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梦县名的由来
- 格式:doc
- 大小:42.00 KB
- 文档页数:5
云梦的典故云梦,是一种古代传说中的梦境,据说可以在其中品尝美食,接触仙女和神仙等等。
在中国古代文学中,云梦被多次提及,成为了一个典故。
第一步:起源和传说云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汉朝。
传说当时有一位名叫宋玉的人向朋友讲述了他做梦的故事。
宋玉说,他一夜梦见自己到达了一个神奇的地方,这个地方有无数美食,仙女和神仙都在那里。
他就这样度过了一夜,在第二天醒来后,他感到自己仿佛已经度过了一个世纪。
第二步:成为典故随着时间的推移,云梦的传说成为了一个典故,并被广泛运用在文学作品中。
比如,唐朝的诗人王之涣在他的《登幽州台歌》中写到:“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云梦之谷,歌以咏志。
余悲秦时月,主人公室之嫁。
”第三步:文学作品除了王之涣的《登幽州台歌》之外,云梦的传说还被用在了其他文学作品中。
比如,金朝的白樸在他的《鹧鸪天·云横秦岭家何在》中写到:“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听闻家在龙虎山,深院度静莲花天。
”唐朝的杜牧也用云梦的传说来形容自己心中追求的感觉,他写道:“长忆往昔,连峰去渡,云梦间、乍见苍梧至此。
高鸟尽,孤云定,万里长空,空回首。
”第四步:现代使用即使到现在,云梦的传说也被人们广泛运用于各种场合。
比如,有些企业将云梦作为品牌名称之一,来表达自己对未来的憧憬;有些人也会用云梦来形容自己的梦想或幻想。
总而言之,云梦的传说不仅是一个古代的典故,它也成为了中国文学的珍贵遗产和一种文化符号。
它启示人们在现实生活中构思和追求梦想,探索自己内心深处的那个神秘世界。
云梦泽的传说典故云梦泽,又称云梦湖,位于中国湖北省襄阳市襄州区境内。
它以其丰富的历史文化和传说典故而闻名于世。
下面将为大家讲述云梦泽的传说典故。
云梦泽的传说典故有很多,其中最著名的是关于云梦山和大禹治水的故事。
相传在远古时代,中国大地发生了连年的洪水,洪水泛滥,人民生活困苦。
于是众神聚集在一起商讨如何解决洪水问题。
最终,他们决定派出大禹来治理洪水。
大禹接受了众神的委托,带领众人奋力治水。
经过多年的努力,大禹终于让洪水退去,恢复了人们的安居乐业。
为了纪念大禹的功绩,人们在云梦山上修建了一座庙宇,称之为云梦庙。
云梦庙成为了人们祈求福祉和祈雨的圣地。
每年的农历三月十五,当地的居民会举行盛大的祭祀仪式,以感谢大禹的恩德。
人们从各地前来朝拜,云梦泽的美景与庙宇的庄严气氛交相辉映,使得这个小小的湖泊成为了一片神圣的土地。
除了关于大禹治水的传说,云梦泽还有另外一个传说典故,与一位美丽的女子有关。
相传很久以前,云梦泽是一个平凡的湖泊,没有特别的景色,也没有什么传说。
然而,一天,一位名叫阿莲的女子来到了云梦泽。
阿莲是一个年轻而美丽的女子,她喜欢在湖边游玩。
每当她来到云梦泽,湖水就会变得更加清澈明亮,湖岸上的花草也会盛开得更加绚烂。
人们纷纷说她是湖中的仙子,因为她的到来给云梦泽带来了无尽的美丽和神奇。
然而,阿莲却有一个悲伤的故事。
她深爱着一个叫做云梦的年轻人,但是他们却因为各种原因无法在一起。
每当夜幕降临,阿莲就会来到云梦泽,倚着湖边的柳树,默默地思念着云梦。
人们说,阿莲的思念之情感动了上天,于是云梦泽变成了一片梦幻的世界。
每当月圆之夜,云梦泽的湖水会变成银白色,湖中的荷花会绽放出五彩斑斓的光芒,仿佛仙境一般。
这一景象吸引了无数游客前来观赏,也让人们更加向往和神往。
云梦泽的传说典故给人们带来了无尽的遐想和美好的幻想。
它不仅是一片美丽的自然景观,更是一个寄托了人们梦想和希望的圣地。
