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_区域差异比较—以日本和英国为例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 格式:doc
- 大小:46.53 KB
- 文档页数:19
第二节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能通过图文资料,分析不同区域的自然要素和人文要素。
2.比较日本和英国两个区域的自然环境、人类活动的差异,初步掌握比较区域差异的基本方法。
二、重点、难点:比较区域的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差异,并探讨其原因三、教学方法:课件辅助、比较法、自主思考、合作探究等四、导学过程1、创设情境导入:展示英国与日本差异图片,同学们,你知道这两地有哪些方面的差异吗?这些差异又是如何形成的,而我们又该如何去分析呢?2、出示课题与目标3、问题[探究一] 我们已经知道,地球表面可划分为许多区域,不同区域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正是这种差异,使得我们的世界千姿百态,丰富多彩。
读教材相关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1、区域差异形成的原因是什么?2、自然环境的区域差异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3、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4、区域自然环境差异与人类活动之间有什么关系?学生回答后,师生总结通过上面的关系链,请同学们思考:说明了区域具有什么特征?(整体性)复习旧知承转:日本和英国作为两个不同的区域,又有怎样的差异呢?4、展示英国与日本的位置图片,引导学生分析两国位置特点教师引导学生看图分析;日本和英国地理位置有何不同?学生看图总结:5、展示世界气候分布图,引导学生分析英国与日本的气候特点及成因英国为温带海洋性气候;位于亚欧大陆西侧,受西风带和北大西洋暖流影响,日本北部为温带季风气候,南部为亚热带季风气候;位于亚欧大陆东部,受季风环流的影响。
6、展示两国地形分布图,分析地形差异日本境内多山,山间河流短急,且日本属季风气候,降水的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都很大,因此日本河流不利于航运,但水能资源丰富。
英国终年受西风带控制,形成典型的温带海洋性气候,终年温暖湿润的气候使这里河网较密,流量平稳,同时地形较平坦,分水岭不高,河流航运价值高。
承转;通过以上分析,同学们总结一下日本和英国自然环境的区域差异7、展示表格,分析两国自然环境的差异性:(合作回答)承转:日本和英国自然环境存在明显的差异,这种差异又是如何影响两国人民的生产、生活的呢?8、展示探究问题两国自然环境对农业生产发展形成了怎样的制约?展示探究题,分析两过农业的异同及成因差异:日本以种植业为主,主要种植水稻、小麦、大豆等,畜牧业以畜禽饲养业为主英国以畜牧业为主,种植业为高产值的园艺业,畜牧业中放牧和饲养并存原因:英国位于大西洋东侧的岛国,受北大西洋暖流及西风带的影响,属于气温日较差、年较差变化小,降水均匀的温带海洋性气候,这种气候不利于粮食作物的生长,但有利于多汁牧草的生长,有利于发展畜牧业。
教学目标:1.学科基础:识记日本的领土组成、地形特征、气候类型等自然地理基础知识2.综合思维:理解日本多地质灾害的原因及其气候特点,学会分析洋流对日本气候及海洋渔业的影响教学重点:日本的自然地理环境特征教学难点:日本的季风气候的成因及其特点教学方法:本节课主要采用典型例题教学方法,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完成本节难点的教学教具准备:多媒体PPT教学过程:导入新课:以日本的富士山和樱花的图片导入本节内容,并提出问题:①富士山的形成原因是什么?②不同地区日本的樱花为什么不同?学生带着问题开始本节知识的学习学习过程展示:本节课的步骤一共分为四步①展示学习目标②考情分析③双基巩固④重点突破接下来请一位学生大声朗读这节课的学习目标,教师解读高考分析。
为更好的进行这节课,教师首先带领学生回顾初中所学,设计了一个填图的小题目,让学生上台完成。
接下来是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分别从考点1到考点4进行一一学习,在这一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
过程中设计了4道典型例题,每一题都是环环相扣,为下一个考点做了铺垫。
最后,对本节课进行小结。
