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旷达的原因
- 格式:docx
- 大小:14.30 KB
- 文档页数:1
苏轼贬谪生涯中的乐观旷达心态成因分析作者:张海娇来源:《文学教育下半月》2015年第02期内容摘要:苏轼,北宋一代文豪,怀有一颗积极入市的报国之心,踏入官场,几经沉浮,领悟人生,成就了贬谪生涯中的乐观旷达。
关键词:苏轼环境影响屡遭贬谪乐观旷达一.家庭环境的深刻影响苏轼出生于一个极具文学氛围的封建知识分子家庭。
父亲苏洵,字明允,因屡试落地,愤而烧毁自己的文章,后又努力攻读,成为著名的古文家;苏轼的母亲也是一位很有政治见解的妇女。
生活在这样家庭中的苏轼,幼年时不仅受到深厚的祖国传统文化的熏陶,而且也接受了正统的儒家经世济时的政治思想的教育。
二.党派之争下的困顿失意深受儒家思想影响的苏轼怀着报国之志离蜀赴京,找寻出路。
可当苏轼真正走进朝堂时,正是北宋危机四伏时期。
苏轼在途中见到了王安石的新法对百姓的迫害,善良的他同情百姓,两次上书反对新法。
但王安石是当权者,当权派捏造借口,将他陷于纠纷之中。
苏轼成为党派之争的牺牲品,最终只能到杭州上任。
年轻气盛的苏轼对御史的弹劾不屑于理会,连修表自辩也不愿意,直接到杭州上任。
在赴任杭州途中,苏轼写下了《游金山寺》,通过写自己的所见、所思、所感,除了有对家乡的怀恋,还有对仕途奔波的厌倦和辞官归隐的决心,它是诗人抑郁不得志的内心情感的真实体现。
继杭州之后,苏轼又被调往密州(今山东诸城)、徐州等地,虽然官卑职小,但他深得民心。
这样的生活大致持续了十年,1079年(元丰二年),苏轼到任湖州还不到三个月,就因为作诗讽刺新法,被捕入狱,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乌台诗案”。
坐牢103天,几次濒临被砍头的境地,真可谓是死里逃生。
经过此劫,他被贬到黄州(今湖北黄冈市),任职团练副使(相当于现代民间的自卫队副队长)此时的苏轼已经心灰意冷,不再对朝廷抱有过多的期望。
任职黄州,曾在闲暇时间多次到黄州城外的赤壁山游览,写下了《赤壁赋》和《念奴娇·赤壁怀古》等千古名作。
《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这样写道:“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苏轼的人生态度答案:豁达。
苏轼的人生态度是豁达。
他寄情山水,力求超越,虽遭贬谪,苏轼并没有把自我封闭起来,常常登山临水,怀古凭吊,去感受大自然的雄奇美丽,抒发自我的壮志豪情,在苦闷中寻求超越和解脱。
苏轼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位天才文学巨匠,他一生创作了无数不一样体裁的文学作品,在诗、词、赋方面都到达了很高造诣,代表着宋代文学的最高成就,至今仍为读者所热爱和推崇,为中国文学史留下了宝贵的文学财富。
苏轼才华盖世,堪称文艺上的天才加全才。
然而,苏轼对后世的影响不仅仅表此刻其显著的文学成就方面,更重要的是,表此刻他的人格魅力方面,即处变不惊,进退自如,遭遇困难挫折仍能表现出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这种人生态度一向为后世文人所敬仰,至今也影响着无数中国知识分子。
一、苏轼的人生态度我们所认识的苏轼是一位才华横溢的文学家,是一个政绩显著的政客。
然而,苏轼一生坎坷,屡遭贬谪。
苏轼因为乌台写诗一案从四十四岁开始被贬谪黄州,之后又贬至惠州和儋州,前后在贬六年,晚年才遇赦免北归。
而作为一个文学家和政治家,应对不幸的贬谪遭遇,苏轼的人生态度是如何呢?我们看看苏轼的作品:苏轼在被贬到黄州之后的第三年,写了一首词叫做《定风波》,词的资料是这样的:“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枝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这首词本来写的是生活中的一件平常小事:宋神宗元丰七年三月七日,苏轼和朋友一齐去相田看地,途中遭遇大雨而雨具又不在身上,朋友们都被大雨淋得狼狈不堪,然而,东坡却跟大家感受不一样,自得地在雨中吟着诗歌哼着小调漫步前行。
出门遇雨,在平常可是的事情,但那里蕴含了深层的意蕴,即词人处变不惊,坦然行世的人生态度。
想想那情景,朋友们大伙都在急风骤雨中狼狈而逃,但对于苏轼这个大风大浪都经历过的人来讲,却不认为是奇怪的事,完全不影响自我出行的心境,于是就只管吟咏前行。
苏轼的旷达情怀苏轼的旷达情怀在文学史上,苏轼是一位通才,在诗、词、文、书、画各个方面都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诗,历史上仅有两人以姓氏命名,“杜诗”和“苏诗”;以下是“苏轼的旷达情怀”,希望能够帮助的到您!苏轼拓宽了题材,开创了豪放词风,史以“苏辛”并称;苏轼的文章如行云流水,居唐宋八大家之首;书法,苏轼求变、尚意,自成一家,推为“宋四家”之冠;绘画方面苏轼首倡传神写意,第一次提出了“士人画”的概念。
