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匈奴、鲜卑、突厥、契丹、女真等民族哪里去了
- 格式:pdf
- 大小:532.62 KB
- 文档页数:4
中国历史上的几次重大民族迁移的原因与影响中国历史上,几次重大的民族迁移引起了极大的影响。
从古代到现代,这些民族迁移都经历了长达数百年至上千年的历史演变,构成了中国的多元文化和多样性。
本篇文章将探讨中国历史上的几次重大民族迁移的原因和影响。
一、东夷西戎南蛮的扩张早在三千年前的商代,东部地区的东夷族已经开始对中原王朝发起攻击。
周代,卫、魏等国不断与东夷族发生战争。
西戎族则是指散居在西北地区的游牧民族,比如匈奴、羌族、突厥等。
古代的南蛮大致指包括岛国和南方地区蛮族。
这些扩张都是受到历史进程的推动,东夷西戎南蛮的扩张引起巨大影响,如中原地区度过了长达七百年的春秋战国时期,秦朝也由此而来。
二、北方游牧民族的入侵在北方地区,游牧民族居住于大草原,他们通常骑马、猎杀、放牧,是典型的游牧文明。
他们的崛起是建立在中华文明之上的,并成了中国历史上的重大事件之一。
南北地区在物质和文化上的巨大差异,也促进了北方游牧民族的入侵和扩张。
最具代表性的便是北方游牧民族的入侵。
从东周末年开始,匈奴逐渐壮大,在汉武帝时期曾经袭击长城,直到唐朝安史之乱都仍旧是中国的威胁。
同时,突厥、契丹、蒙古等游牧民族也对中原地区发起了进攻,影响了中国的历史走向。
这些北方游牧民族入侵中,著名的有元朝、金朝和蒙古帝国的建立。
三、南方民族的反抗中国历史上,南方地区也发生了重大民族迁移,这些南方民族的反抗与中华文明的发展密切相关。
南方地区多山区和水路交通,因而产生了南方地区独特的文化和民族性格。
南方民族并非弱小,他们往往通过反抗来维护自己的权益。
著名的南方民族有楚、吴、越、闽等地区的民族。
其中,楚国在春秋时期和战国时期是地位最高的一个南方国家。
吴国在汉代建立东吴政权,维持了三十年之久。
越国曾经长期抵抗北方严酷统治,苏轼所作的《赤壁之战》就是以越国抗击中原的战事作为主题。
在明朝中叶,闽南民族反抗的浩劫是中国历史上的一场大型民族战争。
这些反抗引发了中国南方地区的政治和文化变革,也促进了中华文化的多元化。
20张少数民族历史疆域图:匈奴、突厥、回鹘、蒙古、女真全搞懂20张少数民族历史疆域图:匈奴、突厥、回鹘、蒙古、女真全搞懂2017-02-13 11:27匈奴、突厥、回鹘、蒙古、契丹、女真、鞑靼、鲜卑……这些历史上的少数民族政权,到底是怎样的一种存在?占领的土地有多大?看完这组图,你就明白啦!从殷商时期,匈奴和东胡就存在,位置如图所示。
匈奴很猛,干了几下东胡,东胡快灭了。
东胡后来分裂成两部分:鲜卑和乌桓。
大汉王朝来了,追着匈奴打,结果匈奴龟缩成一团。
汉朝时,匈奴分裂成为南匈奴和北匈奴。
汉朝利用南匈奴来打北匈奴。
东汉末年分三国,鲜卑开始崛起。
此时的匈奴半死不活,乌桓被曹操所灭。
晋朝时,鲜卑分成了东、北、西三大部落。
拓跋鲜卑即北鲜卑。
西鲜卑在慕容氏的带领下跑到青海安顿,变成了吐谷浑。
鲜卑参与了晋朝之后的五胡乱华。
北魏和曾经的小弟柔然干架。
柔然原本属于鲜卑拓跋部,后来拓跋南迁,柔然混大发了,跟原来的主人干架。
柔然由小变大。
南北朝时期,柔然也有了自己的奴隶,被唤作“煅奴”,意思就是负责打铁,十分卑微。
突厥把柔然灭了,图中的室韦主体就是鲜卑,源头则是东胡。
而靺鞨一直长期存在,在中国东北生存。
周代、秦朝、西汉时,被唤作肃慎,东汉到魏晋称为挹娄,南北朝称勿吉,隋唐时叫靺鞨。
突厥汗国分裂,分裂成东西两部分,即东突厥和西突厥。
突厥和高句丽都被唐朝所灭。
回鹘在唐玄宗李隆基的支持下崛起,干掉后突厥,建立回鹘汗国。
唐朝末年,契丹崛起,回鹘被撵到西边。
回鹘继续不争气,分裂为三部分。
高昌回鹘就是西州回鹘,西州回鹘就是畏兀尔,畏兀尔即维吾尔。
契丹壮大,建立大辽。
东北女真建立金朝。
突厥灭掉柔然,柔然底下的两个小部落有人逃脱,后来在东北繁衍,称作蒙兀室韦,即蒙古。
突厥灭掉柔然,柔然底下的两个小部落有人逃脱,后来在东北繁衍,称作蒙兀室韦,即蒙古。
蒙兀室韦在突厥语中发音为鞑靼,因为汉文化比较低,叫黑鞑靼。
蒙兀室韦的领袖,即成吉思汗的爷爷。
中国历史上十大消失的民族中国是有着5000年文明悠久历史的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经过不断繁衍、融合、抗争、发展,最终才形成了现在的中华民族。
而辉煌灿烂的中国的历史也是由这些勤劳、智慧、朴实、不屈不挠的各个民族共同创造的。
但在民族融合发展的过程中,也有一些民族随着时间的流逝,被湮没在历史长河中。
由于文章篇幅的关系,在这里我只介绍十个对中国历史影响重大的民族。
一、匈奴:古代蒙古高原游牧民族,兴起于今内蒙古阴山山麓。
公元前16世纪夏朝灭亡,夏桀带着一部分夏朝子民逃到北方,经过不断地演变,形成了匈奴。
《史记·匈奴列传》记载∶“匈奴,其先祖夏后氏之苗裔也,曰淳维。
