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每日一题(第15周)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二)
- 格式:doc
- 大小:534.50 KB
- 文档页数:4
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二)1.【2014年高考江西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新石器时代前期的母系氏族社会大概相对说来比较和平安定,其巫术礼仪、原始图腾及其图象化的符号形象也如此。
仰韶型和马家窑型的彩陶纹样,其特征恰好是这相对和平安定的社会氛围的反照。
你看那各种形态的鱼,那奔驰的狗,那爬行的蜥蜴,那拙钝的鸟和蛙,特别是那陶盆里的人面含鱼的形象,它们虽明显具有巫术礼仪的图腾性质,具体含义已不可知,但从这些形象本身所直接传达出来的艺术风貌和审美意识,却可以清晰地使人感到:这里还没有沉重、恐怖、神秘和紧张,而是生动、活泼、纯朴和天真,是一派生气勃勃、健康成长的童年气派。
仰韶彩陶的特点,是动物形象和动物纹样多,其中尤以鱼纹最普遍,有十余种。
据闻一多《说鱼》,鱼在中国语言中具有生殖繁盛的祝福含义,但闻一多最早也只说到《诗经》《周易》。
那么,我们是否可以把它进一步追溯到这些仰韶彩陶呢?像仰韶期彩陶屡见的多种鱼纹和含鱼人面,它们的巫术礼仪含义是否就在对氏族子孙“瓜瓞绵绵”长久不绝的祝福?社会在发展,陶器造型和纹样也在继续变化。
和全世界各民族完全一致,占居新石器时代陶器的纹饰走廊的,并非动物纹样,而是抽象的几何纹,即各式各样的曲线、直线、水纹、漩涡纹、三角形、锯齿纹种种。
其实,仰韶、马家窑的某些几何纹样已比较清晰地表明,它们是由动物形象的写实而逐渐变为抽象化、符号化的。
由再现(模拟)到表现(抽象化),由写实到符号化,这正是一个由内容到形式的积淀过程,也正是美作为“有意味的形式”的原始形成过程。
即是说,在后世看来似乎只是“美观”“装饰”而并无具体含义和内容的抽象几何纹样,其实在当年却是具有非常重要的内容和含义,即具有非常重要的原始巫术礼仪的图腾含义的。
似乎是“纯”形式的几何纹样,原始人们的感受却远不只是均衡对称的形式快感,而具有复杂的观念、想象的意义在内。
巫术礼仪的图腾形象逐渐简化和抽象化成为纯形式的几何图案(符号),它的原始图腾含义不但没有消失,并且由于几何纹饰经常比动物形象更多地布满器身,这种含义反而更加强了。
2018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每日一题(第20周)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二)(含解析)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2018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每日一题(第20周)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二)(含解析))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2018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每日一题(第20周)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二)(含解析)的全部内容。
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二)1.【2014年高考江西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新石器时代前期的母系氏族社会大概相对说来比较和平安定,其巫术礼仪、原始图腾及其图象化的符号形象也如此。
仰韶型和马家窑型的彩陶纹样,其特征恰好是这相对和平安定的社会氛围的反照。
你看那各种形态的鱼,那奔驰的狗,那爬行的蜥蜴,那拙钝的鸟和蛙,特别是那陶盆里的人面含鱼的形象,它们虽明显具有巫术礼仪的图腾性质,具体含义已不可知,但从这些形象本身所直接传达出来的艺术风貌和审美意识,却可以清晰地使人感到:这里还没有沉重、恐怖、神秘和紧张,而是生动、活泼、纯朴和天真,是一派生气勃勃、健康成长的童年气派。
