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元杂报与印刷
- 格式:pdf
- 大小:1.30 MB
- 文档页数:2
开元杂报的名词解释开元杂报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新闻性质报纸之一,由北宋时期的学者文天祥创办。
它的出现对于当时社会的发展与变革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下面将对开元杂报的名词解释进行探讨。
一、开元开元,是为了寄托对报纸的期望和决心而设立的名称。
开元源自于中国古代盛世之一、唐玄宗开元年间,该时期社会繁荣发展,经济文化蓬勃,这与文天祥创办的开元杂报所追求的目标高度契合。
开元杂报的创办者们希望通过传播真实、客观的新闻信息,推动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二、杂报杂报,是一种集合多种信息的报纸形式。
与单一主题的专题报纸不同,杂报以多元化的内容为特色,包括政治、社会、经济、科技等各方面的新闻咨讯。
开元杂报的新闻内容广泛而全面,立足于社会热点,向读者提供多角度、多元化的视听感受,使读者能够全方位、立体地了解社会动态。
三、刘蕡刘蕡,是开元杂报的主要编辑和撰写者之一,他是一位朝廷官员和学者。
刘蕡作为开元杂报的主要推动者,为报纸的创办和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他深入研究各个领域的新闻素材,采用客观、公正的态度进行报道和撰写。
刘蕡的努力使开元杂报具有了较高的信誉和影响力,成为了当时知识分子和读者们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
四、积极影响开元杂报的出现对于北宋时期的社会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首先,它宣扬了科学、知识和人文精神,对于推动社会的进步和改革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其次,开元杂报的存在使社会各阶层的人们更加了解国内外的动态,拓宽了他们的视野和思维。
同时,开元杂报也推动了新闻报道的规范,提升了新闻从业者的职业素养,推动了新闻行业的发展。
五、读者反响开元杂报受到了当时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喜爱。
读者们对于开元杂报的出现表示欢迎和支持,因为这个杂报给他们提供了一个了解最新社会动态的途径。
开元杂报报道真实、犀利、切中时事的风格也获得了读者的认可和赞赏,并且为后来开办的其他报刊提供了借鉴和启示。
总之,开元杂报作为宋代的一份新闻报纸,在当时社会的发展与变革中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中国古代报纸,主要指封建社会出版的以刊载官方文件、官场动态和宫廷消息为主的各类报纸。
世界上最早用纸抄写的报纸(出现于9世纪80年代)和最早用印刷方式复制的报纸(出现于10世纪),都产生在中国。
最初仅限于官报,宋代以后才有非官方报纸。
中国古代的报纸很少有办报人自己采写的消息,没有评论和广告,和近代报纸有明显的区别。
唐代的官报。
中国第一份官报问世,不迟于唐玄宗开元年间(713~741)。
唐代的官报,是由各地派驻长安负责呈进奏章和通报消息的进奏院和进奏官们分别向各个地方抄发的,当时通称为进奏院状报、进奏院状、邸吏状或报状。
