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检验结果的因素
- 格式:docx
- 大小:22.03 KB
- 文档页数:3
不规范使用试剂耗材对检验结果的影响因素及防范措施分析
不规范使用试剂耗材会对检验结果产生以下影响因素:
1.试剂耗材的质量问题:试剂耗材的质量直接影响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如果使用质量不好的试剂耗材,会导致实验结果的偏差,从而影响传染病、生化检测的准确性。
2.过期试剂的使用:试剂耗材的保质期一过,其中的化学成分可能会发生变化,而使用过期试剂则很可能会导致实验结果的失准。
3.试剂耗材的保存:试剂耗材需要存放在干燥、常温、避光、密闭的环境中,如果保存不当,则会导致实验数据的失真。
4.试剂耗材的交叉污染:不同试剂、耗材之间可能存在交叉污染,这也很可能导致实验结果的失真。
需要采取如下防范措施来避免试剂耗材问题对检验结果的影响:
1.使用质量可靠、品牌认证的试剂。
2.检查试剂耗材的保质期和是否过期。
3.在使用一个新的试剂耗材之前,仔细阅读说明书并熟悉其使用方法。
4.试剂耗材的存放要严格按照说明书的规定进行。
5.对存放区域进行定期检查和清理,防止交叉污染。
6.实验过程中要做好记录,包括试剂耗材的使用情况、实验条件等细节,以便发现和纠正错误。
影响检验结果的因素 The Standardization Office was revised on the afternoon of December 13, 2020影响检验结果的因素在临床医疗工作中,临床医师绝不能掉以轻心简单认定检验报告有误,应小心求证以得到正确的解释。
另外尚有一些饮食、生理现象、标本处置不当、药物因素,也会造成判读的偏差。
影响检验结果的疾病外因素如下。
(一)饮食因素1、必须空腹(通常指禁食8~10小时,其间只允许喝白开水)的检验项目如:血糖、血脂、铁(Fe)、总铁结合力(TIBC)、转肽酶(GTT/GGT)、胆汁酸(BileAcid)、胰岛素等。
其它血清学检验如需血清澄清最好空腹:如各种病毒抗体等。
2、空腹超过48小时可能会造成胆红素(BIL)两倍以上的增加,而血糖、白蛋白(ALB)、补体 (ComplementC3)及转铁蛋白(Transferrin)下降。
3、餐后立即抽血,造成高K 低P,混浊的血清其胆红素(BlL)、乳酸脱氢酶(LDH)、总蛋白(TP)增高,有可能造成 UA、BUN 降低。
高蛋白饮食者,其BUN、UA升高,而高嘌呤食物影响的是 UA增高。
高嘌呤食物如下:4.1 畜肉类:肝、肠、胃、胰等动物内脏及其所制的浓汤汁。
4.2 水产品:鱼类(带鱼、鲳鱼、凤尾鱼、海鳗、沙丁鱼、鲭鱼、鲨鱼等海鱼及鱼皮、鱼卵、鱼干等)贝壳类(蛤蜊、淡菜、干贝等)虾类(海虾、虾米、海参等)。
4.3 豆类和菌藻类:黄豆、扁豆、紫菜、香菇等4.4 其它:酵母粉,各种酒类(尤其是啤酒)等5、口服避孕药使T4(RlA)、TG、ALT、Fe、GGT升高,ALB低等.可影响的检验报告据称有100多项。
6、酒精可导致检验结果立即上升的有:UA、乳酸(Lactate);嗜酒者的影响如:GGT、ALT、TG,成瘾者甚至影响其它如:BlL、AST、ALP。
(二)生理因素1、怀孕造成AFP、AMY、CHO、TG偏高,BUN、NA、ALB偏低。
检验结果影响因素一、影响血液标本成分变化的因素:1、生理因素:受年龄影响的项目:胆固醇、尿酸、碱性磷酸酶等;受性别影响的项目:性激素;受体型影响的项目:甘油三酯;受情绪影响的项目:皮质醇、生长激素、葡萄糖等;受运动影响的项目: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肌酐、尿微量白蛋白等。
其中,以转氨酶受运动后的影响最大,分别为谷丙运动后比运动前增高41%、谷草运动后比运动前增高31%,肌酐增高17%、尿酸增高14%。
2、饮食和药物的影响:血液里的化学成分易受饮食成分干扰,还可以受到近期食谱的干扰,如葡萄糖、甘油三酯,碱磷酶、尿微量白蛋白等,因此,采血时间通常在早晨空腹6—12小时后进行,这样的分析结果才具有代表性。
药物的干扰也很大,应尽可能在实验前停药,不能停药者应加以注明,医生在诊断前应考虑是否是药物对结果产生影响。
肌酐是肌肉中磷酸肌酸的代谢产物,检查前3天禁食肉类食物,避免剧烈运动和活动,严格控制饮食后,内生肌酐浓度比较稳定。
尿酸是嘌呤类的终末代谢产物,检查前应禁食含核酸过多食物。
血尿素除受肾功能影响外,还受蛋白质分解实际状况影响,如高蛋白、胃肠道出血、口服类固醇激素都可以使结果增高,血容量不足显著升高。
二、其他标本的采集:1.尿标本应尽量留取晨尿、中段尿,防止容器的污染(主要为病人自备容器),防止精液、前列腺液、阴道分泌物和月经血的污染,如查24小时尿标本,应加适量防腐剂。
如病人自己在家留取,应嘱2小时之内送检。
2.大便标本不能用纸包裹,大便中的有形成分、黏液等会被纸吸收,影响结果判断。
如病人自己在家留取,应嘱2小时之内送检。
检验结果供医生参考,一次检验结果不能作为诊断依据。
医生参考检验结果时应考虑以上因素对结果的影响,如果对检验结果有疑议,请随时与检验科联系,检验科将竭诚为各位医生服务。
影响医学检验结果的分析前因素医学检验是一种重要的辅助诊断手段,但是检验结果的正确性和准确性往往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在进行医学检验之前,需要对一些分析前因素进行充分的了解和认识,以确保检验结果的可靠性和准确性。
标本采集前的因素在进行医学检验之前,采集标本是必不可少的环节。