仰韶彩陶的特点,是动物形象和动物纹样多,其中尤以鱼纹最普遍,有十余种.据闻一多《说鱼》,鱼在中国语言中具有生殖繁盛的祝福含义,但闻一多最早也只说到《诗经》《周易》。
那么,我们是否可以把它进一步追溯到这些仰韶彩陶呢?像仰韶期彩陶屡见的多种鱼纹和含鱼人面,它们的巫术礼仪含义是否就在对氏族子孙“瓜瓞绵绵”长久不绝的祝福?社会在发展,陶器造型和纹样也在继续变化。
和全世界各民族完全一致,占居新石器时代陶器的纹饰走廊的,并非动物纹样,而是抽象的几何纹,即各式各样的曲线、直线、水纹、漩涡纹、三角形、锯齿纹种种。
考点11 散文词句内涵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三月惊蛰春始开雨辰①当蓄势已久的第一声闪雷划破早春的夜空,悠荡于旷野中的那一阵阵季风便日渐和畅起来,薰梅、染柳、催桃,土地变得松软了,冬眠昆虫蠢蠢欲动,“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
惊蛰,好似一个万物复苏的动员令,天地之间的浩瀚生机突然勃发,春天也由此拉开了序幕。
②在这个时候,天色如孩童变化无常的脸,或阴阴晴晴,或细雨蒙蒙,水汽的悄然升腾驱散了料峭轻寒,小草为大地铺展了浅浅绿意,一种清新、温润的气息在四周弥漫,让徜徉其中的你,感觉浑身通泰甚至有些许迷醉。
在某些地区,春的步履姗姗来迟,然而“冻雷惊笋欲抽芽”,地下的植物已被唤醒。
这一切无不表明,“春到人间草木知”。
③在江南水乡,“天开地辟转鸿钧”,万千条抽芽的柳枝经微微春风的吹拂,越发轻盈柔美,一片片鲜绿从芦苇丛的枯枝败叶中蹿出来,贴地而长的荠菜、马兰头、艾草、泥胡菜,仿佛一个个玲珑的乡村女孩,争相点缀着千里沃野。
④此时,行走于园林绿化带或杂草丛生之地,还得提防害虫的侵袭。
在江浙的某些地区,惊蛰到来之际有除虫习俗,人们把随带的扫帚插到田间地头,以示驱除虫害保护庄稼之意;或者在自家墙基、畜栏、厕坑等处撒上石灰末,在果树下洒上石灰水等等。
记得少儿时代常听家母念叨:“金(惊)蛰银蛰,人吃狗食。
刚出洞的蛇虫百脚是顶顶毒的!你可要当心哪!”⑤那时候,我们全家居住在一座墙院里,步出后门即是与菜园相连的一个池塘。
原本静静的水面,到了惊蛰,就会稀稀落落地响起蛙鸣,轻轻的,听起来像在敲着蒙布的小鼓。
深潜水底的鱼儿,偶尔也会浮游上来,一甩尾巴又不见了踪影。
耕耘菜园,铁耙翻起的蜂窝状泥块上,能看到好多条蚯蚓像幼鳝一样激烈地蹿跳。
公鸡打鸣似乎也不择时间了,冷不丁会拍动双翅啼叫起来,跃跃欲飞。
在隐蔽的墙脚边,还可发现蛇不知什么时候蜕下的皮,软不拉耷的一条,孩子们见了惊得大呼小叫。
万物跃动争早春的态势正在生动地上演着。
⑥向来靠天吃饭的农家,诚然不会在这晴雨交替的时光只顾陶醉于人间春色而坐失耕种的良机。
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三)1.【2015年高考课标全国Ⅱ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残春旅舍韩偓①旅舍残春宿雨晴,恍然心地忆咸京②。
树头蜂抱花须落,池面鱼吹柳絮行。
禅伏诗魔归净域,酒冲愁阵出奇兵。
两梁免被尘埃污③,拂拭朝簪待眼明④。
【注】①韩偓(约842~923):字致尧,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
这首诗是作者流徙闽地时所作。
②咸京:这里借指都城长安。
③梁:官帽上的横脊,古代以梁的多少区分官阶。
④朝簪:朝廷官员的冠饰。
这首诗的后两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表达了作者内心孤寂愁苦,但仍忠于大唐、心系故国之情。
通过参禅使自己平静,通过饮酒化解“愁阵”,表明他内心孤寂愁苦;避免染“尘埃”,整理朝冠期待“眼明”,表明他不愿依附奸佞,对大唐一片忠心。
2.【2015年高考山东卷】阅读下面的宋词,回答问题。
卜算子张元幹【注】风露湿行云,沙水迷归艇。
卧看明河月满空,斗挂苍山顶。
万古只青天,多事悲人境。
起舞闻鸡酒未醒,潮落秋江冷。
【注】张元幹,宋代爱国词人。
“起舞闻鸡酒未醒,潮落秋江冷”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作简要分析。