1900年在敦煌石窟发现的唐僖宗光启三年(887)的进奏院状,就是一份唐代的官报。
此件长97厘米,宽28.5厘米,纸的纹理绵密,质量近似后代的宣纸。
无报头。
报文用毛笔抄写,共60行,2000余字。
这份报纸是驻地在敦煌地区的归义军节度使派驻朝廷的进奏官,从朝廷所在地发回敦煌的,内容以报告归义军节度使派出官员到朝廷驻地请求旌节的情况为主。
发报人自称夷则,是归义军节度使派驻朝廷负责官报抄传工作的进奏官。
这份进奏院状封存石窟近千年,20世纪初发现后被运往英国,现存伦敦不列颠图书馆。
1983年经中国新闻学者考订后,确认为中国古代的报纸,并命名为“敦煌进奏院状”。
开元杂报是发布于唐玄宗开元十二年至十四年(724~726)的官报,或这一时期官报的抄件。
“开元杂报”不是固定的报名,是唐代人对当时官报的泛称。
唐人孙樵《经纬集》的《读开元杂报》一文中,说它是“系日条事,不立首末”的“数十幅书”,其中的记事,凡“数十百条”。
内容以报道朝廷政事为主,如“某日皇帝亲耕籍田,行九推礼。
某日百僚大射礼于安福楼南。
某日诸蕃君长请扈从封禅。
某日皇帝自东封还,赏赐有差。
某日宣政门宰相与百僚廷争十刻罢”(《经纬集》卷三)等。
在唐代有关文献和唐代人的某些著作中可以找到不少有关官报的材料。
宋代的邸报。
从宋代起,官报发布制度日益完备,邸报的名称开始出现。
印刷的历史古代印刷术印刷术起源于中国,发源于中国人独有的印章文化,它是由拓石和盖印两种方法逐步发展而合成的,是经过很长时间,积累了许多人的经验而成的,是人类智慧的结晶。
现存最早文献和最早的中国雕版印刷实物是在公元600年,即唐朝初期。
·西元7世纪,唐朝初期出现雕版印刷。
·宋仁宗庆历年间(1041-1049),毕升发明了胶泥活字印刷术。
·元代科学家王祯(1260-1330)发明木活字版(亦有人支持宋代就有木要活字本,而且提出了几种版本加以证明。
其中常被人们提到的是被称为宋本活字本的《毛诗》。
由于该书的《唐风·山有枢》篇内的一版中“自”字横排著,完全可以证明是活字版。
·中国金属活字的早期记载,于元代科学家王祯(1260-1330)在《造活字印书法》(1298)中谈到:“近世又铸锡作字,以铁条贯之,作行,嵌于盔内,界行印书,但上项字样,难以使墨,率多印坏,所以不能久行。
”·元朝已有双色红、黑套印之书籍。
·明朝时期,出现了双色、四色套印的印刷品,能印出多层次的彩色印刷品。
·德国约翰内斯·古腾堡(1397-1468)发明铅活字版。
·十九世纪初期,改良铅活字制作技术并传播至世界各地。
· 1804年,英人士坦荷(Earl of Sta nbope)针对活字版弊,发明泥型铅版印刷术· 1829年,法国人谢罗发明纸型铅版印刷术。
· 1855年,法国人M.Cillot发明照相铜锌版印刷技术。
进一步发展的凸版印刷术。
· 1871年,美国人B.B.Blackwell改良纸型铅版印刷术,创用薄铅版,垫以木底印刷。
·1882年,德人縻生白克(Meisendach)发明照相网版印刷术,将照相制版术向前推进了一大步。
雕版印刷之起源世界上最早的雕版印刷是中国发明的。
十九世纪末曾有日本学者岛田主张中国在公元6世纪的六朝就有雕版印刷,根据是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有“书本”一词;又根据明《河汾燕闲录》中“隋开皇十三年十二月八日敕废像遗经悉令雕版”一语,认为最晚在隋朝已有雕版印刷。
报纸的发展历程及趋势中国古代报纸的发展是中国报纸发展史上的一个不可或缺的阶段。
因此,对中国古代报纸的发展的综述显得尤其重要。
