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陵答苏武书
- 格式:doc
- 大小:43.50 KB
- 文档页数:6
汉室兴,武威震,北狄服,西域通。
陵以罪废,流落匈奴,辱身事贼,不忠不义。
武以忠贞,坚守汉节,不屈不挠,义声传于华夏。
武书至,陵读之,悲从中来,感怀不已。
遂作书以答,以抒胸臆。
臣陵顿首顿首,伏惟殿下清扬之姿,忠义之心,日月可鉴。
昔日与君共事汉室,同心同德,岂料命途多舛,使我身陷囹圄,辱及家门。
然君之忠贞,历尽艰辛,犹不改其志,实乃大丈夫之楷模也。
忆昔我等俱为汉室之臣,矢志报国,血战沙场。
君以壮志凌云,屡建奇功;我以武勇出众,威震四方。
不料,匈奴之兵,乘我之虚,一战而败,我等被困匈奴,身陷囹圄。
虽身处异域,然我等忠心耿耿,未尝一日忘怀汉室。
君之坚守,犹如松柏之耐寒,使我等心生敬佩。
殿下,吾知汝问陵为何降匈奴,辱没家门。
实则,陵以罪废,无颜见江东父老,无奈之下,方降匈奴。
然降匈奴非我所愿,实乃形势所迫。
匈奴单于,凶残狡诈,陵若不降,必遭杀戮。
吾思之再三,无奈之下,方降匈奴,以求自保。
降后,吾虽辱身事贼,然心系汉室,未曾一日忘怀。
今得殿下之书,感怀不已,实乃天赐良机,使我得以表白心迹。
吾闻之,忠臣义士,宁为玉碎,不为瓦全。
君虽身处绝境,犹坚守汉节,令人敬佩。
吾虽降匈奴,然心中汉室,未曾改变。
匈奴单于,虽封吾为王,然吾心向汉,未曾一日忘怀。
今日得与殿下通信,实乃三生有幸。
愿殿下勿以陵为耻,愿汉室昌盛,四海升平。
吾思及君之坚守,不禁泪如雨下。
想当年,我等并肩作战,何其英勇。
今吾虽身陷囹圄,然心中汉室,未曾改变。
吾愿为汉室,再献余力,虽死无悔。
殿下,愿君珍重,待我等有朝一日,定当携手归汉,共创辉煌。
吾在此,遥祝殿下身体健康,万事如意。
愿汉室昌盛,天下太平。
吾虽身陷囹圄,然心系汉室,忠心不改。
愿殿下勿以陵为耻,陵在此,衷心感激。
李陵顿首顿首,谨启。
译文:臣李陵叩首再叩首,敬想殿下您那清高的气质,忠诚义气的胸怀,如同日月一般明亮。
往昔我与殿下共同效力于汉室,同心同德,岂料命运多舛,使我身陷囹圄,辱及家门。
然而殿下您那忠诚坚定,历经艰辛,未曾改变志向,实在是真大丈夫的楷模。
李陵《答苏武书》“子卿足下”文言文阅读理解及译文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各题。
答苏武书李陵子卿足下..:自从初降,以至今日,身之贫困,独坐愁苦。
与子别后,益复无聊。
上念老母,临年被戮;妻子无辜,并为鲸鲵。
身负国恩,为世所悲,子归受荣,我留受辱,命也何如!身出礼义之乡,而入无知之俗,违弃君亲之恩,长为蛮夷..之族,..之域,伤已!令先君之嗣,更成戎狄又自悲矣!功大罪小,不蒙明察,孤负陵心区区之意。
每一念至,忽然忘生。
陵不难刺心以自明,刎颈以见志,顾国家于我已矣,杀身无益,适足增羞,故每攘臂忍辱,辄复苟活。
嗟乎,子卿!昔先帝..授陵步卒五千,出征绝域,五将失道,陵独遇战。
而裹万里之粮,帅徒步之师,出天汉之外,入强胡之城,以五千之众,对十万之军,策疲乏之兵,当新羁之马。
然犹斩将搴旗追奔逐北灭迹扫尘斩其枭帅使三军之士视死如归。
陵也不才,希当大任,意谓此时,功难堪矣。
匈奴既败,举国兴师,更练精兵,强逾十万,单于临阵,亲自合围。
客主之形,既不相如;步马之势,又甚悬绝。
疲兵再战,一以当千,然犹扶乘创痛,决命争首。
死伤积野,余不满百,而皆扶病,不任干戈。
然陵振臂一呼,创病皆起,举刃指虏,胡马奔走;兵尽矢穷,人无尺铁,犹复徒首奋呼,争为先登。
当此时也,天地为陵震怒,战士为陵饮血。
单于谓陵不可复得,便欲引还,而贼臣教之,遂使复战,故陵不免耳。
昔高皇帝以三十万众,困于平城。
当此之时,猛将如云,谋臣如雨,然犹七日不食,仅乃得免。
况当陵者,岂易为力战?而执事者...云云,苟怨陵以不死。
然陵不死,罪也。
子卿视陵,岂偷生之士而惜死之人哉?宁有背君亲、捐妻子,而反为利者乎?然陵不死,有所为也。
故欲如前书之言,报恩于国主耳。
诚以虚死不如立节,灭名不如报德也。
昔范蠡不殉会稽之耻,曹沫不死三败之辱,卒复句践之仇,报鲁国之羞。
区区之心,窃慕此耳。
何图志未立而怨已成,计未从而骨肉受刑。
此陵所以仰天椎心而泣血也!(有删改)8.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然犹斩将搴旗/追奔逐/北灭迹扫尘/斩其枭/帅使三军之士/视死如归B.然犹斩将/搴旗追奔逐北/灭迹扫尘/斩其枭帅/使三军之士视死如归C.然犹斩将搴旗/追奔逐北/灭迹扫尘/斩其枭帅/使三军之士视死如归D.然犹斩将/搴旗追奔逐/北灭迹扫尘/斩其枭/帅使三军之土/视死如归9.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足下:常用于长辈对晚辈或同辈之间的敬称。
《李陵答苏武书》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这封信的主旨是为自己的投降行为解脱。
信中战斗场面写得极有声色,显然是要说明,当时因为双方兵力悬殊,己方将帅的不顾大局,武帝处置(诛陵全家)失当,所以,自己投降完全是出于不得已,进而使读者产生同情;此外,屡用强烈对比,如身处异域而怀念故土,以寡兵深入众敌而浴血奋战,苏武持节荣归而自己居人篱下,确实产生了强烈的艺术效果。
这篇文章,学者多认为系后人伪作。
但《文选》中收入,当系选自《李陵集》中,故其写作时间最迟不应晚于汉代。
子卿足下:您辛勤地宣扬美德,在太平盛世当官,美名流传于四方,真是值得庆幸啊!我流落在远方异国,这是前人所感悲痛的。
