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观经济学(克鲁格曼)[第四章市场的还击]山东大学期末考试知识点复习
- 格式:doc
- 大小:85.00 KB
- 文档页数:2
微观经济学期末复习重点一:名词解释稀缺物品:又称经济物品,是指对人们需要而言,供给有限的东西。
自由物品:是指供给丰富的足以满足人们需要的东西。
三个基本问题:是指生产什么、如何生产和为谁生产的问题。
微观经济学:又称个体经济学,是指对一个经济个体(如消费者、生产者、劳动者、地主、资本家和企业家)进行分析研究的科学。
宏观经济学:又称总体经济学,是指把整个经济作为一个总体加以研究,描述其运行态势的总量和关系的科学。
直接交换:是指每一方都用自己的东西换取自己需要即想要消费的东西。
间接交换:是指先用自己的东西换取不直接需要即不能直接给自己带来满足的,但是很多人都愿意接受的东西,在用这些东西换取自己的需要的东西。
需求价格:是指每一个潜在的买者心目中对打算购买的东西愿意出的最高价格。
需求:是指在其他条件不变,一定时期内的需求量与价格之间的关系。
需求规律:是指描述在其他条件相同,随着价格的下降,需求量增加,相反,价格上升,需求量减少的规律。
用一条向右下倾斜的曲线表示。
供给价格:是指每一位潜在的卖者心中对要卖出的物品愿意接受的最低价格。
供给:是指在其他条件不变,一定时期内的供给量与价格之间的关系。
供给规律:是指描述在其他条件相同,随着价格的上升,供给量增加,相反,价格下降,供给量减少的规律。
用一条向右上倾斜的曲线表示。
均衡价格:当市场供求达到平衡,即需求量和供给量相等时,没有了调整趋势,此时的价格为均衡价格。
短缺:是指在市场价格低于均衡价格时,市场需求大于供给,导致供不应求的现象。
剩余:是指在市场价格高于均衡价格时,市场供给大于需求,导致供过于求的现象。
需求价格弹性:是指需求量的变化率与价格的变化率的比值,用以衡量买者对价格变动的敏感程度。
消费者剩余:是指消费者愿意支付的最大数额与实际支付数额的差额。
生产者剩余:是指生产者实际收到的数额与愿意接受的最小数额的差值。
最高限价:又称价格上限,是指政府规定某种产品或服务的价格不得超过某一水平。
微观经济学需求规律:在影响商品需求的其它因素既定的条件下,商品需求的数量与其价格存在一个反方向的关系,即价格上升,需求量下降,反之则需求量上升。
价格与需求数量的反比关系称为需求规律。
图像表述:向右下方倾斜的需求曲线。
消费者剩余:是消费者在购买一定数量的某种商品时愿意支付的最高总价格与实际支付的总价格之间的差额。
边际替代率:商品的边际替代率指在维持效用水平不变的前提下,消费者增加以单位某种商品的消费数量时所需要放弃的另一种商品的消费数量。
边际替代率递减规律:在维持效用水平不变的前提下,随着一种商品的消费数量的连续增加,消费者为得到每一单位这种商品所愿意放弃的另一种商品的消费数量是递减的。
供给规律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某种商品的价格越高,生产者对该商品的供给量就越大;反之,商品的价格越低,供给量就越小。
这一特征在经济学中被称为供给规律。
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在一定时间内在其他商品的消费量保持不变的条件下,随着消费者对某种商品消费量的增加,消费者从该商品连续增加的每一单位消费中所得到的效用增量即边际效用是递减的等产量线:等产量线表示在技术水平不变的条件下,生产同一产量的两种生产要素投入量的所有不同组合轨迹。
1)线上任一点表示相同的产量,同一坐标图上可以给出无数条等产量线,位置离原点越远,代表的产量越大。
反之反是。
(2)同一组等产量线中任两条不能相交;(3)斜率一般为负,为边际技术替代率。
(4) 凸向原点。
边际技术替代率:在维持产量水平不变的条件下,增加一单位某种生产要素投入量时所减少的另一种要素的投入数量。
实际上是等产量曲线的斜率。
