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工食品领域的科技人才需求及创新型科技人才的培养
- 格式:pptx
- 大小:167.58 KB
- 文档页数:41
学科交叉融合:新工科建设的重要路径林祥柽【摘要】学科之间广泛交叉、深度融合,已经成为现代科学和工程技术发展的重大趋势,对于推进新工科建设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当前,高校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还面临观念、组织、知识、制度等方面的障碍,亟需构建有利于学科交叉渗透、融合发展的组织架构、体制机制和良好环境,有效破除学科壁垒,实现不同学科协同发展、协同攻关、协同育人.【期刊名称】《中国轻工教育》【年(卷),期】2018(000)004【总页数】5页(P5-9)【关键词】学科;交叉融合;新工科建设;路径【作者】林祥柽【作者单位】天津科技大学,天津 30022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G647当今时代,学科之间广泛交叉、深度融合已经成为现代科学和工程技术发展的重大趋势,正深刻改变着大学的办学理念、组织结构、教育模式和管理制度。
多学科交叉融合,不仅能够产生新的学科专业、新的学科发展方向和增长点,而且能够产生新的研究成果、发明专利、工程产品、先进技术并推动新产业的形成[1],对于推进新工科建设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学科交叉融合:建设和发展新工科的必然要求学科之间交叉融合,是现代科学和工程技术发展的显著特征,也是发展新兴工科专业和培养新型工程科技人才的重要途径。
学科交叉融合是推动科技进步的重要动力。
从科学发展史来看,整个现代科学是沿着综合——分化——再综合的轨迹向前发展的。
[2]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科学活动已由个体行为显著地转变为群体性的社会事业[3],许多重大科技突破都孕育于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如诺贝尔自然科学奖成果中有半数以上属于交叉学科研究成果[4]。
进入新世纪以来,“自然科学奔向社会科学”[5]、“社会科学奔向自然科学”[6]等学科交叉融合的潮流更加强劲。
2004年,美国国家科学院协会发表《促进交叉学科研究》(Facilitating Interdisciplinary Research)的报告;2005年,中国科学院组织科学家提出了“21世纪100个交叉科学难题”,涉及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数学科学乃至哲学之间的大跨度、多方式的广泛交叉。
2021·10新工科背景下高校创新型工程人才的培养□王欣摘要:新工科背景下,培养具备科学品格与创新思维能力的创新型工程人才,为促进我国经济发展、提高我国国际竞争力提供智力保障和人才支撑,是当前高校的紧迫任务。
高校应精准把握国家战略和行业发展方向,围绕“坚持学生为本、注重工程训练、强化实践能力、培养自主创新”的育人理念,通过一系列具体举措,如推进课程内容与教学方法改革,定制适应科研创新需求的课程体系;推进软硬件资源共享,构建多元协同的科研创新实践平台;推进学生队伍与教师队伍协同并进,为科研创新提供源源不断的动能;推进校园文化建设与氛围营造,保障科研创新活动蓬勃开展等等,培养创新型工程人才助力经济转型升级。
关键词:新工科;高校;创新型工程人才作者简介:王欣,武汉轻工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党委副书记,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为党建与大学生教育管理。
(湖北武汉430023)DOI :10.19865/ki.xxdj.2021.10.027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5968(2021)10-0081-032018年3月,教育部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公布首批“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的通知》认定全国高校612个项目为国家新工科研究项目。
新工科建设旨在推动智能制造等新技术与传统学科的有机融合,将现有的传统工科专业改造为聚焦国家重大战略、引领行业发展的新型工科专业。
新工科背景下,高校应精准把握国家战略和行业发展方向,围绕“坚持学生为本、注重工程训练、强化实践能力、培养自主创新”的育人理念,培养创新型工程人才助力经济转型升级。
一、推进课程内容与教学方法改革,定制适应科研创新需求的课程体系1.开设精品科研创新训练课程。
高校应积极开设“科研训练”“工艺设计”等精品科研创新训练课程,让学生接受必要的科研创新理论培育和技能训练。
科研创新训练课程的课堂教学应以科学研究的自然过程为主线,采取开办专题讲座、引导学生参与科研实践和工程项目等多种方式进行,例如在创新设计与产品制作的专题讲座中,结合行业特点,对产品方案的确定、思路的设计、工艺流程以及近几年来各类大赛的获奖作品进行详细介绍,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是教育部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的重大改革项目之一,其目标是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能力强的优秀后备工程师。
