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最新毛细支气管炎诊断及治疗标准流程
- 格式:docx
- 大小:18.56 KB
- 文档页数:6
儿童毛细支气管炎的防治知识一、病原学主要病原为呼吸道合胞病毒,少数病例由肺炎支原体引起。
有早产史的婴儿和患先天性心脏病、免疫抑制(包括接受化疗、骨髓或实质器官移植以及免疫功能异常的患儿)、神经肌肉病(脑瘫或肌营养不良)者易患本病。
二、临床表现(一)起病。
多为散发,有时也可流行。
发病多见于冬春季节。
发病年龄主要是2岁以下,尤以6个月内为多。
(二)呼吸道症状。
初始症状有流涕、咳嗽等上感表现,2~3天后出现持续干咳和发作性呼气性呼吸困难、喘憋。
体温一般不超过38.5℃,症状在5~7天消失。
症状轻重不等,重者呼吸困难发展较快。
<3月的小婴儿可出现呼吸暂停。
(三)查体。
喘憋发作时呼吸快而浅,有明显鼻翼扇动及三凹征,重症患儿有明显的面色苍白、口周发青及口唇发绀。
肺部听诊可闻及广泛的喘鸣音。
三、实验室检查(一)血常规。
白细胞总数及分类多在正常范围。
(二)胸部X线检查。
以肺纹理增粗、肺气肿为主要改变,或有小片阴影和肺不张。
四、治疗大多数毛细支气管炎患儿临床表现为轻症,疾病呈自限过程,可在家中护理,关注饮食及液体摄入、呼吸及体温情况。
当患儿出现精神状态改变、喂养量下降、呼吸频率明显增快或出现呼吸困难时应及时就医,经医生判断患儿是否需要住院治疗。
(一)一般治疗。
环境清洁、空气新鲜。
抬高头部和胸部以减轻呼吸困难。
注意补充液体,因患儿进食不好和呼吸急促丧失水分,可口服或静脉补液。
(二)氧疗。
对有缺氧表现的患儿可给予吸氧等治疗。
(三)保持呼吸道通畅。
可用雾化治疗,每日可3~4次或依病情增加。
雾化吸入可稀释痰液,雾化后拍背吸痰,对清除痰液保持呼吸道通畅效果明显。
五、预防应避免将婴幼儿暴露于拥挤的人群或被动吸烟环境中;提倡母乳喂养。
毛细支气管炎的诊断提示及治疗措施毛细支气管炎(Iitt1ebronchio1itis)是一组由多种病原引起的,以突然喘憋为主要表现的婴儿期常见下呼吸道疾病。
以往根据临床表现称为喘息性支气管炎。
本病多发生于冬、春两季,可由多种病原所致,呼吸道合胞病毒最为常见。
主要病理表现为支气管黏膜充血肿胀,分泌物增多,引发支气管阻力增加。
【诊断提示】(1)见于2岁以下婴幼儿,2-6个月龄婴儿最为常见。
(2)常以上呼吸道症状开始,迅速出现发作性喘憋,可伴有不同程度发热,查体可见桶状胸,双肺布满高调哮鸣音,可伴有中小水泡音。
重者呼气性呼吸困难、面色苍白、发缙、鼻扇、三凹征阳性、心率增快、双肺呼吸音低,肝大,出现心力衰竭。
(3)白细胞计数多偏低或正常,淋巴细胞计数增高,若白细胞计数增高提示继发细菌感染;血气分析可表现I型或II型呼衰。
(4)胸部X线表现不均一,可见全肺不同程度阻塞性肺气肿,肺纹理增多,小点片状阴影;少数患儿可见肺不张。
(5)早产儿、未成熟儿、原有心肺疾病和免疫功能缺陷病是严重病例的高危因素。
首次患病后可有再发,约1/3患者日后可能发展为支气管哮喘。
【治疗措施】1对症治疗加强护理,合理营养,补充液体,纠止脱水及酸中毒;保持气道通畅和吸入气体湿化,可给予氧驱动雾化吸入,雾化后拍背吸痰,加强物理疗法。
2.喘憋喘憋重者给予头高体位,酌情镇静,可给予短期糖皮质激素治疗;止喘药物可选用氨茶碱,必要时可每6〜8小时用药1次。
婴幼儿对氨茶碱耐受性差,应密切注意药物中毒表现;B受体兴奋药物应谨慎应用,以免加快心率或诱发心律失常。
3.呼吸衰竭加强呼吸道管理,必要时给予气管插管,行机械通气;并发心力衰竭者治疗参见心力衰竭章节。
