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学》(《公共经济学》)讲义
- 格式:doc
- 大小:33.50 KB
- 文档页数:2
第1章导论学习目的和要求:本部分的学习目的掌握财政与财政学的概念,理解混合经济中的财政。
了解财政学的研究方法。
重点:财政与财政学的概念。
难点:理解混合经济中的财政的基本内容。
本章基本结构现实生活中的财政问题财政学的概念混合经济中的财政财政学的研究方法1。
1 引言※经济学与财政学微观经济学回顾宏观经济学回顾假设条件与经济现实两种错误认识忽视理论抽象的作用将理论当作现实财政学是经济学的重要分支1。
2 财政的几个概念财政的一般含义:是指政府的收支活动及其管理。
公共财政(Public Finance):是指国家(政府)集中一部分社会资源,用于为市场提供公共物品和服务,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分配活动或经济行为.以满足社会的公共需要为口径界定财政职能范围,并以此构建政府的财政收支体系。
这种为满足社会公共需要而构建的政府收支活动模式或财政运行机制模式,被称为“公共财政”.财政学:是研究政府的收支活动及其对经济运行所产生的影响经济学分支。
又称公共部门经济学或公共经济学。
财政的基本要素主体:国家或政府客体:一部分国民收入形式:实物、力役或价值形式目的:满足公共需要1.3财政的起源与发展财政的起源:原始社会末期→出现剩余产品→私有制产生→阶级产生→国家产生→财政产生财政的发展社会和国家形态的演进奴隶制国家→封建制国家→资本主义国家→社会主义国家财政的发展奴隶制国家财政→封建制国家财政→资本主义国家财政→社会主义国家财政1.4现实生活中的财政问题政府提供各种产品和服务供电、供水、供气公共道路、公共汽车、公共电视节目公立学校、国家助学贷款医疗保障、失业保险扶贫、补贴、抚恤计划¡。
¡.我们为享用政府提供的产品和服务缴款使用费:电费、水费¡。
¡.税收:流转税、所得税、财产税¡¡专项税(费):社会保险税(费)¡¡※稀缺的世界与抉择经济学经济学探讨如何用有限的资源来满足人类无穷的欲望.气囊的故事没有免费的午餐一项行动的成本是被牺牲的可选择事物(机会成本)※一个例子私人欲望与“公共欲望"私人欲望指的是个人希望独自拥有、独自享用的欲望。
财政学讲义(48学时)课程内容:第一篇:财政理论基础(32)1、导论2、福利经济学3、交换经济4、生产经济5、公共品6、外部性7、不完全竞争8、信息不对称第二篇:财政实践(16)1、财政支出(购买性支出、转移性支出)2、财政收入(税收等)3、财政政策第一章导论一、引言财者,为国之命而万事之本。
国之所以存亡,事之所以成败,常必由之。
——(宋)苏辙所谓财政,国之大计,不可不察。
那我们了解的财政活动主要有哪些呢?(现实经济生活中的财政问题)比如:1、政府提供各种产品和服务供电、供水、供气公共道路、公共汽车、公共电视节目公立学校、国家助学贷款医疗保障、失业保险扶贫、补贴、抚恤计划……2、我们为享用政府提供的产品和服务缴款使用费:电费、水费……税收:消费税、所得税、财产税……专项税(费):社会保险税(费)……可以说:我们的一生时时、处处受政府经济活动的影响。
由于财政是政府经济活动的核心,因此它是现实社会中最为普遍的经济现象之一。
二、什么是财政学1、经济学原理回顾我们知道经济学研究的基本问题是“生产什么、如何生产、为谁生产”,这里面涉及到几个问题:生产什么产品能够满足消费者需求,通过商品的交易,使消费者的效用最大化Max U(x1,x2)S.t p1*x1+p2*x2=I●如何生产产品才能够合理配置资源,最优的投入要素,使生产的利润最大化Max π=p*y-c(y)●而为谁生产强调的是社会财富(福利)的分配是否公平对上述三个问题的解决过程也是西方经济学家试图论证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体制是一种运行良好的体制的过程。
这些经济学家对该体制的进行描述,并在相关假设条件下提出:任由人们在完全竞争市场中交易可能是解决以上三个问题的最好途径。
这就是福利经济学的两个基本原理告诉我们的。
对于该两个基本原理我们下一章再说。
