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官话
- 格式:pptx
- 大小:4.05 MB
- 文档页数:24
中原官话兖菏片汶上方言特色词研究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及意义:中原官话是中国汉族语言中的一大分支,地域覆盖了河南、山东和安徽等省份。
其中,山东地区的兖州话、菏泽话和汶上话是中原官话的分支之一,具有独特的语音、词汇和语法特点。
近年来,随着中国地方文化的弘扬和全国性的语言研究的不断深入,中原官话兖菏片和汶上方言的研究也日益得到了广泛的关注。
研究中原官话兖菏片和汶上方言的特色词汇,有助于深入探索这些方言的语音、语法和文化背景,为保护和弘扬中原官话的独特文化遗产、促进方言保护和研究提供有益的参考和支持。
二、研究内容和方法:1. 研究内容本次研究主要围绕中原官话兖菏片和汶上方言的特色词汇进行研究,其中特色词汇包括具有地方色彩或独特意义的词语。
具体研究内容包括:1)分析兖菏片和汶上方言的语音、音系和语法特点;2)收集并整理兖菏片和汶上方言特色词汇;3)分析这些特色词汇的发音、词义、用法和文化背景;4)比较兖菏片和汶上方言的特色词汇和中原官话的其他分支的差异和联系。
2. 研究方法本次研究采用的主要研究方法包括:1)文献调研法:通过查阅相关的学术论文和专著,了解中原官话兖菏片和汶上方言的历史、语音、语法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和发展现状。
2)田野调查法:通过实地走访、采集对话和调查问卷等方式,收集兖菏片和汶上方言的特色词汇,并了解这些词汇在当地的使用情况和文化背景。
3)比较研究法:通过对比研究不同官话分支的特色词汇的异同,揭示兖菏片和汶上方言的独特性和与中原官话其他分支的联系。
三、研究预期成果:通过研究中原官话兖菏片和汶上方言的特色词汇,预计将得到以下研究成果:1)收集并整理出大量兖菏片和汶上方言的特色词汇,并对这些词汇进行发音、词义、用法和文化背景等方面的分析和研究。
2)揭示兖菏片和汶上方言的语音、语法和文化特点,为深入探究中原官话和方言保护和研究提供参考。
3)为中原官话兖菏片和汶上方言的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和方法,促进相关领域的学术发展。
原创首发,中原官话及其河南方言系列文章(之一)中州话为我国绝大多数朝代的标准语言中州音即河南话,属于绝大多数朝代的官方语言(官方标准语言,)。
在周代之前称为雅言、雅音、通语、正音,到了宋代,称“中原正音”,明清改称“中原官话”,清代有时称为国语。
众所周知,中原为为华夏文明的最早开发地,我国古今的建都地,用王国维的话说,除过尧(居住、都于河南之帝喾之子)舜(居住、都于河南之颛顼之子)外,全在豫鲁之东方地区,而绝大多数又以河南最多。
而官方语言则以都市一带的语言为官方语言。
正是如此,“中原官话”“中州音韵”之名称,至今还被语言学家所使用。
“雅言”是中国最早的通用语言,相当于现在的普通话。
其音系为上古音系。
所谓“雅言”,【唐】孔颖达《正文》解释为:“雅言,正言也。
”:“《诗》、《书》、执礼,皆雅言也。
”当代学者杨伯峻(原名杨德崇)注《论语·述而》曰:“雅言,当时中国所通行的语言。
”当代学者刘师培《文章源始》:“言之文者,纯乎雅言者也。
”其自注:“仪徵阮氏曰:'雅言者,犹今官话也。
'雅’与'夏’通,'夏’为中国人之称,故'雅言’即中国人之言。
”《辞海》“雅言”条目称:“古时称'共同语’同'方言’对称。
”要知道,“雅言”即“夏言”古时,“雅”“夏”是互通的。
《左传》“公子雅”,《韩非子》作“公子夏”。
《论语· 述而第七》:“子所雅言,《诗》、《书》、执礼,皆雅言也。
”近年出土的郭店楚简《孔子诗论》“大雅”作“大夏”,“小雅”作“小夏”;孔子讲学,他的三千弟子主要来自豫东与鲁西,尤以豫东北为众,据传,孔子正是用洛阳雅言来讲学的。
《墨子》引也作“大夏”。
尤其《荀子·荣辱篇》:“越人安越,楚人安楚,君子安雅”。