无论是大禹治水的传说,还是阿莲的爱情故事,都在云梦泽这片土地上流传了千百年。
话说云梦方言云梦古时属荆州之域,周为云梦荆州泽,春秋时属郧国并成为郧国的都城之地,战国时属楚国。
自秦至魏晋南北朝,云梦一直是安陆县的政治文化和经济中心。
南北朝西魏大统十六年即公元 550 年,分划安陆县南境设置云梦县,历代相袭至今。
由于云梦地处湖北省偏东北,根据全国方言区的划分,云梦话属于北方方言区的江淮官话。
因为普通话是在北方方言的基础上产生的,所以云梦话和普通话相差不是很大,说云梦话的人和说普通话的人交流不是很困难。
云梦话保留着隋唐以来的六声声调。
詹伯慧等著的《湖北方言概况》对云梦方言声调的定值是:(一)阴平 33 ,基本上近似于普通话的阴平,如:清新、花猫、婚姻、中央。
(二)阳平 31 ,基本上近似于普通话的阳平,如:云城、平时、流连、肥肠。
(三)上声 52 ,“上”在这里读作“赏”,发音如:奖赏、宝宝、厂长、狗咬。
(四)阴去 44 ,发音如:播、破、市、具、贡、困。
(五)阳去 356 ,发音如:厚、大、磨、县、画、地。
(六)入声 13 ,发音如:屋、沃、觉、质、物、月。
六声声调中,阴去、阳去尤其是入声的大量存在和使用是云梦话区别其它地区方言的重要标志。
那么什么是入声呢?诗词里面常说的平仄问题,里面的平是指平声,仄就是上、去、入三个声调。
在绝大部分现代官话中,入声已经消失,而并入其他三个声调,比如北京话和普通话。
关于入声的实例,看这几个字:一、七、八、实、踢、德、捉、桌,只要会说云梦话的人,用云梦话念一下,应该都能感觉出来什么是入声了,就是这几个字的韵母部分最后有一个气流突然阻断的感觉,很“促”的一种感觉,这就是入声。
在唐代,平均每五个字就有一个是入声字,而且很多诗人有用入声字押韵写作诗歌的,这些诗歌如果用云梦话朗诵,确实比用普通话朗诵好听得多,如白居易的《卖炭翁》 ,用云梦话这样读:“ Man3mian5 hui1chen2 yan1ho3 s ê 6,Liang3bin1 cang1cang1 shi2zhi3 h ê 6”,“Ye5 nai2 chen2wai3 yi6chi6 xie6 , Xiao3 jia4 tan4ch ê 1 yan3bin1zh ê 6”,“Yong2kun4ren2ji1 or6 yi3 gao1 ,Shi4nan2men2wai5 yi2zhong1 xie6 ”,“Shou3ba3wen2shrr ü 2 kou3chen1 ci4 , Hui2ch ê 1 chi6 yong2qian1xiang4 bê 6”就比“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的普通话读音好听得多。
古代诗句中还有许多风雅的地名,它们有的在近现代纷纷改名,有的仍然沿用古代的地名。
时代在更迭,行政区划的改变,社会经济的发展,地方职能的转变,或多或少对地名产生一些影响。
现代人与古代人眼中的好听毕竟是不同的。
今天特意为大家总结了古代好听的地名。
1.朝歌“若解闻韶知肉味,朝歌欲到肯回头”(胡曾《咏史诗·朝歌》)殷商王朝四代首都——朝歌,浩浩荡荡的中国王朝历史由此开始。
“朝歌”取“喜迎朝阳,高奏凯歌”之意。
周灭商后,封康叔在朝歌建立卫国,都于此403年。
汉代置朝歌县,元代置淇州,明代改为淇县。
2.长安“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李白《子夜吴歌》)长安是今天陕西西安的古称,是古代中国鼎盛时期(强汉、盛唐)的都城,意为“长治久安”。
长安(西安)与意大利罗马、希腊雅典、埃及开罗并称为世界四大古都。
对于西安是十三朝还是十六朝古都一直争论不休,比较权威的仍是十三朝的说法,即西周、秦、西汉、新、隋、唐等六个统一王朝,前赵、前秦、后秦、西魏、北周等五个分裂时期的政权,东汉献帝与西晋愍帝等两个末代皇帝,此乃十三朝。
