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南白山市板庙子金矿床成矿流体研究
- 格式:pdf
- 大小:508.64 KB
- 文档页数:6
吉林板庙子金矿地质特征及隐伏矿体预测
吉林板庙子金矿床位于吉林省桦甸市东约50km,属吉林省中部重要的金成矿带—夹皮沟金成矿带西部的重要金矿床之一。
矿区内现已发现和圈定工业矿体28条,矿石类型主要有黄铁矿化石英脉型、黄铁矿型、黄铜矿型等,并以黄铁矿化石英脉型为主。
矿石结构主要有半自形、自形粒状结构、压碎结构、它形粒状结构、溶蚀交代结构和滴状结构等。
矿石构造主要有条带状构造、网脉状构造、团块状构造、浸染状构造和角砾状构造等。
围岩蚀变主要为硅化、碳酸盐化、绿泥石化和绢云母化等。
成矿过程可划分为7个成矿阶段:石英-多金属阶段、石英黄铁矿阶段(早)、石英-黄铁矿阶段(晚)、金-黄铁矿阶段、金-多金属阶段、碳酸盐-黄铁矿阶段和表生氧化阶段。
其中,金-黄铁矿阶段与金多金属阶段是金矿的主要成矿阶段。
经过多年的矿山生产观察,结合前人原生晕研究成果,认为夹皮沟岩群三道沟岩组为本区
金矿成矿主要矿源层;近NWW向脆性剪切断裂构造,为主要控矿构造;中生代辉绿岩脉与金矿体在空间分布上关系密切。
总结矿区主要找矿标志,三道沟岩组为地层标志;北西西向脆性剪切断裂为构造标志;辉绿岩脉为脉岩标志;硅化、黄铁矿化为围岩蚀变标志;Au、Bi元素异常为原生晕找矿标志;低阻高极化率为地球物理找矿标志。
以此为基础确立了预测准则及找矿靶区分类分级,全矿区将靶区划分为A、B、C三类(共10个找矿靶区),并依据现有工作程度,将10个找矿靶区又划分出Ⅰ、Ⅱ、Ⅲ级。
吉南老岭成矿带荒沟山、板庙子金矿床地质特征与成因李宝毅;杨振宇;王玉芬【摘要】以吉林东南部老岭成矿带中较具规模的荒沟山、板庙子金矿床为代表,对矿床地质特征进行对比,认为区内太古界表壳岩、晚元古界老岭群为主要矿源层,北东向深大断裂带为主要控矿构造,空间上金矿体的分布与岩浆岩关系不密切.结合区内成矿地质条件及成矿物质来源分析,认为金矿床形成于中低温热液环境,深部流体、岩浆热液及大气降水作为成矿流体共同参与了成矿作用,以大气降水为主,构成大气降水-深源热液循环成矿系统.老岭金及多金属成矿带具有较大的成矿潜力和良好的找矿远景,区内金矿的分布主要与大型断裂带相关联的珍珠门组大理岩上部不整合有关.【期刊名称】《世界地质》【年(卷),期】2010(029)003【总页数】8页(P392-399)【关键词】老岭成矿带;地质特征;金矿床;吉林南部【作者】李宝毅;杨振宇;王玉芬【作者单位】吉林大学,地球科学学院,长春,130026;中国建筑第八工程局,大连公司,辽宁,大连,116021;吉林大学,地球科学学院,长春,130026【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618;P618.51吉南老岭成矿带是吉林省东南部重要的金矿成矿区和黄金生产基地。
经地勘单位和研究部门多次工作,认为该区找矿前景良好[1-7]。
因进一步找矿效果不够理想,深入解剖研究区内较具规模的有代表性的荒沟山、板庙子金矿床,分析其成矿地质条件,总结成(控)矿规律,据此对该区找矿远景作出评价,为该区进一步找矿勘探工作提供依据。
研究区位于华北板块北缘东段,在其漫长的地质演化过程中,经历了多次伸展裂解、碰撞拼贴和多期变质作用及复杂的岩浆活动[8],形成了北东向的前寒武纪基底隆起和中生代火山断陷盆地相间排列的基本构造格架(图1)。
区内较具规模的北东向断裂带主要有位于基底隆起与火山断陷盆地交汇部位的小石人—大青沟断裂带、二道江—江源断裂带及位于基底隆起之上的荒沟山S型断裂带,为区内主要的控岩控矿构造。