2、私人欲望和公共欲望人类的欲望可分为私人欲望与公共欲望私人欲望⏹指个人希望独自拥有、独自享用的欲望⏹如:获得并享用食品、衣服等物品的欲望⏹私人欲望一般经由市场机制达成公共欲望●指能够与别人共同享用而不是独自享用的欲望●如:道路与公园的使用、警力与国防的保护等欲望。
公共经济学第1章公共部门的经济活动一、公共经济:研究政府部门经济经济活动的规律性,别称公共财政学。
二、帕累托效率:帕累托最优是指资源分配的一种理想状态,即假定固有的一群人和可分配的资源,从一种分配状态到另一种状态的变化中,在没有使任何人境况变坏的前提下,也不可能再使某些人的处境变好。
换句话说,就是不可能再改善某些人的境况,而不使任何其他人受损。
三、社会总效益(TSB):人们从消费一定量的该种物品或服务中所得到的满足程度。
四、社会边际效益(MSB):人们对该种物品或服务的消费每增加一个单位所增加的满足程度。
五、一种物品或服务的社会边际效益,随其数量的增加而倾向减少。
六、社会总成本(TSC):生产一定量的物品或服务所需消耗的全部资源价值。
七、社会边际成本(MSC):每增加一个单位该种物品或服务的生产量。
一种物品或服务的社会边际成本,随其数量的增加而倾向于增加。
八、帕累托效率的条件是:配置在每种物品后服务或劳务上的资源的社会边际效益均等于其社会边际成本。
即为:MSB=MSC。
结论:一种具有效率的经济制度,可使其全社会的资源配置满足这样一钟条件,即每一种物品或服务的社会边际效益均等于其社会边际成本。
九、公共物品或服务:是指公共物品或服务的效用为一个整体,向整个社会共同提供的,具有共同受益或联合消费的特点。
其效用为整个社会的成员所共享,而不能将其分割为若干部分,分别归属于某些个人或企业享用。
十、免费搭车者:即消费者在自利心理的诱惑下,将试图不需要由自己提供公共产品或者不必由自己为公共产品提供付费,而希望坐享他人提供公共产品.由于消费时的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使得这类产品只要由人提供了,则其效应所及范围内,人们都是天然能够消费的而不管它是否为其消费提供了成本费用.十一、公共财政职能:公共财政是以国家为主体,通过政府的收支活动,集中一部分社会资源,用于履行政府职能和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经济活动。
职能包括经济职能和政治职能,比如社会资源配置,社会保障,满足人民物质文化需要。
《财政学》课程教学大纲(2001年制订,2005年修订)课程编号:110001英文名:Public Finance课程类别:学科基础课前置课: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后置课:政府预算、公共支出管理、税收学、比较财政学、国有资产管理学分:3学分课时:51课时主讲教师:蔡军、吴美华、何志敏、王红领、陈桂华、陶学荣、郭晔、蒋兆才等选定教材:陈共.财政学(第四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
课程概述:《财政学》是财政学本科专业和税务本科专业的一门学科基础课。
本课程以市场经济为背景,以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作为切入点,紧紧围绕效率、公平和经济稳定这一主线,系统讲授公共部门的经济活动。
课程从市场失灵引出公共部门(政府)的经济作用,在讲述公共产品、财政职能、公共选择等基础理论的基础之上,进而论述了财政支出、财政收入、财政管理制度和财政政策等问题。
具体说来,教学内容主要包括:第一部分,财政理论部分,阐述财政学的基本理论问题,即从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出发,论证财政概念和财政职能.第二部分为财政支出部分,阐述财政支出的基本理论,分析财政支出的规模与结构,并将财政支出项目按照购买性支出和转移性支出的分类进行具体分析。
第三部分为财政收入和税收部分,主要分析财政收入的规模和结构,以及税收原理、税收制度、税制改革和税收管理。
第四部分为国债部分,主要阐述国债原理、规模及国债市场.第五部分为政府预算,主要阐述政府预算及预算管理体制。
第六部分为财政平衡和财政政策,主要阐述财政平衡、财政赤字和财政政策。