加上汉更始帝刘玄、赤眉帝刘盆子、大齐皇帝黄巢等三个农民起义政权建都,即合计有十六个王朝。
3.夜郎“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夜郎,又称作夜郎国,是中国汉朝时所谓西南夷中的一个国家,夜郎的中心位置,至今尚无定论。
有学者认为夜郎在今天贵州六盘水毕节一带。
可乐是夜郎古国鼎盛时期的政治中心,可乐遗址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在今贵州省赫章县。
4.姑苏“故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张继《枫桥夜泊》)诗中的“姑苏”,是古代苏州的别称。
姑苏自有文字记载以来的历史已有4000多年,公元前514年建城,是长三角重要经济中心之一。
现在姑苏区位于长江三角洲,太湖流域,地处历史文化名城苏州中心。
5.兰溪“兰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鲤鱼来上滩”(唐·戴叔伦《兰溪棹歌》)此诗描写了春夜兰溪江边的山水美景和渔民的欢乐心情。
古泽云梦的变迁古泽云梦属第四纪强烈下沉的陆凹地,逐渐发育成为宽敞的古云梦泽内陆湖盆。
进入信史时期,古云梦泽演变成为平原——湖沼形态的湿地自然景观区域。
南以长江为界,即“汉北云梦泽”。
洞庭湖在江南,与“云梦泽”无关。
一、云梦泽的演变和消亡先秦时期,在郢都东南,是一片由江水及其岔流夏水和涌水冲积而成的荆江东岸陆上三角洲,《水经·沔水注》:“又东南过江夏云杜县东,……《禹贡》所谓云梦土作乂,故县取名焉”。
今云梦、应城、天门三县,可见先秦时期云梦泽的北限曾远及汉水以北。
战国中期以后,云梦、应城、天门一带的云梦泽,为汉水所挟带的泥沙所湮没,云梦泽已略见缩小。
西汉时期,汉江内陆三角洲联为一体。
云梦泽的主体已南移。
以后,随着江汉三角洲的进一步发展,又继续向南、向东推移,南为大江北岸的自然堤所阻,而向东略无阻拦,到东汉时,泽区随着江汉输沙的堆积,日益缩小淤浅,而以沼泽形态为主。
东汉末年,只不过道路泥泞难行而已。
至魏晋南朝时期,云梦泽主体向东南部的推移,东晋又在汉南平原与夏州的接壤地带。
南朝时,云梦泽的主体渐次东移,其范围也不及先秦之半了。
唐、宋时,随着江汉内陆三角洲的进一步扩展,日渐浅平的云梦泽主体,已大多填淤成陆。
北宋初期,历史上著名的云梦泽基本上消失,大面积的湖泊水体已为星罗棋布的湖沼所代替。
二、汉北云梦泽汉北云梦泽:楚国的“云梦泽”、“云梦”,南北朝以前典籍所反映情况很不一致,汉代以后学者为先秦书籍作注,也未能相互吻合。
所以,关于云梦泽的方位地域,以及“云”、“云中”、“云梦”、“云梦泽”的含义与相互关系,人们总是弄不清。
谭其骧先生的《云梦与云梦泽》一文由郢都以东汉水流域地理的演变入手,基本上弄清了战国末期云梦泽一带的地理状况和从春秋以前到唐宋时代云梦泽的变化。
谭先生指出,先秦时云梦泽的主体部分占据长江与汉水之间郢都以东的一大片地方,这里在战国时代仍然是一个大泽。
汉水以北,今云梦、钟祥、京山、天门三县接壤地带是一片在新石器时代业已成陆的平原〔上面分布着许多屈家岭文化遗址〕。
云梦县名的由来云梦县之名为“云梦”,有多方面的根源,我们现在就从有关云梦的历史文献和云梦的地形、地貌、地质等方面来进行考察和研究。
云梦县及其周边地区在古代有云梦泽。
关于古代的云梦泽,不同历史时期对其地理位置和大小有完全不同的说法。
其中一个很著名的说法是,云梦泽在位于江汉平原北部安陆县南、云梦县西。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古代的云梦和安陆本是一体,紧密相连。
从云梦睡虎地出土的秦代竹简、木牍家信及其他历史文献可以看出:从秦到东晋,安陆县县治一直在今云梦城区。
