晶体硅太阳能电池刻蚀工序工艺详解
- 格式:ppt
- 大小:1.72 MB
- 文档页数:17
晶体硅太阳电池中的氮化硅的刻蚀方法及应用晶体硅太阳电池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太阳能电池之一,而氮化硅作为一种优质的抗反射涂层材料,在晶体硅太阳电池的制造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介绍氮化硅的刻蚀方法以及其在晶体硅太阳电池中的应用。
我们来了解一下氮化硅。
氮化硅(SiNx)是一种由硅和氮元素组成的化合物。
由于其具有高折射率和较低的表面粗糙度,氮化硅被广泛应用于光学和电子领域。
在晶体硅太阳电池中,氮化硅主要用于减少光的反射,提高太阳能的吸收效率。
氮化硅的刻蚀方法有很多种,其中最常用的是化学气相刻蚀(CVD)和物理气相刻蚀(PECVD)。
化学气相刻蚀是通过在气相中加热氮化硅前体气体,使其分解并沉积在晶体硅表面上。
而物理气相刻蚀则是利用高能粒子轰击氮化硅,使其从晶体硅表面脱落。
在晶体硅太阳电池的制造过程中,氮化硅主要应用于两个方面。
首先是作为抗反射涂层,能够减少太阳能的反射损失,提高光的吸收效率。
其次是作为隔离层,能够防止电子和空穴之间的重新组合,提高电池的效率和稳定性。
在抗反射涂层方面,氮化硅能够降低晶体硅表面的反射率,提高光的吸收效率。
通过控制氮化硅的厚度和折射率,可以实现对特定波长范围内光的最小反射。
这样一来,太阳能光线能够更好地穿透氮化硅层,达到晶体硅表面,从而增加光的吸收量。
在隔离层方面,氮化硅能够阻止电子和空穴之间的重新组合,减少电池中的能量损失。
在晶体硅太阳电池中,光线击中晶体硅表面后会产生电子和空穴。
如果电子和空穴能够迅速重新组合,那么电池的效率就会降低。
而氮化硅隔离层的引入可以有效延长电子和空穴的寿命,降低它们之间的重新组合速率,从而提高电池的效率和稳定性。
除了在晶体硅太阳电池中的应用,氮化硅还广泛应用于其他领域。
例如,在光学器件中,氮化硅可以用作抗反射涂层、光波导层和光学滤波器。
在电子器件中,氮化硅可以用作绝缘层、通孔填充材料和表面保护层。
此外,氮化硅还具有良好的化学稳定性和机械强度,因此也可以用作防腐蚀涂层和耐磨涂层。
硅太阳能电池制造工艺流程图1、硅片切割,材料准备:工业制作硅电池所用的单晶硅材料,一般采用坩锅直拉法制的太阳级单晶硅棒,原始的形状为圆柱形,然后切割成方形硅片(或多晶方形硅片),硅片的边长一般为10~15cm,厚度约200~350um,电阻率约1Ω.cm的p型(掺硼)。
2、去除损伤层:硅片在切割过程会产生大量的表面缺陷,这就会产生两个问题,首先表面的质量较差,另外这些表面缺陷会在电池制造过程中导致碎片增多。
因此要将切割损伤层去除,一般采用碱或酸腐蚀,腐蚀的厚度约10um。
3、制绒:制绒,就是把相对光滑的原材料硅片的表面通过酸或碱腐蚀,使其凸凹不平,变得粗糙,形成漫反射,减少直射到硅片表面的太阳能的损失。
对于单晶硅来说一般采用NaOH 加醇的方法腐蚀,利用单晶硅的各向异性腐蚀,在表面形成无数的金字塔结构,碱液的温度约80度,浓度约1~2%,腐蚀时间约15分钟。
对于多晶来说,一般采用酸法腐蚀。
4、扩散制结:扩散的目的在于形成PN结。
普遍采用磷做n型掺杂。
由于固态扩散需要很高的温度,因此在扩散前硅片表面的洁净非常重要,要求硅片在制绒后要进行清洗,即用酸来中和硅片表面的碱残留和金属杂质。
