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 生物实验专题复习2-解题技巧(附答案)
- 格式:doc
- 大小:723.18 KB
- 文档页数:15
高考生物必备实验技巧实验题的解题思路与技巧在高考生物考试中,实验题占据了重要的比重。
为了应对这一部分的考题,考生需要具备一定的实验技巧和解题思路。
本文将介绍高考生物必备的实验技巧以及解题思路,帮助考生在考试中取得优异的成绩。
一、实验准备在参与实验之前,考生首先需要具备一些必备的实验准备技巧。
这包括实验器材的选择与准备、实验方法的掌握以及实验环境的调整。
考生需要了解各种实验器材的作用和使用方法,确保能够正确选择和使用。
在实验方法上,考生需要熟悉各类实验步骤,并能够正确操作。
此外,在实验环境方面,考生需要根据实验需求进行相应的调整,如温度、光照等条件的控制。
二、实验数据的处理实验数据处理是实验题中的重点和难点。
为了正确处理实验数据,在实验过程中,考生需要重点关注实验现象的观察和记录。
在观察实验现象时,考生要细心、耐心,对实验现象进行准确描述。
在记录实验数据时,考生需要按照规定的格式记录,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可读性。
作为高考生物实验题的解题思路,考生需要通过对实验数据的处理,找出数据之间的关联与规律。
在实验数据之间进行比较和分析,寻找因果关系以及数据的变化趋势。
通过对实验数据的综合分析,考生可以找出实验题中的解题思路和方法,并提出合理的解题策略。
三、实验题的解题思路在解答高考生物实验题时,考生需要明确题目的要求和解题思路。
首先,考生应理解实验题目的背景和实验目的,确定题目的意图和要求。
其次,考生需要根据题目给出的实验数据和图表,进行数据的分析和计算。
通过对数据的分析和计算,考生可以找出数据之间的关联和规律,并得出相应的结论。
最后,考生需要将数据和结论与生物知识相结合,进行综合分析和解释。
考生应运用所学的生物知识,解释实验现象,并给出符合题目要求的回答。
四、实验题的解题技巧在解答高考生物实验题时,考生需要掌握一些解题技巧,以提高解题效率和答题质量。
首先,考生应对实验题目进行逐字逐句的仔细分析,了解题目的要求和提示。
秒杀遗传系谱图的极速判定法在近几年高考理综全国卷的生物试题中,遗传系谱图的判定、亲子代基因型的推断及遗传概率的计算。
其中遗传图谱分析是高考命题的热点,考查的知识点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显性或隐性性状遗传的判定:二是常染色体或性染色体遗传的判定:三是亲子代表现型或基因型的确定;四是遗传病发生几率的分析及预测。
以下是极速判断常染色体还是X染色体遗传方法一、口诀速判法:1、找三人速判隐:双无生有为隐性,先管基因后管病;(从隐性入手,此隐性可以是患病也可以是正常,即显性病也从隐性的表现型正常入手)。
第二个图可以不管,即白色正常的也是双无生有为隐性。
2、看孩子分常伴:女隐为常百分百;男隐为伴父有话(有条件);(即父母为显女孩隐一定为常,男孩隐则常伴两难分,若伴其父定有话(条件),男隐若伴父显必不携带。
)。
3、假设法:女隐父(或)子显不为伴(反过来就是“女隐伴性,其父子必致病”,也即X 隐“母病外公和子必病”)。
【解析】:1、若女儿为X隐性,若其2条X染色体都携带有隐性基因,则其父子不可能为显性。
2、如果儿子为隐性则常染色体和X染色体两种情况都可以;只有其父不是携带者,才是伴X隐性;故题目一定要有一句话“其父不是携带者或者不带致病基因等(子不算)”;3、如果没有三个人可以定“双无生有为隐性”,则假设女孩为隐性,其父或子若显不为伴。
显性病也从正常的女隐入手。
(一)、直解法:“女隐为常百分百”题都不用看!直接看图;“男隐为伴父有话”,题目一定要有一句话“其父不是携带者或者不带致病基因等(子不算)”;图大都不用看,有这句话基本是伴X遗传。
例、(2014广东28)图是某家系甲、乙、丙三种单基因遗传病的系谱图,其基因分别用A、a,B、b和D、d表示。
甲病是伴性遗传病,Ⅱ7不携带乙病的致病基因。
在不考虑家系内发生新的基因突变的情况下,请回答下列问题:⑴甲病的遗传方式是,乙病的遗传方式是,丙病的遗传方式是,Ⅱ6的基因型是。
