庞德的中国情结
- 格式:pdf
- 大小:1.03 MB
- 文档页数:3
关于《长干行》及其庞德英译本庞德的这类诗歌在英美文学中从来不被当作翻译的诗来读,而被认为这是他原创的诗歌。
有意思的是,从庞德开始的通过中国古典诗歌学习表达现代性的诗歌,又反回来影响中国现代诗歌。
尤其是八十年代中国的朦胧诗、后朦胧诗,庞德的诗歌让这些诗人重新思考如何从自己的资源挖掘现代性,为中国寻根文学打开了一个新的思路。
跨越文化之间的交流,是现当代社会文化交流非常大的特性,有意思的是,被影响的文化突然反过来影响原来的文化,一个典型的现象是二十世纪六十、七十年代的拉美文学,像博尔赫斯、马尔克斯等西班牙语作家,他们之所以有那么高的写作成就,是因为他们熟读了当时西方的优秀文学,用他们的创作手法开始描写他们的本土,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发明了一种新的写法——magic reality——魔幻现实主义,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西方文学的写作又反过来开始模仿魔幻现实主义的元素。
在中国文学中也有这样的情况。
在“文革”中断了的现代性,在八十年代的诗歌和电影领域率先得以恢复。
在诗歌领域出现了很多有名的人物,这些人物在海外的名望要比在内陆的大,成了世界性的诗人。
这些诗人碰到许多年轻的外国作家,会出现这样有意思的情况,他们说:“你知道吗,我是看了你的书,读了你的诗开始写作的。
”中国的电影也蛮有名气,无论是台湾、香港还是大陆的电影,在一开始都借鉴了西方电影现代性的语言,用这个元素和手法表现自己的生活时就产生了新的东西,这些新的东西反过来在西方当代电影中得到借鉴。
这种现象也出现在日本,像黑泽明他们那一代,他们的电影做得非常好。
这种现象在很早前就被注意过,我推荐大家看赵毅衡(卞之琳的第一个研究生)的《远游的诗神》(《诗神远游》),非常有意思的一本书,讲述了外国人怎样翻译中国的古典诗歌,中国人又怎样接受这种诗歌的影响。
赵毅衡《诗神远游——中国如何改变了美国现代诗》现在,我们进人这首诗“The River-Merchant’s Wife:A Letter”,River-Merchant 译成现代汉语应该是“河商”、“船商”,这是庞德创造的,但是也可以懂,标题“船商来信”,他怎么在《长干行》这首诗中间读出了对话性,并认为是一封信,这是很有趣的,如果没有这个译本的话我们不会读出这是一封信,这是一个发人深省的话题。
中国颜色让我宁静摘要:庞德是英美诗歌史上不可缺少的人物。
中国元素对庞德具有深刻的意义,庞德视中国古籍为“新大陆”甚至是现代西方“文艺复兴”的思想源泉。
费诺罗萨遗稿带着庞德进入了中国诗学的意境世界,通过对中国诗歌的翻译或改写,庞德在他的创作中融入了中国古诗的元素,换而言之,庞德在西方创作着中国式的诗歌。
关键字:中国古典诗歌意象派诗歌意象中图分类号:F2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812-2485(2009)06-0001-0001一、引言随着两位文学大师狄金森和惠特曼的陨落,美国诗坛陷入了平淡。
在此期间评论家哈莉特.门罗的创立了《诗刊》,提倡诗人在不违背“美”和“真”的前提下,可以大胆地进行探索。
此后的一个阶段,意象主义运动成为最有影响力的诗歌运动之一。
作为意象主义运动的领路人,庞德说过:“翻译为诗歌艺术提供了模式,正如给灵魂注入了血液一样。
”(Hugh Kenner 1997)庞德在翻译中国古典诗歌的同时,中国古典诗歌的诗风和内容野深深地影响了庞德,可是说庞德所创作的诗歌之“形”得益于中国古典诗歌之“神”。
二、庞德对于诗歌和翻译的理解20世纪初,流行于美国的是后维多利亚矫造浮华的文风,为摆脱这种文风,庞德推出了两个诗学建构的要素:“用词精确”和“意象”。
1912年春或夏,H.D.理查德.奥尔丁顿和庞德经商议一致同意意象诗歌的三大原则: 1, 直接处理无论主观还是客观的“事物”.2, 表现无用的词绝对不用.3,至于节奏,应用音乐性的短语节奏而不是节拍器的节奏来写作。