东晋末,安陆县治才移至今安陆。
正因为安陆、云梦联系紧密,所以古代一些史地著作常将安陆、云梦连在一起说。
《左传·宣公四年》“生子文焉,云阝夫人使弃诸梦中。
”西晋杜预注:“梦,泽名。
江夏安陆县城东南有云梦城。
”把云梦泽和云梦城紧密联系在一起。
《后汉书·和殇帝纪》记和帝于永元15年9月“进幸云梦”,唐李贤注:“云梦,今安州县也,即在云梦泽中。
”确指云梦县在云梦泽中。
李白到安陆后《上安州裴长史书》中所说“见乡人(司马)相如大夸云梦之事……遂来观焉”,即是指的这个云梦泽。
唐《元和郡县志·卷27》在“安陆县”和“云梦县”条下记得更为具体,说云梦泽在安陆“县南50里,云梦县西7里”。
北宋初的《太平寰宇记·卷132》安陆县“云梦泽”条云:“在县东南,阔数十里,南接荆湘。
”北宋中期的《元丰九域志·卷6》“安陆县”条说:“云梦一镇,有……云梦泽。
”云梦在北宋曾撤县为镇,故这里称云梦为“镇”。
《资治通鉴·卷282》记五代时后晋马全节败南唐李承裕军于安州城南,李“掠安州,南走”,晋将安审晖率军追击,“败唐兵于云梦泽中,……唐将张建崇据云梦桥拒战,审晖乃退。
”就是说这里不仅有云梦泽,还有“云梦桥”。
南宋洪迈《容斋随笔·四笔》“云梦泽”条说:“云梦,楚泽薮也……今为县,隶德安(府)。
”这也是确指云梦泽在云梦县。
《水经注》里的云梦泽△云梦泽在南郡华容县之东。
云梦泽,亦称云梦之薮,古泽名。
《国语》、《左传》或单称“云”,或单称“梦”。
《楚辞》或称“梦”,或称“云梦”。
《战国策》、《周礼·职方》、《尔雅·释地》、《吕氏春秋》、《淮南子》等皆作“云梦”。
《书·禹贡》一本作“云梦土作乂”,一本作“云土梦作乂”。
后世说法不一:一说本二泽,一名“云”或“云土”,一名“梦”,以相近故合称“云梦”;一说本一泽,省文则单称“云”或“梦”,全称则为“云梦”;一说楚人名“泽”为“梦”,“云梦”就是“云泽”;一说江北为“云”,江南为“梦”;一说江南江北随处都可以叫做“云”或“梦”。
据《汉书·地理志》等汉、魏人记载,云梦8泽在南郡华容县(今湖北潜江市西南)南,范围不大。
晋以后的经学家将古之云梦泽的范围越说越大,一般都把洞庭湖包括在内,与汉以前记载不符。
[1]南郡华容县,华容县故城,西汉置,属南郡。
《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认为华容县故城治所在今湖北监利县北周家咀关西三里。
西晋太康元年(280)废。
后复置。
北周废[2]。
但湖北省考古工作者认为《水经注图》将古华容城标定在今潜江(市)西南,是颇有一定道理的。
因为这一地区在汉魏时期是属华容县地,后来土虽有些变动,但至明清时已划入江陵县的版图。
所以,明清时期的文献说古华容县在江陵县东,潜江县的西南,这是不矛盾的。
如果说古华容城在今监利县东北,这不仅与文献记载古华容在唐安兴县东八十里不相合,而且与《水经注・夏水》“夏水出江津于江陵县东南。
又东过华容县南。
县故容城矣”以及《江水》篇“江水又东得豫章口,夏水所通也。
江水又东至华容县西,夏水出焉”是相互抵牾的。
汉魏时期的华容城只能在今潜江县西南,而不可能远在今监利县北或东北。
古杨水流不到今监利县东或东北”涌水不在今监利县南部,即是明证。
因此,汉魏时期的华容城是不在今监利县境内的。
他们认为潜江市龙台遗址很可能是汉魏时期的华容县城[3]。
云梦简介活动目的让学生了解云梦,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教学重点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活动过程一教师向学生介绍云梦的历史云梦古时属荆州之城,周为云梦荆州泽,春秋时属郧国,战国时属楚国。
自秦至魏、晋、南北朝,一直是安陆县的政治文化和经济中心。
南北朝西魏大统十六年(公元550年),分划安陆县南境设置云梦县,县治在云梦城(含城关东部“楚王城”)。
