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次沉淀池工艺概述
- 格式:docx
- 大小:15.01 KB
- 文档页数:2
污水处理工艺流程剖析二级沉淀与深度处理污水处理是解决现代社会水环境污染的重要环节之一。
而在污水处理中,二级沉淀与深度处理工艺是非常关键的步骤,其能够有效去除水中的悬浮物质、有机物、氮磷等污染物,从而使污水得到进一步净化。
1. 二级沉淀工艺在一级沉淀的基础上,通过进一步减慢污水流速,使悬浮物质得以更充分地沉降,从而实现二级沉淀。
一般而言,二级沉淀池的设计流速要小于一级沉淀,通常为0.5-1.0 m/h。
在二级沉淀过程中,重力作用使较大的悬浮物集聚成为沉淀物,随着时间的推移,悬浮物质逐渐下沉到池底。
同时,池中的泥浆会随着污水的不断注入而逐渐增加,需要定期清理和处理。
2. 深度处理工艺深度处理工艺即利用物理、化学或生物方法对经过二级沉淀后的污水进行进一步净化。
在深度处理中,常用的工艺有:生物滤池、活性炭吸附、高级氧化等。
生物滤池是将有机物降解为无机物的过程,其通过微生物的作用,将污水中的有机物质继续分解为水和无机物。
生物滤池中常种植硝化细菌和反硝化细菌,它们分别通过氨氧化和反硝化反应,将氨态氮转化为硝态氮,最后转化为氮气排出。
活性炭吸附可以有效去除污水中的有机物和异味物质。
活性炭具有高度的孔隙度和比表面积,这些特性使其能够吸附污水中的有机物质。
同时,活性炭还可以吸附氯、重金属离子等。
但需要定期更换或再生活性炭,使其维持吸附能力。
高级氧化是一种常用的深度处理工艺,通过氧化剂(如臭氧、过氧化氢等)的作用,将污水中的难降解有机物质进行进一步氧化分解。
该过程中生成的自由基具有较强的氧化能力,可有效降解有毒有害的有机物质,使其转化为无机物或者易降解的有机物。
综上所述,二级沉淀与深度处理工艺在污水处理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通过二级沉淀,能够去除大部分的悬浮物质,为后续的深度处理提供条件。
而深度处理工艺则能够进一步净化污水,降低其对环境的污染程度。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污水处理工艺也在不断创新和完善,以更好地满足我们对水环境的保护需求。
关于二沉池的详解导读:污水经过生物处理后,必须进入二沉池进行泥水分离,澄清后的达标处理水才能排放,同时还要为生物处理设施提供一定浓度的回流污泥或一定量的处理水,因此二沉池的工作性能对活性污泥系统的运行效果有直接关系。
污水经过生物处理后,必须进入二沉池进行泥水分离,澄清后的达标处理水才能排放,同时还要为生物处理设施提供一定浓度的回流污泥或一定量的处理水,因此二沉池的工作性能对活性污泥系统的运行效果有直接关系。
1、二次池的概念及作用(1)二沉池的定义按照在污水处理流程中所处的位置,沉淀池可分为初次沉淀池和二次沉淀池两种。
初次沉淀池一般设置在污水处理厂的沉砂池之后、曝气池之前,二次沉淀池设置在曝气池之后、深度处理或排放之前。
污水经过生物处理后,必须进入二沉池进行泥水分离,澄清后的达标处理水才能排放,同时还要为生物处理设施提供一定浓度的回流污泥或一定量的处理水,因此二沉池的工作性能对活性污泥系统的运行效果有直接关系。
二沉池的型式有平流沉淀池、竖流沉淀池、辐流沉淀池、斜板沉淀池等。
(2)二次池的作用二沉池的作用是泥水分离使经过生物处理的混合液澄清,同时对混合液中的污泥进行浓缩。
二沉池是污水生物处理的最后一个环节,起着保证出水水质悬浮物含量合格的决定性作用。
如果二沉池设置得不合理,即使生物处理的效果很好,混合液中溶解性有机物的含量已经很少,混合液在二沉池进行泥水分离的效果不理想,出水水质仍有可能不合格。