(艾略特,1954)。
并由此揭开了意象主义的序幕。
在东方,意境、意象一直占据着中国古典诗歌显眼并且重要的位置。
刘勰的《文心雕龙》提出:“独造之匠,窥意象而运斤”以意成象,象中见意。
王昌龄的《诗格》提出,诗的三境:物镜,情境和意境。
为此,意象成为诗歌创作的一种媒介。
通过对于中国古诗意象的处理,庞德领略和翻译出了中国古典诗歌的“神”,这两种东西方的意象,在庞德的翻译和创作中不断融合。
从庞德的诗歌中看庞德的中国文化情结作者:施文佳王成军来源:《名作欣赏·学术版》 2019年第7期施文佳王成军[江苏师范大学,江苏徐州221000]摘要:埃兹拉·庞德是20世纪英美新诗运动的领军人,他的意象派主张与中国古典诗歌的“意象”说不谋而合,从庞德的诗歌创作来看,形式上,结构简洁、对仗工整、韵律优美,内容上,意象叠加生动形象,思想上,深受儒家文化的影响,这些都深深地烙上了中国的传统文化符号,体现了庞德的中国文化情结。
关键词:埃兹拉·庞德意象派中国古典诗歌儒家文化中国文化情结埃兹拉·庞德是20 世纪英美新诗运动的领头人物,他所倡导的意象派诗歌一扫繁冗拖沓、晦涩难懂的维多利亚风格,为诗坛带来了新鲜的空气,推动了新诗运动的蓬勃发展,带领英美诗界走上一条前景无限的道路。
纵观欧美文学发展史,无论是文艺复兴时期的各种思潮,还是现代后现代以来的各种文学流派,都不是凭空臆想出来的,而是在某种程度上对前人的借鉴和创新。
庞德的许多诗歌作品实际上是在翻译的基础上对某些中国古典诗歌的再加工,从中可以看到庞德对中国古典诗歌和儒家文化的多方面借鉴。
a埃兹拉·庞德与中国文化的邂逅可以追溯到1905 年,劳伦斯·比尼翁的一系列以“东方与欧洲艺术之化较”为主题的讲座激起了庞德对东方的强烈兴趣,庞德从此开始接触、认识中国文化。
1913 年9 月,庞德在伦敦遇见了美国东方学家费诺罗萨的遗孀玛丽·麦克尼尔·费诺罗莎,玛丽将她丈夫研究中国文化的遗稿交给庞德整理,庞德从此踏上了真正意义上的中国文化之旅,亲身体会到了中国古典文化的独特魅力,与中国文化就此结下了不解之缘。
从庞德的诗歌创作之中,我们得以窥见一二:形式上,结构简洁、对仗工整、韵律优美;内容上,意象叠加,生动形象;思想上,深受儒家文化的影响。
一、中国古典诗歌对意象派诗歌形式的影响庞德青睐意象派诗歌的原因之一是反对西方诗歌平庸拖沓的叙事风格。
庞德诗歌与中国意象王丹摘要:作为意象派领军人物的庞德,其诗作受中国诗歌意象的影响是巨大的,中国意象简洁凝练,通过极少的语词表达无穷的意境。
本文从分析中国古典诗歌入手,通过与中国古典诗歌意象的对比来介绍庞德意象诗学的特点,以厦庞德诗中意象的运用。
意象派诗歌运动曾受到日本诗歌的影响.最终转向了中国诗.但日本诗歌在其间起了推动和媒介作用。
最初.美国诗人认为日本诗主要是徘句,徘句十分简炼,美国诗人正好可用来反抗维多利亚冗长的诗风。
但徘句过于简单.文字太少,只能表达单一的意象和瞬间的效果,这样.意象派诗人很快转向了中国古典诗歌.他们逐渐认识到日本诗只不过是“中国诗的一种形式”。
中国诗重视意象,其诗风生动、简练、清朗、恬淡,被称之为“零度诗”。
中国诗歌中那种寓激情于清静的审美趣味,那种不说教、不判断的语言风格.对意象派诗人来说,是富于吸引力的。
正如艾米,洛厄尔所说的,阅读中国诗是“一种令人兴奋和令人鼓舞的事”。
因此,她认为自己从中国诗歌中发现了“一个新的、伟大的文学”。
他们发现中国古诗和意象派诗歌主张十分吻合。
而能给英国矫揉的诗风“以慈悲的致命一击”,也是对后期象征主义趋势的“矫正剂”。
中国古典诗歌中生动新颖的形象,对意象派诗人具有很大的吸引力。
他们认为中国古诗中的形象正是他们所追求的艺术特征。
因为意象派诗歌理论的核心就是意象,这种意象与中国古诗中的形象可以说属于同一审美范畴。
作为意象派领军人物的庞德,其诗作受中国诗歌意象的影响也足巨大的。
1 中国意象“意象”一词是中国古典文艺理论中的一个固有概念。