《荀子·儒效篇》作“居楚而楚,居越而越,居夏而夏。
”这些与“楚”“越”相对的“雅”“夏”,泛指以为中国历代以洛阳为中心的中原地区。
中原官话中的方言词语
中原官话是指汉语官话的一种方言,主要在中国中原地区使用。
下面列举一些中原官话中常见的方言词语:
1. 二龙脑(ér lóng nǎo):指的是葱花,用于调味菜肴。
2. 嗲(diǎ):调皮、撒娇的意思。
3. 悠着点(yōu zhe diǎn):慢一点,缓慢一点的意思。
4. 着急(zháo jí):心急、焦虑的意思。
5. 包子(bāo zi):一种面食,形状为圆球状,内有馅料。
6. 锅巴(guō bā):炒饭或炒面底部焦脆的部分。
7. 炒(chǎo):煎炸,通常用于炒菜。
8. 搓揉(cuō róu):揉捏、按摩的动作。
9. 要紧(yào jǐn):重要、紧急的意思。
10. 弄(nòng):做,进行的意思。
这只是一小部分中原官话中的方言词语,还有很多其它词汇和独特的表达方式。
不同地区的中原官话方言可能会有差异,因此实际使用中可能会有更多的词语和表达方式。
河南三大方言-中原官话河南,位于神州大地的中部,素有“九州腹地、十省通衢”之称。
2018年人口普查人口达9650万之多,为全国人口最多的省份之一。
这里在历史上一直是中国的核心地带,也就是我们俗称的中原地带,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所以历史上的多次人口迁移,大规模战争,民族融合都发生在这里,造成了今天河南丰富多彩的文化特色与人文风景,其中河南话就是其中一大特色,这次我将一一介绍河南的三大方言,敬请关注。
河南话,我们又叫豫语,属于汉语中的中原官话,而整个河南的语言其实大可分为三类,而中原官话就是流行于大部分河南地区的三类之一,也就是我今天要介绍的方言语言。
中原官话其实属于汉语官话中的一个分支,是以千年古都洛阳的洛阳话为核心与对照而形成发展起来的一门语言。
而如今的中原官话流行于多个省份,不仅包括河南大部,在青海,山西,江苏等地都有人说,其地位仅次于西南官话。
在河南省境内的中原官话主要是郑开片(郑州市、开封市、濮阳市、濮阳县、滑县、长垣县、封丘县、原阳县、兰考县、民权县、睢县、杞县、通许县、中牟县、尉氏县、荥阳市、新密市、新郑市、浚县、南乐县、内黄县、清丰县),洛嵩片(洛阳市、嵩县、巩义市、登封市、偃师市、孟州市、孟津县、伊川县、新安县、宜阳县、渑池县、洛宁县、义马市、栾川县、卢氏县。
),南鲁片(南阳市、鲁山县、长葛市、临颍县、许昌市、许昌县、平顶山市、舞钢市、襄城县、郏县、禹州市、汝州市、汝阳县、宝丰县、叶县、舞阳县、西平县、方城县、南召县、西峡县、淅川县、内乡县、镇平县、社旗县、泌阳县、唐河县、邓州市、新野县),漯项片(漯河市、项城市、扶沟县、鄢陵县、西华县、周口市、淮阳县、商水县、上蔡县、汝南县、驻马店市、遂平县、确山县、正阳县、平舆县、新蔡县)其分布范围可以说非常广泛,覆盖了大部分河南地区。
河南话中含有大量儿化韵尾词,以量而论,与郑州话和其他河南方言区相比,当以开封话最为突出。
有人把郑州话比作“河南味的普通话”,把开封称作是“河南味儿的北京话”,主要原因就是因为其儿化音的大量使用。
郑州方言调查报告》,形成郑州话,亦称郑州方言,属于中原官话郑开片。
郑州话崛起于20世纪五十年代末期,比起洛阳话或者开封话,其方言词汇较少,接近普通话,比较容易听懂和交流。
郑州话通常指郑州城区的口音方言,不包含郑州郊县的方言。
例如,巩义市方言明显为洛阳话分支。
坊间戏称郑州话称为“媒体版河南方言”。
中原官话包含15片,有兖菏片、邢邯片、徐淮片、郑开片、洛嵩片、南鲁片、漯项片、商阜片、信蚌片、汾河片、关中片、秦陇片、陇中片、南疆片,其中河南境内的有兖菏片、郑开片、安新片、洛嵩片、南鲁片、漯项片、商阜片、信蚌片、汾河片9片。
郑州方言属北方方言即官话方言,是中国最大的方言,古代的普通话,主要流行于河南及河南周边地区。
由于河南人口众多,历来的战争、运动、经济活动和其他原因,人口的流动性使得全国其他地区也有以河南话为主的群体。