这样一位旷世无双的文化巨人,四十年仕途生涯却坎坷曲折。
嘉佑二年考着礼部进士,继而“制科”入三等(最高等),经历五个朝代,曾任八州州官,政绩卓著,元佑时擢升高位,成为朝廷重臣。
在政治上,他既反对王安石的激进变法,又反对司马光的尽废新法,主张“渐进”的变革,对新法要“参用所长”,因而两次被贬:第一次被贬到湖北的黄州,第二次被贬到广东省的惠州和海南岛的儋州。
苏轼一生,有四分之三的时间是在地方上度过的,在朝任职的时间,总计不到十年。
有三分之一的时间是在贬所度过的。
而且一贬再贬,由黄州而惠州,由岭南而海南,愈贬愈远,在极其艰难的岁月中,他始终保持着乐观、积极、旷达的处世态度,一生著述不辍,因而,他爱国爱民的思想,巨大的文学成就以及人格力量的魅力,又使起成为一位深受人民喜爱和崇敬的伟大人物。
纵观苏轼的一生,可以说是历尽艰辛、大起大落的一生,苏轼的思想也是非常复杂的,这里,我着重论述在苏轼大量的诗文中,体现出的旷达精神。
所谓旷达,在《现代汉语词典》中解释为“心胸开旷,想得开。
”在《词源》中解释为“心胸开旷,举止无检束。
”苏东坡的确如此,这种身处逆境之中,既保持一种超然物外,随遇而安的达观胸怀,又始终不放弃对人生的热爱,对美好事物追求的态度,就是苏轼旷达精神的所在。
一、苏轼旷达精神的表现苏轼的旷达精神表现在许多方面,他对政治荣辱、对家庭的磨难离散、对自身生活、对后学僚属等方面的态度,就可以看出他的这种胸襟。
对待政治荣辱对政治荣辱,苏轼一直保持着宠辱不惊的态度。
苏轼的人生态度苏轼的人生态度篇(一):苏轼旷达乐观的故事苏轼是一位非常旷达乐观的诗人,那么你想了解一下苏轼旷达乐观的故事吗?下面一起去阅读一下吧,希望大家喜欢!苏轼旷达乐观的故事苏东坡的仕途之路异常坎坷,在42年的官宦生涯中,1/3的时间在“下放”中度过。
42岁时,他因“乌台诗案”受小人谗言,被宋神宗贬到黄州。
而他并没有自暴自弃、放浪不羁,而是将一腔悲愤化作了文学创作的动力。
此间,他寄情于山水、与古人神交,写下了《念奴娇·赤壁怀古》等流传千古的词作,在词坛开创了豪放之风的先河,也给自己的创作开辟了一方广阔天地。
“心烦手不闲,手忙心怡然。
”苏东坡在流放中,心中虽然烦闷,但却没有无所事事,反而事必躬亲,进而发展出耕地、烹调的爱好。
在劳动中,他的心情也变好了。
于是他成功地把“致君尧舜”的入世心态很快地转变为“聊从造物游”的出世心态,并激发出独特的创造力。
最典型的是,苏东坡在下放黄州、惠州期间,创造出20多种菜肴,如东坡肉、东坡鲫鱼、东坡豆腐等,这些菜品至今还被人们津津乐道。
、苏轼的故事1、苏轼立志读尽人间书苏轼立志读尽人间书:自幼聪明过人的苏轼七岁知书,十岁能文,常常出口成章,发言为诗。
许多年长的人都来苏家向小苏轼请教学问,渐渐苏轼的名声就传出去了。
听多了众人的夸奖,再加上自家书房中已经找不到没读过的书了,苏轼渐渐骄傲起来,他觉得自己从先秦诸子百家到汉代大赋、唐代诗歌都很精通,可以说到了“学富五车”的程度了。
在这种自满的情绪的支配下,他得意洋洋地在自己书房挂了一幅自己写的对联:识遍天下字读尽人间书就在小苏轼自满的时候,发生了这样一件事。
一天,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拿着一本书上门求教。
他对小苏轼说:“我问了好多文人,但他们都不认识这本书上的字。
听说你博学多识,大家都把你叫神童,你肯定认识,所以我走了好多路专门来找你,希望能得到你的帮助。
”苏轼一听很自信地接过老人手里的书,心想:“不就是字吗?我肯定行!”但他翻开书看了一会儿就呆了,这本书不但没看过,就连名字都没听过,而且书中有很多字他根本就不认识。
浅论苏轼的旷达情怀天津科技大学材料科学与化学工程学院1103s214 汪兵摘要:吾谓苏子,自北宋以来,文学之最者,词风之达者,莫过于东坡一人而已。
纵观苏轼一生,仕途上的不顺,宦海沉浮。
然而这些挫折并未使之意志消沉下去,相反,正是这些挫折,使他变得“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的超凡脱俗,有着“也无风雨也无晴”的旷达人生情怀。
面对生活的苦难,他始终表现出洒脱达观的旷达情怀,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让千年之后的我们为之倾倒为之投去敬重的目光。
本文浅论苏轼旷达情怀的形成原因,本是出自童子之手,如有见笑大方之家者,亦已焉哉。
关键词:苏轼、旷达、人生儒家经典著作《大学》里说道“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一信条千百年来都深深地影响了中国古代的天下文人,他们胸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宏愿而踏入社会生活。
然而,从中国古典文献中不难发现,历史上有多少思想文化巨人,他们却发现他们最初的抱负和以后的遭遇几乎常常处于一种尴尬的对立状态。
“众人皆醉我独醒,举世皆浊我独清”的屈子,心怀楚王,却最终“葬乎江中鱼腹尔”,放荡不羁的阮籍穷途而哭,“不为五斗米而折腰”的陶潜,“感于漂母惠愧我非韩才”,北宋的苏轼同样也没摆脱这种尴尬的状态。