标本采集的质量和准确性对检验结果起着重要的影响。
以下是一些影响标本采集的分析前因素:空腹和饮食对于一些检验来说,空腹采血是必要的。
如血糖、甘油三酯等检验项目。
如果检验人员不空腹采血,则可能会导致检验结果不准确。
同时,在一些检验项目中,饮食也会对结果造成影响。
如肝功能、胆固醇等检验项目。
因此,在采集标本前,应该充分告知被检测者关于空腹和饮食的注意事项。
洗手和消毒标本采集时,检验人员应该事先将手部洗净,并进行消毒。
否则,手部携带的细菌和病毒等会导致标本污染,从而影响检验结果的准确性。
标本采集器具和保存标本采集器具的材料、容积和保存容器等也会对结果产生影响。
如血液采集管的材料、容量和抗凝剂种类都会影响血液凝固时间和检测数据的准确性。
同时,标本采集后要注意保存,如血液和尿液标本的保存温度、时间等。
如果保存不当,则会导致标本质量下降,从而影响检验结果的准确性。
化验前的因素在标本采集之后,还需要将标本送到相关的化验室进行分析。
在化验前,仍然需要注意一些分析前因素,以充分保障检验结果的准确性。
仪器校准和标准品仪器的校准、标准品的准确性等也会对检验结果产生影响。
如pH计的校准,如果不准确,则会导致pH值的误差。
同时,标准品选择和配制也需要在化验前充分考虑。
一些不合适的标准品可能会导致化验结果的失真。
检验重复性检验的重复性通常是指在同一实验室中,同一批次、同一试剂和仪器等条件下进行实验的一致性。
而重复性失误可能会影响结果的准确性。
为了保证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可以通过增加样本量、增加实验次数等方式来提高检验的重复性。
样本特征的考虑不同样本的特征也会影响检验结果的准确性。
生化检验结果的影响因素及对策分析摘要:生化检验是一种常用的临床检验方法,可以快速、准确地了解人体的生化指标,有助于诊断和治疗疾病。
生化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往往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可能导致结果偏差。
本文将探讨生化检验结果的影响因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以提高生化检验结果的准确性。
1. 实验条件影响:实验条件的不稳定性可能导致生化检验结果的偏差。
温度、湿度、光照等环境因素的变化都可能对实验结果产生影响。
对策:在进行生化检验时,要严格控制实验环境的稳定,确保温度、湿度等参数的恒定。
使用标准校准品进行校准,确保仪器的准确性和精确性。
2. 样本质量影响:样本的采集、处理和保存过程中,若存在错误或不当操作,可能导致样本污染、降解等问题,从而影响生化检验结果。
对策:确保样本采集的规范性和无菌性,避免受到外界污染。
在处理和保存过程中,尽量避免温度升高、冷冻和解冻等操作,以保持样本的完整性和稳定性。
3. 患者因素影响:患者的生理和病理状态可能对生化指标产生影响。
饮食、运动、药物治疗等因素都可能导致生化指标的变化。
对策:在进行生化检验前,要询问患者的个人信息,例如饮食、运动、药物使用等情况,以了解其对结果的可能影响。
必要时,要在患者适当的生理状态下进行生化检验,例如空腹状态下的血糖检测。
4. 仪器误差影响:仪器的准确性和精确性也会对生化检验结果产生影响。
仪器的使用寿命、校准情况等都可能导致误差。
对策:定期对仪器进行校准和维护,确保其准确性和精确性。
在使用仪器时,要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避免因操作失误而导致的误差。
5. 数据处理方法影响:生化数据的处理方法也可能影响结果的准确性。
选择合适的统计方法、数据分析方法等都可能影响结果的可靠性。
对策:在进行生化数据处理时,要选择合适的统计方法和数据分析方法,确保结果的可靠性和准确性。
要进行多次实验验证,以减少偶然误差的影响。
生化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实验条件、样本质量、患者因素、仪器误差和数据处理方法等。
影响检验结果的各种因素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受机体多种因素的影响。
患者的身体状况和状态,对各种生理指标能否正确反映患者的实际情况有着重大影响。
许多非疾病因素均能影响患者的检验结果,为了使检验结果如实地反映病人体内实际情况以及有效地应用于临床,有必要对各种影响因素进行分析,以便正确理解检验结果的变异,减少非疾病因素的影响,保证其能客观真实地反映患者当前的身体状况。
第一节检验项目的生物学变异1.生物学变异定义人体的化学和物理学性质随环境(如海拔、失重、暴露于光线)、气候(节律性)、性别、年龄、生理学(月经、绝经、身高、体重、冲动、姿势等)、生活习惯等不同而在个体内和个体间发生不同的变化。
这种由非病理学变化引起的人体内环境改变,称之为生物学变异。
2.生物学变异影响因素生物学变异可引起所检测物质在体内的变化,此种变化与检测方法无关,分为可变的生物因素和固定的生物因素。
可变的生物因素包括营养、体重、肌肉重量、气候、身高等。
固定的生物因素包括性别、年龄、种族和遗传因素。
2.1性别许多实验室检测都列出了不同性别的生物参考区间。
对一些被测物,性别间的差异可能是由于体重、体表面积和肌肉重量的不同而导致的。
下列试验在男性中所测得的结果比在女性中所测得的高:γ谷氨酰转肽酶、甘油三脂、尿酸、肌酐、氨、肌酸激酶、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碱性磷酸梅、铁、尿素、胆固醇等。
