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小班主题《好听的声音》教学:主题计划《好听的声音》
- 格式:doc
- 大小:50.50 KB
- 文档页数:3
《好听的声音》幼儿园小班教案精选教案:《好听的声音》一、教学内容1. 声音的产生:介绍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不同的物体振动产生的声音不同。
2. 声音的特性:讲解声音的三个特性:音调、响度和音色,并通过实例让学生感受不同特性的声音。
3. 声音的辨别:教授学生如何辨别不同物体发出的声音,培养学生的听觉辨识能力。
4. 声音的欣赏:引导学生欣赏各种美妙的声音,提高学生对声音的鉴赏能力。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声音的产生和特性,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音调、响度和音色是声音的三个特性。
2. 培养学生听觉辨识能力,能辨别不同物体发出的声音。
3. 提高学生对声音的鉴赏能力,培养对美好声音的喜爱。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声音的产生和特性,声音的辨别和欣赏。
难点:声音特性的理解和声音的辨别。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录音机、各种声音的录音带、音叉、铃铛等。
学具:耳朵贴画、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闭上眼睛,倾听周围的声音,感受声音的存在。
2. 声音的产生:讲解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举例说明。
3. 声音的特性:讲解音调、响度和音色,让学生通过实例感受不同特性的声音。
4. 声音的辨别:让学生尝试辨别不同物体发出的声音,如铃铛、音叉等。
5. 声音的欣赏:让学生欣赏各种美妙的声音,如歌曲、故事等。
6. 随堂练习:让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个物体,尝试发出好听的声音。
7. 作业设计:题目1:请画出你听到的最美妙的声音。
答案:学生根据自己的听觉感受画出美妙的声音。
题目2:请写一段话,描述你最喜欢的声音。
答案: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描述喜欢的声音。
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声音的产生:物体的振动声音的特性:音调、响度、音色声音的辨别:辨别不同物体的声音声音的欣赏:欣赏各种美妙的声音七、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是否能理解声音的产生和特性,是否能辨别不同物体的声音,是否能欣赏美妙的声音。
幼儿园小班音乐活动教案《好听的声音》含反思一、教学内容《好听的声音》选自幼儿园小班音乐教材第二章《音乐启蒙》,主要内容包括声音的识别、模仿和创造。
具体章节为第二节《奇妙的声音世界》,详细内容涉及对不同声音的辨别、表达和运用。
二、教学目标1. 让幼儿能够认识和辨别生活中各种不同的声音,培养他们对声音的敏感度。
2. 培养幼儿模仿声音的能力,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3. 通过音乐活动,培养幼儿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审美情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声音的模仿和创造。
2. 教学重点:声音的识别和表达。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录音机、音响、各种声音卡片、音乐玩具。
2. 学具:画纸、彩笔、剪刀、胶水。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教师带领幼儿观察周围环境,让他们闭上眼睛,聆听周围的声音,如鸟叫声、汽车行驶声等,引导幼儿关注和认识这些声音。
2. 声音识别(5分钟)教师展示声音卡片,让幼儿识别并表达出这些声音的来源。
同时,教师模仿一些声音,让幼儿猜测是什么声音。
3. 声音模仿(5分钟)教师邀请幼儿模仿各种声音,如动物的叫声、交通工具的声音等。
鼓励幼儿大胆模仿,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