遥望南方,怀念故人,怎能不满含深情?以前承蒙您不弃,从远处赐给我回音,殷勤地安慰、教诲,超过了骨肉之情。
我虽然愚钝,又怎能不感慨万端?我从投降以来,身处艰难困境,一人独坐,愁闷苦恼。
整天看不见别的,只见到些异族之人。
我戴不惯皮袖套,住不惯毡幕,也只能靠它们来抵御风雨;吃不惯腥羶的肉,喝不惯乳浆,也只能用它们来充饥解渴。
眼看四周,有谁能一起谈笑欢乐呢?胡地结着厚厚的坚冰,边塞上的土被冻得裂开,只听见悲惨凄凉的风声。
深秋九月,塞外草木凋零,夜晚不能入睡,侧耳倾听,胡笳声此起彼伏,牧马悲哀地嘶叫,乐曲声和嘶鸣声相混,在边塞的四面响起。
清晨坐起来听着这些声音,不知不觉地流下泪水。
唉,子卿,我难道是铁石心肠,能不悲伤?同您分别以后,更加无聊。
上念老母,在垂暮之年还被杀戮;妻子、儿女们是无罪的,也一起惨遭杀害。
我自己辜负了国家之恩,被世人所悲怜。
您回国后享受荣誉,我留此地蒙受羞辱。
这是命中注定,有什么办法?我出身于讲究礼义的国家,却进入对礼义茫然无知的社会。
背弃了国君和双亲的恩德,终身居住在蛮夷的区域,真是伤心极了!让先父的后代,变成了戎狄的族人,自己怎能不感到悲痛。
我在与匈奴作战中功大罪小,却没有受到公正的评价,辜负了我微小的诚意,每当想到这里,恍惚之中仿佛失去了对生存的留恋。
《李陵答苏武书》【注释】〔1〕子卿:苏武字。
足下:古代用以称上级或同辈的敬词,周、秦时多以之称君主,后世则多用于同辈之间。
〔2〕令德:美德。
令,美。
〔3〕策名:臣子的姓名书写在国君的简策上。
这里指做官。
《左传·僖公二十三年》:“策名委质。
”清时:政治清明的时世。
此处指昭帝在位之际。
〔4〕荣问:好名声。
问通“闻”。
休畅:吉祥顺利。
休:美。
畅:通。
〔5〕幸甚:这里表示为对方的处境顺利而高兴。
〔6〕异国:此指匈奴。
〔7〕风:此处指怀念对象的风采。
〔8〕依依:恋恋不舍之状。
〔9〕辱:承蒙,书信中常用的谦词。
〔10〕敏:聪慧。
〔11〕然:此处作动词“慨”的词尾。
〔12〕异类:古代对少数民族的贬称。
此处指匈奴。
〔13〕韦韝(gōu沟):皮革制的长袖套,用以束衣袖,以便射箭或其他操作。
毳(cuì脆)幕:毛毡制成的帐篷。
〔14〕膻(shān山)肉:带有腥臭气味的羊肉。
酪(lào涝)浆:牲畜的乳浆。
〔15〕玄冰:黑色的冰。
形容冰结得厚实,极言天气寒冷。
〔16〕胡笳:古代我国北方民族的管乐,其音悲凉。
此处指胡笳吹奏的音乐。
〔17〕嗟(juē撅)乎:叹词。
〔18〕独:反诘副词,有难道的意思。
〔19〕临年:达到一定的年龄。
此处指已至暮年。
〔20〕鲸鲵(qíngní情泥):鲸鱼雄曰鲸,雌曰鲵。
原指凶恶之人,《左传·宣公十二年》:“古者明王伐不敬,取其鲸鲵而封之,以为大戮。
”此处借指被牵连诛戮的人。
〔21〕先君:对自己已故父亲的尊称,此处指李当户。
当户早亡,李陵为其遗腹子。
嗣:后代,子孙。
〔22〕戎(róng荣)狄:古代对少数民族的贬称,与前面“蛮夷”均指匈奴。
〔23〕蒙:受到。
明察:指切实公正的了解。
〔24〕孤负:亏负。
后世多写作“辜负”。
区区:小,少。
此处作诚恳解。
〔25〕刺心:自刺心脏,意指自杀。
〔26〕已矣:表绝望之辞。
〔27〕攘(ráng瓤)臂:捋起袖口,露出手臂,是准备劳作或搏斗的动作。
高考文言文阅读模拟训练:《李陵答苏武书》(附答案解析与译文)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匈奴既败,举国兴师,更练精兵,强逾十万。
单于临阵,亲自合围。
客主之形,既不相如;步马之势,又甚悬绝。
疲兵再战,一以当千,然犹扶乘创痛,决命争首,死伤积野。
余不满百,而皆扶病,不任干戈。
然陵振臂一呼,创病皆起,举刃指虏,胡马奔走;兵尽矢穷,人无尺铁,犹复徒首奋呼,争为先登,当此时也,天地为陵震怒,战士为陵饮血,单于谓陵不可复得,便欲引还。
而贼臣教之,遂便复战。
故陵不免耳。
昔高皇帝以三十万众,困于平城。
当此之时,猛将如云,谋臣如雨,然犹七日不食,仅乃得免。
况当陵者,岂易为力哉?而执事者云云,苟怨陵以不死。
然陵不死,罪也;子卿视陵,岂偷生之士,而惜死之人哉?宁有背君亲,捐妻子,而反为利者乎?然陵不死,有所为也。
故欲如前书之言,报恩于国主耳,陵诚以虚死不如立节,灭名不如报德也。
昔范蠡不殉会稽之耻,曹沫不死三败之辱,卒复勾践之雠,报鲁国之羞。
区区..之心,切慕此耳。
何图志未立而怨已成,计未从而骨肉受刑?此陵所以仰天椎心而泣血也!且足下昔以单车之使,适万乘之虏,遣时不遇,至于伏剑不顾。
流离辛苦,几死朔北之野。
丁年奉使,皓首而归。
老母终堂,生妻去帷。
此天下所希闻,古今所未有也。
蛮貊之人,尚犹嘉子之节,况为天下之主乎?陵谓足下当享茅土..之荐,受千乘之赏,闻子之归,赐不过二百万,位不过典属国。
无尺土之封,加子之勤。
而妨功害能之臣,尽为万户候;亲戚贪佞之类,悉为廊庙..宰。
予尚如此,陵复何望哉?且汉厚诛陵以不死薄赏子以守节欲使远听之臣望风驰命此实难矣所以每顾而不悔者也,陵虽孤恩,汉亦负德。
昔人有言:“虽忠不烈,视死如归。
”男儿生以不成名,死则葬蛮夷中,谁复能屈身稽颡..,还向北阙,使刀笔之吏弄其文墨邪?愿足下勿复望陵!嗟乎!子卿!夫复何言!相去万里,人绝路殊。
生为别世之人,死为异域之鬼,长与足下生死辞矣!幸谢故人,勉事圣君.足下胤子无恙,勿以为念,努力自爱!时因北风,复惠德音!李陵顿首。
李陵答苏武书翻译现代文阅读题李陵答苏武书匈奴战败此后,举全国的军队,换干练的精兵,兴旺的军队超出了十万。
单于驾临督阵,亲身指挥合围。
客主(两方)的局势,已经不相当(相差悬殊);步兵对阵骑兵的局势,也更为悬殊。
疲备的兵士再三接战,一个抵抗千个,可是仍是带着伤痛,争先拼死,死伤的士兵齐聚荒野。
节余的士兵不满百人,并且都带着伤病,(都已经)拿不动武器了。