边际技术替代率递减规律:在维持产量不变的前提下,当一种生产要素的投入量不断增加时,每一单位的这种生产要素所能替代的另一种生产要素的数量是递减的机会成本是指生产者所放弃的使用相同的生产要素在其他生产用途中所能得到的最高收入.边际报酬递减规律是指在其他技术水平不变的条件下,在连续等量地把一种可变要素增加到其他一种或几种数量不变的生产要素上去的过程中,当这种可变生产要素的投入量小于某一特定的值时,增加该要素投入所带来的边际产量是递增的;当这种可变要素的投入量连续增加并超过这个特定值时,增加该要素投入所带来的边际产量是递减。
微观经济学重点复习资料整理微观经济学是研究个体经济行为和市场调节机制的学科,包括供求关系、消费者决策、厂商行为、市场竞争、市场失灵等内容,是经济学的重要分支之一。
在学习微观经济学时,需要掌握一些重点知识点和方法,下面将对这些内容进行整理和复习。
一、供求关系供需关系是市场经济的基础,它是指在某种物品的市场上,供给量与需求量之间形成一种关系,同时,随着需求与供给条件的变化,这种关系也在不断变化。
在学习供求关系时,需要掌握以下内容:•供求图形的解释:供求图形通常由供给曲线和需求曲线组成,通过交点分析供需关系。
•外部影响因素的分析:外部影响因素包括产量、技术、商品替代、人口增长和财富等因素,这些因素的变化会对供需关系产生影响。
•市场平衡与价格调整:当供需关系达到平衡时,市场价格也就确定了。
二、消费者决策消费者决策是指人们在有限的收入和需求之间做出选择的过程。
在学习消费者决策时,需要掌握以下内容:•边际效用分析:边际效用是指每增加一单位消费所带来的总效用的变化量,通过边际效用的分析,可以找出最优的消费量。
•预算约束条件的分析:消费者在购买商品时,通常需要考虑价格和收入之间的相互关系,这就需要运用预算线来分析。
•消费选择的影响因素:消费选择的影响因素包括价格、收入、品味等,了解这些因素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分析消费者决策。
三、厂商行为厂商行为是指生产商为了获得最大化利润而采取的决策。
在学习厂商行为时,需要掌握以下内容:•利润的最大化:利润最大化是厂商决策的核心,了解成本、生产函数、市场价格等因素,可以帮助厂商做出最优的决策。
•市场型态的分析:市场型态包括完全竞争、垄断、垄断竞争、寡头垄断等,不同的市场型态对厂商行为会产生不同的影响。
•市场失灵的分析:市场失灵是指市场机制不能有效地引导资源分配和生产行为,了解市场失灵的原因和影响,有助于减少市场失灵的损失。
四、市场竞争市场竞争是市场经济的重要特征之一,它可以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和生产效率的提高。
第二章知识点归纳1.影响需求量变动的因素及其变动方向商品自身的价格(反向);消费者收入水平(同向);相关商品的价格(替代同向,互补反向);消费者的偏好(同向);消费者对商品价格的预期(同向)。
2.影响供给量变动的因素及其变动方向商品自身的价格(同向);生产的成本(反向);生产的技术水平(同向);相关商品的价格(替代反向,互补同向);生产者对未来的预期(同向)。
3.均衡价格、数量的计算及供求定理:Qd = α-β·P Qs = —δ+γ· P Qd = Qs (α、β、δ、γ均为常数,且均大于零)供求定理: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需求变动分别引起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的同方向的变动;供给变动分别引起均衡价格的反方向的变动和均衡数量的同方向变动。
4.需求的价格弹性的计算(P38-43)、类型(5种类型)及影响因素影响因素:(1)可替代性(同向);(2)重要程度(反向);(3)用途广泛性(同向);(4)支出比例(同向);(5)调节时间(同向)5.需求的价格弹性和厂商的销售收入关系(e d〉1,反向变化;e d〈1,同向变化)6.供给的价格弹性的计算(P50-52)、类型(5种类型)及影响因素影响因素:变动时间(同向);生产成本增加程度(反向);生产周期(反向)。
7.需求的交叉价格弹性的计算(P54)及商品关系的判断(正值为替代,负值为互补,零为不相关)8.需求的收入弹性的计算(P55)及商品的分类eM〈0,劣等商品;eM〉0,正常商品(eM<1,必需品;eM〉1,奢侈品)9.恩格尔系数及富裕程度的判断恩格尔系数=食品支出总额/消费支出总额,系数越小表明越富裕,反之相反。