4. 例题讲解(5分钟)教师通过音乐玩具演奏一段旋律,让幼儿模仿音乐玩具的声音。
同时,教师讲解如何用画笔和彩纸制作自己的音乐卡片。
5. 随堂练习(5分钟)幼儿按照教师的要求,用画纸和彩笔制作自己的音乐卡片,并在卡片上画出自己喜欢的声音。
6. 团队协作(5分钟)教师将幼儿分成小组,让他们合作完成一段音乐表演。
每个小组成员需要模仿一种声音,共同完成一段有趣的表演。
每个小组展示自己的音乐表演,教师对每个小组的表现给予评价和鼓励。
六、板书设计1. 声音卡片:展示各种声音的图片,方便幼儿识别。
2. 音乐旋律:用简谱表示所学的音乐旋律,引导幼儿模仿。
3. 制作音乐卡片:展示制作音乐卡片的方法和步骤。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制作一张属于自己的音乐卡片。
小班教案《好听的声音》一、教学目标:1. 认知目标:让幼儿能够辨别生活中不同的声音,培养幼儿的听觉能力。
2. 技能目标:通过游戏和活动,培养幼儿对声音的敏感度,提高幼儿的听力和注意力。
3. 情感目标:让幼儿体验到探索声音的乐趣,增强对音乐的热爱。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让幼儿能够辨别生活中不同的声音。
难点:让幼儿学会倾听,提高对声音的敏感度。
三、教学准备:1. 教具准备:各种声音的音频材料,如动物叫声、交通工具声音等。
2. 环境准备:安静的教学环境,有利于幼儿集中注意力。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通过讲解,引导幼儿关注周围的声音,激发幼儿对好听声音的兴趣。
2. 主体活动:a. 教师播放各种声音的音频,让幼儿辨别并说出声音的来源。
b. 教师组织幼儿进行“声音接龙”游戏,培养幼儿的听力和反应能力。
c. 教师引导幼儿模仿声音,提高幼儿的语音表达能力。
五、作业设计:1. 回家后,让幼儿和家长一起寻找生活中的好听声音,并记录下来。
2. 家长指导幼儿模仿所学声音,提高幼儿的语音表达能力。
3. 家长与幼儿一起创作关于好听声音的绘画作品,增强幼儿的创造力。
六、教学评价:1. 观察幼儿在活动中的参与程度,了解他们对声音的敏感度和兴趣。
2. 评估幼儿在游戏和活动中的表现,检验他们的听力和注意力。
3. 搜集家长和幼儿的反馈意见,了解家庭作业的完成情况。
七、教学反思:1. 教师应根据幼儿的反馈和表现,调整教学方法和难度,确保教学目标得到有效实现。
2. 针对幼儿在活动中出现的问题,教师应及时进行指导和纠正,提高幼儿的技能水平。
3. 教师应不断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的趣味性,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
八、教学拓展:1. 组织幼儿参观音乐表演,让幼儿亲身体验音乐的魅力,提高他们对音乐的热爱。
2. 开展关于声音的科学实验,让幼儿了解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原理。
3. 举办家庭音乐活动,鼓励家长参与,增进亲子关系。
九、家长沟通:1. 教师应定期与家长沟通,了解幼儿在家庭中的表现,共同关注幼儿的成长。
幼儿园小班主题《好听的声音》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认知目标:让幼儿能够辨别不同的声音,并能够用语言描述。
2. 技能目标:通过游戏和活动,培养幼儿的听力和表达能力。
3. 情感目标:培养幼儿对周围声音的兴趣,增强他们对生活的感知和热爱。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让幼儿能够辨别和描述不同的声音。
2. 教学难点:培养幼儿对周围声音的关注和热爱。
三、教学方法:1. 游戏法:通过声音游戏,让幼儿在游戏中学习和体验。
2. 情境教学法:创设各种情境,让幼儿在情境中感知和表达声音。
四、教学准备:1. 教具准备:各种声音的教具,如铃铛、笛子等。
2. 环境准备:安静的教室环境,有利于幼儿集中注意力。
五、教学内容:1. 声音的认知:让幼儿辨别和描述不同的声音,如铃铛声、笛子声等。
2. 声音的游戏:开展声音游戏,让幼儿在游戏中体验和表达声音。
3. 声音的情境:创设各种情境,让幼儿在情境中感知和表达声音。
六、教学进程:第一周:1. 导入:教师向幼儿介绍主题,引导幼儿关注周围的声音。
2. 活动一:声音的认知(辨别和描述不同的声音)。
3. 活动二:声音的游戏(开展声音游戏,让幼儿在游戏中体验和表达声音)。
第二周:1. 活动三:声音的情境(创设各种情境,让幼儿在情境中感知和表达声音)。