1.学生是滕州市第五中学的高二学生,学生学习自觉性一般;2.作为高二学生,好奇心较强,对地理有较强的探究学习欲望;3.学生有过较多的小组合作经验;4.学生已经熟练掌握进行区域空间定位方法、区域自然地理特征和人文地理环境特征的方法等知识;5.学生已经学过分析区域的气候、地形、河流、人口、城市、交通等基础知识;6.学生能够完成一般难度的综合题目,对有难度的题目能力尚有欠缺。
本堂课以“探究-合作-引领”为主题,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生学得很投入,很快乐。
对于基础较好点的学生来说,这节课学的很轻松,所以学得更深,理解更好。
稍差点的学生能够积极听取别人的方法。
也能够学会,跟得上。
最后,老师根据整体存在问题进行引领,拓展,提升,使学生的理解达到了较高的水平。
东亚—日本是高中区域地理《世界地理》中的一节内容,属于初中地理的延伸,在初中学生学习地理主要从是什么,在哪里,有何特点等方面,而高中阶段将具体解释为什么。
日本与英国的区域差异分析
【前言】选这两个区域主要有2个原因。
一是二者都属岛国;二是个人对二者比较有兴趣(尤其前者)。
【正文】
首先来看看两个区域的地图。
下为日本↓。
下为英国↓。
【自然环境的差异】
【人类活动的差异】
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
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
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
臣不胜受恩感激。
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日本》教学设计【教学准备】课前将全班分为5组,课前完成自主学习内容。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课前播放日本自然风光和人文风情,上课伊始,引导学生回忆研究区域地理的思路导入本课。
[目标展示]展示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1.掌握日本的位置、范围以及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主要特征。
2.据材料分析日本的经济特点、工业分布特征及形成原因。
3.通过对日本的区域认知,学会运用比较法、综合法分析世界某地区的地理特征一、日本位置和范围[引导学生阅读课本及日本位置图]日本的绝对位置和相对位置以及领土组成。
二、自然地理特征1.从地形、气候、河流、资源四个方面来评价日本的自然地理特征。
2.[引导学生合作探究1]思考讨论:日本季风与我国季风相比,有什么不同?原因是什么呢?[承转] 以上我们学习了日本自然地理特征。
在资源学习中我们了解了日本缺少矿产资源,但日本确是世界第三大经济体,有着发达的工业,这是为什么,接着我们一起探寻日本工业的奥秘。
三、人文地理特征1引导学生阅读地图册132页,日本原料进口和产品出口图引导学生思考:日本工业发展的条件是什么?(从有利条件和不不利条件两个方面来思考)[引导学生读图观察,合作探究2]1、日本的功能工业分布。
2、为什么日本工业主要分布在太平洋沿岸和濑户内海沿岸?[引导学生分读图观察并思考]日本在工业化早期忽视环境效益,随着传统工业过度集聚,会带来哪些影响。
日本工业的发展后期会出现什么现象?引出日本的新兴产业及其新工业区。
对于日本的农业占比非常小,但是却很特别,机械化程度高,科技水平比较高。
而农业当中渔业发达。
[引导学生合作探究3]分析日本渔业发达的自然原因和社会经济原因?[课堂小结]一.位置与范围三.二.【反思质疑】由于时间原因知识点不能面面俱到,因此需要学生做好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
本节课学生做的很充分,课上也积极思考。
所以以后在学生的课前和课后应适当进行监督,而不仅仅局限于课上。
【课后探究】收集印度的相关资料,根据区域特点结合研究方法,学习印度。
课标分析课标要求:运用地图分析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整体性和差异性是地理环境的两大基本特点。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是相对的,差异性是绝对的。
在自然界找不到完全相同的两个区域。
自然环境的差异是有规律的,本条“标准”旨在通过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认识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从本条“标准”的要求来看,应该通过“世界陆地自然带分布图”,认识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通过分析自然带的分布,归纳出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一般指三种地带性分布规律,此外还有因海陆分布、地形起伏、洋流、水源等因素引起的非地带性地域分异规律;此外,通过地理环境差异性原理的理解,应该让同学们学生学以致用,能够在生产和生活中更好地理解和贯彻因地制宜的原则。
