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陷性黄土载荷试验分析
- 格式:pdf
- 大小:713.99 KB
- 文档页数:5
黄土自重湿陷性影响因素试验分析黄土是一种特殊的土壤类型,其自重湿陷性是指在湿润条件下土壤受到重力作用时发生的变形和沉降。
这种湿陷性对工程建设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对其影响因素进行试验分析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湿陷性的影响因素1.土壤含水量土壤含水量是影响土壤湿陷性的重要因素之一。
当土壤含水量增加时,土壤颗粒之间的摩擦力会减小,土壤的韧性和强度会降低,从而导致土壤的变形和沉降加剧。
2.土壤结构土壤的结构对湿陷性也有着重要的影响。
当土壤的结构较为均匀、颗粒间的孔隙较大时,土壤的湿陷性较低;而当土壤的结构不均匀、颗粒间的孔隙较小时,土壤的湿陷性较高。
3.土壤类型不同类型的土壤对湿陷性的影响也不同。
黄土土壤由于其成分和结构的特殊性,其湿陷性相对较高。
在不同的土壤类型中,其湿陷性表现也会有所差异。
4.地下水位地下水位的变化也会对土壤的湿陷性产生影响。
当地下水位上升时,土壤含水量增加,湿陷性也会随之增加。
而当地下水位下降时,土壤含水量减少,湿陷性也会减小。
5.外部荷载外部荷载是指作用在土壤表面的荷载,如建筑物、交通载荷等。
外部荷载的增加会导致土壤的变形和沉降加剧,从而影响土壤的湿陷性。
二、试验分析为了深入了解黄土自重湿陷性的影响因素,我们进行了一系列试验分析。
我们选择了一定数量的黄土土样,并进行了含水量调整和压实处理。
然后,我们在试验台上设置了不同的外部荷载,并通过变化地下水位等条件,对土样进行了湿陷性试验。
在试验过程中,我们发现土壤的湿陷性与其含水量密切相关。
当土壤含水量较高时,土壤的变形和沉降明显加剧;而当土壤含水量较低时,土壤的湿陷性较小。
我们还发现土壤的湿陷性受外部荷载和地下水位影响较大。
当外部荷载增加时,土壤的湿陷性也会随之增加;而当地下水位上升时,土壤的湿陷性也会随之增加。
三、结论与建议黄土自重湿陷性的影响因素多种多样,需要综合考虑。
在工程建设中,应当根据不同的情况和条件,对土壤的含水量、结构和类型等进行合理的调整和处理,以减小土壤的湿陷性。
Hans Journal of Civil Engineering 土木工程, 2023, 12(10), 1272-1284Published Online October 2023 in Hans. https:///journal/hjcehttps:///10.12677/hjce.2023.1210148西安某地基工程黄土湿陷性试验研究分析赵成1,赵乐1,吴辉1,潘登丽1,张程翔2*1中国电建集团西北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陕西西安2西京学院土木工程学院,陕西西安收稿日期:2023年9月25日;录用日期:2023年10月16日;发布日期:2023年10月26日摘要西北地区黄土主要以湿陷性为主,给工程建筑造成了极大的破坏。
本文以工程实例地质勘察为对象,通过对湿陷性黄土的湿陷性物理数据,对湿陷性黄土是否为自重湿陷黄土,以及湿陷黄土等级分类进行了分析,并根据实验结论对地基处理方案进行了补充。
关键词黄土,湿陷性,地基,实验数据Experimental Study and Analysis ofCollapsibility of Loess in a FoundationProject in Xi’anCheng Zhao1, Le Zhao1, Hui Wu1, Dengli Pan1, Chengxiang Zhang2*1Power China Northwest Engineering Corporation Limited, Xi’an Shaanxi2School of Civil Engineering, Xijing University, Xi’an ShaanxiReceived: Sep. 25th, 2023; accepted: Oct. 16th, 2023; published: Oct. 26th, 2023AbstractThe loess in the northwest region is mainly collapsible, causing great damage to engineering buildings. This article takes geological survey of engineering examples as the object, analyzes whether collapsible loess is self weight collapsible loess and its classification based on the physi-*通讯作者。
黄土自重湿陷性影响因素试验分析黄土是我国西部地区常见的一种地质土壤类型,由于其独特的物理和化学特性,黄土在工程建设中常常会遇到自重湿陷性的问题。
自重湿陷性是指土壤在受力作用下,在含水状态下会发生变形和沉降的现象。
这一现象在工程建设中可能会导致地基沉降、建筑结构变形以及工程设施破坏等问题,因此对于黄土的自重湿陷性进行分析和研究具有重要的工程意义。
本文将从实验的角度对黄土自重湿陷性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主要包括土壤含水率、土壤结构、土壤孔隙水压力、土壤孔隙结构以及土壤微观结构等方面进行研究。
一、土壤含水率对自重湿陷性的影响土壤的含水率是影响自重湿陷性的重要因素之一,通常情况下,土壤的含水率越高,其自重湿陷性也越大。