2. 活动四:声音的创意(让幼儿创作自己的声音作品,如编故事、唱歌等)。
3. 活动五:声音的欣赏(让幼儿欣赏他人的声音作品,学会欣赏和表达赞美)。
第三周:1. 活动六:家庭声音调查(让幼儿与家长一起调查家庭中的声音,了解家庭生活中的声音特点)。
2. 活动七:家庭声音分享(让幼儿与家长一起分享家庭声音调查的结果,培养幼儿的沟通能力)。
3. 活动八:总结与展示(让幼儿展示自己在主题学习中的成果,分享学习收获)。
七、教学评价:1. 幼儿在声音认知、游戏、情境教学等方面的表现。
2. 幼儿在家庭声音调查、分享、总结与展示等方面的表现。
3. 家长对幼儿在学习过程中的参与程度和表现的评价。
《好听的声音》幼儿园小班教案精选一、教学内容《好听的声音》是幼儿园小班音乐教学活动的内容。
本节课选自教材《幼儿园音乐活动指导手册》的第二章节,详细内容包括认识各种声音,如大自然的声音、动物的声音、乐器的声音等;通过声音游戏,培养幼儿对音乐的感知和表现力。
二、教学目标1. 让幼儿能够辨识并模仿各种好听的声音,提高他们对声音的敏感度。
2. 培养幼儿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创新思维。
3. 激发幼儿对音乐的兴趣,培养他们的音乐素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让幼儿学会模仿并创造各种声音。
教学重点:培养幼儿对声音的感知、辨别和表现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各种乐器、录音机、磁带、故事卡片。
2. 学具:小鼓、小铃、沙锤、五颜六色的小球。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教师带幼儿到户外,聆听大自然的声音,引导幼儿发现并模仿这些声音。
教师讲述一个关于声音的故事,引导幼儿关注故事中的声音。
2. 例题讲解(10分钟)教师展示各种乐器,让幼儿认识并模仿乐器的声音。
教师邀请几名幼儿上台,用乐器演奏简单旋律,其他幼儿模仿。
3. 随堂练习(10分钟)教师将幼儿分成小组,每组选择一种乐器,共同演奏一首歌曲。
教师指导幼儿用身体动作表现各种声音,如小鸟飞、小兔子跳等。
4. 声音游戏(10分钟)教师准备五颜六色的小球,每个小球代表一种声音。
教师将小球抛向空中,幼儿根据颜色模仿相应的声音。
教师邀请幼儿自由发挥,创造自己的声音,与大家分享。
教师带领幼儿回顾本节课所学的内容,对幼儿的表现给予肯定和鼓励。
教师邀请幼儿分享自己最喜欢的声音,以及学习过程中的收获。
六、板书设计1. 大《好听的声音》2. 小认识声音声音模仿声音游戏3. 图片:各种声音的图片、乐器图片、颜色卡片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寻找身边的好听声音请幼儿与家长一起寻找身边的好听声音,如厨房里的水流声、交通工具的声音等,并用画笔记录下来。
答案:略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教师应关注幼儿在课堂上的参与度,鼓励他们积极模仿和创造声音,培养他们的音乐素养。
幼儿园小班教案《好听的声音》含反思一、教学目标:1.认得好听的声音,培育幼儿审美本领,感受声音的美妙。
2.了解语音语调的基本要素和语音语调的分类。
3.开展“声音游戏”提高幼儿语言本领和音乐感受本领。
4.培育幼儿的集体意识和合作意识。
二、教学内容:1.用发声器材或亲自示范,呈现各种好听的声音(如鸟叫、钟声、唱歌、乐器演奏等)。
2.通过声音游戏、故事、童谣、唱歌等形式,让幼儿体验和感受音乐的美妙,了解语音语调的基本要素和分类。
3.通过玩耍游戏让幼儿仿照各种声音,开展“声音游戏”,培育幼儿语言本领和音乐感受本领。
三、教学方法:1.示范法2.互动式教学法3.游戏教学法四、教学环节:1.活跃气氛:表演好听的声音。
2.声音游戏:幼儿仿照各种声音。
3.唱儿歌:《小野狼与小白兔》等。
4.故事图画:《聪慧的小兔》等。
五、教学过程:1.导入老师向幼儿呈现各种好听的声音,使幼儿赏识并感受声音的美妙及差异。
例如:用鸟叫、钟声、唱歌等声音将幼儿的注意力吸引到主题上。
2.讲解向幼儿介绍好听的声音的各项要素及分类,比如音调、音高、音准等,并以幼儿谙习的情境和故事为主题,讲解好听的声音给人带来的愉悦,培育幼儿审美本领。
3.活动(1)声音游戏–仿照各种声音,渐渐提高幼儿对声音敏感和音乐感受本领,夸奖和激发幼儿表现的信念。
(2)唱儿歌—让幼儿感受音乐的美妙,在唱歌里练习声音的仿照本领。
(3)故事图画—老师给幼儿呈现各种好听的声音,如松鼠的脚步声、鸟的叫声,通过幼儿自然的表现,提高幼儿语音语调的水平,口齿清楚,语言表达本领加强。