4.抗生素病情严重者、病程N7d者、早产儿、未成熟儿、营养不良、原有心肺疾病和免疫功能缺陷病者或已明确有细菌感染者。
抗生素选择:首选青霉素、羟氨芾青霉素、氨苇青霉素,或第1代头抱菌素,如头泡嗖林、头抱羟氨芾等。
一、疾病述/定义:毛细支气血管炎是一种婴幼儿较常见的下呼吸道感染,多见于1〜6个月的小婴儿,以喘憋、三凹征和气促为主要临床特点。
微小的呼吸道管腔易因黏稠分泌物阻塞,黏膜水肿及平滑肌痉挛(1岁半以内)而发生梗阻,并可引起肺气肿或肺不张。
本病多发于冬春两季,呈散发性或流行性发病,后者称为流行性毛细支气管炎,又因该病是以喘憋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特殊类型肺炎,故又称喘憋性肺炎。
二、诊断要点:1.症状(1)本病发生于2岁以下小儿,多数在6个月以内,喘憋和肺部哮鸣音为其突出表现。
(2)主要表现为下呼吸道梗阻症状,出现呼气性呼吸困难,呼气相延长伴喘鸣。
呼吸困难可呈阵发性,间歇期呼气性哮鸣消失。
(3)严重发作者,可见面色苍白、烦躁不安,口周和口唇发组。
(4)全身中毒症状较轻,可无热、低热、中度发热,少见高热。
(5)本病高峰期在呼吸困难发生后的48〜72小时,病程一般约为1〜2周。
2.体征(1)体格检查发现呼吸浅而快,60〜80次/分,甚至IOO次/分,伴鼻翼扇动和三凹征;心率加快,可达150〜200次/分。
(2)肺部体征主要为呼气相哮鸣音,亦可闻及中、细湿啰音,叩诊可呈鼓音。
肝脾可由于肺气肿而推向肋缘下,因此可触及肝脏和脾脏。
(3)由于过多换气引起不显性失水量增加,加之入量不足,部分患儿多发生较严重脱水,小婴儿还可能发生代谢性酸中毒。
(4)其他症状包括:轻度结膜炎,程度不等的喉炎,少数病例有中耳炎。
3.辅助检查(1)外周血白细胞总数及分类大多在正常范围内。
(2)采集鼻咽拭子或分泌物使用免疫荧光技术、免疫酶技术及分子生物学技术可明确病原。
(3)X线胸部检查:大部分病例表现有全肺程度不等的阻塞性肺气肿,约半数有支气管周围炎影像或有肺纹理增厚,可出现小点片阴影。
10%的病例出现肺不张。
(4)肺功能:RSV感染后多可检测到肺功能异常,常表现为小气道限制性通气障碍。
(5)血气分析可了解患儿缺氧和C02潴留程度。
典型病儿可显示PaOz下降和PaC正常或增•高。
毛细支气管炎诊断标准1. 引言毛细支气管炎是一种常见的呼吸系统疾病,主要发生在婴幼儿和幼儿阶段,由于其症状和体征的多样性,对其进行准确的诊断一直是临床工作中的难点。
本文将介绍毛细支气管炎的诊断标准,以帮助医务人员提高毛细支气管炎的诊断准确性。
2. 诊断标准根据国际标准和临床实践经验,对毛细支气管炎的诊断需要满足以下几项标准:2.1 年龄要求毛细支气管炎主要发生在婴幼儿和幼儿阶段,诊断毛细支气管炎的病例年龄一般应小于3岁。
2.2 临床症状毛细支气管炎的典型临床症状包括:•呼吸道感染既往史,如上呼吸道感染、咳嗽、喘息等;•呼吸困难,特别是在夜间和清晨;•喘息音,在呼气期明显增强,可观察到胸腹部呼吸运动协调;•咳嗽,常伴有痰咳出。
2.3 肺部体征体格检查中,可以观察到以下肺部体征:•呼气相延长,呼气韵律不规则;•呼气作业困难,需用肌肉力量尽力呼气;•喘息音,为哮鸣样音,呼气末期才出现,可闻及两肺。
2.4 实验室检查实验室检查对毛细支气管炎的诊断有一定的辅助作用,常见的实验室检查项目包括:•血象检查,可以观察到白细胞增高;•血气分析,可检测到低氧血症,动脉血气pH值下降。
2.5 影像学检查毛细支气管炎的影像学检查主要包括胸部X线检查和CT扫描。