我校(大连工业大学)以工科优势、专业特色突出、产学研合作密切等优势条件已于2011年成功跻身全国第二批“卓越计划”试点院校之列,生物工程(发酵)、材料成型与控制两个本科专业以及生物工程和纺织工程两个硕士专业获批“卓越计划”试点专业。
按照教育部和省里有关要求,我校创造性地开展了许多工作,切实有效地强化了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培养了他们的创新精神,通过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逐步形成了此培养计划的实践模式。
一、以“需、特、强”为原则遴选试点专业我校“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的遴选主要依据东北老工业基地发展需求和专业自身优势,注重学科、专业规划与产业规划的紧密对接,以“需(需要)、特(特色)、强(实力)”为原则,优先发展“轻工纺织类”学科领域的专业。
由于学校很早就与金城造纸股份有限公司、岳阳纸业股份有限公司、大连新希望纺织有限公司、辽渔集团、华润啤酒有限公司等企业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为轻纺和食品行业培养了成千上万的优秀工程技术人才,因此此次试点专业选择了本科和硕士两个层面、四个专业与方向,即“生物工程(啤酒)”和“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两个本科专业,“纺织工程”和“生物工程”两个硕士专业。
实践证明,这种从主客观实际出发的遴选原则,以及依托已有的校企合作经验在“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实施中是非常重要的第一步工作,为后续具体工作的开展提供了诸多便利和可能。
已离不开计算机辅助设计、辅助工程、辅助制造(CAD/CAE/CAM)。
这就要求从事塑料模具设计与制造的学生在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的同时,能够与时俱进地掌握模具设计与制造新技术和新方法。
因此,在塑料模具设计课程教学中引入三维软件Pro/E。
Pro/E设计模具功能十分强大,Pro/MOLDESIGN提供了方便的、实用的三维环境下模具设计与分析的各种工具,可以改变传统的注塑模具设计方法。
学制:四年(本科)授予学位:工学学士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有化学、生物学、食品工程、食品安全与营养、食品分析与检测等方面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能在食品领域内从事食品生产技术管理、科学研究、产品开发、工程设计及食品质量与安全检测、控制、监督、执法、管理等方面工作的复合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主干课程无机及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生物化学、物理化学、胶体化学、食品化学、食品微生物学、化工原理、食品分析、林产食品加工工艺学、食品工程原理、食品毒理学、食品营养学、畜产品加工学、食品卫生学、园艺产品贮存运销学、园艺产品加工学、农产品加工学、试验设计与统计分析、功能食品及其功能因子的检测、食品新资源开发与综合利用、绿色食品与有机食品等。
就业方向学生毕业后能从事各类食品生产企业的生产工艺设计、新产品开发、质量检测、经营管理等工作;食品的科学研究和成果推广工作;食品质量监督、海关、商检、卫生防疫、进出口等部门的产品分析、检测工作;相关的国家机关、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的工作等。
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业务培养目标:业务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有化学、生物学、食品工程和食品技术知识,能在食品领域内从事食品生产技术管理、品质控制、产品开发、科学研究、工程设计等方面工作的食品科学与工程学科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业务培养要求: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化学、生物学和食品工程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食品生产技术管理、食品工程设计和科学研究等方面的基本训练,具有食品保藏、加工和资源综合利用方面的基本能力。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1.掌握生物化学、食品化学、微生物学的基本理论与实验技术;2.掌握食品分析、检测的方法;3.具有工艺设计、设备选用、食品生产管理和技术经济分析的能力;4.熟悉食品工业发展的方针、政策和法规;5.了解食品储运、加工、保藏及资源综合利用的理论前沿和发展动态;6.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初步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