北宋熙宗二年(1069年),省云梦为镇并入安陆县,元佑元年(1086年),复立云梦县,明崇祯十六年(1643年)李自成起义军在湖北建立政权,改云梦县为固州。
清顺治二年(1645年),清军占领后复立云梦县。
云梦建县后一直属安州(安陆郡)。
宋宣和元年(1119年)升安州为德安府,云梦县隶属德安府直至清朝终结。
中华民国建立废府设道,云梦县属湖北省江汉道。
1926年废道,直隶于省。
1932年,湖北省设11个行政督察区,云梦县属第五区(区署驻随县,1936年起改称第三区),直到解放。
1948年4月建立的云孝人民民主县政府,隶属中原解放区江汉区鄂中专署。
1949年6月,云孝县复名云梦县,划属湖北省孝感行政区(专区)。
1959年11月,孝感专区并入武汉市,实行市管县。
1960年8月,云梦县并入安陆县。
1961年5月恢复孝感专区。
1961年12月,云梦县恢复建制1970年孝感专区改称孝感地区,1993年孝感撤地设市,云梦县一直由其辖属。
二教师介绍云梦县的地理、经济、人文云梦县境位于湖北省中部偏东、江汉平原东北部,县境北接安陆市、西界应城市、南望汉川市、东邻孝南区。
地理座标东经113。
37'—113。
52',北纬30。
45'—31。
12',县境南北间距52.8公里,东西间距19.8公里,面积604平方公里。
云梦县地貌形态简单,可统称为平原。
全境地势北高南低,高差不大,最高处为境东北的枫梓岗,海拔76.2米,最低处为县东南的北湖垸,海拔19.0米。
云梦县属副热带季风气候区过渡性气候带,四季分明:春暖、夏炎、冬寒。
云梦是现在的哪个城市
云梦一般是指云梦县,隶属湖北省孝感市,是武汉城市圈重要组成部分,位于湖北省中部偏东、江汉平原东北部,北接安陆市、西界应城市、南望汉川市、东邻孝南区。
云梦因水而得名,西魏大统十六年(550年),置云梦县。
云梦县共有大小河流9条,主要有府河、汉北河两大水系。
府河经安陆自云梦县境西北流人并纵贯云梦全县,境内流程54公里。
汉北河横穿县南端,流程5.2千米。
境内湖泊建国初有27处,面积27685亩。
云梦县地势北高南低,高差不大,最高处为东北的枫梓岗,海拔76.2米,最低处为东南的北湖垸,海拔19.0米。
云梦县属副热带季风气候区过渡性气候带,四季分明。
年均气温16℃,年均日照量1993.6小时,年均降雨量1074.5毫米,年无霜期247天。
云梦县百科云梦县云梦县境位于湖北省中部偏东、江汉平原东北部,属湖北省孝感市,县境北接安陆市、西连应城市、南望汉川市、 东邻孝南区。
地理座标东经113。
37'—113。
52',北纬30。
45'—31。
12',县境南北间距52.8公里,东西间距19.8公里, 面积604平方公里,人口58万。
云梦县地貌形态简单,可统称为平原。
全境地势北高南低,高差不大,最高处为境东北 的枫梓岗,海拔76.2米,最低处为县东南的北湖垸,海拔19.0米。
中文名称: 外文名称: 行政区类别: 所属地区: 下辖地区: 政府驻地: 电话区号: 邮政区码:云梦县 Yunmeng County 县 湖北孝感 城关镇、义堂镇等 城关镇 0712 432500地理位置: 面积: 人口: 方言: 气候条件: 机场: 车牌代码: 行政代号:东经113。
37',北纬30。
45' 604平方公里 约58万人 江淮官话-黄孝片 副热带季风气候 武汉天河国际机场 鄂K 420923云梦地处湖北省江汉平原北部,现辖9镇3乡,国土面积604平方公里,人口60万,是湖北省人口密度最大的县市该县位 于湖北省中部偏东、江汉平原东北部,是孝感市下辖的一个县,县境北接安陆市、西界应城市。
南望汉川市、东邻孝南区。
云梦沃野平川,物产富饶,素有“鱼米之乡”的美称。
境内矿产资源丰富,尤以岩盐、 芒硝、石膏为“云梦三宝”。
2001年末,全县总人口57.88万人。