①化用祖逖的典故,表现作者胸怀大志,而报国之志难以实现,内心悲愤无奈;②寓情于景,描写江潮的退落和秋江的冷寂,委婉地表达了作者面对国势衰退内心的悲凉,寄寓了浓郁的爱国情感。
体内容分析思想情感。
名师点睛第一步,明确表达情感的手法技巧。
表达情感的手法技巧有借景(画面)抒情、借物抒情、借行为抒情、借典故抒情等。
如第2题中“起舞闻鸡酒未醒”一句借用典故抒情,“潮落秋江冷”一句借景抒情,寓情于景。
第二步,仔细审视诗歌中的景、物、行为或典故的特点。
典故所表达的情感一般是固定的,这就要求考生必须熟悉这些典故的象征意义。
如第2题中下阕所用的典故“闻鸡起舞”表达的是报效国家的愿望。
景物常常与表达的情感之间有相似性,如第2题中“潮落秋江冷”用“落”和“冷”字表达报国之志无法实现的失落。
另外,景物的描写角度、色彩的变化常常体现了情感的变化。
2018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每日一题(第15周)周末培优(含解析) 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2018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每日一题(第15周)周末培优(含解析))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2018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每日一题(第15周)周末培优(含解析)的全部内容。
周末培优1.【2015年高考课标全国Ⅰ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发临洮将赴北庭留别①岑参闻说轮台路②,连年见雪飞。
春风不曾到,汉使亦应稀。
白草通疏勒,青山过武威.勤王敢道远,私向梦中归.【注】①临洮:在今甘肃临潭西。
北庭:唐六都护府之一,治所为庭州(今新疆吉木萨尔北)。
②轮台:庭州属县,在今新疆乌鲁木齐。
与《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相比,本诗描写塞外景物的角度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本诗描写的边塞风光并非作者亲眼所见,而是出于想象。
从标题可以看出,作者此时尚处于前往边塞的途中;开头“闻说"二字也表明后面的描写是凭听闻所得。
可见诗中描写均出于想象。
由此即可得出答案。
2.【2015年高考浙江卷】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题目。
木兰花慢赠弹琵琶者(元)张伯淳爱当垆年少,将雅调,寄幽情。
尽百喙春和,群喧夜寂,老凤孤鸣。
都来四条弦里,有无穷、旧谱与新声.写出天然律吕①,扫空眼底②筝。
落红,天气暖犹轻。
洗耳为渠听。
想关塞风寒,浔阳月色,似醉还醒。
轩窗静来偏好,到曲终、怀抱转分明。
相见今朝何处?语溪③乍雨初晴。
【注】①律吕,此指乐律或音律。
②,一种弦乐器,如筝。
③语溪,溪水名,在今浙江桐乡。
分析上片与下片对琵琶演奏描写角度的差异。
①上片从乐曲方面来描写(乐曲的演奏者、乐曲旋律的复杂变化、乐曲声律的高雅等),侧重正面描写、直接描写。
所谓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就是理解诗歌所描绘的内容,把握其中所蕴含的思想感情,分析其深层内涵及社会意义;所谓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就是对作者对诗歌中的景物、人物、事件等的态度进行评价,包括对作者在诗歌中所表现的观点的进步性和局限性进行评价。
综观近年来的高考语文试卷可知,高考对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考查,一般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对古代诗歌内容、主旨的评价,如2017年高考天津卷第14题的第(2)小题“简析第三联所表现的诗人心境”;二是对作者思想感情的评价,如2017年高考课标全国Ⅲ卷第15题“请从‘戏赠’入手,结合全诗,分析作者表达的情感态度”;三是对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评价。
