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阳石化公司闪爆事故
- 格式:docx
- 大小:216.00 KB
- 文档页数:7
按照会议的安排,辽阳石化要对2002年2月23日聚乙烯装置爆炸事故案例,进行一次再剖析,再认识,以此来警醒大家,共同汲取以往事故的教训,举一反三,警钟长鸣,强化安全意识,进一步做好安全生产工作。
“2.23”事故,对辽阳石化来讲,是一次刻骨铭心、十分惨痛的教训,尽管事过四年之久,但是这次事故的教训是极其深刻的,需要我们经常反思,引以为戒。
辽化人一提起“2.23”,至今记忆犹新。
我到辽化工作近半年了,每次参加“2.23”反思日活动,大家都经常回忆起那令人惨不忍睹的场景。
事故的经过:2002年2月23日,农历正月十二,从凌晨3点左右开始,聚乙烯新线工艺参数不正常,降负荷生产,到早上7点负荷降到了40%。
7时20分,当班班长发现悬浮液接受罐压力急速上升,反应速度下降,于是安排3名操作工到现场关阀门,进行停车处理。
操作工到达现场后发现现场有物料泄漏,立即打电话向装置主控室报告,在班长跑向现场不到1分钟,新线就发生了剧烈爆炸。
结果造成8人死亡,1人重伤,18人轻伤,事后统计,公司直接经济损失高达452.78万元。
整个“2.23”事故调查前后历经半年的时间,而事故善后工作一直持续到2006年。
2005年12月,我刚到辽化工作一个月,就组织人员对“2.23”事故中的重伤人员的赔偿问题进行了专题研究,今年才处理完。
虽然我没有亲身经历“2.23”事故,但今天在这里,给各位领导讲述“2.23”事故时,我的心情仍然非常沉重,思绪万千。
想到八位死去的受害者,十九位轻重伤人员及其他们家属,承受巨大的失去亲人的悲痛、饱受病魔的折磨、心灵的创伤,妻子没有了丈夫,孩子没有了父亲,父母没有了儿子……事故原因:经过深入的事故调查取证分析,认定这起事故的直接罪魁祸首是一块不合格的玻璃视镜。
由于聚乙烯系统运行不正常,造成压力升高,致使劣质玻璃视镜破裂,导致大量的乙烯气体瞬间喷出,溢出的乙烯又被引风机吸入沸腾床干燥器内,与聚乙烯粉末、热空气形成的爆炸混合物达到爆炸极限,被聚乙烯粉末沸腾过程中产生的静电火花引爆,发生了爆炸。
2010年11月28日11时25分,某建筑安装工程有限公司在辽阳石化公司炼油厂加氢三车间新建污水提升池进行P02A事故提升泵单机试运过程中,发生一起闪爆事故。
事故造成5人死亡、1人轻伤。
一、事故单位简介辽阳石化公司炼油厂加氢三车间主要负责新建100万t/a加氢裂化、200万t/a柴油加氢精制、3万t/a脱硫及硫磺回收三套装置的开车组织和运行管理。
2010年9月建成中交,11月12日装置具备了开车条件。
事发期间,车间正在组织三套新装置进行生产试车的各项工作。
污水提升泵站(含油污水池)是新建三套炼油加工装置的配套环保工程。
污水池主要负责接收新建三套炼油加工装置的含油污水,并通过污水泵提升到动力厂440污水处理装置和450事故池进行环保处理。
污水池采用整体浇注方式,总容积为1008.5m3、净深6.4m、池顶板设置一个Φ300的罩型通气管。
污水池共有4台输转水泵(P01A/B、P02A/B),在正常工况下,由P01A/B泵通过DN80的管线将污水送往440污水处理装置,泵的流量为30m3/h;在紧急情况下,由P02A/B泵通过DN408管线将污水送往450事故池,泵的流量为630m3/h;该污水池设有液位指示报警、联锁。
2010年6月8日污水提升泵站工程开工建设。
2010年9月10日,作为配套系统的污水提升泵站工程,因池内表面防腐和污水泵安装工程进度滞后,没有随200万t/a加氢精制项目中交。
2010年11月12日,工程余项施工结束后,开始对污水提升泵站进行调试工作;11月13日,P01A/B工艺流程贯通,P02A/B泵因用水量过大没有进行单机试用;11月15日,200万t/a加氢精制装置投入石脑油进行冷油循环,进而产生出含油污水,P01A/B正常投入运行,并按正常生产流程将含油污水送至440污水处理装置进行处理。
二、事故经过依照施工进度安排,2010年11月27日计划对安装的P02A泵进行单机试运。
辽阳石化“6.28”爆炸事故案例分析2005年6月28日,辽阳石化烷基铝厂在对E451换热器进行清洗时,突然发生爆炸、着火事故,一人因伤势过重抢救无效死亡。
事故直接损失25万元。
一、事故经过烷基铝厂E451换热器在三乙基氢化铝生产工艺中位于氢化釜和闪蒸罐之间,用于冷却氢化反应产物二乙基氢化铝,以供闪蒸器进行闪蒸。