意象理论在中国起源很早,《周易·系辞》已有“观物取象”、“立象以尽意”之说。
司空图在《诗品·缜密》中也把意象视为意中之象,并认为意象有巧夺天工之妙:“意象欲出,造化已奇。
”宋元诗论家则把“意象说”中的“意”与“象”表述为“情”与“景”,主张“景在情中”,“情在景中”,“景无情不发,情无景不生”。
庞德与汉字的诗性特征【摘要】作为美国现代诗歌之父,庞德在中国古典文学和汉语言的影响下,逐渐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汉字情结。
他不是汉学家,却完成了《华夏集》和《诗章》的翻译巨著,将汉文化传播到西方,并引起了20世纪“中国风”的盛行。
两部著作让庞德在整个美国的中国文化传播过程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他对汉字的痴迷、对中国古典文化的热爱都结晶在了这两部著作中。
诗性的文字、不拘一格的诗歌风格以及诗性思维的汉字文化,这些在庞德看来都源于汉字的奇特之处——汉字是诗化的语言。
【关键词】汉字;诗性;庞德;《华夏集》;《诗章》作为20世纪的美国诗人,庞德以意象派诗歌创作而家喻户晓,而庞德也是20世纪对中国诗最热情的诗人,同样对于汉字的痴迷造就了庞德的诗作《华夏集》和《诗章》,这两本著作也成为后世西方学者研究中国文化的必读之作。
在品读这两部著作时我们可以从庞德的译作中看到他在诗歌的创作中借鉴了大量的中国汉字,不仅借鉴了汉字,更重要的是从翻译中我们深入了解到了汉字的诗性思维。
一、庞德的汉字情结庞德的汉字情结与厄尔斯特·费诺罗萨有着密切的关系。
1908年,厄尔斯特·费诺罗萨去世,他的妻子为了能将费诺罗萨的中国诗笔记出版,于是她便试图找到一个合适的诗人能将他丈夫的笔记翻译出来,这个人就是庞德。
虽然庞德很早前就接触过汉字,但他真正开始认真地研究汉字是这个时候,从整理费诺罗萨笔记的过程中开始的。
庞德不认识汉字,但却根据费诺罗萨笔记手稿(每首诗都有汉文,并用日语标注读音,还有义译和讲解),全身心的投入到翻译中来,于1914年出版中国诗集《华夏集》。
1921年,庞德整理出版了费诺罗萨生前撰写的论文《作为诗歌媒介的中国汉字》(the chinese character as a medium for poetry)正是这篇论文引起了庞德对汉字和中国文化极大的兴趣,正是从这篇文章中他陷入了对汉字深深的痴迷中,费诺罗萨的这篇论文也让庞德得知汉字是诗化的语言,从而阐发了诗歌创作的美学原则。
庞德与中国文化内容导读:埃兹拉·庞德(EzraPound,1885-1972)是20世纪英美文坛举足轻重的人物之一,他不仅是现代派著名诗人,而且也是著名批评家和翻译家。
他所倡导的意象派诗歌运动开英美现代诗歌之先河。
在此期间,他翻译出版了大量中国古典诗歌,把中国诗歌传统带进了西方现代派文化之中,推动了美国新诗运动的发展;而且,中国诗歌的翻译也使他从中受益匪浅,他学会掌握了中国诗人构建意境的技巧,并将其应用于自己的诗歌创作中。
他深信中国诗歌能为美国新诗“提供具有伟大的价值和实用性的品格”。
因此,系统分析的关系,尤其是他对中国古典诗歌的接受,对推动庞德研究的深入发展十分有益。
本文从接受美学理论入手,重点考察了庞德的意象主义理论和他与中国文化,尤其中国古典诗歌的关系。
文章首先扼要地先容了接受美学的基本理论,从期待视野的角度分析了意象主义在英美诗坛出现的原因,以意象主义理论及其理论渊源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意象主义理论与中国古典诗歌理论的对比,揭示意象主义与中国古典诗学的内在联系。
接着从探讨的关系出发,分析了庞德对中国文化产生兴趣的原因,突出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文化对庞德思想及其作品的深刻影响。
随后以《神州集》为研究对象,系统分析了庞德翻译中国古典诗歌的动因,他的以读者为主体的翻译理论及其翻译实践。
