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人教版地理高考一轮复习-第1单元17-18版第1章第4讲地球的自转及其地理意义
- 格式:ppt
- 大小:7.06 MB
- 文档页数:68
第一章行星地球(含地球和地图)第一讲地球与地球仪考纲要求考纲解读实践应用(1)地球的形状和大小(2)地球仪、经纬网及其地理意义(1)地球的形状和大小(2)地球仪、经纬网及其地理意义(1)飞机在远距离飞行时最短航线的选择(2)救灾人员依据GPS对救灾地点进行经纬度定位图1地球的形状和大小[读图1,回答问题](1)地球赤道半径略大(大、小)于极半径,故其形状特点是: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椭球体。
(2)“坐地日行八万里”,诗中描述的这种情形,最可能出现在图中A点。
(3)甲、乙两人乘飞行器以同样高度、同样速度从图中A点出发分别沿经线圈、赤道绕行一周,两人是否会相遇于A点?提示:不会,甲先到达A点。
图2经线、纬线示意图[读图2,回答问题](1)两图中表示经线的是图甲,表示纬线的是图乙。
(2)比较图中经线、纬线形状,完成下表。
经线纬线特点形状半圆圆指示方向南北方向东西方向长度相等自赤道向两极递减其他任意两条正相对的经线都组成一个经线圈,它能平分地球只有赤道能平分地球图3经纬网局部示意图[读图3,回答问题](1)若图甲中点O为北极点,则OA、OB、OC、OD均表示经线,且A、B、C、D均位于O点的正南(方向);若图甲中点O为除极点外的任意一点,AB和CD相互垂直,当AB为经线时,CD一定为纬线。
当AB为赤道时,C、D两点的度数不大于90°。
(2)图乙中A在B的西北(方向),D在C的西南(方向)。
(3)图丙是南半球经纬网局部图,其中D在C的西北(方向)。
考点一经、纬度的划分及判断1.经度和纬度的划分经度纬度实质某地子午线平面与本初子某地到球心的连线与赤道午线平面之间的夹角(面面角)平面的夹角(线面角)划分从本初子午线向东、西各分180°从赤道向南、北各分90°2.经度和纬度的分布规律(1)经度:东经度的度数愈向东越大,西经度的度数愈向西越大。
(2)纬度:北纬的度数愈向北越大,南纬的度数愈向南越大。
第4讲地球的自转及其地理意义细化课标素养要求1.识记地球自转的方向、速度、自转周期。
2.理解昼夜更替的原因、周期及影响。
3.学会地方时、区时的计算与日期更替的方法。
4.应用地转偏向力解释大气及水体运动现象。
1.综合思维:运用地球自转的特征,解释与自转有关的自然现象和人类活动。
2.地理实践力:结合具体案例进行相关的时间计算和日期判断;观察昼夜交替现象;观察北极星周围天体运动轨迹及运动方向。
3.人地协调观:认识地球自转规律,指导人们的生产生活。
一、地球的自转1.读图填写出自转的方向。
甲乙(1)看侧视图:自西向东。
(2)看俯视图:甲图为从北极上空看:逆时针方向,乙图为从南极上空看:顺时针方向。
2.地球自转的两个周期分别是什么?时间旋转角度意义恒星日23时56分4秒360°地球自转的真正周期太阳日24小时360°59′昼夜交替周期3.(1)角速度:除南北极点外,任何地点的自转角速度都相等,约为15°/h。
(2)线速度:由赤道向两极逐渐减小,赤道最大,极点为零。
二、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1.昼夜交替的周期是多少?其分界线是什么?地球自转产生了昼夜交替现象,周期是24小时。
昼夜分界线为晨昏线。
[特别提醒](1)如果地球不自转也会有昼夜交替现象,其昼夜交替周期为一年。
(2)晨昏线在球面上的运动方向是自东向西,移动速度约为15°/h。
(3)昼夜现象与昼夜交替现象的成因不同。
昼夜现象的形成是因地球不发光、不透明,而围绕太阳转动的球体。
(1)地方时:因经度不同而出现不同的时刻,东早西晚。
其特点是同一条经线上的各地,地方时相同;经度相差15°,地方时相差1小时。
(2)区时:全球共划分为24个时区,分为东、西各12个时区,每个时区跨经度15°。
每个时区中央经线的地方时即为该时区的标准时。
[易误点拨] 北京时间≠北京的地方时北京时间是“区时”的表述,是北京所在的东八区的区时,即东八区中央经线120°E的地方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