要综述中国古代报纸的发展,首先要知道中国古代报纸是什么,有何特征。
中国古代报纸是指在唐代出现的有确证的专门用以传播新闻的媒介而其特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内容,形式和发行与传递不同于现代报纸。
中国古代报纸的发展始于唐代的“报”与“状”至清代报纸。
总括一千二百多年,其中既有相当发达的宋代报纸,也有尚存疑的元代报纸,明清两代的报纸各具特色,但都更加趋于为统治者服务(一)中国最早的报纸——唐朝的官报中国古代的报纸起始于唐朝。
最先问世的是唐朝政府发行的官报(内容是宫庭动态,读者是首都官吏)。
“开元杂报”出版于唐玄宗开元年间,是已知的最早的一份官报。
唐人孙樵所写的《读开元杂报》一文,是关于这份古代官报的最早的记载。
英国伦敦不列颠图书馆收藏的“敦煌邸报” (内容是通报归义军节度使的使臣到朝廷索要符节的经过情节),发行于唐僖宗光启三年(公元887 年), 1900 年在敦煌莫高窟被发现,是我国现存的最古老的报纸,也是世界现存的古老的报纸。
二)宋朝的“邸报”和“小报” 封建官报在宋朝有了较大的发展,当时称为“邸报”、“朝报”、“邸钞”、“进奏院状” 、“状报”,“邸报”是其中最流行的称呼。
“邸报”的发行机构是各地派驻首都的进奏院。
“邸报”的发行制度:门下省编定,给事中判报,通过进奏院的各地进奏官“报行天下” 。
“邸报”的内容主要是皇帝的诏书命令,皇帝的起居言行,封建政府的法令、公报,有关官吏任免赏罚的消息和大臣的章奏文报(重大军情)。
“邸报”的新闻发布工作受到封建政府当权派的严密控制。
宋朝的新闻检查制度:“定本”制度。
(新闻检查制度。
公元 999 年。
为控制新闻发布,进奏院要把编好的样本送枢密院审查,通过的样本叫“定本” )宋朝的“邸报”大部分是手抄的,其中的小部分可能使用雕板印刷。
“小报”起始于北宋末年,流行于南宋,被当时的读者隐称为“新闻” ,是一种非官方的报纸。
中国新闻传播史一、名词解释1、开元杂报:唐人孙樵《读开元杂报》一文中提出,是最早的有关唐代官报的记载。
很可能是唐代开元年间流传于外的官报,多为政事信息的杂乱报道。
没有名称固定的刊期和报头。
是一种近似于“进奏院状”、“邸吏报状”之类的报纸。
它说明,中国开始有报纸的时间不会晚于唐玄宗开元年间2、定本制度:公元999年,皇帝下诏要进奏院将准备批发的内容,每5天向中央最高军政机关枢密院抄发一次,由枢密院审查批准,产生邸报的样本,进奏官就必须根据这一样本进行发报。
到了南宋,邸报被改为门下省编定,由该省的给事中“判报”后的“定本”才发给进奏院报行天下,这就是我国最早的新闻检查制度“定本”制度。
3、循环日报:1874年创刊于香港,由王韬创办并任主笔,是早期国人自办报纸中出版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的报纸。
是我国近代第一家鼓吹变法自强的报纸以“强中以攘外,诹远以师长,变法以自强”为宗旨,要为振兴中华、抵御外敌而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文化;是一张以政论为灵魂的报纸4、癸丑报灾:二次革命失败后,袁世凯为了实现独裁统治,对国民党系统的报刊和其他反袁报刊进行了大扫荡。
据统计,到1913年底,全国继续出版的报纸只剩下139 家,比1912年初的500 家少了2/3 ,同时有大批报人受迫害。
新闻记者中至少24人被杀,60人被捕入狱。
这段历史,在中国近代新闻史上被称为“癸丑报灾”。
5、“苏报案”:《苏报》1896年6 月26日创刊于上海创办人是胡璋。
