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摄影中的基本取景方法 全景构图法
- 格式:doc
- 大小:480.00 KB
- 文档页数:9
人像摄影技巧之人像摄影拍摄角度一、人像摄影镜头的选择与搭配需要用明确的焦距来拍摄的专项摄影并不多,而人像摄影就是其中之一。
人像摄影中,不同镜头的选择与搭配所拍摄出的人像效果也是不同的。
对于大多数摄影者来说,都比较喜欢用焦距为85~100mm的中长焦镜头来进行人像拍摄,这类镜头通常被人们称作是人像镜头。
使用85~100mm的焦距拍摄,不仅可以让摄影者在一个很恰当的距离范围内进行拍摄(离被摄体3~4m,留给自己和被摄主体一定的空间,但仍能使被摄体充满景框),而且使用这个焦段的镜头拍出来的人像效果比较自然、真实,既不会像广角镜头那样引起面部失真,也不会像较长的长焦镜头那样引起压缩。
尼康24~120mm F/3.5~5.6变焦镜头在人像摄影镜头的选择过程当中,很多摄影者经常在最理想的镜头焦距是选择85mm还是100mm的问题上犹豫不决。
其实,摄影者完全可以选择一款能够包含这两段焦距的变焦镜头,比如尼康的24~120mm变焦镜头,它可以完全满足摄影的不同需要。
这样,摄影者就可以在85~100mm的范围内选择任意焦距来拍摄自己想要的照片。
光圈F5曝光时间1/250s焦距85mm感光度100利用85mm定焦镜头拍摄的人像照片虽然焦距在85~100mm的中长焦镜头比较适合拍摄人像,但在特定的情况下,同样可以利用长焦镜头进行拍摄。
当摄影者选用较长的长焦镜头拍摄人像时,可以更好地虚化背景,使画面更加简洁、明了。
但要注意的是,长焦镜头对背景的这种虚化,可能会有些过度,略显不自然。
光圈F2.5曝光时间1/200s焦距135mm感光度100长焦镜头具有虚化背景和突出人物主体的效果除了长焦镜头,广角镜头也得到了众多摄影者的青睐。
使用广角镜头,可以比较好地收取更多的画面元素,从而来反映环境、烘托气氛。
并且,对于人像拍摄,广角镜头打破了长焦镜头单一的表现形式,为摄影者提供了更多的创意发挥空间。
需注意的是,要尽可能避免广角镜头给被摄体带来的过度透视变形。
人物摄影中的基本取景方法全景构图法·人物摄影中的基本取景方法全景构图法相信读者都有以菱形结构拍摄人物的经历。
我们无意识中做出了脱离矩形的单调性形成新视觉效果的行为。
阅读了下面的内容后,您会发现当初的做法多么可笑。
就像不可读的书,这样的照片就成为了难以读懂的图像。
我们要熟悉人物照片的取景手法,摄影前还要明确拍摄全景还是给出特写。
人物摄影的基本取景手法(景别)分为全景( F u l l - s h o t )、中景(Medium-shot)、中近景(Waist-shot)、近景(Bustshot)、特写(Close-upshot)等。
景别分类全景(Full-shot)全景该景别又称做全身景(Figure Shot),是包括背景的全身照,表现人物全身的美丽和动势。
全景包括被摄对象的全貌和它周围的环境。
比起照相馆中的摄影,户外摄影中要仔细观察周围环境。
拍摄角度选择不当会扭曲人像。
在全景摄影中,要明确取景意图,并采用能够充分展现人物的角度。
照片2-10包括背景的全景拍摄在<照片2-10>中,利用广角镜头以框取全景的方法拍摄了人和背景。
在以人物为中心红线标记的①、②、③、④上展现画面的动感和运动效果。
其中,①、②、③保持三角形态,④以不稳定的线条形成动势,表现紧迫感、活动感。