可是(只需)我登高一呼,有创伤病痛的士兵全都起来,举起武器指向敌寇,胡人的兵马(四散)奔逃;兵器打尽箭用完,士兵赤手空拳,还再三一同奋力呼叫,争当前锋。
在这个时候,天地都为我而大怒,士兵为我而饮血。
单于以为我是屈指可数(的人材),便想撤军。
但匈奴的臣子开导他,于是便再战。
所以我难免要投诚啊。
以前汉高祖凭三十万军队,却困在平城。
在那个时候,虎将如云,谋士如雨,仍是七天没有食品,仅是只身得免于难(脱逃)。
更况且当时的我,岂是简单有所作为的吗?(皇帝)手下的人讨论纷繁,有的诉苦我偷生不死。
而我不死,就是罪过啊。
子卿您看我,又岂是贪生的官,怕死的人啊?莫非有抛下双亲、舍弃妻儿,却反而会对自己有益吗?而我之不死,是(想)有所作为,于是想像前面那封信所说,(做些)向皇帝报答的事啊。
我实在是以为空死不如成立节操,灭失声誉不如报答恩泽。
以前范蠡不为会稽的内疚而殉国,曹沫不由于三次战获胜的内疚而寻死,最后(范蠡)为勾践复仇,(曹沫)为鲁国雪失地之耻。
一片忠心,私底下敬羡他们这些啊。
何曾想图谋的计划还没有实现而恼恨就已经形成,计策还没有实行而骨血已经受刑。
这就是我为何仰天(惋惜)扎心(悲伤)而哭出血泪的原由啊!您以前以孤身出使,到有万辆战车的匈奴,碰上不好的状况,以致于无所忌惮地自杀,流浪失所历尽辛苦,几乎死在北方的荒野之中。
壮年期间受命出使,满头鹤发而归,老母(已)亡故,活着的老婆改嫁。
这样的事天下所少见,古今所没有啊。
野蛮的外族人尚且欣赏您的节操,况且天下的主人(皇帝)啊?我说您应该享有封侯的待遇,遇到千辆马车的恩赐。
古诗李陵答苏武书翻译赏析文言文《李陵答苏武书》选自高中文言文大全,其古诗原文如下:【原文】自从初降,以至今日,身之穷困,独坐愁苦。
终日无睹,但见异类。
韦鞲毳幕,以御风雨;膻肉酪浆,以充饥渴。
举目言笑,谁与为欢?胡地玄冰,边土惨裂,但闻悲风萧条之声。
凉秋九月,塞外草衰。
夜不能寐,侧耳远听,胡笳互动,牧马悲鸣,吟啸成群,边声四起。
晨坐听之,不觉泪下。
嗟乎子卿,陵独何心,能不悲哉!与子别后,益复无聊,上念老母,临年被戮;妻子无辜,并为鲸鲵;身负国恩,为世所悲。
子归受荣,我留受辱,命也如何?身出礼义之乡,而入无知之俗;违弃君亲之恩,长为蛮夷之域,伤已!令先君之嗣,更成戎狄之族,又自悲矣。
功大罪小,不蒙明察,孤负陵心区区之意。
每一念至,忽然忘生。
陵不难刺心以自明,刎颈以见志,顾国家于我已矣,杀身无益,适足增羞,故每攘臂忍辱,辙复苟活。
左右之人,见陵如此,以为不入耳之欢,来相劝勉。
异方之乐,只令人悲,增忉怛耳。
【注释】[1]自从初降:指李陵兵败后投降匈奴[2]异类:古代对少数民族的贬称。
此处指匈奴。
[3]韦鞲(gōu沟):皮革制的长袖套,用以束衣袖,以便射箭或其他操作。
毳(cuì脆)幕:毛毡制成的帐篷。
[4]膻(hān山)肉:带有腥臭气orG味的羊肉。
酪(ào涝)浆:牲畜的乳浆。
[5]玄冰:黑色的冰。
形容冰结得厚实,极言天气寒冷。
[6]胡笳:古代我国北方民族的管乐,其音悲凉。
此处指胡笳吹奏的音乐。
[7]嗟(uē撅)乎:叹词。
[8]独:反诘副词,有难道的意思。
[9]临年:达到一定的年龄。
此处指已至暮年[10]鲸鲵(qíngní情泥):鲸鱼雄曰鲸,雌曰鲵。
原指凶恶之人[11]先君:对自己已故父亲的尊称,此处指李当户。
当户早亡,李陵为其遗腹子。
嗣:后代,子孙。
[12]戎(róng荣)狄:古代对少数民族的贬称,与前面“蛮夷”均指匈奴。
[13]蒙:受到。
明察:指切实公正的了解。
苏侯足下:曩者,吾子以忠贞之节,不屈于强敌,历尽艰辛,坚守汉节,使汉室威仪,远播于异域。
吾闻君子以义为重,不以祸福易志,是以敬佩之至。
今幸奉吾子书,述其衷情,敢不抒怀以答?吾子言及匈奴降将李陵,其人虽叛汉归胡,然亦一时英雄,无奈时运不济,身陷囹圄。
吾子以仁义之心,劝其归汉,实乃君子之行也。
然李陵虽有心归汉,而匈奴之恩,亦难割舍。
是以吾子之言,虽深得吾心,然李陵之归汉,恐非一日之功。
吾子又言及汉室,虽遭外患,然内有忠良,外有猛将,必能重振雄风。
吾子此言,甚合吾意。
自古英雄,必遇明主,方能展其抱负。
今汉室之主,英明神武,吾子所言,非虚言也。
吾子言及吾等,虽身陷匈奴,然心系汉室,不忘君恩。
此情此景,吾亦深知。
然吾等身在异国,虽心向往之,然行动受限,实难有所作为。
然吾子之心,吾已深知,此情此景,亦非一日之功。
吾子言及汉室之政,虽有瑕疵,然总体而言,政通人和,百姓安居乐业。
吾子此言,甚为公允。
自古国家,皆有其兴衰之时,汉室虽历尽磨难,然终能挺过难关,此乃国家之幸,百姓之福也。
吾子又言及吾等之未来,虽身处困境,然信心未减,愿为国家效力。
此志可嘉,然吾子须知,身处异国,行事需谨慎。
吾子若能秉持忠贞之节,坚守汉室,虽不能立即归汉,然他日终能实现吾子之志。
吾子书末,言及吾等之友,亦各有所为,虽处境各异,然皆不忘汉室。
此情此景,令人感慨。
吾子之友,皆为忠义之士,吾甚敬佩。
愿吾子与诸友,同心协力,共图汉室复兴。
苏侯足下,吾子之书,吾已详阅,感怀良多。
虽身处异国,然吾子之心,吾已深知。
愿吾子保重身体,坚守忠贞,他日终能归汉,共谋汉室之盛。
谨此拜复。
汉使某年某月某日。
李陵《答苏武书》原文|译文|赏析《答苏武书》是西汉著名的军事家、诗人、文学家李陵写给苏武的一封书信。
始元六年,苏武替汉帝召李陵归汉,此文就是李陵收到苏武信后写的一封回信。
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吧!《答苏武书》原文两汉:李陵子卿足下:勤宣令德,策名清时,荣问休畅,幸甚幸甚。
远托异国,昔人所悲,望风怀想,能不依依?昔者不遗,远辱还答,慰诲勤勤,有逾骨肉,陵虽不敏,能不慨然?自从初降,以至今日,身之穷困,独坐愁苦。
