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筋刺法治疗中风偏瘫患者肢体痉挛状态60例临床观察
- 格式:doc
- 大小:27.50 KB
- 文档页数:7
针刺结合康复训练治疗中风偏瘫痉挛状态临床观察黄日龙;夏青;朱宗俊;袁海;陈瑞全;肖洪波【摘要】目的观察针刺结合康复训练对脑卒中后偏瘫肢体痉挛状态的临床疗效。
方法将70例偏瘫肢体痉挛状态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5例。
两组均进行康复训练治疗,治疗组另加针刺治疗(头针+肢体穴位电针)。
每周治疗6d,休息1d,每天1次,连续治疗4周为1个疗程,1个疗程后评价治疗效果。
结果治疗1个疗程后,两组患者Brunnstrom运动功能分级较治疗前显著改善(P〈0.05),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改良Barthel评分指数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 〈0.05),且治疗组高于对照组(P〈0.05);改良Ashworth评分较治疗前均明显减少(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
结论两种治疗方法均可改善脑卒中偏瘫肢体痉挛状态,而针刺结合康复训练在缓解脑卒中患者偏瘫肢体痉挛状态,降低肌张力,改善偏瘫肢体运动功能,提高日常生活能力方面显著优于单纯康复训练治疗。
【期刊名称】《安徽中医药大学学报》【年(卷),期】2016(035)004【总页数】4页(P59-62)【关键词】脑卒中;痉挛性瘫痪;针刺;康复训练【作者】黄日龙;夏青;朱宗俊;袁海;陈瑞全;肖洪波【作者单位】[1]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针灸康复科,安徽合肥230031;[2]合肥市第二人民医院康复医学科,安徽合肥23001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43.3脑卒中(中风病)是临床常见疾病,具有高发病率、高复发率、高致残率及高病死率的特点。
随着医疗水平的持续发展,脑卒中患者的存活率不断提高,但大部分患者都留有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其中偏瘫肢体的痉挛是目前较常见的临床表现之一,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存质量。
近年来国内在针刺结合现代康复技术治疗脑卒中后偏瘫的研究日趋增多,疗效也得到肯定。
本研究采用针刺结合康复训练改善偏瘫肢体痉挛状态效果显著,现报告如下。
阴阳经穴对刺治疗脑卒中痉挛性瘫痪临床观察张宇佳;李美玉;魏旭;李淑彦;崔建美;刘欣【摘要】目的:比较阴阳经穴对刺与传统针刺治疗对脑卒中痉挛性瘫痪的疗效差异.方法:将60例脑卒中痉挛性瘫痪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观察组采用阴阳经穴对刺治疗;对照组采用传统针刺治疗.疗程结束后采用改良型Ashworth量表、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量表评价两组评分.结果:观察组肢体肌张力改善总有效率达93.3%,优于对照组的70.0%,两组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Fugl-Meyer评分结果均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评分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阴阳经穴对刺治疗能有效改善脑卒中后痉挛性瘫痪患者的肢体痉挛状态,提高生活质量.【期刊名称】《医学理论与实践》【年(卷),期】2018(031)001【总页数】3页(P39-41)【关键词】脑卒中;痉挛性瘫痪;阴阳经穴;对刺【作者】张宇佳;李美玉;魏旭;李淑彦;崔建美;刘欣【作者单位】华北理工大学中医学院,河北省唐山市 063210;华北理工大学中医学院,河北省唐山市 063210;华北理工大学中医学院,河北省唐山市 063210;石家庄市中医院;华北理工大学中医学院,河北省唐山市 063210;石家庄市中医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246脑卒中作为一种直接危害中老年人健康,严重威胁中老年人生存环境的脑血管疾病,其发病率也呈现出逐年提升的趋势,据最新数据统计,我国现有脑卒中患者7 500万人,每年新发病例约250万人[1]。
值得一提的是,伴随医疗手段的优化升级以及治疗理念的革新,脑卒中的致死率有明显下降,而其致残率未有明显改变,仍高居脑卒中存活患者70%以上[2]。
其中约90%的患者数周内会发生不同程度的肢体痉挛,形成痉挛性瘫痪,表现为肌肉痉挛、联合反应、异常姿势反射以及各种主动运动的控制和协调能力受损等,均对患者出院后的锻炼恢复和日常生活造成了不利影响,脑卒中痉挛性瘫痪常规治疗方案为药物治疗,常用药物有巴氯芬等抗痉挛药物、肉毒毒素多位点肌肉注射和康复训练治疗等,针刺作为一种传统的绿色疗法,以其易操作、高效、风险低、不良反应少等优势而广受推崇。
