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比中日制造业
- 格式:docx
- 大小:13.88 KB
- 文档页数:3
中日产业结构比较分析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和高度化决定了一国的经济能否快速平稳的发展。
文章对二战以来中日产业结构的演进历程以及经济发展进行了比较,有助于认识和借鉴日本产业结构的升级过程,对中国产业结构的高度化具有重要启示。
标签:中日产业结构高度化产业政策产业结构政策是许多国家的经济发展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国产业结构层次的高低,决定着其经济素质和实力的强弱;而产业结构是否合理,决定着这一经济能否实现稳定而高速的增长。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日本,经济起点比1949年的中国还低,然而日本用了不到20年的时间,就成为经济强国,其中奥妙众说纷纭。
但其中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日本政府根据发展阶段准确选择重点扶持的战略性产业,通过制定和实施一系列的产业政策,推动了一轮又一轮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从而取得了经济发展的竞争优势,成功跻身于发达国家的行列。
相比而言,中国还处于发展中国家的行列。
本文通过对战后的日本和解放后的中国产业结构演进过程进行比较分析,以期寻找出对中国产业结构高度化的重要启示。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产业结构演进历程及经济发展1949年新中国成立至今,中国的经济发展过程大体上可分为两个阶段:1949-1978年之间出于“备战”需要重点发展重工业、国民经济倾斜发展的时期;1978年以来以第二产业为中心的国民经济快速、协调发展的时期。
第一,旧中国工业基础十分薄弱,近代工业仅占国民经济的10%左右,1949年全部工业产值仅140亿元左右,其中轻工业占73.6%,重工业仅占26.4%,重工业中,主要是矿冶工业和机械修配业,机器制造业几乎是空白的。
一是1949-1952年经济恢复发展时期。
土地革命和全面恢复经济,使得国营工业产值由1949年的36.8亿元增加到1952年的142.6亿元,在工业总产值中的比重也由1949年的26%上升到1952年的41%。
二是1953-1957年提出优先发展重工业。
在工业基本建设投资额中,制造生产资料的工业投资占89%,制造消费资料的工业投资占11%。
钓鱼岛危机——看中日激光产业实力对比钓鱼岛危机看中日激光产业实力对比随着激光技术的不断发展,激光应用已经渗透到科研、产业的各个方面,在汽车制造、航空航天、钢铁、金属加工、冶金、太阳能以及医疗设备等领域都起到重要作用。
激光产业在我国发展了五十多年,已经与多个学科形成了不同类型技术应用,比如光电技术,激光医疗与生物光子学、激光加工技术、激光检测与计量技术、激光全息技术、激光光谱分析技术、非线性光学、超快激光学、激光化学、量子光学、激光雷达、激光制导、激光分离同位素、激光可控核聚变、激光武器等。
激光器及其配件在激光产业的整个产业链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属于技术和专业性都很强的产业。
激光通信、激光存储和激光显示主要应用在信息领域。
激光加工(包括激光切割、激光焊接、激光打标、激光钻孔等)和激光医疗则在医学和工业上应用广泛。
一、中日激光及光电产业群对比中国:我国激光与光电产业经过长期的发展,形成了华中地区、环渤海地区、长三角地区、珠三角地区及台湾地区五大产业聚集地,建立了一批激光与光电产业人才培养、技术研发和产业化基地。
其中武汉光谷和环渤海地区是典型的创新驱动型产业集群,众多的科研院校和光电实验室是其发展的重要动力。
珠三角地区是市场驱动型的产业集群,半导体照明、平板显示等消费类产品最具优势。
长三角地区是民间资本和市场应用混合驱动型产业集群,主要依托当地充足的资本和成熟的应用市场。
台湾地区是全球最具影响力的光电产业基地之一,2011年产值将突破1千亿美元,约占全球市场的20%。
日本:是世界上激光与光电产业技术的强国,在消费光电子和光伏发电研究及应用领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日本东京依托东京大学、东京工业大学的科研力量,集聚了索尼、东京电子、东京、夏普、三洋等知名光电企业,是日本重要的激光与光电产业发展基地。