4.反思1.本次教学中,我采纳了多种教学方法,如示范法、互动式教学法和游戏教学法。
同学的反应良好,爱好高涨,通过这些方式让幼儿自由感受和互动,寓教于乐。
2.本次教学重在感受声音的差异以及语音语调的分类,让孩子依据本身的体会去感受。
但是在游戏之后,我没有给幼儿明确的汇报和总结,需要在以后的教学中加强幼儿对学问点的理解。
幼儿园小班教案《好听的声音》一、教学目标1.能够认识并区分不同的声音。
2.能够模仿、表演并描述各种声音。
3.增加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丰富孩子们的语言运用和表达方式。
4.促进幼儿的语言、认知、社交能力的发展。
二、教学准备1.玩具、水杯、叶子等一些小物件。
2.音乐、故事书籍等帮助孩子感受声音的素材。
3.视频或音频素材,用来让孩子们辨认和表达声音。
三、教学步骤步骤一:情境营造教师可以播放一个带有声音的视频,如动物的叫声、自然界中的声音或是音乐等,让孩子们感受声音,并通过问答引导他们说出认识的声音。
步骤二:声音辨认1.教师出示有代表性的五个声音图片(如不同的乐器、动物等),并播放相应声音,让孩子们辨认图片和声音的对应关系。
2.教师播放一段有讲话、歌唱、吵架、笑声等不同声音的介绍文段,让孩子们听一遍,然后问孩子们听到了哪些声音,并鼓励他们模仿。
步骤三:声音模仿1.教师选取经典的童谣或儿歌欣赏,并让孩子们模仿唱这些歌曲。
2.教师让孩子们按照自己的想象模仿不同的声音,如雷声、咳嗽声、风声等。
步骤四:声音表演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声音的表演活动,如让孩子们表演“下雨了”、“老鼠咬了一口”等情境,并要求孩子们模仿相应的声音。
步骤五:声音拼音教师可以利用“听写”的方式,让孩子们根据声音写出对应的汉字,或者学习一些简单的拼音。
步骤六:声音反思教师可以让孩子们自由选择一种感觉深刻的声音,用简短的语言表述自己对这种声音的感受。
并给予正向的评价和激励。
四、教学过程中的反思这节课学习的声音教育符合幼儿发展的特点,同时从多个维度促进了幼儿的语言、认知、社交能力的发展。
同时针对幼儿园小班学生的特点,我们在教学中融入了童谣、肢体表演等元素,使孩子们对声音的认识不仅停留在简单的区分上,同时提高了他们的表达能力。
但在教学设计中也存在一些不足,例如教学过程中辨认声音的图片可能不够丰富,可以在后续的教学中增加更多的声音与对应图片。
同时,学生们应该多给予机会表达自己的声音,这样也可以在学习中充分展现幼儿的语言能力,激发兴趣和主动性。
幼儿园小班语言优秀教案《好听的声音》含反思一、教学内容《好听的声音》选自幼儿园小班语言领域教材第四章,主要内容包括:认识不同的声音,学会用语言描述声音,培养幼儿对声音的敏感度和表达能力。
二、教学目标1. 让幼儿能够辨别和描述生活中常见的声音。
2. 培养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想象力。
3. 提高幼儿对声音的敏感度,培养他们的观察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让幼儿学会用语言描述声音。
教学重点:认识不同的声音,培养幼儿的表达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录音机、磁带、各种能发出声音的物品(如小鼓、铃铛、哨子等)。
2. 学具:画纸、彩笔、剪刀、胶水。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教师带领幼儿观察周围环境,让幼儿闭上眼睛,听一听周围的声音,引导幼儿关注和描述听到的声音。
2. 讲解与互动(10分钟)(1)教师展示各种能发出声音的物品,让幼儿说出它们的名称,并引导幼儿用语言描述这些声音。
(2)教师播放录音,让幼儿听一听,猜一猜是什么声音,并说出自己的理由。
3. 例题讲解(10分钟)教师选取一个声音,如小鼓的声音,让幼儿用语言描述,并示范如何用画笔将这个声音画出来。
4. 随堂练习(5分钟)幼儿每人发一张画纸,让幼儿选择一个声音,用画笔将这个声音画出来。
5. 展示与分享(5分钟)幼儿将自己的作品展示给大家,分享自己画的是哪个声音,以及为什么这样画。
六、板书设计1. 板书《好听的声音》2. 板书内容:声音名称:小鼓、铃铛、哨子等声音描述:清脆、响亮、悠扬等画作展示:幼儿作品展示区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画出你最喜欢的声音答案:幼儿根据自己喜欢的声音,用画笔将声音画出来。
