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事物分布特征描述
- 格式:ppt
- 大小:3.57 MB
- 文档页数:32
地理综合题答题模板模板1 特征类设问设问形式:描述地理事物的形态或状态,如“简述……特征”、“说明……特点”、“描述……分布状态”等。
答题模板:1.描述的方向要正确;2.描述全面,多角度和层次;3.要有关键词,书面语言。
☆地理事物的分布特征:从空间分布(是否均匀、空间变化规律)和时间分配(季节和年际变化的大小)两方面概括。
☆自然地理特征:1.地形:类型、起伏等;2.气候:冷、暖、干、湿;3.土壤:类型;4.水文:河流、湖泊特征;5.生物:植被类型。
☆位置特征:1.经纬度位置;2.海陆位置;3.相邻位置。
☆如何描述地形特征:1.地形类型(平原、山地、丘陵、高原、盆地等);2.地势起伏状况(海拔、地形倾斜方向、走势、地势起伏状况);3.(多种地形条件下)主要地形分布4.(剖面图)重要地形剖面特征。
☆地势特征:地势起伏状况(*高*低,从**向**降低等),地势高低。
☆气候特征:1.气温(高低的季节变化、日较差、年较差);2.降水特征(降水总量、雨季长短、季节变化)降水(年降水量的多少、季节变化);3.水热组合情况;4.四季的变化(冬夏季节的长短)等方面概括。
☆河流的水文特征:1.流量:大、小、季节变化、有无断流(取决于降水特征、雨水补给、河流面积大小);2.含沙量:取决于流域的植被状况;3.结冰期:有无、长短;4.水位:高低、变化特征(取决于河流补给类型、水利工程、湖泊调蓄作用);5.水能:与地形(河流落差大小,流速快慢)、气候(降水量的多少,径流量的大小,蒸发量的大小)有关。
☆河流的水系特征:1.长度;2.流向;3.流域面积大小;4.落差大小(水能);5.河道曲直情况;6.支流多少;7.河流支流排列形状(扇形、树枝状)。
☆工业生产特征:从工业的发达程度、工业部门结构、工业技术水平、工业产品的销售和工业原料、能源对国际市场的依赖程度等方面概括。
☆农业生产特征:从农业地域类型、农作物种类和单位面积产量、农业各部门结构(所占比重)、农业机械化水平、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和专门化水平等方面概括。
高中地理知识点专题练习一地理事物分布特征的描述【点拨高考】近年来高考试题中对地理事物的分布和发展变化的描述有增多的趋势,而学生在这类题目的答题中,往往把握不准角度,失分现象严重;能够用简洁的文字语言、图形语言或其他表达方式描述地理事物的分布和发展变化。
一般以区域地理环境特征图文材料为载体,通过对图表或材料的分析、提取加工,论证回答地理事物分布特征、过程特征、变化特征等。
【知识梳理】一、点状地理事物的描述试题通常以某一区域图为背景图来呈现点状事物的分布状况,在读图时要注意从点的大小、疏密、组成的形状来观察点状事物代表的含义。
描述的角度:疏密+数量+极值+方位。
具体描述:①总体分布特征(疏密状况,是否均衡;如果不均,哪多,哪少);②极值区位置名称(最多、最少、最集中的地带在哪,沿什么线分布,或者说出最稠密或最稀薄区的地区名称等。
)③点组成的形状——反应什么规律。
其他——大小,代表的含义(如城市等级),点的动态变化等。
当然,描述时要看图说话,突出重点,因题而异(不一定要面面俱到)。
点状分布的地理事物很多,描述语言一般有“众星拱月状”“沿某个方向较稀或较密”“该地理事物在区域地图中的分布方位”等。
其常用答题模板如下表所示。
二、线状地理事物的描述线状地理分布图,常用线状符号来表示交通线、河流、山脉、等值线等。
带箭头的表示动态,不带箭头的表示静态。
线段的长短、粗细可能表示量的大小(或标上数值)。
具体可分为两类:(1)描述一条线(通常为等值线)的分布情况这类试题只要求描述某一特定线条的地理事物,如年等降水量线、等温线等,可从走向、延伸方向去考虑。
读图时注意观察曲线“拐点”的位置,以便分段描述。