2.2种族就酶的生物参考区间来说,种族不会导致明显的差异。
就某些物质如胆固醇、甘油三酯、尿酸来说,不同社会经济阶层的饮食习惯不同所导致的差异要比种族不同所导致的差异大。
在血型的频率分别上,种族差异起着重要的作用。
同样,种族差异在一些血浆蛋白表型和它们蛋白质浓度的关系中也起一定的作用,如结合珠蛋白和α1-抗胰蛋白酶。
2.3年龄和老化随着年龄增加,钙、磷酸盐、总蛋白和白蛋白水平下降,而葡萄糖、尿素、胆固醇的浓度和乳酸脱氢酶活性增高。
单克隆丙种球蛋白发病率上升和肌酐清除率的下降都是与年龄相有被明确的证实。
试谈影响医学检验质量的几个因素医学检验质量是指医学检验结果的可靠性和准确性。
影响医学检验质量的因素有很多,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个方面:1.检验仪器和试剂:检验仪器和试剂的质量直接影响检验结果的准确性。
仪器的精确度、灵敏度、特异性以及试剂的纯度、稳定性等因素都会对检验结果产生影响。
2.检验操作人员:操作人员的技术水平和专业素养对检验结果的准确性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操作人员应具备良好的实验操作技能,熟悉检验方法和操作规范,并且能够正确理解和解读检验结果。
3.样本采集和处理:样本的采集和处理过程中的误差会影响检验结果的准确性。
例如,不恰当的采样方法或采集的量不足、样本保存不当、不适当的处理操作等都可能引起干扰性结果出现,进而影响检验结果的准确性。
4.样本交叉污染:不同样本之间的交叉污染也会导致检验结果的偏差。
例如,如果在检验过程中未及时更换操作用品(如手套、试管等),或者在不同样本中采用相同的操作工具,都有可能导致检验结果的交叉污染,进而导致结果的不准确。
5.样本数量和质量:样本的数量和质量对于检验结果的准确性有重要影响。
样本数量的不足或不合适,以及样本的稀释、浓度过高或干扰物质等都可能引起结果的偏差。
6.检验标准和质量控制:检验标准的制定和质量控制的执行是保证检验结果准确性的重要手段。
合理的检验标准能够减少主观因素的影响,而且质量控制能够及时发现和纠正检验过程中的偏差,保证检验结果的可靠性。
7.环境因素:检验环境也是影响检验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温度、湿度、空气质量等环境因素都可能造成样本的变化或影响仪器的运行,从而影响检验结果的准确性。
8.样本标识和追踪:样本标识和追踪的准确性是保证检验结果正确性的重要环节。
如果样本标识不清晰或产生混淆,可能导致检验结果与实际样本不符,从而影响检验结果的准确性。
总之,医学检验质量的保证需要从实验仪器和试剂、操作人员、样本采集和处理、检验标准和质量控制、环境因素等多个方面进行全面把控,保证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为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科学依据。
生化检验结果的影响因素及对策分析生化检验是临床诊断的重要手段之一,它通过分析血液、尿液和其他体液中的化学成分,以及酶、激素等活性物质的含量和活性水平,来评估机体的生物化学状态,对疾病的诊断、鉴别诊断、疗效监测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进行生化检验时,存在着一些影响因素,如样本质量、采样时间、药物干扰等,这些影响因素可能会导致检验结果的偏差,因此需要采取相应的对策来提高检验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一、影响因素及对策分析1. 样本质量样本质量是影响生化检验结果的重要因素之一。
不同的样本在不同的条件下可能会发生血细胞沉积、凝血、溶血等现象,导致生化指标的偏差。
对于血清生化检验而言,血清的采集和分离过程是非常重要的,采集时要确保样本不受外界污染,分离过程要避免血细胞、凝血因子等物质的混入。
对策:在采集样本时,要采用无菌技术,避免污染;在分离血清时,应该采用标准的离心速度和时间,确保血细胞和血清得到有效分离。
2. 采样时间生化检验的结果受到机体生物学节律的影响,不同时间采集的样本可能会导致生化指标的变化。
血糖、肌酐、尿酸等指标都受到饮食、运动等因素的影响,不同时间采集的样本可能会导致不同的结果。
对策:对于受生物学节律影响的指标,如血糖、肌酐等,应该在相同的时间采集样本,以减少因生物钟影响而导致的结果差异。
3. 药物干扰一些药物可以影响生化指标的测定结果,抗生素、抗凝剂、影响肠道吸收的药物等,都可能对生化指标的检测结果产生影响。
一些药物本身也可以作为检测指标,如抗生素、激素等。
对策:在进行生化检验时,应该了解患者的用药史,避免患者正在使用会影响生化指标的药物;对于一些药物本身可以作为指标的情况,应该进行相应的标本处理,以确保检测结果的准确性。
4. 体位变化体位的变化会导致血液的分布出现变化,从而影响到一些生化指标的测定值,例如血压、血糖等指标在不同体位下的值会有所不同。
对策:在进行生化检验时,应该注意患者的体位,尽量在相同的体位下进行检测,以减少因体位变化导致的结果差异。
分析前因素对检验结果的影响与对策前因素是指在进行检验过程中可能会对检验结果产生影响的因素,包括样本采集、标本运输、实验操作、设备和试剂质量等。
这些因素的不合理或不恰当的处理可能导致检验结果的不准确或偏差,从而影响到临床医生对患者的诊断和治疗决策。
