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上册音乐歌曲
- 格式:doc
- 大小:101.00 KB
- 文档页数:37
人音版音乐三年级上册第7课《美丽的黄昏》教案一. 教材分析《美丽的黄昏》是人音版音乐三年级上册第7课的一首歌曲。
歌曲以美丽的黄昏为背景,描绘了一幅温馨的家庭生活画面。
歌曲旋律优美,歌词富有诗意,适合三年级学生演唱。
通过学习这首歌曲,学生可以感受音乐的美妙,培养对家庭的热爱和珍惜。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对音乐具有较强的兴趣和好奇心,他们已经掌握了一些基本的音乐知识和演唱技巧。
但在音乐表现力和情感传达方面,学生还需要进一步指导和培养。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引导他们积极参与,充分表达音乐的情感。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歌曲《美丽的黄昏》的旋律和歌词。
2.培养学生对家庭的热爱和珍惜,提高音乐审美能力。
3.培养学生的音乐表现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歌曲的旋律和歌词的掌握。
2.音乐表现力和情感的传达。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创设美丽的黄昏情境,引导学生感受音乐的美妙。
2.情感教学法:引导学生从歌曲中汲取家庭的温暖,培养对家庭的热爱。
3.小组合作学习:鼓励学生互相合作,共同完成音乐作品。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美丽的黄昏图片、歌曲音频、视频等。
2.教学乐器:钢琴、吉他等。
3.教学资料:歌曲乐谱、歌词打印稿。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a.展示美丽的黄昏图片,引导学生感受黄昏的美好。
b.播放歌曲《美丽的黄昏》,让学生初步聆听并感受歌曲的美妙。
2.呈现(10分钟)a.教学歌曲乐谱,引导学生跟唱歌曲。
b.分句教唱歌曲,重点讲解歌曲的旋律和节奏。
c.引导学生注意歌曲中的表情符号,培养学生的音乐表现力。
3.操练(10分钟)a.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种乐器,根据歌曲旋律进行演奏。
b.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合唱练习,注意音准和节奏的准确性。
4.巩固(5分钟)a.学生独立演唱歌曲,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b.学生进行小组比赛,看哪个小组演唱得更好。
5.拓展(5分钟)a.教师引导学生发挥创意,为歌曲编写新的歌词。
(花城版)小学音乐三年级上册 3.1 歌曲《大海啊故乡》教案一. 教材分析《大海啊故乡》这首歌曲,曲调优美,歌词深情,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它属于小学音乐三年级上册的教学内容,是培养学生们音乐审美情感的重要作品。
通过学唱这首歌曲,学生们可以感受到大海的广阔和故乡的温暖,培养他们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音乐基础,他们能够理解和感受简单的音乐情感,也能够基本的识谱。
但在演唱歌曲时,可能会存在音准、节奏和音色等方面的问题。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针对这些问题进行针对性的指导。