最后从庞德创作实践中对中国古典诗歌的模仿出发,解释中国古典诗歌对《诗章》内容和形式的影响。
本文主要结论有:1.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世界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是意象主义出现的客观条件;而以庞德为首的意象主义理论与中国古典诗学“意象”说的契合是庞德钟情于中国古典诗歌的根本缘由。
2.源远流长的中国文化在西方的传播培育了庞德对中国文化的兴趣,博大精深的儒家思想使庞德不仅结识了可以与西方基督教文明相抗衡的东方文明,而且得到了解决西方精神危机的良药。
3.残酷荒谬的第一次世界大战改变了庞德世界观,意象派三原则造就了庞德接受图式和接受敏度,中国古典中文提要诗歌具体、精确、婉约的审美特性令庞德无穷神往,这一切构成了庞德的审美期待。
浅析中国古典意象概念对庞德诗艺的影响徐璐【摘要】埃兹拉·庞德是美国现代派诗歌的先驱,意象派运动的发起者.庞德具有“中国文化情结”,他的诗歌翻译与创作曾受到中国古典诗歌的影响,而中国“五四”运动后诞生的中国新诗又深受美国意象派诗歌的启迪.庞德的意象主义诗歌曾得益于中国古典诗,反过来又对中国的新诗运动起到了推动作用;在借鉴与转换中,传承与创新兼备的诗学理念影响了现当代东西方诗坛.【期刊名称】《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学报》【年(卷),期】2013(012)001【总页数】2页(P59-60)【关键词】庞德;中国诗;意象;新诗【作者】徐璐【作者单位】集美大学文学院,福建厦门36102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106.2一埃兹拉·庞德(Ezra Pound,1885-1972),这位美国现代诗歌之父,他的诗人生涯与远在东方的中国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
庞德是二十世纪初英美现代主义诗歌的代表人物,并被称为“中国诗创造者”。
庞德的诗歌创作可以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1905-1909)的艺术特点,主要体现在他对诗歌传统的继承性。
第二个时期(1910-1925),为现代主义诗歌发展初期,在这一时期,庞德诗学中深深地载有东方诗学的印迹,尤其是《华夏集》的翻译和出版标志着他的诗学和人文思想与中华文化结下了不解之缘。
第三个阶段包括了庞德诗学发展的中后期阶段(1926-1969),期间庞德对中国文化元素的吸纳愈加突出。
庞德很早就确立了现代主义的方向,他在二十岁出头时即表示了对当时盛行的风雅派诗歌的不满,认为“那时没有一个人对严肃的艺术家有丝毫兴趣”。
1908年,庞德离开美国,开始了长期侨居欧洲的生活,并从那时就注意到了中国。
在接触并翻译了一些中国古典诗歌后,庞德就大声向世界宣布自己找到了“新希腊”。
他撰文说:“中国诗是个宝库,今后一个世纪将从中寻找推动力,正如文艺复兴从希腊人那里找到推动力。
”庞德从汉字中发现了一种新的美学思想:每个汉字都是一个象征符号、一个意象。
庞德的中国梦我开始翻译庞德的诗歌,是在二十多年前。
我刚从北大毕业,来到美国南方腹地,人生地不熟,文化绝缘,处境维艰,靠开一家中餐小馆谋生,整日忙于炒菜、端盘子、送外卖、刷碗、拖地板等等。
一天晚上打烊时,我接到一个电话,是当时正在美国访学的南京大学张子清老师打来的。
他说国内一家出版社想找人翻译庞德的《诗章》,问我是否感兴趣。
身陷囹圄的我,怀着一种初生牛犊不怕虎的精神,欣然答应了。
此前在大学里,我只读过庞德的短诗,领略过一点他的意象派风采,至于他的长篇《诗章》,老师没教,学生也不敢碰,原因是太难啦。
接了翻译任务后,我硬着头皮上阵,选择了《诗章》里最精彩的部分―《比萨诗章》,做了大量研究,最后花了两年多时间,把它翻成中文。