针对这些问题,可以采取一些对策来保证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首先是样本采集。
样本采集过程中的不规范操作可能导致样本的污染,从而对检验结果产生影响。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加强对操作人员的培训,提高其专业技能和操作规范意识。
此外,还应加强对样本容器、采集器具等物品的清洁和消毒工作,确保样本的纯净度。
其次是标本运输。
标本在采集后需要及时送至实验室进行检验,如果标本的运输过程中受到振荡、温度变化等不利因素的影响,可能会对检验结果产生影响。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可以采取以下对策:建立标本运输规范,明确要求标本容器的包装方式和运输温度范围;选择可靠的运输方式,如专门的冷藏车辆;加强对标本运输过程的监控,及时发现并解决运输中的问题。
其次是实验操作。
实验操作的不规范或错误可能导致检验结果的偏差。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加强实验操作人员的技能培训,提高其对实验操作的准确性和规范性的要求。
另外,还应建立质量控制体系,定期进行质量控制检验,确保实验操作的准确性和稳定性。
再次是设备和试剂质量。
设备和试剂的质量问题可能导致检验结果的不准确或不可靠。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可以采取以下对策:选择具有资质认证的供应商,购买符合标准的设备和试剂;建立设备维护和保养制度,定期对设备进行维护和检修,确保其正常运行;实施试剂的质量控制措施,确保试剂的质量符合要求。
此外,还应加强质量管理和质量评价工作。
建立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包括质量控制、质量保证、质量评价等环节,对检验过程中的各个环节进行严格把控和监督。
同时,也可以持续改进并优化检验方法和流程,提高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综上所述,前因素对检验结果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样本采集、标本运输、实验操作、设备和试剂质量等方面,为了减少这些影响,可以采取一些对策,如加强操作人员的培训,建立标本运输规范,加强实验操作的质量控制,确保设备和试剂的质量符合要求等。
生化检验结果的影响因素及对策分析生化检验是临床医学中非常重要的一项检测手段,它能够通过对人体生物标志物的检测,为医生提供疾病诊断、治疗方案制定和疾病进展监测等方面的重要信息。
但是在进行生化检验时,往往会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这些影响因素可能会影响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对临床诊断和治疗产生不利影响。
了解生化检验结果的影响因素,并采取相应的对策措施,对于提高生化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对临床医学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对生化检验结果的影响因素及对策进行分析。
一、影响生化检验结果的因素1. 采样时间的影响在进行生化检验的时候,采样时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
人体的生物活动受到昼夜节律的影响,不同的时间采集到的生物标志物的含量可能会有所不同。
比如血糖在餐后会有明显的升高,而餐前的血糖水平会较低;肝功能指标在餐后也可能会有所波动。
如果在不同的时间点进行采样,可能会得到不同的检验结果,而临床医生在做出诊断和治疗决策时,需要考虑到这一因素的影响。
2. 饮食因素人体摄入的食物和饮料,可能会对生化检验结果产生影响。
饮酒会导致血液中乙醇浓度升高,而食物中含有一些脂肪、蛋白质等成分,会直接影响血液中相应的生化指标的含量。
在进行生化检验时,需要对患者的饮食情况进行了解,并根据需要采取相应的措施,比如要求患者空腹采样等。
3. 药物干扰许多药物会对生化检验结果产生干扰,比如某些药物可以影响肝功能指标的含量,某些抗生素可能会影响肾功能指标的含量。
在进行生化检验时,需要了解患者的用药情况,尤其是长期服用药物的患者,在采样前需要向医生咨询,如果需要暂停服药,则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相应的操作。
4. 体力活动体力活动会导致肌肉运动,从而释放出大量的肌酸激酶等物质,对生化指标的含量产生影响。
在进行生化检验前,需要了解患者近期的体力活动情况,如果存在较大的体力活动,需要适当延迟采样时间,以避免这些影响因素对检验结果的干扰。
5. 患者情绪状态患者的情绪状态也可能会对生化检验结果产生影响,比如紧张、恐惧等情绪会导致儿茶酚胺的分泌增加,从而影响一些生化指标的含量。
化学检测结果质量的影响因素及解决途径一、仪器设备:1.仪器的准确性和灵敏度: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和灵敏度受到仪器的限制,如果仪器的准确性和灵敏度较低,将会影响结果的准确性和灵敏度。
解决途径:-使用高质量的仪器:购买和使用经过认证的高质量仪器,确保仪器的准确性和灵敏度。
-定期维护和保养仪器:定期检查、校准和维护仪器,确保其正常运行和准确度。