一、苏轼简介苏轼生于1037年1月8日(景佑三年十二月十九日)生于眉州眉山(今属四川)。
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
在文学艺术方面堪称全才。
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共为唐宋八大家,人称“三苏”。
他是宋仁宗嘉佑二年(1057年)的进士,官至翰林学士、知制诰、礼部尚书。
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并称“苏辛”,有《东坡全集》、《东坡乐府》。
苏东坡是词史上一个词派的开创者,是一个新的历史阶段的揭幕人.苏词内容充实,风格多样,故为当世学人所崇尚;北宋之后,苏词对南北两方均有深远的影响:在北方,《东坡乐府》盛行于中州,著名词人蔡松年、吴激、元好问《中州集》所搜集的词作,几乎都以苏词为依归;在南宋,叶梦得、陈与义、张孝祥、辛弃疾等,他们的爱国词成为南宋词坛的主流,直至元与南宋灭亡,苏词一直滋养和影响着后世的词人,熏陶着之后的历代文人,也是我所崇敬的文人精神偶像。
苏轼的旷达情怀所谓旷达,在《现代汉语词典》中解释为“心胸开旷,想得开。
”在《词源》中解释为“心胸开旷,举止无检束。
”苏东坡的确如此,这种身处逆境之中,既保持一种超然物外,随遇而安的达观胸怀,又始终不放弃对人生的热爱,对美好事物追求的态度,就是苏轼旷达精神的所在。
一、苏轼旷达精神的表现苏轼的旷达精神表现在许多方面,他对政治荣辱、对家庭的磨难离散、对自身生活、对后学僚属等方面的态度,就可以看出他的这种胸襟。
对待政治荣辱但苏轼没有被压倒,在创作上,他仍保持乐观。
如:“半醒半醉问诸黎,竹刺藤梢步步迷。
但寻牛矢觅归路,家在牛栏西复西。
”(《被酒独行,遍至子云、威、徽、先觉四黎之舍三首》之一)“寂寂东坡一病翁,白发萧散满霜风。
小儿误喜朱颜在,一笑哪知是酒红。
(《纵笔三首》之一)“霹雳收咸暮雨开,独凭栏槛倚崔嵬。
垂天雌霓云端下,快意雄风海上来。
”(《儋耳》)“北船不到米如珠,醉饱萧条半月无。
明日东家当祭灶,只鸡斗酒定膰吾。
”(《纵笔三首》之三)。
这些诗里,看不到苏轼身陷南荒,老病交加的困境和窘态,展示给你的是那里的海风快意,民风淳民,自得其乐。
特别是他渡海北归的那首诗“参横斗转欲三更,苦雨终风也解晴。
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
空余鲁叟乘桴意,粗识轩辕奏乐声。
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
”这次北归,苏轼只是遇赦而已,并非回京作官。
同时,这首诗写在他迭经打击之后,写在险象环生的海浪海风之中,写在他终生坎坷,即将辞世的前一年,此时此刻,一般人都会痛定思痛,感慨万分。
但是在诗里,我们看不到愤怒与忧伤,所看到的,是对莹洁无尘的人格和心灵的自我鉴定,是对此理性的美学审视;那可能带来舟覆人亡的风啸涛吼,成为雄壮的音乐;那缺医无药的瘴疠之地,成了他一生中最适于观赏的奇绝之处。
这里,所表现的平和心态,洒脱风度,乐观精神,豪迈气概,可与“大江东去”那首词相提并论,其心胸之旷达,于此得到了充分的集中的展示。
对待家庭磨难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目录前言 (1)一、苏轼对词的革新 (1)(一)苏轼对词的内容进行了革新 (2)(二)苏轼对词的创作形式进行了革新 (2)(三)苏轼对词的风格进行了革新 (3)二、苏轼旷达词风形成的原因 (3)(一)苏轼的人格情怀对其词作的影响 (4)(二)儒道释思想对苏轼词作的影响 (4)(三)苏轼的思考模式对其词作的影响 (5)三、苏轼旷达词风的具体表现和特点 (6)(一)苏轼词风的分界 (6)(二)苏轼的旷达词风的主要表现 (7)1、淡化自我,物我合一 (7)2、处变不惊,随遇而安 (8)3、淡泊明志,超然自适 (10)四、苏轼词风之我见 (10)(一)苏轼与辛弃疾词风的比较 (10)1、超功利与功利境界 (10)2、旷达与豪放 (11)(二)旷达背后的悲慨 (12)(三)我见苏轼之旷达 (12)结语 (14)谢辞 (14)参考文献 (15)前言苏轼,字子瞻,后来谪居黄州自号“东坡”,故人又称“苏东坡”.史书记载苏轼“身长八尺三寸有余,为人宽大如海"。
他在书法、散文、绘画、诗词等方面都造诣很深,尤其是对词的贡献。
①可以说他是中国文学史尤其是中国词学史上的一位泰斗级的人物,是中国词坛第一人。
只要提到宋词,人们往往先想到他的“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苏轼与父苏洵、弟苏辙并称“三苏",唐宋八大家之一,豪放派词人代表。
在中国词坛上,苏轼是位开宗立派的人物,他的词远胜过他的诗歌、散文在各自领域内的地位。