那时的世界尚未进入网络时代,隔洋联系还很困难,所以《比萨诗章》译文在国内出版后的情形,我当时也不清楚,只是听说卖得还不错,甚至得了一个什么图书奖,尤其颇受诗人们的欢迎。
二十多年后,我有一次在湖南长沙开会,遇到诗人王家新,他居然能背得出我译的《诗章》片段。
此前在美国见到欧阳江河,他也鼓励我继续翻译《诗章》。
而杨炼在一九九九年就曾经在国际庞德年会上宣称:“庞德的《诗章》只有在汉语里才完美。
在黄运特的译文里,庞德的诗歌计划好像最终完成了。
”这些诗人的反应,当然让我感到欣慰,也让我汗颜。
我深知自己译文的不足,多年来一直想找机会弥补,给热衷的读者献上一个更好的译本。
所以当湖南文艺出版社编辑找上门来时,我觉得总算可以实现自己的一个心愿了。
庞德是二十世纪英美诗坛上的一位巨匠,也是争议性最大的人物之一。
看你跟谁说话,只要提及庞德这个名字,一般你会听到三种不同的反应:他是一位好诗人,只可惜他政治上反动;他政治上反动,所以我们不应该读他的诗;他的诗蹩脚难懂,政治上又反动。
当然,庞德的诗歌思想与他的政治经济主张的关系非常复杂,不是短短一篇译者序言能够解释清楚的。
不过,浏览诗人的生平经历,尤其是他创作《比萨诗章》时的个人处境和历史背景,我们或许可以对这个问题稍有了解。
浅谈庞德诗歌中的中国文化因子话题:教育学习中国文化诗歌意象庞德中国【摘要】埃兹拉-庞德作为美国意象主义诗歌的先驱,是一位具有“中国文化情结”的诗人。
他的许多诗作都是对中国古典诗歌的创造性重构。
深层分析庞德的作品,不难看出庞德在许多方面深受中国文化的影响,包括对中国古代绘画,汉字,中国古典诗歌,及儒家思想的借鉴。
这些都折射出了其诗歌创作中的中国文化因子。
【关键词】庞德中国国画汉字中国古典诗歌儒家思想【中图分类号】G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646(2009)03(a)-0198-02埃兹拉-庞德(Ezra Pound,1885-1972)是20世纪英美诗坛上举足轻重的人物之一,也是20世纪英美文学走向现代化进程的伟大旗手。
他热爱中国文字,中国古典诗歌,信仰中国的儒家思想,一生中为理解中国诗歌和儒家思想,为向西方社会介绍中国文化做出了很大的努力。
庞德出生于美国爱达荷州。
1901年至1906年间他就读于宾夕法尼亚大学和汉弥尔顿学院,主修罗曼司语和比较文学。
1908年发表第一部诗集《一盏熄灭的灯》。
1909年在伦敦发表《面具》,《狂欢》,《普罗旺斯》等诗集,由此一举成名。
随后他提出“意象派”这一概念并把自己及其领导的伦敦诗人俱乐部成员休姆、奥尔丁顿、菲利特、杜利特尔等人称为意象派诗人。
而庞德及其领导的意象派诗歌同中国文化有着极深的渊源。
1 庞德及其意象派诗歌同中国文化的缘起19世纪末20世纪初充斥于英美诗坛的多是维多利亚时代抒情说教的陈腐诗风,为了革新传统诗歌,庞德十分重视吸收别国文明之长以为己用。
具有悠久历史的中国文化便成为他关注的对象。
有些著述认为庞德对中国文化的认识始于1913年,笔者认为还要更早一些。
18世纪末19世纪初已译有相当数量的中国书籍供人阅读,仅孔子的经学既有六,七种文本;而早在18世纪中叶,英国人已翻译了许多中国唐诗和儒家经典,不少英国诗人更是中国文化的爱好者;更值得一提的是在接触费诺罗萨的文稿之前,庞德已经翻译过英国汉学家费尔斯的《中国文学史》(1910年出版)中刘彻的《落叶哀蝉曲》了。
意象派诗人埃兹拉庞德的中国文化情结
姜蕾
【期刊名称】《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07(035)004
【摘要】埃兹拉·庞德作为美国意象主义诗歌的先驱,是一位具有"中国文化情结"的诗人.他的很多诗作都是对中国古典诗歌的创造性重构.文章通过对庞德诗歌和诗学观点的进一步研究,阐述了庞德在许多方面深受中国文化的影响,包括对中国古代绘画技法、中国汉字的象形性特征,以及对中国儒家思想的借鉴.中国古典诗歌与中国文化成就了庞德在美国现代诗歌领域的巨大成功.
