棘球绦虫.
- 格式:ppt
- 大小:913.50 KB
- 文档页数:30
细粒棘球绦虫又称包生绦虫、犬绦虫概述与猪/牛带绦虫同属圆叶目,带科成虫寄生于犬科动物小肠;幼虫(棘球蚴)寄生于食草动物或人引起人兽共患病-棘球蚴病/包虫病形态成虫最小的绦虫之一,长2-7mm ,平均3.6mm组成头区颈部链体梨形吸盘顶突小钩富含肌肉,收缩力强大小相间的两圈小钩28-48个,呈放射状排列仅各一节偶多一节幼节成节孕节雌雄生殖器官各一生殖孔位于节片一侧的中部偏后45-65个睾丸,均匀散布在生殖孔水平线前后方子宫呈带状,位于节片中央生殖孔靠后子宫向两侧突出,形成不规则侧囊含200-800个虫卵虫卵与猪带/牛带绦虫卵相似,光镜下难以区分幼虫称棘球蚴,也称包虫圆形囊状体,为单房性囊大小因寄生时间、寄生部位和宿主不同而差异较大1cm-40cm结构囊壁囊内容物囊外有纤维组织包绕外皮-角皮层厚1-4mm 乳白色半透明质松脆,易破裂光镜下无细胞结构而呈多层纹理状有渗透作用,参与虫体与宿主间的物质交换内层-生发层/胚层厚22-25μm有细胞核紧贴在角皮层内,电镜下可见其上发出无数微毛至角皮层内向囊内长出许多(椭)圆形原头蚴170×122μm生发囊/孕囊原头蚴囊液/棘球蚴液是向囊内生长的头节顶突和吸盘内,可见数十小钩可见石灰小体和钙颗粒等与成虫头节区别体积小缺少顶突腺直径约1mm ,为一层生发层小囊由生发层的细胞发育而来生发层向囊内芽生生成细胞群→空腔化后由小蒂与生发层连接→小蒂断裂,生发囊游离为子囊囊壁生成数量不等的原头蚴向囊内生长向囊外生长外生性原头蚴可不断扩展,危害更大内生性原头蚴子囊来源由母囊生发层直接长出原头蚴或生发囊进一步发育而成结构与母囊相似囊壁角皮层生发层囊内原头蚴生发囊与子囊结构相似的小囊-孙囊无色透明或略黄比重1.01-1.02pH=6.7-7.8内含多种蛋白、肌醇、卵磷脂、尿素,少量糖、无机盐、酶对人体有抗原性数量巨大,破裂后可在中间宿主体内形成新生棘球蚴发生种植性生长有的囊内无原头蚴、生发囊等,称不育囊生活史致病终宿主:犬、狼、豺等犬科动物中间宿主:羊、牛、马、猪、骆驼等食草动物和人成虫寄生在终宿主小肠上段→顶突上小钩和吸盘固着→脱落的孕节或孕节破裂释放的虫卵随宿主排出→污染牧场、水源→中间宿主吞食虫卵→六钩蚴在肠内孵出,钻入肠壁经血循环至肝、肺等→3-5月发育为棘球蚴,囊内原头蚴不断发展→原头蚴播散形成新棘球蚴→被犬吞噬后原头蚴在胆汁刺激下翻出头节,附着在肠壁,逐渐发育为成虫→犬肠内寄生的成虫可达成千上万条(食入棘球蚴至排除虫卵约8周)成虫寿命5-6个月人误食虫卵六钩蚴侵入肝、肺等组织,在形成的纤维性外囊内缓慢发育成棘球蚴感染半年后囊直径可达0.5-1cm,逐年增大,最大可达40cm 可在人体存活40年及更久棘球蚴病俗称包虫病机制占位压迫超敏反应种植性生长严重程度取决于其数量、体积、寄生时间和部位因六钩蚴发育缓慢→感染后5-20年才出现症状感染类型原发感染多为单个,80%以上患者继发感染常为多发,常累及多个器官寄生部位人体各个器官多数六钩蚴经肠系膜血管随门静脉滞留肝脏少数随下腔静脉到右心,并到达全身器官寄生最多部位是肝(69.9%,多在右叶);肺次之(19.3%);其次是腹腔、脑、脾、盆腔、肾、胸腔、骨等部位在肺和脾内生长较快,骨内生长较慢大最大的棘球蚴多见于腹腔临床表现引起组织细胞萎缩坏死局部压迫和刺激症状肝脏-肝区肿大、疼痛肝门静脉-腹水胆管-阻塞性黄疸肺脏-呼吸急促、胸痛、干咳、咯血痰脑-癫痫、颅内压升高症状骨-破坏骨质,造成病理性骨折皮肤-形成包块。