在实验室条件下,可以通过改变土壤的含水率来研究其对自重湿陷性的影响。
实验结果表明,随着土壤含水率的增加,土壤的变形和沉降程度也会增加,这是因为土壤中水分的增加会使得土粒之间的粘结力下降,导致土壤的稳定性降低,从而增加了其自重湿陷性。
土壤结构是指土粒之间的排列和连接方式,对于土壤的自重湿陷性也有着重要的影响。
在不同的土壤结构条件下,土壤的自重湿陷性也会有所不同。
通常情况下,土壤结构越松散,其自重湿陷性也会越大。
因为松散的土壤结构会使得土粒之间的连接力较弱,从而使得土壤在受力作用下更容易发生变形和沉降。
土壤的自重湿陷性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土壤的含水率、土壤结构、土壤孔隙水压力、土壤孔隙结构以及土壤微观结构等因素。
在工程建设中,我们需要针对不同的土壤情况进行具体的分析和研究,以便能够更好地预测土壤的自重湿陷性,从而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保障工程的安全和稳定。
希望通过本文的分析,能够为相关领域的研究和实践工作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帮助。
西北地区湿陷性黄土工程特性综合评价与地基处理试验研究引言西北地区是我国黄土分布较为集中的地区之一,其中湿陷性黄土因其特殊的物理力学性质对工程建设具有重要影响。
本文旨在综合评价西北地区湿陷性黄土的工程特性,并提出相应的地基处理措施,为工程建设提供科学依据。
湿陷性黄土工程特性湿陷性黄土是指其在水分变化下引起显著体积塑性变形的黄土。
西北地区湿陷性黄土具有以下特性:1. 高含水量湿陷性黄土的含水量较高,常在液态状态下存在。
由于吸附力、毛细作用等因素,黄土颗粒与水分子间存在较强的黏结作用,使得黄土表现出较高的塑性和粘性。
2. 显著的膨胀性湿陷性黄土在含水量增加时会发生膨胀,体积塑性变形明显,可导致地面沉降和结构破坏。
湿陷性黄土的膨胀性是由其颗粒结构和黄土矿物成分所决定的。
3. 塑性变形能力强湿陷性黄土具有较强的塑性变形能力,易形成可塑性流动层。
当工程上施加载荷时,黄土会发生流动,导致地基沉降。
塑性变形能力是湿陷性黄土不稳定性的主要表现之一。
4. 含砂量较高湿陷性黄土通常含有一定量的砂粒,并具有较高的含砂量。
砂粒对湿陷性黄土的工程特性产生较大影响,更易引起结构沉降和地面变形。
地基处理试验研究为了解决湿陷性黄土引起的工程问题,需要进行地基处理试验研究,以提高工程建设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以下是几种常见的地基处理方法:1. 固结预压法固结预压法通过施加垂直荷载,使湿陷性黄土在初期固结,减小其孔隙比和含水量,降低其膨胀性和塑性变形能力。
这种方法适用于湿陷性黄土地区的大型基础工程。
2. 加固处理法加固处理法主要是利用灌浆加固、土工合成材料、桩基础等方式加强湿陷性黄土地基的抗震和抗变形能力。
通过增加地基的强度和刚度,降低黄土的塑性变形能力和膨胀性。
3. 隔离处理法隔离处理法通过在湿陷性黄土地基上设置隔离层,将黄土与结构物隔离开,减小湿陷性黄土对结构物的影响。
隔离层可以采用高强度的土工合成材料或混凝土板等。
4. 排水处理法排水处理法通过在湿陷性黄土地基中设置排水系统,将地下水排泄,减小黄土的含水量和湿陷性。
挤密桩处理湿陷性黄土地基效果试验数据分析摘要:本文以湿陷性黄土地区某水厂工程为背景,采用素土挤密桩的地基处理措施,并开展击实试验、地基载荷试验、湿陷性试验、动力触探试验检测地基处理效果,分析得出:(1)击实扰动样最大干密度约1.71g/cm3,最优含水率约15.0%;(2)素土挤密桩区域单桩复合地基承载力特征值为160~180kPa,满足设计要求;(3)桩体及桩间土的湿陷性试验结果表明,4.52%试验点具轻、中等湿陷性,地基处理深度内湿陷性已基本全部消除;(4)地基处理区域可判断为中密~密实。
关键词:挤密桩;湿陷性黄土;击实试验;地基荷载试验;湿陷性试验;动力触探试验1 引言湿陷性黄土结构疏松、孔隙发育,是一种特殊性质的土。
当未受水浸湿时,其强度较高、压缩性较小;当在受水浸湿时,其结构会迅速破坏,产生较大下沉,强度迅速降低。
在湿陷性黄土地区进行建设,应采取以地基处理为主的综合措施,防止地基湿陷对建筑产生危害。
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是通过消除黄土的湿陷性,提高地基的承载力,常用处理方法有:换土垫层、强夯法、桩基础、挤密桩法等。
近年来,挤密桩以其处理地基施工简便、速度快、效果好、造价低等优点,在湿陷性黄土地区得到广泛应用。
对于素土挤密桩处理湿陷性黄土地基,可通过各种试验方法验证其处理效果。
针对素土挤密桩处理湿陷性黄土的效果检测分析,王小军等[1]将柱锤冲扩桩、水泥土挤密桩、强夯处理自重湿陷性黄土地基对比研究;杨校辉等[2]、赵文强等[3]、刘志伟等[4]开展浸水荷载试验来研究湿陷性评价等难题;柳教利[5]基于既有非饱和土理论开展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试验研究;齐秀廷[6]通过现场原位测试,开展夯扩挤密桩的单桩强度、桩土应力比、桩土复合模量等研究;梅源[7]开展了黄土山区高填方沉降变形控制技术试验研究;米海珍等[8]在试验中通过考虑桩心距、处理深度、处理范围及桩孔填料等不同影响因素,来检验挤密桩处理湿陷性黄土地基的效果;胡长明等[9]进行了综合试验,研究表明,采用冲击沉管或振动沉管工艺施工素土挤密桩,工效不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