椭圆标记的⑤、⑥强调的是面,缓和人物周围复杂的线条,增加柔和感。
另外,空白的留取在废墟的惨淡中增添了稳定因素。
在相同的摄影场地,以不同的景别框取被摄物,观察人物照片不同的表现力。
取景①的构图并不复杂,复杂的是“废墟”这个空间,该空间存在较多的线和面,这样影响观赏者的注意力,视线不能集中到人物上。
取景②以人物为中心截去环境,表现暗、浊的色感,沉闷的视觉感。
分别以横向和纵向构图,满满框取的人物照片①、②,都表现出沉闷感。
这表示,对于人物照片,不是盲目地大比例框取人物,全景拍摄的关键在于背景和人物的协调性,即利用背景强调人物,并赋予表现力。
全景构图是什么摄影中将前景、中景、远景等全部融入到画面中,细节都在画面里毕露无遗。
前景能衬托出风光的宏伟壮观,给人很直观的印象且层次感与纵深感强。
最重要的一点,是通过把前景元素和远处的元素并列在一起,通过它们的彼此呼应对照,为画面增加了深度,从而产生了立体感,增强了画面的透视程度。
元上都遗址摄影作品元上都遗址摄影作品该作品拍摄于中国内蒙。
如果单纯地去拍摄元上都遗址的石碑,画面几乎没有层次感,更别说美感。
在拍摄时,将石碑前的枯草加入到画面中,首先,画面有了层次感,前景的枯草,中景的石碑,远景的天空。
其次,前景枯草元素的加入,突出了要表现的主题:元上都遗址的历史悠久。
正所谓: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摄影作品图片摄影作品图片该作品拍摄于河北张家口草原天路。
通过加入对镜头前石头的拍摄,使得画面的纵深感更强,老人回家路也显得更漫长。
虚的前景运用有两种办法:一是用慢速快门拍摄运动着的前景,二是用大光圈焦点对准远处的主体,使前景处于景深之外,以虚化前景。
前景模糊后,可减少对主体的干扰,有助于突出主体,更重要的是,可以营造朦胧、梦幻的虚境。
如这张照片所示,虚境是指画面中虚化的部分以及由画面中实境引发的想象。
虚境和实境不只是一种对比,也是一种统一。
没有虚境,实境会显得直白,不够深远;没有实境,虚境也过于迷惘,无法立足。
运用“虚”的前景营造虚境与实境,注意“虚”、“实”的不同内涵和两者的辩证关系,非常有助于创作。
埃特纳火山摄影作品图片埃特纳火山摄影作品图片该作品拍摄于意大利西西里,主体是中景的埃特纳火山,如果单纯的拍摄,画面给人一种苍白的感觉。
如下图所示。
但如果加入前景——树木与房子,显得画面充满了生机,跃然于纸。
该作品前景的加入有效均衡了画面。
人们常说的画面布局相对平衡稳定,如画面左右或前后的元素大体上搭配适宜,没有那种“一头沉”的感觉,就是均衡的意思。
均衡,能给人以平稳和舒适的感觉。
均衡不是那种机械呆板和毫无生气的对等、对称模式,而是稳定的感觉中预示着变化。
人物摄影构图技巧全解_新手必学人像摄影构图方法人物摄影构图技巧全解_新手必学人像摄影构图方法时间:2016-10-11 18:43:05本文内容及图片来源于读者投稿,如有侵权请联系****@***.c*m 芬琪在人像摄影技法中有很多中构图方法,但是都是依据六种基本的构图法则发展而来。
下面是为大家整理人物摄影构图技巧全解,供大家参考!人物摄影构图技巧全解瞬间构图这种构图不难,但是要靠运气,不然就是要杀爆快门多拍几张才会有一张好的,通常都是为了要抓表情或是动作,这种照片通常都比较自然、有动感,我也比较喜欢这种的只是能拍出像样的就很少。
这样的构图一切都要靠你纯熟的技术、跟MD的互动,还有运气才会拍出精彩的照片。
