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中学入学率净百分比
- 格式:xls
- 大小:133.00 KB
- 文档页数:3
教育预测与规划一填空1.开展预测工作时,一定要注意科学预测所具有的综合性和系统性的特点。
2.人才需求预测、人口预测以及社会、经济发展的预测是制定教育发展规划的前提。
3.教育规划的特性主要表现为长周期性和不稳定性。
4.影响决策的两个基本要素是目标要素和主体要素。
5.教育系统基本特性是开放性、层次性、发展性、超前性。
6.在教育领域,教育发展战略是以教育发展为对象而作的全局性何方详细的筹划。
7.国外在劳动力市场中人才供求的规划研究,最早的文字描述是在1918年。
8.最早进行教育预测的国家是前苏联。
9.最早的教育预测出现在20世纪20年代。
10.人口的自然构成包括人口的性别构成和年龄构成。
11.进行教育预测与规划应考虑的经济因素是:经济发展水平、经济结构与经济体制。
12.检测教育效率需要借助经济学上的四个基本术语是外部有效性、内部效率、外部生产性、收益率。
13.教育的基本特性是培养劳动力。
14.教育具有投资与消费的双重经济特性。
15.教育预测必须以教育发展规律为其进行预测的最主要的依据。
16.短期预测的年限为5年以内,中期教育预测的年限为5-10年、长期教育预测的年限为10年以上。
17.根据预测活动性质的不同,可以将教育预测分为探索型教育预测、规范型教育预测和反馈型教育预测。
18.头脑风暴预测法是美国人奥本斯于1929年创造的。
19.头脑风暴预测法可以分为直接头脑风暴预测法和质疑头脑风暴预测法两种。
20.常用的专家判断预测法有专家个人预测法、专家协商预测法和头脑风暴预测法。
21.平均预测法就是讲一段时期的数据或者一组同类数据平均而进行预测的方法。
22.指数平滑预测法平滑系数a的取值范围在0-1之间。
23.回归预测法是一种从变量之间变化的统计伴随关系出发对事物的发展进行预测的数理统计法。
24.一元线形回归预测最基本的假设是变量Y与X之间存在真线形关系。
25.教育规划是国家、地方政府或学校为设计和安排教育事业发展指定的指导性文件。
不同国家高等教育毛入学率比较根据国际比较通用的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临界指标(毛入学率达到15%以上),我们把各国数据分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15%以上和15%以下两组(分别简称为A类国家和8类国家)。
1995年,A类国家为68个,其中超过35%的国家为29个,加拿大、美国、澳大利亚、芬兰、新西兰、挪威和韩国等7个国家超过了50%,B类国家为50个,其中低于8%的国家有34个。
近25年来,发达国家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增幅均较为显著,远远高于世界平均水平。
在发展中国家中,只有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地区增幅最大,略高于同期世界平均水平,其它发展中国家均低于同期世界平均水平。
撒哈拉以南非洲区增幅最小(相当于最不发达国家水平),而东亚和大洋洲地区的增幅比南亚要大。
1995年,A类国家人均GNP平均为10445美元,其中高等教育毛入学率35%以上的国家平均17104美元;而日类国家平均为1389美元,其中8%-15%的国家平均为208美元;低于8%的国家平均为815美元。
由此可以看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与人均GNP的水平有较好的一致性。
随着人均GNP水平从高到低的分布,不同国家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也呈现出同样趋向的梯度分布。
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高等教育毛入学率的提高,需要一定的经济发展水平作为基础条件。
人均GNP反映着经济、科技和社会发展的综合水平。
一般来说,产业吸纳高等教育培养出的人才的能力、人民对于接受高等教育的需求以及用于支持高等教育持续发展的物质条件,在很大程度上与人均GNP有关。
我国近期人均GNP仍然处于1000美元以下的低收入国家水平,只能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出发,以有限的人均GNP和综合国力的水平为基点,确定有限的高等教育规模发展的目标。
