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科学上册 骨骼、关节和肌肉教案 教科版
- 格式:doc
- 大小:40.00 KB
- 文档页数:2
?骨骼、关节和肌肉?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本课是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我们的身体?第二节的教学内容。
通过本课教学,要向学生介绍身体在不同运动过程中,骨骼、关节和肌肉所发挥的作用,让学生亲身体验并探究上肢运动时,骨骼、关节和肌肉是怎样协调运动的。
从而让学生知道骨骼与肌肉共同作用于运动的功能及它们之间在肢体运动上的协作,以帮助学生建立系统的、有联络的对待事物的方法,并为之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根底。
【学情分析】作为四年级的学生,这将是一个有趣而神秘的单元。
身体内部的各种活动和变化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个暗箱,学生可以感受到,但不能直接观察。
而当学生通过一系列的体验、模拟各局部器官功能的活动,发现身体在工作中的协调工作特点之后,又将会感受到人体那种精细、和谐之美。
【设计理念】本课教学通过插入细铁丝解决“橡皮泥蛇的直立〞问题引出本节课的第一局部学习内容“骨骼〞。
由浅入深的认知过程,遵循了以人为本的探究教学理念。
由“骨骼〞自然过渡到对“肌肉〞的认识的过程中,同样以发现探究为手段,让学生通过观察、体验找到答案。
最后,通过实际的体验比拟,认识“关节〞的作用,感知骨骼、关节和肌肉的协调配合的重要性。
【教学目的】科学概念:身体的肢体活动由骨骼、关节和肌肉共同完成,不同的运动形式,骨骼、关节和肌肉的组合构造也会有不同。
过程与方法:1、可以在观察的根底上,做出上肢构造形态的观察记录;2、查阅资料,理解有关上肢构造的知识,可以对照资料完善并纠正自己对人体构造的认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可以在独立考虑的根底上,与别人分享研究结果,愿意合作交流;2、可以正确对待观察、研究中不完善的结果,擅长在反复观察、研究中完善认识。
【教学重难点】重点:理解在运动中,骨骼、关节和肌肉的协调运动,及身体在做不同运动的过程中,骨骼、关节和肌肉所发挥的作用。
难点:用观察体验的方式理解骨骼、关节和肌肉在不同身体运动过程中的变化。
【教学准备】学生准备:大容量的可乐瓶或矿泉水瓶老师准备:橡皮泥、人体骨骼模型、手臂屈伸图、较硬的小板块、皮筋、便签【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课题。
《骨骼、关节和肌肉》教课方案【教材剖析】本课是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我们的身体》第二节的教课内容。
经过本课教课,要向学生介绍身体在不一样运动过程中,骨骼、关节和肌肉所发挥的作用,让学生亲自体验并研究上肢运动时,骨骼、关节和肌肉是如何协调运动的。
进而让学生知道骨骼与肌肉共同作用于运动的功能及它们之间在肢体运动上的协作,以帮助学生成立系统的、有联系的对待事物的方法,并为以后的学习打下优秀的基础。
【学情剖析】作为四年级的学生,这将是一个风趣而神奇的单元。
身体内部的各样活动和变化关于学生来说,是一个个暗箱,学生能够感觉到,但不可以直接察看。
而当学生经过一系列的体验、模拟各部分器官功能的活动,发现身体在工作中的协调工作特色以后,又将会感觉到人体那种精细、和睦之美。
【设计理念】本课教课经过插入细铁丝解决“橡皮泥蛇的直立” 问题引出本节课的第一部分学习内容“骨骼” 。
由浅入深的认知过程,按照了以人为本的研究教课理念。
由“骨骼”自然过渡到对“肌肉”的认识的过程中,相同以发现研究为手段,让学生经过察看、体验找到答案。
最后,经过实质的体验比较,认识“关节”的作用,感知骨骼、关节和肌肉的协分配合的重要性。
【教课目的】科学观点:身体的肢体活动由骨骼、关节和肌肉共同达成,不一样的运动形式,骨骼、关节和肌肉的组合构造也会有不一样。
过程与方法:1、能够在察看的基础上,做出上肢构造形态的察看记录;2、查阅资料,认识相关上肢构造的知识,能够比较资料完美并纠正自己对人体构造的认识。
感情态度与价值观:1、能够在独立思虑的基础上,与别人分享研究结果,愿意合作沟通;2、能够正确对待察看、研究中不完美的结果,擅长在频频察看、研究中完美认识。
【教课重难点】要点:认识在运动中,骨骼、关节和肌肉的协调运动,及身体在做不一样运动的过程中,骨骼、关节和肌肉所发挥的作用。
点:用察体的方式认识骨骼、关和肌肉在不一样身体运程中的化。
【教课准】学生准:大容量的可瓶或泉水瓶教准:橡皮泥、人体骨骼模型、手臂屈伸、硬的小板、皮筋、便【教课程】一、情境,入。