吉林桦甸板庙子金矿床控矿构造分析
于景山;刘勇;王世波;王聚胜;李斌;臧兴运
【期刊名称】《吉林地质》
【年(卷),期】2024(43)1
【摘要】根据已有采(探)矿工程揭露的金矿体的地质信息,对桦甸板庙子金矿床控矿构造特征进行解析,总结了断裂构造对矿体的控制作用。
含金石英脉严格受北西西向压扭性断裂构造控制,矿体水平上、垂向上均具有舒缓波状的特点,延深大于延长,侧伏现象不明显。
垂向上根据矿体的规模、产状、矿体类型及品位等变化情况,垂向上可分为浅部、中部、深部三个矿化带。
总体上矿体具有由网脉状、细脉状向相对稳定的粗脉、大脉变化的趋势,矿体宽度、品位由变化较大趋向于变化较小,围岩蚀变矿物由中低温矿物向中温矿物转变。
本矿床应处于中浅构造层次向中部构造层次过渡部位,深部应有很好的找矿前景,但应注意矿脉的反倾现象。
【总页数】7页(P9-15)
【作者】于景山;刘勇;王世波;王聚胜;李斌;臧兴运
【作者单位】桦甸市黄金有限责任公司;吉林省地质调查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P618.51
【相关文献】
1.吉林桦甸板庙子金矿与外围控矿条件及靶区预测
2.吉林桦甸板庙子金矿床深部矿体地质特征及成矿机制讨论
3.吉林桦甸大庙子-板庙子金矿化区控矿条件与矿体预测
4.吉林省桦甸市大庙子金矿控矿条件与找矿远景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桦甸市板庙子金矿区综合找矿标志探究摘要:本文基于桦甸市板庙子金矿区进行了探讨,归纳、总结和提取了各种找矿信息,建立了矿区地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遥感信息综合找矿标志,供大家借鉴参考。
关键词:桦甸市板庙子金矿区;综合;找矿标志板庙子金矿床及其外围(包括大庙子、援朝沟、菜抢子等矿区)位于中朝古板块北缘东段边界构造部位,夹皮沟—金城洞北西向构造带西部,大砬子—夹皮沟北西向弧形断裂构造带的中西部。
以北东向辉发河壳深断裂为界,北部与吉黑海西褶皱带毗邻。
北东向辉发河壳深断裂是一条长期活动的构造带,其南侧伴生有三条相邻的北西向断裂带,大砬子-夹皮沟北西向构造带是其中之一。
一、地质标志在对矿床和矿体的成矿地质环境、控矿条件、矿体的空间分布和富集规律研究的基础上,归纳和总结了如下找矿地质信息:1.地层标志夹皮沟岩群三道沟岩组地层岩石类型有:斜长角闪岩、斜长角闪片麻岩、黑云变粒岩、磁铁石英岩和石榴石石英岩等,原岩含金丰度较高(平均为5.0×10-9),是古老的原生含金建造,容易活化,且该组地层发育地段,矿化较为连续,地球化学土壤异常较为集中,有的甚至成为金矿的直接围岩。
夹皮沟岩群三道沟岩组是找寻金矿体的标志地层条件。
2.岩浆岩找矿标志矿体的形成与赋存与辉绿岩、煌斑岩、花岗质伟晶岩、闪长玢岩和花岗斑岩在空间上关系密切、相依相伴,这些岩脉分布于大面积二长花岗岩或花岗闪长岩内。
脉岩中常见有黄铁矿化颗粒及黄铁矿胶结含金石英脉和煌斑岩角砾,个别地段闪斜煌斑岩或辉绿岩与压碎状含硫化物石英脉共同构成金矿体。
煌斑岩、辉绿岩和花岗质质伟晶岩是找寻金-黄铁矿型金矿体,闪长玢岩和花岗斑岩是寻找金-多金属型矿体的岩浆岩标志。
3.控矿构造矿体受韧性剪切带中的剪切裂隙控制。
主剪切、高角度、低角度等各种方向的剪切裂隙是区内的容矿构造,不但控制着矿化带的展布,也控制着矿体的空间分布与形态;不但加剧了变形变质作用,使成矿物质发生了再次的聚集与沉淀,同时也为成矿提供了十分有利的容矿构造空间,是重要的控矿构造标志。
