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归类的简便办法
- 格式:doc
- 大小:44.00 KB
- 文档页数:5
“多做题,少看书,熟体系,懂规则,抓重点,记特例。
”1、多做题,少看书。
也就是多做商品编码的题目,不用过多去看报关员考试教材中讲述的几十页关于商品编码各个类章的介绍。
正如前文所说,考试中非常难的编码并不多,只要考生抓住最基本的编码,那么本题拿到应该拿到的一半以上甚至二十六分以上的成绩就没有问题。
这样核心的问题就是看考生对这本编码书的体系掌握得熟不熟,是不是把当中一些特别的商品在平时都注意到了,是不是对品目的排列中一些例外的商品有大致的印象?要达到这一点,必须要做大量的题目。
做题的过程就是一个明晰体系、熟悉一般、记忆特例的过程,是一个积累的过程,只有通过大量做题,把这些零散的记忆积累起来,才能在大脑中形成框架体系,并在这个体系之下把那些常考的特例记下来。
惟其如此,考试才能查得又快又准。
有些人把商品编码看的很神秘,把商品编码的学习看得很深奥,到处搜寻查寻编码的秘诀,甚至会受到很多所谓的“专家”的蛊惑,总认为欲查对编码,必先了解商品;如果考试考不出分数,就是因为自己不了解商品,不了解商品,是因为自己没有实际工作经验,不是专家,似乎有实际工作经验的人在查寻编码的时候就可以得心应手无所不能,没有工作经验的人只能望题兴叹,自动放弃,所以大部分人对编码的学习就掉入这样一个意识怪圈,将所有的困难都归于客观原因。
那么我们是不是可以反过来想想,有工作经验的人有多少是成天查编码的?有哪个进出口单位会成天面对一些自己从来没有见过的无法确定归类的复杂商品?如果不是这样-----肯定不是这样,每个公司做的大多都是自己很熟悉的产品,那么有实际工作经验的人又有几个是编码查寻高手?再说,有那么丰富经验的人大约也已经是报关员了,那还考什么报关员考试?这么一想,我们就明白了,参加报关员考试的考生基本都是没有工作经验,没有商品知识的菜鸟,对这群人我们高谈工作经验不但无聊而且荒唐。
没经验我们就有没经验的做法,我们面对的是考试而不是工作,培训辅导的目的不是让有经验的人变得更有经验,而是让完全不懂的人短期之内获得突破。
简述商品归类的六大规则商品归类是商业运作中的一项重要工作,它能够帮助企业或商家更好地管理和销售商品。
商品归类的六大规则是:功能规则、材质规则、用途规则、形状规则、价格规则和品牌规则。
首先是功能规则。
根据商品的功能特点进行归类是最常见的方式。
比如,手机、电视、洗衣机等都属于电子产品类别,而衣服、鞋子、袜子都属于服装类别。
功能规则能够让消费者快速找到自己所需的商品,也能够方便商家进行库存管理和销售策略制定。
其次是材质规则。
商品的材质也是归类的重要依据之一。
比如,木质家具、塑料容器、金属餐具等都可以根据材质进行分类。
材质规则有助于消费者选择符合自己需求的商品,也能够帮助商家进行采购和生产计划。
第三是用途规则。
根据商品的用途进行归类也是常见的方式。
比如,厨房用品、办公用品、户外用品等都可以根据用途进行分类。
用途规则能够让消费者更加方便地找到自己所需的商品,也能够帮助商家进行市场定位和销售推广。
第四是形状规则。
商品的形状也可以作为归类的依据。
比如,圆形饼干、长方形电视机、方形餐桌等都可以根据形状进行分类。
形状规则能够让消费者更加直观地找到自己所需的商品,也能够帮助商家进行产品设计和展示陈列。
第五是价格规则。
商品的价格也是一种常见的归类方式。
比如,高档奢侈品、中档消费品、低价实惠品等可以根据价格进行分类。
价格规则能够让消费者根据自己的购买能力进行选择,也能够帮助商家进行市场定位和竞争策略制定。
最后是品牌规则。
商品的品牌也可以作为归类的依据。
比如,苹果、三星、华为等手机品牌可以根据品牌进行分类。
品牌规则有助于消费者选择自己信赖的品牌,也能够帮助商家进行品牌管理和营销策略制定。
商品归类的六大规则包括功能规则、材质规则、用途规则、形状规则、价格规则和品牌规则。