·30·山 西 中 医 2020年6月第36卷第6期 SHANXI J OF TCM Jun.2020 Vol .36 No .6经筋结点恢刺治疗中风后上肢痉挛性瘫痪疗效观察任 倜 王 鹏 苏 琳 佘丽娇 王佳薇 韩丽斌摘要:目的:观察经筋结点恢刺治疗中风后上肢痉挛性瘫痪的临床治疗效果。
方法:将75例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常规针刺组、恢刺常规穴位组和恢刺经筋结点组各25例,采用改良Ashworth痉挛量表、FMA (上肢部分) 、中医中风病诊断疗效评价法 (上肢部分) 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法 (上肢部分) ,观察并比较各组对偏瘫侧上肢的肌张力降低程度、运动功能的改善程度、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提高、中医中风病临床疗效和神经功能缺损的改善程度。
结果:各组治疗后各项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 ﹤0.05) ;且恢刺经筋结点组明显优于恢刺常规穴位组和常规针刺组 (均P ﹤0.05) ;常规针刺组总有效率为60.71%,恢刺常规穴位组总有效率为80.00%,恢刺经筋结点组总有效率为88.00%,各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 。
结论:恢刺经筋结点治疗中风后上肢痉挛性瘫痪的临床疗效优于常规针刺和恢刺常规穴位。
关键词:中风;上肢痉挛性瘫痪;经筋结点;恢刺中图分类号:R743.3,R245.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0-7156 (2020) 06-0030-03作者简介:任倜,男,硕士,中医师,浙江大学附属第二医院长兴院区 (长兴县人民医院) (长兴 313100) ;苏琳,浙江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王鹏、佘丽娇、王佳薇、韩丽斌,单位同第一作者。
通讯作者:王鹏,E-mail:****************相关研究表明[1],在我国脑卒中已成为严重威胁居民健康的重大社会问题,其发病率、患病率和死亡率高于全球平均水平。
治疗后仅1/3的患者完全无症状,约60%的患者遗留不同程度的神经功能障碍,给家庭和社会带来了沉重的经济负担[2]。
壮医经筋挑刺法治疗脑卒中偏瘫痉挛状态的效果王开龙;庞军;黄瑾明;唐宏亮;雷龙鸣;周宾宾;张冲;甘振宝【期刊名称】《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年(卷),期】2017(023)001【摘要】目的观察壮医经筋挑刺法对脑卒中后偏瘫肢体痉挛的疗效.方法 2014年1月至2015年12月,55例脑卒中后偏瘫痉挛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n=27)与对照组(n=28).两组均接受常规康复治疗及中医针刺治疗,治疗组加用壮医经筋挑刺疗法.治疗前及治疗4周后,采用改良Ashworth量表(MAS)、Barthel指数(BI)、简化Fugl-Meyer评定量表(FMA)进行评定.随访3个月,记录不良事件发生.结果两组治疗后MAS、BI、FMA评分均明显改善(t>3.32,P<0.01),治疗组优于对照组(t>2.286,P<0.05).随访期间未发现不良事件发生.结论配合壮医经筋挑刺法能更好缓解脑卒中后偏瘫患者的肌张力,改善其运动功能,提高生活自理能力.【总页数】3页(P89-91)【作者】王开龙;庞军;黄瑾明;唐宏亮;雷龙鸣;周宾宾;张冲;甘振宝【作者单位】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广西南宁市 530023;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广西南宁市 530023;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广西南宁市530023;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广西南宁市 530023;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广西南宁市 530023;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广西南宁市 530023;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广西南宁市 530023;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广西南宁市 53002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43.3【相关文献】1.壮医经筋挑刺法治疗中风偏瘫痉挛状态的临床研究 [J], 范江华;王开龙;周宾宾;黄永2.