”汉武帝即位后,国力日益强盛。
于公元前129年,拉开了历时长达44年的汉匈战争序幕,经过漠南之战、河西之战和漠北之战,使匈奴远遁漠北,至此匈奴丧失了发动大规模骚扰战争的能力。
东汉时期,匈奴的主体基本被汉族消灭,剩余的部分逃往至西亚、东欧一带。
至于匈奴人最后的下落,众说纷纭。
二、东胡:自商代初年到西汉,东胡存在大约1300年。
最早见于成书年代可能是先秦的《逸周书》,《逸周书·王会篇》提到“东胡黄罴山戎戎菽”。
春秋时期,古东胡族曾是活动在滦河中上游及其东北部一个较大的部落联盟,居住在燕国北部,和中原的燕国和赵国的接触比较频繁。
东胡居住在燕国和赵国北部,这个时期东胡最为强盛,号称“控弦之士二十万”。
秦汉之际,由于匈奴的崛起,最终被匈奴所灭。
三、乌桓:也被称作“乌丸”,是中国北方的古老的游牧民族之一,乌桓族原为东胡部落联盟中的—支。
汉献帝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曹操北征乌桓,最后一任单于蹋顿,在白狼山之战中被曹魏大将张辽所杀,后乌桓被汉、鲜卑、铁勒等族同化。
四、鲜卑:鲜卑是继匈奴之后在蒙古高原崛起的古代游牧民族,兴起于大兴安岭,属东胡族群,蒙古语族,是魏晋南北朝对中国影响最大的游牧民族。
秦汉之际,东胡被匈奴冒顿单于打败,分为两部,分别退保乌桓山和鲜卑山,均以山名作族名,形成乌桓和鲜卑,受匈奴统治,后独立发展。
中国历史上15个民族的最后结局
一:匈奴部分:以匈奴为代表
二:东胡部分:以鲜卑、契丹、蒙古为代表
三:突厥部分:以突厥为代表
四:通古斯部分:以满洲为代表
五:羌藏部分:羌族,吐蕃
中国历史上的所有少数民族都是由这五部分演化而来的
匈奴:主体在东汉时期被汉人消灭,剩余部分西逃至欧洲,与马扎尔人融合,构成今天的匈牙利人。
东胡:秦时被匈奴灭亡,之后分成两大部分:乌桓和鲜卑
乌桓:被曹魏消灭
鲜卑:主体被汉族同化,剩余的演化为柔然
柔然:被突厥击败,分化为室韦(蒙古)和契丹
契丹:主体被女真族和汉族同化,剩余的西逃到中亚,与当地人融合,成为中亚人的一部分。
蒙古:为先秦时东胡的一部分,由鲜卑演化而来,一直生存到现在
突厥:有可能是匈奴的一个分支,后灭亡了柔然,其自身的主体被回鹘人和汉族人所灭,剩余的向西逃窜,形成了今天的土耳其人。
回鹘:主体由丁零人构成,融入了铁勒和高车人的一部分,在唐朝时期,将突厥主体灭
亡。
回鹘生存到现在,即使今天的维吾尔族。
女真:来自肃慎,后为女真,为满洲,一直生存到现在,即今天的满族人。
党项:羌族的一部分。
后被蒙古人灭亡。
羌:一直生存到今天
氐:匈奴一部分,后被汉族融化。
吐蕃:也就是今天的藏族,是古代羌族的一部分
羯:匈奴的一部分,在公元4世纪被汉人冉闵一次性屠杀20万人,导致羯族灭种。
中国历史上16个少数民族是怎样灭亡的一、匈奴48年,东汉初年,匈奴分裂为南北两部,89年到91年南匈奴与汉联合夹击北匈奴,迫使其西迁,从此北匈奴就从中国古书中消失。
202年,南匈奴首领归附汉丞相曹操,蔡文姬归汉。
曹操将南匈奴分成五部。
匈奴与鲜卑的混血后代称为铁弗人。
铁弗人刘勃勃被鲜卑拓跋氏击败后投奔羌人的后秦。
后自认为是末代的匈奴王,改姓赫连,在河套地区创立夏国,史称胡夏。
425年赫连勃勃卒,子赫连昌继位。
428年北魏俘赫连昌。
赫连昌弟赫连定在平凉自称夏皇帝。
431年北魏俘赫连定,夏亡。
夏国的国都统万城是作为游牧民族的匈奴在东亚留下的唯一的遗迹。
匈奴融入靠近高丽的鲜卑的宇文氏部落,进入朝鲜半岛。
后来宇文氏篡西魏建立的北周政权,后被汉族外戚杨坚所篡。
杨坚创立隋朝,统一中原。
以上是五胡十六国及南北朝时期,匈奴在中国历史舞台上进行了最后一场演出。
之后匈奴作为一个独立的民族从中国历史中消失,和其他一些民族一起融入华夏族。
匈奴后裔汉化后,所改汉姓有刘、贺、丛、呼延、万俟等,很多生活在今天的陕西、山西和山东等地。
二、东胡春秋时期,东胡居住在燕国北部,《史记·匈奴列传》记载“燕北有东胡、山戎”。
战国时期,东胡居住在燕国和赵国北部,这个时期东胡最为强盛,号称“控弦之士二十万”,曾多次南下侵入中原。
秦汉之际,东胡逐渐衰落。
公元前206年,东胡被匈奴冒顿单于击败,余部聚居乌桓山和鲜卑山,形成后来的乌桓族与鲜卑族。
从此东胡的名字从历史上消失。
三、乌桓秦末汉初(前3世纪末)之际,匈奴王冒顿单于击败东胡。
东胡人北迁至鲜卑山和乌桓山,各以山名为族号,分别形成鲜卑人和乌桓人。
东汉末年,辽东、辽西等地的乌桓大人趁乱称王。
初平元年(190年),辽西乌桓大人蹋顿统一现辽宁一带的乌桓各部。
汉献帝建安十年(205年)袁绍官渡之战之后败给曹操,其子袁熙、袁尚投奔乌桓蹋顿,形成残余势力。
建安十二年(207年),曹操北征乌桓,战于柳城,斩蹋顿诸王,从此乌桓彻底衰落,地位为鲜卑取代。
⼀篇⽂章读懂匈奴、鲜卑、突厥、契丹、⼥真等游牧民族的关系历史的车轮在不断向前,千百年来,在中国北⽅的草原上⽣活着⾮常多的游牧民族,他们与中原政权之间时战时和,名称也在不断的变化。