如果污泥浓缩效果不好,回流到曝气池的微生物量就难以保证,曝气混合液浓度的降低将会导致污水处理效果的下降,进而影响出水水质。
2、二沉池的分类及要求(1)二次沉淀池的设置要求1)水力负荷一般为0.5—1.8m3/(m2·h),处理工业废水时,活性污泥中有机物比例较大,曝气池混合液的SVI偏高,与其配套的二沉池宜采用较低的表面水力负荷。
2)为保证污泥能在二沉池得到足够的浓缩,以便供给曝气池所需浓度的回流污泥,二沉池的固体表面负荷为150kg/(m2·d),斜管(板)二沉池的固体表面负荷可扩大到192kg/(m²·d)。
工艺方法——污水沉淀池技术工艺简介沉淀是水处理中最基本的方法之一。
它是利用水中悬浮颗粒的可沉降性能,在重力场的作用下产生下沉,已达到固液分离的一种过程。
这种工艺简单易行,应用非常广泛,可以是整个水处理过程中的某一工序。
1、沉淀池分类(1)按功能分按功能分为初次沉淀池、二次沉淀池。
初次沉淀池:简称初沉池,生物处理法中的预处理,去除约30%的BOD5,55%的悬浮物。
二次沉淀池:简称二沉池,生物处理构筑物后,是生物处理工艺的组成部分。
(2)按水流方向分沉淀池可分为普通沉淀池和浅层沉淀池两大类。
按照水在池内的总体流向,普通沉淀池又有平流式、竖流式和辐流式三种型式:平流式沉淀池:池型为长方形,一段进水,另一端出水,贮泥斗在池进口;竖流式:池内水流由下向上,齿形多为圆形,有方形或多角形池,中央进水,池四周出水,贮泥斗在池中央;辐流式沉淀池:池径较大的圆形池,水流从池中心以辐流形式流向池周,也可从周边流进池中心,贮泥斗在池中央。
浅层沉淀池:根据浅层理论,在沉淀池的沉淀区加斜板或蜂窝斜管,增加了沉降面积、改善了水力条件,以提高水的沉淀效率。
2、沉淀池结构沉淀池均包括5个功能区,即进水区、沉淀区、缓冲区、污泥区和出水区。
入流区和出流区是进行配水和集水,使水流均匀地分布在各个过流断面上,为提高容积利用、系数和固体颗粒的沉降提供尽可能稳定的水力条件。
沉降区是可沉颗粒与水分离的区域。
污泥区是泥渣贮存、浓缩和排放的区域。
缓冲层是分隔沉降区和污泥区的水层,防止泥渣受水流冲刷而重新浮起。
以上各部分相互联系,构成一个有机整体,以达到设计要求的处理能力和沉降效率。
3、平流式沉淀池结构与特点平流沉淀池型呈长方形,废水从池的一端流人,水平方向流过池子,从池的另一端流出。
在池的进口处底部设贮泥斗,其它部位池底有坡度,倾向贮泥斗。
(1)进水区为了使入流的污水能均匀与稳定的进入沉淀池,在污水入口处应设置整流措施。
流入装置作用是消能,使废水均匀分布。
一、二次沉淀池特点二、池型选择1.初沉池:平流式、辐流式、竖流式、斜板(管)式2.二沉池:平流式、辐流式、竖流式、斜(管)板式三、设计要求1.设计计算方法(1)表面负荷式中A—二沉池的面积,㎡Qmax—最大时污水量,m 3/h q—水力表面负荷,m 3/㎡·h H—澄清区水深,mt—二沉池水力停留时间,hv—活性污泥成层沉淀时沉速,㎜/s(2)固体通量法式中G—固体通量,即固体面积负荷值,kg/(㎡·d)A—二沉池的面积,㎡v g —由排泥引起的污泥下沉速度,m/d二次沉淀池3.斜(管)板式沉淀池用于二沉池时由于活性污泥黏度较大,容易黏附在斜管上,影响沉淀效果,甚至堵塞斜管引起泛泥,应慎用,用时以固体负荷核算初沉池与二沉池区别1.二沉池的处理对象是活性污泥混合液(2000~4000mg/L)、有絮凝性、质轻、沉速较慢2.二沉池中存在层状沉淀(水力澄清作用)和压缩沉淀(污泥浓缩功能)3.二沉池设计包括:池型选择、沉淀池面积、有效水深、污泥区容积、沉淀池结构尺寸设计Xr—沉淀池底流回流污泥浓度,kg/m 3v o —初始浓度为X的成层沉淀速度,m/d X—反应器中的污泥浓度,kg/m 32.设计一般规定(1)二沉池设计流量为污水的最大流量,不包括回流污泥量。