针刺联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偏瘫痉挛状态患者的临床效果 [J], 刘丹凤3.用壮医经筋挑刺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效果评估 [J], 韦广伍4.壮医经筋手法结合股四头肌锻炼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临床研究 [J], 袁经阳;周小华5.壮医经筋疗法配合复合手法、干扰电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观察 [J], 兰小春;李俊;蒋守念;陈小云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jL州c,xtJOURNALOFTRADITIONALC1-1INESEMEDICINE针刺治疗中风后肢体痉挛研究概况*★张文立1封丽华2贾小红3樊建平3(1.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上海201203;2.河北省石家庄第三医院石家庄050011;3.河北省邯郸市明仁中医院邯郸056001)关键词:针刺疗法;中风;肢体痉挛;综述中图分类号:R245文献标识码:A脑卒中是临床上具有高发病率、高致残率、高复发率、高死亡率特点的疾病,痉挛性偏瘫为脑卒中后恢复过程中的必然过程,其出现代表肢体肌力的恢复,若停留在此阶段,会影响患者进一步的功能恢复,甚至导致肢体挛缩,功能完全丧失。
针刺疗法作为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治疗中风偏瘫的重要方法,但研究针刺治疗中风后肢体痉挛的文献报道较少。
笔者根据近10年来文献,现将针刺治疗中风后肢体痉挛的疗效及机理综述如下:1临床研究针刺治疗中风后肢体痉挛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李氏…1等采用头针、电针、体针、结合运动疗法、作业疗法训练治疗脑卒中偏瘫,治疗后患者ADL评分,上EEr敏评分均显著提高。
陈氏【2]2等按脑卒中偏瘫阶段论治,痉挛期取患侧肩骨禺、手三里、外关、合谷、阴陵泉、三阴交,强刺激捻转手法,并在患侧曲泽处放血,每次3~5滴,每周3次,配合促进机体肌力、肌张力、躯体平衡恢复的功能训练,取得较好疗效。
陆氏【3j指出痉挛性偏瘫针刺治疗当以阴经穴为主,从阴引阳,从阳引阴。
并提出针刺治疗脑卒中应根据病情、病程、病位、病症等因人而异。
吕氏【3】等针刺三阴经穴位治疗脑卒中后痉挛性偏瘫60例。
取穴人中、极泉、曲泽、尺泽、大陵、阴廉、阴市、血海、三阴交、照海,运用平补平泻手法,以Ashworth法评分痉挛程度,结果上肢痉挛解除率65%,总有效率85%,下肢痉挛解除率63.3%,总有效率91.6%,与传统经穴对照组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意义(P<0.01)。
徐氏[4]等将脑卒中后痉挛性偏瘫40例随机分为透刺组、传统取穴组,透刺组取穴:肩骨禺透臂腈、曲池透少海、外关透内关、合谷透后溪、环跳透秩边、梁丘透血海、伏兔透髀关、阴陵泉透阳陵泉、三阴交・河北省科技厅科技攻关资助项目:0627102D-59透悬钟、太冲透涌泉。
恢刺配合运动针刺经筋结点治疗中风后下肢痉挛性瘫的临床观
察
目的:观察恢刺配合运动针刺经筋结点治疗中风后下肢痉挛性瘫的临床疗效,与传统针刺法进行比较,为临床治疗中风后肢体痉挛性瘫痪提供新的方法。
方法:将纳入课题研究的60例中风后下肢痉挛性瘫患者随机分成恢刺配合运动针刺组(治疗组)和传统针刺组(对照组),每组患者各有30例,每周针6次,周日休息一天,连续治疗4周。
观察患者的临床痉挛指数(CSI)、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日常生活能力评(ADL量表,Barthel指数)、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等指标,比较治疗组和对照组患者各项指标的改善程度;并且根据改良Ashworth量表判定临床疗效。
结果:(1)两组患者治疗前一般资料经统计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2)两组患者治疗前临床痉挛指数、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日常生活能力评分、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分别进行统计比较,无显著性差异
(P>0.05),具有可比性。
(3)两组患者临床痉挛指数、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日常生活能力评分、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治疗前后进行组内比较、组间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差异显著;(4)两组患者治疗后临床疗效比较,P<0.05,有统计学意义,差异显著。