商族语言最初是华夏化很深的东夷语,来到中原后与夏族语言和诸多原始汉语方言融合成今日中原官话的雏形——华夏语。
以洛阳为标准音的华夏语后来成为东周通用全国的雅言,进而发展成为扬雄《方言》提及的“通语、凡语”。
通过几千年的融合与发展形成了近代的郑州方言。
今日北方官话之所以与郑州方言大同小异,是历史上北方官话区长期以河南方言为标准来规范自己的语汇和语法系统。
郑州话与中国其他北方方言有着很大的共同点,所以基本上,全国各地的人都可以听懂郑州方言。
特色郑州话虽然是河南话的新兴方言,但始终带有河南话特色。
较常见的郑州方言:中,zhong——意为“行”。
怼,dui——万能动词。
咋着,za zhuo——意为“怎么办”。
弄啥类,nong sha lei——意为“干什么呢”。
带劲儿,dai jiner——意为“不错,很好”。
拜碰我,bai peng wo——意为“别动我”。
归归咧,guai guai lei——惊叹词。
管不管,guan bu guan——意为“行不行”、“可不可以”。
中原官话词语大全
中国的官话方言主要有普通话、上海话、河南话、安徽话、福建话、广东话、湖南话、四川话、重庆话、贵州话、江西话、陕西话、山西话、湖北话、云南话、辽宁话、吉林话、黑龙江话等。
最可爱的惊讶——乖乖嘞
最舒服的姿态——谷堆那儿
最快速度的跑——窜
最老实——安生
吃的最饱——撑哩慌
最乱七八槽的捣乱——和搅
最好的舞台感觉——人来疯
最高调的炫耀——烧包
最无声的抗议——包吭声
最勇敢的反抗——呲愣
最不留情面的交谈——怼
最简洁的阻止——白
最吝啬的人——老鳖
最慢的风格——磨叽。
河南话常用语
河南话是中原官话的一种,也被称为豫语,是河南省境内最主要的方言。
以下是河南话中的一些常用语:
1.咋了?:意思是“怎么了?”或“出什么事了?”
2.中!:意思是“好”或“可以”。
3.木牛:意思是“没有”。
4.得劲:意思是“舒服”或“满意”。
5.白慌:意思是“别慌”或“不要着急”。
6.夜个儿:意思是“昨天”。
7.明儿:意思是“明天”。
8.前儿个:意思是“前天”。
9.后儿个:意思是“后天”。
10.大前儿个:意思是“大前天”。
11.大清早儿:意思是“一大早”。
12.黑老鸦:意思是“晚上”。
13.将黑儿:意思是“傍晚”。
14.晌午头儿:意思是“中午”。
15.晌午错:意思是“中午过后”。
16.老末:意思是“最后”。
17.老扎皮:意思是“特别老的人”。
18.半拉橛儿:意思是“一半”。
19.不老盖儿:意思是“膝盖”。
20.各意人:意思是“恶心人”或“让人讨厌”。
河南哪个城市说的是是正宗的河南话?河南省境内的方言有三类简称豫语,一类是通行于河南大部分地区的中原官话,即为人们通常习惯所说的狭义的河南话。
其次是通行于豫北太行山一带的晋语-邯新片,分布在济源、焦作、新乡、安阳的各辖县。
还有一小部分则为通行于豫南地区的江淮官话-黄孝片,分布在信阳的新县、光山县。
三种方言之间均不可以顺利的交流。
形成演变一、黄帝打败炎帝,二者联合击败了东夷,华北平原西部、汾河渭河平原的炎黄后裔逐渐融合成华夏族,夏、蓟就是华夏族的两个分支。
夏朝统治中原西部(河南省,山西省南部),其语言乃炎黄融合的原始华夏语;蓟统治北京,其语言乃黄帝的原始华夏语。
二、商族语言最初是华夏化很深的东夷语,流行于中原东部(今鲁西南-冀南-豫北-皖北-徐州),商朝统治中原几百年后,逐渐与中原的夏族语言融化成今日中原官话的雏形--华夏语。
现在最早的有关河南地区的方言记录便是《诗经》,语言学家从中已经基本整理出上古汉语的脉络,其虽记录不同诸侯国的诗篇,但是其音韵基础却是相同的,古人认为洛阳居天下之中,是为“中国”,《诗经》代表了先秦时代通用的语言“雅言”,也就是那个时代洛阳一带的方言。
先秦的雅言,到汉代进成为扬雄《方言》提及的“通语、凡语”,与先秦一样,属上古汉语。
唐代标准语便是以当时洛阳、长安两京的方言为基础的,唐朝强大的国力,使得通用语的使用更加普及,从而使现代汉语方言,除去闽语之外,均为《切韵》为代表的中古汉语变化发展而来,所有的变化做种都能归结到中古汉语的音系之中。
北宋定都开封,洛阳为西京,宋代河南方言比唐代略为简化,但仍属于中古汉语范畴。