高考对本考点的考查形式主要有:1.判断式。
如诗(词)中的某词(某句、某联)表达(蕴含、寄托)了什么思想感情等。
2.分析式。
即在明确诗歌的感情特点的前提下,要求考生结合诗歌中的形象或表达技巧进行分析。
3.评价式。
就是要求考生针对某人对某诗(词)的评价进行分析评判。
考生在鉴赏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时,必须明确诗歌的表层意思与深刻含意,要立足于对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的赏析,善于由此及彼、由浅入深地揣摩思考,把握诗歌的主旨和思想倾向。
在鉴赏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时,考生须注意理解要全面,评价要全面、准确、客观,不要犯片面性或绝对化的错误。
预计2018年高考对该部分的考查会有所加强,考生应引起重视。
考向一诗歌的思想感情1.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后面的题目。
卜算子【清】吴兰修园绿万重,月不下地,夜凉独起,冰心悄然。
惜无闲人同踏深翠也。
辄倚横竹写之.时甲戌七月十三夜绿翦一窗烟,夜漏知何许?碧月濛濛不到门,竹露听如雨。
独自出篱根,树影拖鞋去。
一点萤灯隔水青,蛩作秋僧语.前人评价本词蕴含的情感是“孤独而不哀伤”,请结合全词的内容简要分析.【答案】词中通过主人公的行踪为我们描绘了一幅令人神往的秋夜园林图:主人公夜半醒来,看到窗外绿雾如烟,皓月当空,听到露滴之声,于是披衣走到庭院之中,看到斑驳的树影、闪烁的萤火虫,听到犹如秋夜孤灯下僧人诵读经文之语的蟋蟀的叫声.整个画面清新明丽,似淡而浓,虽然表现了主人公孤单的处境,但孤寂之中透露出来的是主人公恬适宁静的心境,表达的是主人公在这宁静之中得到的愉悦之情,所以说词中的情感是“孤独而不哀伤”。
第04课新题一、(陕西省咸阳市2017年高三年级三模试题)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14〜15题。
己亥①岁二首•僖宗广明元年曹松苴一丿、泽国②江山入战图,生民何计乐樵苏③。
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
苴一K丿、传闻④一战百神愁,两岸强兵过未休。
谁道沧江总无事,近来长共血争流。
【注】①己亥:公元879年(乾符六年)的干支。
②泽国:泛指江南各地,因湖泽星罗棋布,故称。
③樵苏:打柴为“樵”,割草为“苏”。
④传闻:一作“波间”。
14.下列对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A.第一首开篇轻描淡写,让读者从那“战图”中去想象兵荒马乱、血流成河的现实。
B.“生民”一句借人民流离失所、不堪其苦的现状反衬樵苏生活之乐,凸显乐观精神。
C.“凭君” 一句直写作者对将领讲封侯事的厌弃态度,表达出心中对战争的痛恨之情。
D.第二首以“百神愁”之语痛斥战争的罪恶,用“谁道沧江总无食”反讽战事的频繁。
E两首诗风格迥异:其一用意曲折,语言委婉含蓄;其二着力用笔,表达直白显豁。
15•其一和其二两首诗集中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诗(其一)的最后一句加以欣赏。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4.BE15•①两首诗表达了作者对战争的控诉(战争给人民造成的深重灾难和浩劫),以及对百姓的同情的思想情感。
②“一将功成万骨枯”一句用了强烈的对比手法(以“一”与“万”、“荣”与“枯”的对照),突出枯骨意象,揭示出了“一将封侯,万人丧生”的现实本质。
③表达了作者感叹战争无情,并讽刺那些功成名就、黩武好战的将军的感情。
两首诗都表达了作者对战争的控诉(战争给人民造成的深重灾难和浩劫)和对百姓的同情的思想情感。