日本激光与光电产业保持领先优势的主要因素:一是政府对光电技术研究及产业的大力支持;二是光电产业技术振兴协会的推动,引导企业技术发展,加强交流协作和推广;三是企业重视原创性技术研发和应用。
中日经济增长与产业结构演进比较中日是东亚地区两个重要的经济体,两国的经济增长和产业结构演进具有相似之处,同时也存在着一些差异。
本文将从历史、政策和产业结构等方面对中日两国的经济增长和产业结构演进进行比较,以便更好地了解两国经济的特点和趋势。
第一部分:历史背景中日两国的现代化进程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的明治维新和清朝末年的开放。
在这之后,两国都经历了经济增长和产业结构演进的过程。
从历史上看,日本是较早开始工业化的国家之一、明治维新后,日本政府推行了一系列的现代化政策,通过学习欧美的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建立了一批先进的工业企业。
与此同时,日本政府还通过出口导向型政策和保护主义措施,促进了日本的经济发展。
相比之下,中国在清朝末年开始进行开放。
中国政府通过引进外资和技术,建立了一批现代化的工业企业。
然而,由于历史原因和政治体制的差异,中国的工业化进程相对较慢。
第二部分:政策在经济增长和产业结构演进方面,政策起着关键的作用。
中日两国在政策方面有着一些相似之处,同时也存在一些差异。
首先,两国都实施了出口导向型政策。
由于国内市场相对较小,中日两国都将出口视为发展经济的重要方式。
日本通过贸易保护主义政策和对外扩张,迅速发展了制造业和出口导向型产业。
中国也通过外贸政策和外资吸引政策推动了制造业的发展。
其次,两国在产业政策上存在差异。
日本在20世纪70年代推行了“外需优先”政策,发展了一批高附加值的制造业。
相反,中国在20世纪90年代实施了“内需优先”政策,发展了基础设施建设和城市化进程。
第三部分:产业结构演进中日两国的产业结构演进也呈现出一些相似之处和差异。
首先,在工业化进程中,两国都经历了农业向工业的转型。
尤其是在20世纪的发展过程中,日本的农业人口大幅下降,工业占比逐渐增加。
中国也经历了农业劳动力的大规模转移,工业部门对经济的贡献逐年增加。
其次,在产业结构中,两国都出现了从制造业向服务业的转型。
特别是在近年来,两国都面临了制造业陷入产能过剩和低附加值竞争的问题,为了寻求更高的经济增长和创新能力,两国都将服务业视为发展的重点。
中日企业差别如此之大1. 背景介绍中日两国是东亚地区的重要经济体,两国企业在国际市场上具有一定的竞争力。
然而,尽管中日企业在某些领域具有相似之处,但在许多方面,两国企业之间存在着显著的差别。
本文将从企业文化、组织结构、管理风格和商业策略等方面探讨中日企业差别的原因和影响。
2. 企业文化差异2.1 背景与特点中日企业文化在传统、历史、价值观等方面存在差异。
中华文化注重传统和家族价值观念的传承,注重集体主义和人际关系。
而日本文化则注重秩序、细节和谦逊等方面,强调个人责任和长期稳定。
2.2 影响因素企业文化与国家文化有密切联系,中日两国的不同文化背景直接影响了企业文化的形成。
此外,历史、教育体制、价值观念等因素也对企业文化起到重要作用。
2.3 效果及实践由于企业文化的差异,中日企业在管理风格、决策方式、员工关系等方面存在明显不同。
中企一般倾向于集体主义、长期关系和稳定性;而日企则更加注重细节、个人责任和短期目标。
不同的企业文化对企业的发展战略、市场策略和营销方式等产生了影响。
3. 组织结构比较3.1 中企组织结构中企一般采用层级化的组织结构,由于家族企业的多样性,兼顾关系型和层级型结构。
决策权通常由企业家或家族成员拥有,而下级员工的意见和建议可能受到限制。
3.2 日企组织结构日企倾向于采用水平化的组织结构,追求平等和团队协作。
员工享有更多的自主权和决策权,公司更加注重将员工的个人能力和主观意愿充分发挥。
3.3 影响和反响不同的组织结构决定了中日企业在效率、灵活性和创新等方面的差异。
中企的组织结构可以提高决策效率和执行力,但对于团队合作有一定的约束;而日企的组织结构鼓励员工的创新和自主性,但在决策方面可能较为缓慢。
4. 管理风格对比4.1 中企管理风格中企的管理风格注重权威与稳定,管理者通常是家族企业的创始人或企业家。
决策往往集中在高层,员工往往按照上级的指示执行。
中企也注重员工关系和稳定性,倾向于长期雇佣和内部晋升。