2.仪器的稳定性:仪器在使用过程中的稳定性也会对结果的质量产生一定的影响。
解决途径:-采用稳定的仪器:选择具有稳定性较好的仪器,减少仪器产生误差的可能性。
-定期校准仪器:通过定期的校准和验证,确保仪器误差在可控范围内。
二、试剂和标样:1.试剂的纯度和质量:使用低纯度试剂或者质量不过关的试剂,会导致结果的准确性下降。
解决途径:-选择高纯度试剂:选择具有较高纯度和质量的试剂,减少对结果的影响。
-定期检验试剂:定期检验试剂的质量,确保其符合要求。
2.标样的准确性和稳定性:标样的准确性和稳定性对结果的准确性有着重要影响,若标样不准确或不稳定,将导致结果的误差。
解决途径:-使用可追溯的标准品:使用经过认证的标准品,确保标准品的准确性和稳定性。
-定期验证标准品:通过定期对标准品进行验证和校准,确保标准品的准确性和稳定性。
三、操作人员:1.技术水平和经验:操作人员的技术水平和经验对结果的准确性和稳定性有直接影响。
解决途径:-招聘合格人员:招聘具有相关专业知识和实验经验的人员。
-培训和培养人员:对操作人员进行系统的培训和培养,提高其技术水平和实验操作能力。
-建立规范的操作流程:严格遵循操作规程,减少因操作人员操作不规范而产生的误差。
2.操作环境:操作环境的温度、湿度和洁净度等因素也会对结果产生影响。
解决途径:-创建适宜的操作环境:保持适宜的温湿度,保持干净整洁的操作环境,减少环境因素对结果的干扰。
通过以上途径,可以减少和控制化学检测结果质量的影响因素,提高结果的准确性和稳定性。
XXXX医院检验结果常见干扰因素一、患者状态二、饮食影响三、药物影响四、体位影响五、采样时间六、样本质量一、患者状态1.高度紧张、劳累或受冷等刺激状态时:血红蛋白(Hb),白细胞增高(WBC)o2.运动的影响可分暂时和持续性。
暂时性影响:使血浆脂肪酸含量减少;丙氨酸、乳酸(LAC)、肌酸激酶(CK)含量增高;持续性影响:激烈运动后使CK、LDH.ALT、AST和GLU等的测定值升高,有些恢复较慢,如ALT在停止运动Ih后测定,其值仍可偏高30%-50%。
二、饮食影响餐后血液中TG、ALT、GLU.BUN、Na+等均可升高:1.高蛋白或高核酸食物:血中尿素氮(BNU),尿酸(UA)和血氨增加,但不影响肌酎含量2.高脂肪食物:血清会出现浑浊,可影响许多检验测定的正确性。
高脂餐后2~4h采血,多数人ALP含量增高,主要来自肠源性同工酶,且与血型有密切关系,。
型或B型增高更为明显。
3.高比例不饱和脂肪酸食物:减低胆固醇含量4.带咖啡的饮料:引起淀粉酶(AMY)、谷草转氨酶(AST)、谷丙转氨酶(ALT)、碱性磷酸酶(ALP)等升高。
可使血浆游离脂肪酸增加,并使肾上腺和脑组织释放儿茶酚胺。
5.吸烟:香烟中尼古丁会刺激肾上腺髓质和肾上腺皮质,使血液中肾上腺素升高、从尿中排除的儿茶酚胺及其代谢产物VMA也升高;抽烟后30分钟内生长激素可以升高10多倍;B脂蛋白、胆固醇(CHOL)、甘油三酯(TG)升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降低;抽烟者白细胞数(WBe)增加、嗜酸粒细胞减少、中性粒细胞及单核细胞增多、血红蛋白偏高、平均红细胞体积(MCV)偏高。
6.饮酒:血浆乳酸(LAC),尿酸盐(UA)、乙醛、乙酸等增加;长期饮酒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偏高、平均血细胞体积(MCV)增加、谷氨酰转肽酶(GGT)升高。
7.其它:食物如含有动物血液,可引起粪隐血假阳性。
香蕉、菠萝、番茄可使尿液5-羟色胺增加数倍。
三、药物影响庆大霉素、氨节青霉素:可使谷丙转氨酶(ALT)活性增高,高浓度的青霉素可导致尿蛋白检测的假阴性。
临床医学检验质量控制的影响因素和应对措施分析临床医学检验质量控制是保证检验结果准确、可靠的重要手段,涉及多个环节,影响因素也非常复杂。
本文将从人员、仪器设备、标本采集、质量保证等方面分析影响因素及应对措施。
一、人员因素1.1 技术水平不稳定:检验人员技术水平直接影响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和稳定性,技术水平不稳定容易引起误差。
对策:加强对检验人员的培训和考核,要求检验人员不断提升自己的技术水平,尤其对于常规检验项目,要求人员掌握标准化的操作步骤和方法,通过标准检验方法进行检验。
1.2 工作态度不端正:检验人员工作态度不端正可能会忽略一些操作细节,甚至造假,严重影响检验结果的准确性。
对策:加强对工作态度的教育和引导,建立明确的考核制度和奖惩机制,规范工作流程,确保操作细节和数据真实性。
二、仪器设备因素2.1 仪器故障或漂移:仪器故障或漂移会导致结果的偏差,影响检验结果的准确性。
对策:加强仪器设备维护和保养,开展日常的质量控制,及时发现和处理仪器故障,确保仪器设备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2.2 检验仪器没按标准操作:仪器使用者没有按照标准操作,可能会影响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和稳定性。
对策:确保操作人员具备一定的技术水平,熟练掌握仪器的操作要点和标准操作方法,规范检验流程和操作流程,确保各关键环节严格按照标准操作。
三、标本采集因素3.1 标本采集不规范:标本采集时间、方法、部位、容器等方面不规范,可能会影响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和稳定性。
对策:加强对标本采集的教育和培训,建立标本采集标准化的操作流程,确保标本采集规范可靠,减少因标本采集不规范影响结果的可能性。