由于首都的原因,宋代开封洛阳的方言仍为全国通行语。
北宋败于金,一部分汴梁城军民随皇室南迁,一部分汴梁平民及工匠被金人大量掳掠到黑龙江地区,中原一带的大量移民对当时讲吴方言的南宋首都杭州的方言产生巨大影响,也对黑龙江一带的方言产生巨大影响,以至于到了现代,杭州方言仍能看到当时北方方言影响的痕迹。
中原官话词汇特点
中原官话是指河南省汉族地区所使用的官话方言。
其词汇特点如下:
1.形近音远:中原官话的词汇发音较为清晰准确,相对于其他方言来说形近音远,比较注重音节的平衡。
2.有复数形式:中原官话中的名词通常有单数和复数形式,复数形式一般是在单数后面加上“们”。
3.词汇丰富:中原官话的词汇丰富多样,采用了大量的单音节词、形容词和动词,并且常用词较为简短。
4.喜用成语和俗语:中原官话在交流中喜欢使用成语和俗语,以表达更加准确和生动的意思。
5. 老北京音的影响:中原官话受到了老北京音的一定影响,有一些词汇发音和用词上与老北京方言相似,比如“钱”读作“qien”。
6.保留古代汉语的特点:中原官话保留了一些古代汉语的特点,比如使用较多的双音节词和有些古音字,如“内”读作“內”。
总的来说,中原官话词汇特点是发音准确,词汇丰富,喜用成语和俗语,受到老北京音的影响,并且保留了古代汉语的一些特点。
中原官话的语法特点
中原官话,又称河南话,是中国汉语官话方言中的一种,主要分布于河南省、河北省南部和山西省、陕西省等地。
作为一种地方方言,中原官话具有独特的语法特点,这些特点对于研究汉语语法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中原官话的语法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声调:中原官话的声调比较复杂,共有八个声调。
其中,三声和四声比较常见,而二声和五声则相对较少。
这种复杂的声调系统,使得中原官话在发音上具有独特的韵味,也方便人们进行交流。
2.短促快速:中原官话的语速相对较快,短促快速是它的主要特点。
这种语速使得中原官话在交流中更加直接、紧凑,更能够体现人们的说话速度和精力。
3.重音:中原官话的重音相对较为明显,主要表现在词语的末尾。
这种重音使得中原官话在发音中更加富有感染力,也更加能够凸显说话者的情感。
4.特殊词缀:中原官话中有一些特殊的词缀,如“的”、“地”、“得”等,这些词缀在句中起到了不同的语法作用。
它们的出现,使得中原官话的语法更加丰富、多样化。
5.语法结构:中原官话的语法结构相对较为复杂,有许多复杂的语法现象。
例如,名词和动词在形态上存在差异,动词还有时态、语态等变化。
这些复杂的语法结构,使得中原官话更加富有变化、有趣。
综上所述,中原官话的语法特点具有其独特的魅力。
这些特点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原官话在汉语中的地位,也使得中原官话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
通过对中原官话的深入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汉语的语法结构,为语言教学和应用提供更加丰富的理论依据。
中原官话词语大全
中原官话,又称“河南官话”或“豫东官话”,是指河南地方中部和东部地区通行的官话方言。
该地方与黄河相邻,历史悠久,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方言特点。
下面是一份中原官话词语大全,包括常用词汇、习语、俚语等,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
一、常用词汇
1. 你好 - 你好
2. 谢谢 - 唔西
3. 对不起 - 不好意思
4. 请问 - 请教您
5. 不用谢 - 唔费事
6. 没问题 - 没毛病
7. 好吃 - 正宗
8. 好喝 - 正儿八经
9. 美丽 - 漂亮
10. 开心 - 得意
11. 休息 - 歇会儿
12. 快乐 - 开心
13. 漂亮 - 豪俏