1990-1995年间,同一高等教育毛入学率水平的国家人均GNP均出现下降的态势,说明各国提高高等教育毛人学率水平的速度高于GNP的增长速度,而且低收入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在逐步扩大。
教育统计常用监测指标一、毛(净)入学率:1、学前教育毛入园率在园幼儿数学前教育毛入园率= ——————————×100%学前教育学龄人口总数(4-6岁人口,统计局普查调整数)2、小学毛(净)入学率(普通小学)小学教育在校学生总数(不含成人)小学学龄人口毛入学率= —————————————×100%小学学龄人口总数(教育统计数)小学教育学龄人口进入小学的在校学生数小学学龄人口净入学率= ——————————————————×100%小学学龄人口总数(教育统计数)3、初中阶段毛入学率(普通初中、职业初中)初中阶段在校学生总数(不含成人)初中阶段毛入学率= ————————————×100%12-14岁年龄组人口数(统计局普查调整数)4、高中阶段毛入学率(普通高中、成人高中、普通中专、成人中专、职业高中、技工学校)高中阶段在校学生总数高中阶段毛入学率= ————————————×100%15-17岁年龄组人口数(统计局普查调整数)5、高等教育毛入学率高等教育在校学生总数高等教育毛入学率= ————————————×100%18-22岁年龄组人口数(统计局普查调整数)高等教育在校生总数=研究生在校生+普通高校本专科在校生+函授生×0.2+夜大生×0.5+成人脱产班学生×1.0+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当年毕业生×5×0.3+电大注册视听生注册学生数×0.3+学历文凭考试在校生+军事院校本专科在校生+网络学院本专科在校生×0.5+电大开放式本科教育在校生×0.5+在职攻读学位研究生在学人数+研究生课程进修班在学人数×0.3二、毕业生升学率计算公式:新学年高一年级学校招生数 / 某一级教育毕业生总数 x 100% 定义及解释:高一级学校招生人数即等于全部高一级学校招收低一级学校毕业生人数。
国家统计局2023年4月2023年是实施《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23—2030年)》(以下简称《纲要》)开局之年,为全面反映《纲要》实施进展情况,国家统计局根据《纲要》统计监测指标体系和相关部门数据资料,对儿童健康、安全、教育、福利、家庭、环境和法律保护等七个领域实施进展情况进行了综合分析。
结果显示:《纲要》实施首年总体进展顺利,儿童健康水平整体提高,安全保护持续加强,受教育水平稳步提升,儿童福利提标扩面,家庭建设日益完善,成长环境日益优化,法律保护机制不断健全。
一、儿童与健康(一)儿童健康水平持续提高。
儿童健康服务体系进一步健全,儿童死亡率持续下降。
2023年,每千名儿童拥有儿科执业(助理)医生0.78名,比2023年增加0.14名;每千名儿童拥有床位2.2张,增加0.03张。
全国新生儿死亡率为3.1‰,下降0.3个千分点;婴儿死亡率由2023年的5.4‰下降到5‰;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为7.1‰,下降0.4个千分点。
(二)出生缺陷综合防治不断强化。
初步建立覆盖婚前、孕前、孕期、儿童各阶段的出生缺陷防治体系,防治出生缺陷宣传教育得到加强,公众优生健康意识不断提高。
2023年,全国婚前医学检查率为70.9%,比2023年提高2.5个百分点;产前筛查率为85.7%,提高4.6个百分点;新生儿访视率为96.2%,提高0.7个百分点。
(三)儿童健康管理得到加强。
围绕儿童生长监测、营养与喂养指导、眼保健和视力检查等儿童生长发育重点,全面加强儿童健康服务和管理。
2023年,3岁以下儿童系统管理率为92.8%;7岁以下儿童健康管理率为94.6%,比2023年提高0.3个百分点。
0—6岁儿童眼保健和视力检查覆盖率为93%,提高1.2个百分点。
小学生和初中生近视率分别为35.5%和71.1%,与2023年基本持平。
(四)儿童疾病防治持续强化。
加强儿童传染病防治,适龄儿童国家免疫规划疫苗接种率维持在较高水平,儿童血液病等重大疾病救治诊疗体系逐步完善。
教育预测与规划:名词解释1.1.预测:是在分析过去和现在有关信息的基础上对未来的发展·做出的推测。
1.2.教育预测:是指依据教育的发展规律,利用科学预测的原理和方法对教育的未来做出推测。
教育预测的基本功能是,通过推测未来教育发展变化的性质、结构特征及其时间规律,教育行政管理部门的教育决策、规划和计划提供多种可供选择的途径和方案。
1.3.规划:是指制定一个组织的长远发展总目标和对实现总目标而采取措施做出决策的过程。
1.4.教育规划:是设计和安排教育事业发展的指导性文件。
它是由国家、地方政府有关部门或学校遵照国家对教育部门提出的方针、政策和任务,根据教育事业发展的客观规律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而制定的。