三. 教学目标1.能够正确演唱歌曲《大海啊故乡》。
2.能够理解歌曲的歌词内容,感受歌曲的情感。
3.能够通过学唱歌曲,培养对故乡的热爱之情。
四. 教学重难点1.歌曲的音准和节奏,特别是高音部分。
2.歌曲的情感表达。
五. 教学方法采用情景教学法、情感教学法和小组合作法。
通过设置情景,引导学生进入歌曲的情境中,感受歌曲的情感;通过情感教学,激发学生对故乡的热爱之情;通过小组合作,让学生们在合作中学习,提高他们的音乐素养。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和视频。
2.乐谱和歌词。
3.录音机和音响设备。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设置情景,播放大海的音频和视频,让学生们感受到大海的广阔。
引导学生思考大海给他们带来的感受,引出歌曲《大海啊故乡》。
2.呈现(5分钟)教师演唱歌曲《大海啊故乡》,让学生们初步感受歌曲的情感。
然后分发乐谱和歌词,让学生们自读并理解歌词内容。
3.操练(10分钟)学生们跟唱歌曲,教师指导音准和节奏。
重点指导高音部分的演唱,让学生们掌握正确的演唱方法。
4.巩固(5分钟)学生们分组演唱,相互观摩和评价,巩固所学内容。
5.拓展(5分钟)引导学生思考歌曲中的故乡是指哪里,讨论他们对故乡的感受。
6.小结(5分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歌曲的情感和演唱技巧。
7.家庭作业让学生们回家后,向家长分享歌曲《大海啊故乡》,并和家长一起讨论对故乡的感受。
人音版(敬谱)音乐三年级上册《演唱北京四合院》教案一. 教材分析《演唱北京四合院》是人音版(敬谱)音乐三年级上册的一首歌曲,歌曲以北京四合院为题材,展现了四合院的生活场景,让学生在演唱中了解北京四合院的历史和文化,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歌曲节奏欢快,旋律优美,词曲作者对人音版教材的编写意图是为了让学生在演唱中体验到音乐的美妙,同时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和文化素养。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这首歌曲之前,已经掌握了一定的音乐基础知识和演唱技巧,能够独立演唱简单的歌曲。
但部分学生可能对北京四合院的文化背景了解不多,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了解北京四合院的历史和文化,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歌曲的内涵。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歌曲的旋律和歌词,能够独立演唱《演唱北京四合院》。
2.通过演唱歌曲,让学生了解北京四合院的历史和文化,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3.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审美能力,提高他们的音乐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歌曲的旋律和歌词的掌握。
2.对北京四合院的历史和文化背景的理解。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教师讲解北京四合院的历史和文化背景。
2.示范法:教师示范演唱歌曲,引导学生跟唱。
3.练习法:学生分组练习演唱,教师巡回指导。
4.小组合作法:学生分组讨论,共同完成歌曲演唱。