终日无睹,但见异类。
韦韝毳幕,以御风雨;羶肉酪浆,以充饥渴。
举目言笑,谁与为欢?胡地玄冰,边土惨裂,但闻悲风萧条之声。
凉秋九月,塞外草衰。
夜不能寐,侧耳远听,胡笳互动,牧马悲鸣,吟啸成群,边声四起。
晨坐听之,不觉泪下。
嗟乎子卿,陵独何心,能不悲哉!与子别后,益复无聊,上念老母,临年被戮;妻子无辜,并为鲸鲵;身负国恩,为世所悲。
子归受荣,我留受辱,命也如何?身出礼义之乡,而入无知之俗;违弃君亲之恩,长为蛮夷之域,伤已!令先君之嗣,更成戎狄之族,又自悲矣。
功大罪小,不蒙明察,孤负陵心区区之意。
每一念至,忽然忘生。
陵不难刺心以自明,刎颈以见志,顾国家于我已矣,杀身无益,适足增羞,故每攘臂忍辱,辙复苟活。
左右之人,见陵如此,以为不入耳之欢,来相劝勉。
异方之乐,只令人悲,增忉怛耳。
嗟乎子卿,人之相知,贵相知心,前书仓卒,未尽所怀,故复略而言之。
昔先帝授陵步卒五千,出征绝域。
五将失道,陵独遇战,而裹万里之粮,帅徒步之师;出天汉之外,入强胡之域;以五千之众,对十万之军;策疲乏之兵,当新羁之马。
然犹斩将搴旗,追奔逐北,灭迹扫尘,斩其枭帅,使三军之士,视死如归。
陵也不才,希当大任,意谓此时,功难堪矣。
匈奴既败,举国兴师。
更练精兵,强逾十万。
单于临阵,亲自合围。
客主之形,既不相如;步马之势,又甚悬绝。
疲兵再战,一以当千,然犹扶乘创痛,决命争首。
死伤积野,余不满百,而皆扶病,不任干戈,然陵振臂一呼,创病皆起,举刃指虏,胡马奔走。
答苏武书阅读答案答苏武书阅读答案《答苏武书》是一篇创作于西汉时期的散文,作者李陵。
苏武得归,修书劝李陵归汉,李陵以此书作答。
下面是小编为你们准备的关《答苏武书》文章习题以及相关的习题答案,希望能帮助你们。
《答苏武书》1子卿足下:自从初降,以至今日,身之穷困,独坐愁苦。
终日无睹,但见异类。
举目言笑,谁与为欢?夜不能寐,侧耳远听,胡笳互动,牧马悲鸣,吟啸成群,边声四起,晨坐听之,不觉泪下。
嗟乎,子卿!陵独何心,能不悲哉!与子别后,益复无聊。
上念老母,临年被戮;妻子无辜,并为鲸鲵。
身负国恩,为世所悲。
子归受荣,我留受辱,命也何如!身出礼义之乡,而入无知之俗;违弃君亲之恩,长为蛮夷之域,伤已!令先君之嗣,更成戎狄之族,又自悲矣!功大罪小,不蒙明察,孤负陵心区区之意。
每一念至,忽然忘生。
陵不难刺心以自明,刎颈以见志,顾国家于我已矣,杀身无益,适足增羞。
故每攘臂忍辱,辄复苟活。
左右之人,见陵如此,以为不入耳之欢,来相劝勉。
异方之乐,只令人悲,增忉怛耳!嗟乎,子卿!人之相知,贵相知心,前书仓卒,未尽所怀,故复略而言之。
昔先帝授陵步卒五千,出征绝域,五将失道,陵独遇战。
而裹万里之粮,帅徒步之师,出天汉之外,入强胡之域,以五千之众,对十万之军,策疲乏之兵,当新羁之马。
然犹斩将搴旗,追奔逐北,灭迹扫尘,斩其枭帅,使三军之士,视死如归。
陵也不才,希当大任,意谓此时,功难堪矣。
匈奴既败,举国兴师,更练精兵,强逾十万。
单于临阵,亲自合围。
客主之形,既不相如;步马之势,又甚悬绝。
疲兵再战,一以当千,然犹扶乘创痛,决命争首。
死伤积野,馀不满百,而皆扶病,不任干戈。
然陵振臂一呼,创病皆起,举刃指虏,胡马奔走。
兵尽矢穷,人无尺铁,犹复徒首奋呼,争为先登。
当此时也,天地为陵震怒,战士为陵饮血!单于谓陵不可复得,便欲引还,而贼臣教之,遂使复战,故陵不免耳。
且汉厚诛陵以不死,薄赏子以守节,欲使远听之臣望风驰命,此实难矣,所以每顾而不悔者也。
文情并茂——《李陵答苏武书》赏析汉代有两封书信感人至深,流传千古。
一封是司马迁的《报任安书》;另一封便是颇有争议,但又几乎可以和《报任安书》相媲美的《李陵答苏武书》。
《李陵答苏武书》收在梁萧统编的《文选》中,原题为《李少卿答苏武书一首》。
李陵,字少卿,汉名将李广之孙,武帝时为骑都尉。
天汉二年,奉命率五千步卒攻击匈奴,终因寡不敌众,后无援兵,战败投降,武帝族灭其家,便彻底投降匈奴,单于封李陵为右校王。
武帝时,李陵与苏武俱为侍中,苏武出使匈奴被扣,单于曾劝李陵前去劝降,苏武宁死不屈。
昭帝时,苏武返汉,曾寄书信劝李陵雪耻返汉。
本文是李陵给苏武的回信。
本文真正吸引我们的是那郁积悲愤、壮志消磨、身败家隳、故国难返之情。
这篇文章学者多认为系后人伪作,但《文选》中收入,当系选自《李陵集》中,故其写作时间最晚不应晚于汉代。
李陵在回信中,首先对于苏武荣归故国表示祝贺,并对他来信表示感谢。
在异国他乡的自己曾同故友苏武同朝为官,对于苏武的情谊和劝告,显然激起了苏武内心世界的波澜,他的内心能平静吗?文章接下去写了自己降后这段时间里那种悲苦的心情,身处胡地,眼前是一片异国他乡的景象,见到的是匈奴人,匈奴的毯帐,生活方式也开始胡人化。
在这凉秋九月,塞外的草已枯黄了,天寒地冻,夜不能寐,远听胡笳互动,牧马悲鸣,这些悲凉的声音从四面八方入耳而来,一早坐着起来,静听着这些,李陵我不能不感到悲从中来,不觉泪下。
李陵当然明白自己的处境,自从他投降匈奴以后,朝廷对李陵的家人大兴问罪之师,族灭李陵全家,老母亲、妻子儿女这些亲人都被杀害。
这种粗暴残忍的做法,对任何人来说,都是难以忍受的,这么多亲人为他而死,李陵不能没有负罪感。
“子归受荣,我留受辱,命也如何!”其悲伤的心情,难于言表。
李陵始终认为自己功大罪小,自己受到不公正的对待。
“每一念至,忽然忘生。
陵不难刺心以自明,刎颈以见志”。
但想到国家对自己已恩断义绝,此时自杀也无济于事,死亡的亲人也不会再回来了,只能增加自己被人羞辱,所以现在自己只是忍辱偷生,旁边不了解的人看到李陵我闷闷不乐,都来劝慰,但自己的心事又有谁能知晓呢?李陵详细回顾了他出征匈奴的经过,他受汉武帝派遣率领五千步卒,按计划那次战斗有五位将军与自己配合作战,然而都没有见到踪影,但自己的部队单独遇到了敌人,而且遇到的是敌军的主力,“以五千之众,对十万之军”,战争一开始还是取得了一些胜利,但失败退后的匈奴,动员了全国的力量,匈奴的单于亲临指挥,率领部队形成合围之势,这是一次实力悬殊的恶战,不但数量不相等,匈奴的骑兵对李陵的步兵军种上也占有优势。