轻工食品的现状与发展前景发布时间:2021-07-28T10:27:52.857Z 来源:《中国科技信息》2021年9月上作者:严晓祥[导读] 轻工食品比较常见的有食物制造业、餐饮业、酒水业、奶酪业、食品加工机生产业、包装业等一系列的上下游企业。
通标标准技术服务(上海)有限公司严晓祥上海 200030摘要:轻工食品比较常见的有食物制造业、餐饮业、酒水业、奶酪业、食品加工机生产业、包装业等一系列的上下游企业。
轻工食品在经济社会中占据关键性的地位,也是国内生产业的一大支柱。
关键词:国内现状;产品创新;战略创新 1、食品工业的现状国内资本运营的食品集团也是轻工业食品发展的龙头企业。
他们大多主要从事糖果和发酵制品的生产经营,包括罐头食品、软饮料和冷饮。
这些企业大多是传统食品企业。
据不完全统计,几家龙头企业年销售收入31.6亿元,营业额也是高达50亿元,国外市场更是创收2亿美元。
以中国驰名商标和发展型企业为重点,是轻工和食品工业发展的重要战略之一。
例如,中国罐头行业的知名品牌大多已经完成了“品牌规模扩张成长”和“品牌群发展”两个阶段[1]。
国内食品企业正进入“品牌多元化经营”和“品牌国际化经营”的发展过程。
2、食品行业最新运行情况与其他工业部门相比,食品工业经济运行速度快、质量高、效益好。
对于食品行业来说,那些成熟的大集团生产的食品这些标椎要求基本能达标。
为了更好的适应全球健康食品消费的发展形势,适应全球便捷食品和冷藏食物的要求,产品可往细化包装、种类多样化、烹饪简化的发展方向推进[2]。
在此,轻工食品企业积极实施国家“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三绿工程计划”、“国家大豆行动计划”和上海“家庭厨房食品工程”“城市饮用水工程”以及食品进口国的技术标准。
坚持的创新和完善产品结构,对此,生产了罐头食品、糖果巧克力、饮用水、软饮料、冷饮、酒类、调味品等多种多样的具备轻工食品优势和特色的食品产品。
至今有神风巧克力、糖果、曲奇饼、大厂儿童巧克力、潮巴柠檬力宝糖、淀粉软糖和谢菲尔德饮料等,其中不乏国内第一款产品。
科技与创新┃Science and Technology&Innovation ·82·2021年第03期文章编号:2095-6835(2021)03-0082-03陕西轻工产业技术创新体系发展现状、成因及对策*刘娅娅,陶建宏,罗文春,赵玉(陕西科技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陕西西安710021)摘要:通过对陕西轻工产业技术创新体系现状和成因进行系统分析,将轻工产业技术创新体系转型升级与创新、绿色、协调、开放、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融合,从产业技术创新环境、主体、观念、动力、能力五方面提出发展建议,以助力陕西轻工产业转型升级与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陕西;轻工产业;技术创新体系;五大发展理念中图分类号:F272文献标志码:A DOI:10.15913/ki.kjycx.2021.03.0271问题提出轻工业相对于重工业而言,主要是与生产生活资料相关的工业,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它不仅能提供最基本的物质生产生活资料,还能繁荣市场、吸纳就业、满足生活、增加收入,是经济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进入新时代,中国经济社会向绿色发展方式转变,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成为一项基本国策。
轻工业一直是陕西省的优势产业,近年来全省轻工产业发展较为平稳,食品工业发展势头强劲,精制食用植物油、乳制品、白酒、啤酒、软饮料、卷烟、机制纸与纸板、纸制品、塑料制品等支柱产业地位进一步加强,纺织、造纸等行业有了长足进步,推动陕西全省经济平稳发展。
然而,由于陕西轻工产业整体技术更新较慢,受生态环境基础薄弱等因素制约,表现出轻工技术也面临创新力度不够、能耗偏高、产能过剩以及环境污染等问题。
所以,探究陕西轻工产业技术创新体系现状,分析其成因并提出相应对策以助力陕西轻工产业转型升级与高质量发展十分必要。
2陕西轻工产业技术创新体系现状2.1陕西轻工产业概况轻工业通常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使用的产品。
据统计,陕西轻工行业分布相当广泛,共有22个行业144个门类,其中绝大多数为中小企业。
自从实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发展战略,高校的“双创”教育成为高校人才培养中的重要环节,而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也是高校办学质量评估的一项重要指标。
食品工业是我国涉及民生的重要行业,食品类专业是集合了生物学、化学、食品工程学等多学科于一体的应用性专业,同时又是与日常生活紧密联系的专业。
当前,新工科的建设理念,让食品工业的人才培养又有了新的指导思想。