结论:(1)两种方法均能改善中风后下肢痉挛患者的肢体痉挛程度、提高患者的肢体运动能力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改善患者的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且恢刺配合运动针刺组改善程度优于传统针刺组;(2)恢刺配合运动针刺组临床疗效优于传统针刺组,值得临床推广。
调神解痉针刺法治疗中风后上肢痉挛性瘫痪临床观察孙熙罡;张金喜;王晶;王秀娟;王立存;赵淑华;林翠茹【摘要】Objective To observe the clinical efficacy of Tiao Shen Jie Jing needling (regulating the mind and release spasm) in treating post-stroke upper-limb spastic palsy. Method Ninety patients with post-stroke upper-limb spastic palsy were randomized into an observation group and a control group, 45 cases each.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intervened by Tiao Shen Jie Jing needling, while the control group was given ordinary acupuncture. The Modified Ashworth Scale (MAS), short-form Fugl-Meyer Assessment (SFMA) and Barthel Index (BI) were evaluated and recorded prior to the treatment, after 2-week and 4-week treatment and 3 months later after the intervention; the serumγ-aminobutyric acid (GABA) was detected before and after the treatment. Result 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was 83.3%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versus 61.0% in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 efficacy of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superior to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 (P<0.05). The scores of each scale showed improvements after the treatment in both groups (P<0.05), and the improvements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more significant (P < 0.05). The follow-up showed continuing improvements in the scales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hich were superior to those in the control group (P<0.05); after the treatment, the content of GABA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 (P<0.05). Conclusion Tiao Shen Jie Jing needling can effectively ameliorate the upper-limb spasm,as well as themotor function of the upper extremities, improve the activities of daily living and maintain a long-term efficacy, better than ordinary acupuncture. The action mechanism is related to the regulation of GABA content in serum.%目的观察调神解痉针刺法治疗中风后上肢痉挛性瘫痪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0例中风后上肢痉挛性瘫痪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5例.观察组予调神解痉针刺法治疗,对照组予常规针刺治疗.观察记录治疗前、治疗2星期、治疗4星期和治疗后3个月改良Ashworth痉挛分级量表(MAS)、上肢运动功能简化Fugl-Meyer量表(SFMA)及日常生活能力Barthel指数评分,并于治疗前后测定患者血清γ-氨基丁酸(GABA)浓度水平.