《答苏武书》《答苏武书》是西汉军事家、诗人、文学家李陵写给苏武的一封书信。
始元六年(公元前81年),苏武替汉帝召李陵归汉,此文就是李陵收到苏武信后写的一封回信。
在信中,李陵向苏武表明心迹,极力说明自己投降匈奴之不得已,渲染了战场的悲壮,及将士们浴血奋战的惨相,两方兵力悬殊,援兵不至,导致兵败被俘。
又以汉武帝诛其家族,残害其他功臣将士为例,进而表明汉朝负德,使自己不得不投降匈奴。
此文多处运用对比的手法,如处异域而念故土,兵寡而入众敌心脏,苏武持节荣归而己却寄人篱下,拉近了与读者的情感距离,获得了更多同情和理解,也产生了强烈的艺术效果。
答苏武书1西汉:李陵子卿足下2:勤宣令德3,策名清时4,荣问休畅5,幸甚,幸甚!远托异国,昔人所悲;望风6怀想,能不依依7!昔者不遗8,远辱还答,慰诲勤勤9,有逾骨肉,陵虽不敏10,能不慨然!词句注释1.苏武(公元前140-公元前60年):汉杜陵(今陕西西安东南)人,字子卿。
武帝天汉元年(公元前100年)以中郎将出使匈奴,被扣,匈奴单于胁迫其投降,苏武不屈,被徙至北海(今贝加尔湖)以牧公羊,俟羊产子乃释放。
苏武啮雪食草籽,持汉节牧羊十九年,节旄尽落。
昭帝即位,与匈奴和亲,苏武得归,拜官典属国;宣帝时赐爵关内侯,并图其形于麒麟阁。
书:信。
2.足下:对人的敬称,意谓不敢直指对方,只望对方足下侍从人等来转达。
3.勤宣令德:努力发扬美德。
4.策名:出仕,作官;古时士人出仕,把姓名登记在官府的简策上,称为策名。
清时:谓太平盛世。
5.荣问:好名声。
问,通“闻”。
休畅:美善顺畅。
6.望风:想望风采,自远处瞻望其人。
7.依依:恋恋不舍。
8.遗:弃。
9.勤勤:殷勤。
10.不敏:不才。
自谦之词。
白话译文子卿足下:您辛勤地宣扬美德,在太平盛世当官,美名流传于四方,真是值得庆幸啊!我流落在远方异国,这是前人所感悲痛的。
遥望南方,怀念故人,怎能不满含深情?以前承蒙您不弃,从远处赐给我回音,殷勤地安慰、教诲,超过了骨肉之情。
李陵《答苏武书》诗词赏析答苏武书两汉:李陵子卿足下:勤宣令德,策名清时,荣问休畅,幸甚幸甚。
远托异国,昔人所悲,望风怀想,能不依依?昔者不遗,远辱还答,慰诲勤勤,有逾骨肉,陵虽不敏,能不慨然?自从初降,以至今日,身之穷困,独坐愁苦。
终日无睹,但见异类。
韦韝毳幕,以御风雨;羶肉酪浆,以充饥渴。
举目言笑,谁与为欢?胡地玄冰,边土惨裂,但闻悲风萧条之声。
凉秋九月,塞外草衰。
夜不能寐,侧耳远听,胡笳互动,牧马悲鸣,吟啸成群,边声四起。
晨坐听之,不觉泪下。
嗟乎子卿,陵独何心,能不悲哉!与子别后,益复无聊,上念老母,临年被戮;妻子无辜,并为鲸鲵;身负国恩,为世所悲。
子归受荣,我留受辱,命也如何?身出礼义之乡,而入无知之俗;违弃君亲之恩,长为蛮夷之域,伤已!令先君之嗣,更成戎狄之族,又自悲矣。
功大罪小,不蒙明察,孤负陵心区区之意。
每一念至,忽然忘生。
陵不难刺心以自明,刎颈以见志,顾国家于我已矣,杀身无益,适足增羞,故每攘臂忍辱,辙复苟活。
左右之人,见陵如此,以为不入耳之欢,来相劝勉。
异方之乐,只令人悲,增忉怛耳。
嗟乎子卿,人之相知,贵相知心,前书仓卒,未尽所怀,故复略来说之。
昔先帝授陵步卒五千,出征绝域。
五将失道,陵独遇战,而裹万里之粮,帅徒步之师;出天汉之外,入强胡之域;以五千之众,对十万之军;策疲乏之兵,当新羁之马。
然犹斩将搴旗,追奔逐北,灭迹扫尘,斩其枭帅,使三军之士,视死如归。
陵也不才,希当大任,意谓此时,功难堪矣。
匈奴既败,举国兴师。
更练精兵,强逾十万。
单于临阵,亲自合围。
客主之形,既不相如;步马之势,又甚悬绝。
疲兵再战,一以当千,然犹扶乘创痛,决命争首。
死伤积野,余不满百,而皆扶病,不任干戈,然陵振臂一呼,创病皆起,举刃指虏,胡马奔走。
兵尽矢穷,人无尺铁,犹复徒首奋呼,争为先登。
当此时也,天地为陵震怒,战士为陵饮血。
单于谓陵不可复得,便欲引还,而贼臣教之,遂使复战,故陵不免耳。
昔高皇帝以三十万众,困于平城。
李陵答苏武书阅读试题及答案附翻译|李陵答苏武书翻译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19分)匈奴既败,举国兴师,更练精兵,强逾十万。
单于临阵,亲自合围。
客主之形,既不相如;步马之势,又甚悬绝。
疲兵再战,一以当千,然犹扶乘创痛,决命争首,死伤积野。
余不满百,而皆扶病,不任干戈。
然陵振臂一呼,创病皆起,举刃指虏,胡马奔走;兵尽矢穷,人无尺铁,犹复徒首奋呼,争为先登。
当此时也,天地为陵震怒,战士为陵饮血。
单于谓陵不可复得,便欲引还。
而贼臣教之,遂便复战。
故陵不免耳。
昔高皇帝以三十万众,困于平城。
当此之时,猛将如云,谋臣如雨,然犹七日不食,仅乃得免。
况当陵者,岂易为力哉?而执事者云云,苟怨陵以不死。
然陵不死,罪也;子卿视陵,岂偷生之士,而惜死之人哉?宁有背君亲,捐妻子,而反为利者乎?然陵不死,有所为也,故欲如前书之言,报恩于国主耳。
陵诚以虚死不如立节,灭名不如报德也。
昔范蠡不殉会稽之耻,曹沫不死三败之辱,卒复勾践之雠,报鲁国之羞。
区区之心,切慕此耳。
何图志未立而怨已成,计未从而骨肉受刑?此陵所以仰天椎心而泣血也!且足下昔以单车之使,适万乘之虏,遭时不遇,至于伏剑不顾,流离辛苦,几死朔北之野。
丁年奉使,皓首而归。
老母终堂,生妻去帷。
此天下所希闻,古今所未有也。
蛮貊之人,尚犹嘉子之节,况为天下之主乎?陵谓足下,当享茅土之荐,受千乘之赏。
闻子之归,赐不过二百万,位不过典属国。