吉林白山地区金矿综合信息找矿模型李春华;路来君;毕明丽;王淼;赵国磊【摘要】以吉林省白山地区金矿产为预测矿种,以金矿床为目标物,在前人对该地区地质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系统分析了地层、岩浆岩和构造等地质条件与金矿产的关系,查明了各种地质条件对金矿产的控制作用.同时利用地质、化探和物探等相关数据,对该地区进行了金成矿综合信息矿产预测,建立了以中元古代地层为主要成矿地层,北东向和北西向断裂为主要控矿构造,航磁解译环形构造和重力高背景场为主要成矿标志,以及化探元素呈现三种组合异常等因素的吉林白山地区综合信息找矿模型.【期刊名称】《世界地质》【年(卷),期】2010(029)001【总页数】7页(P71-77)【关键词】综合信息;地质特征;金矿;找矿模型;白山地区【作者】李春华;路来君;毕明丽;王淼;赵国磊【作者单位】吉林大学,地球科学学院,长春,130061;吉林大学,地球科学学院,长春,130061;长春工程学院,勘查与测绘工程学院,长春,130021;吉林大学,综合信息矿产预测研究所,长春,130026;吉林大学,地球科学学院,长春,13006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622.7;P618.51白山地区位于吉林省东南部,是重要的多金属成矿带 (图 1),近年来有许多地质工作者对该地区进行了大量的地质调查研究和资源勘探工作,特别是对老岭成矿带的研究程度较深,并积累了丰富的地质资料,取得了一定的成果[1-3]。
目前已发现金矿床(点)多处,其中以小石人金矿和临江南大坡金矿最具有代表性[4-7],但在区内矿产预测工作方面仍有不足之处。
因此,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笔者应用多元地学信息对全区进行中、大比例尺系统预测与综合研究分析,建立了吉林省白山地区金矿综合信息找矿模型,为今后该区金矿找矿提供参考。
1 区域地质背景1.1 地层区内发育地层以元古宇为主,中生界次之 (图1),其中元古宇以新元古界及中元古界为主。
板庙子金矿充填关键技术应用研究常晓娜;石勇;郭玉杰;邱大刚;李成【期刊名称】《采矿技术》【年(卷),期】2015(000)003【摘要】板庙子金矿开采条件较差,主要采用分段空场嗣后充填采矿法,从充填材料与配比、充填制备工艺、管道输送系统、采场充填工艺以及充填体质量控制5个方面详细阐述了胶结充填关键技术在板庙子金矿的应用。
矿山实践表明,采用自产废石做为充填骨料、粉煤灰做为辅助胶结剂及砌筑喷浆式充填挡墙等技术措施,废石粉煤灰重量比2∶1,水泥掺量14%时,充填体28 d强度达5.63 MPa,既满足采矿要求,又有效提高了生产效率,同时节约了大量成本,综合效益显著。
【总页数】4页(P28-30,37)【作者】常晓娜;石勇;郭玉杰;邱大刚;李成【作者单位】吉林板庙子矿业有限公司,吉林白山市 134300;吉林板庙子矿业有限公司,吉林白山市 134300;吉林板庙子矿业有限公司,吉林白山市 134300;吉林板庙子矿业有限公司,吉林白山市 134300;吉林板庙子矿业有限公司,吉林白山市 134300【正文语种】中文【相关文献】1.吉林桦甸大庙子-板庙子金矿化区控矿条件与矿体预测 [J], 窦志刚;王建新;赵志;张俊华2.板庙子金矿急倾斜薄矿脉深部充填采矿诱发地表沉降影响范围分析 [J], 赵兴东;赵一凡; 魏慧; 陈玉民3.吉林省白山市板庙子金矿区花岗斑岩黑云母成分特征及其成岩成矿意义 [J], 周桓; 孙国胜; 李雪; 单子凌; 刘根驿; 孙九达; 张纪田4.