中日产业结构比较分析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和高度化决定了一国的经济能否快速平稳的发展。
文章对二战以来中日产业结构的演进历程以及经济发展进行了比较,有助于认识和借鉴日本产业结构的升级过程,对中国产业结构的高度化具有重要启示。
标签:中日产业结构高度化产业政策产业结构政策是许多国家的经济发展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国产业结构层次的高低,决定着其经济素质和实力的强弱;而产业结构是否合理,决定着这一经济能否实现稳定而高速的增长。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日本,经济起点比1949年的中国还低,然而日本用了不到20年的时间,就成为经济强国,其中奥妙众说纷纭。
但其中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日本政府根据发展阶段准确选择重点扶持的战略性产业,通过制定和实施一系列的产业政策,推动了一轮又一轮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从而取得了经济发展的竞争优势,成功跻身于发达国家的行列。
相比而言,中国还处于发展中国家的行列。
本文通过对战后的日本和解放后的中国产业结构演进过程进行比较分析,以期寻找出对中国产业结构高度化的重要启示。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产业结构演进历程及经济发展1949年新中国成立至今,中国的经济发展过程大体上可分为两个阶段:1949-1978年之间出于“备战”需要重点发展重工业、国民经济倾斜发展的时期;1978年以来以第二产业为中心的国民经济快速、协调发展的时期。
第一,旧中国工业基础十分薄弱,近代工业仅占国民经济的10%左右,1949年全部工业产值仅140亿元左右,其中轻工业占73.6%,重工业仅占26.4%,重工业中,主要是矿冶工业和机械修配业,机器制造业几乎是空白的。
一是1949-1952年经济恢复发展时期。
土地革命和全面恢复经济,使得国营工业产值由1949年的36.8亿元增加到1952年的142.6亿元,在工业总产值中的比重也由1949年的26%上升到1952年的41%。
二是1953-1957年提出优先发展重工业。
在工业基本建设投资额中,制造生产资料的工业投资占89%,制造消费资料的工业投资占11%。
令人深思的中日美三国制造业数据对比分析过去的几年,金融业在中国GDP中的占比稳压日本、德国,甚至个别年份还超过结果是——制造业!进一步的焦虑是,在中国增长日渐放缓、劳动生产成本飞速上升、人口红利加速收缩的当下,中国凭什么来和世界诸强竞争,支撑起整个国家的未来?一番斟酌之后,答案是——制造升级!制造业是中国为数不多的日本是名副其实的制造强国。
在制造业的一些重要领域、关键环节,甚至■ 昆仑策强过美国。
那么,日本制造到底哪些方面比美国强?在中国准备发力的高端制造领域,年初在“首届中国企业改革发展论坛”上说的,发展了几十年,中国制造业的效率只相当于美国的19.8%、日本的21.3%、德国的24.8%。
2017年,东丽株式会社承认数据造假。
2017-2018年,日本有色金属巨头三菱综合材料公司,旗下多家子公司造中国军转民10它总能在已有的众多高端领域做到顶尖,超过“疲沓”的美国人。
下图是Clarivate Analytics发布的2016年全球最具创新企业100强,美企业,例如松浦,浜井都有其独到的技术实力。
就算是营销做得牛逼的德国德玛吉机床也要和日本森精合资,德玛吉现在生产、成型技术就是由日本掌握的。
在全球化程度已经相当深远的今天,工业加工领域随时会因为人工成本的上升、政策的变化转移到别的国家,但是许的外径公差范围在5.974毫米和5.794毫米之间,大约就是允许有0.18毫米以内的制造误差,当然对内径、牙距、材质,表面处理等指标都有明确的规定。
这个导的研发经费占总研发经费的比例世界第一;三是日本核心科技专利占世界第一80%以上。
所以,赶超日本光靠花架子、靠房产、。
中日两国企业薪酬制度对比中日两国作为东亚地区的重要经济体,其企业在薪酬制度方面有着各自不同的特点和做法。
本文将从薪酬理念、薪酬构成、薪酬水平等多个方面对中日两国企业的薪酬制度进行对比分析,以期能够更好地了解两国企业在薪酬方面的差异与共同点。
一、薪酬理念中日两国企业在薪酬理念上存在着较大的差异。
在中国,绩效工资制度逐渐成为各类企业的主流,即薪酬与员工绩效直接挂钩。