无尺土之封,加子之勤。
而妨功害能之臣,尽为万户侯;亲戚贪佞之类,悉为廊庙宰。
予尚如此,陵复何望哉?且汉厚诛陵以不死,薄赏子以守节,欲使远听之臣,望风驰命,此实难矣。
所以每顾而不悔者也。
陵虽孤恩,汉亦负德。
昔人有言:“虽忠不烈,视死如归。
”男儿生以不成名,死则葬蛮夷中,谁复能屈身稽颡,还向北阙,使刀笔之吏,弄其文墨邪?愿足下勿复望陵!嗟乎!子卿!夫复何言!相去万里,人绝路殊。
生为别世之人,死为异域之鬼,长与足下生死辞矣!幸谢故人,勉事圣君。
答苏武书原文答苏武书(李陵)◇原文子卿足下:勤宣令德,策名清时,荣问休畅,幸甚,幸甚①!远托异国,昔人所悲;望风怀想,能不依依②!昔者不遗,远辱还答,慰诲勤勤,有逾骨肉,陵虽不敏,能不慨然③!自从初降,以至今日,身之穷困,独坐愁苦。
终日无睹,但见异类。
韦韝毳幕,以御风雨;膻肉酪浆,以充饥渴;举目言笑,谁与为欢④?胡地玄冰,边土惨裂,但闻悲风萧条之声。
凉秋九月,塞外草衰,夜不能寐,侧耳远听,胡笳互动,牧马悲鸣,吟啸成群,边声四起。
晨坐听之,不觉泪下。
嗟乎,子卿!陵独何心,能不悲哉!与子别后,益复无聊。
上念老母,临年被戮;妻子无辜,并为鲸鲵;身负国恩,为世所悲⑤。
子归受荣,我留受辱,命也何如!身出礼义之乡,而入无知之俗;违弃君亲之恩,长为蛮夷之域,伤已!令先君之嗣,更成戎狄之族,又自悲矣!功大罪小,不蒙明察,孤负陵心区区之意⑥。
每一念至,忽然忘生。
陵不难刺心以自明,刎颈以见志,顾国家于我已矣,杀身无益,适足增羞,故每攘臂忍辱,辄复苟活⑦。
左右之人,见陵如此,以为不入耳之欢,来相劝勉⑧。
异方之乐,只令人悲,增忉怛耳⑨!嗟乎子卿!人之相知,贵相知心。
前书仓卒,未尽所怀,故复略而言之。
昔先帝授陵步卒五千,出征绝域,五将失道,陵独遇战。
而裹万里之粮,帅徒步之师,出天汉之外,入强胡之域,以五千之众,对十万之军,策疲乏之兵,当新羁之马,然犹斩将搴旗,追奔逐北,灭迹扫尘,斩其枭帅⑩。
使三军之士视死如归。
陵也不才,希当大任。
意谓此时,功难堪矣。
匈奴既败,举国兴师,更练精兵,强逾十万,单于临阵,亲自合围。
客主之形既不相如,步马之势又甚悬绝。
疲兵再战,一以当千,然犹扶乘创痛,决命争首。
死伤积野,馀不满百,而皆扶病,不任干戈。
然陵振臂一呼,创病皆起,举刃指虏,胡马奔走;兵尽矢穷,人无尺铁,犹复徒首奋呼,争为先登。
当此时也,天地为陵震怒,战士为陵饮血!单于谓陵不可复得,便欲引还。
而贼臣教之,遂便复战,故陵不免耳。
昔高皇帝以三十万众困于平城。
《李陵答苏武书》原文及译文赏析李陵答苏武书自从初降①,以至今日,身之穷困,独坐愁苦,终日无睹,但见异类,韦韝毳幕②以御风雨,羶肉酪浆③以充饥渴,举目言笑,谁与为欢?胡地玄冰④,边土惨裂,但闻悲风萧条之声。
凉秋九月,塞外草衰,夜不能寐,侧耳远听,胡茄⑤互动,牧马悲鸣,吟啸成群,边声四起,晨坐听之,不觉泪下。
嗟呼子卿⑥!陵独何心,能不悲哉?与子别后,益复无聊,上念老母,临年被戮⑦;妻子无辜,并为鲸鲵⑧;身负国恩,为世所悲。
于归受荣,我留受辱,命也如何!身出礼义之乡,而入无知之俗,违弃君亲之恩,长为蛮夷之域,伤已!(节选自《古文观止》)【注释】①自从初降:指李陵兵败后投降匈奴。
②韦韝(gōu)毳(cuì)幕:穿着皮制臂套、住着毡帐。
③羶(shān)肉酪浆:吃着带臊(sāo)味的肉、喝着乳浆。
④玄冰:因冰层厚而显黑色。
⑤胡茄(jiā):胡笳,即一种乐器。
⑥子卿:苏武,字子卿。
⑦戮(lù):杀。
⑧鲸鲵(ní):喻为河中的鱼一样的杀害。
【文学常识】话说“苏武”:(公元前140年~公元前60年),字子卿。
杜陵(今中国中西部陕西西安)人,是西汉尽忠守节的著名人物。
父亲苏建,曾经几次跟随名将卫青北击匈奴,后来做过代郡太守。
在汉武帝天汉元年,即公元前100年,他以中郎将之职奉命出使匈奴。
由于匈奴的缑王谋划劫持单于母亲阏氏归顺汉朝,而汉朝的副使张胜牵涉在内,苏武也受牵连。
他在匈奴被扣留19年,最终回到汉朝。
【译文】自从投降匈奴,直到今天,身处穷困之中,独自坐着忧愁痛苦,一天到晚看不到什么,只见到外族的人。
他们穿著皮制臂套、住著毡帐,来抵御风雨,吃著带臊味的肉、喝着乳浆,来充饥解渴。
抬眼想说说笑笑,谁能和我共同欢乐?边地冰层发黑,土地冻裂得十分厉害,只听见使人悲哀的北风发出萧条的声响。
寒秋九月,塞外草枯,夜里睡不着觉,侧耳远听,胡笳相互响着,牧马悲叫,长吟悲啸,野兽成群,边地各种声音四处响起。
李陵<答苏武书>【原文】自从初降[1],以至今日,身之穷困,独坐愁苦。
终日无睹,但见异类[2]。
韦韝[3]毳幕,以御风雨;羶肉[4]酪浆,以充饥渴。
举目言笑,谁与为欢?胡地玄冰[5],边土惨裂,但闻悲风萧条之声。
凉秋九月,塞外草衰。
夜不能寐,侧耳远听,胡笳[6]互动,牧马悲鸣,吟啸成群,边声四起。
晨坐听之,不觉泪下。
嗟乎[7]子卿,陵独[8]何心,能不悲哉!与子别后,益复无聊,上念老母,临年[9]被戮;妻子无辜,并为鲸鲵[10];身负国恩,为世所悲。
子归受荣,我留受辱,命也如何?身出礼义之乡,而入无知之俗;违弃君亲之恩,长为蛮夷之域,伤已!令先君[11]之嗣,更成戎狄[12]之族,又自悲矣。
功大罪小,不蒙[13]明察,孤负[14]陵心区区之意。
每一念至,忽然忘生。
陵不难刺心[15]以自明,刎颈以见志,顾国家于我已矣[16],杀身无益,适足增羞,故每攘臂[17]忍辱,辙复苟活。
左右之人,见陵如此,以为不入耳之欢,来相劝勉。
异方之乐,只令人悲,增忉怛[18]耳。
(第二种版本)子卿足下:勤宣令德,策名清时,荣问休畅,幸甚幸甚!远讬异国,昔人所悲,望风怀想,能不依依!昔者不遗,远辱还答,慰诲勤勤,有逾骨肉。
陵虽不敏,能不慨然!自从初降,以至今日,身之穷困,独坐愁苦,终日无睹,但见异类。