所以很多人喜欢街拍,就是因为街拍少了一个因素跟MD互动,剩下的就只是你自己的观察力跟瞬间捕捉的能力。
你要说是乱枪打鸟也是可以,反正就是乱拍总有一张好的,但是乱拍之中要瞬间搭配上面所讲的构图再加上恰好的表情或动作,也就是乱中要有序这就是这种构图的难度了。
大脸仿长焦构图最后来点轻松的,就是糖水照,最没技术。
新手的最爱构图法,其实拍人像这招就够了,回家在磨一下皮肤包准人人叫你大师。
这种构图没什么缺点,唯一的缺点就是你的MD不可以很丑,不然整张照片就毁了,因为你的主题就只有MD,拍照方式就是用大光圈镜头找正妹拍,最好是广角镜,因为这样可以顺便离正妹近一点。
井字构图这是被用过N次的构图方式,也最通用的构图方式。
不论你要拍风景、人像、街拍、旅拍、还是偷拍一律通用,不过老套归老套,不论你是大师级还是新手级都可以常用,其实井字构图最容易也最稳,也最保险,最为大众所接受。
中央构图一开始学拍照人家都说不要把人放中间,你新手喔我也就傻傻的照做,想说只有井字人家才会以为你大师,人摆中间人家一看就知道你是菜鸟,不会拍照还拿个单反,但是拍久了井字,我回过头把人放中间我发现,其实也没那么糟糕,看你怎么使用,只要避免一直拍大头照、一直拍特写就可行。
风光人像的拍摄构图摄影构图源自绘画,指画面的布局和构成。
摄影也要构图,是指从取景拍摄到照片的剪裁制作全过程。
人物摄影构图,主要表现人物在摄影画面中的形态,利用一切造型因素塑造人物形象,尽可能构成完美的画面。
摄影与绘画有许多相通之处,同为平面艺术,都要讲构图。
但是,摄影构图与绘画构图有很大的不同,绘画构图是以主观设计为主的构图,摄影是以客观选择为主的构图。
绘画可以对素材任意取舍,按自己的构思去构图;摄影是临场选择素材,直接用取景框取舍,现场进行构图,摄影构图,是把现实生活形象变为有框架限制的平面形象。
第一节摄影画面的景别景别指摄影画面所表现的范围。
摄影景别借用电影的划分,即远景、全景、中景、近景和特写五种。
影响景别的因素有两个,一是摄距,照相机和被摄物体之间的距离影响景别;二是镜头焦距,摄距不变焦距变化也影响景别。
一、远景、全景、中景、近景、特写1、远景画面表现的范围宏大,场面广阔深远,展现景物的整体结构。
在远景画面中一般没有明显的主体,不去表现景物的细节,而是表现景物的气势。
在人物摄影中,一般不采用远景。
2、全景画面的表现范围要小于远景,表现被摄主体的全貌及其所处的环境,并通过环境气氛来烘托主体对象。
全景画面仍有较大的气势,画面充实,主次分明,在人物摄影中,有时用全景来表现群众场面。
3、中景画面的取景范围进一步缩小,大大减少了环境。
中景画面重在表现主体对象,常常表现主体人物参与的事件及动作情节,表现人与人,人与物之间的关系,并以情节取胜。
4、近景画面突出表现主体的特征,舍去环境或虚化环境,画面显得十分简洁。
近景画面主体形象丰满,特征鲜明,质感细腻,重在传神。
5、特写画面只表现主体对象的局部,并使这一局部充满画面,着重强调主体对象的局部特征。
特写画面对主体的表现更加集中、强烈,以简代繁,以一代十,使之更加传神。
二、头像、半身像、大半身像、全身像1、头像画面集中表现人物的头部,让被摄者的面部形象基本占据整个画面,是脸部的特写。
人物摄影中的基本取景方法中景构图法
中景也称做膝上景(Knee-shot ),拍摄人物头部至膝盖部位,是强化运动感的取景方法。
强调人物膝上部位时,稍不留神就会形成含糊不明确的照片。
取景中应特别留意截取效果。