由于氢化反应后物料中含有较高比例的固态物质,主要是未反应的铝和氧化铝。
在长期的连续生产过程中逐渐沉积在冷却管程内壁上(φ45㎜蛇形盘管),造成导热差和出料不畅,因此安排在停产期间清洗。
2005年6月24日,烷基铝厂由副厂长顾守发和工艺工程师胡春生制定了E451清洗方案。
6月26日按处理方案对E451进行工艺处理,27日8时当班人员按照清洗方案对E451进行断口处理,自然氧化2小时后,开始用99.99%、6Mpa的氮气进行吹扫。
28日早7时30分,顾守发副厂长告诉班长王小峰把E451排净管接好。
大约上午9时左右,王小峰带领卢阳和张开政接好了排净管。
9时10分左右,在现场指挥的顾守发副厂长告诉王小峰氮气溜着,把水阀打1/4开度,向E451换热器内注水。
注水时顾守发副厂长站在E451换热器厂房大门口外的2米左右,生产部长郑维良站在顾守发副厂长左侧不远,张开政和卢阳站在大门口右边,班长王小峰到右侧工房打开水阀后,站到大门口的左边。
注水约3分钟左右,E451换热器突然发生爆炸、着火。
顾守发副厂长被爆炸冲击波击倒在大门正前方7米处。
厂领导及职工听到爆炸声后立即赶到现场抢救伤员,120急救车将顾守发送到辽化医院抢救,因伤势过重,顾守发抢救无效,于当日9时30分死亡。
事故直接损失25万元。
二、事故原因E451蛇形盘管内物质为铝粉、氢气、二乙基氢化铝。
管外充满导热油。
二乙基氢化铝的主要特性:是无色不易挥发的油状液体,沸点为194℃,加热至120℃就会分解;遇空气即自燃并放热冒烟;易溶于己烷、汽油等溶液之中,浓度低于15%时就不会自燃,比较安全。
中石油辽阳石化分公司“6.29”原油罐爆燃事故一、事故简介2022年6月29日16时20分左右,中石油辽阳石化分公司(以下简称辽阳石化)炼油厂原油输站1个3万立方米的原油罐在清罐作业过程中,发生可燃气体爆燃事故,致使罐内作业人员3人死亡,7人受伤,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50万元。
二、事故经过6月25日,炼油厂原油输转车间开头对C1-7罐进展倒油,然后采纳0.3MPa压力的蒸汽进展蒸罐。
6月28日,停顿蒸罐,然后翻开各罐孔进展自然冷却。
蒸罐后,车同未按公司刷罐作业要求在与罐体连接的管道阀门处加盲板。
6月29日6时30分车间分析员对罐内气体采样,送炼油厂总局部析车间化验分析,8时左右通知输送站数据分析合格。
10时,辽阳电线化工厂清罐人员进展清罐作业,厂方供应一名监护人进展监护作业。
为了抢时间,加快作业进度,10名作业人员同时进入罐内进展作业。
16时20分,发生爆燃事故,造成3人死亡,7人受伤,罐体根本无损。
三、事故缘由1、直接缘由现场清罐作业时产生的油气与空气混合,形成了爆炸性气体环境,遇到非防爆照明灯具消失闪火打火,或铁质清罐工具作业时撞击罐底产生的火花,导致发生爆燃事故。
2、间接缘由①监护人员监管不力监护人员未准时制止清罐人员使用铁质工具及一般照明灯具进展作业。
②未进展罐内可燃气体浓度再检测据受伤人员介绍,作业人员进入罐内进展清罐作业直到事故发生前,未进展过罐内可燃气体浓度的检测。
③安全培训缺乏,作业人员违反安全操作规程清罐作业人员使用了铁质工具及一般照明灯具进展作业,作业人员从事油品作业,未能辨识动身生可燃性气体爆炸的危急。
四、事故缘由分析1、直接缘由分析①在清罐过程中,由于渣油被作业工具翻动,夏季气温高,油气挥发快,加上采纳自然通风,罐内通风不良。
另据受伤人员介绍,在清罐作业时罐的主阀门发生三次漏油事故,厂方分别进展了处理。
以上两点,造成了罐内积聚了大量的油气。
②现场发觉了作业人员使用的铁锹等铁质清罐工具。
按照会议的安排,辽阳石化要对2002年2月23日聚乙烯装置爆炸事故案例,进行一次再剖析,再认识,以此来警醒大家,共同汲取以往事故的教训,举一反三,警钟长鸣,强化安全意识,进一步做好安全生产工作。
“2.23”事故,对辽阳石化来讲,是一次刻骨铭心、十分惨痛的教训,尽管事过四年之久,但是这次事故的教训是极其深刻的,需要我们经常反思,引以为戒。
辽化人一提起“2.23”,至今记忆犹新。
我到辽化工作近半年了,每次参加“2.23”反思日活动,大家都经常回忆起那令人惨不忍睹的场景。
事故的经过:2002年2月23日,农历正月十二,从凌晨3点左右开始,聚乙烯新线工艺参数不正常,降负荷生产,到早上7点负荷降到了40%。
7时20分,当班班长发现悬浮液接受罐压力急速上升,反应速度下降,于是安排3名操作工到现场关阀门,进行停车处理。