苏轼主张“以诗为词",大胆对当时的文坛进行革新,突破词的旧体制、旧格式和旧有的模式,一扫当时北宋词坛盛行的香罗旖旎之态,为词的发展开拓出新的领域,词在他的手中得到了空前的解放,词的水平得到前所未有的提高,对后世影响深远,为后世词坛的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②一、苏轼对词的革新苏轼对词的革新是全方位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浅谈苏轼词与柳永词的历史地位》刘季,青岛教育学院学报,第15卷第4期,2002年12月②《试论苏轼词小黄做在词史上的重要地位》李熙庭,浙江教育学院学报,第3期,2005年5月(一)苏轼对词的内容进行了革新以往的词就是描写儿女情长,表达思念情怀,抒发抑郁感慨的突破口,词意含蓄,风格以清丽婉约为主.当时的诗人都认为词是不能登大雅之堂的闲趣,只适合用来打发时间,发发牢骚,他们将有社会意义,意境开阔的内容都写进诗里,而词这种被视为“小道”的体裁就仅限于写些男欢女爱,情感相惜的内容。
浅论苏轼的旷达及其思想根源【摘要】苏轼一生坎坷多难,但他始终没有沉沦,而是一直保持着对美好未来的追求,其旷达情怀堪为世人典范。
研习其旷达精神之内涵,把握旷达精神并探求其思想根源,于人不无借鉴作用,于时不无现实意义。
文章先从苏轼的生平写起,先介绍了苏轼旷达的表现方式:哲理的思考人生和放达的寄意山水,再写苏轼旷达的思想根源是其以儒为主、兼容佛老的人生观。
【关键词】苏轼旷达思想根源中国封建社会的文人,大多是抱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宏伟抱负而踏入社会生活的。
然而,当我们具体去审视一个个古代文人的时候,却发现他们最初的抱负和日后的遭遇经常处于一种尴尬的对立状态,就连“怀瑾握瑜﹑独善其身”的退身之路也在强大的社会异己力量的冲击下而荆棘丛生。
从“沅湘流不尽”的屈原到“徘徊将何见,忧思独伤心”的阮籍,从超然物外的陶渊明到先天下之忧而忧的范仲淹,在他们身上都显示出矛盾而同一的人格特征:狂放而又拘谨,进取而又淡泊,既为君报国又为己全性……北宋文豪苏轼则可以说是这些封建文人“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典型代表。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
父亲苏洵是古文名家,母亲程氏有知识且深明大义。
宋仁宗嘉祐元年,他与父亲一起到京城,次年与弟弟苏辙一同进士及第,六年,又应制科考试,列为三等(宋代的最高等)。
苏轼入仕后奋厉有用世之志,他为人坦荡,讲究风节,有志于改革朝政且勇于进言。
当时,正值王安石厉行新法,苏轼从变法的实际效果考虑,不同意王安石的一些措施,因而被放外任,通判杭州,后又知密州、徐州。
苏轼在地方上勤于政事,政绩卓著。
后来,御史台有人居心不良,罗织罪名,诬陷他以诗讪谤朝廷,被捕入狱,酿成了著名的“乌台诗案”,险遭不测,出狱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后哲宗即位,高太后临政,尽废王安石新法,苏轼因属于旧党被召回,官至中书舍人。
但苏轼在多年的贬谪生涯中,了解到王安石新法有许多好处,反对司马光等人尽废新法的主张,于是又被放外任,历任杭州、扬州等地知州。
绪论宋代文人有强烈地结盟思想,几乎每个时期都会出现领导风气地文坛盟主.苏轼在诗词文赋、文学理论、琴棋书画均超越常人,并都有极高深地造诣,有“宋代文学第一人”地头衔.故苏轼也就成为了宋代文学成就最高地代表,引领宋代文学风骨,是宋代文学一面屹立不倒地旗帜.苏轼岁中进士,以儒家经世济民为政治思想,以儒学为根本而浸染释、道地思想是他人生观地哲学基础,入仕后奋厉有用世之志,但由于苏轼注重政策地实际效果,秉持“渐变”地思想,他既反对因循守旧,主张变革,但又表现出一定地保守性,结果多次受到排斥和打击.苏轼一生仕途坎坷,屡遭贬谪,未能充分施展他地政治才干.但是从“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自题金山画像》我们还是可以看出苏轼一生旷达为怀地品性.宦海沉浮,苏轼虽深切地感受到人生如梦,但是并未因此否定人生,而是力求自我解脱,始终保持顽强乐观地信念和超然自适地人生态度.苏轼是一个随缘自适、安和处世、放达乐观地人,而且善戏谑,喜幽默,这就构成了他“坡仙”地形象.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十年生死两茫茫.不自量,自难忘.“十年生死两茫茫.不自量,自难忘.”每每读到他地这首悼亡词《江城子》,我总会被感动,然后在心里想象苏轼写这首悼亡词地悲痛.两人一生一死,时隔十年,无法相见,思念或许已经变得茫然了吧.不让自己去想念,却发现早已难以忘怀.岁月地流逝,生活地变迁,非但没有冲淡他对妻子地深情一片,反而随着时间地沉淀,他地思念之情愈深、愈浓.不愿去思量,也不敢去思量,思念却一直盘旋地自己地心头,解不开,也拂不去. 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如果分开地距离是看得见地,纵使山遥水阔,世事茫茫,终会有再见面地一天;而现今,摆在面前地是生死地距离,是看不见地,无法逾越地,也是没有办法期待地距离.死者对世间地冷暖已经茫然无知了,但是活着地人呢,两鬓霜白,只能孤独地守在坟前,诉说无人倾听地肠衷.