这类题目大部分都需要分段描述;如“我国一月0 ℃等温线”分布,可描述为:东段大致东西走向,大致沿秦岭淮河一线;西段大致东北——西南走向、近似于与青藏高原东缘山麓平行。
线状地理事物分布图以等值线图居多,其他也有,如交通线分布图等。
高中的地理事物空间分布知识一、概述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面及其上被人类利用的物质和空间分布规律的学科,其核心问题是事物在空间中的分布。
对于高中学生而言,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知识是其学习地理学的基础,也是理解地球的基础。
在高中地理课程中,学生需要掌握自然与人文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规律,了解它们与地球环境、人口、经济等要素的关系,这对于丰富学生的地理知识、提高其地理素养、培养其对地球概念和世界格局的认识具有重要意义。
二、自然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1. 气候气候是一定区域大气长期统计变化的气象条件,其空间分布受到地球自转、公转和辐射平衡等因素的影响。
全球的气候可以分为热带气候、温带气候和寒带气候三大类,而在各类气候中,不同地区气候类型也各异,如中国大陆可以分为北温带大陆性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热带雨林气候等。
2. 地形地形指的是地球表面的地势高低和地形特征,是自然地理事物分布的最直观体现。
在地球表面,分布着许多山峦、丘陵、高原和平原等地形类型,它们通过自然作用,如受大气、水体、生物等的影响,形成了各具特色的自然景观,如世界著名的喜马拉雅山脉、美国科罗拉多高原、中国内蒙古草原等。
3. 生物生物是地球上最为丰富的自然资源之一,它们分布于陆地和海洋两部分,在地球生态系统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不同种类的生物在不同区域的分布,反映着该地区的生态环境和气候条件。
例如,雨林地区热带植被繁茂,而沙漠地区植被稀疏。
三、人文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1. 人口人口是一个国家、地区或市场的居民总人数,也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
在地球表面,不同国家、地区的人口数量差异很大,人口的空间分布受到各种各样的因素影响,如环境、历史和文化等。
例如,全球人口最多的国家之一是中国,而在中国各地,南方的经济发达地区人口相对富裕,而北方地区相对落后。
2. 经济经济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生产、流通和消费货物及服务的运动,其规模和结构直接关系到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
在地球表面,不同国家、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差异明显,经济发达的国家和地区一般都是工业化、服务业化和现代化经济体系的代表。
高中地理:主要经纬线及附近的地理事物1、主要经线及附近的地理事物0°经线:穿过欧洲和非洲西部。
附近的地理事物有伦敦、巴黎(0°经线东侧)、地中海、撒哈拉沙漠、几内亚湾等。
东经30°:穿过欧洲中部、非洲东部。
主要的地理事物有摩尔曼斯克(30°东侧)、莫斯科(30°东侧)、东欧平原和波德平原交界处、黑海、小亚细亚半岛(西侧)、地中海、开罗、尼罗河、东非高原(西侧)、南非高原(东侧)等。
东经60°:穿过亚洲西部。
主要的地理事物有乌拉尔山脉、咸海、伊朗高原、阿拉伯半岛东侧、阿拉伯海等。
东经90°:穿过亚洲中部。