⽐较知名的有匈奴、鲜卑、突厥、契丹、⼥真、蒙古等,他们之间有何关联呢?是否也像中原地区的政权只是改朝换代,换了名字呢?众所周知华夏民族是以黄帝和炎帝两个部落融合发展⽽来,华夏民族以⾃我为中⼼,将分布于四⽅的异族势⼒分别冠以南蛮、北狄、东夷、西戎的蔑称。
随着华夏民族数千年来不断的扩张,同属农耕⽂明的南蛮与东夷已融⼊到了华夏民族,⽽西戎与北狄所处的⾼原草场,因⾃然环境不适合华夏民族的农耕⽂化,仍然是游牧民族的天堂,如攻灭西周的⽝戎、⿁⽅等部落,秦汉时的匈奴。
游牧民族逐⽔草⽽居,迁徙频繁,居⽆定所;⽣活在⾼寒地区,⾃然环境恶劣,⼈⼝增长困难。
游牧民族政权的演变与华夏民族完全不同,华夏民族哪怕政权,底层百姓主体仍然是华夏族,只是统治阶层发⽣了变化。
⽽游牧民族政权交替时,⼀般是通过⾎腥屠杀与掠夺奴役,不仅是统治阶层发⽣了变化,下层民众主体出现了分化和替换。
当年匈奴攻灭东胡后,东胡分化成了乌桓与鲜卑。
华夏民族⾃夏禹建⽴夏朝后,即为世袭制的朝代,⽽游牧民族政权则是部落联盟轮流做庄。
东晋时期,鲜卑族拓跋部占领中原后建⽴了世袭制王朝-北魏,到了两宋时期,草原上的蒙古部落仍然是部落制汗国。
虽然两个部落同样崛起于蒙古⾼原,但是统治的民众完全不同。
当下层民众主体出现替换时,北⽅草原上的游牧民族政权⽂化制度上在退后。
在先秦时期,⽣活在北⽅的游牧民族主要有肃慎、⿁⽅、西戎、⼭戎等。
肃慎是⼥真的先祖,⽣活在遥远的外东北,距离中原的华夏民族较远,双⽅交集不多。
春秋时期⼭戎曾侵扰燕国,称霸后的齐桓公曾经帮助燕国驱逐⼭戎。
商周时期⽣活在北⽅的⿁⽅部落,曾被商王武丁攻伐被驱赶到了更远的北⽅。
西戎⼀度攻⼊镐京杀死周幽王,导致西周灭亡。
春秋时期,西戎的义渠部落是秦国的主要对⼿,后来被秦国征服。
中国史上的五胡乱华中国历史上的五胡乱华是指汉朝末期至南北朝时期,蒙古和满族以外的五个少数民族政权在中原地区先后出现和消亡的历史事件。
这五个少数民族分别是鲜卑、匈奴、羯、氐、羌,他们的出现和兴起,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一、胡人入侵与中原政权的衰落鲜卑人是五胡中最先进入中国的少数民族之一。
公元3世纪,鲜卑的首领努力单于为了扩大势力,纷纷进攻中国南北各地。
鲜卑人虽不是中国音译为胡的源头,但这一次强大的入侵,却促使“胡人”的名称成为了对外族的一个代名词。
同样在此期间,以羌族为代表的其他少数民族也不断迁徙扩张,加剧了北方政权凋敝的局面。
由于统治者的胡化,汉族和各少数民族的矛盾日趋突出,加上北方气候干旱、农业基础不足,使得北方社会不断动荡,进而引发了更严重的战争和混乱。
二、鲜卑、匈奴与北魏王朝鲜卑人在中原地区的扩张,引起了当时北方实力最强大的政权——北魏的注意。
534年,北魏统一北方之后,以汉族王元姬为皇后,进一步接纳汉族文化,发展了社会经济,逐渐成为了当时中国北方的霸权。
鲜卑人依次为北魏建立了西魏、北齐和东魏三个王朝,历时约300年。
北魏时代的兵制、官制、法律、文字等都是半汉化的,对汉族的文化习俗效果极为深远,同时也加强了中央集权。
鲜卑人的文化与汉族文化融为一体,使得传统的中华文化得以继承和发展。
相对于鲜卑人的汉化,匈奴人一直保持着自己的习惯和文化,与中原地区的王朝并没有融合。
公元5至6世纪,匈奴进攻中国北方多次,但在中国境内建立政权的企图均告失败。
唐朝时期,匈奴被彻底消灭,只留下一些游牧民族。
作为五胡之一,匈奴的历史地位远不如鲜卑。
三、羯、氐与西南少数民族羯和氐都是西南地区少数民族的代表,他们分别自南、北向中国扩张,经常与汉族争夺领土和资源。
东汉时期,由于环境的变化和官府的管束,羯族聚居地逐渐向西南扩散。
五胡乱华时期,他们扩张到黄河以南的山西、陕西之间的山区。
在公元2世纪末3世纪初时,羯族在洛阳、陈留、河南建立了五个大部落,成为当时中国西北的霸主。
鲜卑在中国古代北方诸族中,兴盛较匈奴晚,但入据中原时间却较匈奴为长,而且部众也较匈奴为多。
五胡乱华时,鲜卑是入据中原持续时间最长建国最多的一族,计有慕容氏建立的前燕、后燕和南燕、乞伏氏建立的西秦、秃发氏建立的南凉,割据十六国鲜卑有其五,足见鲜卑当时的强盛。
此外没有算在16国内的还有西燕以及雄踞西南的吐谷浑,部众之兴盛、占地之广阔,从中可见一斑。
鲜卑实在可以算得上是中国古代的一个大族。
五胡乱华之末,最终因鲜卑拓拔氏的悄然崛起,一举统一了北方,结束了100多年的分裂割据局面。
北魏分裂之后,鲜卑宇文氏又操控西魏而后篡建北周。
到隋文帝统一天下,鲜卑族在中原建立政权的时间长达近300年,这是五胡中其他诸族所无可企及的。
然而最后不争的事实是:如此强大而绵延流长的鲜卑部族,作为一个独立的民族终于还是在中国历史上消亡了。
鲜卑族在历史上最后兴盛的一部是宇文氏的别种契丹,然而彼时的契丹族,其鲜卑特征也已几近消失,俨然一个新兴的民族了。
那么鲜卑大族是怎样一步步在历史中消亡的呢?欲探其究竟,我们先来看看鲜卑族的演进历史。
鲜卑的历史渊源。