教科版科学四上4.2《骨骼、关节和肌肉》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骨骼、关节和肌肉》这一节内容是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的一部分。
这部分内容主要让学生了解骨骼、关节和肌肉的基本知识,明白它们在人体运动中的作用,以及如何保护骨骼和关节。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形象的插图和简单易懂的文字,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这些知识。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这一节内容时,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物知识,对人体的结构有了初步的了解。
但他们可能对骨骼、关节和肌肉的内部结构及其作用还不够清楚。
此外,学生可能对一些专业术语感到困惑,如“骨骼肌”、“关节囊”等。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骨骼、关节和肌肉的基本知识,理解它们在人体运动中的作用。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和实验,培养学生探究人体运动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生命、关注健康的价值观。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骨骼、关节和肌肉的基本知识,它们在人体运动中的作用。
2.难点:骨骼肌的结构特点,关节的构成及功能。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情境教学法、观察法、实验法和小组讨论法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动手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具:人体模型、骨骼模型、关节模型、肌肉模型。
2.学具:学生分组实验材料、观察卡片。
3.课件:多媒体课件。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有趣的动画,让学生了解骨骼、关节和肌肉在人体运动中的重要性。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我们需要骨骼、关节和肌肉来完成运动?2.呈现(10分钟)使用多媒体课件,介绍骨骼、关节和肌肉的基本知识。
展示各种骨骼、关节和肌肉的图片,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它们的结构。
同时,解释一些专业术语,如“骨骼肌”、“关节囊”等。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骨骼、关节和肌肉的模型,了解它们的特点和作用。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4.巩固(5分钟)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总结骨骼、关节和肌肉在人体运动中的作用。
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4.2《骨骼关节和肌肉》教案一. 教材分析《骨骼关节和肌肉》这一节内容,主要让学生了解骨骼、关节和肌肉三者的关系,以及它们在人体运动中的作用。
通过学习,学生能理解骨骼、关节和肌肉的构成,以及它们相互配合完成运动的过程。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物知识基础,对于人体结构有一定的了解。
但骨骼、关节和肌肉三者的关系,以及它们在运动中的作用可能还没有深入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通过生动的例子和生活场景,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骨骼、关节和肌肉的构成。
2.让学生理解骨骼、关节和肌肉三者在人体运动中的相互关系和作用。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考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骨骼、关节和肌肉的构成。