1.5.系统:是指为完成共同目标而相互联系的若干部分组成的有机整体。
1.6.教育系统:是依据某种教育目标,具有一定教育功能,由相互有机联系的若干要素组成的整体。
1.7.决策:是人们在社会实践中,为了达到某种目标,而对多种行动方案做出选择决定的过程。
1.8.教育决策:是为了达到教育的某种目标,而对未来教育实践活动方案所作的选择。
1.9.发展:指事物或从一个较低的水平上升到一个较高的水平,或由小变大,或由旧质转变为新质的变化过程。
1.10.计划:是人们为达到一定的目的,对未来时期的活动所作的安排。
1.11.教育计划:就是人们为达到一定的教育目标,对未来时期的教育资源配置、教育目标实现的措施及其相关活动所作的安排。
2.1.人口的发展动态:指人口的增减或从一个地方向另一个地方迁移而引起的变动状态。
2.2.人口统计学:是研究一定历史条件下的人口状态及其变化趋势的一门学科。
2.3.人口数:指一定时点和地理范围内人口的数量。
2.4.人口构成:根据人口分析的目的而进行的分组。
2.5.人口性别构成:指一定时点和地理范围内男、女构成的状况。
2.6.人口年龄构成:指某一地理范围内的人口在各年龄组的分布状况,一般用各年龄组的人口数占总人口数的比例来反映。
国际教育竞争力的比较研究薛海平胡咏梅2012-09-14 15:45:28 来源:《教育科学》(大连)2006年1期作者简介:薛海平,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北京100871;胡咏梅,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管理学院,北京100875薛海平(1979-),男,湖北黄石人,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教育经济和教育管理;胡咏梅(1969-),女,安徽六安人,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管理学院副教授,教育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教育经济和教育评价。
内容提要:本文运用因子分析的方法,探求出反映国际教育竞争力水平的四个综合指标,即“教育投入”、“教育规模”、“教育效率”和“教育产出”。
根据这四个综合指标,采用聚类分析的方法得到国际教育竞争力水平的排名和等级划分。
结果表明:1. 世界教育竞争力水平区域发展不平衡,两极分化严重;2. 在空间分布上,世界教育竞争力水平区域发展由高到低呈现出较明显的欧洲—北美洲—亚洲—南美洲—非洲的阶梯分布特征;3. 教育竞争力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密切相关;4. 中国的教育竞争力水平偏低,亟待提高。
最后,笔者针对造成我国教育竞争力水平偏低的原因,提出了提高我国教育竞争力水平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教育竞争力因子分析聚类分析国际比较edu一、引言教育竞争力在提升一国综合国力中有着特殊的地位和作用,是一国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要提高我国国际竞争力,关键是要逐步提升我国教育竞争力,因为教育竞争力关系到科技竞争力和企业竞争力的提升。
准确判定我国教育竞争力在世界的位置,对于国家科学地制定教育发展战略,实现从人口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的转变,积极推进教育现代化进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目前经济竞争力和产业竞争力的研究得到许多学者的关注,而关于国际教育竞争力的研究则少有人涉足,而且现有的对国际教育竞争力的研究主要还是以定性分析为主[1],对国际教育竞争力进行定量研究并做出综合评估和排名的研究则是空白。
因此,十分需要从概念的界定、指标体系的建立到综合评估方法的确定等方面对国际教育竞争力进行理论和实证研究。
1993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1993年,党中央、国务院颁发了《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体系绘制了蓝图。
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使我国教师队伍建设开始走上法制化轨道。