六. 教学准备1.准备歌曲《演唱北京四合院》的乐谱和歌词。
2.准备相关资料,介绍北京四合院的历史和文化。
3.准备录音机、音响等音响设备。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播放歌曲《演唱北京四合院》,让学生初步感受歌曲的风格和节奏。
2.呈现(5分钟)教师展示北京四合院的图片和资料,引导学生了解四合院的历史和文化背景。
3.操练(10分钟)教师带领学生学唱歌曲,注意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节奏和旋律。
4.巩固(5分钟)学生分组练习演唱,教师巡回指导,对学生的演唱进行评价和反馈。
5.拓展(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北京四合院的特点是什么?你们还知道哪些关于北京四合院的文化知识?6.小结(5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歌曲《演唱北京四合院》所体现的北京四合院的文化特色。
(花城版)音乐三年级上册歌曲《大海啊故乡》教案一. 教材分析《大海啊故乡》是一首富有情感的儿童歌曲,以大海为背景,表达了人们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歌曲旋律优美,歌词简单易懂,适合三年级学生学习。
通过学唱这首歌曲,学生可以感受大海的广阔和人们对故乡的眷恋,培养他们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音乐基础,能够理解和唱一些简单的歌曲。
但部分学生可能对大海的概念比较陌生,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理解歌曲的背景。
此外,学生对故乡的情感可能还不够深刻,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加以引导和培养。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歌曲《大海啊故乡》的歌词和旋律。
2.培养学生对大海和故乡的热爱之情。
3.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和表现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歌曲中的一些生僻字词的理解和唱法。
2.歌曲旋律的掌握和演唱。
3.引导学生体会歌曲所表达的情感。
五. 教学方法1.示范法:教师先行示范,让学生跟随模仿。
2.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引导学生进入歌曲情境。
3.情感教学法:引导学生从歌曲中感受大海和故乡的美好,培养他们的热爱之情。
4.分组合作法:分组进行歌曲演唱和表演,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歌曲《大海啊故乡》的乐谱和歌词。
2.准备多媒体教学设备,如投影仪、音响等。
3.准备相关图片和视频资料。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和视频资料,引导学生了解大海的美丽和人们对故乡的思念。
让学生谈谈自己对故乡的了解和感受,从而激发他们对歌曲的兴趣。
2.呈现(5分钟)教师演唱歌曲《大海啊故乡》,让学生初步感受歌曲的美感。
随后,展示歌曲乐谱,让学生对歌曲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3.操练(10分钟)教师带领学生一起学唱歌曲,重点教授生僻字词的读音和唱法。
引导学生跟唱,纠正发音和节奏错误。