2.骨骼、关节和肌肉三者在人体运动中的相互关系和作用。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分析法、小组合作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六. 教学准备1.PPT课件2.骨骼、关节和肌肉的模型或图片3.相关的生活案例或视频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PPT展示一些运动场景,引导学生关注运动中骨骼、关节和肌肉的变化。
提问:“你们知道骨骼、关节和肌肉在运动中有什么作用吗?”2.呈现(10分钟)利用PPT课件,详细介绍骨骼、关节和肌肉的构成,以及它们在人体运动中的相互关系和作用。
可以结合模型或图片,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
3.操练(15分钟)分组进行实践活动,让学生模拟一些运动,观察和感受骨骼、关节和肌肉在运动中的配合。
可以设置一些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
4.巩固(5分钟)通过PPT或黑板,总结本节课的主要知识点,让学生再次回顾和巩固。
5.拓展(5分钟)分享一些关于骨骼、关节和肌肉的有趣知识,如不同运动对骨骼、关节和肌肉的影响,以及如何通过锻炼保护骨骼、关节和肌肉等。
6.小结(5分钟)让学生谈谈对本节课内容的理解和感受,以及他们在实践活动中的发现和收获。
教科版科学四上《骨骼关节和肌肉》标准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骨骼关节和肌肉》是教科版科学四上的一篇课文,主要讲述了骨骼、关节和肌肉的组成、功能和相互关系。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了解骨骼、关节和肌肉的基本知识,认识它们在人体运动中的重要作用。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理知识,对骨骼、关节和肌肉有一定的了解。
但在具体理解和运用方面,可能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等方式,深入理解骨骼、关节和肌肉的组成、功能和相互关系。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骨骼、关节和肌肉的组成、功能和相互关系,能正确识别骨骼、关节和肌肉的图形。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思考等方式,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引导学生关注人体生理,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骨骼、关节和肌肉的组成、功能和相互关系。
2.难点:骨骼、关节和肌肉在人体运动中的作用。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感受和学习骨骼、关节和肌肉的知识。
2.直观演示法:利用模型、图片等直观教具,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骨骼、关节和肌肉的组成和功能。
3.小组合作学习: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和探究,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骨骼、关节和肌肉的模型、图片等直观教具。
2.准备相关教学视频或动画,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骨骼、关节和肌肉的知识。
3.准备练习题,用于巩固所学知识。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问题导入,引导学生思考:“我们的身体是如何完成各种运动的?运动的背后有哪些奥秘?”进而引入本节课的主题《骨骼关节和肌肉》。
2.呈现(10分钟)通过展示骨骼、关节和肌肉的模型、图片等直观教具,让学生观察并描述它们的组成和特点。
同时,结合相关教学视频或动画,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骨骼、关节和肌肉的知识。
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4.2《骨骼关节和肌肉》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骨骼关节和肌肉》这一课主要让学生了解人体的骨骼、关节和肌肉的基本知识。