但沉淀池中心筒的设计包括回流污泥量(2)二沉池个数或分格数不应少于2个,并按并联设置(3)二沉池中心筒中的下沉速度不应超过0.03㎜/s(4)二沉池中成层沉淀的速度在0.2~0.5㎜/s混合污泥浓度与沉降速度v值(5)二沉池的固体负荷G一般为140~160kg/(㎡·d),斜管沉淀180~195kg/(㎡·d)(6)出水堰负荷不宜大于1.7L/(s·m)(7)二沉池储泥时间为2h,生物膜法按4h计算(6)二沉池宜采用机械连续排泥,静压排泥时,生物膜法不小于1.2m,曝气池后不小于0.9m。
泥斗斜角不小于50°g r o G v X v X=+525㎡466.667㎡420m3/h1m3/m2·h2m3h0mm/s140㎡·d60㎡10m/d10kg/m3 2m/d 20kg/m3。
关于沉淀池(含沉砂、初沉、二沉)的详解!沉淀法是污水处理中最基本的方法之一。
它是利用水中悬浮颗粒和水的密度差,在重力作用下产生下沉作用,以达到固液分别的一种过程。
根据水的性质与所要求的处理程度的不同,沉淀处理工艺可以是整个水处理过程中的一个工序,亦可以作为惟一的处理方法。
在典型的水处理厂中,沉淀法可用于下列几个方面:一、沉砂池(污水预处理)沉砂池,常作为一种预处理手段用于去除水中易于沉降的无机性颗粒物。
沉砂池是采纳物理法将砂粒从水中沉淀分别出来的一个预处理单元,其作用是从水中分别出相对密度大于1.5且粒径为0.2mm以上的颗粒物质,主要包括无机性的砂粒、砾石和少量密度较大的有机性颗粒假如核皮、种籽等。
沉砂池一般设置在提升设备和处理设备之前,以爱护水泵和管道免受磨损,防止后续水构筑物的堵塞和污泥处理构筑物容积的缩小,同时可以削减活性污泥中无机物的成分,提高活性污泥的活性。
1、平流式沉砂池平流式沉砂池实际上是一个比入流渠道和出流渠道宽而深的渠道,当水流过时,由于过水断面增大,水流速度下降,水中夹带的无机颗粒在重力的作用下下沉,从而达到分别水中无机颗粒的目的。
2、曝气沉砂池曝气沉砂池是在长方形水池的一侧通入空气,是水旋流运动,流速从周边到中心渐渐减小,砂粒在池底的集砂槽中与水分别,水中有机物和从砂粒上冲刷下来的污泥仍成悬浮状态,随着水流进入后面的处理构筑物。
曝气沉砂池的优点是除砂效率稳定,受进水流量变化的影响较小。
曝气沉砂池的停留时间一般为1-3min,若兼有预曝气的作用,可延长池深,是停留时间达到15-30min。
二、初沉池(污水初级处理)初沉池可较经济有效地去除水中悬浮固体,同时去除一部分呈悬浮状态的有机物,以减轻后续生物处理构筑物的有机负荷。
有时初沉池也单独使用,对水进行一级处理后排放。
初次沉淀池一般设置在污水处理厂的沉砂池之后、曝气池之前,初沉池的主要作用是去除污水中密度较大的固体悬浮颗粒,以减轻生物处理的有机负荷,提高活性污泥中微生物的活性。
平流式二次沉淀池工作原理
嘿,朋友们!今天咱就来聊聊平流式二次沉淀池的工作原理,这可有意思啦!
你想想看,水就像一群调皮的孩子,在平流式二次沉淀池这个大“游乐场”里玩耍。
水带着各种杂质一路奔跑进来,这就开始了一场神奇的旅程!
首先呢,水会慢慢悠悠地流进沉淀池,就像我们悠闲地散步一样。
在这里,水流的速度会逐渐减慢,为啥呀?这就好比跑步跑累了,得歇歇脚不是。
水流慢下来后,那些较重的杂质,比如泥沙呀,就开始慢慢下沉啦,就像石头掉进水里一样,噗通一下就沉下去了。
“哎呀,那较轻的杂质咋办呢?”有人可能会问。
别急呀!沉淀池里还有个神奇的家伙,叫“絮凝体”。
这些絮凝体就像小小的魔术贴,会把那些较轻的杂质给黏住,然后一起慢慢下沉。
这就好像一群好朋友手牵手一起走一样。
然后呢,沉淀下来的杂质就乖乖地待在池底啦,干净的水就会从上面流出去,就好像孩子们玩累了各自回家一样。
你说这平流式二次沉淀池是不是很厉害?它就像一个默默工作的卫士,把污水变得干干净净!这可不简单呐!