在此过程中,注意观察学生的学习情况,针对性地进行辅导。
4.巩固(5分钟)学生分组进行歌曲演唱,教师巡回指导。
鼓励学生大胆表现,提高他们的自信心。
1-6年级音乐歌曲大全一年级上册:上学歌、小雨沙沙、小小的船、国旗国旗真美丽、闪烁的小星、找朋友、新年好、我有一只小羊羔、二年级上册:《时间像小马车》、《雪莲献北京》、《不再麻烦好妈妈》、《种玉米》、《我的小绵羊》《小袋鼠》、《金孔雀轻轻跳》、《大鹿》《多么快乐多么幸福》《我的家在日喀则》二年级下册::嘀哩嘀哩、春晓、大树妈妈、郊游。
儿童团放哨歌,中国少年先锋队队歌,共产儿童团歌,卖报歌,玩具交响曲,出发,打花巴掌,蜗牛与黄鹂鸟。
加夫特圆舞曲,霍拉舞曲,假如幸福的话拍拍手吧,哈利罗;狮王进行曲,老虎磨牙,两只老虎,猫虎歌;第六课:太阳出来喜洋洋,拾稻穗的小姑娘,小鱼篓,采山;:单簧管波尔卡,青蛙音乐会,音乐小屋,萧;天鹅,月亮河边的孩子,小小摇篮曲,月光光;:蜜蜂,蝴蝶,小蜜蜂,小乌鸦爱妈妈;新疆好,新疆舞曲,新疆是个好地方,我爱雪莲花;赶海的小姑娘,潜海姑娘,拾贝壳,小海螺。
三年级上册::童趣唱歌有:《快乐宝贝》和《对鲜花》、《打秋千》,欣赏《在钟表店里》和《鸟店》;第二单元:可爱的家唱歌有《小船》和《可爱的家》,欣赏《内依巴河》;第三单元:农家孩子的歌唱歌有:《小瓜棚》和《冬瓜和南瓜》;欣赏《森林水车》和《打枣》、《嘎妞妞》;第四单元:绿色的梦唱歌:《少先队植树造林歌》,欣赏《苗岭的早晨》,音乐情景剧《森林的故事》;第五单元:小乐队唱歌《法国号》;欣赏《紫竹调》和《小乐队》;活动《自制小乐器》;第六单元:歌声中的回忆唱歌《卖报歌》;欣赏《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小背篓》和《竹马游戏》、《陀螺》;第七单元五十六朵花唱歌《幸福花儿开心上》;欣赏《金瓶似的小山》和《嗯嗨呀》;第八单元七彩的生活唱歌《白鸽》;欣赏《小松树》、《哦,课间十分钟》和《蓝天白云跟我来》三年级下册:、《快乐宝贝》和《对鲜花》、《打秋千》,、《在钟表店里》和《鸟店》;、有《小船》和《可爱的家》、《内依巴河》;《小瓜棚》和《冬瓜和南瓜》;欣赏《森林水车》和《打枣》、《嘎妞妞》;、《少先队植树造林歌》,欣赏《苗岭的早晨》,音乐情景剧《森林的故事》;、《法国号》;欣赏《紫竹调》和《小乐队》;活动《自制小乐器》;、唱歌《卖报歌》;欣赏《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小背篓》和《竹马游戏》、《陀螺》;、《幸福花儿开心上》;欣赏《金瓶似的小山》和《嗯嗨呀》;、《白鸽》;欣赏《小松树》、《哦,课间十分钟》和《蓝天白云跟我来》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东海渔歌唱歌:《赶海的小姑娘》和《小螺号》,欣赏《大海啊故乡》和《丰收欢乐而归》第二单元:我们的田野唱歌:《我们的田野》和《田野在召唤》,活动:田园随想第三单元:民族的节日唱歌:《那达慕之歌》和《欢乐的泼水节》欣赏:《塔吉克的节日》和《火把节之夜》活动:欢腾的那达慕第四单元:山乡牧童唱歌:《牧童》欣赏:《山童》和《牧童短笛》第五单元:故乡的桥唱歌:《在阿维翁大桥上》欣赏:《北京的桥》和《桥》第六单元:音乐中的故事唱歌:《听妈妈讲那过去的故事》和《老鼠和大象》欣赏:《洋娃娃之梦》和《鹅妈妈组曲》第七单元:民族的舞步欣赏:《阿细跳跃》活动:秧歌舞第八单元:八音盒唱歌:《铃儿响叮当》欣赏:《打字机》和《维也纳的八音钟》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小鸟请到这里来》和《林中的鸟声》以及《百鸟朝凤》;第二单元:《少先队员采茶歌》和《西湖春晓》及《江南好》;第三单元:《唱山歌》、《久不唱歌忘记歌》和《小山羊》、《天山之春》;第四单元:《甘洒热血写春秋》、《唱脸谱》和《京调》、《急急风》、《生旦净丑荟萃》;第五单元:《木瓜恰恰恰》、《红蜻蜓》和《尼罗河主题曲》、《火车咔咔咔》;第六单元:《中国功夫》和《少林少林》、《男儿当自强》以及《武术》;第八单元《茉莉花》、《雪绒花》和《樱花》。