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3.3%,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1.0%,观察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各项评分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均有改善(P<0.05),且观察组的改善更明显(P<0.05).在随访时,观察组各项评分有持续改善,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后GABA浓度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调神解痉针刺法可有效改善患者上肢痉挛状态,改善上肢运动功能,提高日常生活能力,并能够保持远期疗效,优于常规取穴治疗,其作用机制与调节血清GABA水平相关.【期刊名称】《上海针灸杂志》【年(卷),期】2018(037)002【总页数】5页(P149-153)【关键词】中风后遗症;针刺;头针刺激区;调神解痉针刺法;偏瘫;上肢痉挛性瘫痪;γ-氨基丁酸【作者】孙熙罡;张金喜;王晶;王秀娟;王立存;赵淑华;林翠茹【作者单位】天津中医药大学,天津 300193;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天津300150;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天津 300150;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天津 300150;天津市中医药研究院附属医院,天津 300120;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天津 300150;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天津 300150;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天津 30015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246.6中风后痉挛性瘫痪是导致中风患者肢体运动障碍、生活能力减低的重要原因。
《电针经筋结点对中风后(痉挛期)上肢肌张力的影响》一、引言中风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其发病率和致残率均较高。
中风后,患者常常会出现上肢肌肉痉挛的现象,这是由于脑部受损导致神经传导功能异常,使得肌肉收缩不能得到有效的控制。
电针作为一种常用的中医治疗方法,已经在中风后痉挛期上肢肌张力的改善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本文将通过电针经筋结点对中风后(痉挛期)上肢肌张力的影响进行详细分析,以探究其治疗机理及效果。
二、电针经筋结点治疗方法电针治疗是通过将电极片贴在患者皮肤表面,然后施加电流刺激,以刺激经络和穴位,达到治疗目的的一种方法。
经筋结点是中医经络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是肌肉、筋膜等软组织中的敏感点,与经络相通,是气血运行的通道。
在电针治疗中,通过刺激经筋结点,可以调整气血运行,达到疏通经络、调和阴阳、止痛止挛的效果。
三、电针经筋结点对中风后(痉挛期)上肢肌张力的影响(一)作用机制电针治疗可以刺激上肢经筋结点,改善神经肌肉的兴奋性,缓解肌肉紧张状态,从而降低上肢肌张力。
此外,电针还可以刺激神经干和神经末梢,促进神经细胞的再生和修复,有助于恢复神经传导功能。
(二)临床效果多项研究表明,电针治疗可以显著降低中风后(痉挛期)上肢肌张力,改善患者上肢运动功能。
电针治疗不仅可以缓解肌肉紧张和疼痛,还可以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同时,电针治疗具有无创、无痛、无副作用等优点,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四、案例分析以某位中风后上肢痉挛患者为例,该患者经过电针治疗后,上肢肌张力明显降低,肌肉紧张和疼痛得到缓解。
在治疗过程中,医生通过刺激经筋结点,调整了患者的气血运行,促进了神经细胞的再生和修复。
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后,患者的上肢运动功能得到显著改善,生活质量得到提高。
五、结论电针经筋结点治疗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可以显著降低中风后(痉挛期)上肢肌张力,改善患者上肢运动功能。
其作用机制主要是通过刺激经筋结点,调整气血运行,促进神经细胞的再生和修复。
针刺三阴经治疗中风后痉挛性偏瘫60例分析【摘要】目的:对针刺三阴经治疗中风后痉挛性偏瘫的疗效进行分析和探讨。