我觉得平流式二次沉淀池的工作原理真的超级神奇,它用这么简单的办法就能把水变得清澈,简直太了不起了!我们真得好好感谢它,让我们的生活更加美好呀!。
污水处理工艺流程详解化学沉淀曝气生物滤池和二级沉淀池污水处理工艺流程详解—化学沉淀、曝气生物滤池和二级沉淀池污水处理是指将含有各种有害物质和污染物的废水通过一系列的工艺处理,使其转化为对环境影响较小的安全排放水或者可再利用的资源。
在污水处理过程中,化学沉淀、曝气生物滤池和二级沉淀池是常用的三个处理工艺。
本文将详细介绍这三种工艺的流程和原理。
一、化学沉淀化学沉淀是一种通过加入一定的化学物质,使废水中的悬浮物和溶解物沉淀下来的处理方法。
它主要用于处理工业废水和污水中的重金属离子、悬浮物、有机物等。
化学沉淀的工艺流程如下:1. 混合污水进入初沉池:初沉池是废水处理系统的第一个单元,主要用于分离废水中的固体物质。
在初沉池中,污水停留一段时间,通过静力作用,重的固体物质会逐渐沉降到池底,形成污泥。
2. 加入化学药剂:根据废水中的污染物种类和特性,选择合适的化学药剂,并控制投加量。
常用的化学药剂有聚合氯化铝、氢氧化钙等,它们能够与废水中的污染物发生化学反应,形成较大颗粒的沉淀物。
3. 沉淀处理:通过沉淀池或者澄清池进一步处理。
在这个环节,废水中的污染物会与加入的化学药剂发生反应,形成的沉淀物逐渐沉淀到池底,清澈的水则通过上层流出。
二、曝气生物滤池曝气生物滤池是一种利用生物膜处理废水中的有机物和氨氮的工艺。
它通过引入曝气装置,增加废水中的溶解氧,创造一个有利于生物附着和生长的环境。
曝气生物滤池的工艺流程如下:1. 污水通过格栅和初沉池进入滤池:格栅和初沉池的作用与化学沉淀中的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2. 生物滤料填充:将装有生物滤料的滤池装置沿滤池表面均匀分布。
生物滤料一般采用陶粒、河沙等,它们具有良好的孔隙结构和大的表面积,有利于微生物的附着和生长。
3. 曝气供氧:通过曝气装置向滤池中注入空气或纯氧气,增加废水中的溶解氧含量。
溶解氧是微生物生长和降解有机物所必需的,可以促进生物滤池内的微生物活性和有机物的降解速度。
二次沉淀池技术说明1.二次沉淀池的设置按照在污水处理流程中所处的位置,沉淀池可分为初次沉淀池和二次沉淀池两种。
初次沉淀池一般设置在污水处理厂的沉砂池之后、曝气池之前,二次沉淀池设置在曝气池之后、深度处理或排放之前。
一沉池是污水生物处理的最后-—个环节。
其作用是泥水分离使经过生物处理的混合液澄清,同时对混合液中的污泥进行浓缩。
污水经过生物处理后,必须进人二沉池进行泥水分离。
澄清后的达标处理水才能排放,同时还要为生物处理设施提供经过浓缩的回流污泥或一定量的处理水。
如果二沉池设置得不合理,即使生物处理的效果很好、混合液中溶解性有机物的含量已经很少,出水水质仍会因混合液在二沉池进行泥水分离的效果不理想双不合格(SS超标)。
如果污泥浓缩效果不好,回流到曝气池的微生物量就难以保证,曝气混合液浓度的降低将会导致污水处理效果的下降。
活性污泥的质量较轻,容易产生异重流,因此二沉池的最大水平流速(平流式、辐流式)或上升流速(竖流式)及溢流堰负荷都应低于初沉池。
辐流式二沉池采用周边进水方式可以提高沉淀效果。
二沉池具有浓缩污泥的作用,因而污泥区的容积较大,沉淀时间也比初沉池长。
二沉池的具体型式还与生物处理工艺有关.比如生物膜法因为其生物污泥沉淀性能较差,所配二沉池的水力负荷就要比活性污泥法略低一些,而池体的有效水深要大一些,有时不得不采用浮选法进行泥水分离。