对策:加强对标本采集时间的规范和监控,确保标本采集时间的准确性和合理性,缩短标本运输时间和检测时间,尽量减少标本变质的可能性。
四、质控因素4.1 质控制度不健全:质控制度的不健全会引起检验结果的不稳定性和偏差,严重影响检验结果的准确性。
对策:建立完善的质控制度,包括内部质量控制、外部质量评估、质量监管等方面的内容,确保充分监测和评估检验结果的稳定性和准确性。
探究微生物检验结果的主要影响因素及质量控制策略微生物检验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检验项目,它主要用于检测食品、药品、环境等领域中的微生物数量和种类,以保障公众健康和安全。
微生物检验结果可能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因此质量控制策略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探讨微生物检验结果的主要影响因素及质量控制策略。
一、主要影响因素1.样品的采集和处理:样品的采集和处理是微生物检验中很重要的一环。
不合理的采集方式或处理不当都会对检验结果产生影响。
如果样品采集不干净或者处理不及时,会导致微生物污染或者生长过程中的干扰,进而影响检验结果的准确性。
2.环境因素:环境因素是影响微生物检验结果的重要因素之一。
温度、湿度、氧气浓度等环境因素都会对微生物的生长和繁殖产生影响。
对于不同的微生物检验项目,需要采取相应的环境控制措施,以保障检验结果的准确性。
3.操作人员:操作人员的水平和素质也会对微生物检验结果产生影响。
操作人员对样品的处理和检验过程的控制水平直接关系到检验结果的准确性。
对操作人员的培训和管理至关重要。
4.实验设备和试剂:实验设备和试剂的质量也会对微生物检验结果产生影响。
如果实验设备不稳定或者试剂质量不合格,都会影响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因此需要进行定期维护和质量控制。
5.方法标准:方法标准的选择和执行也会对微生物检验结果产生影响。
合适的方法标准可以保证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而方法标准的不规范执行则会对检验结果产生误导。
二、质量控制策略1.建立严格的质量控制体系:建立严格的质量控制体系是保证微生物检验结果准确性和可靠性的重要手段。
通过建立相应的质量控制标准、程序文件和记录等,可以对微生物检验的每一个环节都进行有效的控制,从而保证检验结果的准确性。
2.严格的样品采集和处理:对于样品的采集和处理环节,需要注意规范化操作和清洁环境,避免样品受到外界的污染或者生长过程中的干扰,从而保证检验结果的准确性。
3.加强操作人员培训:对操作人员进行专业的培训和技能提升,可以提高他们对样品处理和检验过程的控制水平,从而保证检验结果的准确性。
临床医学检验质量控制的影响因素和应对措施分析临床医学检验质量控制是指通过各种手段,确保医学检验结果准确、可靠和稳定的过程。
医学检验的质量控制直接关系到患者的健康和生命安全,因此必须严格执行。
本文主要分析了临床医学检验质量控制的影响因素和应对措施。
一、影响因素1. 人为因素人为因素是临床医学检验中主要的影响因素之一。
医学检验人员的技术水平、工作态度、工作环境等因素都会对检验结果产生影响。
如果医学检验人员的专业技能不够熟练,或者工作态度不认真,就易出现检验结果的误判和错误。
2. 仪器设备因素仪器设备因素是影响临床医学检验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
医学检验所使用的仪器设备有时候会出现故障或损坏,导致检验结果的不准确。
因此,必须保证如果检验仪器设备不出现质量问题。
3. 药品和试剂因素药品和试剂是影响医学检验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
如果使用的药品和试剂质量不合格,就会影响检验结果的准确性。
4. 样本来源和质量因素5. 环境因素环境因素是影响临床医学检验结果的重要因素之一。
例如,温度、湿度、光照和振动等环境因素都会对医学检验产生影响,从而影响检验结果的准确性。
二、应对措施针对以上影响因素,目前的临床医学检验质量管理系统主要包括以下措施:1. 建立完善的质量体系建立严格的质量管理标准,制定实施方案,通过培训、考核和质量评估等方式,保证医学检验人员的技能水平和工作态度达到一定的要求,从而确保检验结果的准确性。
2. 加强设备维护要加强仪器设备的维护和保养,及时进行设备有效性和准确性的校验,保证仪器设备的正常运转和准确性,从而确保检验结果的准确性。
选择质量稳定、经过有效验证的药品和试剂,并保持规范的储存和使用,确保检验结果的准确性。
采集、储存、传输和处理样本需要满足科学、规范的方法,从而保证采集的样本是正常的、充分的、正确的,并充分考虑样本稳定性等问题,从而保证检验结果的准确性。
保证检验实验室具有充分的光照、温度、湿度、振动等条件,并通过科学的实验室设计和配置,使各种检验工作能够按照相应的标准进行,从而保证检验结果的准确性。
影响检验结果的临床因素,用有效的方法告知病人,嘱病人遵照执行。
(一)生理因素的影响:1.运动:强烈的肌肉运动明显影响体内代谢,暂时的变化是血清非酯化脂肪酸迅速下降,继而上升;丙酮酸、乳酸亦接着升高,后者可高达300%(3倍)。
由于呼吸急促,可使Pco2下降,而PH值升高。
持续较长时间的变化,是由于肌细胞酶的释放引起血清CK、AST、LDH、ALP的升高,CK的峰值在11小时后,可达运动前的1倍,持续60小时后才恢复到原水平。