韦鞲毳幙,以御风雨。
膻肉酪浆,以充饥渴。
举目言笑,谁与为欢?胡地玄冰,边土惨裂,但闻悲风萧条之声。
凉秋九月,塞外草衰。
夜不能寐,侧耳远听,胡笳互动,牧马悲鸣,吟啸成群,边声四起。
晨坐听之,不觉泪下。
嗟乎子卿!陵独何心,能不悲哉!与子别后,益复无聊。
上念老母,临年被戮;妻子无辜,并为鲸鲵。
身负国恩,为世所悲。
子归受荣,我留受辱,命也如何!身出礼义之乡,而入无知之俗,违弃君亲之恩,长为蛮夷之域,伤已!令先君之嗣,更成戎狄之族,又自悲矣!功大罪小,不蒙明察,孤负陵心,区区之意,每一念至,忽然忘生。
陵不难刺心以自明,刎颈以见志,顾国家于我已矣。
李陵答苏武书古代文化1215 1827答苏武书[西汉]李陵【小传】李陵(?—前74),字少卿。
西汉陇西成纪(今甘肃泰安)人。
名将李广之孙。
少为侍中建章监。
善骑射,爱士卒,颇得美名。
武帝时曾率八百骑入匈奴境二千余里,观察居延(故城在今内蒙古额济纳旗东南)地形而还。
后任骑都尉,在酒泉、张掖练兵防备匈奴。
天汉二年(前99),率步卒五千,深入匈奴,以少击众,力尽而降。
武帝族灭其家。
李陵遂留匈奴,单于以女妻之,立为右校王。
在匈奴二十余年,元平元年病死。
李陵被认为是五言诗创始者之一:“其五言,周时已见滥觞,及乎成篇,则始于李陵、苏武二子。
”(皎然《诗式》)钟嵘《诗品》称他“文多悽怆,怨者之流。
陵,名家子,有殊才,生命不谐,声颓身丧。
使陵不遭辛苦,其文亦何能至此”,则是结合身世对其创作的评价。
杜甫称“李陵苏武是吾师”,苏轼称“苏李之天成”,对李陵作品的怨愤深沉、自然天成都有激赏。
《汉书·艺文志》所录《李陵集》二卷,新旧《唐书》仍见记载,至《宋史》则不见著录,是该集宋时方告亡佚。
今所存李陵名下之作,有文四(内有令、表各一为残句)、诗二十二(内有四篇为残句),除《汉书)所载之外,其余诗文,后世多有学者指为伪作。
宋以前评价李陵诗文,似非仅就现存之作,而是根据《李陵集》中所有作品。
【题解】天汉二年,李广利率军伐匈奴右贤王,武帝召李陵负责辎重。
李陵请求自率一军,武帝不予增兵,只令路博德为其后援,而路按兵不动,致使李陵步卒五千,深入匈奴,面对数十倍于己的敌军。
苦战之后,又逢管敢叛逃,暴露了李陵兵少无援的军情,单于遂集中兵力围攻,李陵兵尽粮绝,北面受虏。
降匈奴后,曾与被匈奴扣留的苏武数次相见。
始元六年(前81),苏武得归,修书劝李陵归汉,李陵以此书作答。
这封信的主旨是为自己的投降行为解脱。
信中战斗场面写得极有声色,显然是要说明,当时因为双方兵力悬殊,己方将帅的不顾大局,武帝处置(诛陵全家)失当,所以,自己投降完全是出于不得已,进而使读者产生同情;此外,屡用强烈对比,如身处异域而怀念故土,以寡兵深入众敌而浴血奋战,苏武持节荣归而自己居人篱下,确实产生了强烈的艺术效果。
这篇文章,学者多认为系后人伪作。
但《文选》中收入,当系选自《李陵集》中,故其写作时间最迟不应晚于汉代。
【原文】子卿足下[1]:勤宣令德[2],策名清时[3],荣问休畅[4],幸甚幸甚[5]。
远托异国[6],昔人所悲,望风怀想[7],能不依依[8]?昔者不遗。
远辱还答[9],慰诲勤勤,有逾骨肉,陵虽不敏[10],能不慨然[11]?自从初降,以至今日,身之穷困,独坐愁苦。
终日无睹,但见异类[12]。
韦韝毳幕[13],以御风雨;羶肉酪浆[14],以充饥渴。
举目言笑,谁与为欢?胡地玄冰[15],边土惨裂,但闻悲风萧条之声。
凉秋九月,塞外草衰。
夜不能,侧耳远听,胡笳互动[16],牧马悲鸣,吟啸成群,边声四起。
晨坐听之,不觉泪下。
嗟乎子卿[17],陵独何心[18],能不悲哉!与子别后,益复无聊,上念老母,临年被戮[19];妻子无辜,并为鲸鲵[20];身负国恩,为世所悲。
子归受荣,我留受辱,命也如何?身出礼义之乡,而入无知之俗;违弃君亲之恩,长为蛮夷之域,伤已!令先君之嗣[21],更成戎狄之族[22],又自悲矣。
功大罪小,不蒙明察[23],孤负陵心区区之意[24]。
每一念至,忽然忘生。
陵不难刺心以自明[25],刎颈以见志,顾国家于我已矣[26],杀身无益,适足增羞,故每攘臂忍辱[27],辙复苟活。
左右之人,见陵如此,以为不入耳之欢,来相劝勉。
异方之乐,只令人悲,增忉怛耳[28]。
嗟乎子卿,人之相知,贵相知心,前书仓卒,未尽所怀,故复略而言之。
昔先帝授陵步卒五千[29],出征绝域[30]。
五将失道[31],陵独遇战,而裹万里之粮,帅徒步之师;出天汉之外[32],入强胡之域;以五千之众,对十万之军;策疲乏之兵,当新羁之马[33]。
然犹斩将搴旗[34],追奔逐北[35],灭迹扫尘[36],斩其枭帅[37],使三军之士,视死如归。
陵也不才,希当大任[38],意谓此时,功难堪矣[39]。
匈奴既败,举国兴师。
更练精兵[40],强逾十万。
单于临阵[41],亲自合围。
客主之形,既不相如[42];步马之势,又甚悬绝[43]。
疲兵再战,一以当千,然犹扶乘创痛[44],决命争首[45]。
死伤积野,余不满百,而皆扶病,不任干戈[46],然陵振臂一呼,创病皆起,举刃指虏,胡马奔走。
兵尽矢穷,人无尺铁,犹复徒首奋呼[47],争为先登。
当此时也,天地为陵震怒,战士为陵饮血[48]。
单于谓陵不可复得,便欲引还[49],而贼臣教之[50],遂使复战,故陵不免耳。
昔高皇帝以三十万众,困于平城[51]。
当此之时,猛将如云,谋臣如雨,然犹七日不食,仅乃得免。
况当陵者[52],岂易为力哉[53]?而执事者云云[54],苟怨陵以不死[55]。
然陵不死,罪也;子卿视陵,岂偷生之士而惜死之人哉?宁有背君亲,捐妻子而反为利者乎[56]?然陵不死,有所为也,故欲如前书之言,报恩于国主耳[57],诚以虚死不如立节,灭名不如报德也[58]。
昔范蠡不殉会稽之耻[59],曹沬不死三败之辱[60],卒复勾践之仇[61],报鲁国之羞[62],区区之心,窃慕此耳。