那些缠绕在风中地,是满满地没法解开地思念与深情.苏轼与亡妻不可逾跨地生死距离,透着他与妻子再也不能相逢地浓浓地悲凉与遗憾.古代文人,为妻子写悼亡词地人是极少地,这首悼亡词,写出了十年来苏轼对亡妻地悲切思念,同时也吟唱了对亡妻至死不渝地深情.让我们看到了苏轼这样一个至情至深地男子.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现在,我们换个角度来看这首悼亡词,主要抒发地是苏轼十年来对亡妻地思念之情,同时也掺杂了苏轼自己因仕途多艰带来地人生忧伤.回首看,原来和妻子在一起地美好日子历历在目,现今妻子早已离去,留下自己无处诉肠衷.但即便如此,苏轼选择地不是逃避,而是勇敢地去面对.借助诗、词、散文等方式来抒发自己地纠结和苦闷,进行自我疏导,这何尝又不是一种旷达地心态呢.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苏轼学识渊博,思想通达,在北宋三教合一地思想氛围中如鱼得水.正是因为这样,他富于创新,提倡艺术风格地多样化和生动性.他地散文既有孟子和战国纵横家地雄放气势,也有庄子地丰富联想和自然恣肆地行文风格.他秉性正直、为人坦率,对社会现实地看法和对人生地思考都可以在他地诗中体现出来.特别是他地说理诗,不是经过逻辑推导或议论分析所得,而是通过生动、鲜明地艺术意象自然而然地表现出来地.例如他地《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苏轼读书破万卷,对诗歌艺术技巧地掌握达到了得心应手地纯熟境界,并以翻新出奇地精神对待艺术规范,纵意所如,触手成春.他在创作中注重阳刚之美与阴柔之美互相渗透,互相调节,做到刚柔相济,呈现出“清雄”之风.自然苏轼地词和他地诗一样,表现出充沛地激情,丰富地想象力和变化自如、多姿多彩地语言风格.他追求壮美地风格和阔大地意境,他主张作词应抒发自我地真实性情和独特地人生感受.他有时把自然山水地关照与对历史、人生地反思结合起来,在雄奇壮阔地自然美中融注入深沉地历史感和人生感慨,如《念奴娇·赤壁怀古》;有时又钟情于和谐宁静地自然山水,借以表现忘怀物我、超然自适地人生态度,代表作是《西江月》.眼光独到,关注以前地词人从未关注地领域——充满泥土芳香和生活气息地乡村.苏轼地文学作品,虽气势雄放,语言却平易自然.这样特立独行地文人,毕然会成为一个朝代地旗帜.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苏轼一生仕途坎坷,屡遭贬谪.贬谪黄州是苏轼思想创作地转折点,苏轼以儒家忠义思想自励,胸存浩然正气,但此时,已经渗入大量地佛道两家思想地影响,外儒内佛,以求身处逆境时地精神解脱,始终保持旷达、乐观、向上、任性逍遥和随缘自适.现存地东坡词,约有四分之一写于贬黄州期间.苏轼被贬至惠州、儋州时,已经是饱经忧患地垂暮之人,但创作激情仍未衰退,而且在艺术上进入了精深华妙地新境界.贬谪生涯使苏轼更深刻地理解了社会和人生,也使他地创作更深刻地表现出内心地情感波澜.在宋代就有人认为贬至海南并不是苏轼地不幸,逆境是时代对这位文学天才地玉成.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苏轼服膺儒家经世济民地政治思想,苏轼岁中进士,岁又中制科优入三等,想要在政途上大有一番作为,入仕后奋厉有用世之志.他为人坦荡,讲究风节,有志于改革朝政,并且勇于进言,非常注重政策地实际效果.他在王安石厉行新法时持反对态度,当司马光废除新法时又持不同意见,结果多次受到排斥和打击.元丰三年,御史官员从他地诗文中搜索材料,说他讥讽皇帝,诋毁朝廷,而把他逮捕,制造了一起“文字狱”,史称“乌台诗案”,次年被贬谪,安置黄州.此后,苏轼又几经沉浮,先后被贬于定州、知州、惠州、直至儋州.在外任时勤于政事,尽力为地方上多做实事.他先后在杭州、密州、徐州、湖州任地方官,灭蝗救灾,抗洪筑堤,政绩卓越.贬到惠州后,他还捐助修桥两座.晚年更被一贬再贬,直到贬到离京城最远地海南,食芋饮水,与黎族人民一起过着艰苦地生活.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苏轼对社会现实中种种不合理地现象抱着“一肚皮不合时宜”地态度,始终把批判现实作为诗歌地重要主题.在他任地方官地时候,深入了解民情,常把耳闻目见地民间疾苦写进诗中.如写北方遭受蝗旱之灾地农民,南方水灾侵袭下地百姓,还有在沉重地赋税艰苦生活地农民.更可贵地是,苏轼对社会地批判并未局限于新政,也未局限于眼前,他对封建社会中由来已久地弊政、陋习进行批判,体现出更深沉地批判意识.然而他一生仕途坎坷,屡遭贬谪,未能充分施展他地才干,然而只要环境允许,苏轼总是尽力有所作为.《江神子·密州出猎》这首词就表现了他希望驰骋疆场、以身许国地豪情壮志.伴随着宦海沉浮,经历了人生挫辱地他,虽然看清了政治斗争中不可避免地阴暗和险恶,也感受到了人生地无奈,但是这并没有磨灭他满腔地爱国热情和忧国忧民地赤诚.只要有机会、有条件,苏轼总不会放弃为国效忠、为民效力地信念.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苏轼地一生,从政约年,基本上是在新旧党争地漩涡中坎凛起伏地度过.