在胸部X线片上可以观察到以下特征:•肺野透亮度增加,肺纹理稀疏;•支气管壁增厚;•毛细支气管扩张。
3. 临床应用与注意事项在临床应用诊断标准时,需要结合病史、体征、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综合判断。
值得注意的是,毛细支气管炎的临床表现和其他呼吸道疾病的症状相似,因此需要排除其他疾病的可能性。
此外,毛细支气管炎的临床表现和病程具有多样性,有的病例症状较轻,有的病例可能出现严重呼吸困难,因此在诊断过程中需要全面观察和综合判断。
4. 结论毛细支气管炎是一种常见的呼吸系统疾病,准确诊断对于合理治疗和预防病情恶化至关重要。
本文介绍了毛细支气管炎的诊断标准,包括年龄要求、临床症状、肺部体征、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等方面,希望能对医务人员提供一定的参考,提高毛细支气管炎的诊断准确性。
第三节毛细支气管炎【ICD-10编码】J21.900【定义】毛细支气血管炎是一种婴幼儿较常见的下呼吸道感染,多见于1~6 个月的小婴儿,以喘憋、三凹征和气促为主要临床特点。
微小的呼吸道管腔易因黏稠分泌物阻塞,黏膜水肿及平滑肌痉挛(1岁半以内)而发生梗阻,并可引起肺气肿或肺不张。
本病多发于冬春两季,呈散发性或流行性发病,后者称为流行性毛细支气管炎,又因该病是以喘憋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特殊类型肺炎,故又称喘憋性肺炎。
【病因】最常见的病原体为呼吸道合胞病毒(RSV),90%的婴幼儿2岁内感染过RSV,其中约40%发展为下呼吸道感染。
因为RSV感染后机体不能产生长期或永久的免疫力,所以常可重复感染。
其他如人类偏肺病毒、流感病毒、腺病毒和副流感病毒等及肺炎支原体也可导致毛细支气管炎。
【诊断要点】1. 症状(1)本病发生于2 岁以下小儿,多数在6 个月以内,喘憋和肺部哮鸣音为其突出表现。
(2)主要表现为下呼吸道梗阻症状,出现呼气性呼吸困难,呼气相延长伴喘鸣。
呼吸困难可呈阵发性,间歇期呼气性哮鸣消失。
(3)严重发作者,可见面色苍白、烦躁不安,口周和口唇发绀。
(4)全身中毒症状较轻,可无热、低热、中度发热,少见高热。
(5)本病高峰期在呼吸困难发生后的48~72 小时,病程一般约为1~2 周。
2. 体征(1)体格检查发现呼吸浅而快,60~80 次/分,甚至100 次/分,伴鼻翼扇动和三凹征;心率加快,可达150~200 次/分。
(2)肺部体征主要为呼气相哮鸣音,亦可闻及中、细湿啰音,叩诊可呈鼓音。
肝脾可由于肺气肿而推向肋缘下,因此可触及肝脏和脾脏。
(3)由于过多换气引起不显性失水量增加,加之入量不足,部分患儿多发生较严重脱水,小婴儿还可能发生代谢性酸中毒。
(4)其他症状包括:轻度结膜炎,程度不等的喉炎,少数病例有中耳炎。
3. 辅助检查(1)外周血白细胞总数及分类大多在正常范围内。
(2)采集鼻咽拭子或分泌物使用免疫荧光技术、免疫酶技术及分子生物学技术可明确病原。
急性毛细支气管炎的诊断和治疗指南细支气管炎【ICD-Mild:轻度结膜炎、不同程度的喉炎和少数中耳炎。
3.辅助检查(1)外周血白细胞的总数和分类大多在正常范围内。
(2)采集鼻咽拭子或分泌物,利用免疫荧光技术、免疫酶技术和分子生物学技术鉴定病原体。
(3)胸部x光检查:大多数病例显示阻塞性肺气肿伴有不同程度的全肺。
大约一半的病例有支气管周围炎症或肺纹理增厚的图像,并有小块阴影。
10%的病例出现肺不张。