主要的地理事物有叶尼塞河(西西伯利亚平原与中西伯利亚高原界河)、阿尔泰山、准噶尔盆地、天山、塔里木盆地、青藏高原、拉萨(东经90°东侧)、恒河三角洲、孟加拉湾等。
东经120°:穿过亚洲东部和澳大利亚西侧。
主要的事物有勒拿河(东侧)、大兴安岭(东侧)、北京(西侧)、上海(东侧)、菲律宾群岛、马来群岛、澳大利亚西部。
东经150°:穿过亚洲、澳大利亚东部。
主要的地理事物有东西伯利亚山地、千岛群岛、大分水岭、悉尼(东侧)、堪培拉(西侧)等。
东经180°:穿过太平洋中部。
主要的地理事物有白令海、阿留申群岛、图瓦卢群岛、斐济群岛,新西兰等。
西经30°:穿过大西洋中部。
西经60°:穿过北美洲东部、南美洲中部。
主要的地理事物有纽芬兰岛(西部)、加勒比海(东部)、圭亚那高原、亚马孙平原、巴西高原、拉普拉塔平原、南极半岛。
西经90°:穿过北美洲中部。
主要的地理事物有密西西比河、墨西哥湾、中美洲。
西经120°:穿过北美洲西部。
主要的地理事物有落基山。
西经150°:穿过美国的阿拉斯加州中部、夏威夷群岛东部。
2、主要纬线及穿过的地理事物赤道:穿过非洲中部、东南亚、南美洲北部。
【高中地理】如何正确的描述地理位置特征(一)区域自然地理特征的描述:1、分析区域自然地理特征:从地形、气候、植被、河流和土壤几方面入手。
2、对地理位置的描述半球位置、经纬度位置、海陆位置、相对位置。
3、对地形特征的描述:地形组成、地势特点、海拔地势、地势及起伏状况;主要地形区分布;地形类型(平原、高原、山地、丘陵、盆地);重要地形剖面图特征。
4、对气候特征的描述:分析某地气候特点,应结合该地地理纬度,地势高低起伏,山脉走向,阴、阳坡,距离海洋远近等进行综合分析。
从气温和降水两方面入手。
5、描述天气及天气变化:温度、湿度、风力和风向,阴晴气压等。
6、对河流特征的描述结合河流流向判定地形大势,结合迎风坡、背风坡、降水状况、等高线高差及地貌类型的差异分析河流水文、水系特征。
河流的水文特征:包括水量大小、水位、季节变化、大小汛期长短、含沙量的大小、有无结冰期、有无凌汛现象水能。
等高线密集的河谷,河流流速大,水能丰富;。
水系特征:河流长度、流向、流域面积、支流数量和形态、河网密度、落差和峡谷的分布。
山地形成放射状水系,盆地形成向心状水系,山脊成为水系分水岭。
7、确定有关自然带类型1、水平面上的气候对应的自然带;2、高度坡向(阳坡阴坡,背风否)(二)、人文要素的分布特点描述1、农业特点的描述:农业地位、农业类型、主要家产品、主要农业分布地区、主要作物、耕作方式、制度、经营方式、农业现代化水平,商品率。
2、工业特点描述:工业地位工业部门工业产品、工业分布原料和市场的依赖程度等等。
3、人口和城市分布特点的描述:面状分布:平原、线状分布:沿河流海岸线交通线分布、斑点状分布沙漠中绿洲。
4、地理事物分布规律的描述:从总体上看是把握“点”、“线”、“面”是哪种分布趋势;要说明该地理事物叠加在哪一个地理事物之上,通常是说叠加在哪一个地形之上。
①、“点”状分布一般有“众星拱月状”,“沿某个方向区域较稀或较密”;或该地理事物在某地理事物的分布方位。
01 特征描述类题型一、答题技巧二、模板构建(7大模板)【模板一】地理位置特征的描述【模板二】气候特征的描述【模板三】地形特征的描述【模板四】河流水文水系特征的描述【模板五】自然地理特征的描述【模板六】人文地理特征的描述【模板七】空间分布特征的描述1.(面状事物分布特征描述)(2023·河北·统考高考真题)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中国境内的阿尔泰山(下图阴影部分)绵延约500千米,最高峰为友谊峰,自西北向东南山体逐渐降低。
晚更新世以来,受该山区雪线上升影响,第四纪不同时期冰川作用产生的冰斗、槽谷汇聚冰雪融水利大气降水,形成众多冰湖。
在气候转暖、年降水量变幅较小背景下,1992-2013年山地各区域冰湖数量科面表1:流域区位年份冰湖个数1992年700~800I 西马西纳迪雷尼亚美洛科贾km3)41302773从地理位置角度分别说明荷兰常受风暴潮影响、菲律宾常受台风影响的原因。