鲜卑和匈奴一样,也是一个自古有之的古老部族。
其最早见诸史端的名字是东胡,《后汉书》说它因居于匈奴之东而得“东胡”之名,在当时也是一个强大的部族,《晋书》上称其“与匈奴并盛”,《史记》上说:“冒顿既立,是时东胡强盛”。
冒顿单于这个匈奴历史上关键的英雄人物最终出现,使匈奴部众的统一早于东胡,因而崛起在东胡之前。
这一族和汉族也有交涉和纷争,战国时燕将秦开便大破东胡,《史记》上说他“袭破东胡,东胡却千余里”,可见当时东胡也属于汉人的边境之患。
只不过当时该部族尚未统一,力量未能有效整合,为患程度不似匈奴强烈罢了。
当时秦、赵、燕三国北筑长城,主要是防患匈奴,其实防止东胡进扰也是一个重要方面。
匈奴崛起后屡败东胡,迫使东胡部众东逃而也分裂为乌桓、鲜卑两部。
乌桓、鲜卑本是山名,据《后汉书》记载:“冒顿灭其国,余类保此二山,因名焉”,从此便因乌桓、鲜卑二山而得族名。
简述匈奴、鲜卑、柔然、突厥、契丹、女真、蒙古的兴起与衰亡!古代长城以内是农耕区,长城以外是游牧区,在游牧区先后产生了许多强大的部族或者国家。
这些部族的名字在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称谓,秦汉时是匈奴,南北朝时是柔然,唐朝时是突厥,北宋是契丹,南宋是女真,明朝时是鞑靼。
游牧文明的特点就是迁来迁去,因此不同时期的部族主体民族不一样,但都有前期部族的血统,人种的融合与交流较多。
匈奴在夏商时期就出现了,只是称呼不一样,战国以前统称为北狄,战国时代称为匈奴。
司马迁说匈奴是夏朝遗民,也是炎黄子孙,这为匈奴融入华夏创造了理论基础。
赵武灵王时,赵国兵出云中,向匈奴夺地千里以上。
秦始皇时期,蒙恬北击匈奴,却匈奴七百余里,士不敢弯弓抱怨,民不敢南下牧马。
秦末战争至汉朝建立的六年时间里,匈奴完成了国家化建立,变成了一个强大的对手。
汉朝经过两百多年的战争,最终使匈奴分化,南匈奴内附入汉,北匈奴远遁欧洲。
匈奴人消退后,大草原上又崛起了一个游牧民族,也就是鲜卑族,时间已经到五胡乱华时。
鲜卑通过一系列战争,最终统一了北方,建立了北魏。
鲜卑族内迁汉化后,大草原上再次崛起了一个游牧民族,也就是柔然。
说起来柔然本是鲜卑的一个附属部族,最终却发展成了鲜卑最大的敌人。
花木兰替父从军,打的就是柔然。
由于柔然无法跨过鲜卑的北魏,因此他无法对东晋实施骚扰,历史记得就不多。
鲜卑化的北魏后分裂成东西二魏,东魏被北齐取代,西魏被北周取代,北周攻灭北齐,隋朝取代北周南下灭陈国,统一了中原。
柔然汗国被新崛起的突厥取代,柔然人大部分融入突厥,少部分融入契丹。
隋唐时北方的主要敌人是突厥,偶尔也与契丹交战,最终唐朝攻灭了突厥,突厥人大部分西迁中亚,少部分融入唐朝。
突厥被灭后,契丹开始兴起,在五代十国的时候,契丹取得了燕云十六州。
北宋建立后,与契丹进行了25年的战争,最终双方握手言和,约为兄弟之国。
东北的女真是一个古老的民族,宋时受契丹压迫,最终起兵灭辽,灭北宋,建立了金国。
匈奴东胡突厥蒙古契丹女真……终于全部搞懂了!简单粗暴,直接有效。
以下图片中的背景来自高德地图,彩色半透明区域和楷体字是我填充,不绝对准确,只是大概位置和范围。
从商周时代开始,匈奴和东胡就存在了,他们的位置大概是这样的:然后匈奴把东胡干了。
情况是这样的:东胡好可怜!由于遭受得意忘形的匈奴的打击,变得分裂,分裂成了两部分,鲜卑和乌桓:终于,强大的汉王朝来了,揍匈奴这个王八操的!结果就成了这样:汉朝时,匈奴分裂成为南匈奴和北匈奴,这就好比南朝鲜和北朝鲜,你把汉朝当美国就行了,南匈奴是汉朝离间来打北匈奴的,俗称匈奴奸:北匈奴宣传资料:你每花一文钱买南人的粮食,都会变成敌人射向我们的弓箭!难道你们还想让我们在汉货上花的钱继续制成弓箭射进我们同胞的头颅里面吗?南匈奴那些拿汉人钱的傻逼,你们就是汉朝人养的一条狗!!!!鲜卑说:别哔哔了。
鲜卑势力变得异常强大,正是在东汉末年分三国时干的,毕竟中原内乱顾及不了他们,匈奴已经被弄得半死了,乌桓被曹操灭了,鲜卑反倒强大起来。
从晋朝到后来的五胡乱华时期,鲜卑分成了东、北、西三大部落。
拓跋鲜卑其实就是北鲜卑。
鲜卑贵族慕容氏在西鲜卑和东鲜卑都很有地位,西鲜卑后来在慕容氏的带领下跑到青海东部安营扎寨,这就是赫赫有名的吐谷浑。
鲜卑参与了晋朝之后的五胡乱华:(此图来自维基百科词条“五胡乱华”)在上图中,吐谷浑就是西鲜卑的后裔。
那一坨土鳖黄,其实就是乌桓的残余。
拓跋、慕容、宇文鲜卑在图中也有标志。
鲜卑拓跋部创立了北魏,这就是南北朝中长江以北的王朝,北魏一直跟他们称为杂碎的柔然死磕。
那也是没办法的事情,柔然原本隶属于鲜卑拓跋部,是拓跋的奴隶,成天干苦力,后来拓跋南迁,小柔然也就闯荡成了大柔然,并跟原来的主人掐起了架。
从一坨小的,变成了一坨大的。
在南北朝时期,柔然也有了自己的奴隶,翻身的农奴当了主人以后更他妈不是人,常常对奴隶拳打脚踢。