二次沉淀池的水力负荷一般为 0.5~1.8m3/(m²·h),处理工业废水时,活性污泥中有机物比例较大,曝气池混合液的 SV 偏高,与其配套的二沉池宜采用较低的表面水力负荷。
为保证污泥能在二沉池得到足够的浓缩,以便供给曝气池所需浓度的回流污泥,二沉池的固体表而负荷为 150kg/(m²·d)。
2.二次沉淀池运行管理的注意事项(1)经常检查并调整二沉池的配水设备,确保进人各二沉池的混合液流量均匀。
(2)检查浮渣斗的积渣情况并及时排出,还要经常用水冲洗浮渣斗。
关于沉淀池(含沉砂、初沉、二沉)的详解!沉淀法是污水处理中最基本的方法之一。
它是利用水中悬浮颗粒和水的密度差,在重力作用下产生下沉作用,以达到固液分离的一种过程。
按照水的性质与所要求的处理程度的不同,沉淀处理工艺可以是整个水处理过程中的一个工序,亦可以作为惟一的处理方法。
在典型的水处理厂中,沉淀法可用于下列几个方面:1、沉砂池(污水预处理)沉砂池,常作为一种预处理手段用于去除水中易于沉降的无机性颗粒物。
沉砂池是采用物理法将砂粒从水中沉淀分离出来的一个预处理单元,其作用是从水中分离出相对密度大于1.5且粒径为0.2mm以上的颗粒物质,主要包括无机性的砂粒、砾石和少量密度较大的有机性颗粒如果核皮、种籽等。
沉砂池一般设置在提升设备和处理设备之前,以保护水泵和管道免受磨损,防止后续水构筑物的堵塞和污泥处理构筑物容积的缩小,同时可以减少活性污泥中无机物的成分,提高活性污泥的活性。
1、平流式沉砂池平流式沉砂池实际上是一个比入流渠道和出流渠道宽而深的渠道,当水流过时,由于过水断面增大,水流速度下降,水中夹带的无机颗粒在重力的作用下下沉,从而达到分离水中无机颗粒的目的。
2、曝气沉砂池曝气沉砂池是在长方形水池的一侧通入空气,是水旋流运动,流速从周边到中心逐渐减小,砂粒在池底的集砂槽中与水分离,水中有机物和从砂粒上冲刷下来的污泥仍成悬浮状态,随着水流进入后面的处理构筑物。
曝气沉砂池的优点是除砂效率稳定,受进水流量变化的影响较小。
曝气沉砂池的停留时间一般为1-3min,若兼有预曝气的作用,可延长池深,是停留时间达到15-30min。
2、初沉池(污水初级处理)初沉池可较经济有效地去除水中悬浮固体,同时去除一部分呈悬浮状态的有机物,以减轻后续生物处理构筑物的有机负荷。
有时初沉池也单独使用,对水进行一级处理后排放。
初次沉淀池一般设置在污水处理厂的沉砂池之后、曝气池之前,初沉池的主要作用是去除污水中密度较大的固体悬浮颗粒,以减轻生物处理的有机负荷,提高活性污泥中微生物的活性。
二次沉淀池简介二次沉淀池是污水处理系统中一个重要的处理设备,主要用于去除废水中的悬浮物和悬浮沉积物。
它通常作为一个污水处理工艺的一部分,用于进一步净化水质,提高水的处理效果。
工作原理二次沉淀池主要通过重力沉降的原理,将废水中的悬浮物和悬浮沉积物沉入池底,达到去除杂质的目的。
具体的工作原理如下:1.进水与混凝剂投加:废水首先从进水口进入二次沉淀池。
为了增加悬浮物的凝聚性,通常会在进水口投加适量的混凝剂,如聚合氯化铝等。
混凝剂能够与悬浮物中的颗粒结合,并形成较大的颗粒团,提高其沉降速度。
2.水流缓慢平稳:为了使悬浮物有足够的时间沉降,在二次沉淀池内设计了合适的流速和水流方向。
通常通过减小进水口的流速和设置分流板等措施,使废水在二次沉淀池内呈现缓慢平稳的流动状态。
3.悬浮物沉降:由于悬浮物与混凝剂结合形成较大的颗粒团,加上水流缓慢平稳,使得悬浮物有足够的时间进行沉降。
重力作用下,较大的颗粒团会沉入池底,形成淤泥。
4.清水排放:经过一段时间的沉淀,清水会在二次沉淀池的上部形成一层相对清澈的液体。
为了保持水质的稳定,通常会设置排水管道,在二次沉淀池的上部取出清水,进行后续处理或直接排放。