操作工到达现场后发现现场有物料泄漏,立即打电话向装置主控室报告,在班长跑向现场不到1分钟,新线就发生了剧烈爆炸。
结果造成8人死亡,1人重伤,18人轻伤,事后统计,公司直接经济损失高达452.78万元。
整个“2.23”事故调查前后历经半年的时间,而事故善后工作一直持续到2006年。
2005年12月,我刚到辽化工作一个月,就组织人员对“2.23”事故中的重伤人员的赔偿问题进行了专题研究,今年才处理完。
虽然我没有亲身经历“2.23”事故,但今天在这里,给各位领导讲述“2.23”事故时,我的心情仍然非常沉重,思绪万千。
想到八位死去的受害者,十九位轻重伤人员及其他们家属,承受巨大的失去亲人的悲痛、饱受病魔的折磨、心灵的创伤,妻子没有了丈夫,孩子没有了父亲,父母没有了儿子……事故原因:经过深入的事故调查取证分析,认定这起事故的直接罪魁祸首是一块不合格的玻璃视镜。
由于聚乙烯系统运行不正常,造成压力升高,致使劣质玻璃视镜破裂,导致大量的乙烯气体瞬间喷出,溢出的乙烯又被引风机吸入沸腾床干燥器内,与聚乙烯粉末、热空气形成的爆炸混合物达到爆炸极限,被聚乙烯粉末沸腾过程中产生的静电火花引爆,发生了爆炸。
辽阳石化公司“2010.6.29”闪爆事故2010年6月29日16时40分,辽阳石化公司炼油厂原油输转车间,在清罐过程中发生一起闪爆事故。
事故造成承包商5人死亡、5人受伤。
一、事故单位简介辽阳石化公司炼油厂原油输转车间处于辽阳市辽阳县刘二堡镇。
从“八三”管线接收俄罗斯原油,并通过两条27km长输管线向炼油厂内输转。
车间原油储罐6座,总罐容17万m3。
发生事故的C1-7罐(浮顶罐)于1995年建成使用,容积30000m3,直径46m,罐高19.35m。
二、事故经过辽阳石化公司炼油厂原油输转车间按照计划安排,对6座原油罐进行刷罐作业,以便完成原油罐开孔及与管线相接。
经公司批准,并履行相关程序后,某化工厂承担刷罐作业任务。
C1-4罐(20000m3)6月18日完成了清理,21日开孔结束,23日正常收油使用。
C1-7罐6月25日9时进行倒油、蒸罐工艺处理,28日14时结束。
29日9时,分析确认合格后(分析数据:O2 含量20%、H2S含量0%、可燃气0.18%),车间开具进入有限空间作业票。
10时,某化工厂施工人员作业开始,人员无异常反应。
16时40分,罐内发生闪爆(当时罐内有10人作业),当场有3人死亡,2人因抢救无效分别于7月3日22时和7月4日1时死亡,另外5人被烧伤。
三、事故原因1.直接原因C1-7原油罐底部沉积物,在作业中挥发出烃类可燃物,局部形成爆炸性混合物,遇到作业中产生的电火花或金属撞击等火源,引起油气闪爆,导致人员伤亡。
2.间接原因(1)C1-7原油罐底部沉积物含有少量烃类可燃物,虽然在6月29日9时分析合格,但是夹带在沉积物中的少量烃类可燃物在随后的作业中又挥发出来,在原油罐底部积聚,未能及时排出原油罐。
(2)承包商违章使用了非防爆灯具和铁制清理工具,极易在作业中产生火花。
3.管理原因(1)甲方对作业风险认识不足。
对作业中罐底部沉积物含有少量烃类可燃物,在作业中挥发出来局部形成爆炸性混合物的危险,没有引起高度重视,工艺向作业交接界面存在重大风险。
辽阳石化分公司2002年2月23日聚乙烯装置爆炸事故分析按照会议的安排,辽阳石化要对2002年2月23日聚乙烯装置爆炸事故案例,进行一次再剖析,再认识,以此来警醒大家,共同汲取以往事故的教训,举一反三,警钟长鸣,强化安全意识,进一步做好安全生产工作。
“2.23”事故,对辽阳石化来讲,是一次刻骨铭心、十分惨痛的教训,尽管事过四年之久,但是这次事故的教训是极其深刻的,需要我们经常反思,引以为戒。
辽化人一提起“2.23”,至今记忆犹新。
我到辽化工作近半年了,每次参加“2.23”反思日活动,大家都经常回忆起那令人惨不忍睹的场景。
事故的经过是这样的:2002年2月23日,农历正月十二,从凌晨3点左右开始,聚乙烯新线工艺参数不正常,降负荷生产,到早上7点负荷降到了40%。
7时20分,当班班长发现悬浮液接受罐压力急速上升,反应速度下降,于是安排3名操作工到现场关阀门,进行停车处理。
操作工到达现场后发现现场有物料泄漏,立即打电话向装置主控室报告,在班长跑向现场不到1分钟,新线就发生了剧烈爆炸。
结果造成8人死亡,1人重伤,18人轻伤,事后统计,公司直接经济损失高达452.78万元。
整个“2.23”事故调查前后历经半年的时间,而事故善后工作一直持续到2006年。
2005年12月,我刚到辽化工作一个月,就组织人员对“2.23”事故中的重伤人员的赔偿问题进行了专题研究,今年才处理完。