【解析】项,疔性民,一句借人民流离失所、不堪其苦的现状反衬樵苏生活之乐,凸显乐观精神"不正确,应为…生民'一句写只可惜这种樵苏之乐今亦不可真得,用"■乐"字反衬性民”的不堪其苦。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每日一题(第15周)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一)(含解析)不分版本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一〕高考频度:★★★★★┇难易程度:★★★★☆1.【XXXX年高考课标全国Ⅲ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编集拙诗,成一十五卷,因题卷末,戏赠元九、李二十①白居易一篇长恨有风情②,十首秦吟近正声③。
每被老元偷格律,苦教短李伏歌行④。
世间富贵应无分,身后文章合有名。
莫怪气粗言语大,新排十五卷诗成。
【注】①元九、李二十:分指作者的朋友元稹、李绅,即诗中的“老元〞“短李〞。
李绅身材矮小,时称“短李〞。
②长恨:指作者的长诗《长恨歌》。
③秦吟:指作者的讽喻组诗《秦中吟》。
正声:雅正的诗篇。
④伏:服气。
请从“戏赠〞入手,结合全诗,分析作者表达的情感态度。
①诗人戏谑友人,夸耀自己,通过诙谐的态度表现出对文学成就的自得;②诗歌并不全是戏言,也透露出一丝对自己现实境况的无奈与自嘲。
2.【XXXX年高考天津卷】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作答。
雨过至城西苏家【宋】黄庭坚飘然一雨洒青春,九陌净无车马尘。
渐散紫烟笼帝阙,稍回晴日丽天津。
花飞衣袖红香湿,柳拂鞍鞯绿色匀。
管领风光唯痛饮,都城谁是得闲人?【注】此诗作于宋哲宗元祐元年(1086),黄庭坚时任秘书省校书郎。
是年,长期贬谪外放的苏轼被授予翰林学士、知制诰等要职。
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雨后天晴访友的喜悦之情;仕途上的踌躇满志或忙中偷闲的快乐。
【解析】此题考查鉴赏诗歌思想情感的能力。
答复此题要注意分析两个方面:一是诗歌描写了哪些具体内容,二是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这首诗主要描写了雨过天晴后诗人到苏家途中看到的景色,如红花沾雨、柳色葱茏等,诗人这样写一方面表现了自己喜悦的心情,另一方面也表达出忙中偷闲的快乐,从颔联还能看出诗人的踌躇满志等。
3.【XXXX年高考北京卷】阅读下面诗歌,完成题目。
奉陪郑驸马韦曲【1】杜甫韦曲花无赖,家家恼煞人。
绿樽须尽日,白发好禁【2】春。
2018年4月27日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高考频度:★★★☆☆┇难易程度:★★★★☆【2015年高考湖北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赠郡侯郭文麓升副使序【明】唐顺之廉吏自古难之。
虽然,今之所谓廉者,有之矣。
前有所慕于进而后有所惧于罪,是以虽其嗜利之心不胜其竞进之心,而其避罪之计有甚于忧贫之计,慕与惧相持于中,则势不得不矫强而为廉。
其幸而恒处于有可慕、有可惧之地,则可以终其身而不至于坏,而世遂以全节归之。
其或权位渐以极,则可慕者既已得之,而无复有惧于罪。
至如蹉跎沦落,不复自振,则可慕者既已绝望,且将甘心冒罪而不辞。
是故其始也,缩腹镂骨以自苦;而其后也,甚或出于饕餮之所不为。
人见其然,则曰:“若人也,而今乃若是!”而不知始终固此一人也。
虽然,此犹自其既坏言之也。
方其刻意为廉之时,而其萌芽固已露矣。
苟捐之足以为名,而得之足以为罪,则千金有所必割;苟捐之不足以为名,而得之不足以为罪,则锥刀有所必算。
人见其千金之捐乃其奇节,而不知锥刀之算其真机也,从而谓之曰廉。
嗟乎!是安知古之所谓廉者哉?古之所谓廉者,必始于不见可欲。
不见可欲,故其奉于身者薄;奉于身者薄,故其资于物者轻。
虽其一无所慕与无所惧,而未尝不廉。
盖虽欲不廉,而无所用之也。
郭侯治吾常【注】,以平易岂弟、与民休息为政,而尤以清苦绳约自律。
余始见侯如是,则亦以为今之所谓廉者耳。
徐而与侯处,听其议论,察其志之所存,乃知侯非今之所谓廉者也。
侯性本澹泊,苦厌纷华,尝言曰:“我蔬食则喜,肉食则不喜;布裀则寝乃安,纻裀则寝不安。
”其奉身率如此。
侯盖古之廉者也。
闻侯之夫人亦乐于粝食敝衣,与侯所嗜好无异。
然则古之廉者,犹或不免于室人交谪,于是益知侯之为难能也。
侯居常三年,升山东副使以去,侯之僚霍君、裘君与其属武进尹杨君征余文为侯赠。