第二阶段即陈范阶段。
第三阶段是陈范、章士钊阶段。
1903年爱国学生章士钊担任《苏报》主笔《苏报》增设“学界风潮”和“舆论商榷”两个专栏用来报道学生运动和大造革命舆论并大力宣传邹容的《革命军》。
章太炎发表在《苏报》上的《康有为与觉罗君之关系》一文更直呼光绪皇帝其名成为清政府对其采取镇压的口实于是清政府勾结租界当局拘捕了章士钊邹容自动投案后《苏报》也遭查封。
经多次开庭1904 年法庭宣判章太炎监禁三年、邹容二年《苏报》永远停刊。
中国新闻事业史———报纸汇集第一章古代报纸1、露布:又称露报,原意指不加封检的,公开发布的文书。
它是进行宣传鼓励或传播新闻的一种有效方式,是三国和魏晋南北朝时代的主要传播媒介之一。
它直接面向大众,能取得现场实效。
汉代及其以后的封建王朝更多地将其用于发布军事捷报,把最新消息写在木板或丝帛上,高高悬起以吸引读者。
2、开元杂报:指唐代开元年间一些朝廷消息的汇集,而不是一家报纸的名称;它是手抄的,传播范围很小;无固定刊期和刊头;主要记载盛世景象和政务琐事。
3、敦煌进奏院状:一种和邸报相类似的新闻传播工具。
(1)没有报头,开编和结尾部分还保留着官文书的痕迹;(2)发报方式是由各藩镇派驻朝廷的进奏官们直接发给他们的主官;(3)所有的信息,都是进奏官们自行采集的,内容主要是发生在朝廷的大事,特别是和他们的地区有关的大事。
(进奏院状的基本内容是谕旨、奏折、官方动态等)4、邸报:内容:日益丰富,趋近于规范化,基本内容为:皇帝谕旨及起居动态、臣僚章奏、官吏任免升降奖惩、战报等。
性质:宋代邸报的性质有了很大的变化,比唐代进奏院状更接近大众的传播媒介。
作用:它是为了巩固皇权和封建统治秩序而发行的官方报刊,客观上满足了官吏和士子们对信息的需求。
5、小报:内容:来自官方,但传播者各取所需,甚至收入一些捕风捉影的材料,真真假假,在所难免。
性质:它突破了官方对新闻传播的垄断和封锁,打破了官方“邸报”一统天下的格局。
作用:满足一部分士大夫知识分子对朝廷信息的需求。
6、定本制度:是一种为了加强“邸报”传报活动的管理,使有关限制传报的禁令得到贯彻而设立的制度。
规定:进奏院将所编报状抄送枢密院,经该院审定,成为一种标准本。
据此发抄。
它是中国第一次建立审报体制。
定本制度的制定和执行,加强了当局对“邸报”的控制,迫使进奏官们只能按照当局允许发布的内容进行传报活动,使“邸报”能够更好的贯彻皇帝和当权派宰辅们的意图,为巩固他们的统治秩序服务。
从中国报纸的起源与发展探究其未来中国是世界上最早有报纸的国家.唐朝开元年间,在长安出的<<开元杂报>>是第一份用纸印刷的报纸.投递这份报纸的机构,当时叫邮驿,投递人员为唐朝兵部军卒,腰束革袋,带上铃铛,骑着快马传邮,听到铃声,行人都远离路旁。
1638年(崇祯11年)以后,由于普遍采用活字排版,报纸的发行量增大,但因战争频繁,交通堵塞等情况,江南一代当天的报纸要个一个月后才能看到。
1878年(清光绪四年)清政府成立邮传部,开展包括投递报刊在内的邮政业,才脱离兵部转为民用。
1900年后,随着报纸的陆续创办,北京出现了六大报房,字号是:聚兴,聚恒,合成,信义,集文.这些报房控制着京城各报业的发行权,这是我国最早的一批报房。
1911年北京各报社在琉璃厂南柳巷永兴寺,联合开办了一个报刊发行处,自此我国的报纸事业便蒸蒸日上,为其献身的人士也不计其数!据史料记载,历史上报纸的起源可追溯到几千年前,在这期间它经历了无数次的兴起与衰落,但是报纸的流行却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无尽的方便。
早在距今2000年前,中国就出现过类似的文书抄本。