(4)肺功能: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后可检测到肺功能障碍,通常表现为小气道限制性通气障碍。
(5)血气分析可以了解儿童缺氧和二氧化碳潴留的程度。
典型的患病儿童表现为血氧饱和度降低,血氧饱和度正常或升高。
酸碱度与疾病的严重程度有关。
重症患者可能出现代谢性酸中毒,由于通气/灌注不均匀可能出现低氧血症。
严重的病例可能发生一型或二型呼吸衰竭。
[鉴别诊断]根据该疾病发生在小婴儿中并具有典型的喘息和喘息的事实,一般诊断并不困难,但必须与以下疾病相区别。
1.哮喘儿童的第一次传染性喘息发作是毛细支气管炎。
然而,如果反复发作,应考虑发展为婴儿哮喘的可能性。
毛细支气管炎发展为哮喘的危险因素包括过敏体质、哮喘家族史、抗呼吸道合胞病毒-(3)X光胸部检查:大多数病例显示阻塞性肺气肿伴有不同程度的全肺。
大约一半的病例有支气管周围炎症或肺纹理增厚的图像,并有小块阴影。
10%的病例出现肺不张。
(4)肺功能: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后可检测到肺功能障碍,通常表现为小气道限制性通气障碍。
(5)血气分析可以了解儿童缺氧和二氧化碳潴留的程度。
典型的患病儿童表现为血氧饱和度降低,血氧饱和度正常或升高。
酸碱度与疾病的严重程度有关。
重症患者可能出现代谢性酸中毒,由于通气/灌注不均匀可能出现低氧血症。
严重的病例可能发生一型或二型呼吸衰竭。
[鉴别诊断]根据该疾病发生在小婴儿中并具有典型的喘息和喘息的事实,一般诊断并不困难,但必须与以下疾病相区别。
1.哮喘儿童的第一次传染性喘息发作是毛细支气管炎。
毛细支气管炎诊断、治疗与预防专家共识毛细支气管炎即急性感染性细支气管炎,主要发生于2岁以下的婴幼儿,峰值发病年龄为2~6月龄;以流涕、咳嗽、阵发性喘息、气促、胸壁吸气性凹陷(三凹征)、听诊呼气相延长、可闻及哮鸣音及细湿啰音为主要临床表现;感染累及直径75~300 um的细支气管,急性炎症、黏膜水肿、上皮细胞坏死、黏液分泌增多,致细支气管狭窄与阻塞是该病的病理基础。
毛细支气管炎最常见的病因是病毒感染,尤其是呼吸道合胞病毒(respiratory syncytial virus,RSV)感染。
﹤6月龄和高危婴儿有较高的病死率[1,2]。
【病原学】毛细支气管炎主要由嗜支气管上皮细胞的病毒引起,其中RSV仍是公认的最常见的病原体[3,4],占50%以上。
RSV也是最易引起重症的病原体[5,6],并可引起暴发流行,危害极大。
RSV是RNA病毒,在世界各地广泛流行。
在我国南方流行高峰主要在夏秋季,而在北方则发生在冬春季。
每隔数年还会出现1次由RSV感染导致的毛细支气管炎暴发流行。
根据抗原性和分子生物学可将RSV分为A、B两个亚型。
其他病毒病原有副流感病毒(parainfluenza virus type,PIV,以PIV3最常见)、腺病毒(Adenovirus,Ad)、流感病毒(influenzavirus,甲型和乙型)。
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发现肠道病毒(enterovirus)、鼻病毒(rhinovirus)、人偏肺病毒(human metapneumovirus,hMPV)、2005年新发现的博卡病毒(human Boca virus,HBoV)等感染也与毛细支气管炎有关[7]。
除病毒外,肺炎支原体(mycoplasma pneumoniae,MP)、肺炎衣原体(chlamydia pneumonia,CP)感染也可引起毛细支气管炎。