居民总户数为15万户,其中:农业人口49.66万,非农业人口7.83万;男性29.6 万人,女性28.3万人。
全年人口出生率7.0‟,死亡率5.5‟,人口自然增长率为1.5‟。
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948人, 是湖北省人口密度最大。
自然地理地理位置云梦县境位于湖北省中部偏东、江汉平原东北部,县境北接安陆市、西界应城市、南望汉川市、东邻孝南区。
地理 座标东经113。
37'—113。
云梦县名的由来作者:刘俊明云梦县之名为“云梦”,有多方面的根源,我们现在就从有关云梦的历史文献和云梦的地形、地貌、地质等方面来进行考察和研究。
云梦县及其周边地区在古代有云梦泽。
关于古代的云梦泽,不同历史时期对其地理位置和大小有完全不同的说法。
其中一个很著名的说法是,云梦泽在位于江汉平原北部安陆县南、云梦县西。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古代的云梦和安陆本是一体,紧密相连。
从云梦睡虎地出土的秦代竹简、木牍家信及其他历史文献可以看出:从秦到东晋,安陆县县治一直在今云梦城区。
东晋末,安陆县治才移至今安陆。
正因为安陆、云梦联系紧密,所以古代一些史地著作常将安陆、云梦连在一起说。
《左传•宣公四年》“生子文焉,云阝夫人使弃诸梦中。
”西晋杜预注:“梦,泽名。
江夏安陆县城东南有云梦城。
”把云梦泽和云梦城紧密联系在一起。
《后汉书•和殇帝纪》记和帝于永元15年9月“进幸云梦”,唐李贤注:“云梦,今安州县也,即在云梦泽中。
”确指云梦县在云梦泽中。
李白到安陆后《上安州裴长史书》中所说“见乡人(司马)相如大夸云梦之事……遂来观焉”,即是指的这个云梦泽。
唐《元和郡县志•卷27》在“安陆县”和“云梦县”条下记得更为具体,说云梦泽在安陆“县南50里,云梦县西7里”。
北宋初的《太平寰宇记•卷132》安陆县“云梦泽”条云:“在县东南,阔数十里,南接荆湘。
”北宋中期的《元丰九域志•卷6》“安陆县”条说:“云梦一镇,有……云梦泽。
”云梦在北宋曾撤县为镇,故这里称云梦为“镇”。
《资治通鉴•卷282》记五代时后晋马全节败南唐李承裕军于安州城南,李“掠安州,南走”,晋将安审晖率军追击,“败唐兵于云梦泽中,……唐将张建崇据云梦桥拒战,审晖乃退。
”就是说这里不仅有云梦泽,还有“云梦桥”。
南宋洪迈《容斋随笔•四笔》“云梦泽”条说:“云梦,楚泽薮也……今为县,隶德安(府)。
”这也是确指云梦泽在云梦县。
明末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说:“地之以云梦名者非一处,而安陆之云梦最著。
”这些文献资料都说明古云梦泽在云梦县域。
云梦县的地形、地貌、地质也证明,云梦及其周围古代有个面积广大的泽薮。
云梦县除北部(占县境1/3)是丘陵垅岗外,西部、中部和南部均是地势低凹,还遗留着残迹河残迹湖的河谷冲积平原和湖积平原。
在冲积平原和湖积平原形成之前的太古时代,这里是一片低凹的盆地与河谷,后来由涢水、漳水、澴水挟带的泥沙淤积成面积宽广的湖泊和沼泽。
据湖北省水文地质大队和长春地质学院的调查,云梦一带为第4纪河流相沉积,埋藏深度在29.13米以下的粘土与沙砾混合层在钻孔剖面中可见到。
调查还表明,云梦、应城南部、汉川东部、孝南区西北部,砾石主要成分来自大别山变质岩石中的石英脉碎屑和来自大洪山的燧石、矽质页岩、矽质灰岩和石英砂岩。
这个古云梦泽的范围,包括从安陆巡店以南开始,到云梦义堂三垸、胡金店以下及伍洛、沙河、道桥、下辛店、应城南部、汉川东部、孝南区西北部一带的广大区域。
云梦县境一带在西周属云梦荆州泽,春秋战国时代为楚王室贵族云梦游猎区。
入秦以后,这里虽然开始垦地开发,但还有很大一部分山丘、湖泽被围成苑囿——“云梦禁苑”,云梦龙岗秦简称为“云梦禁”。
禁苑里设有管理机构和苑吏,这个管理机构后来被称为“云梦官”,它在今云梦境内。