负责给柔然炼铁的部落,是突厥部落,被唤作“煅奴”,意思就是打铁的奴隶,十分卑微。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古代神秘的契丹匈奴等民族如今在什么地方导语:匈奴人,是古代发源于阿勒泰山东部的游牧民族,公元前后游牧在蒙古草原。
公元3世纪左右陆续西迁,到达今天中欧的匈牙利,公元6世纪以后逐渐匈奴人,是古代发源于阿勒泰山东部的游牧民族,公元前后游牧在蒙古草原。
公元3世纪左右陆续西迁,到达今天中欧的匈牙利,公元6世纪以后逐渐与欧洲当地居民融合形成今天的匈牙利人。
也有少数留在蒙古草原融入后来的其他民族。
南下的少数匈奴人与汉族杂居,后来融入汉族。
契丹人,原生活在辽河上游蒙古草原东部的游牧民族,公元907年建立辽朝。
后来辽为女真人建立的金所灭,一部分契丹人西迁到今天新疆境内建立哈拉契丹国(西辽)。
蒙古人兴起以后西辽被灭,契丹人被编入蒙古人的爱曼脱萨户当中,后来逐渐融入蒙古。
有少数契丹部落北迁到大兴安岭与后来的索伦人融合形成达斡尔族。
另有一部契丹人在元朝被派往云南今天他们的后代大多填为蒙古族,但仍自称契丹人。
女真人,原居于松花江、黑龙江流域。
公元1115年建立金朝,后为蒙古所灭。
居于中原的女真人基本被杀,多数女真人留居东北,公元17世纪中叶从新统一建立清朝并改名满洲,就是今天的满族。
大理人,发源居于云南中部的点苍山,公元8世纪由乌蛮族分化而来,称白蛮。
公元937年建立大理国,后为元朝所灭。
大理人依然居住在云南地区,公元15世纪以后白蛮人简称白人,发展成今天的白族。
西夏人,发源于今天甘肃省南部的白兰羌,后来与吐谷浑族(西北鲜卑族一支)融合,形成党项族。
公元8世纪中期北迁到今天宁夏平原,公元1038年建立西夏国,后为蒙元所灭。
党项族在元代被编入爱生活常识分享。
匈奴人,鲜卑人,蒙古人,突厥人,契丹人,女真我们在民族划分上通常把发源于以阿尔泰山脉为中心,包括蒙古高原,中亚草原的各个民族统一划分为阿尔泰蒙古民族体系。
我们所熟悉的匈奴人,鲜卑人,蒙古人,突厥人,契丹人,女真人等都是这一体系当中的一份子,他们在欧亚大陆上建立了一系列的游牧帝国。
按时间轴我们来盘点下阿尔泰—蒙古系民族的兴衰1匈奴人匈奴人最先在蒙古草原上建立了帝国的游牧民族,公元前4世纪逐渐南下向黄河流域渗透,公元前215年被秦將蒙恬击退,秦末汉初趁着中原内乱,匈奴人又南下长城内外袭扰汉地,后来两汉时期中原王朝实力恢复武功鼎盛,两者爆发了长达300年的汉匈战争,最终汉族彻底击败匈奴人,随后匈奴人分裂一部分西迁东欧,一部分融入其他游牧民族,小部分被汉化,匈奴最初西迁至西域伊犁河流域,但又遭到东汉的追击,还没站稳脚跟又得向西逃亡,沿着锡尔河,里海,顿河,最终抵达多瑙河流域,把原本属于东南欧的草原上,在此匈奴族休养生息了数百年。
从公元5世纪起已经恢复实力的匈奴人开始向西扩张,攻入罗马帝国境内,此举让原本生活在罗马边境上日耳曼人只得深入罗马腹地避难。
公元434年阿提拉继承匈奴汗位,进攻北欧与中欧,迫使盎格鲁撒克逊人逃到大不列颠群岛(英国),447年匈奴人又进攻东罗马,兵临君士但丁堡城下,逼迫东罗马割地赔款。
450年阿提拉又进攻高卢(法国),致使原本互为死敌的哥特人与罗马人联合对付匈奴,双方在今天巴黎附近展开决战打了个平手两败俱伤,西哥特国王战死,西罗马帝国耗尽了仅存的实力,匈奴人也无力再战,退回东欧草原。
453年阿提拉逝世,匈奴人逐渐消失在欧洲的历史上。
2鲜卑人鲜卑人起源于蒙古草原东端,起初是匈奴统治下的一个小民族,被匈奴人奴役,频繁征召入侵汉地。
后来匈奴人被汉朝打败后,鲜卑人开始以独立民族的身份登上舞台,将原匈奴故地全盘接收。
在公元三世纪末鲜卑各部落趁着西晋内乱,开始进入长城以南地区。
其中慕容部最先建立政权,从西北到山东慕容氏建立一系列的燕国小朝廷,但影响都不大。
中国历史上几大少数民族,最后哪里去了?根据史籍记载,中国古代民族至少有一百六十多个,其中著名的有匈奴、鲜卑、羌、铁勒、柔然、回纥、突厥、沙陀、党项、契丹、女真等族,极大多数不在现存的五十六族之中。
多已在历史中消失,他们除了极少部分迁徙到境外,如北匈奴迁到中亚、东欧,西突厥迁到中亚之外,主要的部分则因迁入中原,与汉人杂居,而融入汉族;另一部分则彼此融合,如匈奴融於鲜卑,匈奴、鲜卑融入柔然,柔然又融入突厥,突厥又融入回纥,契丹则融入蒙古,渤海则融入高丽,女真也融入蒙古,羌人则融入吐蕃;甚至还进一步抟成新民族,如回纥演变成今日维吾尔族,女真族演变成今日的满族,室韦、突厥、契丹、女真甚至加上汉人演变成今日的蒙古族。
如此看来,古代著名的少数民族,虽已消失,但由於互相融合互相吸纳的结果,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没有一族是纯种的,尤其是汉族,几乎是融合了所有的少数民族的大熔炉。
第一个、匈奴首先说匈奴,匈奴崛起於河套阴山一带,从战国以来便是漠北的大族,控弦三十万,威胁秦汉帝国的北边,著名的万里长城就是为防御匈奴的侵扰而修筑的。
秦汉帝国倾全国之力,软硬兼施,或和亲通好,或通西域断其右臂,或采主动攻击,深入大漠;终於大大削弱匈奴势力。