而在日本,企业的薪酬制度更加注重稳定性和保障性,基本工资和年终奖等福利构成较为丰厚。
中国企业更加偏重于激励性薪酬,而日本企业更加偏重于福利性薪酬。
二、薪酬构成在薪酬构成方面,中日两国企业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中国企业的薪酬构成较为复杂,通常包括基本工资、绩效工资、年终奖、股权激励等多种形式;而日本企业的薪酬构成相对简单,主要由基本工资、年终奖和福利构成。
日本企业还存在着“年功序列”制度,即员工的薪酬会随着工龄的增长而不断提高,而中国企业的薪酬构成更加注重员工的工作绩效和市场竞争力。
三、薪酬水平在薪酬水平方面,中国和日本企业存在着显著的差异。
根据公开数据,中国企业的平均工资水平相对较低,尤其是制造业和服务业的薪酬水平普遍偏低;而日本企业的平均工资水平则相对较高,特别是大型企业和跨国公司的薪酬水平通常居于行业的前列。
日本企业的员工福利和社会保障体系相对完善,也使得员工在综合收入和福利方面享有更高的待遇。
中日两国企业在薪酬制度方面存在着多方面的差异。
中国企业更注重激励性薪酬和绩效导向,薪酬构成相对复杂;而日本企业更注重福利性薪酬和稳定性,薪酬构成相对简单。
在薪酬水平方面,中国企业的薪酬水平相对较低,而日本企业的薪酬水平相对较高。
在未来,随着全球化和市场竞争的加剧,中日两国企业的薪酬制度可能会出现更多的变革和调整,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经济环境和员工需求。
产业经济中日两国主要新兴产业竞争力比较分析崔圣伯1党炜2(1.西安培华学院,陕西西安710065;2.宝鸡文理学院经济管理学院,陕西宝鸡7210013)摘要:据统计,全球266家独角兽企业里,中国独占77家,日本却只有1家。
不仅是新兴产业,在传统产业上中 国企业竞争力也日趋强大。
除了技术引进、市场开发之外,国家强大的产业支持政策对中国产业的进步也起到了促 进作用。
中日两国在各行业的竞争力上已经发生或将要发生巨大的变化。
本文选取了中日两国的人工智能、电动汽 车、机器人、无人驾驶、互联网平台、科技金融、无人机等新兴产业进行竞争力比较,通过数据分析两国各行业间现状 并展望未来趋势。
关键词:中日两国;新兴产业;竞争力比较中图分类号:F276. 44 文献识别码:A文章编号=2096 —3157(2020)35 —0112 —04—、引言据全球知名创投机构GBInsight的数据统计,全球266家独角兽企业,中国独占77家,仅次于美国的124家。
但是日本却只有1家公司。
日本的独角兽企业之所以较少,是因为缺乏像阿里巴巴、百度、腾讯这样的巨大企业的风险投资。
由于缺乏风险投资,技术革新也受到了影响。
通过中日企业的市价总额排序较好地反映了企业间技术革新的差异。
阿里巴巴的总市值是丰田汽车的2倍还多。
阿里和腾讯各自市值都超过4000亿美元,这远远超过了银行、石油、通信等 行业的国有企业。
日本企业进入前十名的企业只有丰田。
表1中日企业总市值序号企业名总市值(亿美元)1阿里巴巴集团4,6102腾讯集团4,3553中国工商银行2,7394中国建设银行2,2155中国石油天然气2,0466丰田汽车1,9937中国移动1,9048中国农业银行1,7969H S B C集团1,76610中国平安保险集团1,67811中国银行1,44612贵州茅台酒1,21913中国石油化工1,15114友邦保险集团1,04515招商银行98616So ft Bank集团97417N T T Docom o95918日本电信电话93119中国人寿保险85420三菱U F J F G830资料来源:日本东洋证券(2018)。
中日韩制造业产品出口对比研究--基于产品技术含量角度蒋翠竹;郭健全【摘要】This essay comparatively analyses the export of manufactured products of china, Japan and Korea from 2003 to 2012.It is base on the technology content with 3-digit code products of SITC Rev.3.The essay also gets some conclusions: in the world market, although the overall technology of China's manufactured goods is always rising, it still lower than Japan