克拉通破坏型金矿成矿机制:吉南板庙子金矿床闪长玢岩与重晶石流体包裹体、H-O-S同位素证据 [J], 陈煜嵩;董晓杰;刘正宏;贾振杨;于晓飞;吴玉诗;王海建5.化学分析在白山市板庙子金矿研究中的应用 [J], 张贺群;魏永强;关静芝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吉林省桦甸市板庙子金矿深部勘探研究朱先波1,朱 桐2,尚 冶1,沈文峰1,李可欣1(1.吉林省第五地质调查所,吉林 长春 130061;2. 辽宁省物测勘查院,辽宁 沈阳 110021)摘 要:本次勘查按Ⅲ勘查类型布置探矿工程,共发现3条金矿体,矿体长度80m~175m,矿体斜深50m~282m,矿体厚度0.22m~8.14m,平均厚度2.25m,体走向295°,倾向25°,倾角73°~89°,平均品位9.01×10-6,矿体赋存标高490m~-523m。
矿石自然类型为含金石英脉型,工业类型为原生硫化矿石,矿床成因类型为变质热液型金矿床。
关键词:板庙子金矿;深部勘探;吉林省;桦甸市中图分类号:TD8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5065(2019)14-0097-2Deep Exploration of Banmiaozi Gold Deposit in Huadian City, Jilin ProvinceZHU Xian-bo1, ZHU Tong2, SHANG Ye1, SHEN Wen-feng1, LI Ke-xin1(1.Jilin Fifth Geological Survey Institute,Changchun 130061,China;2.Geophysical Measuring Exploration Institute of Liaoning Province,Shenyang 110021,China)Abstract: The prospecting project is arranged according to the type of prospecting III. Three gold orebodies have been found, the length of which is 80m~175m, the oblique depth of which is 50m~282m, the thickness of which is 0.22m~8.14m, the average thickness of which is 2.25m, the trend of which is 295 degrees, the inclination is 25 degrees, the inclination is 73 degrees~89 degrees, the average grade is 9.01*10-6, and the occurrence standard of the orebody is 490m~523m. The natural type of ore is gold-bearing quartz vein type, the industrial type is primary sulfide ore, and the genetic type of ore deposit is metamorphic hydrothermal gold deposit.Keywords: Banmiaozi Gold Mine; Deep Exploration; Jilin Province; Huadian City板庙子金矿位于吉林省桦甸市夹皮沟镇锦山村板庙子屯,距桦甸市89°方向直距46km,行政区划隶属吉林省桦甸市夹皮沟镇[1]。