何图志未立而怨已成,计未从而骨肉受刑,此陵所以仰天椎心而泣血也[63]。
足下又云:“汉与功臣不薄。
”子为汉臣,安得不云尔乎?昔萧樊囚絷[64],韩彭葅醢[65],晁错受戮[66],周魏见辜[67]。
其余佐命立功之士[68],贾谊亚夫之徒[69],皆信命世之才,抱将相之具,而受小人之谗[70],并受祸败之辱[71],卒使怀才受谤,能不得展。
彼二子之遐举[72],谁不为之痛心哉?陵先将军[73],功略盖天地,义勇冠三军[74],徒失贵臣之意[75],刭身绝域之表。
此功臣义士所以负戟而长叹者也[76]。
何谓不薄哉?且足下昔以单车之使,适万乘之虏[77]。
遭时不遇,至于伏剑不顾[78];流离辛苦,几死朔北之野[79]。
丁年奉使[80],皓首而归[81];老母终堂[82],生妻去帷[83]。
此天下所希闻,古今所未有也。
蛮貊之人[84],尚犹嘉子之节,况为天下之主乎?陵谓足下当享茅土之荐[85],受千乘之赏[86]。
闻子之归,赐不过二百万,位不过典属国[87],无尺土之封,加子之勤[88]。
而妨功害能之臣,尽为万户侯[89];亲戚贪佞之类,悉为廊庙宰[90]。
子尚如此,陵复何望哉?且汉厚诛陵以不死[91],薄赏子以守节,欲使远听之臣望风驰命,此实难矣,所以每顾而不悔者也。
陵虽孤恩[92],汉亦负德。
昔人有言:“虽忠不烈,视死如归。
”陵诚能安[93],而主岂复能眷眷乎?男儿生以不成名,死则葬蛮夷中,谁复能屈身稽颡[94],还向北阙[95],使刀笔之吏弄其文墨邪[96]?愿足下勿复望陵。
嗟乎子卿,夫复何言[97]?相去万里,人绝路殊。
生为别世之人,死为异域之鬼。
长与足下,生死辞矣。
幸谢故人[98],勉事圣君[99]。
足下胤子无恙[100],勿以为念。
努力自爱,时因北风,复惠德音。
李陵顿首[101]。
——选自《文选》卷四十一【注释】[1]子卿:苏武字。
足下:古代用以称上级或同辈的敬词,周、秦时多以之称君主,后世则多用于同辈之间。
[2]令德:美德。
令,美。
[3]策名:臣子的姓名书写在国君的简策上。
这里指做官。
《左传·僖公二十三年》:“策名委质。
”清时:政治清明的时世。
此处指昭帝在位之际。
[4]荣问:好名声。
问通“闻”。
休畅:吉祥顺利。
休:美。
畅:通。
[5]幸甚:这里表示为对方的处境顺利而高兴。
[6]异国:此指匈奴。
[7]风:此处指怀念对象的风采。
[8]依依:恋恋不舍之状。
[9]辱:承蒙,书信中常用的谦词。
[10]敏:聪慧。
[11]然:此处作动词“慨”的词尾。
[12]异类:古代对少数民族的贬称。
此处指匈奴。
[13]韦韝(gōu沟):皮革制的长袖套,用以束衣袖,以便射箭或其他操作。
毳(cuì脆)幕:毛毡制成的帐篷。
[14]羶(shān山)肉:带有腥臭气味的羊肉。
酪(lào涝)浆:牲畜的乳浆。
[15]玄冰:黑色的冰。
形容冰结得厚实,极言天气寒冷。
[16]胡笳:古代我国北方民族的管乐,其音悲凉。
此处指胡笳吹奏的音乐。
[17]嗟(juē撅)乎:叹词。
[18]独:反诘副词,有难道的意思。
[19]临年:达到一定的年龄。
此处指已至暮年。
[20]鲸鲵(qíngní情泥):鲸鱼雄曰鲸,雌曰鲵。
原指凶恶之人,《左传·宣公十二年》:“古者明王伐不敬,取其鲸鲵而封之,以为大戮。
”此处借指被牵连诛戮的人。
[21]先君:对自己已故父亲的尊称,此处指李当户。
当户早亡,李陵为其遗腹子。
嗣:后代,子孙。
[22]戎(rïng荣)狄:古代对少数民族的贬称,与前面“蛮夷”均指匈奴。
[23]蒙:受到。
明察:指切实公正的了解。
[24]孤负:亏负。
后世多写作“辜负”。
区区:小,少。
此处作诚恳解。
[25]刺心:自刺心脏,意指自杀。
[26]已矣:表绝望之辞。
[27]攘(ráng瓤)臂:捋起袖口,露出手臂,是准备劳作或搏斗的动作。
《孟子·尽心下》载,晋勇士冯妇能杀猛虎,后来要做善人,便发誓不再打虎。
可是,一次遇上众人制服不了老虎的险情,冯妇虽然明知会因违背做善人的诺言(不打虎)而受耻笑,仍然“攮臂下车”去打虎。
文中暗用冯妇之典为己开脱。
[28]忉怛(dāodá刀达):悲痛。
[29]先帝:已故的皇帝,指汉武帝。
[30]绝域:极远的地域。
此处指匈奴居住地区。
[31]五将:五员将领,姓名不详。
《汉书》未载五将失道事,惟《文选》李善注载:“《集》表云:‘臣以天汉二年到塞外,寻被诏书,责臣不进。
臣辄引师前。
到浚稽山,五将失道。
’”[32]天汉:武帝年号。
文中指汉朝控制的区域。
[33]当:挡。
这里指抵御。
[34]搴(qiān牵):拔取。
[35]奔:逃跑的。
[36]灭迹扫尘:喻肃清残敌。
[37]枭(xiāo消)帅:骁勇的将帅。
[38]希:少,与“稀”通。
[39]难堪:难以相比。
堪,胜(shēng升)。
[40]练:同“拣”,挑选。
[41]单(chàn缠)于:匈奴君长的称号。
[42]相如:相比。
如,及,比。
[43]悬绝:相差极远。
[44]扶:支持,支撑。
乘:凌驾,此处有不顾的意思。
《汉书·李陵传》:“士卒中矢伤,三创者载辇,两创者将车,一创者持兵战。
”[45]决命争首:效命争先。
[46]干戈:此处指兵器。
[47]徒首:光着头,意指不穿防护的甲衣。
[48]饮血:犹言饮泣。
形容极度悲愤。
《文选》李善注:“血即泪也。
”[49]引还:退兵返回。
引,后退。
[50]贼臣:指叛投匈奴的军候管敢。
[51]“昔高皇帝”二句:是说从前(汉高祖七年,前200)高皇帝(即高祖刘邦)亲率大军三十万驻平城(今山西省大同市东),准备伐匈奴,被冒顿单于带领四十万骑兵围困七日之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