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第二章信用和信用体系
- 格式:ppt
- 大小:431.00 KB
- 文档页数:28
第二章信用【学习要求】了解信用的含义及基本构成要素理解信用的特征和经济功能把握现代各种信用形式的特点了解信用工具的类型和特征一、信用的含义及基本构成要素(一)信用含义作为经济学上的信用指的是经济活动中,在不改变货币或物品所有权的情况下,以还本付息为条件的暂时让渡货币或物品使用权的借贷行为。
偿还性和付息性是信用活动的基本特征。
信用从现象上看是一种以还本付息为条件的货币或物品使用权的暂时让渡行为。
实质上信用是关于债权与债务关系的约定,是一种契约关系,反映着授信和受信双方的权利和义务,体现的是一种特定信用关系或经济利益关系。
(二)信用的基本构成要素从信用的含义可以看出,信用活动主要包括五个最基本的构成要素,即信用主体、信用客体、信用内容、信用期限和信用工具。
1. 信用主体信用作为特定的经济交易行为,要有行为的主体,即行为双方当事人,其中贷出物品或货币资金的一方为授信人,而接受的一方则为受信人。
授信人通过授信取得一定的权利,即在一定时间内向受信人收回一定量货币和其它资产与服务的权利,而受信人则有偿还的义务。
在现代市场经济中,信用主体常常既是某一信用活动的授信人同时又是另一信用活动的受信人。
2.信用客体信用作为一种经济交易行为,必定有被交易的对象,即信用客体。
这种被交易的对象就是授信方的资产,它可以以货币的形式存在,即货币借贷,也可以以商品或服务形式存在,即实物借贷。
没有这种信用客体,就不会产生经济交易,因而不会有信用行为的发生。
3.信用内容授信人以自身的资产为依据授予对方信用,受信人则以自身的承诺为保证取得信用,因此,在信用交易行为发生的过程中,授信人取得一种权利(债权),受信人承担一种义务(债务),没有权利与义务的关系也就无所谓信用,所以具有权利和义务关系是信用的内容,是信用的基本要素之一。
4.信用期限信用交易从授信开始,授信方向受信方提供资金、物质或者服务,到受信方向授信方偿还,需要一定的期限。
一手交钱一手交货的商品交易不是信用交易。
第二章信用与信用体系2.1 信用概述一、信用及其特征1.信用范畴:道德范畴的信用和经济范畴的信用. (道德范畴的信用主要是指诚信,即通过诚实履行自己的承诺而取得他人的信任。
经济范畴的信用是指以还本付息为条件的借贷活动。
)2. 信用特征1)还本付息的借贷行为 (区别于财政分布、民间救助)2)价值运动的特殊形式——借贷资本。
(区别于商品交换:等价交换;所/使让渡)3)债权债务关系(赊购赊销的延伸)二、信用的产生与发展1.信用产生的原因1)物质基础:剩余劳动产品的出现2)社会条件:私有制的产生3)经济条件:贫富差别产生借贷供求2.信用的基本形态(1)信用方式的进化:实物经济——货币经济——信用经济(2)信用领域的扩张:消费领域——生产流通领域——宏观经济领域3. 信用构成要素:信用主体、信用条件、信用关系、信用标的、信用载体三、高利贷信用1.债权人:放高利贷的人债务人:需要还高利贷的人2.高利贷信用的特点:1)高利率:违反平均利润分配规律(急需;借大于贷)2)非生产性:不是再生产中的闲置资本,与再生产无直接联系3)保守性:资本的剥削方式+非资本的生产方式3.高利贷信用的作用1)自然经济解体与商品货币关系发展2)破坏和阻碍生产力发展3)雇佣劳动后备军+ 巨额资本积累4.高利贷之“高利”的原因(1)借贷资财严重的供不应求(2)贷者的垄断地位(3)风险与成本的补偿问题:高利贷会消失?正式借贷渠道的约束、地下经济活动、危机时期、管理不善(发展中国家)、生产力发展的多样性四、现代信用1.现代信用活动的基础:现代经济是信用经济,也是信用活动的基础特征(1)信用关系的普遍存在性(2)信用规模的扩张性(3)信用结构的复杂性2.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间接融资是盈余方和赤字方以金融机构为中介而进行的融资活动。
直接融资是盈余方直接把资金贷给赤字方使用。
3.信用在现代经济中的积极作用(1).促进资金分配,提高资金使用效率(2).加速资金周转,节约流通费用(3).加快资本集中,推动经济增长(4).调节经济结构2.2 信用形式一、商业信用1. 定义商业信用是企业在正常的经营活动和商品交易中由于延期付款或预收账款所形成的企业常见的信贷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