秦汉行宫多设于禁苑,云梦禁苑当然也设有行宫——云梦宫。
云梦县域在古代不仅被称为安陆,而且还直接被称为“云梦”。
云梦龙岗秦简记载,秦时云梦县境一带设有云梦禁苑。
《史记•秦始皇本纪》记秦始皇37年出游,“十一月,行至云梦”。
当代著名历史地理学家谭其骧先生注曰:指“云梦城,即今云梦治”。
《后汉书•和殇帝纪》记汉和帝于永元15年9月“进幸云梦。
”唐李贤注:“云梦,今安州县也。
”汉桓帝于延熹7年南巡,9月到章陵(今枣阳),又进幸云梦,这个云梦也是指的今云梦。
从枣阳往南进,就是云梦。
云梦县境在晋代以前有座“云梦城”。
西晋初的著名《左传》研究权威杜预在《左传•宣公四年》中注释说:“江夏安陆县城东南有云梦城。
”又在《春秋释例•土地名》“江南之梦,云中”条中也说:“江夏安陆县东南亦有云梦城。
”他所说的方位正好在今云梦县境。
《元和郡县志》说云梦县置于古云梦城。
这个“云梦城”早于西晋,至迟也不会晚于三国时期,就已经存在了。
这座古城就是今云梦城。
云梦县设置之前,其境内就有“云梦泽”,“云梦禁苑”,“云梦官”,“云梦宫”、“云梦城”,而且在历史上还被直称为“云梦”,如若在此设县,称之为“云梦”,就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了。
因之,西魏文帝于大统16年(公元550年),在攻占了南朝梁之安陆一带并新设了安州之后,就在此地建立了“云梦县”。
一个古老的县份就这样诞生了,并一直延续至今。
云梦县名最早见于《隋书》。
该书地理志“云梦县”条下原注云:“西魏置。
”随后唐《元和郡县志•卷27》“云梦”县条云:“后魏大统末,于云梦古城置云梦县。
”综上所述,云梦县之名为云梦,实是历史、地理和人文发展的必然。
一、胡金店镇的起源元末明初,云梦夹河一带兵连祸接,人无孑遗,田地荒芜,至明洪武二年,朱元璋偃武修文,奖赏军功;云梦以西八百亩农田的钱粮课税,分封给解甲归田的八个有军功的人,作为退伍俸禄。
其中胡成(麻城花蛇港人)奉诏移居此地,结草为庐,起名胡家稻场。
后来人丁兴旺,搭盖茅棚多所,改称胡家棚。
以后金姓迁入,接着又有汉川县龙耳岗刘家垸大台的刘炳公迁来设帐授徒,安陆洑水的余思禹迁来经营杂货兼瓷器,后陈、彭、罗、周诸姓次第迁来,相聚杂住,大兴土木,逐渐形成集市。
这就是胡金店镇的起源。
它后来成为云梦府河岸边的一个重要集镇。
二、云梦刘砦,龚砦的由来古时“砦”通“寨”,是一种防御型聚落形式,一般砦内配有武装。
在兵荒马乱年代,这种聚落十分普遍,是弱者团结起来抵御强盗的有效手段。
应该说,以“砦”(或“寨”)命名的村落都是历史较久远的居民住地。
刘砦,太平军就住扎过,是云梦现在保存最好的一个圆型村落。
龚砦还有新石器时代的遗存。
三、杨家坝人其实姓毛明英宗6年(公元1441年),宁远道几个州发生大饥荒,英宗下旨天下义民捐粮救灾,捐米千石以上的给予官职。
云梦城北人毛舜,捐献大米1300石。
英宗赐官,不受。
于是赐冠带、建牌坊,并赐“泽及三州”的匾额,还赐姓“杨”。
从此毛氏改为杨姓,即是现在吴铺镇的杨家坝。
直到现在,杨家坝人在过春节时的大红灯笼上,都写着“泽及三州,钦赐姓杨”的文字。
四、云梦吴铺,十里铺,冯铺的由来清代驿道规定“十里一铺,五里一店”,重要地段要设驿站,相当于今天的铁路大站。
云梦的吴铺,十里铺,冯铺等地名就因此而得名。
五、伍洛寺的由来云梦城东15里的伍洛寺镇是一古镇,旧为兴安镇,因镇上有一古寺名“伍洛寺”,故名伍洛寺镇。
“伍洛寺”原为“武乐寺”。
宋朝末年,天下大乱,土匪滋扰。
伍洛东北靳家咀有位叫靳悟元的人率领乡里青壮年练武抗贼,土匪平定后,用练武所剩下的钱款修建了一座寺,因为这里是由于练武抗贼,消除了匪患,而成为“乐土”(安居乐业的地方),所以寺名为“武乐寺”。
后来传说伍子胥逃难时曾在此落过,所以附会成“伍落寺”,往后“落”又改成“洛”,遂又成了“伍洛寺”。