高考生物实验题技巧在高考生物试卷中,实验题是考查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的重要部分。
为了在实验题中取得高分,考生需要掌握一些实验题的解题技巧。
下面将介绍一些高考生物实验题技巧,希望对同学们备战高考有所帮助。
一、认真阅读实验题在阅读实验题时,一定要仔细阅读题目内容,了解实验的目的和要求。
通常实验题会给出实验的步骤或关键要点,请考生认真阅读并掌握。
同时,需要注意题目中的关键词汇,如温度、时间、质量等,这些词汇往往与实验的结果有关。
认真阅读实验题,可以帮助考生理解实验的目的和要求,提前做好准备。
二、注意实验操作步骤实验题中通常会给出实验的操作步骤或要点,考生需要熟悉并掌握这些操作步骤。
一般来说,实验步骤是按照一定的逻辑顺序进行的,考生需要根据步骤的顺序进行操作。
在进行实验时,要注意实验器材的使用方法和操作要领,熟练掌握并正确使用实验器材可以提高实验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三、合理选择实验材料和方法在一些实验题中,考生需要根据实验的目的和要求,合理选择实验材料和方法。
一般来说,实验材料和方法与实验题目中的关键词汇有关。
考生需要根据实验的目的和要求,选择合适的实验材料和方法。
例如,如果实验要求测量生物体的长度,考生可以选择直尺或游标卡尺等工具进行测量。
选择合适的实验材料和方法,可以提高实验的准确性和有效性。
四、注意实验数据的处理和分析在实验题中,考生需要根据实验的数据,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
处理数据时,要注意选择合适的统计方法和图表类型,以便清晰地表达实验结果。
在分析数据时,要注意对数据的合理解释,推理实验结果的原因。
同时,要注意与实验题目中的要求进行对比,看是否符合要求。
五、注意实验结论的写作实验题中,考生需要根据实验结果,写出实验的结论。
写实验结论时,要简洁明确,将实验结果与实验目的和要求相对应,不要出现与实验数据不一致的情况。
六、反复实践为了提高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考生需要反复进行实验实践。
通过实践,考生可以熟悉实验器材的使用方法,掌握实验操作步骤,提高实验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高考生物专题复习《种群和群落》【考点梳理.逐个击破】1.种群:在一定时间内占据一定空间的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
2.种群特征(1)种群的数量特征:①种群密度(最基本):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的个体数②出生率、死亡率 ③迁入率、迁出率 ④性别比例——间接影响种群密度(性别比例→出生率→种群密度)增长型 ⑤年龄组成 稳定性预测种群密度变化衰退型(2)种群特征的空间关系①均匀分布 ②随机分布 ③集群分布(在自然种群众最广泛)3.种群数量的变化(1)种群增长的“J ”型曲线①产生条件:食物和空间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天敌、传染病)②数学方程式:Nt=No λt③种群增长率:不变(λ-1)[(Nt -Nt -1)/Nt -1](2)种群增长的“S ”型曲线①产生条件:食物和空间有限,有敌害(天敌、传染病)②存在种群环境容纳量,即存在K 值,达到K 值时,种群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0 ,K 值可改变,由环境(食物、空间、敌害)决定③种群增长率:先增大后减小,K/2时增长率最大,K/2时捕捞鱼时获得最大捕捞量4.群落:同一时间,一定区域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5.群落的特征:丰富度(重要特征)、种间关系、优势种、群落结构(空间结构)(1)丰富度:群落中的物种树目的多少,越靠近热带的地区(温度越高)物种越丰富(2)种间关系:①互利共生 ②捕食 ③寄生 ④竞争(3)群落的结构①垂直结构:生物种群在垂直方向上有明显的分层现象(包括地面以上、地面以下、以及水域生态系统)植物分层分布与光照有关,动物的分层与其食物及其栖息条件有关,植物的分层现象决定了动物的分层现象。