虽然我没有亲身经历“2.23”事故,但今天在这里,给各位领导讲述“2.23”事故时,我的心情仍然非常沉重,思绪万千。
想到八位死去的受害者,十九位轻重伤人员及其他们家属,承受巨大的失去亲人的悲痛、饱受病魔的折磨、心灵的创伤,妻子没有了丈夫,孩子没有了父亲,父母没有了儿子……那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次事故呢?经过深入的事故调查取证分析,认定这起事故的直接罪魁祸首是一块不合格的玻璃视镜。
由于聚乙烯系统运行不正常,造成压力升高,致使劣质玻璃视镜破裂,导致大量的乙烯气体瞬间喷出,溢出的乙烯又被引风机吸入沸腾床干燥器内,与聚乙烯粉末、热空气形成的爆炸混合物达到爆炸极限,被聚乙烯粉末沸腾过程中产生的静电火花引爆,发生了爆炸。
辽阳市庆阳化工厂爆炸辽阳市庆阳化工厂爆炸(1991年2月9日火药爆炸)一、事故概况及经过1991年2月9日19时30分,辽宁省辽阳市庆阳化工厂二分厂梯恩梯生产线发生特大爆炸事故,造成17人死亡,重伤13人,轻伤94人,硝化房全部炸毁,附近其它厂房设施均遭到严重破坏,造成直接经济损失达2000万元。
2月9日19时15分左右,硝化工组3段2号机手牛某某送样返回机台后,发现2号机分离器压盖处往外冒烟,就将分离器雨淋阀打开,并打开硝化机的旁路水开关进行降温,然后到仪表室向班长张某某报告。
仪表工看了一下仪表室内仪表温度不到97℃,还未达到报警温度100—105℃。
张某某即同2名仪表工与牛某某一起到硝化工房南大门处,张让牛去打开安全硫酸,并让仪表工关掉“MNT”,停止送料。
牛某某打开安全硫酸,同时将机前循环打开,因烟太大,不能在机台坚持观察分离器温度变化,便离机往南大门走去。
当他走到二段一号和二号机附近时,发现三段二号机分离器着火,便到南大门报告班长张某某,张某某也同时看到火从二号机分离器压盖处窜出,瞬间大火漫延整个硝化工房,张某某大喊快撤,当他们跑到距工房30米处时,发生丁爆炸。
二、事故原因分析这是一起操作人员违章操作而导致的爆炸事故。
张某某在接到分离器冒烟的报告后,未按该厂《岗位操作与安全防火守则》第5条第5项的规定“分离器温度超过上线10℃或冒烟时开废酸循环阀进行本机循环,同时将硝化物和废酸向相邻两机分摊”,采取打开废酸循环阀进行降温这一关键措施,而错误地让牛某某打开安全硫酸,严重违章指挥,同时违反该守则第5条第8项“在整个处理不正常情况过程中,在未处理妥善之前不准离开工作岗位”的规定,擅自离开岗位,特别是当其发现起火之后,没有立即返回机台切断该设备与其它设备联系,反而离岗跑掉。
牛某某在处理分离器冒烟过程中,没有带防毒面具,使其无法在机台观察温度变化情况,违反该厂《岗位操作与安全防火守则》第5条第8项规定。
关于辽阳市灯塔北方化工有限公司424较大事故情况的通报各市、绥中、昌图县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2014年4月24日11时左右,辽阳市灯塔北方化工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灯塔北方化工公司)在对16万吨配套污水处理站进行安装水泵作业过程中发生一起事故,共造成3人死亡。
事故发生后,辽阳市委、市政府,灯塔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相关领导立即赶赴现场指导事故救援,并成立事故调查组。
省安全生产监管局立即派员赶赴事故现场,指导做好事故救援和调查工作。
目前,事故原因调查和善后处理工作正在有序进行中。
为深刻吸取事故教训,进一步加强危险化学品安全生产工作,有效防范和坚决遏制类似事故发生,现将有关情况通报如下:一、事故企业基本情况灯塔北方化工公司系民营企业,位于辽阳市灯塔市古城街道兴隆堡村,法定代表人刘海刚,从业人员970余人。
该公司为危险化学品生产企业,安全生产许可证编号为(辽)WH安许证字[2013]1326,有效期为2013年2月20日至2016年2月19日,安全生产许可证许可范围为氢气,属中间产品。
该公司产品为天然脂肪醇(非危化品),生产原料为椰子油、甲醇等。
二、事故简要经过4月24日11时左右,灯塔北方化工公司对16万吨配套污水处理站进行检维修,职工郝德胜在厌氧池安装水泵时摔倒,职工刘兴礼、顾玉明在抢救郝德胜时一起跌入厌氧池,3 人经抢救无效,于当日14时左右死亡。
三、事故原因初步分析据初步调查分析,导致该起事故的原因可能是:灯塔北方化工公司在未对厌氧池进行危险有害因素辨识,未采取通风、置换等措施,未对池内气体进行取样分析,未按要求办理受限空间作业许可证等情况下,违章进行安装水泵作业,引发事故。