恩格尔定律:其他条件不变,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食品支出占消费总支出的比重有下降趋势.或者对于一个家庭或国家,富裕程度越高,食品的收入弹性越小;反之越大.10.最高限价和最低限价的基本原理及应用(P58-59)11.“谷贱伤农"现象的解释(P59—60)12.蛛网模型的三种类型:供给弹性〈需求弹性,收敛型蛛网;供给弹性〉需求弹性,发散型蛛网;供给弹性=需求弹性,封闭型蛛网第三章知识点归纳1.效用含义及边际效用递减规律效用:消费者从商品消费中得到的满足程度。
微观经济学重点内容复习提纲第一章实证分析:表示客观事物是怎样的命题称为实证分析。
规范分析:涉及到客观事物应该怎样行动的问题称为规范分析。
*第二章一、需求理论需求是指消费者在一定时期内在各种可能的价格下愿意且能够购买的该商品的数量.需求数量的决定性因素:1。
商品本身的价格;2。
相关商品的价格;3.消费者的收入水平;4.消费者的嗜好或喜好;5。
消费者对未来的预期。
需求曲线:需求曲线是向右下方倾斜的,斜率为负值。
表示商品价格与需求量呈反方向变动的关系。
Q=a—bP。
需求法则:在影响需求的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需求量随商品本身价格上升而减少,随商品本身下降而增加.需求量的变动与需求的变动:需求量的变动是指在影响需求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时,由商品价格变动所引起的该商品的需求的数量的变动;需求的变动是指在商品自身价格不变的情况下,由其他因素变动所引起该商品需求数量的变动。
二、供给理论供给是指生产者在一定时期内,在各种可能的价格下愿意出售该商品的数量。
供给数量的决定性因素:1.商品本身的价格;2。
相关商品的价格;3。
生产技术和生产要素的价格;4.生产者对未来的预期;5。
政府的税收政策。
供给曲线:供给曲线是向右上倾斜的,斜率为正值。
表示商品价格与供给量之间呈同方向变动关系。
Q=—a+bP。
供给法则:在影响供给的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供给量随商品本身价格上升而增加,随商品本身下降而下降。
供给量的变动与供给的变动:供给量的变动是指在影响供给的其他因素不变时,由商品的价格变动所引起的该商品的供给数量的变动;供给的变动是指在商品自身价格不变的情况下,由于其他因素所引起的该商品的供给数量的变动。
三、均衡价格理论供求定理:均衡价格的形成是商品市场上需求和供给这两种相反的力量共同作用的结果,它是在市场的供求力量自发调节下形成的。
当市场价格偏离均衡价格时,市场机制会使供求不相等的非均衡状态逐步消失,并自动回复到均衡价格水平。
一旦市场达到其均衡价格,所有的买者和卖者对都得到满足,也就不存在价格上升或下降的压力.在不同市场上达到均衡的快慢是不同的,这取决于价格调整的快慢。
山东省考研经济学复习资料微观经济学重点知识点总结微观经济学是经济学的重要分支,研究个体经济单位(家庭、企业、市场等)的经济行为和决策。
在山东省考研经济学的复习中,微观经济学常常是重点的一部分。
本文将对山东省考研经济学复习资料中微观经济学的重点知识点进行总结。
1. 需求理论1.1 需求的概念和特征需求是指消费者愿意并有能力购买某种商品或服务的数量。
它具有需求曲线、需求价格弹性和需求收入弹性等特征。
1.2 需求函数和需求曲线需求函数是描述需求与价格、收入等因素之间关系的数学函数,需求曲线则是在价格-数量坐标系中呈现的图形。
2. 市场均衡与价格理论2.1 市场需求与市场供给市场需求是指所有个体需求之和,市场供给是指所有个体供给之和。
市场均衡发生在需求与供给相等的价格和数量下。
2.2 价格的形成与调节机制市场价格主要由需求与供给双方的力量决定,并通过价格机制来调节。
3. 生产理论3.1 生产函数生产函数是表示生产要素和产出之间的关系的数学函数。
常见的生产函数有线性生产函数、凸函数和凹函数等形式。
3.2 边际效应与边际成本边际效应是指增加或减少一单位生产要素所增加或减少的产出,边际成本是指增加或减少一单位生产要素所增加或减少的成本。