14. 难受 - 疼痛
15. 苦闷 - 烦闷不乐
16. 祝贺 - 恭喜
17. 悬念 - 感觉不安
18. 大声 - 声音响亮
19. 热情 - 热心肠
20. 平常 - 平常
二、习语和俚语
1. 烧高香 - 表示非常重视或出人意料的事情。
例如:你这么努力,烧高香也没有用。
2. 圣手 - 表示某个领域里非常有才华或技术高超的人。
例如:
他在音乐方面可算是个真正的圣手。
3. 一掳千金 - 表示一次行动中获得了巨大的财富或收益。
例如:他在股市中一掳千金。
4. 半斤八两 - 表示两者相差不大,没有明显的优势。
例如:这
两个选项半斤八两,我无法决定。
5. 卧薪尝胆 - 表示为达到目的而忍受艰苦或付出巨大代价。
例如:他卧薪尝胆,终于取得了考试的好成绩。
中原官话区二级普通话过渡语鼻韵母语音问题中原官话集中分布在陕西、河南及与其毗邻的甘肃、山东、山西、安徽、湖北等省的部分地区,陕西西安话、甘肃陇东话均属于中原官话。
母语为该方言,已达到二级普通话水平的普通话过渡语与北京话相比普遍地存在着鼻韵母发音问题,并且有着较高的内部一致性。
本文将以北京话语音为参照,以甘肃陇东和陕西西安为选点来分析二级水平的普通话过渡语在鼻韵母发音中存在的问题,并指出纠正中学习和训练的办法。
一、北京话鼻韵母发音特点北京话中由辅音-n和-n?雷髟衔玻?元音作韵头、韵腹构成两组共十六个鼻韵母,即前鼻韵母n,en,in,ün,in,ün,un,uen和后鼻韵母n?溃?en?溃?in?溃?on?溃?in?溃?uan?溃?ion?溃?uen?馈U庑┰夏冈谝艚谥蟹⒁舻淖艿奶氐闶牵?1.音节发音结束时,口腔中相应的发音器官要保持关闭状态,不再由口腔呼出气流,让气流从鼻腔透出,即所谓闭韵尾。
其中,前鼻韵母关闭时由舌尖和上齿龈完成,后鼻韵母关闭时由舌根和软腭完成。
2.韵头发音较轻,时值短;韵腹发音响亮,时值长;韵尾点到为止,把气流逼到鼻腔即可。
3.?唬?o,e等元音与它们在单韵母中的发音相比舌位前后、开口大小有所不同,具体情况为n,in,ün,un中的?簧辔豢壳埃?其中in,ün中的?豢?口度相对较小;n?溃?in?溃?uan?溃?中的?簧辔豢亢螅?en?溃?uen?乐械?e舌位不前不后;on?乐械?o开口度很小。
4.口音、鼻音时段分明。
口音即发音时气流由口腔呼出的音素的发音,鼻音即发音时气流由鼻腔呼出的音素的发音。
北京话中鼻韵母元音部分的发音为口音,韵尾部分为鼻音,泾渭分明。
二、中原官话区二级普通话过渡语鼻韵母发音存在的问题本文从2011年普通话水平测试中随意选取了方言母语为甘肃陇东话(庆阳、平凉、天水等市)的30名考生,方言母语为陕西西安话的20名考生的录音作为抽样(其中,二级甲等的考生13人,占26%,二级乙等的考生37人,占74%)与北京话鼻韵母发音相比照。
中国方言(全部介绍)
一:西南官话。
从图中可以看出,以四川为中心的西南官话,在全国占比第一。
西南官话包括四川,重庆,云南,贵州,以及西藏部分,陕西部分,湖北部分,湖南等部分省份。
二:中原官话。
中原官话以河南,安徽部分,陕西部分,江苏等部分省份。
三:东北官话。
东北官话包括咱们的大东北,黑龙江省,吉林省,辽宁省,以及内蒙古部分省份。
四:晋语。
晋语,以山西,河北部分,陕西部分以及内蒙古等部分。
五:吴语:
吴语,包括上海,浙江以及江苏部分。
六:江淮官话。
江淮官话包括江苏,安徽等省部分。
七:赣语。
赣语包括江西以及江西周边的省份部分地区。
八:粤语。
粤语包括广东,香港,澳门以及广西部分地区。
九:壮语。
壮语包括广西及广西周边地区。
十:闽语。
闽语包括福建及台湾部分地区。
十一:胶辽官话。
胶辽官话包括山东,辽宁等部分地区。
十二:兰银官话。
兰银官话,顾名思义,就是甘肃兰州,宁夏银川及周边地区的方言。
十三:翼鲁官话。
翼鲁官话,顾名思义,就是河北和山东部分地区的方言。
十四:维语,蒙古语,藏语,彝族语,白族语,傣族语,苗族语,侗族等少数民族语,主要分布在西部地区。
中原官话表达感情
1、你曾经说过虽然我不会做饭,不喜欢洗衣服,不喜欢上班,而且又很懒但是你说这些你都会,到现在我都很感动,谢谢你一直陪在我身边,我爱你!