这些规则能够帮助企业或商家更好地管理和销售商品,也能够让消费者更加方便地找到自己所需的商品。
在实际操作中,可以根据不同的商品特点灵活运用这些规则,以实现最佳的商品分类效果。
经过长期教学经验的总结,并结合多年考生答题的状况和心得,总结出了一套报关员考试中商品编码的学习方法,简单地说就是十八个字:“多做题,少看书,熟体系,懂规则,抓重点,记特例。
”1、多做题,少看书。
也就是多做商品编码的题目,不用过多去看报关员考试教材中讲述的几十页关于商品编码各个类章的介绍。
正如前文所说,考试中非常难的编码并不多,只要考生抓住最基本的编码,那么本题拿到应该拿到的一半以上甚至二十六分以上的成绩就没有问题。
这样核心的问题就是看考生对这本编码书的体系掌握得熟不熟,是不是把当中一些特别的商品在平时都注意到了,是不是对品目的排列中一些例外的商品有大致的印象?要达到这一点,必须要做大量的题目。
做题的过程就是一个明晰体系、熟悉一般、记忆特例的过程,是一个积累的过程,只有通过大量做题,把这些零散的记忆积累起来,才能在大脑中形成框架体系,并在这个体系之下把那些常考的特例记下来。
惟其如此,考试才能查得又快又准。
有些人把商品编码看的很神秘,把商品编码的学习看得很深奥,到处搜寻查寻编码的秘诀,甚至会受到很多所谓的“专家”的蛊惑,总认为欲查对编码,必先了解商品;如果考试考不出分数,就是因为自己不了解商品,不了解商品,是因为自己没有实际工作经验,不是专家,似乎有实际工作经验的人在查寻编码的时候就可以得心应手无所不能,没有工作经验的人只能望题兴叹,自动放弃,所以大部分人对编码的学习就掉入这样一个意识怪圈,将所有的困难都归于客观原因。
那么我们是不是可以反过来想想,有工作经验的人有多少是成天查编码的?有哪个进出口单位会成天面对一些自己从来没有见过的无法确定归类的复杂商品?如果不是这样-----肯定不是这样,每个公司做的大多都是自己很熟悉的产品,那么有实际工作经验的人又有几个是编码查寻高手?再说,有那么丰富经验的人大约也已经是报关员了,那还考什么报关员考试?这么一想,我们就明白了,参加报关员考试的考生基本都是没有工作经验,没有商品知识的菜鸟,对这群人我们高谈工作经验不但无聊而且荒唐。
建立商品分类体系的方法
建立商品分类体系的方法有以下几种:
1. 根据产品特性分类:根据产品的性质、功能、用途等特点进行分类,例如将电子产品分为手机、电视、电脑等分类。
2. 根据需求分类:根据消费者的需求和购买意图进行分类,例如将鞋子分为运动鞋、休闲鞋、正装鞋等分类。
3. 根据市场细分分类:根据产品所面向的市场细分进行分类,例如将冰淇淋分为儿童冰淇淋、成人冰淇淋、高端冰淇淋等分类。
4. 根据生命周期分类:根据产品的生命周期阶段进行分类,例如将新品、成长期产品、成熟期产品、衰退期产品等分类。
5. 根据价值链分类:根据产品在价值链中的位置和功能进行分类,例如将原材料、零部件、成品等不同环节的产品进行分类。
6. 根据品牌分类:根据产品所属的品牌进行分类,例如将不同品牌的香水进行分类。
7. 根据定位分类:根据产品在市场中的定位进行分类,例如将高端奢侈品、中端产品、低端产品进行分类。
以上是一些常用的建立商品分类体系的方法,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分类。
海关商品归类原则和方法分析一、原则分析1.客观原则:海关商品归类基于客观的事实和商品本身的特征进行,不受个人主观意愿和喜好的影响。
归类要根据商品的实际构造、用途和特征进行,而不是根据商品的名称或商标。
2.一般性原则:海关商品归类使用的是一般性原则,即根据商品实质的判断进行归类,而不是按照特殊性原则或使用目的进行归类。
这样可以避免归类的主观偏差,保证归类的准确性和公正性。
3.层次性原则:海关商品归类是一个层次分类的过程,从整体到细分逐级进行。
根据《世界关税组织货物归类标准》(HS编码)的规定,商品分为21个部门、98个章、1244个税目,依次递增。
这样的层次分类有利于海关对不同商品进行监管和统计。
4.确定性原则:海关商品归类要根据商品的具体特征进行,不能模棱两可或含糊不清。