在汉朝初期,刘邦的“白登山之围”,让汉朝在之后的60年,受尽屈辱。
后来,汉武帝时期,才取得了对匈奴的战略胜利,经过汉朝后来多年的努力,才逐渐清初匈奴对中原的威胁。
东汉初年,匈奴分裂为南北匈奴;北匈奴西迁,据说后来去了西方,掀翻了罗马帝国,如今欧洲匈牙利很可能就是匈奴人的后裔。
南匈奴归降汉朝,二十多万众被安置於今内蒙古、山西与陕西北部及甘肃东部一带,为汉帝国守边,东汉后期,他们更进一步内徙到山西中部汾水流域一带,与汉人杂居。
曹魏时代,匈奴部众被编入郡县户籍,与汉人一样同为编户齐民,而融入汉族之中。
五胡乱华时,首先起事的就是匈奴族的领袖刘渊,从他用汉人的姓姓"刘"、命国号为"汉",可见他已以汉族自居了。
历史上中国周边的鲜卑、匈奴、党项、契丹这些民族现在到哪儿去了?据史记载,中国古代民族至少有一百六十多个,其中就有有匈奴、鲜卑、党项、契丹等这些民族。
这些民族都曾盛极一时,叱诧风云,在历史画卷中中留下浓妆艳抹的一笔,他们统一漠北,涿鹿中原,建朝立代,只是它们为何消失?如今又在何处?1、匈奴;匈奴据说是夏之苗裔,也就是父系是夏朝后人。
按民族划分,匈奴也为华夏后裔。
匈奴崛起于北方大漠,在战国时和赵国接壤,被赵国大将李牧打的落荒而逃。
秦朝把北方各国修筑的长城连接起来,就是阻挡匈奴的铁骑南下掠夺,秦始皇长子扶苏和大将蒙恬震守边关。
汉初刘邦被匈奴围困,差点失国。
在'文景之治'后的汉武帝终于击败匈奴人,匈奴人分裂成漠北和漠南两部,漠南归顺大汉。
漠北匈奴在东汉时被窦宪打击下远走欧洲,百年后又在欧洲刮起血雨腥风,现在匈牙利即是北匈奴西迁后和当地民族融合的后代。
2、鲜卑;鲜卑崛起于匈奴之后,起源于东胡族。
南北匈奴分裂时,其趁机占领了蒙古高原。
在公元2世纪直到16国时期,他们和中原王朝时战时和。
其后趁中原混乱不堪时,于385年建立北魏,并逐渐统一北方,后北魏孝文帝时期迁都洛阳,大举汉化,已经同化了!3、党项羌;党项羌是羌族的一个分支,1038年,党项羌首领李元昊称帝,建立西夏国。
西夏对辽国称臣,并不断蚕食宋朝边境,构成了宋、辽、夏三国鼎立;金国崛起以后,西夏又对金国称臣,与蒙古结好。
13世纪初,西夏与金都被蒙古人所灭。
有史料显示,成吉思汗的后人在破城之后对党项羌人进行了灭绝人性的大屠杀。
一般认为,因为蒙古人的过度屠杀,导致了党项人的消亡。
至少在元朝时期,党项羌作为一个独立的民族就已经不存在了。
4、契丹;契丹是一个古老的游牧民族,他们起源于东北,靠近蒙古一带。
后由其首领耶律阿保机统一了契丹各部,并于公元916年建立了契丹国,后改国号为大辽。
辽共持续了200多年,被完颜阿骨打领导的女真部落所灭。
并开始西迁,但也消失于中亚的滚滚风沙中,他们没有留下任何文化痕迹。
介绍呼伦贝尔大草原
呼伦贝尔大草原,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东北部,地处大兴安岭以西的呼伦贝尔高原上,因呼伦湖、贝尔湖而得名,是世界著名的天然牧场,也是世界四大草原之一。
这片广袤的草原以其辽阔无垠、风景如画而著称,总面积约11.3万平方公里,海拔在650~700米之间,东西宽约350公里,南北长约300公里。
呼伦贝尔大草原不仅是一个自然景观的宝库,也是众多古代文明和游牧民族的发祥地,东胡、匈奴、鲜卑、室韦、回纥、突厥、契丹、女真、蒙古等民族曾在此繁衍生息,被史学界誉为“中国北方游牧民族的摇篮”。
12
呼伦贝尔大草原属于中温带大陆性草原气候,四季分明,春季冰雪融化,小草发芽,野花盛开;夏季空气清新,气温凉爽,是避暑度假的胜地;秋季则是金黄的世界,成熟的野果挂满枝头,微风吹来,草原翻卷起层层波浪;冬季则经常大雪纷飞,整个大地变成琼雕玉琢的冰雪世界。
这片草原不仅自然景观丰富,还拥有多样的生态系统,包括3000多条河流和500多个湖泊,形成了丰富的水资源和湿地生态系统。
呼伦贝尔大草原不仅是旅游胜地,也是生态安全屏障和重要的生态系统之一,在防风固沙、保持水土、涵养水源、调节气候、固氮储碳、维护生物多样性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这里还是许多文学艺术作品和歌曲的灵感来源,吸引了无数游客前来探索其美丽的自然风光和丰富的文化。
此外,呼伦贝尔大草原上的活动也是丰富多彩的,游客可以参加那达慕大会,体验蒙古族的民族风情;在草原上骑马畅游,感受驰骋的快感;品尝手把肉、奶茶等特色美食,享受大自然的馈赠。
这片草原不仅是一个旅游胜地,更是心灵的净土,让人在自然的怀抱中找回内心的宁静与满足。
历史上的匈奴人哪里去了?匈奴是约公元前 3 世纪时兴起的一个游牧部族,在不断吸纳或吞并周围部族的基础上迅速壮大,成为中国北方最大的游牧部族之一,建立了游牧民族的第一个奴隶制政权,并在秦汉之际使西域诸国多臣服于己。
但随后的外部压力和内部分裂,使匈奴内部分化愈来愈复杂,便如“溢堤的洪水”影响着欧亚大草原的历史进程,而其西迁更是促进了中国与世界的联系,影响了世界历史。
