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节 串联和并联(人教版)
- 格式:pptx
- 大小:4.87 MB
- 文档页数:25
人教版 九年级物理上册 第15章 《电流和电路》第3节 串联和并联 讲义(知识点总结+例题讲解)序号 知识点难易程度 例题数 变式题数 合计一 串联电路 ★ 1 1 16二 并联电路 ★ 3 3 三电路图★★44一、串联电路:1.串联电路:将用电路元件逐个按顺序首尾连接起来,接入电路。
实物图和 电路图电流路径 只有一条通路 开关控制 特点 只断开S 1 三个灯泡都不亮 串联电路中开关控制所有用电器,并且和开关的位置没有关系。
只断开S 2 三个灯泡都不亮 只断开S 3 三个灯泡都不亮 电路工作 特点摘下L 1L 2、L 3不亮各个用电器互相影响,一个用电器不能工作,其它用电器也不能工作。
2.串联电路特点: (1)只有一条通路;(2)串联电路中开关控制所有用电器; (3)开关与位置无关;(4)一个用电器损坏(烧坏),其它用电器也不能工作; (5)一个用电器短路,其它用电器能继续工作;【例题1】如图所示的四个电路中,开关闭合后两个灯泡串联的是( )【答案】C【解析】解:ABD、图中电流有两条路径,可以分别通过两个灯泡,所以两个灯泡并联,故ABD不合题意;C、图中两灯泡顺次连接,电流只有一条路径,所以两个灯泡为串联关系,故C符合题意。
故选:C。
【变式1】如图所示的电路,属于串联电路的是()【答案】B【解析】解:A、两只灯泡并列连接,工作时互不影响,为并联电路,故A错误;B、电流依次流过两只灯泡,只有一条流通路径,为串联电路,故B正确;C、两只灯泡并列连接,工作时互不影响,为并联电路,故C错误;D、两只灯泡并列连接,工作时互不影响,为并联电路,故D错误。
故选:B。
二、电路的组成:1.并联电路:将多个电路元件的两端连在一起然后接入电路中。
实物图和电路图电流路径分干路和支路,A点是分流点,B点是会流点,有两条或以上路径开关控制特点只断开S 所有的灯都不亮干路开关控制所有用电器,支路开关只控制某一支路用电器。
教学设计:新2024秋季九年级人教版物理全一册《第十五章电流和电路第3节串联和并联》一、教学目标(核心素养)1.物理观念:理解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的基本特点,能够识别并区分这两种电路结构。
2.科学思维:通过构建电路模型和分析电路图,培养学生运用逻辑推理和抽象思维能力,理解电路中电流、电压的分配规律。
3.科学探究:设计并实施简单的串联和并联电路实验,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分析数据,得出结论。
4.科学态度与责任:培养对电路探索的兴趣,增强团队协作意识,同时树立安全用电的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的基本特点。
•电流在串联和并联电路中的分配规律。
三、教学难点•理解并联电路中电流分支的概念及其电流分配规律。
•分析复杂电路中各元件的连接方式及电流路径。
四、教学资源•多媒体课件(包含串联和并联电路示意图、实验视频等)。
•实验器材:干电池、小灯泡(多个)、开关、导线、电流表、电压表、电路演示板等。
•教材及配套练习册。
五、教学方法•讲授法:结合多媒体课件,系统讲解串联和并联电路的基本概念。
•实验探究法:组织学生分组进行电路搭建实验,观察电流、电压的变化,理解电路特性。
•讨论法:围绕电路连接方式和电流分配问题,引导学生展开讨论,促进思维碰撞。
•归纳总结法:通过实验和讨论,引导学生归纳总结串联和并联电路的特点及电流分配规律。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生活实例引入:展示家庭电路中不同电器(如灯泡、电视、冰箱)的连接方式,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电器是如何通过电路连接起来的,从而引出串联和并联电路的学习主题。
2. 新课教学(1)串联电路•定义讲解:解释串联电路的定义,即电路中各元件依次相连,电流只有一条路径。
•特点分析:通过多媒体展示串联电路图,分析串联电路中电流处处相等、总电压等于各元件电压之和的特点。
•实验演示:组织学生搭建串联电路,使用电流表和电压表测量电流和电压,验证串联电路的特点。
(2)并联电路•定义讲解:解释并联电路的定义,即电路中各元件并列连接在电源两端,电流有多条路径。
教案:15.3 串联和并联学年:20232024学年教材章节:人教版物理九年级全一册,第15章第3节教学内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学习电路中的串联和并联。
学生需要了解电路的基本概念,包括电路、电源、导体等。
然后,通过学习串联和并联的定义和特点,掌握两种连接方式对电流和电压的影响。
学生能够通过实验和练习,运用串联和并联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目标:1. 了解电路的基本概念,能够识别电路、电源、导体等基本元素。
2. 掌握串联和并联的定义和特点,能够分析电路中电流和电压的变化。
3. 能够运用串联和并联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串联和并联的定义和特点,电路中电流和电压的变化。
难点:运用串联和并联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电路图、电流表、电压表、开关等。
2. 学具:笔记本、练习题、实验器材等。
教学过程:一、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1. 教师通过展示一个简单的电路图,引导学生观察并描述电路中的元素和连接方式。
2. 学生分享观察到的电路元素和连接方式,教师引导学生思考电路中的电流和电压的变化。
二、知识点讲解(1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电路的基本概念,包括电路、电源、导体等。
2. 教师讲解串联和并联的定义和特点,通过示例和图示帮助学生理解两种连接方式对电流和电压的影响。
3. 学生跟随教师的讲解,积极参与讨论和提问,巩固对串联和并联的理解。
三、例题讲解(15分钟)1. 教师选取一道典型例题,展示解题过程和思路。
2. 学生跟随教师的讲解,理解解题步骤和关键点。
3. 教师邀请学生上台演示解题过程,鼓励学生积极参与。
四、随堂练习(10分钟)1. 教师给出几道练习题,学生独立完成并在课堂上进行讨论。
2. 教师选取部分学生的答案,进行讲解和点评。
3. 学生根据教师的讲解,及时纠正自己的错误,巩固知识。
五、实验操作(10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分组进行实验,学生亲自动手操作电路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