运动对RBC、WBC、Hb测定明显影响,可造成假性升高。
运动对检验结果的影响程度与个体平时有无体育锻炼及有无疾病有关。
为减少运动对检验结果的影响,一般主张在清晨抽血,住院病人可在起床前抽血,匆忙起床到门诊的病人应至少休息15分钟后采血。
2.精神因素:紧张、情绪激动可影响神经—内分泌功能,致使血清非酯化脂肪酸、乳酸、血糖等升高。
3.饮食:进食后对某些检验项目有明显影响,餐后对CHE、CK、GLU、TG等影响非常显著,但对TP、Aib、ALT、AST、ALP、r—GT、LDH、AMY、Ca2+、BuN、CRE、choI、TBiL、DbiL等指标无明显影响。
饮食对普通肝功能检查没有什么影响。
建议最好在早晨空腹抽血,必要时在进食4—6小时后抽血,血脂检查必须空腹12小时后抽血(而且检查前三天禁食肉、蛋、奶),紧急及特殊病人可根据需要随时抽血。
4.体位及采血部位:体位或采血部位的改变可引起某些检验项目指标的显著变化。
站立(或用止血带)时水分会从血管内向组织间转移,大分子物质与大颗粒物质(如细胞)不能滤过而有一定程度的浓缩,但不影响低分子量物质(如GLU)。
Staland比较了不得17项生化指标在立位与卧位的差别,其中有12项立位时高于卧位,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这些项目是:K+、Ca2+、P3+、Fe2+、TP、Aib、AST、ALP、ACP、Tchol、总脂。
Na、Cl、BuN、Cr、GLU差别不明显。
生化检验结果的影响因素及对策分析1. 引言1.1 生化检验结果的影响因素及对策分析生化检验结果是临床医学中重要的辅助诊断手段,可以帮助医生了解患者的生理状态和疾病情况。
生化检验结果受多种因素影响,包括采样方式、样本处理、实验操作等方面。
这些影响因素可能会导致结果的偏差,影响诊断和治疗效果。
在进行生化检验时,首先要注意正确的采样方式和采样时间。
不同时间采集的样本可能会受到生物节律的影响,导致结果的差异。
在采样过程中要严格按照规定的方法和步骤进行,避免外界因素的干扰。
样本的处理也是影响生化检验结果准确性的重要因素。
样本的保存、运输和处理过程中,温度、时间等因素都可能对结果产生影响。
在操作过程中要严格遵守操作规程,确保样本的完整性和稳定性。
针对这些影响因素,我们需要制定相应的对策措施。
可以建立标准化的操作流程和质控体系,加强人员培训和质量管理,提高实验技术水平和操作规范性。
定期检查和维护仪器设备,确保设备的正常运行也是保证结果准确性的关键。
通过加强对影响因素的认识,制定科学合理的对策措施,我们可以提高生化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更有力的支持。
2. 正文2.1 影响因素生化检验结果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患者生理、疾病状态、药物影响等多方面因素。
患者的生理状态是影响生化检验结果的重要因素之一。
患者的年龄、性别、体重、身高等都会对检验结果产生影响。
个体差异也是影响因素之一,不同人的生化代谢能力不同,会导致不同的结果。
患者的疾病状态也会对生化检验结果产生影响。
不同疾病的存在会导致各种生化指标的异常。
糖尿病患者的血糖、胰岛素等指标会有所不同,肾功能不全患者的肌酐、尿素氮等指标也会有明显的异常。
药物的影响也是一个重要的因素。
许多药物会对生化指标产生干扰,导致结果异常。
比如降糖药物会影响血糖指标,抗生素会干扰肝功能指标等。
生化检验结果受多方面因素影响,医护人员在进行生化检验时需要充分考虑患者的生理状态、疾病状态及药物影响等因素,制定合理的对策,以确保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影响检验结果的因素
在临床医疗工作中,临床医师绝不能掉以轻心简单认定检验报告有误,应小心求证以
得到正确的解释。
另外尚有一些饮食、生理现象、标本处置不当、药物因素,也会造成判读的
偏差。
影响检验结果的疾病外因素如下。
(一)饮食因素
1、必须空腹(通常指禁食8〜10小时,其间只允许喝白开水)的检验项目如:血糖、血
脂、铁(Fe)、总铁结合力(TIBC)、转肽酶(GTT/GGT、胆汁酸(BileAcid)、胰岛素等。
其它血清学检验如需血清澄清最好空腹:如各种病毒抗体等。
2、空腹超过48小时可能会造成胆红素(BIL)两倍以上的增加,而血糖、白蛋白(ALB)、补体(ComplementC3)及转铁蛋白(Transferrin)下降。
3、餐后立即抽血,造成高K低P,混浊的血清其胆红素(BlL )、乳酸脱氢酶(LDH、总
蛋白(TP增高,有可能造成UA、BUN降低。
高蛋白饮食者,其BUN UA升高,而高嘌呤食物影响的是 UA增高。
高嘌呤食物如下:
4.1 畜肉类:肝、肠、胃、胰等动物内脏及其所制的浓汤汁。
4.2 水产品:鱼类(带鱼、鲳鱼、凤尾鱼、海鳗、沙丁鱼、鲭鱼、鲨鱼等海鱼及鱼
皮、鱼卵、鱼干等)贝壳类(蛤蜊、淡菜、干贝等)虾类(海虾、虾米、海参等)。
4.3 豆类和菌藻类:黄豆、扁豆、紫菜、香菇等
4.4 其它:酵母粉,各种酒类(尤其是啤酒、等
5、口服避孕药使T4(RIA)、TG ALT Fe、GGT升高,ALB低等.可影响的检验报告据称有
100多项。
6、酒精可导致检验结果立即上升的有:UA乳酸(Lactate);嗜酒者的影响如:GGT ALT TG,成瘾者甚至影响其它如:BlL、AST ALR
(二)生理因素
1、怀孕造成 AFR AMY CHO TG偏高,BUN NA ALB偏低。