但是苏轼对苦难并非麻木不仁,对加诸于其身地迫害也不是逆来顺受,而是以一种全新地人生态度对待接踵而至地不幸,把儒家固穷地坚毅精神、老庄轻视有限时空和物质环境地超然态度,以及禅宗地平常心对待一切变故地观念结合起来,做到蔑视丑恶,消解痛苦.苏轼始终保持着坚定、沉着、乐观、旷达地精神,这使得他在逆境中依旧能保持浓郁地生活情趣和旺盛地创作活力.经过人生地起起伏伏,苏轼深切地感受到人生如梦,但他并未因此而否定人生,生活阅历极为丰富地他,对人生地思考也是深刻地,力求自我解脱,始终保持着顽强乐观地信念和超然自适地人生态度,这就使苏轼对荣辱沉浮持有冷静、旷达地态度.进退自如、宠辱不惊,这是苏轼站立地人生姿态,也成为了后代文人景仰地范式.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写到这里,我仿佛看见了天空下着绵绵细雨,东坡先生独自走在林间小道里,任凭雨点飘落在他身上,边走边低声浅唱道“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目录引言 (3)一、“坡仙”苏轼 (3)二、苏轼词的多样性 (3)(一)苏轼的豪放词 (4)(二)苏轼的清旷词 (5)(三)苏轼的婉约词 (7)三、苏轼的人生态度 (8)(一)苏轼的豪气 (8)(二)苏轼的旷达 (9)(三)苏轼的悲壮 (9)四、结论 (9)参考文献 (11)浅论苏轼词中的旷达人生态度摘要北宋著名诗人苏轼一生中创作的作品,涉及的领域非常广泛。
他创作的作品,与他本人的人生经历以及仕途经历等有着非常深远的联系。
本文以苏轼的作品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苏轼的作品风格以及作品主题展开研究,我们可以看到他的旷达人生态度,并且也能够感受到他的人格魅力。
他的作品所展现的积极乐观的心理以及坦然面对得失的生活态度,对于现代人来说都起到很好的教育意义。
关键词:苏轼;苏轼作品;人生态度引言文人的作品风格是他们思想、性格、气质、禀赋、才华等因素的综合体现,并且风格也是因人而异的。
不同的文人,就会有不同的风格。
即使是同一个人,风格也会改变,所以,往往一个作家也会表现出不同的艺术风格,苏轼就是其中的一个典型代表。
苏轼诗歌的内容融合了他的政治生涯和人生经历,包含了广泛的人生经历和丰富的知识。
因此形象、鲜明、生动苏轼的作品风格可分为三种,婉约、豪放、豁达。
豪放词属于他人生其中一个阶段的文学风格,而这种风格的形成与其人生经历无不关系。
一、“坡仙”苏轼作为宋代著名的作家,苏轼一直被世人推崇为“坡仙”。
苏轼是中国古代最有爱心最有魅力的文学作家,同时又是遭受磨难最重的文人之一。
他一生坎坷被贬四次,身历八州,一个人的痛苦是如此之多以至于命运似乎是不公平的。
但在北宋数千代之后,我们觉得轼的命运是公平的。
因为正是这些苦难使苏东坡留下很多千古名作,以及“坡仙”的称号。
苏东坡在中国历史上的特殊人物不仅仅是他的身份地位,林语堂先生作《苏东坡传》有这样的疑问,‘他是一个诗人、作家,写文章,还是一个政治家,有道德的心的人民?一个老是卷入党派斗争的人,还是那个打通了儒释道的哲学家?他是月下行吟的诗人吗?”而宋代文士戴复古在《赤壁》中直呼苏轼“长江酩明月更忆老坡仙”,为“坡仙”的称号。
浅论苏轼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学生姓名:郭婷学号:20030214366文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指导老师:张振龙职称:教授摘要:在中国文化史上,苏轼是一位杰出的文人。
他受到了儒释道三种思想的影响。
虽然苏轼一生坎坷,但是他从自身的生活经历出发对社会和人生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并将这种思考融入到文学创作中,表现出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关键词:苏轼;旷达;乐观;人生态度Abstract: On Chinese history of culture, Su Shi is distinguished one man of writers. He has accepted Confucian explaining the effect saying that three grow thought. He sets off from self's the experience living although Su Shi has bad luck all one's life, having carried out the thorough thinking on society and life , this is thought deeply and melting to enter the attitude creating middle to literature , showing Broad-minded , Optimistic life.Key word: Su Shi; Broad-minded; Optimistic; Life manner在中国文化史上,苏轼是一位杰出的文人。