棘球蚴病棘球蚴病也称包虫病,是由寄生于狗的细粒棘球绦虫等数种棘球绦虫的幼虫棘球蚴寄生在牛、羊、人等多种哺乳动物的脏器内而引起的一种危害极大的人兽共患寄生虫病。
主要见于草地放牧的牛、羊等。
棘球蚴(一)病原在犬小肠内的棘球绦虫很细小,长2—6毫米,由一个头节和3—4个节片构成,最后一个体节较大,内含多量虫卵。
含有孕节或虫卵的粪便排出体外,污染饲料、饮水或草场,牛、羊、猪、人食入这种体节或虫卵即被感染。
虫卵在动物或人这些中间宿主的胃肠内脱去外膜,游离出来的六钩蚴钻入肠壁,随血流散布全身,并在肝、肺、肾、心等器官内停留下来慢慢发育球蚴囊泡。
犬届动物如吞食了这些有棘球蚴寄生的器官,每一个头节便在小肠内发育成为一条成虫。
棘球蚴囊泡有三种,即囊单房、无头囊和多房囊棘球蚴。
前者多见于绵羊和猪,囊泡呈球形或不规则形,大小不等,由豌豆大到人头大,与周围组织有明显界限,触摸有波动感,囊壁紧张,有一定弹性,囊内充满无色透明液体;在牛有时可见到一种无头节的棘球蚴,称为无头囊棘球蚴。
多房囊棘球蚴多发生于牛,几乎全位于肝脏,有时也见于猪;这种棘球蚴特征是囊泡小,成群密集,呈葡萄串状,囊内仅含黄色蜂蜜样胶状物而无头节。
在牛,偶尔可见到人型棘球蚴,从囊泡壁上向囊内或囊外可以生出带有头节的小囊泡(于囊泡),在于囊泡壁内又生出小囊泡(孙囊泡)。
因而一个棘球蚴能生出许多于囊泡和孙囊泡。
(二)症状临床症状随寄生部位和感染数量的不同差异明显,轻度感染或初期症状均不明显。
牛肝部大量寄生棘球蚴时,主要表现为病牛营养失调,反刍无力,身体消瘦;当棘球蚴体积过大时可见腹部右侧臌大,有时可见病牛出现黄疽,眼结膜黄染。
当牛肺部大量寄生时,则表现为长期的呼吸困难和微弱的咳嗽;听诊时在不同部位有局限性的半浊音灶,在病灶处肺泡呼吸音减弱或消失;若棘球蚴破裂,则全身症状迅速恶化,体力极为虚弱,通常会窒息死亡。
(三) 临床表现1 人包虫病可在人体内数年至数十年不等。
棘球蚴病(echinococcosis)是由棘球绦虫的幼虫寄生于人兽体内引起的疾病,俗称包虫病(Hydatidosis)。
我国有由细粒棘球绦虫(Echinococcus granulosus)的幼虫引起的囊型包虫病(cystic echinococcosis)和多房棘球绦虫(Echinococcus multilocularis)的幼虫引起泡型包虫病(alveolar echinococcosis)。
我国以囊型包虫病为主,目前21个省(市、区)报道有原发性人、畜包虫病及家、牧犬细粒棘球绦虫感染。
流行区主要分布于西部、北部和西北的牧区和农牧区,以西藏、青海、四川、新疆、甘肃、宁夏、内蒙和云南等省(自治区)最为严重。
由于流行广泛,宿主丰富,地理生态复杂,分布于我国的细粒棘球绦虫可能存在不同的株型。
泡型包虫病又被称为“虫癌”,是高度致死的疾病,患者不经治疗,10年死亡率可达90%。