2、剧烈运动后,CK CREA BUN UA WBC K+、BIL、乳酸(LACT、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会升高。
运动员的LDH BUN较高。
长期的运动促使 HD— C LACT等升高。
3 、采血部位、姿势和止血带的使用
3.1 采血时要避开水肿、破损部位,应“一针见血”,防止组织损伤,外源性凝血因子进入针管;如果采血过慢或不顺利,可能激活凝血系统.使凝血因子活性增高、血小板假性减低。
输液病人应在输液装置的对侧胳膊采血,避免血液被稀释。
决不能在输液装置的近心端采血。
3.2 姿势影响结果。
卧姿、坐姿或站姿,由于造成静脉承受压力不同,会造成影响(站姿较
高)如:TP、ALB Ca HCT ALT Fe、CHO及尿中儿茶酚胺。
测血中儿茶酚胺时,采血前一周,应避免抽烟,食用核桃、香蕉及肾上腺素类药物等;保持平静勿使其受压力、兴奋等情绪变化.仰卧三十分钟后抽血。
3.3 对于Hb WBC RBC红细胞比积等检验指标来说.卧位采血与坐、立位采血结果有区别。
正常人直立位时血浆总量比卧位减少 12 %左右,血液中以上成分不能通过血管壁转移到间质中去,使其血浆含量升高 5%〜15%。
3.4 止血带压迫时间不能过长,最长不超过1分钟。
压迫时间过长,可引起纤溶活性增强,血小板释放及某些凝血因子活性增强,影响实验结果。
3.5 肥胖人除了 GLU CHO UA普遍偏高外,肥胖男性尚会有CREA TP HtGB AST偏高及P
偏低的现象,而肥胖女性则有CA偏低的情形。
(三)时辰影响因素
1、皮质醇在睡眠时浓度会增加,因此上下午所测之值可能有明显差异,最好于上下午各采血一次,其它如尿钾(可造成5倍之改变)、黄体生成素(LH)、卵泡刺激素(FSH)。
2、促甲状腺素(TSH)在每日不同时辰,其浓度也会出现若干变化。
3、Transferrin 高值出现于 4PM--8PM
4、WB(及 LYM早晨较高,嗜酸粒细胞下午较低。
5、TG P、BUN HCT的高值出现于下午,BIL反之。
6、性别、昼夜节律、季节、海拔高度对试验结果的影响:如晨6点左右皮质醇值
达最高峰,随后逐渐降低,午夜最低。
(四)样本处置不当
1、溶血:LDH HBDH BIL、AST CK CKMB AST MG ACP K 偏高。
其它影响较
小的,诸如凝血因子、蛋白质分析、ALP FE P等。
在交叉配血试验中标本溶血严重干
扰结果的判断。
红细胞膜完整性被破坏会严重影响实验结果的项目主要有:LDH K+、Hb ACP有值得注意的影响的项目主要有:Fe、ALT T4;有轻微影响或不太受影响的项目
主要有:TP ALB ALP . AST TBIL、WBC APTT TT、Cr、Urea、UA P、Mg、Ca。
2、未分离血清放置过久:K+、LDH Fe、AST可能)偏高,GLU ALP(可能)偏低。
3、日晒:WBC PLT ESR偏高,BlL 偏低。
4、禁止从静脉注射处、套管处取血,严重影响 GLU电解质及凝血因子报告之准确性。
5、绑止血带时间及握拳会影响电解质、乳酸 Acid、PC02 pH。
6、微血管穿刺样本可用于血细胞分析、电解质及一般生化检验,但有可能挤入组
织液造成不准确的结果。
(五)药物因素
1 、抗生素药物:
青霉素类和磺胺类药物能增高血液中UA浓度,常误报作“痛风阳性”。
磺胺类抑制
肠内细菌繁殖,使尿胆素不能还原为尿胆原,无法得出尿胆原的正确结果。
2 、镇痛消炎药物:
阿斯匹林、氨基比林等会使尿中 BIL检测值升高;吗啡、杜冷丁和消炎痛、布洛芬等,可导致检验中 AMY和脂肪酶含量明显升咼,在用药后4小时内影响最大,24小时后消失。
3、抗癌药物:
绝大多数抗癌药物对人体造血系统有抑制和毒害作用,可导致血液中RBC WBCPLT
和Hb减少(少数药物可使血细胞异常升高),肝功能改变,有的使血脂值升高。
其中甲氨蝶啶抑制骨髓,且损害肾功能;硫唑嘌呤损害肝功能,出现黄疸;阿糖胞苷使 ALT AST 异常升高。
4、激素类药物:
雌激素类药物能影响人体中血脂的正常含量,使葡萄糖耐量试验减低,并可引起PLT 禾口RBC减少。
盐皮质素易致水、钠潴留和低钾血症。
肾上腺素减少钙、磷的吸收,且排出量增加,故血钙、血磷偏低,另外可明显升高血糖值。
5 、利尿药物:
临床上常用的为双氢克尿噻、速尿、三氯噻嗪和利尿酸等。
典型的临床反应为:低血钾、低血容量和低血氯,长期应用后可见高氮质血症和高尿酸血症。
6 、抗糖尿病药胰岛素使用后可出现低血糖症,这已为大家所熟知。
其它抗糖尿病药
(如D60氯磺丙脲等),可损害肝功能,使ALT AST升高,出现黄疸,血细胞减少等。
7、抗癫痫药:
如苯妥英钠因抑制叶酸的吸收,常见巨细胞性贫血。
因轻度抑制骨髓,故使血细胞(尤其是WB(和PLT)减少,偶有再生障碍性贫血的报道。
卡马西平可致粒细胞、血小板减少,长期应用损害肝功能。
8 、使检验标本着色的药物:
药物可使尿液染色,从而干扰比色测定和荧光分析的测定结果。
如服利福平后尿呈橙红色;服维生素 B2、黄连素等使尿呈黄色;服苯琥珀后尿呈桔红色;服氨苯喋啶后使尿呈绿蓝色,并有蓝色荧光。
许多药物对大便的色泽也产生影响。
为了最大限度地避免和清除“药物干扰检测”这一现象,临床医师、检验医师和药师必须结合不同给药途径给药后的药物代谢动力学,判定检验结果时要综合考虑给药途径、药物的血药浓度水平、药物的半衰期、排泄途径和清除率等。
许多药物对检验结果的干扰,常与血药浓度呈正相关,故检验取样应尽量避开血药高峰期。
当然,疾病条件许可时,应提早几天停药,以完全排除药物对检测影响,但这并不是每个病人都能做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