【答案】荷兰位于欧洲西部,处于盛行西风控制区,属于向岸风,风力强劲,故常受风暴潮影响;菲律宾位于副热带海区太平洋西岸,夏季海水温度高,极易形成台风,故菲律宾常受台风影响。
【详解】风暴潮是强烈的大气扰动,如热带气旋(台风、飓风)、温带气旋等引起的海面异常升降现象。
荷兰位于欧洲西部,处于盛行西风控制区,属于向岸风,风力强劲,故常受风暴潮影响;台风属于热带气旋的一种。
是发生在热带或副热带洋面上的低压涡旋,是一种强大而深厚的“热带天气系统”。
菲律宾位于副热带海区太平洋西岸,夏季海水温度高,极易形成台风,故菲律宾常受台风影响。
1.(2023·湖南·湖南师大附中博才实验中学校联考模拟预测)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高邮湖是我国第六大淡水湖,地处东经119°06~119°25',北纬32°42'~33°41',江苏省中部、安徽省天长市东北部。
2023人教版带答案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三章产业区位因素(十九)综合题1、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桑树喜温暖湿润气候,稍耐荫。
蚕以桑叶为食,是一种非常娇嫩和敏感的生物,受环境污染影响大,蚕茧是丝绸产业的重要原料。
我国是世界桑蚕产业的发源地。
19世纪前,我国是世界桑蚕的集中生产国。
后几经变化,1970年后我国的蚕茧产量重回世界第一,并形成以江、浙为主体的传统桑蚕产业区,并以此形成众多蚕丝纺织品牌。
从2006年开始我国商务部启动了“东桑西移”政策,桑蚕业由传统产区,向西部的广西、云南、四川、重庆等地转移。
广西凭借其优越的地理条件快速发展,最终快速成长为我国第一大桑蚕产区。
下图为目前我国桑蚕业的优势产区分布图。
(1)浙江省很多以前的桑蚕村,现在变成蚕丝被“淘宝村”,他们都不再栽桑养蚕,而是直接从外地收购蚕茧进行蚕丝被生产,分析其原因。
(2)分析与川渝地区相比,广西快速成长为我国第一大桑蚕产区的区位优势。
(3)你是否同意在广西农村大力推进蚕丝下游产业的发展,提出你的观点,并说明理由。
答案:(1)近年随着浙江经济发展,土地和劳动力价格上涨和环境污染加重,栽桑养蚕经济收益减小;而利用原有品牌加工蚕丝被产品附加值高(经济收益大),故本地农民不再栽养蚕,而是进行蚕丝被生产;交通、信息产业的发展,促进该地蚕丝被“淘宝村”的形成。
(2)广西纬度低,热量好,更有利于桑树生长;经济相对落后,环境污染小,蚕丝质量高;劳动力成本低;后备土地多,有利规模化生产,经济效益高;距东部经济发达地区近,市场广阔。
(3)同意:增加产品附加值;增加就业;减少人口外流。
不同意:与东部相比,不具有品牌和技术优势:可能导致环境污染。
解析:本大题以我国桑蚕产业的转移为主题,共涉及三个小问,主要涉及农业区位因素、工业区位因素、工业布局的选择相关内容,主要考查学生对工农业区位因素及布局的掌握程度。
(1)桑蚕业属于农业类型,浙江工业化、城市化速度快,占用耕地较多,农用地规模减少,土地价格上涨,养蚕业获得的利润减少;随着交通等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及信息产业的不断发展,运输成本降低,原料产品运输成本降低,利用原有品牌加工蚕丝产品的附加值提高;农民们开始不再栽桑养蚕,而是直接从外地收购蚕茧进行蚕丝被生产。