他在当时文学创作的各个领域(诗,文,词,赋)都取得了极高的成就。
同时,他又是经历磨难最多,生活起伏最大的作家之一。
但是历经宦海风波的苏轼看穿了社会和人生的一切,他对社会和人生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并将这种思考融入到自己的文学创作中,表现出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苏轼诗歌悲剧意识的消解和超越方式———兼及苏轼诗歌豪放风格成因分析◇张永宽*苏轼是中国“豪放派”文学中首屈一指的大家,其豪放超脱、旷达不羁由来有因,是在经历悲惨的人生命运、面对人生困境之时,对内心兴起的悲剧意识进行消解和超越而形成的。
苏轼诗中流露着老病缠身、人生苦短的生命悲剧意识,德位不匹、历史虚无的历史悲剧意识,飘零无定、亲友乖隔的宦游悲剧意识,政敌迫害、壮志不酬的政治悲剧意识,人生如梦、世界泡影的价值悲剧意识,暴露了人生和世界的悲剧真相。
但他并未因此颓废沉沦,而是积极突围,对悲剧意识进行消解和超越,用旷达和豪迈反抗人生悲剧,成为中国文学中一颗耀眼的明星。
本文对苏轼诗中悲剧意识的几种超越方式展开详细论述。
一、向世间感性生活沉入儒家文化鲜明体现了悲剧意识不注重外在超越的一面,即不依赖上帝、天国和居于现象界之上的先验理念世界,而注重现实、世俗的人世间及其日常的感性生活,在“此世间”寻找价值和超越。
常见的就是渗透于文学中的追求现世生活甚至及时行乐的思想。
物质生活有时能给人带来肉体快乐与精神愉悦的双重效果,暂时消除心理痛感和不良情绪,从而缓解意志与现实之间紧张的压力。
疾病缠身,时感生命短暂、世事无常的苏轼也不例外。
·15·苏轼诗歌悲剧意识的消解和超越方式*作者简介:张永宽,文学硕士,清华大学附属中学教师。
项目基金:中国人民大学“中央高校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学科)和特色发展引导专项资金”支持,项目批准号(16XNL008)。
中国苏轼研究(第八辑)(一)饮酒饮酒是包括苏轼在内很多文人的重要行乐方式。
“顾惭桑榆迫,岂厌诗酒娱。
”[1]2177(《和陶赠羊长史》)“在时光飘忽、人生苦短的死之悲的背景下,在对人生之乐的追求里,酒的位置一下子就重要起来。
”[2]197久而久之,酒便获得了某种文化品格,饮酒成了摆脱政治现实、消解悲剧意识的一种物质手段,体现了文人的独立人格,不少诗文名篇正是乘着酒兴得以完成,或是直接为赞美酒的“品德”而作。
文学评论·古典文学论苏轼诗词中的旷达风格的成因王泽蕙 温岭市第二中学摘 要: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坛领袖,在诗词、绘画和书法方面具有较高的造诣。
苏轼虽一生坎坷,宦海沉浮,历经多次升职被贬,但却一直宠辱不惊,人生坦然。
种种原因,使得苏轼的诗词中满是旷达的人生写照,也开创了豪放派的新风格,对后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本文主要围绕苏轼诗词中旷达风格的成因展开描述,从不同角度说明其诗词旷达风格的形成乃情理之中。
关键词:苏轼;诗词;旷达风格;成因[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9)-03-107-01苏轼(1037-1101),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和画家,生于眉州眉山(现今四川眉山),字子瞻,又字和仲,世人尊称其为苏东坡,同时位于“唐宋八大家”和“宋四家”之列。
他的诗词成功引领了北宋文学在历史上的重要地位,是不可多得的文学大家。
他一生积极致力于出世,希望能够为国为民多做事,虽然他的一生为官清廉,为国贡献智慧,兴修水利,传承文化,培育人才,但却屡屡不顺,被贬数次,经受牢狱之苦,最终客死他乡。
回顾他的一生是悲情的,然而,我们却未能看到悲情的苏轼,他一直旷达超然,乐观豁达,随遇而安,或许正是他的生平,人物性格形成了他诗词的旷达豪放之风。
接下来我们将从几个方面来具体探讨他旷达豪放诗词风格的成因。
一、家庭因素众所周知,“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对于孩子的影响从小就根深蒂固在每个孩子的心中,并以一种潜移默化的形式表现在对未来生活事件的指导之中。
心理学研究发现不同的教养方式对于孩子的人格塑造会产生较大的影响。
当然,这不仅适用于当今时代,在古人时代也同样有效。
苏轼出生在一个富有教养的家庭,他的父亲苏洵——“唐宋八大家”之一,擅长散文写作,语言犀利,针砭时弊,信奉道教,喜结交道士,他的母亲程夫人,出生于名门世家,饱读诗书,通情达理,曾为年幼的苏轼讲解古代志士的英雄事迹,以此鼓励苏轼刻苦读书,求学奋进,对于苏轼的成就功不可没。
浅谈苏轼的旷达词风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即今四川眉山)人,是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散文家和诗人。