关于匈奴族西迁的历史,中国史书语焉不详,多为“向西方跑了”。
匈奴史专家、内蒙古大学教授林干说:“公元前 1 世纪时汉武帝使匈奴遭受重创,部分匈奴或内服或西迁西域,并终使匈奴后来分裂为南匈奴与北匈奴。
至公元 89 至 91 年时,北匈奴在南匈奴与汉朝军队的共同打击下接连大败,受北匈奴控制和奴役的部族或部落也纷纷乘机而起,北匈奴主力便远走伊犁河流域、中亚、顿河以东与伏尔加河等地。
其后,中国北方的鲜卑族强大起来,逐步占有匈奴故地,五六十万匈奴人遂‘皆自号鲜卑’,都成了鲜卑人。
一个民族融入其他民族的进程是很快的。
”西迁的匈奴人在公元 374 年击灭位于顿河以东的阿兰国后,便开始扮演着推动欧洲民族大迁徙的主要角色,对欧洲历史产生了很大影响。
虽然如昙花般的匈奴王国在欧洲消失了,但是许多匈奴人很可能留了下来。
许多学者认为匈牙利人就是其后裔。
匈牙利人与欧洲其他地方人的长相有明显区别,匈牙利民歌很多与陕北、内蒙古的民歌在调上是一样的。
陕北民歌如信天游的产生远比蒙古人早,很可能与匈奴有关。
建立大夏国的赫连勃勃,父亲姓刘,其子孙也姓刘,只有赫连勃勃自号“赫连”。
现在陕北姓刘的很多,或许是匈奴的后裔。
匈奴的部族很多,进入中原后多以部落或氏族为姓,如姓呼延的、姓独孤的等,但不能说姓这几个姓的一定是匈奴后裔。
自号“长安匈奴”并以长篇小说《最后一个匈奴》蜚声文坛的作家高建群说:“匈牙利人吹唢呐和剪纸的情形和中国陕北的一样,他们说话的尾音也与陕北口音很相似。
匈牙利诗人裴多菲在一首诗中曾经这样写道:我们那遥远的祖先,你们是怎么从亚洲走过漫长的道路,来到多瑙河边建立起国家的?很多匈牙利学者都认为这个国家与匈奴后裔有着密切的关系。
曾经盛极一时的匈奴,被汉朝驱逐后到底去哪了?原来在这里!匈奴最初是在约公元前3世纪时兴起于中国北部的一个游牧部族。
秦末汉初,匈奴强大起来,屡次进犯,对西汉政权造成了极大的威胁,并控制西域。
汉初经过休养生息后,实力迅速恢复,面对匈奴的屡次进犯,大汉开始反击。
汉武帝时期,匈奴被汉军击败,退出漠南。
到了东汉时期,汉朝名将耿夔率领精兵出居延塞(今甘肃额济纳旗),直奔北匈奴单于的王庭,在金微山(今阿尔泰山)包围北匈奴单于。
汉军大败北匈奴军队,俘虏北匈奴单于的母亲阏氏,斩杀大部落王以下五千余人。
北匈奴单于仅与几名骑兵脱身逃跑,不知去向。
汉军全部缴获北匈奴的财宝、牲畜,并追出塞外五千余里后而回,其距离之远,是自汉朝出兵匈奴以来未曾达到过的。
《后汉书》记载这场大战:南匈奴的八个部落全部归降于汉朝,北匈奴单于率领北匈奴残部“不知所在”。
从这段历史开始,匈奴就开始分裂,南匈奴投降汉朝后,南匈奴就与北方各民族进行了融合。
部分内迁中原,部分滞留漠南地区继续以游牧为生,其中内迁的南匈奴“屠各部”一支,在魏晋年间就改了“刘姓”。
而鲜卑部中的宇文鲜卑,其祖先正是北匈奴战败远遁后,滞留在漠北的匈奴部落。
内迁的匈奴各部,其部落也在魏晋年间大多解体,许多匈奴人都已经转为农耕方式,成为魏晋王朝治下的“编户齐民”。
而匈奴的上层贵族们,则摇身变成了贵族官僚。
比如当时匈奴里的“刘”“兰”“乔”等姓氏,都是高度汉化。
而剩下的那些在金微山大战后远遁漠北的北匈奴,到底去哪里了呢?莫非是人间蒸发了吗?许多古代历史学家都试图找出这支消失的北匈奴,可惜一直都未曾找到。
直到晚清时期,一个叫洪均的官员从欧洲的史书中找到这支消失的北匈奴。
在欧洲的历史典籍记载:有一支来自东方的“匈人”一路西迁,从公元4世纪下半叶起驰骋欧洲,连续打败了西哥特东哥特等强敌,引发了欧洲大陆持续几个世纪的“民族大迁徙”。
他们的首领阿提拉,甚至还被誉为“上帝之鞭”。
洪均继续深入研究发现,这支把欧洲大陆搅合得天翻地覆的“匈人”,其实就是在《后汉书》里“蒸发”掉的北匈奴后裔。
匈奴历史简介,匈奴人最终到哪里去了?匈奴是中国古代北方游牧民族,其族属尚无定论。
《史记·匈奴列传》载:“匈奴,其先祖夏后氏之苗裔也,曰淳维。
”《山海经·大荒北经》称“犬戎与夏人同祖,皆出于黄帝”。
也有认为是移居北地的夏桀的后裔。
但由于起源不明,其族属乃至语言都成了疑问。
战国末期,匈奴常扰掠秦、赵、燕北境,三国相继筑长城以拒之。
冒顿单于在位(前209~前174)时,统一各部,建立国家,统有大漠南北广大地区。
老上单于(约前174~前160)时,匈奴势力东至辽河,西越葱岭,北抵贝加尔湖,南达长城,成为历史上第一个草原游牧帝国。
西汉初,匈奴不断南下侵掠。
公元前200年,汉高祖率大军亲征匈奴,结果被冒顿围于白登山,后用计逃脱。
此后开始与匈奴和亲,岁奉贡献,并开关市与之交易。
然而,匈奴仍屡屡背约南侵,成为汉朝一大边患。
到汉武帝时,由于国力强盛,曾三次大举出兵反击匈奴,匈奴势力渐衰。
后来,由于天灾、人祸及汉军的打击,匈奴发生了两次分裂:一次是前57年左右出现的五单于并立的局面,结果前53年,呼韩邪单于率众归汉,徙居阴山附近。
前36年,汉西域副校尉陈汤发西域各国兵远征康居,击杀与汉为敌的郅支单于,消灭了匈奴在西域的势力。