②水平结构:在水平方向上由于地形、土壤湿度、盐碱度、光照强度等因素的影响(呈镶嵌分布)3.群落的演替(1)概念: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
(优势物种的取代)(2)类型——起点不同、速度不同①初生演替:指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的消灭了的地 方发生的演替。
遗传规律有关题型及解题方法遗传规律是高中生物学中的重点和难点内容,是高考的必考点,下面就遗传规律的有关题型及解题技巧进行简单的认识。
类型一:显、隐性的判断:1、判断方法②杂交:两个相对性状的个体杂交,F1所表现出来的性状则为显性性状。
②性状分离:相同性状的亲本杂交,F1出现性状分离,则分离出的性状为隐性性状,原性状为显性性状;③随机交配的群体中,显性性状多于隐性性状;④分析遗传系谱图时,双亲正常生出患病孩子,则为隐性(无中生有为隐性);双亲患病生出正常孩子,则为显性(有中生无为显性)⑤假设推导:假设某表型为显性,按题干给出的杂交组合逐代推导,看是否符合;再设该表型为隐性,推导,看是否符合;最后做出判断;2、设计杂交实验判断显隐性类型二、纯合子、杂合子的判断:1、测交:用待测个体和隐性纯合子进行杂交,观察后代表现型及比例。
若只有一种表型出现,则为纯合子(体);若出现两种比例相同的表现型,则为杂合体;2、自交:让待测个体进行自交,观察后代表现型及比例。
若出现性状分离,则为杂合子;不出现(或者稳定遗传),则为纯合子;注意:若是动物实验材料,材料适合的时候选择测交;若是植物实验材料,适合的方法是测交和自交,但是最简单的方法为自交;类型三、自交和自由(随机)交配的相关计算:1、自交:指遗传因子组成相同的生物个体间相互交配的过程;自交时一定要看清楚题目问的是第几代,然后利用图解逐代进行计算,如图2、自由交配(随机交配):自由交配强调的是群体中所有个体进行随机交配,以基因型为23AA 、13Aa 的动物群体为例,进行随机交配的情况 如 ⎭⎬⎫23AA 13Aa ♂ × ♀⎩⎨⎧ 23AA 13Aa欲计算自由交配后代基因型、表现型的概率,有以下几种解法:解法一 自由交配方式(四种)展开后再合并:(1)♀23AA ×♂23AA →49AA (2)♀23AA ×♂13Aa →19AA +19Aa (3)♀13Aa ×♂23AA →19AA +19Aa (4)♀13Aa ×♂13Aa →136AA +118Aa +136aa 合并后,基因型为2536AA 、1036Aa 、136aa ,表现型为3536A_、136aa 。
藏躲市安详阳光实验学校考点55 植物生长素的发现1.植物生长素的发现过程 (1)达尔文实验组别 实验过程现象实验结论①向光弯曲生长Ⅰ.证明单侧光照射能使胚芽鞘的尖端产生某种“影响”,并传递到下部的伸长区,造成背光面生长快;Ⅱ.感受光刺激的部位是胚芽鞘尖端②不生长,不弯曲 ③直立生长④向光弯曲生长(2①实验过程与现象切去胚芽鞘尖端不生长,不弯曲。
胚芽鞘尖端下部放琼脂片弯曲生长。
②实验结论:胚芽鞘尖端产生的影响可以透过琼脂片传递给下部。
(3)拜尔实验①实验过程与现象切去胚芽鞘尖端,移至一侧,置于黑暗中培养,胚芽鞘向放尖端的对侧弯曲生长。
②实验结论:胚芽鞘弯曲生长是尖端产生的影响在其下部分布不均匀造成的。
(4)温特实验①实验过程与现象②实验结论:造成胚芽鞘弯曲生长的影响是一种化学物质,并命名为生长素。
2.生长素的产生、运输和分布(1)产生部位:主要在幼嫩的芽、叶和发育中的种子。
(2)运输方向:从形态学上端运输到形态学下端 (3)分布部位:相对集中地分布在生长旺盛的部分。