通过学习,学生能知道骨骼、关节和肌肉在运动中的作用,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和实例,引导学生认识各种骨骼、关节和肌肉,并了解它们的功能。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生物知识基础,对人体的结构有了初步的了解。
但他们对于骨骼、关节和肌肉的认知还比较模糊,需要通过具体的实例和图片来帮助他们理解和记忆。
此外,学生对于运动的原理和骨骼、关节、肌肉的关系还不太清楚,需要通过实践活动来加深理解。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骨骼、关节和肌肉的基本知识,知道它们在运动中的作用。
2.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和动手操作的能力。
3.引导学生关注人体结构,培养健康的生活习惯。
四. 教学重难点1.骨骼、关节和肌肉的名称和功能。
2.骨骼、关节和肌肉在运动中的关系。
五. 教学方法采用观察、思考、讨论、实践的方法进行教学。
通过观察图片和实例,让学生了解骨骼、关节和肌肉的基本知识;通过思考和讨论,让学生理解骨骼、关节和肌肉在运动中的作用;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骨骼、关节和肌肉的运动原理。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图片和实例,用于展示和讲解。
2.准备骨骼、关节和肌肉的模型或图片,用于观察和操作。
3.准备实践活动所需的材料和工具。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生物知识,如人体的结构、骨骼的名称等。
然后引入本课的主题,让学生了解骨骼、关节和肌肉的基本知识。
2.呈现(10分钟)展示骨骼、关节和肌肉的图片和实例,让学生观察并说出它们的名称。
通过讲解,让学生了解骨骼、关节和肌肉的功能和作用。
3.操练(15分钟)让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种骨骼、关节或肌肉进行观察和操作。
要求学生用语言描述它们的特点和功能,并与其他组进行交流。
4.巩固(5分钟)通过提问和讨论的方式,让学生回答骨骼、关节和肌肉在运动中的作用,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四年级科学上册《骨骼关节和肌肉》标准教案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骨骼关节和肌肉》标准教案教科版骨骼、关节和肌肉一、教学目标科学概念:身体的肢体活动由骨骼、关节和肌肉共同完成,不同的运动形式,骨骼、关节和肌肉的组合结构也会有不同。
过程与方法:1.能够在观察的基础上,解释肌肉变化引起的运动,并能够在不断完善认识的过程中,修正自己的想法。
2.能够将动态的身体活动过程分解为若干动作分别进行细致有目的的观察活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能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与他人分享研究结果,愿意合作交流,培养了学生的科学素养。
2.能够正确对待观察、研究中不完善的结果,善于在反复观察、研究中完善认识。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了解在运动中,骨骼、关节和肌肉的协调运动及身体在做不同运动的过程中,骨骼、关节和肌肉所发挥的作用。
难点:对肌肉变化引起运动的解释。
三、教学准备: 1、2 号纸每人一份三、教学设计一、新课导入:(提出问题) (一)探究、体验骨骼的作用 T:我们平时吃鱼的时候一不小心就会被卡到,你知道卡在我们喉咙中的是鱼的什么吗? ------鱼的骨头在鱼的身体里面我们能够找到骨头,那么在我们的身体里面也有骨头吗?------有你知道骨头的哪些知识?或者你想了解骨头的哪些方面?你知道我们人的身体里面总共有多少块骨头吗?------206 块 (当这些骨头有机地组合在一起的时候就组成了骨骼。
) T:随着科技的进步我们可以通过 _ 光片来看见骨骼(出示人体骨骼图)。
T:请同学们观察一下,你发现骨骼还有什么特点?” S: 交流讨论。
------骨骼是一节一节的。
------骨骼有的地方是空的。
------骨头很硬。
T:同学们想想看,假如我们人类没有骨头会是怎么样呢? S:人就会变成一摊肉团,也就没有身高了。
T:说明我们的骨头有什么作用?------支撑 T:没有骨头还会怎么样呢?我们一起来看看。
(具体讲人的头骨、胸腔) A、同学们这是头骨,想想我们的头骨里有什么?(大脑)大脑是一种很嫩、很软的物质,跟我们食用过的豆腐脑很相似。