高中地理综合题题型——地理事物分布特征类描述地理事物分布特征基本句式一、点状地理事物的描述试题通常以某一区域图为背景图来呈现点状事物的分布状况,在读图时要注意从点的大小、疏密、组成的形状来观察点状事物代表的含义. 描述的角度:疏密+数量+极值+方位.具体描述:①总体分布特征(疏密状况,是否均衡;如果不均,哪多,哪少);②极值区位置名称(最多、最少、最集中的地带在哪,沿什么线分布,或者说出最稠密或最稀薄区的地区名称等.)③点组成的形状——反应什么规律.其他——大小,代表的含义(如城市等级),点的动态变化等.当然,描述时要看图说话,突出重点,因题而宜(不一定要面面俱到).二、线状地理事物的分布线状地理分布图,常用线状符号来表示交通线、河流、山脉、等值线等.带箭头的表示动态,不带箭头的表示静态.线段的长短、粗细表示量的大小(或标上数值).具体可分为两类:(1)描述一条线(通常为等值线)的分布情况这类试题只要求描述某一特定线条的地理事物,如年等降水量线、等温线等,可从走向、延伸方向去考虑.读图时注意观察曲线“拐点”的位置,以便分段描述.这类题目大部分都需要分段描述;如“我国一月0 ℃等温线”分布,可描述为:东段大致东西走向,大致沿秦岭淮河一线;西段大致东北——西南走向、近似于与青藏高原东缘山麓平行. (2)描述多条线状地理事物的分布. 描述角度:位置+疏密+渐变方向+走向(延伸方向).具体分析如下:①总体分布及疏密状况:通过观察闭合线数值,说出最大区和最小区的位置在哪;通过观察等值线疏密,说出疏密分布位置.②变化趋势:由某方向往某方向逐渐变大(变小);③凸凹变化(等值线弯曲情况——凸高为低,凸低为高):说出凸点沿线数值高低的情况.三、面状分布地理事物的描述“面”状分布应说明该地理事物的分布范围,即东南西北的界限;或该地理事物在某地理事物的分布方位及大致的面积.在描述面状地理事物的题目当中,相对而言其比例尺往往较大. 描述角度:范围(方位)+面积(大小、面积的变化)+伸展方向+极值区的分布.一、综合题1.读我国某省部分地理事物分布图,回答下列问题。
第五章地球上的植被与土壤第一节主要植被与自然环境.............................................................................................. - 1 - 第二节土壤的形成.............................................................................................................. - 5 - 第五章综合实践活动............................................................................................................ - 8 -第一节主要植被与自然环境一主要植被1.概念:植被是覆盖一个地区的各类植物群落的总称。
2.分类(1)自然植被:是一定地区植物长期发展的产物,有森林、草原、荒漠、苔原、草甸、沼泽等类型。
由于人类活动的强烈干扰,保存下来的自然植被已经很少。
(2)人工植被:主要指各种农作物、人工林、人工草场、城市绿地等。
3.自然植被的主要类型及特点1.地理环境对植物生长的影响(1)植物在生活过程中,始终与周围环境进行着物质和能量的交换,因而环境必然影响到植物的各个方面。
(2)植物的形态和生活机能,以及它们的分布等,都非常紧密地依赖于所生活的环境。
2.地理环境对分布植被的影响就某个较小的区域而言,当砍伐森林、开垦坡地、过度放牧后,表面上是植被减少了,而实际上是整个地理环境受到影响。
地表失去植被,拦截降水的功能下降,地表径流和地下水的形成过程会发生改变,地表极易发生水土流失,于是土壤趋于贫瘠化,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减弱,对空气质量也会产生影响……这样的连锁反应,最终会导致整个地理环境的退化。
植被的分类自然环境对植被的影响(1)光照如亚欧大陆东部自北向南依次为:苔原、亚寒带针叶林、温带混交林和温带落叶阔叶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热带(季)雨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