归类的结果应该是确定和明确的,以便于各方对商品进行认定和处理。
5.综合原则:海关商品归类时需要综合考虑多种因素,包括商品的构造材质、功能用途、工艺特点等。
如果有多种归类可能,需要根据以上原则进行综合判断,选择最符合商品特征和用途的归类方式。
二、方法分析1.查阅HS编码:海关商品归类需要查阅《世界关税组织货物归类标准》(HS编码)。
该编码是国际上通用的商品分类标准,按照层次分类的原则将各种商品进行归类编码。
归类人员需要使用该编码作为参考,确定商品的分类和编码。
2.分析商品特征:归类人员需要对商品的特征进行详细分析。
包括对商品的构造、材质、功能用途、工艺特点等进行全面了解。
只有对商品特征有清楚的认识,才能进行准确的归类。
3.比对分类案例:归类人员可以参考已经归类的案例,尤其是与自己所要归类的商品相似或相关的案例。
这样可以避免重复劳动和错误归类,提高归类的效率和准确性。
4.请教专业人员:在归类过程中,如果遇到特殊情况或难以确定的情况,可以请教专业人员进行指导。
他们会根据自己的经验和专业知识,提供准确的归类建议。
5.制定商品归类规程:对于一些大型企业或进出口公司,可以根据自身业务特点制定商品归类规程。
经过长期教学经验的总结,并结合多年考生答题的状况和心得,总结出了一套报关员考试中商品编码的学习方法,简单地说就是十八个字:“多做题,少看书,熟体系,懂规则,抓重点,记特例。
”1、多做题,少看书。
也就是多做商品编码的题目,不用过多去看报关员考试教材中讲述的几十页关于商品编码各个类章的介绍。
正如前文所说,考试中非常难的编码并不多,只要考生抓住最基本的编码,那么本题拿到应该拿到的一半以上甚至二十六分以上的成绩就没有问题。
这样核心的问题就是看考生对这本编码书的体系掌握得熟不熟,是不是把当中一些特别的商品在平时都注意到了,是不是对品目的排列中一些例外的商品有大致的印象?要达到这一点,必须要做大量的题目。
做题的过程就是一个明晰体系、熟悉一般、记忆特例的过程,是一个积累的过程,只有通过大量做题,把这些零散的记忆积累起来,才能在大脑中形成框架体系,并在这个体系之下把那些常考的特例记下来。
惟其如此,考试才能查得又快又准。
有些人把商品编码看的很神秘,把商品编码的学习看得很深奥,到处搜寻查寻编码的秘诀,甚至会受到很多所谓的“专家”的蛊惑,总认为欲查对编码,必先了解商品;如果考试考不出分数,就是因为自己不了解商品,不了解商品,是因为自己没有实际工作经验,不是专家,似乎有实际工作经验的人在查寻编码的时候就可以得心应手无所不能,没有工作经验的人只能望题兴叹,自动放弃,所以大部分人对编码的学习就掉入这样一个意识怪圈,将所有的困难都归于客观原因。
那么我们是不是可以反过来想想,有工作经验的人有多少是成天查编码的?有哪个进出口单位会成天面对一些自己从来没有见过的无法确定归类的复杂商品?如果不是这样-----肯定不是这样,每个公司做的大多都是自己很熟悉的产品,那么有实际工作经验的人又有几个是编码查寻高手?再说,有那么丰富经验的人大约也已经是报关员了,那还考什么报关员考试?这么一想,我们就明白了,参加报关员考试的考生基本都是没有工作经验,没有商品知识的菜鸟,对这群人我们高谈工作经验不但无聊而且荒唐。
报关水平测试备考的商品归类方法和技巧报关水平测试备考必备的商品归类方法和技巧店铺整理“报关水平测试备考:必备商品归类方法和技巧”供考生参考,更多报关水平测试相关信息请关注店铺。
1.多做题,少看书。
多做商品编码的题目,不用过多去看报关水平测试教材中讲述的几十页关于商品编码各个类章的介绍。
正如前文所说,考试中非常难的编码并不多,只要考生抓住最基本的编码,那么本题拿到应该拿到的一半以上甚至二十六分以上的成绩就没有问题。
这样核心的问题就是看考生对这本编码书的体系掌握得熟不熟,是不是把当中一些特别的商品在平时都注意到了,是不是对品目的排列中一些例外的商品有大致的印象?要达到这一点,必须要做大量的题目。
做题的过程就是一个明晰体系、熟悉一般、记忆特例的过程,是一个积累的过程,只有通过大量做题,把这些零散的记忆积累起来,才能在大脑中形成框架体系,并在这个体系之下把那些常考的特例记下来。