教科版小学四年级科学上册《骨骼关节和肌肉》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教学目标:科学概念身体的肢体活动由骨骼、关节和肌肉共同完成,不同的运动形式,骨骼、关节和肌肉的组合结构也会有不同。
过程与方法1.能够在观察的基础上,解释肌肉变化引起的运动,并能够在不断完善认识的过程中,修正自己的想法。
2.能够将动态的身体活动过程分解为若干动作分别进行细致有目的的观察活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能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与他人分享研究结果,愿意合作交流,培养了学生的科学素养。
2.能够正确对待观察、研究中不完善的结果,善于在反复观察、研究中完善认识。
教学重点:了解在运动中,骨骼、关节和肌肉的协调运动及身体在做不同运动的过程中,骨骼、关节和肌肉所发挥的作用。
教学难点:对肌肉变化引起运动的解释教学资源:多媒体课件、配套实验用具。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准备:教师准备课件、人体基本结构图、骨骼模型、砂瓶、自制上臂骨头模型等。
教学过程:一、游戏导入,揭示课题。
1、大家做过广播体操吗?现在放一节广播体操,我们一起来做一做,放松放松,好不好。
音乐放《小学生广播体操》,师生一起做一两节。
2、同学们,在我们刚刚完成的这个体操动作中,我们的身体哪些部位动起来了?”生自由回答3、提问:大家摸摸自己的胳膊,说说你都摸到了什么?学生回答,适时板书:(骨头、关节、肌肉)4、揭示课题:骨头、关节、肌肉,在刚才的体操当中,这三者都参与了运动。
今天这节科学课我们就来探究骨头、关节、肌肉有些什么作用以及这三者在身体肢体活动当中又是怎样相互协调运动的。
(设计意图:通过做熟悉的广播操这一项运动,让学生放松课堂上紧张的气氛,能更加有效的激发起学生学习探究的欲望,为有效问题的产生创设良好的铺垫,同时让学生体会到科学就来自生活。
)二、合作探究有效体验(一)探究骨骼的作用1、提问:谁能根据你的经验说一说关于骨头你都知道些什么?生利用原有的知识说说自己的认识。
小结:在我们人的身体里有206块骨头,(师板书:206块)当这些骨头有机地组合在一起的时候就组成了骨骼。
骨骼、关节和肌肉一、教学目标学习目标1.身体的肢体活动由骨骼、关节和肌肉共同完成,不同的运动形式,骨骼、关节和肌肉的组合结构也会有不同。
过程与方法1.能够在观察的基础上,做出上肢结构形态的观察记录,并能够在不断完善认识的过程中,有意识的对自己的观察记录进行补充完善。
2.能查阅资料,了解有关上肢结构的知识,能够对照资料完善并纠正自己对人体结构的认识。
3.能够将动态的身体活动过程分解为若干动作分别进行细致有目的的观察活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能够在独立思考得基础上,与他人分享研究结果,愿意合作交流。
2.能够正确对待观察、研究中不完善的结果,善于在反复观察、研究中完善认识。
二、学情分析小学科学课程作为科学启蒙课程,其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而对于小学生来说,培养科学素养的最好的方法就是从其身边熟悉的事物入手,激发其好奇心,培养起自主探究的能力。
《骨骼、关节和肌肉》是教科版四年科学上册第四单元中的第二课内容。
在本课之前学生已经学过了《身体结构》,并能用系统科学的眼光看待人体结构,认识到人体的各种生命活动都是不同部分之间相互联系共同协作的结果。
在本课探究过程中,学生不但能够了解骨骼对身体的支撑与保护功能、肌肉的运动功能以及关节的连接功能,而且还会在不同运动的过程中,体验到骨骼、关节和肌肉是相互协调共同完成动作的,同时可将生活中常见的一些物体与我们的骨骼、关节和肌肉做类比,理解其实如何工作的。
三、教学重难点分析及解决措施教学重点:了解在运动中,骨骼、关节和肌肉的协调运动,及身体在做不同运动的过程中,骨骼、关节和肌肉所发挥的作用。
教学难点:用观察记录的方式记录下每一段学习中对研究议题的想法与思考过程。
四、教学设计课前检测(一)填空1.从外形上看,人的身体一般可以分为()()()()四部分组成。
2身体能够做很多工作,工作时总是由多个部位()()3.人体的外部特点可以直接观察,内部特点可以借助一些工具,也可以用()()()()的方法感觉。
教科版科学四上4.2《骨骼、关节和肌肉》教案一. 教材分析《骨骼、关节和肌肉》这一节内容是小学科学四年级教科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了解到人体骨骼、关节和肌肉的基本知识,认识它们在人体运动中的相互配合关系。
教材以生动的插图和实例,引导学生探究人体运动的科学原理,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实践能力。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思考能力,对于生活中的一些简单运动现象有一定的了解。