5、边缘刻蚀、清洗:扩散过程中,在硅片的周边表面也形成了扩散层。
周边扩散层使电池的上下电极形成短路环,必须将它除去。
周边上存在任何微小的局部短路都会使电池并联电阻下降,以至成为废品。
目前,工业化生产用等离子干法腐蚀,在辉光放电条件下通过氟和氧交替对硅作用,去除含有扩散层的周边。
扩散后清洗的目的是去除扩散过程中形成的磷硅玻璃。
6、沉积减反射层:沉积减反射层的目的在于减少表面反射,增加折射率。
广泛使用PECVD淀积SiN ,由于PECVD淀积SiN时,不光是生长SiN作为减反射膜,同时生成了大量的原子氢,这些氢原子能对多晶硅片具有表面钝化和体钝化的双重作用,可用于大批量生产。
7、丝网印刷上下电极:电极的制备是太阳电池制备过程中一个至关重要的步骤,它不仅决定了发射区的结构,而且也决定了电池的串联电阻和电池表面被金属覆盖的面积。
提高太阳能电池的转换效率和降低成本是太阳能电池技术发展的主流。
晶体硅太阳能电池的制造工艺流程说明如下:
(1)切片:采用多线切割,将硅棒切割成正方形的硅片。
(2)清洗:用常规的硅片清洗方法清洗,然后用酸(或碱)溶液将硅片表面切割损伤层除去30-50um。
(3)制备绒面:用碱溶液对硅片进行各向异性腐蚀在硅片表面制备绒面。
(4)磷扩散:采用涂布源(或液态源,或固态氮化磷片状源)进行扩散,制成PN+结,结深一般为0。
3-0。
5um。
(5)周边刻蚀:扩散时在硅片周边表面形成的扩散层,会使电池上下电极短路,用掩蔽湿法腐蚀或等离子干法腐蚀去除周边扩散层。
(6)去除背面PN+结.常用湿法腐蚀或磨片法除去背面PN+结.
(7)制作上下电极:用真空蒸镀、化学镀镍或铝浆印刷烧结等工艺。
先制作下电极,然后制作上电极。
铝浆印刷是大量采用的工艺方法.
(8)制作减反射膜:为了减少入反射损失,要在硅片表面上覆盖一层减反射膜.制作减反射膜的材料有MgF2 ,SiO2 ,Al2O3,SiO ,Si3N4 ,TiO2 ,Ta2O5等。
工艺方法可用真空镀膜法、离子镀膜法,溅射法、印刷法、PECVD法或喷涂法等。
(9)烧结:将电池芯片烧结于镍或铜的底板上。
(10)测试分档:按规定参数规范,测试分类。
由此可见,太阳能电池芯片的制造采用的工艺方法与半导体器件基本相同,生产的工艺设备也基本相同,但工艺加工精度远低于集成电路芯片的制造要求,这为太阳能电池的规模生产提供了有利条件。
晶体硅太阳电池中的氮化硅的刻蚀方法及应用
氮化硅是一种广泛应用于晶体硅太阳电池中的材料,常用于制备太阳电池的反射层和抗反射层。
氮化硅可以通过湿法和干法两种方式进行刻蚀。
湿法刻蚀是使用一种含有氢氟酸的溶液与氮化硅表面发生反应,溶解掉部分氮化硅材料。
湿法刻蚀的优点是刻蚀速度较快,可控性较好,且不会对硅基底材料造成损伤。
但是湿法刻蚀需要处理腐蚀性溶液,操作相对危险,且对环境的影响较大。
干法刻蚀是在真空或气氛控制下,使用一种高能量的离子束轰击氮化硅表面,将表面的氮化硅物质剥离掉。
干法刻蚀的优点是刻蚀过程中没有液体溶液的参与,操作相对安全,且对环境的影响较小。
但干法刻蚀的缺点是刻蚀速度较慢,且需要较高的设备成本。
氮化硅的应用主要集中在晶体硅太阳电池中的反射层和抗反射层。
在反射层中,氮化硅可以提供较高的反射率,使太阳能光线得到更好的反射,提高光电转换效率。
在抗反射层中,氮化硅可以减少表面的光反射,提高光的吸收率,进一步提高光电转换效率。
此外,氮化硅还可以用于制备其他太阳电池组件的材料,如背表面场层等。