发生事故后处置不当,盲目施救,导致事故扩大。
事故详细原因正在进一步调查。
四、有关要求(一)扎实做好化工企业隐患排查治理工作隐患排查治理是企业安全管理的基础工作,化工企业工艺过程复杂、危险源多,企业要严格落实安全生产主体责任,高度重视并坚持做好隐患排查治理工作。
辽宁省辽阳金航石油化工有限公司“9.14”爆炸事故2008年9月14日,辽宁省辽阳市灯塔市金航石油化工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金航公司)发生爆炸事故,造成2人死亡、1人下落不明、2人轻伤。
一、事故单位基本情况发生事故的金航公司现有员工26人,主要产品为2,6-二叔丁基对甲酚(生产能力700吨/年)和硝酸异辛酯(生产能力200吨/年)。
二、事故发生经过金航公司硝酸异辛酯生产线的主要生产工艺过程是,在配制好的硫酸、硝酸混和酸中,缓慢滴加异辛醇进行硝化反应,再经酸洗、碱洗和水洗精制得到成品硝酸异辛酯。
但该企业的硝化反应釜没有装备高温报警和高温联锁停车及超温时自动排料装置;冷冻盐水系统也没有自动调节装置,仅靠操作工人现场监控、操作。
9月14日5时50分,反应釜内物料从顶部的排放口喷出,引发成品库内堆积的桶装硝酸异辛酯爆炸,并引起厂内其他物料爆炸、燃烧。
事故共造成2人死亡,1人下落不明,另有2人受轻伤。
三、事故原因分析该起事故的主要原因是,在滴加异辛醇进行硝化反应的过程中,当班操作工违章脱岗,反应失控时,没能及时发现和处置,导致反应釜内温度、压力急剧上升,釜内物料从反应釜顶部的排放口喷出,喷到成品库房内的可燃物上,导致着火,引发成品库内堆积的桶装硝酸异辛酯爆炸,并引起厂内其他物料爆炸、燃烧。
四、事故教训与预防对策措施1.要加快推进化工企业本质安全化进程。
发生事故的金航公司安全设施不齐全,本质安全水平低,硝化反应釜没有装备高温报警和高温联锁停车及超温时自动排料装置,反应釜内温度、压力急剧上升后,导致釜内物料从反应釜顶部排放口喷出,引发火灾和爆炸。
化工企业应尽快提升改造,提高本质安全水平,对采用危险工艺的化工装置,要加快技术改造实现工艺过程的自动化控制和自动报警;涉及硝化、氧化、磺化、氯化、氟化或重氮化等危险工艺的化工装置,要在实现自动化控制的基础上装备紧急安全停车系统。
2.加大危险化学品企业隐患排查治理工作力度,定期进行安全生产检查工作。
中石油辽阳石化突发闪爆致1死1伤2018年7月14日15:22,中国石油天然气第七建设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油七建)突发闪爆,事故致1死1伤。
中油七建辽阳石化分公司尼龙厂醇酮车间“83装置停产检修”动火作业过程中,叔丁醇储罐R211(罐容积25.15m3、内存有2.96吨叔丁醇)突然发生闪爆,导致叔丁醇泄漏并引发火灾。
本次事故造成1名承包商人员死亡、1名承包商人员背部烧伤。
相关部门接到信息后迅速反应针对事故提出要求,狠抓安全:一是各企业接到这起事故简要通报后,立即逐级传到基层站队、车间、班组和岗位,结合这起事故暴露出的问题,举一反三查找生产操作、施工现场问题隐患,采取切实措施,杜绝类似事故发生。
二是各企业要严格按照集团公司危险化学品安全综合治理方案要求升级管控罐区动火,进一步加强油品罐区动火管理,严格落实现场交底、现场签批、现场确认规定,高风险作业现场监护人员要加强关键动火环节的监护检查,基层单位要加强现场巡回安全监督,确保各施工环节受控。
三是各企业要加强施工作业统筹管理,健全完善高风险作业项目清单,针对不同风险等级的施工作业采取旁站或者巡回以及划片区等监督方式,要引进第三方监督强化现场管理,各级干部和管理人员要加强对现场的监督检查和考核,压实责任,确保工作到位。
事故发生后,技术人员初步原因分析:承包商作业人员未按安全技术交底留下记号的位置进行切割,割错与储罐内部物料直接相连的管线,切割火花引爆叔丁醇储罐。
动火作业事故国内外屡见不鲜:国内事件2018年5月12日15时33分左右,中石化上海赛科石油化工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上海赛科公司)一苯罐进行检维修作业时发生闪爆事故,造成检维修作业承包商上海埃金科工程建设服务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上海埃金科公司)6名现场作业人员死亡。