惟其如此,考试才能查得又快又准。
有些人把商品编码看的很神秘,把商品编码的学习看得很深奥,到处搜寻查寻编码的秘诀,甚至会受到很多所谓的“专家”的蛊惑,总认为欲查对编码,必先了解商品;如果考试考不出分数,就是因为自己不了解商品,不了解商品,是因为自己没有实际工作经验,不是专家,似乎有实际工作经验的人在查寻编码的时候就可以得心应手无所不能,没有工作经验的人只能望题兴叹,自动放弃,所以大部分人对编码的学习就掉入这样一个意识怪圈,将所有的困难都归于客观原因。
那么我们是不是可以反过来想想,有工作经验的人有多少是成天查编码的?有哪个进出口单位会成天面对一些自己从来没有见过的无法确定归类的复杂商品?如果不是这样-----肯定不是这样,每个公司做的大多都是自己很熟悉的产品,那么有实际工作经验的人又有几个是编码查寻高手?再说,有那么丰富经验的人大约也已经是报关员了,那还考什么报关员考试?这么一想,我们就明白了,参加报关员考试的考生基本都是没有工作经验,没有商品知识的菜鸟,对这群人我们高谈工作经验不但无聊而且荒唐。
指《税则》中税(品)⽬条⽂或者⼦⽬条⽂中列名具体或⽐较具体的商品名称,即商品表现出的特征与商品归类的语⾔基本吻合。
例: 1.已冲洗并已配⾳的供教学⽤的35毫⽶电影胶⽚(税号3706.1010); 2.规格及形状适于安装在船舶舷窗上的安全玻璃(税号7007.1110);3.功率为80⽡的吊扇(税号8414.5110)。
这其中包括《归类总规则》规则⼆(⼀)所⽰的:在进出⼝时具有完整品或制成品的基本特征的,该项商品的不完整品或未制成品,例如: 1.已剪裁成型未缝制的机织⾯料分指⼿套(税号6216.0000); 2.缺少鞍座的⼭地⾃⾏车(税号8712.0030);3.未喷漆的⾃⾏车架(税号8714.9100); 4.缺少螺钉的塑料制眼镜架(税号9003.1100)。
以及这些商品的拆散件及成套散件(SKD—成套部件,CKD—成套散件),例如: 1.⾼速摄影机成套散件(税号9007.1910); 2.机动游览船成套部件(税号8901.1010); 3.尚未焊接装配的成套⼼电图记录仪(税号9018.1100)。
还包括《归类总规则》规则⼆(⼆)所⽰的:某种材料或物质与其他材料或物质混合或组合的物品,但不得改变原来材料或物质构成货品的基本特征的。
例如: 1.加碘的⾷⽤盐(税号2501.0011); 2.加糖的⽜奶(税号0402.9900); 3.加有着⾊剂的砂糖(税号1701.9910); 4.⽪⾰制分指⼿套、⼝上镶有兔⽑⽪装缏条(税号4203.2990)。
通过上述例⼦,我们不难理解“有列名”即是由品⽬条⽂及⼦⽬条⽂所组合⽽成的商品名称,已完整或者基本描绘出我们进⾏归类的进出⼝商品的特征。
显⽰出的商品列名与实际商品已经具体。
由此,根据《归类总规则》规则三(⼀)所⽰,列名⽐较具体的税(品)⽬,优先于列名⼀般的税(品)⽬,即本⽂所称的列名优先的原则。
列名优先的原则是进出⼝商品归类的第⼀原则,也是⾸选的归类⽅法。
“多做题,少看书,熟体系,懂规则,抓重点,记特例。
”1、多做题,少看书。
也就是多做商品编码的题目,不用过多去看报关员考试教材中讲述的几十页关于商品编码各个类章的介绍。
正如前文所说,考试中非常难的编码并不多,只要考生抓住最基本的编码,那么本题拿到应该拿到的一半以上甚至二十六分以上的成绩就没有问题。
这样核心的问题就是看考生对这本编码书的体系掌握得熟不熟,是不是把当中一些特别的商品在平时都注意到了,是不是对品目的排列中一些例外的商品有大致的印象?要达到这一点,必须要做大量的题目。
做题的过程就是一个明晰体系、熟悉一般、记忆特例的过程,是一个积累的过程,只有通过大量做题,把这些零散的记忆积累起来,才能在大脑中形成框架体系,并在这个体系之下把那些常考的特例记下来。
惟其如此,考试才能查得又快又准。