教材分析《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是中图版必修一第三章第二节第二课时的内容,是在学习了岩石圈、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相关知识之后,对自然地理环境知识的提升与理论整合。
也是对本节第一课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的一个承接,让学生认识到整体性是相对的,差异性是绝对的。
对于整个必修一来说,它是对第二章岩石圈、水圈、大气圈三大圈层的一种提升和整合,是学生对已有知识进行纵向和横向联系的过程。
同时也是对以后人文地理的区域性特点作一个铺垫,因为人文地理的区域性特征很大程度就是由于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引起的。
学情分析不同的学生有着不同的旅游经历,对不同地区的景观差异有着较强的感性体验;通过三个小组组成的旅游团沿着三条线路探究成果的展示,让学生们对于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有了更直观的认识,通过小组讨论完成对比表格加深同学们的理解。
高一的同学已经具有一定的知识储备,也具备一定的读图和分析能力,他们能够读出每种气候类型及自然带的具体分布区,所有关键是要善于运用地图分析地域分异规律的规律性。
新知识的学习并非由教师直接传授给学生,而是需要教师创设的学习情境中,由学生在自有经验基础上自主探究形成的。
学生需要的是思路和方法性的指导,因此通过合理的教学设计,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有能力运用地图在不同范围和方向上分析得出陆地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教学设计【目标分析】1、新课标注重结合实例,来组织教学,将地理知识形象、具体化,同时也更加有利于培养学生地理核心素养。
2、能够描述日本位置特征和自然地理环境的特征。
3、能够分析日本的农业和工业的区位条件,日本的经济发展特点。
【教材分析】日本是我国一衣带水的邻邦,经济文化往来频繁,日本也是学生复习区域地理中的第一个国家,作为区域地理的开端,让学生初步掌握学习区域地理的方法,学习区域地理一般从地理位置,地形,河流等在此基础之上分析区域的农业、经济和文化,做到用联系与发展的眼光看问题,为进一步学习区域地理打下基础。
上好这一节内容意义重大,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好奇心,从而对以后的地理学习都充满兴趣和激情。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日本的自然地理环境特征 2、日本的农业与工业教学难点:日本降水的时空分布特征【教学方法】讲授法、启发法、课堂讨论法、学生展示法【导入新课】日本首相安倍晋三于10月25日至27日对中国进行正式访问,这是日本首相自2011年以来的首次访华,对中日两国来说无疑是双边关系中的重大事件。
中日关系一直以来都比较敏感,运用安倍晋三为期三天的访华这一新闻导入新课,激发同学们了解日本的学习兴趣。
【教学过程】一、印象日本让同学们踊跃发言,谈一谈自己对日本的印象和了解,当同学们谈到侵华战争时候,一定抓住时机进行爱国教育。
【播放视频】——《走进日本》让同学们对日本的自然地理环境和风俗人情有一个大概的了解,为下面的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日本的范围和位置特征【学生活动】请同学们根据图示信息说出日本领土的四大岛,并描述日本的地理位置。
【教师引导】强调位置应从半球位置、温度带位置、海陆位置、交通位置等方面来描述。
三、日本的自然地理环境特征【学生活动】请同学们根据老师提供的日本的气候、地形、河流、资源等信息,描述日本的自然地理环境特征。
【归纳】自然地理环境特征应从气候、地形、水文、土壤、植被、自然资源等方面做详细的描述。
《地理环境差异性》教学设计一、设计构思二、课程目标的确定命题趋势:以区域自然带分布为载体考查自然带的分布规律(一)复习目标1、知识层次:理解地理环境地域分异规律的形成原因;掌握地域分异的规律;掌握气候类型与自然带的关系。
2、能力层次:学会分析各种自然带模式分布图,进而掌握判读地域分异规律的方法和判读影响地域分异规律的因素。
学会知识的迁移应用。
3、情感层次:排除杂念,稳定心态,正确应对,培养地理素养。