2. 作业要求:画面清晰,能看出所画的声音,并用语言描述这个声音。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1)让幼儿在家中观察和记录不同的声音,与家长一起分享。
(2)组织一次户外活动,让幼儿寻找自然界中的声音,提高他们的观察力和表达能力。
《好听的声音》一、教学目标:1.感受音乐的美好,喜欢音乐。
2.能听辨不同的声音,并模仿。
3.能跟随音乐节奏摇摆身体,体验音乐带来的快乐。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听辨不同声音,模仿声音。
难点:跟随音乐节奏摇摆身体。
三、教学准备:1.教学材料:音乐CD,声音图片,摇摆玩具。
2.教学环境:宽敞的教室,音响设备。
四、教学过程:1.热身活动(5分钟):教师带领学生做简单的身体运动,如拍手、跺脚等,让学生感受音乐的节奏。
同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模仿一些简单的声音,如狗叫、猫叫等,让学生对声音有基本的认识。
2.教学内容(10分钟):(1)教师播放音乐CD,让学生听辨其中的声音,并模仿。
可以挑选一些简单的声音,如鸟叫、车响等,让学生能够轻松参与。
(2)教师展示声音图片,让学生根据图片上的声音进行模仿。
教师可以给予学生一些提示,如声音的高低、长短等,帮助学生更好地模仿。
(3)教师发放摇摆玩具,让学生跟随音乐的节奏摇摆身体。
教师可以先演示一遍,然后引导学生跟随音乐的节奏进行摇摆。
教师邀请学生分享自己在活动中的感受,以及对声音的认识。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用语言表达自己对声音的感受,如声音的高低、长短等。
4.教学反思:本次教学活动旨在让学生感受音乐的美好,喜欢音乐。
通过听辨不同声音,模仿声音,学生对声音有了基本的认识。
在活动中,学生积极参与,表现出对音乐的热爱。
但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部分学生在跟随音乐节奏摇摆身体时,动作不够协调。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继续关注学生的动作协调能力,通过更多样的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
五、课后作业:1.学生回家后,可以让家长播放音乐,让学生听辨其中的声音,并模仿。
2.学生可以尝试用家里的物品制作简单的声音玩具,如用纸杯制作鼓等,体验制作乐趣。
六、教学评价:1.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以及对声音的模仿能力。
2.家长反馈,了解学生在家庭环境中的音乐表现。
3.定期进行音乐素养测试,了解学生的音乐进步。
幼儿园小班主题《好听的声音》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认知目标:让幼儿能够辨别不同的声音,并说出它们的名称。
2. 技能目标:培养幼儿的听觉分辨能力,训练他们用耳朵去感受和欣赏周围的声音。
3. 情感目标:通过活动,让幼儿对声音产生兴趣,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
二、教学内容:1. 认识不同的声音,如:人声、乐器声、动物声等。
2. 学习声音的产生原理,了解声音是如何通过振动传播的。
3. 欣赏各种美妙的声音,培养幼儿的审美能力。
三、教学方法:1. 观察法:让幼儿观察和倾听各种声音的产生,从而认识和理解声音。
2. 实践法:让幼儿亲自动手操作,如敲击乐器,感受声音的振动。
3. 欣赏法:让幼儿聆听各种美妙的声音,培养他们的审美能力。
四、教学准备:1. 教具:各种乐器的图片或实物,如:钢琴、吉他、鼓等。
2. 素材:收集各种声音的音频,如:人声、乐器声、动物声等。
3. 环境:安静的教室,确保活动顺利进行。
五、教学步骤:1. 引入:教师向幼儿介绍主题,引导他们关注周围的声音。
2. 认识声音:教师展示各种乐器的图片或实物,让幼儿说出它们的名称,并简要介绍它们的发声原理。
3. 聆听和分辨:教师播放各种声音的音频,让幼儿仔细聆听,并尝试分辨出不同的声音。
4. 实践操作:教师引导幼儿亲手操作乐器,感受声音的振动,并尝试模仿不同的声音。
5. 欣赏与讨论:教师播放一段优美的音乐,让幼儿欣赏,并引导他们表达自己对声音的感受。
7. 作业:让幼儿回家后,与家长一起寻找和记录生活中的美好声音,下节课分享。
六、教学评估:1. 观察幼儿在活动中的参与程度,了解他们对声音的认知和兴趣。
2. 记录幼儿在实践操作中的表现,评估他们的听觉分辨能力和动手能力。
3. 收集幼儿在欣赏环节的反馈意见,了解他们的审美能力和情感体验。