有些人把商品编码看的很神秘,把商品编码的学习看得很深奥,到处搜寻查寻编码的秘诀,甚至会受到很多所谓的“专家”的蛊惑,总认为欲查对编码,必先了解商品;如果考试考不出分数,就是因为自己不了解商品,不了解商品,是因为自己没有实际工作经验,不是专家,似乎有实际工作经验的人在查寻编码的时候就可以得心应手无所不能,没有工作经验的人只能望题兴叹,自动放弃,所以大部分人对编码的学习就掉入这样一个意识怪圈,将所有的困难都归于客观原因。
那么我们是不是可以反过来想想,有工作经验的人有多少是成天查编码的?有哪个进出口单位会成天面对一些自己从来没有见过的无法确定归类的复杂商品?如果不是这样-----肯定不是这样,每个公司做的大多都是自己很熟悉的产品,那么有实际工作经验的人又有几个是编码查寻高手?再说,有那么丰富经验的人大约也已经是报关员了,那还考什么报关员考试?这么一想,我们就明白了,参加报关员考试的考生基本都是没有工作经验,没有商品知识的菜鸟,对这群人我们高谈工作经验不但无聊而且荒唐。
没经验我们就有没经验的做法,我们面对的是考试而不是工作,培训辅导的目的不是让有经验的人变得更有经验,而是让完全不懂的人短期之内获得突破。
商品分类的原则和办法商品分类是指将多种不同特征的商品按照一定的原则和方法进行归类和分组。
商品分类的目的是为了方便消费者寻找和购买商品,同时也便于商家进行商品的管理和销售。
1.功能性原则:根据商品的功能和用途进行分类。
例如,将电子产品分为手机、电视、音响等不同的功能类别,将食品分为主食、副食和饮料等不同的用途类别。
2.物质性原则:根据商品所采用的原材料和物质进行分类。
例如,将纺织品分为棉、麻、丝、毛等不同的材质类别,将家具分为木质、塑料、金属等不同的物质类别。
3.结构性原则:根据商品的结构和组成进行分类。
例如,将服装分为上衣、裤子、裙子等不同的结构类别,将汽车分为轿车、越野车、商用车等不同的组成类别。
4.价值性原则:根据商品的价值和价格进行分类。
例如,将珠宝首饰分为黄金、银饰、钻石等不同的价值类别,将衣物分为高档品牌、中档品牌和低档品牌等不同的价格类别。
5.品牌性原则:根据商品所属的品牌进行分类。
例如,将手机分为苹果、三星、华为等不同的品牌类别,将化妆品分为兰蔻、雅诗兰黛、欧莱雅等不同的品牌类别。
1.综合分类法:按照多个原则和维度对商品进行分类。
例如,将服装分为男装、女装、童装等不同的功能类别,同时再按照材质、结构等原则进行二次分类。
2.专业分类法:根据特定行业的需求和特点对商品进行分类。
例如,将化妆品分为护肤品、彩妆品、个人护理品等不同的子行业类别,将食品分为饮料、零食、保健食品等不同的细分市场。
3.地理分类法:根据地理区域的差异对商品进行分类。
例如,将服装分为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两个大类别,再根据不同国家和地区进行二次分类。
4.需求分类法:根据消费者的需求和购买习惯对商品进行分类。
例如,将电子产品分为手机、平板、笔记本等不同的使用场景类别,将食品分为早餐食品、方便食品、健康食品等不同的需求类别。
5.销售分类法:根据商品的销售渠道和方式进行分类。
例如,将电子产品分为线上销售和线下销售两个大类别,再根据渠道细分为电商平台、实体店铺等不同的销售方式类别。
商品归类规则一、按照功能分类1. 食品类商品:包括各类食品、饮料、糖果、零食等。
2. 日用品类商品:包括洗发水、沐浴露、牙膏、洗衣粉、纸巾等。
3. 家电类商品:包括电视、冰箱、洗衣机、空调等。
4. 服装类商品:包括男女装、童装、鞋帽、配饰等。
5. 家居类商品:包括家具、家纺、厨具、装饰品等。
6. 数码类商品:包括手机、电脑、相机、音响等。
二、按照价格分类1. 高端商品:指价格较高的商品,包括奢侈品、名牌商品等。
2. 中端商品:指价格适中的商品,包括一些知名品牌的产品。
3. 低端商品:指价格较低的商品,多为一些普通品牌或者非品牌产品。
三、按照适用人群分类1. 男性商品:适用于男性消费者的商品,包括男装、男士护肤品等。
2. 女性商品:适用于女性消费者的商品,包括女装、化妆品、护肤品等。
3. 儿童商品:适用于儿童的商品,包括童装、玩具、学习用品等。