中景拍摄中,应慎重考虑画面的布局,强力表现人物的眼神或周围环境,使观赏者感觉不到膝下截取效果。
中景
下面介绍中景(Medium-shot )拍摄中最易使用的取景方法及画面构成。
照片2-12利用线和面的确形态 对于<照片2 -12>此类线和面清晰的背景,比起全景镜头,更适合使用中景,因为中景可强调人物和背景的面、线,表现更强的稳定感。
下面例子的环境与<照片2-12>相似,但摄影方式不同。
人物安排在右侧,视线面向光线方向,在头顶留出空白,这样解决了憋闷感的产生。
另外,人物弯曲一条腿的姿势进一步表现了稳定感。
两腿伸直的姿势不利于表现人物的活力。
空间和姿势的配合。
人像摄影有什么构图技巧人像摄影有什么构图技巧摄影构图就是运用相机镜头的成像特性和摄影造型手段来对整个画面进行归纳和总结,表现拍摄意图。
你知道人像摄影有哪些构图技巧吗?下面是店铺为大家精心推荐的人像摄影的一些构图方法,希望能够对您有所帮助。
人像摄影构图技巧一、构图的基本知识1、相机、镜头的运用①竖副动感、上升、活泼、动态②横幅稳定、辽阔、宽广、静态③方形便于二次剪裁,适于拍外景照片④长条形长宽比很大,全景相机2、对焦AV 自动①平均对焦快②单点对焦精确MV手动①裂像对焦②微棱对焦3、镜头的成像特征焦距镜头艺术创作人像,夸张变形,纵深感,近大远小,建议尽量使用定焦的短焦镜头,避免把人脸至于画面的边缘标准镜头真实的记录长焦镜头动物、体育、压缩感、实与虚的关系来表现4、景深的大小(景深与镜头镜片组结构有关系)通常情况下后景深比前景深大,比值大约为2:1.在微距摄影中前后景深较为一致光圈越大,景深越小焦距越长、景深越小摄距越近、景深越小二、点线面的认识构图主要是有两大原因组成的:一是线条,一是影调。
点、线、面的结合是构图的基础。
*对线条的认识1、线条的提炼:线条并不是客观存在的实体,它只不过是因光的作用形成的各种物体的轮廓线,不同影调之间的分界线和由过度色块所组成的线型2、线条的功能A、线条可以作用于画面的整体结构和主体形象的总的姿态。
B、线条可以通过对主体、陪体和背景等细部的刻画,造成不同的质感,量感和空间感。
C、线条在造成一件作品的韵律、节奏和意境方面,也起着很重要的作用。
3、线条的特点A、垂直线条:可以促使视线上下移动,显示高度,造成耸立、高大、向上的印象。
B、水平线条:可以导致视线左右移动,产生开阔、伸延、舒展的效果。
C、斜线条:会使人感到从一端到另一端扩展或收缩,产生变化不定的感觉,富有动感。
D、曲线条:使视线时时改变方向,引导视线向重心发展。
E、圆形线条:可以造成人们的视线随之旋转,有更强烈的动感。
全景,远景,中景,近景,特写,⼤特写做电视的基本常识,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吧!景别是指被摄主体和画⾯形象在屏幕框架结构中所呈现出的⼤⼩和范围。
不同的景别可以引起观众不同的⼼理反应,全景出⽓氛,特写出情绪,中景是表现⼈物交流特别好的景别,近景是侧重于揭⽰⼈物内⼼世界的景别。
由远到近适⽤表现愈益⾼涨的情绪;由近到远适于表现愈益宁静、深远或低沉的情绪。
⼀般为⼤远景,远景,全景,中景,近景,特写和⼤特写。
⼀、远景远景⼀般表现⼴阔空间或开阔场⾯的画⾯。
如果以成年⼈为尺度,由于⼈在画⾯中所占⾯积很⼩,基本上呈现为⼀个点状体。
远景视野深远、宽阔,主要表现地理环境、⾃然风貌和开阔的场景和场⾯。
远景画⾯还可分为⼤远景和远景两类。