ISSN 1009-8984CN 22-1323N长春工程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年第17卷第3期J.Changchun Inst.Tech.(Nat.Sci.Edi.),2016,Vol.17,No.3 19/2883-88doi:10.3969/j.issn.1009-8984.2016.03.019吉南白山市板庙子金矿床成矿流体研究收稿日期:2016-04-13基金项目:吉林省科技厅项目(20160520083JH)吉林省教育厅项目(120160014)校青年基金项目(320130026)作者简介:门兰静(1982-),女(汉),河北,讲师主要研究矿床地球化学。
门兰静1,孙景贵2,徐耀江3,柴 鹏2,王好均1(1.长春工程学院,长春130021;2.吉林大学地球科学学院,长春130061;3.东北电力设计院,长春130000)摘 要:板庙子金矿是老岭成矿带上近年来发现的大型隐伏矿床。
为研究成矿流体的性质及元素沉淀机制,运用显微测温、激光拉曼探针技术,对其矿物的流体包裹体进行系统研究。
实验结果表明:1)流体包裹体类型主要为气液两相包裹体,其次为富气相包裹体、纯液相包裹体;2)均一温度变化范围在113~355℃之间,成矿流体盐度为0.87~7.85wt%(NaCl),密度为0.60~1.0g/cm3;3)气体成分主要为H2O、CO2。
研究结果表明初始成矿流体为中低温,低密度,气体成分以H2O、CO2为主的流体,成矿过程中与变质流体等的混合是其成矿的主要机制;该矿床为受层位与断裂共同控矿、早期有岩浆活动的浅成低温热液金矿床。
关键词:流体包裹体;流体混合;板庙子金矿中图分类号:P57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8984(2016)03-0083-060 引言板庙子金矿位于中朝板块北缘东段辽吉古元代裂谷内,在该成矿带上发育一系列受元古宙层位控制的沉积变质与叠加热液金矿床,如吉林南岔金矿床、金厂沟金矿床、荒沟山金矿床,辽宁小佟家堡子金矿床、王家崴子金矿床等。
该区地层出露齐全,区域岩浆活动主要以古老深变质岩浆岩(TTG)、燕山后期岩浆活动为主,其中燕山后期岩浆活动对成矿的影响最为重要。
区内较具规模的北东向断裂带主要有位于基底隆起与火山断陷盆地交汇部位的小石人—大青沟断裂带、二道江—江源断裂带及位于基底隆起之上的荒沟山S型断裂带,这些为区内主要的控岩控矿构造。
对上述矿床的研究表明,老的地层为成矿提供了物质条件,中生代的岩浆活动为金的活化、迁移提供了热源,同时也从地壳深部携带了一定量的金元素[1];这些矿床为受地层、岩浆、构造共同控制的金矿床[2];流体包裹体研究表明为中低温热液型金矿床,成矿流体为岩浆水和大气水的混合[2-5]。
板庙子金矿是在研究前人工作的基础上,经过大规模投资,在较短时间内(2004年—2006年)发现并勘探的一处大型隐伏金矿。
自矿床发现以来,已经有部分学者[6-11]从矿床地质特征、成矿阶段划分等方面进行了研究,初步对其矿床的成因进行探讨。
本文主要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对成矿阶段流体包裹体的研究,反映的流体演化机理,探讨矿床成因。
板庙子金矿床矿区地质图如图1所示。