夫侯之廉,人既已尽知之,而奚俟乎余之言耶?虽然,余知侯之廉非出于慕与惧,而方其为守,则犹在有可慕、有可惧之地也。
自今以往,官益峻而望益隆,将可慕者得而可惧者去矣,侯之廉犹是也,而后人信之曰:侯果非慕与惧者也。
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二)1.【2016年高考江苏卷】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后面的题目。
成人不自在郭英德《西游记》记录了孙悟空从出生、成长、奋斗,直到成为“斗战胜佛”的曲折过程,揭示了一个深刻的人生哲理:成人不自在。
孙悟空的出生,和普通人大不一样,他是从石头缝里蹦出来的,摆脱了人与生俱有的社会关系。
用小说的话,就是“不服麒麟辖,不服凤凰管,又不服人间王位拘束”。
那么,作为一个原生态的人,他是不是就获得了真正的“自在”呢?这还不行。
他发现自己生活的环境太狭隘了,来来回回就在花果山上,交往的就是些个猴兄猴弟。
他想要拥有更大的空间和世界,所以去寻仙问道,有了种种法力。
一个筋斗云翻出十万八千里,生活空间如此之大,可以为所欲为,来去自如。
有了这么广阔的生存空间,就获得真正的“自在”了吗?还是不行。
孙悟空有一天突然悲叹起来,他看到老猴死去,想到自己迟早也要死去,于是到阎罗殿去把自己的名字从生死簿中勾掉,从而拥有了绝对意义上的“自在”。
但是对社会人来说,这却触犯了规范,社会不允许没有经过任何修炼就得到这种绝对自由。
孙悟空扰乱了正常的秩序,这必定要受到惩罚。
社会要么剿灭他,要么改造他。
小说采取了寓意性的写法,用“如来佛的掌心”代表一种无所不能的社会规范,个人有再大的能耐也逃不出如来佛的手掌心。
“个体人”一旦步入社会,就不可能再有绝对的自由自在了。
孙悟空遇到唐僧,投身西天取经的事业,这是偶然的事情吗?不完全是。
小说有一个寓意性的写法——“紧箍儿”。
紧箍儿是有形的东西,但却有无形的含义。
孙悟空头上的紧箍儿是怎么戴上的?是他自己戴上的。
他看到藏着紧箍儿的花帽子漂亮,就自己给自己戴上了。
这说明孙悟空是心甘情愿地接受社会规范,保护唐僧西天取经的。
“紧箍咒”有一个很雅的名字,叫“定心真言”。
只有把孙悟空的心“定”住,他才能真正地长大成人。
于是,西天取经,是孙悟空充分发挥个人能力的过程,更是他收心敛性的过程。
西天取经赋予孙悟空的任务,就是保护唐僧一步一步走到西天去,跋山涉水,不能偷懒。
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二)
1.【2017年高考天津卷】阅读下面的宋诗,按要求作答。
太湖恬亭
【宋】王安石
槛临溪上绿阴围,溪岸高低入翠微。
日落断桥人独立,水涵幽树鸟相依。
清游始觉心无累,静处谁知世有机。
更待夜深同徙倚[注],秋风斜月钓舟归。
【注】徙倚:徘徊,流连不去。
简析第三联所表现的诗人心境。
正因为能“清游”“静处”,享受清幽美景,诗人才能放下身边的俗事,觉得心无挂碍。
表现了诗人宅心事外,与世相忘的闲适之心。
2.【2016年高考山东卷】阅读下面的元曲,回答问题。
水仙子••舟中
孙周卿
孤舟夜泊洞庭边,灯火青荧对客船,朔风吹老梅花片。
推开篷雪满天。
诗豪与风雪争先,雪片与风鏖战,诗和雪缴缠。
一笑琅然。
结合作品,简要分析作者的感情变化。
孤舟夜泊、青荧客船、朔风等,表现了作者的孤独之感、羁旅之思;漫天飞雪激发了作者的创作豪情,风雪鏖战,“诗豪”与风雪争先,“诗”又与雪“缴缠”,表现了作者啸傲孤独于风雪的豪迈气概,“一笑琅然”,抒发了作者战胜困境的快意和乐观旷达的情怀。
【解析】“孤舟夜泊洞庭边,灯火青荧对客船”交代了孤舟夜泊的背景:时间是入夜,地点是洞庭湖,遥岸青荧的灯火,衬出了客船的冷寂。
孤舟无伴,船外又是昏茫茫一片,可想而知诗人是孤独寂寞充满羁旅之思的。
诗人只能蜷缩在船舱中,从而自然地度入“舟中”
的题面。
“朔风吹老梅花片”是意味深长的一笔。
在“夜泊洞庭边”的迷茫夜色中,是不可能望见“梅花片”的,可见全句是诗人的一种主观感觉。
结合题目的“舟中”二字,则可发现此处的“朔风”,实是诗人在封闭的船舱中所获得的听觉印象。
听觉印象而产生视觉效果,反映了朔风的劲烈。
这种强烈的风声使作者生发了“吹老梅花片”的联想,推篷是因为朔风的骤起,却得到了“雪满天”的全新发现,事出意外,惊喜顿生,难怪要“诗豪与风雪争先”了。
这一句中的“豪”字,不止属于“诗”,也是对“风雪”的形容。
以下写风、雪与诗情搅成一片,难分难辨,风雪催诗,“一笑琅然”,豪情快意顿时将先前的孤寂悲冷一扫而光。