⼤远景主要⽤来表现辽阔、深远的背景和渺茫宏⼤的⾃然景观,像莽莽的群⼭、浩瀚的海洋、⽆垠的草原等。
远景的画⾯构图⼀般不⽤前景,⽽注重通过深远的景物和开阔的视野将观众的视线引向远⽅,要注意调动多种⼿段来表现空间深度和⽴体效果。
所以,远景拍摄尽量不⽤顺光,⽽选择侧光或侧逆光以形成画⾯层次,显⽰空⽓透视效果,并注意画⾯远处的景物线条透视和影调明暗,避免画⾯的平板⼀块,单调乏味。
⼆、全景全景⼀般表现⼈物全⾝形象或某⼀具体场景全貌的画⾯。
全景画⾯能够完整地表现⼈物的形体动作,可以通过对⼈物形体动作的表现来反映⼈物内⼼情感和⼼理状态,可以通过特定环境和特定场景表现特定⼈物,环境对⼈物有说明、解释、烘托、陪衬的作⽤。
全景画⾯还具有某种“定位”作⽤,即确定被摄对象在实际空间中⽅位的作⽤。
例如拍摄⼀个⼩花园,加进⼀个所有景物均在画⾯中的全景镜头,可以使所有景⾊收于镜头之中,使它们之间的空间关系具体⽅位⼀⽬了然。
在拍摄全景时要注意各元素之间的调配关系,以防喧宾夺主。
拍摄全景时,不仅要注意空间深度的表达和主体轮廓线条、形状的特征化反映,还应着重于环境的渲染和烘托。
三、中景中景是主体⼤部分出现的画⾯,从⼈物来讲,中景是表现成年⼈膝盖以上部分或场景局部的画⾯,能使观众看清⼈物半⾝的形体动作和情绪交流。
1. 利用简洁的背景突出人物拍摄人像时背景的选择很重要,如果运用得当可以很好的衬托画面的气氛,复杂的背景容易分散观赏者的注意力,因此拍摄时应尽量选择简洁协调的背景,这样可以更好的突出被摄者。
如果在室内拍摄,采用平视的角度,可以优先考虑使用墙壁或背景布,采用俯视的角度可以考虑使用床单或地板。
如果在室外拍摄,可以考虑使用大光圈虚化背景,或寻找漂亮的建筑外墙,密集的花丛,还可以通过仰视以蓝天为背景,或俯视拍摄以草地为背景。
总之,只要在选取背景方面以简洁为原则,总能够找到合适的拍摄场景与角度。
2. 利用富有感染力的背景营造美感画面简洁的背景能够使人像在画面中更加突出,但画面少了故事性,不能够很好地交代画面中人物的环境,因此只合适拍摄写真类人像作品。
如果希望画面更有可读性,应该根据拍摄意图或是被摄者的特点去选择背景,可以尽量选择比较具有美感的风景或是有内容的环境作为背景来丰富、充实画面。
尤其是使用广角镜头拍摄人像时,这一点尤其重要,因此广角镜头会纳入较多画面的环境,因此背景的选择就显得更加重要。
另外还需要注意的要合理安排人物在画面中的位置,以得到具有美感且能突出人物特点的照片。
3. 选用大光圈获得浅景深如前所述,光圈越大(如f/1.8、f/2.4),光圈数值越小,景深越浅;光圈越小(如f/18、f/22),光圈数值越大,景深越大。
要想获得浅景深的照片,首先应考虑使用大光圈进行拍摄。
大光圈在人像摄影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可得到浅景深的美丽虚化效果,同时,它还可以帮助我们在环境光线较差的情况下,保证获得更高的快门速度。
4. 靠近被摄者获得浅景深要获得浅景深,让背景得到虚化,最简单的方法就是在模特和背景距离保持不变的情况下,让相机靠近模特,这样可以轻易获得浅景深的效果,人物较突出,背景也得到了自然虚化。
拍摄时要注意前景不能是杂乱的景物,因为当相机靠近模特时,前景在画面中也会表现地较为清晰。
5. 让背景远离被摄体获得浅景深想要获得浅景深,让背景得到虚化,最简单的方法就是在模特和背景距离保持不变的情况下,让相机靠近模特,这样可以轻易获得浅景深的效果,人物较突出,背景也得到了自然虚化。