4. 家庭商品:适用于家庭消费的商品,包括家居用品、家电、食品等。
四、按照销售渠道分类1. 实体店商品:指在实体店铺销售的商品,如购物中心、超市等。
2. 网络商品:指在电商平台上销售的商品,如淘宝、京东等。
3. 批发商品:指供应给批发商的商品,如服装批发、食品批发等。
五、按照品牌分类1. 国际品牌商品:指来自国际知名品牌的商品,如苹果、LV等。
2. 国内品牌商品:指来自国内知名品牌的商品,如华为、李宁等。
3. 小众品牌商品:指来自一些小众品牌的商品,多为一些新兴品牌或者小规模生产的商品。
六、按照产地分类1. 国产商品:指在国内生产的商品,如中国制造的产品。
2. 进口商品:指从国外进口的商品,如进口食品、进口化妆品等。
有列名归列名;没有列名归用途;没有用途归成分; 没有成分归类别;不同成分比多少,相同成分要从后。
一、列名优先原则:有列名归列名 本文所述“有列名”是指《税则》中税(品)目条文或者子目条文中列名具体或比较具体的商品名称,即商品表现出的特征与商品归类的语言基本吻合。例如: 1.已冲洗并已配音的供教学用的35毫米电影胶片(税号3706.1010); 2.规格及形状适于安装在船舶舷窗上的安全玻璃(税号7007.1110); 3.功率为80瓦的吊扇(税号8414.5110)。 这其中包括《归类总规则》规则二(一)所示的:在进出口时具有完整品或制成品的基本特征的,该项商品的不完整品或未制成品,例如: 1.缺少四个轮子的高尔夫球车(税号8703.1000); 2.缺少鞍座的山地自行车(税号8712.0030); 3.未喷漆的自行车架(税号8714.9100); 4.缺少螺钉的塑料制眼镜架(税号9003.1100); 5.已剪裁成型未缝制的机织面料分指手套(税号6216.0000)。 以及这些商品的拆散件及成套散件(SKD—成套部件,CKD—成套散件),例如: 1.高速摄影机成套散件(税号9007.1910); 2.机动游览船成套部件(税号8901.1010); 3.尚未焊接装配的成套心电图记录仪(税号9018.1100)。 还包括《归类总规则》规则二(二)所示的:某种材料或物质与其他材料或物质混合或组合的物品,但不得改变原来材料或物质构成货品的基本特征的。例如: 1.加碘的食用盐(税号2501.0011); 2.加糖的牛奶(税号0402.9900); 3.加有着色剂的砂糖(税号1701.9910); 4.皮革制分指手套、口上镶有兔毛皮装缏条(税号4203.2990)。 通过上述例子,我们不难理解“有列名”即是由品目条文及子目条文所组合而成的商品名称,已完整或者基本描绘出我们进行归类的进出口商品的特征。显示出的商品列名与实际商品已经具体。由此,根据《归类总规则》规则三(一)所示,列名比较具体的税(品)目,优先于列名一般的税(品)目,即本文所称的列名优先的原则。列名优先的原则是进出口商品归类的第一原则,也是首选的归类方法。 因此,在我们进行商品归类练习时,首先要根据所归类商品的特征,如:商品的主要成分(材料)、加工方式、规格、用途、等级、包装方式、功能作用等进行综合分析,再根据分析结果找出其相适合的品目,最后以“列名优先”的原则进行归类。 例 纯棉妇女用针织紧身胸衣 归类步骤: 1.商品分析: 成分:纯棉 ;用途:妇女用 ;加工方式:针织 ;品名:紧身胸衣 2.品目归类: 根据对成分及加工方式的分析,大家会轻易地将该项商品归人第六十一章:针织或钩编的服装及衣着附件。但我们仔细阅读第六十一章章注释二(一)后,可以发现本章不包括62.12品目的商品。62.12品目条文:胸罩、束腰带、紧身胸衣、吊裤带、吊袜带、……。因此,我们可以初步将“紧身胸衣”归人62.12品目。 3.简易方法适用 : 根据“列名优先’’的原则,我们查看62.12品目中所包含的子目6212.3090,可以看出,该税号符合所需归类商品的特定意义——棉制(不是其他材料制)束腰胸衣(即紧身胸衣)。因此,“.纯棉妇女用针织紧身胸衣”应归人税号6212.3090。 二、没有列名归用途 所谓没有列名,是指所需归类商品的语言不能与《税则》中品目、子目条文所列名的内容相吻合。