【临床表现】一、症状毛细支气管炎早期呈现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症状,包括鼻部卡他症状、咳嗽、低至中等度发热(>39°C高热不常见),1~2 d后病情迅速进展,出现阵发性咳嗽,3~4 d出现喘息、呼吸困难,严重时出现发绀,5~7 d时达到疾病高峰。
毛细支气管炎治疗方法
毛细支气管炎的治疗方法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对症治疗:针对症状进行缓解,如咳嗽、咳痰、胸闷等症状,可以使用止咳药、祛痰药、支气管扩张剂等药物进行治疗。
2.抗感染治疗:若病程中伴有细菌感染,医生可能会根据细菌药敏试验结果选择合适的抗生素进行治疗,以抑制细菌的生长和繁殖。
3.改善免疫力:毛细支气管炎患者的免疫力较低,可以通过适当的营养补充和增加体力活动来提高免疫力,减少疾病反复。
4.药物治疗:根据病情和病因,医生可能会给患者开具适当的药物,如抗炎药、激素、支气管舒张剂等,以减轻炎症和缓解气道痉挛。
5.物理疗法:可以通过气管扩张、气道湿化等物理疗法来改善气道通畅度和气道黏膜的湿润度。
6.生活护理:毛细支气管炎患者应避免吸烟、减少接触有害气体和粉尘等刺激因素,保持室内空气清洁,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
需要注意的是,由于毛细支气管炎病因多样,治疗方法也会因人而异,应根据医
生的指导进行治疗。
同时,患者应积极配合治疗,坚持用药和定期复查,及时就诊并咨询医生。
中医治疗毛细支气管炎验方介绍
李国芳
毛细支气管炎,简称“毛支”,是2岁以内婴幼儿常见的下呼吸道感染性疾病。
按病理病因分类,属于病毒肺炎,主要由呼吸道合胞病毒引起,其次是腺病毒、副流感病毒。
发病前有感冒症状,突然发作喘憋,伴烦躁不安,呼吸心率增快,严重者有鼻煽、三凹征、发绀等体征。
发热程度高低不一,也可以不发热。
两肺听诊可及广泛哮鸣音,不喘鸣时可听到中细湿罗音,严重患儿可以出现呼吸性酸中毒、呼吸衰竭、心力衰竭等并发症。
病情缓解后往往因为呼吸道再次感染而复发。
约有三分之一以上的病儿发展为支气管哮喘。
【病机】风痰郁肺
【治法】清肃肺气,疏风豁痰
【选方】定喘汤加减
【基本方】炙麻黄1g、杏仁6g、浙贝母4.5g、款冬花4.5g、川贝母2g、制半夏4.5g、桑白皮4.5g、黄芩4.5g、葶苈子4.5g、地龙4.5g、丹参4.5g、炙甘草2g。
【方解】方中炙麻黄宣肺平喘,杏仁化痰降逆,浙贝化痰止咳,款冬花下气宁嗽,川贝润肺化痰,制半夏化痰燥湿,桑白皮下气泻肺,黄芩清肺,葶苈子下气降逆,地龙解痉豁痰,丹参活血化瘀,炙甘草和中缓急。
【随症加减】
咳剧——地骨皮、百部、紫菀
鼻塞流涕——辛夷、荆芥
热高——三叶青
风盛——荆芥、蝉蜕
汗多——地骨皮
湿疹——白鲜皮、蛇床子
纳少食积——加炒莱菔子、砂仁、焦六曲便溏——焦山楂。
毛细支气管炎(2016年版)
一、毛细支气管炎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毛细支气管炎(ICD-10:J21)。
(二)诊断依据。
根据《诸福棠实用儿科学(第八版)》(人民卫生出版社),及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呼吸学组:毛细支气管炎诊断、治疗与预防专家共识(2014年版)
本病诊断要点为:多见于2岁以内婴幼儿,尤其以6个月左右婴儿最为多见。
多数先有上呼吸道感染症状,1~2天后病情迅速进展,出现阵发性咳嗽,3~4天出现喘息、呼吸困难、喘憋,重者出现紫绀,5~7天达到疾病高峰。