摄影构图--拍摄距离摄影构图就是研究各种被摄体的点、线、面在摄影画面中的安排和布局,以及它们与光、影、色构成优美协调的图画。
通过摄影艺术手段成为一幅完整、统一、和谐的画面,以摄影的艺术语言来体现和表达视觉形象的内涵。
所以“点、线、面、光、影、色”是摄影构图的基本要素。
1.摄影构图及其目的、要求、特点:(1)摄影构图就是要把表现的客观对象有机地安排在一个画面中而产生一定的艺术形式,表达摄影者的意念。
它包括主体所处位置、长宽比例、透视与空间深度的处理、清晰程度的控制、色彩的配置、影调与线条的应用,气氛的喧染。
(2)目的:明了表达主题,更有艺术感染力。
(3)要求:鲜明、易懂、有表现力。
(4)特点:统筹安排,总体考虑,切忌顾此失彼,“画有法”,“画无定法”,注意灵活性。
2.决定构图的重要因素、摄影位置:摄影位置即拍摄点。
它是决定构图的重要因素,而拍摄点取决于拍摄距离,拍摄角度和拍摄方向这三要素。
拍摄距离拍摄距离决定景别(即远景、全景、中景、近景、特写),使用同一焦距的镜头由于拍摄距离的变化产生了不同景别,“远取其势,近取其神”即为此理。
全景:通常用标准镜头从远近适中的地方进行拍摄,画面效果与人视觉相近,如从3~5米处看一个全貌与整体,但对必要细节不能充分体现。
中景:取景以到人的膝盖以上为准,展现人物半身。
能明显表达人的行动、姿态、手势但。
环境特征不够突出。
中景往往以强烈的动势和生动的情节取胜。
近景:照到人胸部以上的肖像。
人物影像很大,空间范围较大的称为近景,它能清楚看出人物面部的细微活动和表情变化,它适用于人物肖像的摄影。
特写:用不同焦距及变焦距镜头可获得不同景别,但是景别的内部结构是不同的,用短焦距镜头拍的画面透视感强,景物范围大,远近景物对比强烈,空间距离很大,而用长焦距镜头拍的画面,透视效果差,景深范围小,远近景物之间对比不强烈,空间距离感小。
近、微距摄影一般相机拍摄的最近物距大约是该镜头焦距的10倍左右,它所拍照的物像比例大约也在10:1 左右、物距近于10倍焦距的摄影称近距摄影(亦称宏观摄影)它包含了20:1~1:20的范围,而20:1~1500:1(即放大1500倍)的摄影称显微摄影。
人物摄影中的基本取景方法中近景构图中近景(Waist-shot)该取景方式拍摄人物脸部到腰部以上的上半身,表现人物的神态,演绎气氛。
当需要表现人物的神态或强化气氛时,使人物充满画面的拍摄方法,也是较好的选择。
协调的周围环境和人物神态最具氛围表现力。
中近景<照片2-13>中的背景为颜色与人物衣服接近的松树林,试图演绎草绿色清爽的气氛。
为了防止形成分散的画面结构,在同一线上,同时框取了人物和人物头顶的树叶。
没有上方松树叶的配合,只能构成表现整体下沉感的画面。
照片2-13演绎单色调背景氛围下面使人物充满整个画面。
当使人物充满整个画面时,必须考虑到“画面的稳定感”。
若不考虑表现稳定感的因素,就只能拍摄出憋闷、不稳定的照片效果。
<照片2-14>采用中近景(Waist-shot)使人物充满整个画面。
这样的构成没有产生憋闷感的原因在于使用了三角形构图。
中近景(Waist-shot)画面上使用三角形构图,可以确保出人物的留白,这样即便人物充满了整个画面,也不会产生憋闷感。
那么,把人物安排在画面的左/右侧,再把胳膊抬到腰部,就可形成三角形。
此外还可以使用其他工具形成三角形构图。
照片2-14以人物填满画面的照片·人物摄影中的基本取景方法 中近景构图人物摄影中的基本取景方法 近景构图法近景拍摄人物脸部到胸上,用以细致地表现人物的神态,演绎气氛。