and Korea and the export structure has not improved evidently;the competition and complementary between China and Japan , China and Korea are almost the complementary relationship , but it is reverse between Japan and Korea;as for the manufactured products situation in China-Japan and China-Korea, the structure and overall technology content of the former is higher than the latter.%从产品技术含量的角度,采用SITC三位码数据,对比分析自2003-2012年以来中日韩制造业产品的贸易关系。
中日陶瓷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分析近年来,中日陶瓷产业在全球范围内取得了显著的发展。
中日两国在陶瓷制造技术、产品设计和市场份额等方面具有较高的竞争力。
本文将对中日陶瓷产业的发展现状进行分析,并展望未来的发展趋势。
首先,从产业规模和市场地位角度看,无论是中国还是日本,陶瓷产业都占据了重要的地位。
中国是全球最大的陶瓷生产国,拥有大量的制造企业和丰富的原材料资源。
中国陶瓷产品以其优良的品质和创新的设计享誉世界。
日本则以其精湛的工艺技术和独特的文化风格著称。
日本所产的陶瓷产品在国际市场上拥有很高的声誉。
其次,就技术创新和产品设计而言,中日两国的陶瓷产业都表现出了强大的竞争能力。
中国的陶瓷企业不断引进先进的生产设备和技术,加大研发投入,推动了陶瓷制造技术的创新。
中国的传统工艺和现代设计相结合,使得中国陶瓷产品具有独特的魅力。
与此同时,日本的陶瓷工艺技术一直处于世界领先水平。
日本的陶瓷制造商注重细节和工艺,严谨的制作过程确保了产品的品质。
再者,就市场需求和消费趋势而言,中日两国陶瓷产业都面临着一些变化。
在中国,陶瓷产品的市场需求受到国内消费者的喜爱和海外市场的推动。
中国人对家居环境的追求和陶瓷产品的广泛应用,使得陶瓷市场呈现出大规模发展的趋势。
日本的陶瓷产品市场受到国内外游客的青睐,作为文化礼品和装饰品的需求持续增长。
此外,日本的陶瓷艺术品也备受艺术收藏家的追捧。
未来,中日陶瓷产业在技术创新、产品设计和市场拓展方面都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
首先,技术创新将继续推动陶瓷产业的发展。
新材料、新工艺和智能制造技术的应用将提升产品的品质和性能。
其次,产品设计的创新将成为中日陶瓷企业竞争的关键。
将传统陶瓷工艺与现代设计相结合,推出更具创意和独特性的产品,有助于陶瓷企业抢占市场份额。
第三,市场拓展将成为中日陶瓷企业发展的重要路径。
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陶瓷产品的需求将得到进一步扩大。
中日陶瓷企业可以通过拓展海外市场,实现更广泛的销售渠道和销售网络。
中日中小企业比较分析一、差不多状况比较日本中小企业共508.9万家,占企业数99.7%;中小企业从业人员4168万人,占从业人员比重72.7%;制造业中小企业生产产值164兆日元,占总产值比重50.8%;零售业中小企业销售额112兆日元,占零售业销售额75.7%。
中小企业是日本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中国,中小企业提供了约75%的城镇就业机会。
目前登记注册中小企业为3570万户,占全部注册企业总数的99%。
而中国城镇包括农村进城工作的灵活就业者总计达7000万人。
目前,中小工业企业总产值、销售收入,实现利税和出口总额分不占全部工业总量的60%、57%、40%、60%;中小流通企业占全国零售网点的90%以上;1978-1996年间从农村转移出的2亿劳动力大多数在中小企业就业;1998年中小企业吸纳国有企业下岗职工460万人。
通过以上数据我们能够看出,中日两国中小企业在数量比率、促进就业和制造产值等方面的差不多状况特不相近。
比较研究两国中小企业将对借鉴日本先进经验、进展我国中小企业起到积极作用。
二、界定方法比较世界各国政府界定中小企业标准的目的,是为分析把握企业的规模结构,了解不同规模企业情况,为制定和实施扶持政策提供依据。