4. 成本理论与产出决策4.1 成本概念与分类成本是企业生产过程中所发生的资源支出,包括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
4.2 成本函数与均衡成本成本函数是描述企业成本与产出之间关系的数学函数,均衡成本则是企业在给定产出水平下成本最小化的状态。
5. 市场结构与垄断理论5.1 市场结构的分类与特征市场结构可以分为完全竞争市场、垄断市场、寡头垄断市场等,每种市场结构都有其独特的特征。
5.2 垄断定价与垄断利润垄断定价是指垄断企业通过控制市场供给而实现利润最大化的定价策略。
综上所述,微观经济学是山东省考研经济学复习中的重点内容。
需要掌握的知识点包括需求理论、市场均衡与价格理论、生产理论、成本理论与产出决策以及市场结构与垄断理论等。
山东大学期末考试知识点复习
第一章第一法则
本章内容概述
在本章中, 作者明确了在资源稀缺条件下个人选择的四条原则, 并描述了个人选择如何相互交易的五条原则。
这些原则关注于选择、稀缺性、权衡取舍、专业化带来的贸易增益和市场效率。
在本书学习过程中, 我们会看到这九条原则对于经济学分析的基础作用。
要点:学习经济学要求学习新的词汇和新的思考方式。
“资源”在经济学中有特别的含义:可以用来生产其他事物的东西。
资源是“稀缺” 的, 理由很简单, 没有无限供给的时间、人力和土地等。
在其他情况下, “资源” 和“稀缺” 可能都有不同的含义。
但是在经济学中, 引用路易斯·卡罗的话, 我们用一个词来精确表达我们用这个词所想表达的意思。
要点:机会成本是多数经济学讨论的核心。
每项活动都有机会成本——我们为了做某项活动都必须放弃些什么。
我们放弃的可能相当重要亦或不重要。
但是因为资源是有限的,包括时间和金钱, 所以为了得到一些东西而必须放弃另外的一些东西。
一项活动的机会成本是我们所放弃的任何事物:活动的金钱成本和丧失的做其他事情的机会。
要点:在经济学中,我们假设人们利用机会去使他们自身情况更好。
如果某人有两个选择——一是改善他的健康状况, 二是损害他的健康状况——在经济学中,我们假设其他事物都一样的话,个人会选择改善健康状况。
类似地, 如果他只能从两个选择中选其一时, 且一个选择可以提高生活水平, 而另一个则会降低生活水平, 经济学假设个人会选择提高生活水平。
本书中的每个讨论都是从这个假设出发,即人们利用机会使他们自身情况更好。
经济学:经济学是研究人类如何使用稀缺资源来满足无限欲望的一门社会科学。
P3微观经济学主要研究资源配置问题。
微观经济学的中心理论是价格理论。
P10需求: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对应于某种商品各种可能的价格,消费者愿意并且能够购买的该商品的数量。
P15影响需求数量的因素:商品自身的价格;消费者的收入;消费者的偏好;相关商品的价格;消费者对价格的预期。
P16需求规律:在影响需求的其他因素不变的条件下,商品的需求量与其价格之间存在着反方向变化的关系。
P20供给: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在各种可能的价格水平上生产者愿意并且能够提供的出售的某种商品的数量。
P22影响供给数量的因素:生产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商品自身的价格;生产要素的价格;其它商品的价格;生产者对未来价格的预期。
P23供求规律:P321在供给不变的情况下,需求增加导致均衡价格上升和均衡数量增加,需求减少导致均衡价格下降和均衡数量减少;2在需求不变的情况下,供给增加导致均衡价格下降和均衡数量增加,供给减少导致均衡价格上升和均衡数量减少;3当供给和需求同时增加和减少时,均衡数量同方向变化,均衡价格不确定;4当供需反方向变动时,均衡价格与需求同方向变化,均衡数量不确定。
需求的价格弹性:表示在一定时间内,一种商品的需求量对该商品价格变化的反应程度或敏感程度。
需求的价格弹性系数等于商品需求量的变化率与其价格变化率的比值。
P34需求的价格弹性与厂商的收益:P40第一种情况:当Ed>1时,降价可以增加收益,涨价会减少收益。
第二种情况:当0<Ed<1时,涨价会增加收益,降价反而会减少收益。
第三种情况:当Ed=1时,无论涨价还是降价,其销售收入始终不变。