七、教学反思:1. 分析活动的成功之处,如:幼儿的积极参与、对声音的认知和兴趣等。
2. 思考活动的不足之处,如:幼儿在实践操作中的困难、教学方法的改进等。
幼儿园小班音乐活动教案《好听的声音》含反思一、教学内容本次教学内容选自幼儿音乐教材第三章《奇妙的声音世界》,具体内容为《好听的声音》。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幼儿初步认识各种声音,培养他们对音乐的感知和欣赏能力。
二、教学目标1. 让幼儿能够辨别出生活中常见的好听的声音,并能够模仿这些声音。
2. 培养幼儿的音乐节奏感,提高他们的音乐表现力。
3. 培养幼儿的团队协作意识,激发他们参与音乐活动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让幼儿学会辨别和模仿好听的声音。
难点:培养幼儿的音乐节奏感和团队协作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音响设备、各种能发出声音的物品(如小鼓、铃铛、沙锤等)。
学具:小鼓、铃铛、沙锤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教师播放一段包含各种声音的音乐,让幼儿闭上眼睛认真聆听,并引导他们说出听到了哪些声音。
2. 例题讲解(10分钟)教师挑选几种生活中常见的好听的声音,如鸟叫声、水流声等,让幼儿进行模仿,并讲解如何通过乐器发出这些声音。
3. 随堂练习(10分钟)幼儿分组,每组挑选一种声音进行模仿,其他组员猜一猜是什么声音。
然后,教师邀请各小组进行展示,给予鼓励和表扬。
4. 声音探索(10分钟)教师出示各种乐器,让幼儿自由探索,发现不同的声音,并尝试用乐器演奏出好听的声音。
5. 团队协作游戏(10分钟)教师组织一个团队协作游戏,让幼儿用乐器共同演奏一首简单的歌曲,培养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
教师邀请幼儿分享本节课的收获,并让他们展示自己模仿的声音和演奏的曲目。
六、板书设计1. 《好听的声音》2. 内容:(1)生活中好听的声音:鸟叫声、水流声、小鼓声、铃铛声等。
(2)乐器演奏:小鼓、铃铛、沙锤等。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寻找生活中的好听声音请幼儿和家长一起,在生活中寻找好听的声音,并记录下来。
答案示例:鸟叫声、水流声、树叶沙沙声等。
2. 作业题目:用乐器模仿好听的声音请幼儿用家里的小乐器(如小鼓、铃铛等),模仿一种好听的声音,并录制下来。
小班主题活动教案及教学反思《好听的声音》一、教案设计1. 教学目标•培养幼儿的听觉感知和语言表达能力;•提高幼儿对声音的分辨能力;•培养幼儿对音乐的兴趣和欣赏能力;•启发幼儿发现身边的美好声音,培养幼儿的美学意识。
2. 教学内容•不同声音的辨认和分类•简单音乐欣赏和表达3. 教学准备•录制好听的声音素材,如自然环境中的鸟叫声、雨声等;•准备不同乐器的声音素材,如钢琴声、吉他声等;•音乐播放器和音箱;•纸张、彩笔等文具。
4. 教学步骤第一步:导入新课1.利用音乐播放器播放一段优美的音乐,引起幼儿的兴趣和好奇心。
第二步:听觉辨认与分类1.向幼儿展示一些声音图片,如鸟叫声、钟声、喷泉声等,引导幼儿猜测声音的来源。
2.播放录制好的声音素材,让幼儿分辨并分类不同声音。
3.引导幼儿用自己的话描述每个声音的特点,并进行讨论。
第三步:音乐欣赏和表达1.播放不同乐器的声音素材,引导幼儿分辨并欣赏。
2.小组讨论,每个小组选择一种乐器声音,用纸张和彩笔画出自己对这种声音的联想。
3.每个小组派代表向全班展示并讲解自己画出的联想内容。
第四步:小结与反思1.引导幼儿回顾和总结今天学习的内容,并进行简单的小结。
2.与幼儿一起分享今天的收获和感受,鼓励他们表达自己的想法。
5. 教学评估•观察幼儿在听觉辨认和分类活动中的参与度和准确性;•评估幼儿在音乐欣赏和表达中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通过幼儿的表现,了解他们对这个主题的理解和兴趣程度。
二、教学反思本次小班主题活动以《好听的声音》为主题,通过听觉辨认和音乐欣赏的活动,旨在培养幼儿的听觉感知和语言表达能力,提高幼儿对声音的分辨能力,同时启发幼儿发现身边的美好声音,培养幼儿的美学意识。
在教学过程中,幼儿对不同声音的辨认和分类表现出了较强的兴趣和参与度。
通过观察和引导,大部分幼儿能够准确分辨不同声音,并能描述出声音的特点。
同时,在音乐欣赏和表达环节中,幼儿展示了较高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
