品德课的做法;第2、3环节尽管看似进行语言训练,但实质上是违背了‚一切为了孩子的发展‛这一核心理念,学生在教师的眼里是‚射箭的靶子‛,而且,教师还引导众多学生用力去‚射‛,不停地去‚射‛。
如何让小学语文课堂更具有“语文味”作者:詹明富来源:《读写算·素质教育论坛》2015年第06期摘要语文课应该返璞归真,要简简单单地教,上出地地道道的“语文味”。
我从“提高自我,彰显语文味;认真备课,备出语文味;品味词句,悟出语文味;细细朗读,读出语文味;适时练笔,写出语文味”五个方面,结合自我教学实际,浅谈小学语文课怎样上才有“语文味”。
关键词语文味品味词句细细朗读适时练笔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 2015 )06-0046-02崔峦老师在一次讲座上语重心长地说:“要想彻底解决语文教学效率不高的问题,就一定要做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高度统一,一定不能忽视语文的工具性,要把语言文字的训练提到一个高度,语文课就要有语文味。
”回顾目前的语文教学,我们也不难发现许多教师因缺乏对语文课应有的认识,把语文课上成了思品课、科学课、综合课、活动课,以至于渐渐迷失了语文自我。
我认为,语文首先姓“语”,其性质的核心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倘若把语文课上成其它性质的课,那么就失去了语文课的本真,丧失了语文课的功能。
语文课应该返璞归真,要简简单单地教,上出地地道道的“语文味”。
那么语文课怎样才能上出语文味呢?我觉得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提高自我,彰显“语文味”“腹有诗书气自华”“打铁还须自身硬”,我们经常会听到这样的议论:看一个语文老师上课,这个老师一站上讲台讲几句话,听课的人就会直观地感觉到这个教师是不是像个语文老师,这就是作为一个语文教师自身的“语文味”。
试想,一个自身语言都贫瘠干涸,安于就事论事,墨守陈规,照本宣科的教师是无论如何也难把课堂变得有滋有味的。
反之,如果一个教师在课堂上往往出口成章、词藻丰富、旁征博引、妙语连珠、收放自如,那么,这样的课堂不管是预设也好,生成也罢,无疑都会是一堂好课。
所以,要想让自己的课堂“语文味”十足,就得努力提高自己,让教师自身充满“语文味”。
小学语文课堂的“语文味”教学“语文”包含语言文字、语言文学、语言文化,其核心是“语言”;“味”含有滋味、意味、趣味、情味、韵味等义。
“语文味”不是纯粹的味道,不是单一的语言文字训练,也不只是一种文学鉴赏,而是一种具有语文学科个性色彩的、富有文化特色的整体审美感受。
“语文味”要求语文课堂教学从“方法”向“方式”转变,关注教师对学生学习方式的引领;“语文味”更要求语文教师的课堂评价具有鲜明的语文学科特点,能引领学生学习语文,促进学生语文能力和语文素养的提高。
一、准确性的评价——传递“语文味”赞可夫说:“课本知识如果没有经过教师心灵世界的加温,传授越多,您的学生将变得越冷漠,越无知。
”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在课堂评价时,能用准确性的评价给学生传递“语文味”,让“语文味”融化在浸润心灵的感动中。
案例:人教版第九册《可爱的草塘》中:“啊,一条清澈的小河奇迹般地出现在我的眼前。
芦苇和蒲草倒映在清凌凌的河水里,显得更绿了;天空倒映在清凌凌的河水里,显得更蓝了;云朵倒映在清凌凌的河水里,显得更白了。
”这段话写出了小河的水清,小河的美。
一位教师的评价:第一次评价——读得还可以;第二次评价——读得不错;第三次评价——读得太好了!另一位教师的评价:第一次评价——你让老师感到了河水的清澈;第二次评价——你让老师见到了小河中的沙石;第三次评价——你让老师欣赏到了水中鱼虾嬉戏的情景。
思考:前一位教师的“读得还可以”、“读得不错”、“读得太好了”评价是非常笼统的,这样的评价可以运用于其它学科,缺失教师对学生语文学习的指导。
只有潜入文本,体会文本的内涵,朗读时,才能把文本的情感表达出来。
教师很自然地在课堂评价中传递给学生读书要读懂文本的内涵,读出文本的情感的“语文味”,引导学生去感悟文本中的优美的语言,“语文味”也就充溢课堂,充溢在每个孩子的心中。
二、启发性的评价——释放“语文味”著名教育评价家斯塔佛尔姆强调:“评价不在于证明,而在于改进。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如何更具“语文味”
何谓语文?语文是中国语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将人文性和工具性完美统一的学科。
新课程改革为小学语文赋予了更精彩的内容和更丰富的内涵。
语文教学改革为小学语文课堂吹来了清新之风、创新之风,但是在增强小学语文课堂互动性和功能性的同时,不能忘记小学语文教学的根本:学习语文。
著名语文教育家顾黄初教授提出“把语文还给语文”,这正是在提醒我们应回归语文的本真,用学语文的视角去解读文本。
那么,如何使我们的语文课堂具有浓浓的“语文味儿”呢?下面谈谈我的认识:
一、注重实质、简化课堂——“备”出语文味
走进新课程,教学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是“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
而“发展”是一个生成性的动态过程,有着一些我们无法预见的教学因素和教学情境。
课前设定越多,课上学生的自由空间也许就越小。
因此,课前教师在设计教学过程时只设计出主要的教学步骤、训练方法和主干性提问,从而为学生创设一种“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的广阔发展空间。
如著名特级教师支玉恒老师执教《匆匆》一课,只设计了“用心灵诵读”、“用心灵倾听”、“用心灵倾诉”三个大的教学步骤。
这些大步骤之间的细部处理,则以学生的反馈情况灵活处理:学生缺少什么给什么,不懂什么讲什么,不会什么教什么……这就是“以学定教”,这就是“驾驭课堂”,驾驭学生的学情,驾驭学生的思维动
态,而不是“驾驭教案”。
二、以读为本、情理交融——“读”出语文味
崔峦老师曾说,阅读教学的第一要务是读。
在课堂中“读”出语文味也是我们语文课堂的着力点之一,教师应引领学生通过各种形式、不同层次的读把学生引入“有滋有味”的读书境地,让学生在或诵或吟中,口随心动,心醉文中,文在口中,达到文境、心境、意境浑然一体。
让学生在与文本、作者交流对话的过程中,内化课文的语言材料,涵咏其丰富内蕴,进而学会阅读。
如笔者所听《我和祖父的园子》一课时:教师首先引导学生抓住文章中描写园子的重点语句,在自读自悟、合作交流的过程中,体会到了文章的主旨——“自由”,然后教师又让学生把“自由”送回文章再读;当学生对自由有了更直接的体会后,教师又回过头来引读第13小节,在情感层层递进的引读中,学生逐渐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体会作者当时的心情,感受到祖父的爱,从而深刻的领会到对作者来说,这不是普通的菜园子,而是一个爱的天地,一个温馨的家园,一个自由的世界。
最后在教师深情的总结升华中,学生再次齐读13小节。
让我们的语文课“读”占鳌头,让语文课堂成为言与思的交融,在心灵的对话、撞击中产生情感的火花,在朗朗书声中飘逸出浓浓的“语文味”!
三、返璞归真、追根溯源——“追”出语文味
传统的语文教学告诉我们,要学好汉语,首先就要让语文课堂返
璞归真追根溯源——学好汉字。
中国的汉字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一个汉字,常常就是一幅生动的图画,一个跳动的音符,一张充满表情的面孔。
将汉字的特点,尤其是它的发展过程与语文学习结合起来,对识字写字,对阅读习作,以及学习兴趣的培养和对母语情感的激发都有作用。
如笔者所听的《卧薪尝胆》一课,让学生理解“奴仆”一词。
师首先让学生交流什么样的人才成为奴仆,之后,教师边演示边讲解“奴”和“仆”这两个汉字的演变过程。
让学生在生动形象的汉字演变过程中,并通过师生对话,让学生深深体会奴仆所过的屈辱、悲惨的生活。
这样的课堂上,学生学到的不仅是汉字的音形义,而且看到了中国五千年的文化历史,感受到了中国厚重的文化底蕴,心中洋溢的是对中国文化的热爱之情,这样的课堂才是充满浓浓语文味的课堂。
四、旁征博引、魅力四射——“讲”出语文味
受年龄、环境、文化等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小学生对重点词、句、段的感悟、品析往往比较肤浅,与文本对话的质量不高,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上充分发挥语言的魅力,“讲”出语文味。
老师要善于运用生动的语言,再现课文中所提供的艺术形象、具体的画面,激发学生的形象思维,令学生如闻其声、如见其貌、如历其境,实现读者与作者所描写的景物、塑造的人物、编织的故事、抒发的感情在想象中的一致或大体一致,情感上的和谐共振。
五、渗透写法、注重积累——“写”出语文味
“不动笔墨不读书”,阅读课上,教师要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圈点批注,整理摘记,并写下自己独特的理解。
在学生情之所至,急于表达之时,引导学生把自己的观察、体验、感悟记录下来,才能“写”出浓浓的语文味。
运用文中的写作方法,也能“写”出浓浓的语文味。
教师应抓住每篇文章的写作训练点,巧妙地把写作教学寓于活泼有趣的教学活动中。
如:展开想象,续写故事情节;抓住文章空白矛盾处改写;结合诗歌大意体裁改写,丰厚故事情节。
通过对学生写的训练,发展他们思维的灵活性和独创性,帮助他们积累丰富的语言,增强他们遣词造句能力。
那么,在多种形式的写作训练中,课堂也自然会充裕着浓浓的“语文味”。
总之,只要我们语文教师能牢牢地把握语文课程的特点,遵循语文学习的规律,做到“简简单单教语文,本本分分为学生,扎扎实实求发展”,“语文味”就一定纯正地、浓厚地氤氲在课堂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