它是当时的官府用以抄发皇帝谕旨和臣僚奏议等文件及有关政治情况的刊物,称为《邸报》。
它具有报刊的某些特点。
可认为是最早形式的“政府公报”。
原藏于敦煌莫高窟的唐代《进奏院状》,是中国已知的最早的一份手抄邸报,距今已有1000多年了。
使用印刷术印报大约出现在1450年的欧洲。
报道哥伦布发现新大陆经历的报纸出现在1493年,是罗马当时印制的第一份报纸。
当时的报纸并非天天出版,只是在有新的消息时才临时刊印。
1609年,索恩在德国出版了《艾维苏事务报》,每周出版一次,这是世界上最早定期出版的报纸。
不久,报纸便在欧洲流行起来,消息报道的来源一般都依赖于联系广泛的商人。
日报首次发行于1650年,是德国人蒂莫特里茨出版的。
虽然只发行了3个月左右,但却是世界上第一份日报。
报纸指以刊载新闻和新闻评论为主,通常散页印刷,不装订、没有封面的纸质出版物。
新闻史复习题答案整理新闻史复习题答案整理一、名词解释1、开元杂报开元年间(公元713-741年),唐代开元年间首都长安皇宫门外,朝廷每日分条发布有关皇帝与百官动态的朝政简报。
这种找政简报被抄寄外地以使朝廷动态在封建阶级内部更广泛地传播。
唐人孙樵《经维集·读开元杂报》提到他在襄樊得到数十幅的简明朝政公报的抄件,并称之为“开元杂报”,也是我国最早的封建官报。
2、敦煌进奏院状现存的年代最早的一份中国古代报纸,是一种从官文书游离出来的传播载体,是一种新闻传播工具,以传报来自朝廷的信息为主要内容,由地方以及军政单位派驻首都的进奏官向地方传发,因而带有官方的性质,属于古代官报的范畴,但不是中央政府统一下发的正式官报。
3、宋代小报宋代小报:是一种以刊载新闻和时事政治材料为主的不定期的非官方报纸,没有固定的报头和名称。
“小报”是当时的一种习惯称呼,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非官方报纸。
起始于北宋盛行于南宋发行人:进奏官使臣及政府机关内的中下级官员和“书肆之家”内容:朝廷动态报道,皇帝诏谕等。
内容特点:1.时效性强2.所发表的大多是中枢部门未公开的朝廷机密事件,因触论朝庭言禁受到查禁。
3.读者范围广泛,有手写和印刷两种。
4、辕门抄是一种以报道地方官场消息为主的非官方的报纸出版于各省省会和一些重要的府城,由熟悉当地官场情况的抄报人和报房采写编印发行。
5、《察世俗每月统纪传》英国传教士威廉米怜于1815年在马六甲创建了出版机构英华书院以及印刷所,并办起了一份中文月刊作为传教的工具。
这份月刊就是《察世俗每月统纪传》,于1815年在马六甲正式创刊。
本刊是世界上第一份中文近代报刊。
6、《遐尔贯珍》1853年8月1日在香港创刊,由传教士所办共出版33期于1856年5月停刊。
本刊以新闻为主的刊物,以时政新闻为重点。
7、《时务报》1896年8月9日在上海创刊。
中国人办的第一个杂志,以变法图存为宗旨,分设论说、谕折、京外近事,域外报译等栏目。
《中国新闻事业史》名词解释与简答题一、名词解释:1、木铎:中国古代传播活动中一种特殊的媒介,在夏商周时期,有一种被称为遒人的政府官员,摇动木铎,巡行于各地,既宣传政令又进行必要的采风。
2、“开元杂报”:发行于唐玄宗开元年间,是一种由驻在首都的官员们向地方传发的封建官报,记载的大都是开元所间的朝廷政事。
它没有固定的刊期和报头,"开元杂报"只是后人对它的一种称呼。
它被认为是中国最古老的报纸,同时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报纸。