2018年2月10日8点50分左右,上海硅品国际贸易有限公司租赁九江中伟科技化工有限公司(已停产五年)储罐区一废弃储罐,因检修违规动火作业发生一起闪爆事故,共造成2人死亡,其中1人淹溺死亡;1人高处坠落重伤,经送医院抢救无效死亡。
辽阳石化分公司聚乙烯装置爆炸事故分析文件管理序列号:[K8UY-K9IO69-O6M243-OL889-F88688]按照会议的安排,辽阳石化要对2002年2月23日聚乙烯装置爆炸事故案例,进行一次再剖析,再认识,以此来警醒大家,共同汲取以往事故的教训,举一反三,警钟长鸣,强化安全意识,进一步做好安全生产工作。
“2.23”事故,对辽阳石化来讲,是一次刻骨铭心、十分惨痛的教训,尽管事过四年之久,但是这次事故的教训是极其深刻的,需要我们经常反思,引以为戒。
辽化人一提起“2.23”,至今记忆犹新。
我到辽化工作近半年了,每次参加“2.23”反思日活动,大家都经常回忆起那令人惨不忍睹的场景。
事故的经过:2002年2月23日,农历正月十二,从凌晨3点左右开始,聚乙烯新线工艺参数不正常,降负荷生产,到早上7点负荷降到了40%。
7时20分,当班班长发现悬浮液接受罐压力急速上升,反应速度下降,于是安排3名操作工到现场关阀门,进行停车处理。
操作工到达现场后发现现场有物料泄漏,立即打电话向装置主控室报告,在班长跑向现场不到1分钟,新线就发生了剧烈爆炸。
结果造成8人死亡,1人重伤,18人轻伤,事后统计,公司直接经济损失高达452.78万元。
整个“2.23”事故调查前后历经半年的时间,而事故善后工作一直持续到2006年。
2005年12月,我刚到辽化工作一个月,就组织人员对“2.23”事故中的重伤人员的赔偿问题进行了专题研究,今年才处理完。
虽然我没有亲身经历“2.23”事故,但今天在这里,给各位领导讲述“2.23”事故时,我的心情仍然非常沉重,思绪万千。
想到八位死去的受害者,十九位轻重伤人员及其他们家属,承受巨大的失去亲人的悲痛、饱受病魔的折磨、心灵的创伤,妻子没有了丈夫,孩子没有了父亲,父母没有了儿子……事故原因:经过深入的事故调查取证分析,认定这起事故的直接罪魁祸首是一块不合格的玻璃视镜。
由于聚乙烯系统运行不正常,造成压力升高,致使劣质玻璃视镜破裂,导致大量的乙烯气体瞬间喷出,溢出的乙烯又被引风机吸入沸腾床干燥器内,与聚乙烯粉末、热空气形成的爆炸混合物达到爆炸极限,被聚乙烯粉末沸腾过程中产生的静电火花引爆,发生了爆炸。
辽阳石化“2004.9.6”烧伤事故案例分析一、事故经过2004年8月31日8时,辽阳石化分公司炼油厂加氢裂化装置停车检修,更换催化剂。
2004年9月6日辽阳石化分公司炼油厂加氢裂化装置检修结束后,组织开车,并对催化剂进行初始硫化和氢气循环(此时该装置未投料),装置运行平稳无异常。
2004年9月6日18时40分,操作人员在对装置进行正常巡检时,突然听到从高压分离器处传来一声闷响,正准备下班的炼油厂加氢裂化装置工程师周文昌接到装置生产助理王成业报告后立即到现场,安排当班班长张明和装置生产助理王成业佩带好正压式呼吸器对现场进行查寻漏点。
19时左右,当二人检查至高压分离器的玻璃板液位计时,从高压分离器的玻璃板液位计二段(该液位计共三段,由日本科林公司制造)右侧高压垫片泄漏点处喷出的高压氢气突然着火。
张明全身被烧,张明转身跑下装置。
现场人员立即报警并按照应急预案进行紧急处理。
与此同时,总经理沈殿成及应急领导小组成员赶到现场,组织救援灭火,张明被救护车送到辽化医院进行抢救。
泄漏点的泄漏物含有高浓度硫化氢,按照应急预案要求,必须进行燃烧、泄压,达到安全浓度后方可灭火。
19时40分,辽化消防支队将火扑灭。
在此期间火势一直处于受控状态。
张明经辽化医院诊断烧伤面积为84%(浅三度),因张明出现多脏器并发症,抢救无效,于2004年9月23日11时40分死亡。
事故直接经济损失19.65万元。
二、事故原因分析1、辽阳石化分公司炼油厂加氢裂化装置高压分离器的玻璃板液位计中间段一侧的石墨金属增强垫片(中间部分)呲开,造成了物料(高压氢气、15.8兆帕)泄漏并与空气摩擦产生静电而着火。
这是该事故发生的直接原因。
2、辽阳市科林仪表有限公司对发生事故的高压分离器玻璃板液位计进行了检修并出具了合格证。
事故发生后经调查组认定,该公司将玻璃板液位计的垫片更换为国产件,给高压分离器玻璃板液位计的安全运行留下了事故隐患,在该装置催化剂进行初始硫化和氢气循环时,国产的垫片呲裂,氢气泄漏,这是该事故发生的主要原因。