第七部分,主要分析了开放经济下的财政相关问题。
本课程一方面保证基本教学内容的相对稳定性,另一方面又根据理论发展与现实改革,不断进行调整,补充新知识,从而使教学内容具有动态性的特点。
教学目的:1.财政学是当代经济学中一个极重要的分支学科,由于是在基本理论和实践上全面论述满足社会公共需要这一本质内容,因而又可称为公共经济学或公共部门经济学,其教学目的首先应该是使学生在研究经济基本要素与框架的基础之上把握市场与政府的关系,从市场失灵和市场缺陷、公共物品和公共需要两个方面深入研究政府的作用和财政的职能,为进一步研究财政分配奠定理论基础。
导论⏹财政学是研究政府收支活动及其经济运行所产生影响的经济学分支学科,也称公共部门经济学或公共经济学一、现代市场经济中的财政二、财政的一般概念(一)财政一词的来历从人类社会发展历史来考察,财政是一个古老的经济范畴,财政或自古有之,我国古代有“财用”、“出入”、“国用”、“国计”、“邦计”、“理财”、“度支”、“计财”等在不同程度上表达了财政的思想。
(二)财政的一般概念⏹财政是以国家(或政府)为主体的经济(或分配)活动。
也可以将财政一般概念表述为:财政是国家或政府为了满足社会公共需要,以国家或政府为主体对一部分社会产品的分配活动⏹财政的一般特征可以从以下方面分析:1.财政分配的主体是国家或政府2.财政分配的对象是部分社会产品与服务3.财政分配的目的是满足社会公共需要三、财政的产生和发展(一)财政的产生财政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
它的产生以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为基础,以国家的产生为前提。
包括经济和政治因素(二)财政的发展1、奴隶制国家财政 ,三个显著特点:⏹1)是国家财政依靠国王和诸侯以及官吏直接占有生产资料和奴隶,通过直接剥削奴隶劳动取得收入为主。
⏹2)是由于生产力水平低,商品经济不发达,财政收支主要采取实物形式。
⏹3)是国王个人收支和国家财政收支不分,财政管理很不完善,财政收支也很不稳定。
2、封建制国家财政,其特点:⏹1)是税收逐步成为国家财政的主要收入。
⏹2)是财政收入形式由实物形式为主逐步向货币形式为主转化。
⏹3)是财政管理日渐完善。
3、资本主义国家财政自由资本主义时期国家财政的特点主要是:⏹1)收入少,劳动者负担相对减轻。
⏹2)财政支出主要用于维护政府机关和文化教育、社会救济等公共消费方面的非生产性支出。
⏹3)经常保持财政收支基本平衡。
⏹4)财政管理法制化、计划化。
⏹资本主义进入垄断时期,国家财政的特点是:⏹1)资本主义进入垄断时期,国家由“夜警国家”变成“全能的统治者”,对经济的干预和调节大大加强,财政收支规模日趋扩大,既表现在财政收支的绝对额的增长和支出范围的扩大,也表现在财政收支占国民生产总值比重的扩大。
编号:__________ 《财政学》第01章课件年级:___________________老师:___________________教案日期:_____年_____月_____日《财政学》第01章课件目录一、教学内容1.1 财政学的基本概念1.2 财政学的起源与发展1.3 财政学的主要内容与研究方法二、教学目标2.1 理解财政学的基本概念2.2 掌握财政学的主要内容与研究方法2.3 能够运用财政学知识分析现实问题三、教学难点与重点3.1 财政学的基本概念3.2 财政学的起源与发展3.3 财政学的主要内容与研究方法四、教具与学具准备4.1 课件4.2 教材4.4 黑板4.5 粉笔五、教学过程5.1 导入新课5.2 讲解财政学的基本概念5.3 介绍财政学的起源与发展5.4 阐述财政学的主要内容与研究方法5.5 课堂互动与讨论六、板书设计6.1 财政学的基本概念6.2 财政学的起源与发展6.3 财政学的主要内容与研究方法七、作业设计7.1 课后习题7.2 案例分析7.3 研究性作业八、课后反思8.1 教学效果评价8.2 教学方法的改进8.3 学生的反馈与建议九、拓展及延伸9.1 相关课程推荐9.2 学术研究动态9.3 实践与应用案例分享教案如下:一、教学内容1.1 财政学的基本概念1.1.1 财政的定义1.1.2 财政活动的基本形式1.2 财政学的起源与发展1.2.1 财政学的起源1.2.2 财政学的发展历程1.3 财政学的主要内容与研究方法1.3.1 