考向一 植物生长方向的判断1.如图甲、乙、丙、丁、戊中,燕麦胚芽鞘直立生长的是 A .甲、乙B .甲、丙C .甲、丁D .甲、戊 【参考答案】B【试题解析】甲的胚芽鞘尖端罩有锡纸,尖端不能感受到单侧光的刺激,尖端产生的生长素均匀向下运输,因此直立生长;乙的胚芽鞘尖端下面的一段用锡纸套住,尖端能感受到单侧光的刺激,导致背光侧生长素的含量高于向光侧,所以向光弯曲生长;生长素不能透过云母片,由于云母片的纵向插入阻断了丙的胚芽鞘尖端产生的生长素向背光侧运输,使得生长素均匀分布,导致丙直立生长;云母片将丁的胚芽鞘尖端与尖端下部之间完全隔开,尖端产生的生长素不能通过云母片向下运输,导致丁的胚芽鞘尖端下部缺乏生长素,所以不生长;戊的胚芽鞘尖端与尖端下部的右侧之间插入云母片,导致尖端产生的生长素不能从右侧透过云母片向下运输,只能由左侧向下运输,因此戊的胚芽鞘向右弯曲生长。
专题08 实验设计专题题型及解题技巧目录导航一、真题考法归纳考法01 实验变量分析考法02 正确写出实验目的考法03 准确写出实验原理考法04 完整写出实验思路与实验步骤考点05 实验结果与结论的预测与分析二、常考热点实验梳理三、实验热点专练1.(2023·山东·高考真题)当植物吸收的光能过多时,过剩的光能会对光反应阶段的PSⅡ复合体(PSⅡ)造成损伤,使PSⅡ活性降低,进而导致光合作用强度减弱。
细胞可通过非光化学淬灭(NPQ)将过剩的光能耗散,减少多余光能对PSⅡ的损伤。
已知拟南芥的H蛋白有2个功能:①修复损伤的PSⅡ;②参与NPQ的调节。
科研人员以拟南芥的野生型和H基因缺失突变体为材料进行了相关实验,结果如图所示。
实验中强光照射时对野生型和突变体光照的强度相同,且强光对二者的PSⅡ均造成了损伤。
(1)该实验的自变量为。
该实验的无关变量中,影响光合作用强度的主要环境因素有(答出2个因素即可)。
(2)根据本实验,(填“能”或“不能”)比较出强光照射下突变体与野生型的PSⅡ活性强弱,理由是。
(3)据图分析,与野生型相比,强光照射下突变体中流向光合作用的能量(填“多”或“少”)。
若测得突变体的暗反应强度高于野生型,根据本实验推测,原因是。
浓度、温度【答案】(1) 光、H蛋白 CO2(2)不能突变体PSⅡ系统光损伤小但不能修复,野生型光PSⅡ系统损伤大但能修复(3)少突变体PNQ高,PSⅡ系统损伤小,虽然损伤不能修复,但是PSⅡ活性高,光反应产物多【解析】(1)据题意拟南芥的野生型和H基因缺失突变体为材料进行了相关实验,实验中强光照射时对野生型和突变体光照的强度相同,结合题图分析实验的自变量有光照、H蛋白;影响浓度、温度、水分等。
光合作用强度的主要环境因素有CO2(2)据图分析,强光照射下突变体的NPQ/相对值比野生型的NPQ/相对值高,能减少强光对PSⅡ复合体造成损伤。
但是野生型含有H蛋白,能对损伤后的PSⅡ进行修复,故不能确定强光照射下突变体与野生型的PSⅡ活性强弱。
高一生物探究性实验专题一、背景叙述高中生物实验分两种类型,验证性实验和探究性实验,由于后者更能体现探究能力、实验设计能力和运用生物学知识和方法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更能体现科学态度、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每次考试都有相当比重。
由于探究实验知识教材中并没有系统的整理,使同学们在做这方面题时感到无所是从。
为解决这一问题,现将有关实验设计的基本理论、实验设计的思路方法和常见的类型作一介绍,以期增加理论知识,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之目的。
二、高一生物必修一分子与细胞中所涉及的实验实验1使用高倍显微镜观察几种细胞实验2检测生物组织中的还原糖、脂肪和蛋白质实验3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实验4体验制备细胞膜的方法实验5用高倍显微镜观察叶绿体和线粒体实验6比较过氧化氢在不同条件下的分解实验7绿叶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8细胞大小与物质运输的关系探究1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探究2影响酶活性的条件探究3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的方式探究4环境因素对光合作用强度的影响三、探究实验的基本内容探究性实验一般包括: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并观察并记录结果(有时需收集数据)、分析结果得出结论和表达和交流六个基本内容。