太阳能电池片生产流程解析一、概念太阳能电池:就是将太阳能转化为电能的半导体器件。
二、工艺流程太阳能电池工艺流程:清洗制绒→扩散→刻蚀→去PSG→ PECVD→丝网印刷→烧结→测试分档→分选→包装(一)、制绒和清洗硅片表面处理的目的:去除硅片表面的机械损伤层,清除表面油污和金属杂质,形成起伏不平的绒面,增加硅片对太阳光的吸收效率。
绒面腐蚀原理:利用低浓度碱溶液对晶体硅在不同晶体取向上具有不同腐蚀速率的各向异性腐蚀特性,在硅片表面腐蚀形成角锥体密布的表面形貌,就称为表面织构化。
角锥体四面全是由〈111〉面包围形成,反应式为:Si+2NaOH+H2O →NaSiO3+2H2↑制备绒面的目的:减少光的反射率,提高短路电流(Isc),最终提高电池的光电转换效率。
陷光原理:当光入射到一定角度的斜面,光会反射到另一角度的斜面,形成二次或者多次吸收,从而增加吸收率。
影响绒面质量的关键因素:1.NaOH浓度 2.异丙醇浓度 3.制绒槽内硅酸钠的累计量 4. 制绒腐蚀的温度 5.制绒腐蚀时间的长短 6.槽体密封程度7.异丙醇的挥发程度化学清洗原理HF去除硅片表面氧化层:SiO2 + 6HF → H2[SiF6] + 2H2OHCl去除硅片表面金属杂质:盐酸具有酸和络合剂的双重作用,氯离子能与Pt2+、Au3+、 Ag+、Cu+、Cd2+、Hg2+等金属离子形成可溶于水的络合物。
★注意事项NaOH、HCl、HF都是强腐蚀性的化学药品,其固体颗粒、溶液、蒸汽会伤害到人的皮肤、眼睛、呼吸道,所以操作人员要按照规定穿戴防护服、防护面具、防护眼镜、长袖胶皮手套。
一旦有化学试剂伤害了员工的身体,马上用纯水冲洗30分钟,送医院就医。
(二)、扩散太阳电池制造的核心工序——PN结(太阳电池的心脏)扩散的目的:形成PN结太阳能电池磷扩散方法1.三氯氧磷(POCl3)液态源扩散2.喷涂磷酸水溶液后链式扩散3.丝网印刷磷浆料后链式扩散,现大多采用的是第一种方法。
太阳能电池关键工艺流程介绍摘要太阳能电池作为一种可再生能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工艺流程对于太阳能电池的性能和效率有着重要的影响。
本文将介绍太阳能电池制造过程中的关键工艺流程,并对其进行详细解析。
1. 晶体硅材料的准备太阳能电池通常采用晶体硅材料制备,因为晶体硅具有良好的光电转换性能。
首先,从硅矿石中提取硅,经过一系列的化学处理和纯化过程,得到高纯度的晶体硅材料。
纯度高的晶体硅材料能够提高太阳能电池的效率和稳定性。
2. 晶体硅材料的切割和抛光将准备好的晶体硅材料切割成薄片,通常厚度在200-300微米之间。
切割后的硅片表面不平整,需要进行抛光处理,以提高表面的平整度和光反射率。
抛光过程通常采用化学机械抛光方法,利用化学溶液和机械力将硅片表面的不均匀性去除。
3. 晶体硅片的清洗切割和抛光后的晶体硅片表面可能会残留有油脂、灰尘等杂质,需要进行清洗。
清洗过程通常包括浸泡在有机溶剂中去除油脂、用酸碱溶液去除残留的化学物质,并用超纯水进行最后的冲洗。
4. 晶体硅片表面的蚀刻为了增加晶体硅片表面的光吸收能力,需要对其进行一定程度的蚀刻处理。
蚀刻过程中,使用酸溶液对晶体硅片表面进行处理,以形成微小的刺激结构,增加光的散射和吸收。
蚀刻过程的条件和时间需要精确控制,以确保形成的表面结构符合设计要求。
5. 制备p-n结的过程太阳能电池通常采用p-n结的结构,以实现光电转换的过程。