1 矿区概况矿床地质研究表明,矿区出露地层为早元古宙老岭群珍珠门组,其岩性主要为硅化白云质大理岩及角砾状白云质大理岩,为一套浅海—滨海相富镁质碳酸盐岩沉积建造,分布于矿区的北部,呈北东向带状展布,总体倾向北西,与上覆晚元古宙地层呈断层接触。
此外,还发育有晚元古宙青白口系及震旦系,其岩性主要为赤铁石英砂岩、含海绿石石英砂岩及角砾岩,为一套浅海—滨海相碎屑沉积岩建造。
矿区构造主要以北东向及北西向两组断裂构造为主。
矿区断裂构造十分发育,且具有多期次继承性活动的特点,按其展布方向和力学性质可分为2组,即北东向和北西向断裂构造。
从发育程度看以北东向为主,北西向次之。
其中北东向断裂构造多数沿层间断裂,特别是地层单元间的接触面,具有多期次继承性活动的特点。
这些构造面在倾向和走向上往往呈舒缓波状,多具韧脆性断裂的特点。
它在金矿成矿作用中起导矿和储矿作用。
矿区岩浆岩不甚发育,仅见有闪长玢岩、花岗斑岩及辉绿岩,呈脉状零星分布于北东向断裂构造附近,反映了金成矿作用的热事件的特点。
1.侏罗系凝灰岩;2.寒武系粉砂岩;3.寒武系页岩夹灰岩;4.震旦系石灰岩;5.震旦系石英砂岩;6.青白口系南芬组页岩、粉砂岩;7.青白口系钓鱼台组(赤铁)石英砂岩;8.下元古界珍珠门组大理岩;9.花岗斑岩;10.闪长玢岩;11.金矿体;12.赤铁矿层;13.断裂图1 板庙子金矿床矿区地质图1.1 矿体特征目前发现四条金矿体,其中1号金矿体规模最大,其次为2号金矿体,其余较小。
1~4号金矿体沿北东向,含矿硅化蚀变带呈串珠状依次由北向南分布。
各矿体特征如下:1号矿体,位于矿床的中间部位,属隐伏矿体,其头部埋深在地表以下70m。
矿体赋存标高700~330m。
赋存空间位置在30线~50线间、F102断裂带与硅化构造角砾岩带交汇构造附近。
形态呈“T”字型不规则的厚大透镜状体。
在不同勘探线、不同标高的情况下,矿体走向长度、倾斜延深和厚度均有很大变化。
矿体平均长度193m,矿体倾斜延深最大360m(36线)(图2)。
矿体形态的这种变化反映了赋存在张性构造角砾岩带中矿体边界的“锯齿”状张性形态特点。
1号矿体赋存于边界形态呈锯齿状变化的张性硅化构造角砾岩带中,矿体呈厚大的囊状体。
矿体水平厚度7.1~66.60m,矿体真厚度1.20~48.60m,平均真厚度16.10m,厚度变化系数65%,属厚度变化稳定型。
1号矿体平均品位3.17g/t,样品品位变化系数106%,属品位变化较均匀型。
1.青白口系南芬组页岩、粉砂岩;2.青白口系钓鱼台组(赤铁)石英砂岩;3.下元古界珍珠门组大理岩;4.硅化角砾岩带;5.金矿体图2 板庙子金矿床1号矿体36线剖面图2号矿体位于16a线~30线间硅化构造角砾岩带中。
赋存标高680~270m。
矿体头部于16a线~28线间出露于地表,但向下延深不大(15~80m)即尖灭,只在矿体南西端16a线~22线,矿体沿硅化构造角砾岩带向南东侧伏延深,至28线~30线300~230m标高形成不连续透镜状矿体。
该矿体矿石含金品位(1.10~65.20)×10-6,品位变化系数114%,属品位变化较均匀型。
矿体平均品位3.74g/t。
3号矿体赋存于52线~60线,350~500m标高的隐伏矿体,共由7个见矿工程控制。
中间由贫矿化带相联系。
矿体呈短透镜状,走向长220m,倾斜延深仅40~100m。
矿体走向N25°E,倾向SE,倾角50°。
矿体平均真厚度10.1m,变化系数90.1%,属厚度较稳定型。
矿体金平均品位2.01g/t,变化系数82.1%,属品位较均匀型。
为小而贫的矿体,矿体向深部和向NE方向发展。
4号矿体为隐伏矿体,矿体头部埋深在地表以下200~260m,赋存空间位置在62线~84线,350~450m标高。
现控制矿体走向延长500m,倾斜延深最大160m(74线),一般110~160m。