3.【2015年高考重庆卷】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好事近
【清】黄之隽
高卧小船梢,仰看插江峰色。
都被绿痕皴断,是丛篁幽石。
天开十折画屏风,遮住半江黑。
仔细乱篙撑处,怕悬崖崩坼。
开头两句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表现了作者乘船观看山水时悠闲自得的心情。
卧”“仰看”这两个表示动作的词语,表达了作者惬意闲适的心境。
名师点睛
概括古代诗歌的思想感情是高考考查的重中之重,在历年高考古代诗歌鉴赏题中都有重要体现。
这类题的设题角度一般分为两种:一种是从诗词的全局入手,要求概括分析诗歌的思想内容,提问的方式往往为“写了什么内容”“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这首诗(词)的主旨是什么”“这首诗(词)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这首诗(词)表现了怎样的情趣(人生态度)”等;一种是就某几句或某一句设题,结合具体诗句的内容、意境、语言或表达技巧等来考查。
1.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瑞鹧鸪
辛弃疾
期思①溪上日千回。
樟木桥边酒数杯。
人影不随流水去,醉颜重带少年来。
疏蝉响涩林逾静,冷蝶飞轻菊半开。
不是长卿终慢世②,只缘多病又非才。
【注】①期思:地名,在今江西省上饶市。
罢官后的辛弃疾长期闲居并终老于此。
②长卿终慢世:汉代辞赋大家司马相如字长卿。
慢世,指傲世,以傲慢的态度对待世事。
词的最后两句表现了词人什么样的情绪?请简要概括。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早行
许浑
失枕①惊先起,人家半梦中。
闻鸡凭②早晏③,占斗④认西东。
辔⑤湿知行露⑥,衣单觉晓风。
秋阳弄光影,忽吐半林红。
【注】①失枕:失眠。
②凭:凭定,断定。
③早晏:早晚。
④占斗:“占”,占候,诗中指观察天文现象。
“斗”,指北斗星,古人依靠北斗星来指引方向。
⑤辔:驾驭牲口的缰绳。
⑥行露:指路旁的露水。
这首诗在抒情上有何特点?诗中诗人的感情有无变化?请简要分析。
3.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秋月
朱熹
清溪流过碧山头,空水澄鲜一色秋。
隔断红尘三十里,白云红叶两悠悠。
有评论者说,全诗无一笔写月,而处处见月,正如司空图所说“不着一字,尽得风流”。
你是否同意?请结合全诗简要说明。
1.词的最后两句表现了词人被罢官后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无奈与愤懑情绪。
怒之情。
2.①这首诗看似在单纯地叙事、写景,其实是将情感含蓄地蕴含在事与景中,寓情于事,寓情于景。
②诗人的感情有变化。
本诗前三联以诗人于“人家半梦中”而早起上路,晨鸡啼鸣,路径
昏暗难辨,以及湿辔之凉与衣单之寒等描写寓情于事,写出了诗人早行的孤寂、清冷与寂寥之感,而尾联则写秋阳初上,染红了旅途的丛林,以“弄”“吐”二字活绘出一幅壮丽的秋景图,色调由冷转暖,表现了诗人因爱秋日晨景而心情转向愉悦。
【解析】本诗前四句以“惊”“梦”“凭”“认”切入,通过叙事表达感情,后四句以辔、衣、秋阳、林红等景物间接表达情感。
诗歌中情感的变化一般不会直接呈现出来,而是通过所写行为或景物的变化间接表现出来,寓情于事,寓情于景。
因此考生应先将这些行为或景物提取出来,如前四句写“失枕”“半梦”“闻鸡”“占斗”等,表明出行之早;颈联写“辔湿”“衣单”,烘托诗人孤单寂寥的心情;尾联写“秋阳”“林红”,景物转向暖色调,表明诗人的心情转向愉悦。
3.同意。
前两句写清澈的溪水绕着碧绿的青山,缓缓而流,碧蓝的天空倒映在水中,两者融为一色,浑然一体。
正是因为有皎洁的月光,诗人才在秋夜中欣赏到水之清,感受到山之碧。
诗的第三、四句写诗人在静观秋光月色之时生出超尘脱俗、心旷神怡之感。
全诗写景抒情朴素自然,所有景物和感受都浸染着明亮、柔和的月光,而全诗又不着一月字,“尽得风流”。
(如果答“不同意”,理由充分即可。
)
今日收获如何?
总结一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