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应将归类方法顺序转为第二种方法——按用途归类的方法,即按照该商品的主要用途进行归类。该归类方法应从对商品的用途分析人手,使之产生《税则》所认可的语言。这种方法特别适用所归类商品已构成商品的基本特征的各类商品,如动植物类、机器、电气、仪器仪表类。例如,第一章:活动物,如我们所归类的商品是马戏团表演用的马,分析商品得知,虽然马戏团的马肯定是活动物,理该归人第一章,但由于第一章所述马的用途仅限定在种用或食用、服役马,而马戏团的马其用途在于表演,因此不能将该种活动物——马戏团的马归人第一章,而应根据其章注归人第九十五章,税号9508.1000。 例 盥洗用醋(美容盥洗用,带香味) 归类步骤: 1.商品分析:成分:醋、香味剂;用途:盥洗用 2.品目归类 根据成分和用途,该种醋可能会被归人税号2209.0000。其为:醋及用醋制得的醋代用品。根据海关总署关税征管司、全国海关进出口商品归类中心广州分中心编写的《海关进出口税则——统计目录、商品及品目注释》(2002年版)注释:醋及其代用品可用于食物的调味和腌制。……也可用调味香料增加香味。 同时注明:本品目不包括品目33.04的“盥洗用醋”。显然,其应当归人品目33.04。 3.简易方法适用 查阅品目33.04条文,并没有具体的“盥洗用醋”列名。此时,我们应当按照没有列名归用途的方法进行归类。根据该商品最大的用途特征为:盥洗用,也就是保护皮肤用,将其归入“护肤品”,即税号3304.9900。 三、没有用途归成分 成分一般是指化合物或组合物中所含有物质(元素或化合物)的种类。 “没有用途归成分”的归类方法,是指当某种商品的归类语言无法与《税则》相吻合,既没有具体列名,并且用途特征也不明显时,应顺序按其主要“成分”归类。也就是要按照《归类总规则》二(二)、三(二)所示规则进行归类,并且应当按照“列名”、“用途”、“成分”归类方法的先后次序归类。 按照“成分”归类时,应充分理解《归类总规则》中关于材料或物质的定义。“税(品)目中所列材料或物质,应视为包括该种材料或物质与其他材料或物质混合或组合的物品。税(品)目中所列某种材料或物质构成的货品,应视为包括全部或部分由该种材料或物质构成的货品”;“混合物,不同材料构成或不同部件组成的组合物以及零售的成套货品,如果不能按照规则三(一)归类时,在本款可适用的条件下,应按构成货品基本特征的材料或部件归类”。 在实际操作中,可以按照成分归类的商品基本分为两大类: 其一,由某种材料制的商品。如:针叶木制、阔叶木制、钢铁制、铝制、铜制、塑料制、纸制、化学纤维制、天然动物纤维制、天然植物纤维制等。对于这一类的商品,我们应当理解为完全由该类物质加工而成,或以该类物质占有绝对比例的物质构成。如木制门窗、钢铁制螺母、塑料制螺母、铝制牛奶桶、化纤制香烟过滤嘴等。 · 其二,按重量计含有某种材料与其他材料混合的制成品。如: 1.女式针织毛衣(按重量计,含羊毛70%、兔毛20%、腈纶10%); 2.含铅99.9%、含银0.01%、含其他金属0.09%的精炼铝; 3.按重量计含棉90%、含化学短纤维10%的棉纱线。 但是,我们在运用该方法归类时,不可打乱“列名”、“用途”、“成分”三者的先后次序,而应按序使用。也就是在“列名”、“用途”的归类方法无法找到正确答案时,才能使用按“成分”的方法归类,而不可将按“成分”的归类方法,优先于其他两种方法使用。如:塑料制中国象棋,若未按先后次序选择使用归类方法,而优先选择按材料归类,即会产生错误的商品归类语言,误将其归人第三十九章——塑料制品。正确方法应按“列名优先”的原则,将其归人税号9504.9030。又如:不锈钢制外科手术用锯,经对其分析得知,该商品的最大特征是外科手术时所使用的锯。其虽然从结构上与普通钳工所使用的锯相同,但从其加工工艺及材料的选择上又不同于普通钳工锯。若我们按序列一,“列名优先”的原则进行选择时,很可能会归人税号8202.1000。但是,税号8202.1000条文显示的是“*金属制的手工锯”,与我们需要归类的商品不相吻合,也就是子目条文与商品归类语言不相吻合。