矿体形态呈较大的似层状体。
走向N45°~50°E,倾向SE,倾角43°(74线)~60°(76线),变化较大。
矿块平均水平厚度11.08~13.77m,平均真厚度7.30m,厚度变化系数57%,属厚度变化稳定型。
1.2 矿石类型、组构和矿石矿物该矿床矿石类型主要以硅化蚀变岩型、构造角砾岩型为主,蚀变赤铁石英砂岩型(图3a)次之,其品位较高;硅化大理岩型和断层泥型分布较少,其品48长春工程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17(3)位相对较低。
硅化构造角砾岩型又可细分为黄铁矿化硅化构造角砾岩,黄铁矿化重晶石化构造角砾岩,硅化赤铁矿化构造角砾岩,硅化重晶石化构造角砾岩。
矿区矿石构造种类较多,在石英脉体中多见致密块状构造,角砾状构造,晶洞状构造也较为常见;其次为矿石中充填的微细石英脉体—脉状构造。
矿石结构较简单,主要结构类型有全自形晶结构、半自形晶结构、它形晶结构及充填结构、交代结构。
矿区矿物组成有自然金、含银自然金和极少量的银金矿。
氧化矿物有褐铁矿(针铁矿为主)、赤铁矿(图3d)、石英、玉髓、金红石等。
金属硫化物有黄铁矿(图3b、图3c)、胶状黄铁矿、偏胶状黄铁矿、白铁矿和极少量或微量的毒砂、方铅矿、闪锌矿、黄铜矿和磁黄铁矿。
非金属矿物有重晶石、白云石和极少量或微量的铁白云石、方解石、绢云母和白云母,此外含极少量黏土矿物、绿泥石等。
其中主要矿物为石英、玉髓、白云石、重晶石、黄铁矿、白铁矿、赤铁矿、褐铁矿,其他矿物很少出现。
金属硫化物含量极少,它们主要以稀疏浸染状、细脉状或团块状分布在硅化构造角砾岩带中,且基本不与褐铁矿、赤铁矿同时出现,也不与自然金粒成连生体。
1.3 围岩蚀变和矿化阶段矿体顶板围岩为强硅化石英砂岩及赤铁石英砂岩。
矿体及顶板围岩界线不清,呈渐变过渡接触关系。
矿体底板围岩为强硅化石英砂岩及硅化白云质大理岩,围岩与矿体界线清楚,为构造接触关系。
围岩矿化蚀变主要为硅化(图3e)、绢云母化(图3f)、重晶石化(图3g)及少量碳酸盐化(图3h)等。
其中硅化是矿区最重要的热液蚀变,通常金品位的高低与硅化的强弱呈正相关,硅化后的岩石呈深灰—灰白色、风化后呈黄褐—黄白色,由微小的糖粒状石英或细脉状石英组成。
a.赤铁石英砂岩;b.他形浸染状黄铁矿;c.裂隙充填的黄铁矿;d.褐铁矿,赤铁矿;e.多期次的石英;f.绢云母化;g.重晶石化;h.碳酸盐化图3 板庙子金矿床围岩、矿石、围岩蚀变镜下特征 依据矿石结构、矿物共生组合、矿物生成顺序、矿脉间的穿切包容关系,将矿床划分为4个成矿阶段:1)早期硅化石英—烟灰色黄铁矿阶段,是继张性构造角砾岩带形成之后,早期发生的比较广泛的矿化作用,整个张性构造角砾岩带普遍发生构造破碎和硅化作用,形成含金硅化构造角砾岩带,矿化面分布较广而含金品位低。
2)微细粒硅化石英—金—星散浸染状黄铁矿阶段,是主成矿期控矿构造又一次强烈的脉动活动,使早期矿化蚀变的硅化构造角砾岩带又遭受强烈的构造破碎,是金成矿的重要矿化阶段,矿床中金矿体主要在这一阶段形成。
3)重晶石、玉髓—金—赤铁矿阶段,为矿床形成的第3矿化阶段。
该阶段主成矿期构造脉动活动强度有所减弱,矿化蚀变主要发生在硅化构造角砾岩带范围内,局部地段波及上下盘,是金成矿的重要矿化阶段。
4)微含金细粒黄铁矿—白铁矿迭加矿化阶段,是本矿区成矿活动的晚期阶段,是主控矿构造又一次的脉动活动,其构造活动应力强度己相对减弱,构造破碎范围相对窄小,没有金矿化作用发生,标志本区热液活动的尾声和金成矿作用的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