制备p-n结的关键是向晶体硅片表面引入杂质,形成n型和p型区域。
这一过程通常称为掺杂。
n型区域通常掺入磷或砷等杂质,而p型区域通常掺入硼或铝等杂质。
6. 金属电极的沉积制备完p-n结后,需要在晶体硅片的两侧分别沉积金属电极,以收集光电转换过程中产生的电子。
金属电极的沉积通常采用真空蒸镀或电镀等方法,将铝、银等材料沉积在晶体硅片表面。
7. 表面涂层为了减少光的反射和提高光吸收率,太阳能电池的表面通常会涂覆一层抗反射膜。
这一层膜能够减少光的反射,增加光的穿透深度,并提高光的吸收效率。
晶体硅太阳能电池生产工艺流程图电池片工艺流程说明:(1)清洗、制绒:首先用化学碱(或酸)腐蚀硅片,以去除硅片表面机械损伤层,并进行硅片表面织构化,形成金字塔结构的绒面从而减少光反射。
现在常用的硅片的厚度在180μm 左右.去除硅片表面损伤层是太阳能电池制造的第一道常规工序。
(2)甩干:清洗后的硅片使用离心甩干机进行甩干。
(3)扩散、刻蚀:多数厂家都选用P型硅片来制作太阳能电池,一般用POCl3液态源作为扩散源。
扩散设备可用横向石英管或链式扩散炉,进行磷扩散形成P—N结。
扩散的最高温度可达到850-900℃。
这种方法制出的PN结均匀性好,方块电阻的不均匀性小于10%,少子寿命大于10 微秒.扩散过程遵从如下反应式:4POCl3+3O2(过量)→ 2P2O5+2Cl2(气)2P2O5+5Si → 5SiO2+ 4P 腐蚀磷硅玻璃和等离子刻蚀边缘电流通路,用化学方法除去扩散生成的副产物。
SiO2 与HF生成可溶于水的SiF62-,从而使硅表面的磷硅玻璃(掺P2O5的SiO2)溶解,化学反应为:SiO2+6HF → H2(SiF6)+2H2O(4)减反射膜沉积:采用等离子体增强型化学气相沉积(PECVD: Plasma Enhanced Chemical Vapor Deposition) 技术在电池表面沉积一层氮化硅减反射膜,不仅可以减少光的反射,而且由于在制备SiNx 减反射膜过程中有大量的氢原子进入,因此也起到了很好的表面钝化和体钝化的效果.这是因为对于具有大量晶界的多晶硅材料而言,晶界的悬挂键被饱和,降低了复合中心的原因。
由于表面钝化和体钝化作用明显,就可以降低对制作太阳能电池材料的要求。
由于增强了对光的吸收,氢原子对太阳能电池起到很好的表面和体内钝化作用,从而提高了电池的短路电流和开路电压。
(5)印刷、烧结:为了从电池上获取电流,一般在电池的正、背两面制作电极。
正面栅网电极的形式和厚度要求一方面要有高的透过率,另一方面要保证栅网电极有一个尽可能低的接触电阻。
陈哲艮晶体硅太阳电池制造工艺原理陈哲艮晶体硅太阳电池制造工艺原理太阳能是一种清洁、可再生的能源,太阳电池作为太阳能转化为电能的关键设备,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陈哲艮晶体硅太阳电池制造工艺是一种常见的太阳电池制造工艺,下面将对其原理进行详细介绍。
1. 晶体硅太阳电池的基本原理晶体硅太阳电池是利用光生电效应将太阳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
其基本原理是当光照射到晶体硅表面时,光子会激发硅中的电子,使其跃迁到导带中,形成电子-空穴对。
通过引入P-N结构,形成电场,使电子和空穴分别向N区和P区移动,从而产生电流。
这样,光能就被转化为电能,实现太阳能的利用。