主要流行于西藏、青海、四川、宁夏、甘肃、新疆的部分地区。
我国是世界上包虫病高发的国家之一,重要的流行国家尚有东亚的蒙古,中亚的土耳其、土库曼斯坦,西亚的伊拉克、叙利亚、黎巴嫩,南美的阿根廷、巴西、智利,大洋洲的澳大利亚,以及非洲北部、东部和南部的一些国家。
其他人体棘球蚴病的病原体还有少节棘球绦虫(E. oligarthrus)和伏氏棘球绦虫(E. vogeli),目前我国没有这两种虫体。
一、病原(一)形态1. 细粒棘球绦虫(1)成虫:眼观乳白色,长度为2~11mm,多数在5mm以下。
显微镜下观察,虫体由4~6个节片组成,最前端为头节,其后为颈节,后接链体,根据生殖器官发育程度链体又分为幼节、成节和孕节。
头颈部呈梨形,有顶突和4个吸盘,顶突上有大小相间的呈放射状排列的两圈小钩共28~48个。
吸盘圆形或椭圆形,平均直径0.014mm。
幼节仅见生殖基。
成节内有雌雄生殖器官各一套,生殖孔开口于节片一侧的中部或偏后,睾丸45~65个,分布于生殖孔水平线的前后方。
细粒棘球绦虫(Echinococcus granulosus Batsch 1786)又称包生绦虫一、分类位置带科、棘球绦虫属二、形态特征,成虫是绦虫中最小的几种之一,体长2~7mm,平均3.6mm。
除头节和颈部外,整个链体只有幼节、成节和孕节各一节,偶或多1-2节。
头节略呈梨形,直径0.3mm,具有顶突和4个吸盘。
顶突富含肌肉组织,伸缩力很强,其上有两圈大小相间的小钩共28~48个(通常30-36个),呈放射状排列,劲节内含生发细胞,再生能力强。
顶突顶端有一群梭形细胞组成的顶突腺(rostellar gland),其分泌物可能具有抗原性。
各节片均为狭长形。
成节的结构与带绦虫略相似,生殖孔位于节片一侧的中部偏后。
睾丸45~65个,均匀地散布在生殖孔水平线前后方。
孕节的生殖孔更靠后,子宫具不规则的分支和侧囊,含虫卵200~800个。
虫卵与猪、牛带绦虫卵基本相同,在光镜下难以区别。
幼虫即棘球蚴,为圆形囊状体,随寄生时间长短、寄生部位和宿主不同,直径可由不足1cm至数10cm。
棘球蚴为单房性囊,由囊壁和囊内含物(生发囊、原头蚴、囊液等)组成。
有的还有子囊和孙囊。
囊壁外有宿主的纤维组织包绕。
囊壁分两层,外层为角皮层(laminated layer),厚约1mm,乳白色、半透明,似粉皮状,较松脆,易破裂。
光镜下无细胞结构而呈多层纹理状。
内层为生发层(germinal layer)亦称胚层,厚约20μm,具有细胞核。
生发层紧贴在角皮层内,电镜下可见从生发层上有无数微毛延伸至角皮层内。
囊腔内充满囊液,亦称棘球蚴液(hydatid fluid)。
囊液无色透明或微带黄色,比重1.01~1.02,pH6.7~7.8,内含多种蛋白、肌醇、卵磷脂、尿素及少量糖、无机盐和酶,对人体有抗原性。
生发层(胚层)向囊内长出许多原头蚴(protoscolex),原头蚴椭圆形或圆形,大小为170×122μm,为向内翻卷收缩的头节,其顶突和吸盘内陷,保护着数十个小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