(一)提出问题人们对事物作缜密观察以后,常常由于好奇心或想作进一步的了解而提出问题,虽然任何人都能提出问题,但只有意义的问题才值得探讨,问题即为实验的题目,是实验要达到的具体目标,例如“探究植物细胞在什么条件下吸水和失水”“探究影响酶活性的条件”“酵母菌在有氧还是无氧条件下产生酒精”“光照强度对光合作用的影响”(二)作出假设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提出的问题作出尝试性的回答,也就是作出假设。
假设一般分为两个步骤:第一步,提出假设;第二步,做出预期(推断)。
一个问题常有多个可能的答案,但通常只有一个是正确的。
因此,假设是对还是错,还需要加以验证,即依据假设或预期,设计实验方案,进行实验验证。
(三)设计实验A、实验原则:1、单一变量原则实验过程中可以变化的因素称为变量。
高三实验专题复习材料及练习2--解题技巧(附答案)II实验解题技能一、明确实验目的;弄清实验要求:不管那一种类型的实验设计题,首先都要仔细阅读题目,明确实验设计的目的和要求:1、要求明确是验证性实验还是探究性实验,这关系到实验结果和结论的描述方式;2、要了解是开放性的设计还是限制性的设计,以便于实验方案的确定;3、要清楚解答的问题有几个、是什么问题,防止在回答过程中遗漏。
只有仔细阅读题目,明确题意才能少走弯路,在考试中减少不必要的失分。
如:(2006 理科综合)“为了验证叶片在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过程中有气体的产生和消耗,请用所提供的实验材料与用具,在给出的实验步骤和预测实验结果的基础上,继续完成实验步骤的设计和预测实验结果,并对你的预测结果进行分析”。
仔细阅读题目后应该明确:这是一个验证性的实验;需要验证的是叶片在光合作用有气体的产生和消耗,在呼吸作用过程中有气体的产生和消耗两方面的内容,并不要求验证气体的成分;实验材料是题目提供的,不能自行确定;是在给出的实验步骤的基础上并要求继续完成实验步骤的设计;要求预测实验结果;要求对预测结果进行分析。
只有明确以上几方面要求,才能正确答题。
二、明确实验原理和实验对象明确了实验目的后,就要考虑实验对象和用到生物学上什么原理。
实验对象是实验的主体,如:验证呼吸作用实验中所用的种子、质壁分离和复原实验中所用的成熟植物细胞,就是实验对象。
实验对象一般是已知的,在题中所给的材料中可以找到。
明确实验对象有利于实验方法的确定。
如:用种子验证呼吸作用不用遮光,用叶片验证呼吸作用必须遮光。
实验原理是实验的科学依据。
实验原理有两种情况:一种是中学教材中没有学过的知识,但题目中已经阐述得很清楚。
如:(2000 年理科综合)“血液中的钙离子在血液凝固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缺乏钙则血液不能凝固,草酸钾溶液能与血液中的钙离子发生反应,形成草酸钙沉淀,起抗凝作用,请根据提供的实验材料和用具,简要写出第二步及以后的实验步骤和实验结果,验证钙离子在血液凝固中的作用”。
本实验的原理题目中已经给出:①血液中的钙具有凝血作用;②草酸钾溶液能与血液中的钙离子发生反应生成草酸钙。
遵循这一原理,设法除去血液中的钙离子和添加进去钙离子,设计实验的方向就不会错。
另一种是中学教材中已经学过的知识,通过回忆课本的知识就能得到。
如:(2006 理科综合)“为了验证叶片在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过程中有气体的产生和消耗,请用所提供的实验材料与用具,在给出的实验步骤和预测实验结果的基础上,继续完成实验步骤的设计和预测实验结果,并对你的预测结果进行分析”。
题中涉及到的原理是: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产生氧气;呼吸作用吸收氧气产生二氧化碳,叶肉细胞间隙充满水分叶片下沉,叶肉细胞间隙充满氧气叶片上浮。