2. 制备硅晶体制造晶体硅太阳电池的第一步是制备硅晶体。
硅晶体是太阳电池的基材,其纯度和晶格结构对太阳电池的性能有重要影响。
制备硅晶体的方法主要有单晶法和多晶法。
单晶法通过将硅熔体缓慢冷却,使硅原子有序排列,形成单晶硅。
多晶法则通过快速冷却,使硅原子无序排列,形成多晶硅。
单晶硅具有较高的纯度和晶格完整性,但制备成本高;多晶硅则成本较低,但性能稍逊于单晶硅。
3. 制备P-N结构晶体硅太阳电池中的P-N结构是关键组成部分。
P-N结构的制备主要通过掺杂。
掺杂是在硅晶体中引入杂质,改变硅的导电性质。
在P区添加三价元素,如硼,形成P型硅;在N区添加五价元素,如磷,形成N型硅。
P型硅和N型硅之间形成P-N结构,形成内建电场。
4. 制备电极晶体硅太阳电池的电极是导电性能良好的材料,常用的材料有金属铝和银。
电极的制备通常通过物理气相沉积或化学气相沉积等方法进行。
电极的主要作用是收集从P区和N区流出的电流,并将其引出。
5. 表面处理晶体硅太阳电池的表面处理对提高光吸收能力和光电转化效率非常重要。
常见的表面处理方法有刻蚀法和染色法。
刻蚀法通过化学反应去除硅表面的氧化层,增加光的吸收。
染色法则是在硅表面涂覆一层染料,增强光的吸收。
6. 导电膜的制备导电膜是晶体硅太阳电池的关键组成部分,用于收集光生电子和空穴并将其引出。
一、基本概念1、制绒制绒,是指处理硅片的一种工艺方法,利用硅的各向异性腐蚀特性,使用腐蚀液在硅片表面刻出类似于金字塔或者是蜂窝状的结构。
制绒按硅原料的不同可分为单晶制绒与多晶制绒,按腐蚀液的酸碱性可分为酸制绒与碱制绒。
2、掺杂掺杂就是使杂质进入晶片内部,并在晶片中的某区域以一定浓度分布,从而改变器件的电学性能,掺入的杂质可以是IIIA族和VA族的元素。
利用掺杂技术,可以制作PN结、欧姆接触区以及电阻等各种器件。
常用的掺杂技术有扩散和离子注入两种。
3、PN结采用不同的掺杂工艺,通过扩散作用,将P型半导体与N型半导体制作在同一块半导体(通常是硅或锗)基片上,在它们的交界面就形成空间电荷区,又称PN结。
PN结具有单向导电性。
4、等离子体刻蚀等离子体刻蚀(也称干法刻蚀)是集成电路制造中的关键工艺之一,其目的是完整地将掩膜图形复制到硅片表面,其范围涵盖前端CMOS栅级(Gate)大小的控制,以及后端金属铝的刻蚀及Via和Trench的刻蚀。
刻蚀的工艺水平直接影响最终产品质量及生产技术的先进性。
5、PSGPSG(Phospho Silicate Glass)是磷硅玻璃的意思,在太阳能电池片的扩散工艺后,硅片表面会形成一层PSG,必须去除。
6、PECVDPECVD:(Plasma Enhance Chemical Vapour Deposition )等离子增强化学气象沉积,等离子体是由于物质分子热运动加剧,相互间的碰撞就会使气体分子产生电离,这样物质就会变成自由运动并由相互作用的正离子、电子和中性粒子组成的混合物。
二、晶体硅太阳能电池片的生产工艺与设备生产电池片的工艺比较复杂,一般要经过硅片检测、表面制绒、扩散制PN结、刻蚀、镀减反射膜、金属化、和测试分选包装等主要步骤。
下面依序介绍晶体硅太阳能电池片生产的各项工艺与设备。
1、硅片检测硅片是太阳能电池片的载体,硅片质量的好坏直接决定了太阳能电池片转换效率的高低,因此需要对来料硅片进行检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