新人教版三年级上册音乐期中考试复习要
点
一、教材内容回顾
1. 民歌类曲目:《茉莉花》、《让我们荡起双桨》、《小兔子乖乖》、《拔河》等。
2. 古典乐曲类:《婚礼进行曲》、《欢乐颂》等。
3. 儿童歌曲:《山丹丹花开红艳艳》、《两只老虎》等。
4. 节奏类歌曲:《欢乐颂》、《踏雪寻梅》等。
二、重要知识点总结
1. 节奏:认识基本节奏,包括:“拍子”、“小节”、“节拍”等概念。
可以通过听歌或鼓掌来感受节奏。
2. 节奏的符号表示: 掌声符、半拍符、连音线和快慢指示等。
需要学生认真理解和记忆这些符号和意义。
3. 民族乐器类乐曲:认识中国传统乐器,包括笛子、二胡、琵琶等。
通过旋律、曲调、节奏等特点来辨认各自的乐器。
4. 乐理知识:了解音乐的基本概念,如“音符”、“八度”、“音阶”等。
理解这些概念对于认识和演唱歌曲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三、复方法
1. 多听歌曲:通过多听录音或现场演唱,分清哪些是民歌类、哪些是儿歌类和古典乐曲类。
去理解、甄别。
2. 注重记忆:多看乐谱,多记歌词,可以帮助提高记忆力和理解能力,这对于考试非常有帮助。
3. 听音辨乐器:通过练来辨认各类民族乐器的音色,以更好地辨别不同曲目中所用的乐器。
4. 互相演唱:同学之间可以相互交流,找一个比较顺耳、易于记忆的歌曲,并尝试一起演唱,有益于考试时的配合。
希望以上内容对于学生们的考试复习有所帮助,祝大家考试顺利!。
小学三年级音乐《草原上》教案一、教学分析:1、教材分析:歌曲《草原上》是4/4拍、羽调式歌曲。
所在单元“草原”,是本册书中唯一起到弘扬民族音乐的单元。
通过本课的学习,可以使学生了解和热爱祖国的音乐文化,增强民族意识和爱国主义情操。
歌曲的音乐语言十分简练,基本素材只有一个包含两个乐句的8小结乐段。
其节奏舒展,旋律优美,是近期内最适合引导学生进行试唱教学的内容。
它可以让学生们再学习中综合运用以往学习的乐理知识及音高概念,在发展学生读谱能力的过程中起到关键的过渡作用。
2、学生分析:三年级的学生生活范围和认知领域进一步扩展,体验感受与探索创造的活动能力增强,是从低段向高段过渡的时期。
可以进行简单的视唱训练,但在表现音乐方面却萌生一丝羞涩。
二、教学目标:情感目标:有感情地唱好这首歌,并通过音乐实践活动来进一步感受蒙古族歌舞的民族风格。
知识目标:在视唱教学中巩固学生对音高、基础乐理的综合运用。
能力目标:通过小组合作表演等音乐实践活动,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学生读谱能力和合作协调能力。
三、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有感情的演唱歌曲《草原上》。
2.初步体会蒙古族民歌羽调式的旋律特色,体验不同的音乐形象并表现。
教学难点:1.视唱教学中对全音符、二分音符、四分音符的正确演唱及音准的把握。
2.教学mi、sol、la,并进行以此为基础间的旋律创编。
四、学法指导:教学中教师通过运用讲解法、示范法、谈话法等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吸引学生,为他们提供了充满自信地感受音乐、表现音乐、交流音乐、体验音乐的机会。
而学生则通过听、演、唱、说、舞等一系列的参与音乐的活动,陶冶了情操,激发了兴趣,激活了表现欲、创造欲,使其群体意识、合作精神和实践能力等得到锻炼和发展。