前33年,汉元帝以宫人王昭君嫁呼韩邪单于,恢复了和亲。
另一次是王莽篡汉后,匈奴的势力有所发展。
到东汉初年,匈奴日逐王比被南边八部拥立为南单于,袭用其祖父呼韩邪单于的称号,请求内附,得到东汉允许,匈奴遂再次分裂:南下附汉的称为南匈奴,留居漠北的则为北匈奴。
公元89年到91年,南匈奴与汉军联合打击北匈奴,先后败之于漠北和阿尔泰山,迫使其西迁(北匈奴至此从中国古书中消失),一部分进入东欧。
魏晋之后,无论南匈奴还是北匈奴都曾辉煌一时:以北匈奴为例,他们远走欧洲后,灭突厥阿兰国,征服日耳曼民族,攻克君士坦丁堡,让东罗马帝国覆没。
其疆域东起咸海,西至大西洋海岸,南起多瑙河,北至波罗的海,力量盛极一时;南匈奴则在动乱的形势中,相继建立了“汉”、“前赵”、“夏”、“北凉”,在“十六国”中占据了一席之地。
历史上匈奴、鲜卑、突厥、党项、女真等民族,是如何崛起和消亡的在我国悠久的历史上,曾诞生过很多强大的游牧民族,这些民族也曾在历史上长河中创造过属于自己的辉煌,例如匈奴、鲜卑、突厥、党项、女真、契丹等等,但其大多却最终消失在了历史长河之中。
那么,这些少数民族是如何崛起的,最终的结局又是什么呢?羌族:中原王朝西部民族,大部被融合于各民族羌族源于古羌人,后泛指先秦时期生活于中原王朝西部的游牧民族,其主要生活于今甘肃、青海一带。
早在殷商时期,羌族建立的部落散居各地,其中靠近中原地区的部分部落,曾为殷商的蜀国,部落首领也曾在朝中任职。
到了周朝时期,很多羌族部落开始融入中原,其中分支支“姜”与周王朝关系极为密切。
到春秋战国时期,一部分羌人受中原文化影响,开始建立起国家政权,例如羌人所建立的义渠国,其领土最大时便包括今甘肃东部、陕西北部、宁夏和河套以南地区;另一部分则仍然保留着游牧习俗,主要分布于甘肃、青海黄河上游和湟水流域,仍然处于“少五谷,多禽畜,以射猎为事”的状态。
羌人所建立的义渠国,曾经也是春秋战国时期极为重要的一支力量,先后与秦国经历了长达近两百年的争斗,乃是中原各诸侯国合纵连横的重要组成部分。
秦惠文王时期,义渠国被秦国所灭,其族人最终与秦人相融合。
至于仍然保留着渔猎习俗的西羌,则随着秦国的持续扩张,不断向西部和西南部迁徙,最终在汉朝时期再度分裂为两部分,其中一部分内迁形成东羌,受中原文化影响,逐渐融入中原王朝;其余的西羌则主要分布于西北和西南地区,后与其他民族融合,五胡十六国时期,羌人还曾建立后秦、宕昌、邓至等政权,但随着政权覆灭再度消融于民族融合,仅剩少部分仍然散居各地。
匈奴:秦汉时期短暂崛起,分裂后融合或西迁匈奴的起源目前无法细究,司马迁在《史记》中认为““匈奴,其先祖夏后氏之苗裔也,曰淳维”,但也有说法认为泛指先秦时期生活在中原以北的部落民族。
其大约与羌人发源于同一时期,其中羌人主要生活在中原王朝以西,而匈奴则主要生活于中原王朝以北。
古代的匈奴、鲜卑、突厥、契丹、女真等民族哪里去了
目前,我国56个民族,可为什么没有匈奴族、鲜卑族、突厥族、契丹族、女真族等历
史上著名民族呢?
匈奴族是我国历史上与中原民族在“和”“战”关系方面呈现较早的少数民族之一,他们曾游牧与蒙古高原一带,战国时趋于强大。
秦始皇时曾派蒙恬北击过匈奴,筑长城。
两汉时期的昭君出塞,飞将军李广的故事就反映的是与匈奴关系的史实。
秦汉时一部分
西迁至欧洲,后与当地土著居民融合成为现代匈牙利的先民;一部分内迁,南北朝时建立过前赵、夏、北凉等政权,逐步与汉族及少数民族融合。
所以,南北朝以后史册
不再有匈奴之名。
突厥族在6世纪游牧于阿尔泰山一带,后强大控制了东至辽海,西达西海(里海)的广大地区。
隋时分裂为东西两部。
唐时东突厥不断南下,唐太宗派兵进攻,俘其首领颉利可汗,设置都护府。
东突厥后逐渐汉化。
西突厥一部分被唐攻灭,一部分又迁到
西亚,建立了强大的奥斯曼帝国。
现在土耳其人主要是西突厥的后裔。
鲜卑族曾生活在内蒙东部的西拉木伦河流域。
南北朝时建立过前燕、后燕、西秦、南凉、南2燕等政权,386年拓跋圭建立北魏。
5世纪时北魏孝文帝实行汉化改革,迁都洛阳,用汉姓,穿汉服,说汉话,同汉人通婚等,鲜卑族与北方的诸民族逐步融合
了。
契丹族在北魏时于辽河流域过着游牧、渔猎的生活,同中原各族相互往来。
10世纪初耶律阿保机统一契丹,916年建立契丹国。
控制了东到大海,北达蒙古大漠,西至阿尔泰山,南至河北、山西一带。
1125年为金所灭,契丹人归附于金,后来又投附于蒙古并参加了南征,大多与汉族或蒙古族融合。
有学者认为,现在的达斡尔族就是契丹
族的后裔。
女真族源于唐朝时的黑水靺鞨,主要活动于东北白山黑水之间。
历史上把他们分为“生女真”、“熟女真”两部分。
12世纪完颜阿骨打统一女真各部,建立金政权。
到金后期,入住中原的女真基本汉化。
熟女真在17世纪由努尔哈赤建立了后金政权,后皇太极又把女真改称为满族。
而当时处于边远地区的女真族未纳入满族共同体,就发展成为了今天的赫哲族、鄂温克族、鄂伦春族等祖先。
女真这一名词也逐渐在清代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