但他们对骨骼、关节和肌肉的内在联系以及其在运动中的协作关系的认识尚不深刻。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他们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深入了解人体运动的科学原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骨骼、关节和肌肉的基本知识,认识它们在人体运动中的相互配合关系。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探究人体运动的科学原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科学的热爱,增强对人体运动的关注,提高健康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骨骼、关节和肌肉的基本知识,人体运动中的相互配合关系。
2.难点:骨骼、关节和肌肉在运动中的协作原理。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观察、实验、讨论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思考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有关骨骼、关节和肌肉的图片、模型等教学资源。
2.准备实验器材,如骨骼模型、关节模型等。
3.准备PPT课件,展示相关知识点和实例。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一张生动的运动员比赛图片,引导学生关注人体运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问:“你们知道运动员是如何取得好成绩的吗?他们身上的哪些部位发挥了重要作用?”2.呈现(10分钟)呈现骨骼、关节和肌肉的基本知识,引导学生了解它们在人体运动中的相互配合关系。
使用PPT课件展示相关知识点,并结合图片、模型等教学资源,让学生直观地认识到骨骼、关节和肌肉的结构和功能。
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4.2《骨骼、关节和肌肉》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骨骼、关节和肌肉》这一课是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的一部分,主要介绍了骨骼、关节和肌肉的结构和功能。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了解到骨骼和关节的基本组成,以及肌肉如何通过收缩和舒张来产生运动。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和实例,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这些概念。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物知识基础,对于人体的结构和功能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他们对于骨骼、关节和肌肉的详细功能和工作原理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通过生动的实例和直观的演示,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这些概念。
三.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学生能够理解骨骼、关节和肌肉的基本结构和功能。
2.能力目标: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究骨骼、关节和肌肉的工作原理。
3.情感目标:学生能够培养对人体生理结构的兴趣和好奇心。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骨骼、关节和肌肉的基本结构和功能。
2.难点:骨骼、关节和肌肉的工作原理。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讲解和演示,向学生传授骨骼、关节和肌肉的基本知识和原理。
2.观察法:学生通过观察骨骼、关节和肌肉的模型或图片,加深对它们结构的理解。
3.实验法: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探究骨骼、关节和肌肉的工作原理。