中石油辽阳石化分公司“6.29”原油罐爆燃事故1、事故简介2010年6月29日16时20分左右,中石油辽阳石化分公司(以下简称辽阳石化)炼油厂原油输转站1个3万立方米的原油罐在清罐作业过程中,发生可燃气体爆燃事故,致使罐内作业人员3人死亡,7人受伤,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50万元。
2、事故原因(1)直接原因现场清罐作业时产生的油气与空气混合,形成了爆炸性气体环境,遇到非防爆照明灯具出现闪灭打火,或铁质清罐工具作业时撞击罐底产生的火花,导致发生爆燃事故。
(2)间接原因①监护人员监管不力监护人员未及时制止清罐人员使用铁质工具及普通照明灯具进行作业。
②未进行罐内可燃气体浓度再检测据受伤人员介绍,作业人员进入罐内进行清罐作业直到事故发生前,未进行过罐内可燃气体浓度的检测。
③安全培训不足,作业人员违反安全操作规程清罐作业人员使用了铁质工具及普通照明灯具进行作业,作业人员从事油品作业,未能辨识出发生可燃性气体爆炸的危险。
3.事故损失情况爆燃事故造成3人死亡,7人受伤,罐体基本无损,直接经济损失150万元。
事故原因分析1、直接原因分析(1)在清罐过程中,由于渣油被作业工具翻动,夏季气温高,油气挥发快,加上采用自然通风,罐内通风不良。
另据受伤人员介绍,在清罐作业时罐的主阀门发生三次漏油事故,厂方分别进行了处理。
以上两点,造成了罐内积聚了大量的油气。
(2)现场发现了作业人员使用的铁锹等铁质清罐工具。
另外,清罐作业使用了12只照明灯具,其中10只为普通灯具。
据受伤人员介绍,在事故发生前几分钟,照明灯出现了不正常的闪灭现象,说明接线不良,有打火可能。
现场清罐作业时产生的油气与空气混合,形成了爆炸性气体环境,遇到普通照明灯具出现闪灭打火,或铁质清罐工具作业时撞击罐底产生的火花,导致发生爆燃事故。
油气、空气、使用的普通灯具及铁质工具是发生 6.29清罐作业爆燃事故的直接原因。
2、间接原因分析(1)辽阳电线化工厂违规作业,安全管理不到位。
辽阳石化公司闪爆事故文件管理序列号:[K8UY-K9IO69-O6M243-OL889-F88688]
2006年7月7日,辽阳石化公司烯烃厂聚乙烯车间11301A/B聚合釜发生闪爆事故。
事故造成3人死亡、5人受伤。
一、事故经过
2006年6月26日,辽阳石化公司烯烃厂机动科根据生产计划安排,向机动设备处申请清理聚乙烯车间11301A/B聚合釜内壁挂垢(11301A/B聚合釜在运行中釜内壁挂垢,一般每3个月清理一次,开车20多年一直如此。
11301A/B聚合釜高8770mm,外径3778mm,壁厚29mm。
聚合釜材质外层为碳钢,内衬国外材质牌号为1.4571的钢板,相当于不锈钢)。
机动设备处将此工程包给某建筑工程公司,同时要求建筑工程公司安排有关人员与烯烃厂进行现场实物对接,做好施工前的准备工作。
6月29日,建筑工程公司的有关人员与烯烃厂进行现场实物对接后,烯烃厂机动科开出“工程服务合同审批单”,交给建筑工程公司六工区施工队长孙某办理工程手续。
孙某感到此工程用人多且风险较大,就将此工程私自转包给本公司二工区,开始着手办理安全合同等相关作业手续。
7月3日,烯烃厂向建筑工程公司提供了《11301A/B聚合釜清理工艺风险评价报告》。
建筑工程公司根据此报告做出了《11301A/B聚合釜清理施工风险评价报告书》,并交于烯烃厂。
7月6日,建筑工程公司二工区清理11301A/B聚合釜现场监护人罗某带领17名作业人员(均为临时工,含罗某本人)到烯烃厂聚乙烯车间接受作业安全教育,并进行了考试(18名现场人员均考试合格)。
7月6日16时,装置开始组织工艺处理,工艺处理完成后将反应釜与外部全部隔离,釜内气体采样合格后,釜内开始搭设作业平台。
7月7日8时30分,建筑工程公司罗某带领17名作业人员开始清理11301A聚合釜,作业人员分成两个小组,每组8名作业人员,1.5小时换班。
14时30分,将11301A聚合釜清理完毕开始清理11301B聚合釜。
15时30分,11301B聚合釜进行第三次釜内气体采样,分析仍为合格。
16时左右,第二组的8名作业人员进入11301B聚合釜实施清垢作业。
17时20分左右,11301B聚合釜内突然发生闪爆,现场人员和消防支队立即进行救援。
此时,釜内作业的3名工人自行爬出脱险,另外5人陆续被救出,8名作业人员并陆续送往医院进行抢救。
2人因伤势过重于当晚死亡,1人于7月8日10时50分死亡,其他5人不同程度灼伤。
二、事故原因
1.直接原因
11301A/B聚合釜清理下来的挂垢物含有少量己烷等蒸气,虽然在7月7日15时30分分析合格,但是夹带在结垢物中的可燃物在随后的作业中又挥发出来,在聚合釜底部积聚未能及时排除釜外,当遇到金属摩擦或撞击产生的火星时引起局部闪爆。