五、教学过程:1.音乐导入教师提问:同学们,老师要播放一段歌曲,你们能听听这是哪个民族的歌曲吗?学生聆听(预设:这是蒙古族的歌曲,藏族的歌曲……)2.揭示课题,初步聆听导语:同学们的小耳朵很灵,这的确是一首蒙古族的民歌,那谁能告诉我,蒙古族的小朋友生活在那里呀?(预设:内蒙古的大草原上,住着蒙古包……)同学们说得特别好,肯定有人亲眼见过那里的样子,今天我们要来学习演唱的这首蒙古族的民歌《草原上》,我们一起听听这首歌曲和我们刚才听到的歌曲《快乐的牧羊人》的情绪有什么不同?(预设:更抒情的情绪)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受呢?我们一起来看歌谱,从这里找到答案。
第一课童年(三课时)第一课时《摇啊摇》教学内容:1、学唱歌曲《摇啊摇》2、歌表演《摇啊摇》3,选用内容:学习用竖笛演奏歌曲教学目标:一、学习用听视唱结合学习歌曲《摇啊摇》,让学生体会歌曲抒情、活泼的音乐情绪,表达出对童年生活的回忆与热爱。
我们要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二、引导学生创编动作与师生互动的交流,学习以动作来表现体验自己的情感,背唱《摇啊摇》,并进行表演。
三、能听辨音的高低并进行模唱,在听视唱中基本能唱准音。
四、引导学生用竖笛演奏歌曲《摇啊摇》增强学生学习音乐作品的兴趣,提高学生器乐的演奏能力。
教学过程:一、常规练习1、随乐曲(自选乐曲)自编动作进室,(要求自创,较有规范动作要求,主要引导学生跟随音乐节拍或节奏)。
2、复习歌曲请小朋友们说说最喜欢上学期的哪首歌曲/或弹一段前奏问学生歌名。
3、唱一唱;竖笛练习:吹一吹二:新课学习:1、导入:聆听《摇啊摇摇到外婆桥》说说乐曲情绪,并用动作表演。
欣赏童谣歌舞《弄堂游戏》并用动作表演。
2、小练习:随音乐拍手:(复三拍子动作练习)歌曲《摇啊摇》旋律熟悉。
3、歌曲学习:出示书上插图,让学生尝试怎样读更能表现图上的意境,教师采用两种方法让学生选择,学生边划船边朗读。
1)说说用以上哪段音乐配比较合适,为什么?2)放《摇啊摇》录音,学生感受歌曲情绪。
3) 放《摇啊摇》录音,学生做划船律动,体验6/8拍的强弱感。
‘LU’哼唱。
4)教师范唱歌曲旋律,引导学生手指书视谱;5)结合竖笛进行视奏练习。
6)学生模唱学习歌曲(部分学生演奏乐器、部分学生模唱;轮换进行)。
4、边唱边自编动作表演歌曲《摇啊摇》,要求自创动作,从学生的自创动作中选编成游戏进行表演。
5、编创与活动1)让学生说说三角铁有哪两种敲法。
2)分组尝试选择滚动式和按强拍打击三角铁如何为歌曲伴奏。
3)分组展示4)让学生试着敲一敲,说说有什么特点?(在长音处用)5)一部分学生边唱边表演,一部分学生用打击乐伴奏。
6)除选择三角铁伴奏外,还能用什么打击乐同样渲染《摇啊摇》的意境。
用三角铁、碰铃、沙球等为歌曲伴奏。
7)分组或集体表演。
小结:鼓励与表扬,并指出不足之处。
第二课时《童年的回忆》教学内容:1、欣赏乐曲《童年的回忆》2、歌表演《童年的回忆》3、复习童年游戏《老鹰捉小鸡》《丢手绢》4、选用内容:学习用竖笛演奏歌曲教学目标:一、引导学生聆听《童年的回忆》《我们多么幸福》,培养学生完整聆听音乐作品的良好习惯,引导学生动手主动参加音乐实践活动,表达出对童年生活的回忆与热爱。
二、通过自编动作表演歌曲《童年的回忆》,体验天真可爱、通过创编动作与师生互动的交流,学习以动作来表现体验自己的情感,引导学生参加音乐实践活动。
三、引导学生用竖笛演奏歌曲《我们多么幸福》增强学生学习音乐作品的兴趣,提高学生器乐的演奏能力。
教学过程:一、常规练习1:随乐曲(自选乐曲)自编动作进室,(要求自创,较有规范动作要求,主要引导学生跟随音乐节拍或节奏)。
2:音乐课堂小常识:坐姿、歌唱的常规等。
3:复习歌曲《摇啊摇》唱一唱;竖笛练习:吹一吹二:新课学习:(一)复习童年游戏:《老鹰捉小鸡》《丢手绢》(二)聆听《童年的回忆》1、导入:(放背景音乐)师:小朋友们,在小的时候,最开心的一件事是什么呢?让学生交流童年生活中最值得回忆的一幕2、听音乐:边听边用手势按图形谱的形状划动。