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进一步为教育改革与发展指明了方向。
这些方针、政策、法规的颁布、实施、为教育工作注入了新的活力,有力地促进了各级各类教育事业的发展,同时,也出现了一些值得重视的问题。
基础教育一、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稳步推进198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颁布以来,全国大部分地区已经普及了初等教育,大城市和部分经济发达地区正在普及初级中等教育。
为了进一步促进九年义务教育的全面实施,国家教委建立了"两基"(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评估验收制度,目前已有26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对350多个县(市、区)进行了"两基"评估验收。
小学阶段义务教育继续推进,1993年全国有小学69.7万所,招生数2353.48万人,比上年增加170.28万人;在校生12421.24万人,比上年增加219.96万人。
全国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达到97.7%(按各地小学不同入学年龄和学制分别计算),比上年提高0.5个百分点;小学毕业生升学率达到81.8%,比上年提高2.1个百分点。
初中阶段义务教育也有一定发展,1993年全国普通初中68415所,招生数1478.94万人,比上年增加13.93万人;在校生4082.2万人,比上年增加16.29万人;职业初中1582所,招生26.65万人,在校生56.24万人,与上年基本持平;初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73%,比上年提高1.2个百分点;初中毕业生升学率达到44.1%,比上年提高1.2个百分点;初中毕业生升学率达到44.1%,比上年提高0.7个百分点。
二、普通高中教育规模继续下降1993年全国普通高中14380所,比上年减少470;招生数228.34万人,比上年减少6.39万人;在校生656.91万人,比上年减少47.98万人。
国内外现代化指标体系和标准概述整理:陈柳钦来源:添加日期:10年12月13日【内容提要】本文首先了国外现代化指标体系和标准,其中定性标准有:箱根模型、列维模型、现代人模型和比较模型等,定量标准有:布莱克标准、英格尔斯标准、世界银行的人均收入划分标准、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的人类发展指数以及《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中的指标体系,接着介绍了国内有代表性的现代化指标体系和标准,如;中国《社会指标》课题组的社会指标体系、《中国现代化报告2001》评价指标体系、《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2001》评价指标体系,最后简要分析了国内外现代化指标体系和标准对未来我国构建统一的现代化评价指标和标准的启示。
现代化反映一个社会在当代所发生的巨大变迁,是一个世界性的现象。
当今世界,全球经济一体化正在加速,整个世界的了解越来越紧密,一国的现代化实际上是与整个世界了解在一起。
现代化是一个涉及经济、社会、政治、环境、文化的复杂系统,是一个具有时空约束和时代内涵的动态过程。
不同国家在不同的发展阶段所追求的具体目标有所不同,世界上研究现代化的各大流派都力求制订一个现代化的客观标准,以便衡量每一个国家每一个发展阶段的现代化程度。
现代化需要一个量化标准。
但是,哪些指标最能反映一个国家、地区现代化的特点、本质和程度,目前还没有形成统一的认识和标准。
从理论界关于现代化标准问题的讨论情况看,尚未达成一个公认的标准。
本文着重介绍一些关于现代化定量评价的有代表性的衡量标准。
一、国外有关现代化指标体系和标准1、定性标准对现代化定性研究,首先是对现代化概念的理解,然后是确定一个核心的评价标准,这个评价标准就是定性的。
早期研究现代化的学者,强调现代化的“现代性”,即把现代工业社会的主要特征理解为现代性,把发展中国家的社会的主要特征理解为传统性。
于是,某个国家或地区是否具有现代化,就成为是否构成现代化社会的定性评价标准。
(1)箱根模型。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研究现代化的各大流派都提出了自己的标准,都产生过一定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