《好听的声音》幼儿园小班教案精选一、教学内容《好听的声音》是一堂以声音探索为主题的幼儿园小班教学活动。
本活动选自教材《幼儿园科学探究活动指导手册》第三章节“奇妙的声音世界”。
具体内容包括:引导幼儿认识和辨别生活中各种好听的声音;让幼儿学会用语言描述对不同声音的感受;培养幼儿对声音的敏感度和欣赏能力。
二、教学目标1. 让幼儿能够辨识并描述生活中常见的好听声音。
2. 培养幼儿对声音的感知和欣赏能力,激发他们对音乐的兴趣。
3. 培养幼儿用语言表达对声音感受的能力,提高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让幼儿学会辨识和描述好听的声音。
难点:引导幼儿用语言表达对声音的感受。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录音机、磁带、各种能发出声音的物品(如小鼓、铃铛、木鱼等)。
2. 学具:画纸、彩笔、贴纸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2. 例题讲解(5分钟)教师选取几种典型的好听声音,如小溪流水的声音、小鸟的鸣叫等,引导幼儿用语言描述这些声音的特点。
3. 随堂练习(5分钟)教师将幼儿分成小组,每组挑选一种教具发出声音,让其他小组猜测是什么声音,并说出声音的特点。
4. 声音绘画(10分钟)教师让幼儿用画笔和贴纸在画纸上创作一幅以“好听的声音”为主题的画,引导幼儿将他们对声音的感受表现出来。
5. 分享展示(5分钟)教师邀请幼儿展示自己的作品,并让他们用语言描述自己的绘画内容,分享对不同声音的感受。
六、板书设计1. 《好听的声音》2. 内容:声音特点:清脆、悠扬、低沉、高亢声音来源:自然(鸟鸣、水流)、乐器(小鼓、铃铛)、生活(闹钟、汽车)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寻找身边的好听声音请家长协助幼儿在日常生活中寻找各种好听的声音,记录在作业本上。
答案示例:声音来源:风吹树叶的沙沙声声音特点:轻柔、舒适2. 作业题目:画出你喜欢的好听声音请幼儿用画笔和彩纸创作一幅以“好听的声音”为主题的画。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是否引导幼儿充分感知和表达对不同声音的感受?2. 教学活动中,幼儿的参与度如何?3. 教学方法是否灵活多样,能否激发幼儿对声音的兴趣?拓展延伸:组织一次户外活动,让幼儿走进大自然,亲身感受各种好听的声音,进一步培养他们对声音的感知和欣赏能力。
《好听的声音》幼儿园小班教案(精选13篇)《好听的声音》幼儿园篇1一、主题由来:声音与孩子的生活息息相伴,当我们的孩子听到生活中有趣的、奇怪的声音总会好奇地问:“咦!这是谁的声音?什么声音?”来自孩子的许多信息告诉我们:孩子对有趣的、奇怪的声音是很感兴趣的,敏感度很高。
现在的孩子大多都是独生子女,孩子的“自我中心”往往使他们在家对家人、长辈缺乏尊重,孩子的任性使他们对身边大人的话听而不理等现象大都存在,因此我想既然在我们的生活中具有如此丰富的声音资源:有趣的动物的声音、马路上汽车的声音、好听的歌声、好玩的玩具发出的声音等等,那些声音在孩子的生活中无处不在、无时不存。
何不通过声音让孩子们接受来自声音的各种信息呢?何不充分的运用身边的各种声音资源,让孩子感受辨别各种声音的同时,了解声音带来的信息,通过有趣的声音活动,引发幼儿关注周围人与事物的兴趣,培养幼儿良好的倾听习惯呢?于是我设计了主题活动《好听的声音》。
二、主题教育目标1、喜欢听辨周围的各种声音,区别不同声音以及所表示的意义。
学说“这是……发出的声音”。
2、感知物体之间碰撞会发出声音,尝试听辨几种不同的声音。
3、学习用各种线条来表现不同的雨,提高手的控制力。
4、能根据歌词创编动作,进行歌表演。
5、养成不挖耳朵的习惯,知道要保护自己的耳朵。
6、乐意向同伴介绍自己的车,尝试模仿各种车的声音,感知车给我们带来的方便。
7、倾听自然界中的声音,对各种声音产生兴趣。
三、活动安排:语言:谁的声音美术:小瓶盖创意屋音乐:有趣的声音体育:快乐的小骑手健康机灵的耳朵科学:会唱歌的瓶宝宝歌表演:小青蛙娱乐游戏:猜声音生成主题好听的声音(1周)小(3)班一周要点1、鼓励幼儿安静倾听老师或同伴的讲话,有良好的倾听习惯。
2、懂得做任何事情都要学会谦让。
生活重点1、对幼儿进行夏季饮食卫生的教育,教育幼儿不吃不洁或过期食物。
2、教育幼儿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勤洗澡,勤洗头。
体育活动周一周二周三周四周五民游(关老关)、皮球毽子圈民游(关老关)、跳格子垫子、钻圈大型器械羊角球、走小桥投沙包高跷、爬攀登架大型玩具在活动中提醒幼儿遵守游戏规则,适当运动。