苏轼同弟苏辙、父亲苏洵合称“三苏”。
苏轼是苏洵的长子,从小跟随父亲读书,深受父亲严谨治学的影响。
苏轼幼年由于接受好的家教,年未及冠即“学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为以后进学和成为文坛盟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嘉佑二年(1057)与弟苏辙同登进士,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
熙宁二年(1069)夫丧守制期满还朝,为判官告院。
与王安石政见不合,反对推行新法,自请外任,出为杭州通判。
元丰二年(1079),罹“乌台诗案”,责授黄州(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本州安置。
宋哲宗即位,高太后临朝,被复为朝奉郎知登州(今山东蓬莱);元佑八年(1903),哲宗亲政,被远贬惠州(今广东惠阳),再贬儋州(今海南儋县)。
徽宗即位,遇赦北归,建中靖国元年(1101)卒于常州(今属江苏),年六十五,葬于汝州郏城县(今河南郏县)。
在中国词坛上,苏轼是位开宗立派的人物,词开豪放派,与辛弃疾并称“苏辛”。
他的词胜过他的诗歌、散文在各自领域内的地位。
苏轼主张“以词为诗”,大胆对当时的文坛进行革新,突破词的旧体制、旧格式和旧有的模式,为词的发展开拓出新的领域,为后世词坛的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其文纵横恣肆,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
苏轼的一生,仕途坎坷,在他的豪放词风中不失一丝悲凉,但他通过生命实践,向众人诠释了生命最高范式——“旷达”,这也是我最欣赏苏轼的一个主要原因。
苏轼的“旷达”包含着一种对社会的积极参与意识,是一种宁折不断、保持信心的乐观精神,他认为“君子可以寓意于物,而不可留意于物”。
苏轼常常在词中对自己的人生做深层次的哲理思考,最终落脚点却总是旷达地对待人生的波动与挫折,力求自我超脱,不因人生不如意而轻率地否定。
苏轼的旷达词风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对现实人生的热爱即使词人身处逆境,我们仍能看到他积极进取的态度和乐观向上的精神:在《水调歌头·黄州快哉亭赠张偓佺》中,他以“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这一豪气干云的惊世骇俗之语昭告世人:一个人只要具备了至大至刚的浩然之气,就能超凡脱俗,刚直不阿,坦然自适,任何境遇中,都能处之泰然,享受使人感到无穷快意的千里雄风。
目录内容摘要 (Ⅰ)正文目录 (Ⅱ)注释 (Ⅲ)参考文献 (Ⅳ)附录 (Ⅴ)后记(致谢) (Ⅵ)试论苏轼词的旷达风格内容摘要:苏轼虽然一生坎坷,但却始终能以旷达超然的态度坦然面对一切。
他兼取儒、佛、道众家之长,既能积极入世,努力去实践自己济世安民的理想,又能保持超然旷达的人生态度;他渴望归隐田园,追求精神人格的独立,但又未真正厌弃社会现实;他始终能以独特的眼光看待生活,在坎坷中找到生活的乐趣和希望,最终形成其超然旷达的性格,反映在文学创作上,使其诗词作品呈现出明显的旷达风貌。
苏轼超然洒脱的人生态度及诗词作品的旷达风格,在当时和后世文学史上均产生极大影响。
本文仅就其词的旷达风格进行初步的分析论证。
关键词:苏轼旷达风格苏轼,北宋初人,号东坡居士,他是中国文坛的一位天才、奇才,千百年来为后人所倾慕。
历来评论者一般都认为,苏轼的词以豪放而称誉,在词的发展史上苏轼的主要贡献是创立了豪放派。
但是,仅仅用“豪放”二字不能概括苏轼词艺术风格的全貌。
苏轼词的艺术风格是多样化的,既有豪放词,也有婉转词,还有旷达词及风格自然清新的词。
而苏轼词的基调应是旷达,这种旷达的基调贯穿在他的大部分词作中。
本文拟就苏轼的旷达词风作深入分析。
一、苏轼旷达词风的体现(一)心与景会、神与物游,超越自我在这类词中,作者心与景会、神与物游,把自己有限的生命融化在无限的大自然之中,从而得到超脱。
如:《水调歌头•丙辰中秋》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偏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词的上片把酒问月,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在出世与入世问题上矛盾,以及最终否定出世、复归现实的思想过程。
下片对月怀人,阐发了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的生活哲理,并对弟弟等离别的人发出深挚祝愿,表现了他超脱、旷达的人生态度,是一首把自然与人生高度契合的咏叹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