第四种情况:对于完全有弹性的商品,其在既定价格之下收益可以对需求量无限增加。
不适合降价也不适合涨价。
第五种情况:对于完全无弹性的商品,收益将于价格同方向、同比例的变化。
影响需求价格弹性的因素:商品对消费者的重要程度;商品支出占收入的比重;替代品的数目和可替代程度;商品用途的多少;考察时间的长短。
1.经济学:①一门研究社会(包括家庭、企业和政府)如何管理自己的稀缺资源的学科。
②研究人类选择行为的③研究稀缺资源配置和利用的科学2.稀缺性:人的欲望和需求是无穷无尽的,而满足这些需要的经济资源在一定时期内总是有限的。
3.机会成本:生产者所放弃的使用相同的生产要素在其他生产用途中所能获得的最高收入。
4.1.需求:是指在某一特定时期内,在每一价格水平上消费者愿意而且能够购买的商品量。
供给:是指在某一特定时期内,在每一价格水平上生产者愿意而且能够出售的商品量。
2.替代品:两种商品可以替代满足消费者某一种欲望。
互补品:两种商品必须同时使用才能发挥满足消费者的某一种欲望的两种商品。
3.需求量的变动:指在决定需求的其他因素不变的条件下,只是由于商品本身价格变动所引起的消费者愿意而且能够购买的商品数量的变动。
需求的变动:指在商品本身价格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其他因素的变动所引起的消费者愿意而且能够购买的商品数量的变动。
供给量的变动:指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条件下,商品本身价格变动所引起的供给数量的变动。
供给的变动:指在商品本身价格不变的条件下,由其他因素变动所引起的供给量的变动。
4.需求价格弹性:简称需求弹性,是指价格变动所引起的需求量变动的比率,它反映了需求量变动对价格变动的敏感程度。
5.薄利多销:富有需求弹性商品,E >1,降价可以提高销量。
谷贱伤农:需求缺乏弹性的商品,E <1。
意味着需求量变动的比率小于价格变动的比率。
因为价格上调,总收益增加,对生产者有利;而价格下调,总收益减少,对生产者不利。
、6.若两种商品之间存在替代关系,则一种商品的价格和它的替代品的需求量之间呈同方向变化,相应的需求的交叉价格弹性系数为正值。
若两种商品之间存在互补关系,则一种商品的价格和它的替代品的需求量之间呈反方向变化,相应的需求的交叉价格弹性系数为负值。
7.需求的收入弹性:在一定时期内消费者对某种商品的需求量的变动对于消费者收入量变化的反应程度。
第四章市场的还击
本章内容概述
本章继续探讨竞争市场是如何运行的,考察了政府为保护消费者、生产者或增加收入而干预市场。
不是放任市场找到其均衡价格和产出,政府可能通过价格上限、价格下限、配额或税收来干预市场。
当政府干预市场时,非效率或成本就产生了。
要点:当政府实施价格上限,价格上限必须低于均衡价格;若不是。
则价格上限不会对市场产生影响。
类似地。
当政府实施价格下限。
为了影响市场,价格下限必须高于均衡价格。
如果政府设置的价格上限高于均衡价格,价格管制不会影响市场均衡价格。
见图4—1。
在价格上限上,供给量会比需求量大,从而市场价格会下跌,直到回到其原先的均衡价格。
价格上限只是限制价格上升。
如果政府设置的价格下限低于均衡价格,价格管制不会影响市场均衡价格。
在价格下限上,需求量比供给量大,从而市场价格上升,直到回到其原先的均衡价格。
价格下限只是限制价格下跌。
见图4—2。
要点:记住,政府可以用消费税或者许可证来改变市场均衡价格和产出。
不管用哪种方法。
政府都可以筹到相等的收入。
政府通过征收消费税或者数量管制,使得需求价格和供给价格之间产生了差距。
当政府征收消费税时,差距等于税额,见图4—3a。
当政府用许可证来管制数量,差距等于配额租金,见图4—3b。
如果政府销售许可证来确定价格,并使每张许可证价格等于差距,那么它可以产生的收入等于消费税;你可以比较图4—3a和图4—3b发现这一点。
要点:“谁来支付税金?”不仅仅是关于谁向政府支付税金的问题。
因为税收通常需要买卖双方共同承担,因此与买方或卖方向政府支付税金无关。
图4—4a解释了政府征收由消费者支付的从量税的例子,而图4—4b说明了由生产者支付从量税的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