财政学的主要内容1.3.2 财政学的研究方法二、教学目标2.1 理解财政学的基本概念2.1.1 财政的定义2.1.2 财政活动的基本形式2.2 掌握财政学的主要内容与研究方法 2.2.1 财政学的主要内容2.2.2 财政学的研究方法2.3 能够运用财政学知识分析现实问题三、教学难点与重点3.1 财政学的基本概念3.1.1 财政的定义3.1.2 财政活动的基本形式3.2 财政学的起源与发展3.2.1 财政学的起源3.2.2 财政学的发展历程3.3 财政学的主要内容与研究方法3.3.1 财政学的主要内容3.3.2 财政学的研究方法四、教具与学具准备4.1 课件4.2 教材4.4 黑板4.5 粉笔五、教学过程5.1 导入新课5.1.1 情景引入:介绍财政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5.1.2 提出问题:什么是财政?财政有哪些基本形式?5.2 讲解财政学的基本概念5.2.1 讲解财政的定义5.2.2 讲解财政活动的基本形式5.3 介绍财政学的起源与发展5.3.1 介绍财政学的起源5.3.2 介绍财政学的发展历程5.4 阐述财政学的主要内容与研究方法5.4.1 阐述财政学的主要内容5.4.2 阐述财政学的研究方法5.5 课堂互动与讨论5.5.1 讨论财政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案例 5.5.2 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5.6.2 复习财政学的起源与发展六、板书设计6.1 财政学的基本概念6.1.1 财政的定义6.1.2 财政活动的基本形式6.2 财政学的起源与发展6.2.1 财政学的起源6.2.2 财政学的发展历程6.3 财政学的主要内容与研究方法6.3.1 财政学的主要内容6.3.2 财政学的研究方法七、作业设计7.1 课后习题7.1.1 完成教材后的课后习题7.1.2 针对本节课内容设计的课后习题 7.2 案例分析7.2.1 分析财政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案例 7.2.2 分析财政学的发展历程案例7.3 研究性作业7.3.1 针对财政学的主要内容进行研究性学习7.3.2 针对财政学的研究方法进行研究性学习八、课后反思8.1 教学效果评价8.1.1 学生对财政学基本概念的理解程度8.1.2 学生对财政学起源与发展的掌握程度 8.2 教学方法的改进8.2.1 针对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改进 8.2.2 针对学生的反馈意见进行改进8.3 学生的反馈与建议8.3.1 收集学生的反馈意见8.3.2 分析学生的建议并进行改进九、拓展及延伸9.1 相关课程推荐9.1.1 推荐与财政学相关的课程9.2 学术研究动态9.2.1 介绍财政学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9.3 实践与应用案例分享9.3.1重点和难点解析一、教学内容1.1 财政学的基本概念1.1.1 财政的定义1.1.1.1 财政作为一种经济活动,是指政府为了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满足社会公共需求,通过税收、发行债券等手段筹集资金,并进行支出管理的过程。
《财政学》授课纲要导论一、日常生活中的财政学现象和问题。
1.生活中常见的财政现象;2.财政现象中的财政学问题;3.财政现象和问题背后的财政学规律;二、财政学的研究对象和人们对政府活动的不同看法。
1.财政学的研究对象;(1)、政府的经济含义;现代公共财政学(Modern Public Finance)又称公共部门经济学(Public Sector Economics)。
经济学家将所有的经济主体分为两类:公共经济部门(Public Sector)和私人经济部门(Private Sector)。
公共部门是指政府,私人经济部门是指家庭和私人企业。
公共经济学是以政府为研究对象的经济学分支,主要关注和研究政府的经济行为。