5.淤泥处理:沉淀在池底的淤泥需要进行定期的清理和处理。
通常会设置淤泥排放口,定期进行淤泥的排出,以防止淤泥对污水处理系统的影响。
设计要点设计二次沉淀池时应考虑以下要点:1.容量计算:根据废水处理系统的设计参数,计算出二次沉淀池的合理容量。
容量的大小取决于进水速度、凝聚剂投加量、水流速度等因素。
2.流动性能:要保证废水在二次沉淀池内流动平稳,需要合理设置进水口和出水口的位置和形式,确保水流分布均匀。
3.淤泥处理:设计淤泥的排放口和处理设施,合理处理淤泥,避免对整个系统产生负面影响。
可以考虑设置搅拌装置或周期性清理等措施。
4.悬浮物去除:根据废水中的悬浮物特性,选择合适的混凝剂进行投加。
应根据水质变化情况进行及时调整,并保证投加量适中,以达到最佳的处理效果。
1.1.二次沉淀池1.1.1.工艺选择二次沉淀池的优缺点和适用条件比较综合考虑四种二沉池的特点,选用辐流式沉淀池。
1.1.2.设计参数1.沉淀池一般规定:(1)设计数据依据《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50014-2006(2014版)表:沉淀池设计数据(2)沉淀池超高不应小于0.3m;(3)沉淀池有效水深宜采用2.0~4.0m。
(4)排泥管的直径不应小于200mm。
(5)当采用静水压力排泥时,二次沉淀池的静水头,活性污泥法处理池后不应小于0.9m。
(6)二次沉淀池的出口堰最大负荷不宜大于1.7L/(s·m)。
2.蝠流式沉淀池设计要求:(1)水池直接(或正方形的一边)与有效水深之比宜为6~12,水池直径不宜大于50m。
(2)宜采用机械排泥,排泥机械旋转速度宜为1r/h~3r/h,刮泥板的外缘线速度不宜大于3m/min。
当水池直径(或正方形的一边)较小时也可采用多斗排泥。
(3)缓冲层高度,非机械排泥时宜为0.5m;机械排泥时,应根据刮泥板高度确定,且缓冲层上缘宜高出刮泥板0.3m。
(4)坡向泥斗的底坡不宜小于0.05。
3.蝠流式沉淀池构造要求:(1)进出水装置有三种布置方式:中心进水周边出水;周边进水中心出水;周边进水周边出水。
(2)在进水口的周围应设置整流板或挡流板,整流板的开口面积为池断面积的10%~20%。
在出水堰前应设置浮渣挡板。
(3)蝠流式沉淀池多采用机械排泥,也可附空气提升或静水头排泥设施。
①当池径小于20m 时,一般采用中心传动排泥设备,其驱动装置设在池中心的走道上。
②当池径大于20m 时,一般采用周边传动排泥设备,其驱动装置设在桁架的外缘。
③排泥机械的旋转速度一般为1~3r/h ,刮泥版的外缘线速度不宜大于3m/min 。
4.蝠流式沉淀池计算公式与图形示意:蝠流式沉淀池示意图1.1.3. 设计计算最大设计流量s m h m d m Q /412.1/33.5083/122000333max ===;取反应池内悬浮固体浓度L mg X /3500=;取二沉池底生物固体浓度L mg X R /8000=;污泥回流比R=100%。
什么是二沉池污水经过生物处理后,必须进入二沉池进行泥水分离,澄清后的达标处理水才能排放,同时还要为生物处理设施提供一定浓度的回流污泥或一定量的处理水,因此二沉池的工作性能对活性污泥系统的运行效果有直接关系。
1、二次池的概念及作用1、二沉池的定义按照在污水处理流程中所处的位置,沉淀池可分为初次沉淀池和二次沉淀池两种。
初次沉淀池一般设置在污水处理厂的沉砂池之后、曝气池之前,二次沉淀池设置在曝气池之后、深度处理或排放之前。
污水经过生物处理后,必须进入二沉池进行泥水分离,澄清后的达标处理水才能排放,同时还要为生物处理设施提供一定浓度的回流污泥或一定量的处理水,因此二沉池的工作性能对活性污泥系统的运行效果有直接关系。