2.主要原因
(1)烯烃厂对清理11301A/B聚合釜内的挂垢物在短时间内己烷等蒸气能达到爆炸极限这一危害认识不足,在向建筑工程公司提供的《11301A/B聚合釜清理工艺风险评价报告》中只列出了有火灾的危险,没有提出有爆炸的风险。
(2)建筑工程公司在做《11301A/B聚合釜清理施工风险评价报告》时,没有针对火灾、爆炸等危险采取有效的防范措施。
3.间接原因
(1)私自转包导致安全管理出现漏洞。
建筑工程公司在承揽工程上管理混乱,存在着严重的转包现象;在该工程的转包过程中不履行任何手续,忽视了安全上的管理。
(2)原专利方提供方案不全。
烯烃厂在原国外专利商没有提供清釜作业操作规程和长期清釜作业没有发生问题的情况下,对清釜施工作业从思想认识到管理措施都存在着严重的麻痹大意。
(3)施工作业人员作业素质低下。
建筑工程公司的施工作业人员首次从事此项清釜作业,人员素质低,反应能力差,缺乏经验,这是事故不可忽视的原因。
(4)清理作业速度太快导致己烷聚集。
建筑公司由于首次从事清釜作业,清釜作业速度过快,造成己烷等蒸气过快释放并聚集,这是造成事故的另一个原因(事后了解,以前清釜作业时,感觉皮肤异常时施工人员就立即停止作业找工艺人员加强通风处理)。
三、防范措施
1.迅速通报事故情况,提出工作要求。
事故发生后,公司在7月8日召开了安全生产紧急工作会议,通报了事故情况,要求各单位认真吸取事故教训,对照安全生产规章制度认真查找、整改管理上、规章制度上、生产现场等方面的安全隐患。
在此基础上,公司分别在7月27日、31日举办了“公司安全监督培训班”和“承包商负责人安全培训班”,进行有针对性的安全培训。
2.对聚合釜的清釜方案进行了修订,由直接清釜改为先用消防水冲洗后再带水清釜。
3.用安全监督卡监督各类危险作业。
针对事故暴露的问题,公司对生产现场动火、进入有限空间等8类危险作业实行监督、检查和确认,即实施危险作业安全监督卡制度。
执行中分为确认和监督两种形式,确认是指车间针对8类危险作业开具作业票后,由甲、乙双方现场监督人持作业票和安全监督卡对现场落实的安全措施进行逐一确认,确认符合安全作业条件后签字认可,作业票生效可以安排施工。
监督是指日常安全监督,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公司和二级单位责任部门对照监督卡内容进行监督,检查确认安全措施落实情况。
危险作业安全监督卡制度将每项危险作业需要采取的安全措施详细列出,并按照责任分工,由各部门具体实施。
监督卡在运行中还与公司传统“干部走动式管理”和“员工不间断巡检”结合起来,使其更具操作性和实用性。
4.以HSE承诺书规范、约束承包商安全管理。
每个承包商在签订《工程服务合同》时,对施工过程中的安全管理、雇佣人员的能力等方面必须进行HSE承诺,明确其安全管理职责。
“承包商HSE承诺书”作为签订《工程服务合同》和《工程服务安全合同》的一个必备审查条件。
这项措施的推行,加强了承包商负责人安全责任感,使承包商负责人真正认识到“安全”是甲乙双方共同的目标,增加了“承包商”肩上的担子,
使其切实感到安全方面的压力和自我安全管理中的危机,促进在各类施工项目中乙方自主安全管理、甲方进行安全监督模式的形成。
5.集中管理临时作业,确保临时作业时刻处于预知和受控状态。
针对事故发生在临时作业的问题,7月下旬公司决定集中对每天除正常工艺调节操作之外的一切临时作业进行受控管理。
要求各单位每天必须上报第二天生产区域如开停车、机泵、阀门检修、清罐清釜、堵漏、土建维修等临时作业情况,要将作业部门、作业时间、作业性质、作业内容、危险介质、承担单位、车间项目负责人、厂项目负责人录入公司门户主页专门开通的“临时作业管理系统”。
公司每天早会对上述临时作业的安全管理进行专项部署,然后再安排其他事项。
公司和二级单位主管部门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和作业的危险程度确定公司级的监管项目,指定公司级负责人,并对照安全监督卡进行现场检查,确认安全措施落实情况。
安全监管部门对各二级单位及各处室的监管情况进行检查和考核。
现在,公司各级管理人员均可以通过公司门户主页的“临时作业管理系统”,了解到公司各生产装置当天全部临时作业情况,使全公司非正常作业时刻处于预知和安全受控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