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1月-2016年1月收治的60例疗中风后痉挛性偏瘫患者,按照随机数表法将患者平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患者接受针刺三阴经的治疗,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康复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效果。
结果:相较于对照组患者,观察组患者NDS评分更低,ADL、FCA评分更高,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此外,观察组患者上、下肢治疗总有效率分别为86.67%、93.33%,分别高于对照组患者的43.33%、46.67%,组间比较差异显著(P<0.05)。
结论:针刺三阴经治疗中风后痉挛性偏瘫疗效显著,是进一步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的重要途径,值得推广使用。
【关键词】针刺;三阴经;中风;痉挛性偏瘫;疗效弛缓性偏瘫移行是导致脑血管病后痉挛性偏瘫的主要原因,属于大脑休克恢复后的表现之一[1]。
痉挛发生时不仅可引起一系列异常运动模式,同时也可导致患者关节僵硬畸形,严重影响者偏瘫肢体功能的恢复[2]。
基于此,本研究选取了我院2015年1月-2016年1月收治的60例疗中风后痉挛性偏瘫患者,通过给予患者不同的治疗方法,分析比较了针刺三阴经的临床疗效。
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5年1月-2016年1月收治的60例疗中风后痉挛性偏瘫患者,按照随机数表法将患者平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30例,男20例,女10例,平均年龄(69.8±4.7)岁;对照组30例,男19例,女11例,平均年龄(70.4±5.0)岁。
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的比较上未见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观察组患者接受针刺三阴经的治疗:上肢取穴极泉、人中、尺泽、曲泽、大陵;下肢取穴阴市、阴廉、三阴交、血海、照海;采用平补平泻手法[3],1次/次,共留针30min,间隔5min 行针1次。
基于经筋理论应用针刺配合督灸治疗中风后痉挛性偏瘫验案孙小花;颜蕊;吴伊冰;孙秀萍
【期刊名称】《中国民间疗法》
【年(卷),期】2024(32)7
【摘要】该文通过分享典型病案介绍孙秀萍主任医师基于经筋理论采用针刺配合督灸治疗中风后痉挛性偏瘫的学术思想和临证经验。
孙秀萍主任医师认为,中风后痉挛性偏瘫的基本病机是经筋失养,病位在筋,治疗时从整体调理经筋入手,应用关刺法直达病所以揉筋解痉,联合督灸以平衡阴阳,两法协同作用,共奏通畅气血、濡养经筋、协调肢体之效。
【总页数】3页(P89-91)
【作者】孙小花;颜蕊;吴伊冰;孙秀萍
【作者单位】甘肃中医药大学;宁夏回族自治区中医医院暨中医研究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49
【相关文献】
1.针刺配合温灸督脉治疗中风后痉挛性偏瘫的临床效果观察
2.调任通督针刺法治疗缺血性中风后痉挛性偏瘫32例临床观察
3.针刺联合温灸督脉治疗中风后痉挛性偏瘫的疗效分析
4.针刺配合温灸督脉治疗中风后痉挛性偏瘫的临床观察
5.火针经筋点刺配合针刺治疗Megie综合征验案1则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针刺对中风痉挛性偏瘫研究进展针刺作为传统的治疗手段,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并且在临床上取得了一定的疗效。
针刺对中风痉挛性偏瘫的治疗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促进神经再生和功能恢复。
研究表明,针刺可以通过调节神经内分泌系统、改善局部微循环以及提高神经细胞的兴奋性等多种途径,促进受损神经的再生和修复,有助于恢复受损部位的功能。
2. 缓解肌肉痉挛和疼痛。
中风痉挛性偏瘫患者常常伴随有肌肉痉挛和疼痛的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针刺可以通过调节肌肉张力和缓解疼痛,改善患者的症状。
3. 恢复肌肉协调和平衡。
针刺可以通过刺激相应的穴位,调节神经肌肉系统,提高肌肉的协调性和平衡能力,有助于改善患者的步态和动作功能。
4. 提高患者的心理状态。
针刺在治疗中风痉挛性偏瘫的过程中,可以通过调节患者的身心状态,减轻焦虑和抑郁的情绪,提高患者对康复治疗的积极性,有利于提高治疗的效果。
1. 针刺在改善患者肌肉功能和生活质量方面的疗效。
李某某等(2017)进行的一项临床研究显示,针刺结合康复训练对中风痉挛性偏瘫患者的肌肉功能和生活质量均有显著改善,与单纯康复训练相比,针刺结合康复训练的疗效更佳。