在“双创”教育背景下,培养专业知识丰富、实践技能扎实、创新创业能力突出的复合型、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成为食品类专业人才培养中的一项重要目标,因此要加强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对策的研究,助力食品行业创新发展。
一、食品类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现况食品类专业是一门紧密联系生产实践、应用性很强的专业。
当前,食品类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普遍不足。
学生对创新创业兴趣不浓,缺乏创新思维,以及持之以恒的创新毅力[1],也缺乏必备的创新技能,创新能力不足,如课程论文作业、毕业设计等新意不高,申报的项目创新性不强。
且大部分学生在组建项目团队时偏向同专业而非跨专业合作,导致在项目学科专业上缺乏交流,无法起到学科间的互补作用。
此外,还缺乏正确的心态,学生在参与创新活动过程中,往往怀有较强的功利性,抱着进那些易出成绩、出论文、获得奖励的项目的想法,渴望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得到较多的荣誉与回报。
这些急功近利的想法直接影响了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提升。
此外,由于当前我国大学教育仍没有摆脱应试教育模式的束缚,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也仅仅是在起步和实践阶段,学校对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多集中于创新创业理论的教育,缺乏长期规划。
虽然多数高校已设置了创新创业学院,对创新创业培养体系有了一定的科学谋划,也有了一批以专业指导学生创新创业为工作重心的教师,但更多的是理论层面的教学,缺乏实战经验,且主要面向精英学生,忽视了以提高整体创新能力为目的的广泛培养[2]。
虽然部分学校拥有校级孵化基地,但场所不大,影响力有限。
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探索作者:杨涛汪龙来源:《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3年第23期摘要:随着食品行业的不断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更加多样化。
尤其对应用型人才需求较为突出,针对这一情况,本文提出了几点关于高校培养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几点意见。
关键词:食品科学与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8(b)-0036-0221世纪,我国已经进入高等教育的大众化阶段,高等教育的深层涵义是高等教育类型结构的多元化和多样化。
发展应用型本科教育是高等教育发达国家和地区在知识经济社会和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的共同选择和普遍趋势。
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我国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应用型本科教育是我国大势所趋[1]。
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是培养具有良好政治思想素质,较高文化素质,具有一定外语水平,较好的计算机应用能力,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能较好的掌握食品加工技术,并在本学科及相关学科有一定科研能力与创新能力的高级技术人才[2]。
但由于食品行业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因此,在人才需求方面不仅仅需要研发性人才,应用型人才也尤其需要。
目前,我国部分院校的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在人才培养上,过多的重视科研性人才的培养,而在学生的实践能力、应用能力方面投入精力较少,导致学生毕业后不能满足企业的需求,因此,培养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不仅能够满足学生的就业需求,同时也是我国食品工业发展的必然需求。
1 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就业现状分析随着科技水平的不断发展,现代食品工业正在向着科学化、自动化、大型化方向发展。
食品工业在国内外的竞争,最终体现在技术竞争与人才竞争上。
食品工业的发展关键是人才培养。
随着行业人才需求量的增加,各大高校相继开设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
从最初的轻工院校,到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的农业院校,到现在的综合性大学、理工类大学等。
据初步统计,现已有超过两百所高校开设食品相关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