学生随音乐模仿小兔跳。
再随音乐模仿乌龟爬。
师:说说谁的行走速度快?谁的行走速度慢?板书:快慢<难点解决》1、从人的一般行走的速度与乌龟比较。
2、可请一个学生扮小兔跳,一个学生扮乌龟爬,再和老师走进行对比,引出“中速”并板书。
3、听《童年的回忆》说说第1、2 段速度怎样?情绪怎样?第3段速度怎样?情绪怎样?(完成书上练习)。
(三)听辨练习:用LU模唱3 5 6 三个音听一听老师弹奏的两个益鸟中哪个高?哪个低?用手势表示并用LU模唱。
3 5 5 3 5 65 3 36 6 3课堂小结:鼓励与表扬,并指出不足之处。
第三课时《小酒窝》教学内容:1、学唱歌曲《小酒窝》2、表演歌曲《小酒窝》3、欣赏乐曲《我们多么幸福》教学目标:一、学习用听视唱结合学习歌曲《小酒窝》,让学生体会歌曲抒情、活泼的音乐情绪,表达出对童年生活的回忆与热爱。
我们要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二、引导学生创编动作与师生互动的交流,学习以动作来表现体验自己的情感,背唱《小酒窝》,并进行表演。
三、引导学生聆听《童年的回忆》《我们多么幸福》,培养学生完整聆听音乐作品的良好习惯,引导学生动手主动参加音乐实践活动,表达出对童年生活的回忆与热爱。
四、引导学生用竖笛演奏歌曲《小酒窝》增强学生学习音乐作品的兴趣,提高学生器乐的演奏能力。
教学过程:一、常规练习1:随乐曲(自选乐曲)自编动作进室,(要求自创,有较规范动作要求。
主要引导学生跟随音乐节拍或节奏)。
2:复习前课内容:表演及唱。
3:器乐小练习。
(结合学唱歌曲演奏so、la、mi三音进行练习)二:新课学习:1、导入:(请小朋友看看谁有小酒窝?有小酒窝的小朋友笑得怎样?)2、听录音(学生交流,可动可唱)3、再听录音,你能听出是一二还是一二三吗?(随音乐拍手感觉)4、教师范唱歌曲旋律,引导学生手指书视谱;1)结合竖笛进行视奏练习。
2)学生模唱学习歌曲(部分学生演奏乐器、部分学生模唱;轮换进行)。
用LU哼唱:重点: 3 1 0 6│30 │5 3 0 5 │60│5、节奏朗读歌词(重点读准:左边0 一│个0 │右边0 一│个0 │读准八分休止处)6、录音,轻声跟唱。
7、教师范唱(学生边轻声随唱边拍手)。
8、分别用稍快、中速、慢速让学生试唱,说说用哪种速度表达长有小酒窝甜美、可爱的小朋友,喜悦的心情?9、轻声用甜美的情绪、稍快的速度,有感情地演唱歌曲。
10、分组排练表演唱。
11自编动作表演歌曲《我们多么幸福》要求自创运动作,从学生的自创动作中选编成游戏进行表演。
三、聆听《我们多么幸福》1、导入:回忆童年开心吗?你们觉得幸福吗?下面请小朋友们听一首歌《我们多么幸福》。
2、听歌曲说说歌曲情绪?几拍子?(感觉象即可)幻灯出示歌词3、介绍歌曲创作的时代背景。
4、复听,学生轻轻地随录音哼唱,即兴舞蹈。
5、谈谈对歌曲的感受6、编创与活动师:歌曲中哪些地方让你感到兴高采烈?当你听到时用动作或打击乐表示。
也可用竖笛参与演奏。
8、自编动作表演歌曲《我们多么幸福》要求自创运动作,从学生的自创动作中选编成游戏进行表演。
课堂小结:鼓励与表扬,并指出不足之处第二课草原(三课时)第一课时《草原上》教学内容:1、学唱歌曲《草原上》2、表演歌曲《草原上》3、音乐知识:四分、二分音符4、选用内容:学习用竖笛演奏歌曲教学目标:一、学习用听视唱结合学习歌曲《草原上》,引导学生认真仔细地聆听音乐,初步感受内蒙古的民族民间音乐的民族风格。
二、引导学生创编动作与师生互动的交流,学习以动作来表现体验自己的情感,背唱:《草原上》,并进行表演。
三、引导学生在游戏中学习二分音符、四分音符。
四、引导学生用竖笛演奏歌曲《草原上》增强学生学习音乐作品的兴趣,提高学生器乐的演奏能力。
教学过程:一、常规练习1:随乐曲(自选乐曲)自编动作进室,(要求自创,有较规范动作要求。
主要引导学生跟随音乐节拍或节奏)。