若我们按序列三,“归成分”的方法进行选择时,仍会将其错误归人税号8202.1000。若我们按序列二,“归用途”的方法进行选择时,会将其正确归人税号9018.9090。从而可知,简易商品归类方法的适用,必须按照列名”、“用途”、“成分”的先后顺序进行,千万不可颠倒。否则,将无法产生正确的归类,也就是无法产生子目条文与商品归类相吻合的语言。 例 一次性纸制厨师帽 归类步骤:1.商品分析:成分:纸 ;特征:一次性使用 ;品目:厨师帽 2.品目归类: 通过对商品’的分析,我们得知,该项商品是由纸制成的,并且是供厨师一次性使用的专用帽子。通观《税则》得知,《税则》中包含各种帽类的章分别是:第四十八章的“纸制衣着附件”、第六十三章的“旧帽类”、第六十八章的“石棉制的帽类’’及第九十五章的“玩偶帽类或狂欢节用的帽类”。“一次性纸制厨师帽”在以上各章均无具体列名,所以,不能依第一顺序“列名优先”的方法归类。依次按第二顺序“按用途’’归类。由于该商品的用途特征仅为“厨师用的帽子”,虽然已经显示出该商品的专用性特征,但其中缺少“成分”内容,所以,并未完全表达出我们需要归类的商品全部定义,也就是归类语言不完整。我们再依次按第三顺序“按成分’’归类。该商品的成分为纸,这时我们的商品归类语言可以表述为:用纸制成的厨师用的帽子。我们需要归类的商品是“一次性纸制厨师帽”,“一次性纸制厨师帽’’与“用纸制成的厨师用的帽子”之间的区别,仅仅在于是否是一次性使用。一次性使用或者多次性使用,只是使用方法问题,并且《归类总规则》中并没有关于商品进出口后使用方式的限定,因此,应当忽略不计。根据“一次性纸制厨师帽’’的特定含义可知,该帽子应该是与厨师的职业服装同时使用的,因此,应将其归人纸制的衣着附件类。根据第四十八章章注释二(十一):本章不包括第六十四章或第六十五章的物品。这时我们可以在第四十八章中查找与之相适应的品目,品目48.18:衣服及衣着附件。因此,“一次性纸制厨师帽”应该归人该品目。 3.简易方法适用 , 根据“列名”、“用途”、“成分”的先后顺序,“一次性纸制厨师帽”应该以其成分归类,归入纸制品类。查找品目48.18,“一次性纸制厨师帽”应归人税号4818.5000。
四、不同成分比多少,相同成分要从后 “不同成分比多少,相同成分要从后”是对“没有用途归成分“的扩展,也是对其的补充。“没有用途归成分”中的“成分”应该理解为商品的完全成分或主要成分。而“不同成分比多少,相同成分要从后”中的“成分”应该理解为商品是按重量计或按浓度计各种成分所占比例多少。这里所谓的成分比例应按客观、实际、共同认可的比例,也就是仅适用一般物质的含量比例。这种比例所涉及的物质我们可以理解为相对某种元素、物质的纯状态。这是因为世间很难找到单纯物质、元素的存在。例如,即使含金量为99.叨9%的黄金,仍有杂质存在o “不同成分比多少”,其意义在于两种以上元素、物质所构成的商品,应按其中的主要成分归类。例如,按重量计羊毛占51%,腈纶占49%的纺织面料,应按羊毛纺织品归类。“相同成分要从后”是指当商品由两种(类)元素、物质所构成时,若两种(类)元素、物质按重量计或按浓度计各种成分所占比例相同时,应按该两种(类)元素、物质在《税则》章目、品目、子目的先后位置,按其位置*后税号归类。例如,按重量计羊毛占50%,腈纶占50%的纺织面料,应按合成纤维.从后归类o·归人第五十五章:化学纤维短纤相应税号,而不应将其归人第五十二章:棉花。因此,“不同成分比多少,相同成分要从后”的归类方式,主要适用于纺织品的归类,但有时仍有例外。我们在使用过程中,该归类方式的使用顺序应在“按成分归类”方式之后。该归类方式是对《归类总规则》三(二)、(三)条文的应用。 例 染色混纺机织物(按重量计算,含棉40%,人造短纤维30%,合成短纤维30%) 归类步骤: 1.商品分析: 成分:棉40%,人造短纤维30%,合成短纤维30% 加工方式:机织、染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