4.讨论法: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观察和实验结果,互相学习和交流。
六. 教学准备1.教具:骨骼、关节和肌肉的模型或图片,实验器材。
2.材料:学生实验手册,小组讨论记录表。
3.课件:相关的图片、视频和动画。
七.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向学生提出问题,引发他们对骨骼、关节和肌肉的思考。
例如:“你们知道人体是如何运动的吗?”,“骨骼、关节和肌肉之间有什么关系?”等。
然后,教师可以通过展示一些生动的图片或实例,引入本节课的主题。
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讲解和演示,向学生介绍骨骼、关节和肌肉的基本结构和功能。
可以使用模型或图片,以及相关的动画或视频,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这些概念。
教科版科学四上《骨骼关节和肌肉》word教案1、科学概念:躯体的肢体运动由骨骼、关节和肌肉共同完成。
2、过程和方法:在观看的基础上,做观看记录,并能够在不断完善认知的过程中,逐步的对自己的观看记录进行补充完善;查阅相关资料,了解有关骨骼的知识,能够对比资料完善并纠正自己对人体的认识。
3、情感、态度、价值观:正确对待观看,情愿和他人合作交流,分享彼此的研究结果教学重点:了解在运动中,骨骼、关节和肌肉的和谐运动,及躯体在做不同运动的过程中,骨骼、关节和肌肉所发挥的作用。
教学难点:用观看记录的方式记录关节骨骼肌肉的运动变化。
教学流程:一.复习导入:1.躯体的外部结构2.躯体的内部结构3.同学们,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还明白我们的躯体能够做专门多工作,而且工作时总是有专门多个部位同时参与的,共同完成的。
现在就同学们的起立和坐下来说,人体上有哪些组织参与了呢?(生:。
)4.那么这些里面都有什么在起支撑作用呢?(生:骨骼)出示骨骼图5.总结6.难道仅仅有骨骼我们就能运动吗?还需要哪些组织与骨骼协同工作呢?7.接下来,先请同学们认真认真观看这幅图,摸索这只手有哪些结构组成?(学生回答,教师略微介绍关节)8.引出课题:今天这节课,老师就和同学们一起来探究人体中有关骨骼关节和肌肉的隐秘。
二.观看上肢的运动:出示探究活动的要求(课件):(1)用左手拿起放在桌面上的小重物,慢慢地移到胸前,体会左上肢有什么变化,是如何样运动的?(2)反复做这一运动,用右手触摸手臂的不同位置,感受骨骼、关节和肌肉是如何样运动和变化的?(3)观看时,能够分别观看手和胳膊的运动。
(4)小组同学在传递小重物时轻拿轻放,幸免形成噪音,阻碍其他同学观看。
(开始操作)三.记录我们的观看:现在请各小组再次合作完成观看记录表,用“→”和文字说明关节的运动方向,骨骼和肌肉的变化。
待会儿老师请几位同学上来汇报小他们的成果。
学生记录交流成果师小结:在举起重物时,我们会发觉手臂上的肌肉变硬,牵引着附在它上面的骨骼绕着关节运动。
《骨骼、关节和肌肉》教学设计及反思一、教材分析本节课是教科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科学课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我们的身体》第二节的教学内容。
通过本课教学,要向学生介绍身体在不同运动的过程中,骨骼、关节和肌肉所发挥的作用,让学生亲身体验并探究上肢运动时,骨骼、关节和肌肉是怎样协调动作的。
从而让学生知道骨骼与肌肉共同作用于运动的功能及它们之间在肢体运动上的协作,以帮助学生建立系统的、有联系的看待事物的方式,并为后续内容的教学打下良好基础。
二、学情分析学生在生活实践中已对骨骼、关节和肌肉及相互协作有了初步的认识,但不能准确、系统的形容或描述在运动过程中骨骼、关节和肌肉是如何共同作用而产生动作的,也没有形成系统的、有联系的看待事物的方式。
通过本课的教学和学生的亲身体验、探究,让学生知道骨骼与肌肉共同作用于运动的功能及它们之间在肢体运动上的协作,建立以系统来划分身体结构的知识体系。
三、设计原则本课教学以学生的探究为主线,让学生通过亲身体验和观察获得新知,在内容的难点和学生探究中教师适当引领、点拨。
四、教学目标1、形成科学概念身体的肢体运动由骨骼、关节和肌肉共同完成,不同的运动形式,骨骼、关节和肌肉的组合结构会有所不同。
2、过程和方法(1)、在观察的基础上,做观察记录,并能够在不断完善认知的过程中,逐步的对自己的观察记录进行补充完善。
(2)、查阅相关资料,了解有关上肢结构的知识,能够对照资料完善并纠正自己对人体的认识。
3、情感、态度、价值观(1)、愿意和他人合作交流,分享彼此的研究结果。
(2)、正确对待观察,研究中遇到不完善的结果,要善于在反复观察,研究中完善认识。