【总页数】5页(P54-58)
【作者】姜蕾
【作者单位】辽宁大学,外国语学院,辽宁,沈阳,110036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106.2
【相关文献】
1.埃兹拉·庞德及其意象派诗歌《在地铁站里》简评 [J], 杨兴松;柏钧
2.埃兹拉·庞德与中国诗歌翻译 [J], ;
3.艾兹拉·庞德与意象派运动 [J], 孙丽霞
4.埃兹拉·庞德人物面具下的诗人主体性 [J], 王艳冰;秦明利;
5.“伦理的博弈”:埃兹拉·庞德中国古典文学翻译中的伦理选择及解读 [J], 高博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庞德第23卷 第3期太原教育学院学报V o1.23N o.3 2005年9⽉JO URNAL OF TAIYUAN INSTITUT E OF EDUCATION Sept.2005收稿⽇期:2005-03-09作者简介:李莉(1973-),⼥,⼭西离⽯⼈,烟台⼤学外国语学院助教。
庞德《华夏集》之中国情结李 莉(烟台⼤学外国语学院,⼭东烟台264005)摘 要:庞德的《华夏集》是西⽅现代诗歌史上划时代的作品。
庞德是⼀位中国⽂化传播者,作为英美意象派诗歌的代表,他的创作深受中国⽂化及中国古典诗词的影响。
关键词:庞德;华夏集;分析;影响中图分类号:H059 ⽂献标识码:A ⽂章编号:1008-8601(2005)03-0041-03庞德1915年在《诗刊》中指出中国诗是“⼀个宝库,今后⼀个世纪将从中寻找推动⼒,正如⽂艺复兴从希腊⼈那⾥寻找推动⼒”。
庞德的《华夏集》《Cathay 》⽆疑是美国新诗运动的杰作,也是中西⽂学交流史上的重要成果。
庞德出版的《华夏集》源于他获得厄内斯特?费诺罗萨(Er nest Feno llosa)遗稿。
其后⼏⼗年中,庞德不断研究中国⽂学与诗歌,探索孔⼦哲学的真谛。
象形表意的汉字和充满意象的中国古典诗歌对庞德的诗歌创作产⽣了深刻的影响。
庞德认为,中国古典诗歌的魅⼒⾸先源于其简洁典雅的语⾔、丰富的典故、优美的意象和浑然天成的⾳韵。
他曾说:“正是由于中国诗⼈满⾜于把事物直呈出来,⽽不加以说教和评论,⼈们才不辞⾟苦地翻译它。
”费诺罗萨的⼿稿记录了⼤约150⾸汉诗,其中有屈原、宋⽟、李⽩、⽩居易等,庞德最后仅选译了李⽩等⼈的19⾸古汉诗,取名《华夏集》,被当时诗歌界誉为“⽤英语写成的最美的书”。
T ?S ?艾略特称赞庞德是“为当代发现中国诗的⼈”、“我们这个时代的中国诗歌的创造者”,⽽且预⾔300年后《华夏集》将成为“20世纪诗歌的典范。
”《华夏集》的出版也成了意象派诗歌创作的代表作,极⼤地推动了意象派诗歌在西⽅的发展。
解析美国现代诗歌之父庞德的汉字情结
韩卓
【期刊名称】《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年(卷),期】2009(026)011
【摘要】庞德作为美国现代诗歌之父,其作品深受东方文化,尤其是中国古典文学和汉语言的影响.并逐渐形成了一种汉字情结.庞德意象派诗作在西方可谓家喻户晓.但是铸成庞德成就的却是他诗性的文字、不拘一格的诗歌风格以及为其诗歌提供营养的汉字文化.然而,庞德并不精通汉字,因此他的翻译常出现误译和错译.而庞德的伟大在于将这些翻译上的错误转变成语言艺术上的精品.
【总页数】2页(P106-107)
【作者】韩卓
【作者单位】沈阳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辽宁,沈阳,110034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106.2
【相关文献】
1.国际化、多元化、本土性视域下的中国现代诗歌研究——美国英文学术期刊《中国现代文学与文化》及其中国现代诗歌研究 [J], 张晓帆
2.从电影《七宗罪》解析当代美国文化中的宗教情结 [J], 刘岩
3.美国电影英雄主义情结对中国社会文化影响力解析 [J], 陈倩茜
4.方块里的神韵:论庞德对汉字的解析 [J], 刘堃
5.中国古典诗歌对西方现代诗歌发展的影响——以庞德的英译诗集《华夏集》为例[J], 褚慧英;顾卫星;汪晶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