(二)确定教学重、难点重点:1、地理环境的特点――差异性2、陆地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难点:气候类型与自然带的关系、垂直地带性的判读。
三、教学过程设计(一)复习效果展示展示步骤:1、根据复习目标,综合小组和个人的复习内容进行展示。
2、各小组展示的复习内容,如有缺漏或错误,请其他小组及时更正;如正确无误,请共同分享小组的劳动成果。
3、各小组展示过程中,发言人要声音洪亮、仪态大方、控制时间、简明扼要。
(二)重点拓展(三)高考演练(2008年山东文综)图2是我国某地区略图。
读图回答第1题。
1.图中四座山地的垂直自然带谱中均有A.山地常绿阔叶林带 B.山地针叶林带C.山地荒漠带 D.山地冰雪带(2011年高考江苏卷)图7是珠穆朗玛峰地区南、北坡垂直自然带谱示意图。
读图回答2题。
2.与北坡相比,南坡自然带丰富的原因是A.相对高度大,纬度低B.坡向朝南,纬度低C.坡度大,纬度低D.海拔高,降水多四、板书设计把学生展示的卡片纸重组,当作板书五、课后反思《地理环境差异性》学情分析高三地理地理的复习,空间思维能力要求高,综合分析能力要求强,对于高三文科学生来说学习难度较大。
从学生的实际情况来看,前面刚复习过世界气候类型的分布、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等知识,具备一定的读图、分析问题、归纳总结的能力。
但学生在区域空间定位方面的能力较弱,而且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能力参差不齐,因此,为了在课堂教学中实现大多数学生达到预定的学习目标,在复习课上注重基本概念和原理的复习,夯实基础,并注重读图分析区域定位能力的培养。
英国、日本区域特征的比较分析第一篇:英国、日本区域特征的比较分析比较英国和日本的异同相同点:1、位置:岛国,海岸线曲折,海运业发达2、气候:海洋性显著,湿润3、地形:多山4、有世界著名渔场,渔业发达5、都是经济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工业占主导地位6、新兴工业向南北两端发展不同:1、位置:英位于大陆西岸,大西洋中,日位于大陆东岸,太平洋中2、气候类型:英温带海洋性气候,日是季风气候3、工业发展条件和布局类型:英国工业发展最早,煤铁丰富,属煤铁复合体型,日本资源贫乏,属临海型4、农业发展条件:英国人少地少,牧业为主,农业现代化侧重机械化和生物技术,日本人多地少,种植业为主,农业现代化侧重生物技术和水利化比较英国和日本的异同相同点:1、位置:岛国,海岸线曲折,海运业发达2、气候:海洋性显著,湿润3、地形:多山4、有世界著名渔场,渔业发达5、都是经济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工业占主导地位6、新兴工业向南北两端发展不同:1、位置:英位于大陆西岸,大西洋中,日位于大陆东岸,太平洋中2、气候类型:英温带海洋性气候,日是季风气候3、工业发展条件和布局类型:英国工业发展最早,煤铁丰富,属煤铁复合体型,日本资源贫乏,属临海型4、农业发展条件:英国人少地少,牧业为主,农业现代化侧重机械化和生物技术,日本人多地少,种植业为主,农业现代化侧重生物技术和水利化第二篇:日本基础教育改革现状及特征分析日本基础教育改革现状及特征分析摘要:日本政府为建立面向21世纪的教育新体制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其中新《学习指导要领》,中小学教育内容及课程改革等都是其重要内容。
日本《学习指导要领》重视培养学生终生学习的能力和培养学生个性发展及生存能力。
日本中小学课程主要特征;课程目标兼顾总括性和具体性;课程结构合理化;课程设置灵活,富于弹性,趋于科学;重视道德教育;重视体验,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日本;基础教育;改革现状;特征分析一、面向21世纪的日本中小学课程改革的历程及现状早在20世纪70年代初,日本就开始设想第三次教育大改革。
《区域差异比较—以日本和英国为例》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通过对比日本、英国自然环境、经济发展等方面的差异,了解区域内部的共同性或相关性,理解区域间的差异性,学会区域差异的比较方法过程与方法
通过游学的方式,运用日本、英国区域差异的案例分析,学会研究区域差异的一般方法,并能将地理原理应用于实践活动中,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区域差异的学习,理解因地制宜对区域发展的重要意义。
二、学情分析
由于新课程改革,教材对气候、地形、水文特征等部分删减,所以学生对于这部分知识基础较差。
因此,本节课在讲解两个区域自然环境差异的比较时,会有较大难度,需要教师给于适当的背景材料辅助教学。
三、教学方法
案例教学法:通过实际案例,使学生更加深刻的理解区域差异。
合作探究法:采取分组,一般一个小组6-7名同学,每次活动推选小组代表发言。