2:复习前课内容:表演及唱。
3:竖笛小练习。
(结合学唱歌曲演奏so、la、mi三音进行练习)二:新课学习:1:导入:(谈话、多媒体出示内蒙古大草原和内蒙古人民的风土人情,并配以《草原上》伴奏音乐)教师介绍:在这一望无际的大草原上生活着一个古老的民族——蒙古族,他们以放牧为生……老师唱一首给你们听吧。
教师范唱,学生感受歌曲的情绪,听后回答,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情景?2、再听音乐,学生自由随音乐表演,教师可稍做指点。
3、学习歌曲(出示大歌片或投影片)1)听歌曲录音《草原上》(也可选看光盘影片内容);2)教师范唱,引导学生小声随唱;学生轻声跟着范唱录音唱。
唱出优美抒情的情绪。
3) 结合竖笛进行视奏练习4) 多媒体出示大草原,学生用中速、悠扬的歌声演唱,注意唱出对草原的赞美之情,开展联想与想象,投入到“草原上”的情景中去。
5)边唱边即兴表演。
6)教师出示打击乐器,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由选择并进行编配为歌曲伴奏。
三、音乐知识1、学生跟着琴边看谱边唱唱名。
2、师:歌谱里出现最多的是哪三个音?mi sol la看老师用柯尔文手势边唱表示着“3 、5 、6”三个音。
(学生唱)教师弹琴,开火车游戏,教师弹一组,学生按节奏唱一组,一个接着一个。
(唱音高时结合柯尔文手势进行训练,让学生从立体的直觉上理解音的高低。
)3、加上时值唱一唱 3 6 5 ― 6 2 5 ―认识四分音符和二分音符(由节奏入)ⅩⅩⅩ―读一读唱一唱边拍手边读4、节奏游戏找妈妈将《草原上》的歌谱分割成卡片,将四分音符和二分音符分别贴在黑板上归类,边听音乐边贴,以小组为单位,比一比看哪一组贴得快,贴得最正确。
小结:鼓励与表扬,指出不足之处。
第二课时《我是草原小牧民》教学内容:1、欣赏乐曲《草原巡逻兵》2、学唱歌曲《我是草原小牧民》3、表演歌曲《我是草原小牧民》4、选用内容:学习用竖笛演奏歌曲教学目标:一、引导学生聆听《草原巡逻兵》,培养学生完整聆听音乐作品中具有鲜明的地方色彩的内蒙古民歌的音调,引导学生动手主动参加音乐实践活动,二、学习用听视唱结合学习歌曲《我是草原小牧民》,引导学生认真仔细地聆听音乐,初步感受内蒙古的民族民间音乐的民族风格。
三、引导学生创编动作与师生互动的交流,学习以动作来表现体验自己的情感,背唱《我是草原小牧民》,并进行表演。
四、引导学生用竖笛演奏歌曲《我是草原小牧民》增强学生学习音乐作品的兴趣,提高学生器乐的演奏能力。
教学过程:一、常规练习1:随乐曲(自选乐曲)自编动作进室,(要求自创,有较规范动作要求。
主要引导学生跟随音乐节拍或节奏)。
2:复习前课内容:表演及唱。
3:竖笛小练习。
(结合学唱歌曲演奏so、la、mi三音进行练习)4:柯尔文手势复习唱“3 、5 、6”三个音。
二:新课学习:(一)聆听《草原巡逻兵》1、初听乐曲的“引子”与第一部分的快板音乐。
(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情景?)2、听主题曲调,(情绪怎样?你仿佛又看到了什么?)出示主题曲调,学生看曲谱再听音乐,并随音乐哼唱,体验蒙古音乐的风格。
3、听全曲。
设问:全曲与我们刚刚哼唱的主题有什么关系?速度上有什么变化?学生分小组讨论后回答。
师生交流答案:主题变化发展。
4、听全曲。
要求:听完后,按音乐发展的情景,简单编讲故事《草原巡逻兵》。
5、完成课本上的作业,听音乐排序号。
教师简单介绍“笙”的性能。
(二)新歌学习1、导课:复习《草原上》边唱边表演师:《草原上》这首歌的情绪是优美,抒情的,下面我们再来听一首蒙古族歌曲,听完后告诉老师,他的情绪是怎样的?(听范唱录音,学生体会歌曲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