以上临床研究表明,针刺对中风痉挛性偏瘫具有一定的治疗作用,可以改善患者的肌肉功能、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减轻肌肉痉挛和疼痛等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康复效果。
三、针刺治疗中风痉挛性偏瘫的注意事项针刺治疗中风痉挛性偏瘫虽然有着显著的疗效,但是在实际应用中还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1. 选择合适的穴位和方法。
针刺治疗中风痉挛性偏瘫需要选择恰当的穴位和方法,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和病情特点进行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2. 注意针刺的安全性。
针刺治疗需要注意消毒和无菌操作,避免交叉感染和并发症的发生。
3. 遵循专业医生的指导。
针刺治疗需要由专业医生进行操作,患者在接受治疗时需要严格遵循医生的指导和建议。
4. 结合其他治疗手段。
针刺治疗中风痉挛性偏瘫最好结合物理治疗、药物治疗和康复训练等多种手段,提高治疗的效果。
经筋刺法治疗中风偏瘫患者肢体痉挛状
态60例临床观察
(作者:___________单位: ___________邮编: ___________)
【摘要】【目的】观察经筋刺法治疗中风偏瘫患者肢体痉挛状态的疗效。
【方法】采用区组随机对照的方法,将60例中风偏瘫痉挛患者分为经筋刺法组(治疗组)和传统针刺组(对照组),每组各30例。
治疗3周后,以改良的Ashworth痉挛量表进行疗效评定。
【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00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5667%,2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提示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
【结论】经筋刺法治疗中风偏瘫患者肢体痉挛状态具有较好的疗效。
【关键词】中风/针灸疗法;肌痉挛状态/针灸效应;十二经筋在中风偏瘫的恢复过程中,痉挛是关系到恢复程度的核心问题,并直接影响着患者的活动能力及生存质量。
如何有效地抑制痉挛是目前临床工作的重点和难点。
笔者在临床上用经筋刺法治疗中风偏瘫肢体痉挛状态的患者,通过对治疗前后患者偏瘫痉挛肢体进行改良的Ashworth痉挛量表(MAS)计分,观察本法对肢体痉挛状态的临床疗效。
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诊断标准
(1)年龄在50岁以上;(2)按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协作组1996年制订的《中风病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试行)》中的中风病诊断标准[1];(3)头颅CT或磁共振成像(MRI)检查提示为出血性或缺血性脑血管疾病。
12纳入标准[2]
(1)生命体征平稳,意识清楚。
(2)Brunnstrom脑卒中分级为Ⅱ~Ⅳ级。
(3)改良的Ashworth量表(MAS)评定痉挛状态0级以上,其中0级(肌张力不增加,被动活动患侧肢体在整个范围内均无阻力)为肌张力正常,1级(肌张力稍增加,被动活动患侧肢体到终末端时有轻微的阻力)和1+级(肌张力稍增加,被动活动患侧肢体时在前1/2 ROM中有轻微的“卡住”感觉,后1/2ROM中有轻微的阻力)为轻度痉挛,2级(肌张力轻度增加,被动活动患侧肢体在大部分ROM内均有阻力,但仍可以活动)为中度痉挛,3级(肌张力中度增加,被动活动患侧肢体在整个ROM内均有阻力,活动比较困难)和4级(肌张力高度增加,患侧肢体僵硬,阻力很大,被动活动十分困难)为重度痉挛。
(4)遵循知情同意的原则。
13中医诊断和辨证分型
参照《中风病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试行)》[1]分为风痰阻络、肝阳上亢、气虚血瘀及阴虚风动4型。
14排除标准
既往有其他神经肌肉疾病影响运动功能者;合并有严重心、脑、
肺、肝、肾功能障碍者;有精神病史者;有严重认知功能障碍者;影像学检查未发现脑血管病者。
15一般资料
60例入选患者均为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针灸科住院患者。
在遵循严格的纳入标准基础上,按入院先后顺序,查随机数字表,随机分为经筋刺法组(治疗组)和传统针刺组(对照组),每组各30例。
2组一般资料如性别、年龄、病程、病情、病性、发病次数、中医证型及临床用药等方面,经统计学处理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见表1。
表12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16治疗方法
161治疗组采用经筋刺法治疗[3]。
主穴:在痉挛状态患侧上肢取肘关节,下肢取膝关节,于关节附近的肌腱两侧找压痛点,上肢以肱二头肌腱为主,下肢主要是以半膜肌腱、半腱肌腱、缝匠肌肌腱及股四头肌内侧头为主,以痛为腧。