2、说的少一点,说的短一点。
概括总结能力,在感情里面也非常重要。
3、我做的一切都是默默的,有苦有甜,更多的是自己咀嚼心痛
4、相拥的时光,陌生了城市喧闹的荒凉,牵手的日子,不看那些让人心痛的伤,爱你,爱你,在我们第一次相遇的目光,心被你捕获,情被你收藏。
5、我黄叶凋零,那个夏天并不遥远;白云苍狗,那段时光并不朦胧;忆往昔,这个世界上,也许有人比我更优秀,但没人比我更懂你;也许有人比我更适合你,但没人比我更爱你。
6、我认为你很幸福,因为你可以选择爱我或不爱我,而我只能选择爱你或更爱你。
7、先说喜欢我能死啊?别闹,听话。
8、吹牛不打草稿法:你是貌比潘安,富比石崇,才比柳永,诗比李白,词比苏轼,气比曹操。
这样完美的男子,怎么可能属于我呢?
9、我会永远的在你身边,让你知道,一颗执拗的心,恒久而执著地等待;在背后你看不见我深情的眼神!你应该能感受我那火热的心。
10、我的寂寞就是:一包烟,一瓶酒,搂个熊猫睡一宿。
亲爱的,如果你在我身边就好啦!
11、难道和一个人表白就怎么难?为什么我没勇气说出来。
12、如果有一根甘蔗,我要和你一同分享甜蜜的味道;有一碗稀粥,我要跟你一同品尝温馨的感觉;有一声祝福,我要和你一同走完人生的道路。
亲爱的,爱你到永远!
13、岁月模糊相识的脸,未来让我们越来越觉得孤独。
直到有一天你寻找失落的记忆,才发现记忆中的人是那么的熟悉。
谈中原官话的处置句本文以山东省微山方言为例,分析中原官话的处置句。
中原官话的处置句分为有标记格式和无标记格式两种。
有标记格式是普通话“把”字句的变形,或者说是普通话“把”字句某些成分发生移位形成的。
无标记格式是普通话“把”字句某些成分的省略,或者说是普通话“把”字句某些成分发生缺位形成的。
它们都是普通话在中原官话中的地域变体,其语用价值和交际功能与普通话的处置意义是等值的。
标签:中原官话微山方言处置句普通话比较现代汉语“处置”的含义,即句子的谓语动词所代表的动作行为对“把”字的宾语施加一定的影响,使该宾语发生某种变化,产生某种结果或处于某种状态,遭受某种境遇。
“处置”的作用和功能,就是“把”字句的语用价值。
从汉语的实际来看,大量的“把”字句都具有处置意义,所以王力先生在20世纪40年代就提出了“把”字句的处置意义,把“把”字句称为处置句。
从施受关系来说,所谓处置,就是施事主语对受事施加某种影响并造成某种后果,这个处置后果是交际双方关心的焦点内容。
中原官话和普通话一样有大量的处置句,绝大多数处置句和普通话一样,用“把”字将处置对象置于动词前,处置的结果置于动词后,其结构是“主语+把+名称性词语+动词性词语”。
在此基础上,中原官话有各种变体。
笔者籍贯山东济宁,长期生活在济宁的微山县韩庄镇付园村,本地是典型的中原官话区。
家母年龄七十有八,没有文化,终生生活在这个小村庄,本地话纯正,不会说普通话和别种方言。
本文以微山方言为例,以母亲说的话为言语材料,分析中原官话的处置句。
具体说,中原官话的处置句有以下几种格式:一、受事+把+施事+动词性词语普通话里典型的“把”字句,是“施事+把+受事+动词性词语”结构,“把”字句的主语应该是施事,大多由体词性词语充当,如“他把我的头打破了”;而中原官话里,主语不一定是施事,也可以由受事充当,这明显不同于普通话。
以微山话为例:(1)作业把孩子写累死了。
(2)煎饼把俺的牙吃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