在经济学家眼里,现代政府也是一种经济主体,它也进行着各种消费和投资活动,提供着各种社会产品;政府拥有强制权利,政府可以强迫人们去做某些事情;政府有服务于全体社会成员的义务,政府不能仅仅考虑本身的利益,而必须谋求全社会的福利;政府一方面是总体国民经济运行中的有机组成部分,另一方面,它又有自己独特的运行特征。
(2)、财政学的研究对象——政府的与预算有关的经济行为;公共部门介入经济的手段很多,如计划、法律、货币金融政策等,而这些都不是财政学的研究对象。
财政学研究的是与预算有关的经济活动,诸如税收、政府支出、公债等。
现代公共财政学的研究范围不断扩展,已涉及政府决策等方面,但它仍是仅仅对与预算有关的行为感兴趣。
(3)、公共部门范围的严格界定;按覆盖范围从小到大,公共部门可分为:中央政府、广义政府、统一非金融公共部门(Consolidated Non-Financial Public Sector,CNFPS)和统一总公共部门(Consolidated Total Public Sector,CTPS)。
2、人们对政府与政府活动的不同看法;(1)、人们对政府的矛盾心态;有时,有这样一种说法:人不能被托付给自己的政府。
《财政学》(《公共经济学》)教学大纲
厦门大学财政系杨志勇
2004年秋季
教学目标:
本课程旨在提供现代财政学(公共经济学)学科的基本理论知识,引导学生进入现代财政学的前沿领域。
现代社会中的大量问题都与公共部门有关。
纳税问题、“三农”问题、城市反贫困问题、国有企业改革问题、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再造问题、大型公共工程(三峡工程、国家大剧院、北京奥运等等),无一不是公共经济问题。
本课程包括16讲,系统阐述公共经济学的基本内容,诸如公共产品、公共选择、最优税收、公共企业、公共规制、政府预算、政府间财政关系等等。
本课程提供了许多相关案例。
基本内容
0导论
1市场失效与公共经济
2 公共产品
3 公共选择
4 公共支出理论
5 购买性支出
6 转移性支出
7 税收理论
8 商品税
9 所得税
10 其他税收
11 国有经济
12公共规制
13 政府预算
14 赤字、公债与财政政策
15 政府间财政关系
教材:
杨志勇,张馨编著:《公共经济学》,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年。
课程基本材料:
主要参考教材:
1.布朗、杰克逊,2000:《公共部门经济学》(第四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陈共(主编),2004:《财政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有多个版本,尽量新版
本)
3.邓子基(主编),2001:《财政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4.蒋洪(主编),2000:《财政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
社。
【或蒋洪等著,1996:《财政学教程》,上海:上海三联书店。
蒋洪(主编),2000:《财政学》,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任选一本。
】
5.刘怡,2004:《财政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6.罗森,2003:《财政学》(第六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或哈维·罗森,1992:
《财政学》(第二版),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第四版中译本不推荐。
)
参考期刊
《经济研究》
《经济学(季刊)》
《管理世界》
《财政研究》
《税务研究》
《中国财政》
《财经》
《财政与税务》(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
《财经时报》
《经济观察报》
《21世纪经济报道》
《中国财经报》
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