经筋刺法:取穴后,选用华佗牌30号15寸不锈钢毫针刺入,直刺或斜刺进针,进针后,直达骨膜,大幅度捻转提插,得气后顺肌腱走向一前一后行透刺,并反复提插捻转,针感强度以病人能忍受、不引起关节挛缩为度。
行经筋刺法后,再采用辨证配穴。
配穴方法:风痰阻络取风池、丰隆、足三里、外关、阴陵泉;肝阳上亢取百会、太冲、行间、太溪、肝俞、肾俞;气虚血瘀取足三里、阴陵泉、三阴交、血海、合谷;阴虚风动取太溪、太冲、绝骨、风池、肾俞、肝俞。
配穴均取双侧,针法同对照组。
162对照组采用传统针刺法治疗。
主穴按《针灸学》(第5
版)中风病治疗所列穴位,上肢取肩髃、合谷、曲池、手三里、外关,下肢取髀关、伏兔、足三里、丰隆、解溪,均取患侧。
辨证配穴处方同治疗组。
针刺方法:穴位常规消毒后,选用华佗牌30号15寸不锈钢毫针刺入,得气后留针。
留针期间患侧穴位接G6805Ⅰ型电针仪(上海产),施以频率为50~100 Hz的密波刺激,强度以患者能耐受为度。
20 min后停止,取针。
以上治疗均为每天1次,连续治疗5 d后休息2 d, 5 d为1个疗程,共治疗3个疗程后进行疗效评价。
2组患者在治疗前后均进行有关量表的检测,所有病例在观察期间由本院食堂提供条件相近的膳食。
对本研究结果有干扰的药物,在病情允许的前提下,尽量停止使用。
17疗效评定标准
采用改良Ashworth痉挛量表进行评定,上肢以肘关节、下肢以膝关节为观测对象(肘、膝关节中1个关节出现等级改变作为疗效评定依据),采用评分表格进行4级评判[4]。
显效:Ashworth等级评分降低2级以上;有效:Ashworth评分降低2级;改善:Ashworth评分降低1级;无效:Ashworth评分不变或上升。
在治疗过程中,如患者因病情加重、恶化或晕针,或因其他不良反应情况发生而不能坚持治疗者,应将受试者中途退出的原因、病情等详细记录。
18统计学方法
所有临床指标数据均输入电脑,采用SPSS 110软件包进行数据的统计分析。
2结果
212组临床疗效比较
表2结果显示:总有效率治疗组为8000%,对照组为5667%,2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提示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
222组不同部位疗效比较
表3结果显示:2组膝关节和肘关节疗效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
但治疗组与对照组膝关节治疗后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
表22组临床疗效比较表32组不同部位疗效比较
3讨论
偏瘫痉挛属于中医“筋痹”范畴。
中医学早在《内经》就有类似记载,如“中风”“筋痹”等,并认为本病的发生是阴阳失调、筋失濡润所致,如《难经·二十九难》曰:“阴跷为病,阳缓而阴急,阳跷为病,阴缓而阳急”。
经筋刺法是在古代“十二经筋”理论的指导下,在《灵枢·官针》“恢刺”“关刺”治疗筋痹的基础上逐渐形成的,验之临床,疗效甚佳,具有舒筋活络、缓解拘挛(即“恢筋急”)的作用。
改良Ashworth痉挛量表(MAS) 是目前临床上常用的痉挛评定量表,该表将肌张力分为0~4级,使痉挛评定由定性转为定量。
评测中以患者关节被动运动中对阻力的主观感觉作为评定基础。
本研究表明,中风偏瘫痉挛患者经治疗后,患肢肘、膝关节痉挛程度的改善均有显著提高,其中治疗组在下肢膝关节痉挛程度改善方面优于对照组,而上肢肘关节改善同对照组疗效相仿。
经筋刺法治疗中风偏瘫痉挛状态的可能作用机制[4-6] :(1)通过针刺偏瘫侧抗痉挛肌肉(拮抗肌)局部穴位,通过本体感觉神经启动牵张反射引起相应的拮抗肌收缩,抑制痉挛侧亢进的肌张力增高,从而达到抑制痉挛的目的。
(2)通过针刺所产生的针刺信息,调控脊髓运动神经元活性、抑制肌紧张和肢体痉挛,使中风后处于异常活动状态的脊髓运动神经元具有抑制调节功能,减弱脊髓中枢对骨骼肌的下行性促通作用,从而起到降低肌紧张、缓解肢体痉挛的作用。
(3)通过脑的可塑性机制——大脑皮层的代偿性功能重组,即通过针刺刺激增加坏死边缘区的突触数目,从而增加神经传导,使残存的神经元发挥更大的作用,重建新的功能系统。
【参考文献】
[1]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协作组.中风病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试行)[S].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1996,19(1):55.
[2]王丽平,周炜,张树源.头体针治疗脑血管病后痉挛性瘫痪的疗效评价与研究[J].上海针灸杂志,2007,26(7):3.
[3]岳增辉,刘伍立.经筋论治脑卒中后痉挛状态[J].中医文献杂志,2001(2):20.
[4]赵敏,韩群英.针药结合康复训练治疗中风痉挛性偏瘫的临床研究[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2,8(6):57.
[5]陈玉华.恢刺、关刺治筋病[J].针刺研究,1993,18(1):
6.
[6]韦睛霏.脑卒中偏瘫痉挛中巴氯芬的应用[J].中国临床康复,2004,8(16):31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