幼儿园小班主题《好听的声音》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幼儿能够感知和分辨不同物体发出的声音。
2. 培养幼儿的听觉能力和注意力。
3. 激发幼儿对周围环境中各种声音的兴趣和好奇心。
二、教学内容:1. 认识和分辨各种物体发出的声音,如:木鱼、铃铛、鼓等。
2. 通过游戏和活动,培养幼儿的听觉能力和注意力。
3. 引导幼儿观察和描述不同声音的特点和变化。
三、教学准备:1. 教具:木鱼、铃铛、鼓等声音道具;图片卡片;录音机和录音带。
2. 环境:安静的教室,适合听觉活动的氛围。
四、教学步骤:1. 引入:教师向幼儿介绍主题,引导幼儿关注周围环境中的各种声音。
2. 演示:教师展示各种声音道具,如木鱼、铃铛、鼓等,让幼儿听辨并尝试模仿。
3. 游戏:教师组织幼儿进行听觉游戏,如“猜猜我是谁”等,培养幼儿的听觉能力和注意力。
4. 观察:教师引导幼儿观察和描述不同声音的特点和变化,如音调、音量等。
5. 总结:教师与幼儿一起总结所学内容,引导幼儿表达自己的感受和体验。
五、作业与延伸:1. 家庭作业:教师布置幼儿回家后,与家长一起听辨周围环境中的各种声音,并尝试用语言描述。
2. 延伸活动:教师组织幼儿进行户外听觉活动,如“声音寻宝”等,让幼儿在实际环境中感知和分辨不同声音。
六、教学评价:1. 观察幼儿在课堂中的参与程度和表现,评估他们对不同声音的识别和描述能力。
2. 收集和分析幼儿在听觉游戏中的表现,以及他们与家长共同完成的家庭作业。
3. 通过幼儿的口头表达和创作活动,评估他们对声音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七、教学注意事项:1. 确保教学环境安静,避免干扰声音,以便幼儿能够集中注意力。
2. 针对幼儿的个体差异,给予不同的指导和鼓励,确保每个幼儿都能参与和享受学习过程。
3.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保持耐心和细心,引导幼儿观察和描述声音,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和表达能力。
八、教学资源:1. 教具:木鱼、铃铛、鼓等声音道具;图片卡片;录音机和录音带。
幼儿园小班主题《好听的声音》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幼儿能够听辨生活中不同的声音,培养幼儿的听觉能力。
2. 通过活动,让幼儿感知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3. 培养幼儿对音乐的兴趣,发展幼儿的音乐素养。
二、教学内容:1. 声音的识别:让幼儿听辨生活中不同的声音,如动物叫声、交通工具的声音等。
2. 声音的产生:通过实验和游戏,让幼儿感知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3. 音乐活动:通过歌曲、节奏游戏等形式,让幼儿体验音乐的美妙。
三、教学方法:1. 游戏法:通过趣味性的游戏,让幼儿在玩耍中学习声音的识别和产生。
2. 实验法:通过简单的实验,让幼儿直观地感知声音的产生。
3. 音乐教学法:通过歌曲、节奏游戏等形式,培养幼儿的音乐素养。
四、教学准备:1. 教学材料:各种声音的音频、视频资料,实验器材(如鼓、尺子等)。
2. 教学环境:安静、舒适的教学环境,音响设备齐全。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通过播放各种声音的音频、视频资料,让幼儿听辨并说出声音的来源。
2. 声音的识别:教师引导幼儿听辨生活中的各种声音,如动物叫声、交通工具的声音等,让幼儿能够正确地指出声音的来源。
3. 声音的产生:教师通过实验和游戏,让幼儿感知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例如,让幼儿敲击鼓、拨动尺子等,观察声音的产生。
4. 音乐活动:教师带领幼儿进行歌曲学唱、节奏游戏等活动,让幼儿体验音乐的美妙。
5. 总结与反思:教师引导幼儿总结本次活动所学的内容,让幼儿认识到声音的多样性和趣味性。
六、教学评价:1. 观察幼儿在活动中的参与程度,了解他们对声音识别和产生的掌握情况。
2. 通过幼儿的互动和回答问题的准确性,评估他们对生活中不同声音的认知能力。
3. 关注幼儿在音乐活动中的表现,如唱歌、节奏模仿等,以评价他们的音乐素养。
七、教学拓展:1. 邀请社区工作者或者专业人士来园进行声音相关的讲座或者演示,丰富幼儿的认知。
2. 组织幼儿参观录音棚或者音乐厅,让他们亲身体验专业的音乐制作和表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