<3月的小婴儿可出现呼吸暂停。
一般无全身症状。
体检双肺闻及喘鸣音及细湿罗音。
外周血象:外周血白细胞多偏低或正常,合并细菌感染时多增高。
胸片:提示明显肺气肿及小片状阴影。
小部分病例出现肺不张。
呼吸道病原学检测:本病可由不同病原所致,呼吸道合胞病毒(RSV)最常见,其次为副流感病毒、腺病毒等。
血气分析:血气分析显示PaO2不同程度下降,PaCO2正常或增高,pH值与疾病严重性相关,病情较重的患儿可有代
谢性酸中毒,可发生I型或II型呼吸衰竭。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诸福棠实用儿科学(第八版)》(人民卫生出版社);及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呼吸学组:毛细支气管炎诊断、治疗与预防专家共识(2014年版)
1.吸氧:
2.加强呼吸道护理:增加室内空气湿度,合理应用雾化吸入,雾化后及时予以拍背、吸痰,以保持呼吸道通畅。
3.喘憋的治疗:喘憋较重者,根据病情吸入支气管扩张药物(短效β2受体激动剂或联合应用抗胆碱能药物)和雾化吸入糖皮质激素。
如喘憋仍无缓解者可短期口服或静脉使用糖皮质激素试验性治疗。
4.抗感染治疗:合并细菌感染时,可用相应抗生素(遵循儿科用药的方法)。
5.对症治疗:脱水的治疗:可给予口服或静脉补液,如有代谢性酸中毒,可予碳酸氢钠补碱。
心力衰竭、呼吸衰竭按相应危重症治疗,必要时行气管插管进行机械通气。
(四)标准住院日为5-7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J21毛细支气管炎疾病编码。
2.当患儿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
进入路径。
3. 以下情况容易发展为重症毛细支气管炎,因此不建议进入毛细支气管炎临床路径:
(1)年龄小于3个月;
(2)胎龄小于34周的早产儿;
(3)伴有基础疾病:如先天性心脏病、支气管肺发育不良、先天免疫功能缺陷、先天气道畸形、唐氏综合征等患儿。
(六)入院后第1-2天。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CRP、尿常规、粪常规;
(2)心肌酶谱及肝肾功能;
(3)呼吸道病毒检测;
(4)呼吸道细菌培养及药敏;
(5)血支原体、衣原体检测;
(6)胸片检查;
(7)心电图;
(8)血气分析检测。
2.必要的告知:
入选临床路径、加强拍背等护理、注意观察肺部症状变化。
(七)入院后第3-5天。
1.根据患者病情可选择的检查项目:
(1)血气分析检测;
(2)肺功能测定;
(3)心电图复查;
(4)血清过敏原检查;
(5)超声心动图;
(6)复查血支原体、衣原体;
(7)支气管镜检查。
2.必要的告知:
如出现心力衰竭、呼吸衰竭等并发症时应当及时退出毛细支气管炎临床路径。
(八)出院标准。
1.喘息消失,咳嗽明显减轻。
2.连续3天腋温<37.5℃。
3 肺部体征明显改善。
(九)变异及原因分析。
毛细支气管炎患儿住院经综合治疗7天,仍有反复咳、喘发作,迁延难愈,应当及时退出毛细支气管炎临床路径,寻找病因。
二、毛细支气管炎临床表单
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毛细支气管炎(ICD-10:J21)
患者姓名:性别:年龄:门诊号:住院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