让学生通过合作探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高其地理素养,促进个性发展。
自主学习法:通过让学生“自读”、“自议”、“自说”,培养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
体现了新课程学生主体、自主学习的理念。
多媒体辅助教学法:通过运用教学课件等多媒体,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和课堂信息容量,改变课堂信息环境,使课堂教学更加生动和真实,提高教学效果。
对比区域差异的方法:
一、自然因素:地理位置、气候、地形、水文、土壤、植被、矿产资源
二、社会经济因素:农业、工业、产业结构、城市及人口
区域差异比较—以日本和英国为例
学情分析
学情分析
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学生基本掌握“区域的概念、区域的特征,对本节课的学习起到了铺垫的作用,而本节课通过区域差异含义、原因的介绍及日本和英国两个区域差异的比较更能深化同学们对区域的理解,但是学生缺乏对各区域自然和人文地理的了解,以及缺乏对区域差异比较方法的认识。
在能力层面上,存在着提取有效信息、运用地理知识和原理解决地理问题等能力不足的问题。
所以老师仍需根据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已有的知识,给于适当的背景材料辅助教学,采取深入浅出、形象生动的方法进行因势利导,不断启发,点拨和矫正。
区域差异比较—以日本和英国为例
效果分析
效果分析
课堂上我设置了三个活动来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
三个活动是:游学攻略——日本英国自然环境异同比较,游学所见——农业观光、工业探秘,游学所思——日本英国产业转型升级的经验与启示,分别对应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的比较方法及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措施三个实践目标。
活动效果如下:
1.游学攻略——日本英国自然环境异同比较,小组利用彩图世界气候类型图、日本英国地形图、矿产资源分布图,及相应的知识拓展,85%的小组能够准确找出日本英国地理位置、气候、地形、植被、矿产资源等方面的自然环境特征。
2、展示稻田艺术节、牧区庄园图片及播放日本川崎工业区及英国铁桥峡谷的视频,引导学生找出日本英国的农业、工业类型及分布,并
分析原因,从课堂效果看,学生能够清晰明确的找到结论。
3、通过阅读《川崎的转型之路》及《谢菲尔德的前世今生》两篇文章,帮助学生寻找产业转型升级的措施,学生能够快速准确的找到对应解决的方法。
4、针对本节课的学习另外一种测评方式是,课后检测,这种方式考
察的本节课的知识点更为全面,并且测评的涵盖面更广,能更加细致
的了解本节课学生的掌握情况。
从课后批改情况看,95%学生能够完
成并掌握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区域差异比较—以日本和英国为
例
教材分析
教材分析
一、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以具体区域为对象,分析了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
教材首先讲述了区域差异的形成和表现,然后分别以日本和英国为案例,分析他们在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方面的差异及其产生的原因。
教材由三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区域差异”,主要讲述了区域差异的形成和表现,首先以地理位置和地形为切入点,提出了区域差异既包括自然环境的差异,也包括人类活动的差异。
自然环境包括气候、地貌、水文、土壤、植被等要素,人类活动包括经济、社会、文化等要素。
教材从人地关系角度,简单阐述了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相互影响。
第二部分“区域差异比较——以日本和英国为例”。
教材以日本和英国为例,比较分析了它们在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方面的差异及产生的原因。
教材选择日本和英国进行比较,主要基于以下两方面的考虑:一是它们在自然环境和经济发展方面具有很多相似性,如都是到过,面积相差不大;大部分地处北温带,气候比较温暖湿润;都是充分发挥岛国优势,经济发达的工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