明确这些实验原理后,再根据所给的实验步骤,就知道应该先验证光合作用中有气体的产生和消耗,再验证呼吸作用中有气体的产生和消耗,不能颠倒。
因此,综合考虑实验原理和实验对象可为实验思路的确定指定大致的方向。
三、构想实验思路------三大变量的分析和测控方法的确定三大变量是指实验变量(自变量)、反应变量(因变量)和无关变量。
实验变量,也称为自变量,指实验中由实验者所操纵的因素或条件。
反应变量,也称因变量,指实验中由于实验变量而引起的变化和结果。
通常,实验变量是原因,反应变量是结果。
无关变量,也称控制变量,指实验中除实验变量以外的影响实验现象或结果的因素或条件。
实验变量是什么?如何操纵?反应变量是什么?如何观测?无关变量有哪些?如何排除?这些问题的解决是实验设计的关键,是实验设计的核心。
实验变量和无关变量一般在实验目的中很容易找出。
例如,在“验证温度对酶活性影响”的实验中,从实验目的“验证温度对酶活性影响”很容易找出低温、适温、高温就是实验变量。
而通过题目所提供的材料:冰水、37℃的温水和沸水就能实现实验变量的控制。
试管洁净程度、唾液新鲜程度、可溶性淀粉浓度和纯度、试剂溶液的剂量、浓度和纯度,实验操作程度,温度处理的时间长短等对酶的活性也都有影响,都属于无关变量。
通过:随机分组、设置对照组、设法提供适宜条件、重复实验等可排除无关变量的影响。
本实验的反应变量是:由于低温、适温和高温条件变化,唾液淀粉酶水解淀粉随之变化的反应结果。
可通过实验材料提供的碘液来检测。
反应变量的检测方法通常有:1、观察特异颜色变化、沉淀反应2、观察形态结构、生理特征变化3、测量生长发育速度4、测量生化反应速度等排除无关变量一般可从四个方面:1、实验对象(材料):同种健康、随机均分、性别年龄、分组编号;2、器材:洁净适用、型号统一;3、试剂:适量等量、浓度适宜;4、处理:相同且适宜的环境,处理时长、部位相同。
此外还可通过平行实验、重复实验减少误差。
四、精心设计实验步骤1、借鉴教材实验方法教材中的实验方法可归纳为以下10种:(1)显微观察法,如观察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的实验,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和复原的实验等。
(2)观色法,如动物毛色和植物花色的遗传实验等。
(3)示踪原子法,如噬菌体浸染细菌的实验,用18O和14CO2追踪光合作用中氧原子和碳原子转移途径的实验等。
(4)等组实验法,如小麦淀粉酶催化淀粉水解的实验,发现生长素的燕麦胚芽鞘实验等。
(5)加法创意,如用饲喂法研究甲状腺激素的实验,用注射法研究生长激素的实验,用移植法研究性激素的实验等。
(6)减法创意,如用阉割法、摘除法研究性激素、甲状腺素和生长激素的实验,雌蕊受粉后除去正在发育着的种子的实验等。
(7)杂交实验法,如孟德尔发现遗传定律的植物杂交、测交的实验,小麦的杂交实验等。
(8)化学分析法,如番茄和水稻对Ca和Si选择吸收的实验,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等。
(9)理论分析法,如大小2种草履虫竞争的实验,植物根向地生长、茎背地生长的实验,植物向光性的实验等。
(10)模拟实验法,如渗透作用的实验装置,分离定律的模拟实验等。
上述内容包括了中学教材中一般实验方法,通过回忆这些方法,将有利于分析和设计新的实验内容。
如:“请根据所给的材料和用具设计一实验,探究保卫细胞吸水和失水与气孔开闭之间的关系,并预测实验结果和结论。
①材料用具:菠菜叶、蒸馏水、0.3g·ml-1的蔗糖溶液、显微镜、镊子、刀片、吸管、载玻片、盖玻片、吸水纸②实验步骤:步骤1:取载玻片两片,分别在其中央加蒸馏水和蔗糖溶液各一滴。
”这个实验所应用的方法和原理就和书本上观察植物细胞质壁分离和复原的实验相同。
回忆植物细胞质壁分离和复原的实验,上述实验原理、实验方法、操作步骤一目了然。
2、确定实验顺序、细节设计要合理规范。
一般的方法是打草稿或腹稿。
在草稿纸上画一个大致的流程图或拟一个纲要,排一排实验步骤的先后顺序。