因为,中小企业不仅户数众多,是制造就业机会的要紧渠道和制度创新与技术创新的主体,同时由于规模小又是市场竞争的弱者。
由于经济进展情况不同,中日两国对中小企业的具体确认标准和方法也不同。
日本针对不同行业采纳资本额和雇员人数两项指标确认中小企业,其中制造业等行业的资本金为3亿日元以下,批发业的资本金为l亿日元以下,零售业的资本金为5000万日元以下。
上述三类行业的职工人数分不为300人,100人,50人。
服务业的资本金为5000万日元以下,职工人数为100人。
中国于1986年在国务院企业工资研究小组下设划分企业类型协调小组。
1988年由国家经委、国家计委、国家统计局、财政部、劳动人事部联合制订下发了“关于公布《大中小型工业企业划分标准》的通知”,划分企业类型的对象要紧是工业企业,划分的依据要紧有以实物产量反映的生产能力和固定资产原值,目前,中国尚未出台专门为中小企业政策服务的企业规模确认标准。
对比中日制造业:一个日本经济学教授眼中的"马桶盖现象"
一个杭州生产的日本马桶盖,之前引发了社会各界关于中日制造业的大讨论。
有制造业人士说,中日制造业水平其实差距不大,只是生产标准不同;有的则认为,在技术工艺研发设计上,中国与日本确有差距。
近日,日本著名制造业研究专家、东京大学大学院经济研究科教授藤本隆宏受浙江大学管理学院邀请,来杭州参加了第七届全球供应链管理会议。
在会议间隙,他接受了本报记者的专访,探讨他眼中的“马桶盖现象”及其背后的中日制造业之别。
谈“马桶盖现象”:富裕的中国消费者,将对产品越来越挑剔
对于“马桶盖现象”,藤本隆宏觉得,在急于下判断前,要先弄清楚它的设计与生产地。
“设计与生产,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
藤本隆宏说,马桶盖在日本的需求量很大,而且日本的顾客非常挑剔。
虽然生产地是杭州,但设计则在日本完成,而且部分零部件和原材料出自日本。
其实,类似现象很多。
比如,不少日本汽车高端产品仍在日本生产,中低端的则放到日本之外。
不过,藤本隆宏认为,我们不能据此判断说产品设计的所在地就更厉害。
因为,这还和产品自身特性及国家的生产特性有关。
他觉得,日本更擅长设计制造整合型产品,如汽车,需要多部门的协调、“多能型”的工人(日语叫多能工)。
而在智能手机等分工型的产品上,中国则更有优势。
“每个国家都有强势和劣势的产业,不可能包揽所有的奥运金牌。
”
再从另一个角度看“马桶盖现象”,正在富裕的中国是一个强大的消费市场。
中国企业肯定会从之前专注于出口转向内部,满足本国的市场需求。
藤本隆宏说,富裕的中国消费者对产品变得越来越挑剔。
因此,企业在追求品质与安全的前提下,再求速度,才是大势所趋。
谈中日制造业:互联网产业更适合中国制造业
为什么日本制造业能在基层形成整合协调的优势?有些人认为这是因为日本工业的DNA是“集团主义”。
藤本隆宏分析,二战后的日本国内环境是一大原因。
当时,日本经济快速复苏,基层工人严重不足。
上世纪60年代,日本的失业率甚至为0%。
但不同于中国,当时日本并没有出现大量人口从农村流入城市的现象。
环境迫使企业珍惜每一位员工,培养他们成为“多能工”,一人身兼多职,同时必须团队协作。
这就如踢足球,队员可在多个角色间游走。
在他看来,中国制造业则是“分工型”选手。
这与大量内地农村人口涌入沿海城市有关,企业不需要花长时间培养人,只要员工能立即上手完成单一岗位的任务即可。
这就如打棒球,每个队员角色明晰。
“汽车产业更适合踢足球的整合型选手,互联网产业则更适合打棒球的分工型选手。
因此,要先认清优势在何处,再扬长避短。
”
谈中国制造业窘境:人工费已达日本的1/3,但效率没有同步提升
藤本隆宏认为,现在,中国制造业正面临一个窘境:与日本的工资差价越来越小,但与此同时,生产效率差距并没有同幅度提升。
他给出的数据是:20年前,中国工厂装配工人的工资仅是日本的1/20,而现在是日本的1/5。
一些焊接类,对熟练精细度要求高的岗位工资,则达到日本的1/3。
“20年前,就算生产效率不高,低的人工费低仍能保证中国的出口优势。
”当时中国的这一优势,曾置同为出口大国的日本于不利之地。
不过,逆境反而“倒逼”日本在这20年间不断提高生产效率,铸造基层工厂的组织能力。
“现在,中国的人工费在不断增长,但日本的生产效率是中国的3-5倍,这对中国出口企业来说非常艰难。
”藤本隆宏说。
因此,他建议中国企业,可在如何提高生产效率以及构筑生产组织能力等两方面从日本吸取经验。
“中国和日本制造业既是竞争对手,也是协同合作的伙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