六、洛阳的由来唐开元年间,李白寓居安陆。
一天,李白来到云梦城南的一个集镇,他看到此镇建筑规模宏大,商品流通发达,“舟车鳞集,人马如潮,歌舞不歇”,于是赞叹道:“何异洛阳!”从此以后,此镇即名为洛阳镇(即今伍洛镇洛阳河村)。
七、义堂的由来利塘镇,紧靠府河,是古驿站,也是云梦北乡的商品集散地。
一次德安知府罗暹春路经利塘,见镇额题着“利塘”二字,有感于怀,认为:“利者害所伏”,“义者事之宜”,以“见利必思义”,“守义未尝无利”为由,“更利为义,易塘为堂”,于是改利塘镇为义堂镇。
八、道人桥的由来明朝时,府河南岸蒿子港上有座由道人募捐修建的木桥,名为道人桥。
明万历年间(公元1578年左右),桥畔泊船日多而形成集镇,是此,以桥名为镇名。
九、隔蒲潭的由来隔蒲潭这一名称很古老,它是以其地理特征而得名的。
府河自义堂上段折弯以后,一直长驱南下,在黄江口与漳河会合,水势增强。
流过袁家堤角村,由于应城艾大湾土质坚硬,不能直流,遂折而向东。
折流水急,冲力大增,将河床北侧冲成深潭。
河西应城县境,春秋时期为郧国的蒲骚地,当时府河东岸有座集镇,因隔着府河深潭与蒲骚地相望,故名为隔蒲潭。
据记载,云梦隔蒲潭与天门的渔薪、江陵的郝穴是明中后期江汉平原上三个典型的繁荣集镇。
十、下辛店镇新府城公元349年,东晋的桓温被提升为征西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
他出兵到安陆,作战略防御准备。
兵到安陆后,他见府河在云梦东南方五十余里的地方一折向南,是难得的屯兵之地,便在那里筑起了一座坚固的防御工事,命名为“新城”,即今下辛店镇新府城。
1958年,县文物部门对新府城进行了普查,该城呈椭圆形,占地面积较大;城四周的围墙,依地势起伏,以红沙石作基,用青灰砖砌成,墙体高3米;墙外是宽约30米的护城河,城内偏北筑有大型台地一处,四角各设明塘一口,均与城外的护城河相通;城垣内还有四座夯土高台,作为站岗放哨和暸望之用。
汉丹复线修前,文物部门又进行了一次普查,发现文物不少。
十一、韩信堤的由来传说韩信被刘邦所擒时的屯兵之地,就是今云梦吴铺镇东的韩信堤(又名“韩王冈”)。
县博物馆1979年文物普查时,对韩信堤进行了详细勘查。
勘查报告说:“堤呈梯形,南北向横断女儿港,东接孝感大李山,长300余米,底宽12米,面宽3米,高7米,断面现夯层,采集到西汉以前陶器锥形鬲、绳纹陶、红陶浅盘高柄豆。
韩信堤确是古代的一处军屯工程。
”十二、云梦凤凰台;云梦远古时代的聚落都有一个高出地表3米以上的台基,这是因为那时的房屋建筑都是先筑台基,再在台基上筑墙,然后筑墙外的护坡和房内的地基,所以整体形成了一个很高的大台基。
这是建筑技术的进步和房屋居住条件的改善。
这些台基文化层发掘出的遗存物品,从新石器到夏、商、西周各个时期的都有,可见这些聚落存在的时间很长,跨越了几个时代,延续了多少世纪。
可以说,它们是从远古至西周这么长的历史时期中云梦人的活动中心。
云梦凤凰台遗址,曾是商朝的商公南下建立的军事据点。
他以此为基地,进攻其他的部落,扩大地盘。
十三、下辛店镇陈家墩周夷王(公元前869—858年)时,熊渠封三个儿子为王,少子执疵(熊延)为越章王。
执疵后来成为楚国第八位国君。
今县城北7公里的陈李湾曾有古迹“越王台”,据记载,越章王在此游观时建了一个台子,所以叫“越王台”。
越章王死后葬于云梦县境,今城南12公里的下辛店镇陈家墩,从前有一座封土底径约70米,残高6米的古墓“青冢子”,即越章王墓。
十四、大埠街这是一个极小的村庄,总共可能只有十余户人家。
其形态大致相当于深圳沙头角,孝感这边叫大福街,属卧龙乡;云梦那边叫大埠街,属沙河乡。
其来历,据云梦一带的人说,古时一秀才进京赶考,天晚再此处歇脚,街上的的人说了很多不吉利的话,秀才感叹“大不该来”,后遂定名为“大埠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