大致分四步走:1、制备或处理材料2、分组、编号3、实验变量处理(单一变量、排除干扰)4、观察记录(或设计表格)。
对编制的实验程序,还要仔细推敲,形成一个最优化的程序,使实验科学、简捷地进行。
在选定最优程序中有的步骤可同时进行,那就可遵循统筹法,让要等待的步骤先做,接着穿插下一步实验,以节约时间,同时也尽量减少因时间过长带来的不良影响。
在大的顺序确定后,还要注意细节设计如①溶液或培养基灭菌后是否要冷却后使用?②向淀粉糊中加了唾液后是否要振荡试管呢?③酶促反应的试管如何加热?是直接加热,还是水浴保温?④用酒精溶解叶中叶绿素时,酒精直接加热,还是隔水加热?⑤使甲状腺制剂、胰岛素、生长激素进入动物体内的方法应如何操作?是饲喂,还是注射?⑥不同的情况下要合理地选用不同的水。
如:清水、池水、凉开水、蒸馏水、生理盐水。
⑦还原性糖鉴定实验中:斐林试剂甲液(0.1g/mL的NaOH)和乙液(0.05g/mL的CuSO4)怎样使用?……等等五、正确预测实验结果,分析并得出相应的结论。
验证性实验预测的结果只有一个,相应的结论也只有一个,往往就是要验证的内容。
而探究性的实验结果和相应的结论往往有多个。
因此要全面、准确地分析实验结果并得出相应的结论。
假如题目中出现了“有无”、“是否”、“能否”等语气不确定的词,在分析实验可能出现的结果时,要从正反两方面进行分析,有时还得从不正不反的方面进行分析。
例如2003年春季高考题“研究光对种子的萌发有无影响”,就可能出现3种结果和结论:结果1:有光的种子发芽率比无光的种子发芽率高,结论1:光对种子萌发有促进作用;结果2:有光的种子发芽率比无光的种子发芽率低,结论2:光对种子萌发有抑制作用;结果3:有光的种子发芽率比无光的种子发芽率一样,结论3:光对种子萌发没有影响。
结果和结论要一一对应。
但要注意,不可先下结论,再说实验现象。
而对结果的分析,要从实验原理出发,详细分析其发生的原因,有多个结果时,每一种结果都要一一分析,不可遗漏。
六、准确完整地表达实验设计全过程实验设计的过程表达一般按实验顺序:制备或处理材料→分组、编号→实验变量处理→观察记录(或设计表格)进行。
在表达过程中应注意①试管、烧杯、水槽等要给予编号。
②步骤设计一般不宜连续描述,往往需要分段叙说。
③叙说要用规范的实验术语,不能用含糊的口语,如:“盖玻片”不能说是“薄的玻璃片”;“等量的”不宜说成“一样多的”;“振荡”不宜说成“晃动”“摇动”等。
④语言要言简意赅,不可拖泥带水。
由于答题卷上的位置有限,实验组和对照组有的操作步骤是一样的,只需一句话概括即可。
有的操作则不同,就要分别说明,要注意能体现“单一变量原则”的词语的准确使用,例如“等量”、“等温”、生长状况相同”等。
必要的时候可以用表格、坐标曲线图等形式进行具体、准确表达。
⑤用词上讲究科学、准确,在量上难以做到准确的量化描述,应尽可能用“定性”的语言表达。
如:“一段时间”、“适宜的温度”、“适量的”、“一定量的”等⑥提供的实验材料和用具应全部用上,不可遗漏。
以上只是解答一般综合实验设计题的一般思路和方法。
在解题过程中,应根据实验设计题的具体情况和要求,灵活运用,作出正确的回答。
七、实战演练1、假设你去某饲料研究所进行课外实践活动,需要完成以下任务:(1)选用恰当的试剂检测某样品中是否含有蛋白质。
提供的试剂有:①碘液,②苏丹Ⅲ溶液,③双缩脲试剂,④斐林试剂。
你选用的试剂应该是;蛋白质与相应试剂反应后,显示的颜色应为。
(2)完善以下实验设计并回答问题。
探究A动物蛋白对小鼠生长的影响资料:饲料中的蛋白含量一般低于20 ;普通饲料可维持小鼠正常生长;A动物蛋白有可能用于饲料生产。
一、研究目的:探究A动物蛋白对小鼠生长的影响。
二、饲料:1、基础饲料:基本元蛋白质的饲料;2、普通饲料(含12%植物蛋白):基础饲料+植物蛋白;3、试验饲料:基础饲料+A动物蛋白。
三、实验分组:实验组号小鼠数量(只)饲料饲养时间(天)1 10 基础饲料212 10 试验饲料1(含6 A动物蛋白)213 10 试验饲料2(含12 A动物蛋白)214 10 试验饲料3(含18 A动物蛋白)215 10 试验饲料4(含24 A动物蛋白)216 10 ⅠⅡ备注:小鼠的性别组成、大小、月龄、喂饲量和饲养环境均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