五、教学准备1、教具:有关课节内容的演示文稿一份或人体骨骼模型一件2、学具:小哑铃或其它重物(每组一个)记录纸(每生一张)六、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导入新科活动:找一找让学生在自己的生活经验基础上,找一找自己的骨骼,关节和肌肉,并说一说自己对这些人体组织认识。
《骨骼、关节和肌肉》教案10篇《骨骼、关节和肌肉》教案10篇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骨骼、关节和肌肉》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骨骼、关节和肌肉》教案1一、教学目标1、在观察的基础上,能做好观察记录,在交流的过程中能不断完善认识,有意识地对自己的观察记录进行修改和补充。
2、知道身体的肢体运动由骨骼、关节和肌肉共同完成,不同的运动形式会涉及不同的骨骼、关节和肌肉。
3、了解骨骼、关节和肌肉的结构特点在生活中的应用4、课后查阅资料,了解更多的有关骨骼、关节和肌肉的知识,并体验与人分享研究结果的快乐。
二、教学准备1、哑铃12个、记录表12份、骨骼模型、录音机、合叶、挖土机、起重机三、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刚才同学们能这么轻松自如地站起来又坐下去,你觉得这可能与我们身体的哪些组织有关系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究人体中有关骨骼、关节和肌肉的秘密。
(随学生的回答揭示课题) (二)、了解身体中骨骼的作用1、请同学找一找自己身体中的骨骼、关节和肌肉。
2、试试看关节有什么作用?3、肌肉把骨骼包住了,你想不想看看我们人体中骨骼长得怎么样呢?4、这是我们人体的骨骼模型,看了之后,你想说些什么?5、你觉得骨骼会起到什么作用呢?6、有了骨骼,我们就能运动吗?还需要哪些组织与骨骼协调工作呢?(三)、观察上肢运动骨骼、关节和肌肉是怎样相互协调,一起运动的呢?1、请同学们看老师演示动作:右手拿起放在桌上的哑铃,慢慢地移到胸前,反复三次。
2、学生观察后讨论:如果请你来做这一运动你觉得应该注意什么?3、我们应该怎样观察这一运动中骨骼、关节和肌肉的变化?4、除了同学们所说的,老师也有几点建议:⑴、把袖子卷起来,人人参与,反复做几次。
⑵、先观察运动前上肢的骨骼、关节和肌肉。
⑶、再仔细观察和用手摸一摸运动中的骨骼、关节和肌肉的变化。
骨骼、关节和肌肉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身体的肢体活动由骨骼、关节和肌肉共同完成,不同的运动形式,骨骼、关节和肌肉的组合结构也会有不同。
过程与方法:
1.能够在观察的基础上,做出上肢结构形态的观察记录,并能够在不断完善认识的过程中,
有意识的对自己的观察记录进行补充完善。
2.能查阅资料,了解有关上肢结构的知识,能够对照资料完善并纠正自己对人体结构的认
识。
3.能够将动态的身体活动过程分解为若干动作分别进行细致有目的的观察活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能够在独立思考得基础上,与他人分享研究结果,愿意合作交流。
2.能够正确对待观察、研究中不完善的结果,善于在反复观察、研究中完善认识。
【教学重点】
了解在运动中,骨骼、关节和肌肉的协调运动,及身体在做不同运动的过程中,骨骼、关节和肌肉所发挥的作用。
【教学难点】
用观察记录的方式记录下每一段学习中对研究议题的想法与思考过程。
【教学准备】
人体基本结构图、骨骼模型等。
【教学过程】
一、引入:
我们的的里有一个支架,这就是骨骼。
骨骼支撑着我们的身体,保护着我们的内脏器官,使我们能进行各种各样的活动。
骨骼能独立运动吗?有哪些组织与骨骼协调工作呢?
二、观察上肢的运动
1.拿重物:学生体验一侧手臂完成拿起哑铃动作。
感受肌肉在运动中的变化和作用;
尝试使用不同的观察方法来了解运动中骨骼、关节和肌肉的协调运动。
能感受到拿起、放下时都在用力、肌肉变化不同。
观察方法及观察目的
分解观察上肢运动,降低观察难度。
借助对上肢活动的感受,了解骨骼关节与肌肉的关系。
2.记录我们的观察
用图文记录观察所得,强调将学生观察到的事实、体验到的感受,通过图画、文字真实的表现出来。
交流
与相关资料比对(完善自己的认识)
(是重要的学习方法)
通过观察记录,学生把自己对于上肢骨骼、关节和肌肉在活动中的关系,直观表现出来。
3.观察与骨骼、关节和肌肉相似的物体
对骨骼、肌肉、关节认识的拓展,利用现代机械上的类似构造,直观地表现三者的功能特点。
经常参加体育锻炼能使我们的骨骼粗壮、肌肉发达、关节更加灵活。
再次明确三者关系,并上升到健康生活的高度。
三、课的延伸。
参加体育锻炼和我们的骨骼、肌肉、关节的关系。
四、作业
附板书设计:
骨骼、关节和肌肉
骨骼
关节
肌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