3、《敦煌进奏院状》:发行于唐僖宗光启三年,是一种从官文书游离出来的传播载体,因而带有官方的性质,属于古代官报的范畴,但不是中央政府统一下发的正式官报。
其价值在于为我们提供了两份唐代进奏院状的实物,是世界上仅存的年份最早的两份原始状态的报纸了。
4、邸报:是指在政府中枢部门统一管理下统一发布的正式官报,由都进奏院负责其发布工作,是当时社会上传播朝廷政事信息的重要载体。
5、小报:始见于宋代,是中国历史上最早出现的非官方报纸,以刊载新闻和时事性政治材料为主。
朝报的商品化,是其得以产生的内在因素。
6、《察世俗每月统计传》:是世界上第一份中文近代报刊,是1815年8月在马六甲由米怜主编的免费赠送的宗教月刊。
该刊是以传教为宗旨的,阐述基督教教义,宣讲伦理道德,以及介绍天文学等科学知识,后期增辟专栏,介绍世界各国概况,涉及时政,同时创造了“孔孟加耶稣”的对华宣传模式。
7、《遐迩贯珍》:是1853年8 月由英国传教士麦都思主编在香港出版的第一份中文报刊。
它是以新闻为主的刊物,以时事新闻为重点,大多是新闻报道和评论,而且是最早使用铅字印刷的中文报刊。
8、黄远生:民国初年三大名记者之一,以写新闻通讯风长,曾主编过《少年中国》和《庸言》》杂志,后任上海《时事新报》和《申报》驻京特派记者,撰写大量揭露军阀政府黑暗统治的通讯,大受读者欢迎,黄远生的政治态度反对国民党,支持进步党对袁世凯抱幻想,1915年被人认作帝党刺杀于旧金山。
中国印刷历史年表中国印刷历史年表中国印刷历史年表前二十六世纪前後中国彩陶拍印技术,开印刷术的手工雕刻技术和转印复制技术之先河。
前十四世纪前后商朝毛笔和用毛笔书写文字。
前七世纪东周单个字范拼排前五世纪後期东周竹简、木牍—>帛书。
简策和帛书是印刷术发明前的正式书籍。
开印本书装订形式之先河。
前三世纪前春秋战国型版印花技术前二世纪西汉初年植物纤维造纸术。
105年东汉和帝元兴元年蔡伦改良造纸术“蔡侯纸”220-265年三国魏韦诞改良制墨术“仲将”墨649年之前唐出现世界上最早的印刷纸牌叶子格713-741年唐玄宗开元年间《开元杂报》世界上最早用印刷术印制的报纸762年唐肃宗宝应元年东市大刁家雕印历书现知最早的雕印历书东市大刁家是现知最早的雕印坊肆770年唐代宗大历五年《百万经咒》是现存较早的印刷实物783年唐德宗建中四年印纸868年唐懿宗咸通九年《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现存世界上最早有明确日期记载和精美扉画的印本书877年唐僖宗干符四年世界上最早的印本历书。
1005年宋真宗景德二年四川民间世界上最早的印刷纸币″交子″1023年宋仁宗天圣元年中国政府从事纸币印刷和发行之始。
1041-1048年宋仁宗庆历元年至八年北宋雕印工匠毕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
毕升发明的活字是用胶泥制作的,世称泥活字。
1094年宋哲宗绍圣元年现知最早的蜡版印刷1103年宋徽宗二年《佛说观无量寿佛经》为现存最早的泥活字印刷品。
1155年宋绍兴二十五年《十五国风地理之图》现存最早的印刷地图1180年前木活字排印了《吉祥遍至口和本续》等佛教书籍。
是现存世界上最早的木活字印本。
1260年宋理宗景定五年铜版印刷1340年元顺帝(後)至元六年《金刚经注》经文印红色,注文印黑色卷首、扉画用朱墨两色套印是现存最早的双色套印本佛经。
1498年明孝宗弘治十一年早期的连环画书。
1505年前明孝宗弘治十八年前铅活字排印书籍。
1506-1521年明武宗正德元年至十六年印成彩色印品《圣迹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