近景容易形成证明照或护照上的照片效果,因而拍摄的重点在于人物面部的表情。
近景Bust-shot)拍摄中使用最多的是容易留出空白的纵向构图。
照片2-15 对齐视线方向在<照片2-15>中,手抬到人物的视线方向上,用另一只手构成了三角形。
比起单手抓住松树叶的姿势,双手构成三角形,更能表现自然感。
在<照片2-16>中,人物位于画面的中心,这样留出了多余的空间,是失败的取景例子。
①的画面布局过于偏向左侧,而多余的空间②所占据比率也过大。
人物摄影中的基本取景方法全景构图法相信读者都有以菱形结构拍摄人物的经历。
我们无意识中做出了脱离矩形的单调性形成新视觉效果的行为。
阅读了下面的内容后,您会发现当初的做法多么可笑。
就像不可读的书,这样的照片就成为了难以读懂的图像。
我们要熟悉人物照片的取景手法,摄影前还要明确拍摄全景还是给出特写。
人物摄影的基本取景手法(景别)分为全景( F u l l - s h o t )、中景(Medium-shot)、中近景(Waist-shot)、近景(Bustshot)、特写(Close-upshot)等。
景别分类全景(Full-shot)
全景
该景别又称做全身景(Figure Shot),是包括背景的全身照,表现人物全身的美丽和动势。
全景包括被摄对象的全貌和它周围的环境。
比起照相馆中的摄影,户外摄影中要仔细观察周围环境。
拍摄角度选择不当会扭曲人像。
在全景摄影中,要明确取景意图,并采用能够充分展现人物的角度。
照片2-10包括背景的全景拍摄
在<照片2-10>中,利用广角镜头以框取全景的方法拍摄了人和背景。
在以人物为中心红线标记的①、②、③、④上展现画面的动感和运动效果。
其中,①、②、③保持三角形态,④以不稳定的线条形成动势,表现紧迫感、活动感。
椭圆标记的⑤、⑥强调的是面,缓和人物周围复杂的线条,增加柔和感。
另外,空白的留取在废墟的惨淡中增添了稳定因素。
在相同的摄影场地,以不同的景别框取被摄物,观察人物照片不同的表现力。
取景①的构图并不复杂,复杂的是“废墟”这个空间,该空间存在较多的线和面,这样影响观赏者的注意力,视线
不能集中到人物上。
取景②以人物为中心截去环境,表现暗、浊的色感,沉闷的视觉感。
分别以横向和纵向构图,满满框取的人物照片①、②,都表现出沉闷感。
这表示,对于人物照片,不是盲目地大比例框取人物,全景拍摄的关键在于背景和人物的协调性,即利用背景强调人物,并赋予表现力。
这是全景拍摄的基本原则。
1)利用色彩对比效果的取景
在取景中,要考虑到人物衣服的颜色,使该颜色与周围环境色彩形成对比。
红衣女郎出现在红色系列背景中,背景和人物的颜色接近,应集中到人物身上的视线也会分散。
应尽可能重视衣服的颜色,选择能使人物成为兴趣点的背景,然后适当取景、人和物。
对于颜色对比,最好掌握补色的关系。
互补色表示相反的颜色,B、G、R的反色是Y、M、C(依次)。
蓝色的补色为黄色,草绿色的补色为洋红色(Magenta),红色的补色为青色天然色(Cyan)。
照片2-11考虑色彩对比度的全景拍摄
利用背景和人物衣服的补色关系,可突出人物的视觉效果。
<照片2-11>中,洋红色和补色草绿色相互配合,突出表现了人物。
2)横向构图的画面布局
横向构图的画面布局
红色矩形框中的人物安排在三分法的线中心处,充分表现画面的稳定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