二沉池的型式有平流沉淀池、竖流沉淀池、辐流沉淀池、斜板沉淀池等。
2、二次池的作用二沉池的作用是泥水分离使经过生物处理的混合液澄清,同时对混合液中的污泥进行浓缩。
二沉池是污水生物处理的最后一个环节,起着保证出水水质悬浮物含量合格的决定性作用。
如果二沉池设置得不合理,即使生物处理的效果很好,混合液中溶解性有机物的含量已经很少,混合液在二沉池进行泥水分离的效果不理想,出水水质仍有可能不合格。
如果污泥浓缩效果不好,回流到曝气池的微生物量就难以保证,曝气混合液浓度的降低将会导致污水处理效果的下降,进而影响出水水质。
2、二沉池的分类及要求1、二次沉淀池的设置要求(1)水力负荷一般为0.5—1.8m3/(m2·h),处理工业废水时,活性污泥中有机物比例较大,曝气池混合液的S V I偏高,与其配套的二沉池宜采用较低的表面水力负荷。
(2)为保证污泥能在二沉池得到足够的浓缩,以便供给曝气池所需浓度的回流污泥,二沉池的固体表面负荷为150k g/(m2·d),斜管(板)二沉池的固体表面负荷可扩大到192k g/(m²·d)。
(3)二沉池池边水深宜采用 2.5~4m,具体值与池体的大小有关,二沉池直径越大,池边水深也应当适当加大,否则二沉池的水力效率将降低、有效容积将减小。
污水处理工艺流程介绍二次沉淀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人口的增长,污水处理变得越来越重要。
合理有效的污水处理工艺能够净化水体,保护环境,确保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本文将介绍污水处理中的一个关键工艺流程,即二次沉淀。
一、概述二次沉淀是在初次沉淀的基础上进行的一次进一步去除悬浮物和污染物的过程。
它通常是在第一次沉淀后的污水中,通过增加药剂的投加,使悬浮物再次聚集并沉淀下来。
二、原理二次沉淀的原理主要是依靠化学絮凝技术和重力沉降作用。
在初次沉淀中,通过添加化学药剂,如铝盐或聚合铝盐,使污水中的颗粒物聚集成较大的絮团。
而在二次沉淀中,再次加入药剂,使絮团增大并沉淀。
三、工艺流程1. 调节pH值:将初次沉淀后的污水调节至适宜的pH范围,一般为6.5-8.5。
过高或过低的pH值都会影响絮凝效果。
2. 药剂投加:根据实际情况确定药剂的种类和投加量,常用的有氯化铁、聚合氯化铝等。
药剂的选择要根据污水的水质、处理目标和预算等方面进行综合考虑。
3. 搅拌混合:将药剂均匀加入到污水中,并进行搅拌混合,使药剂充分分散和与污水中的悬浮物发生作用。
4. 沉淀:在搅拌后,将污水静置一段时间,使絮团沉淀下来。
沉淀时间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通常为30分钟至1小时。
5. 上清液处理:将沉淀后的污水上清液进行处理,以便后续的处理或直接排放。
常用的处理方式包括过滤、进一步沉淀等。
四、设备选型二次沉淀过程中,常用的设备有絮凝池和沉淀池。
絮凝池用于投加药剂和搅拌混合,而沉淀池则用于沉淀絮团。
根据实际情况,可以选择不同类型和规格的设备来满足处理要求。
五、效果评价二次沉淀的效果可以通过悬浮物的去除率和水质目标的达标情况来评价。
实际工程中,可以利用浊度、悬浮物浓度、溶解氧等指标来监测和评估二次沉淀的效果。
六、优化措施为了提高二次沉淀的效果,可以采取以下优化措施:1. 药剂选择优化:根据不同的进水水质和处理要求,选择适宜的药剂种类和投加量。
2. 搅拌混合优化:通过调整搅拌时间、搅拌速度和搅拌方式等,使药剂充分分散和与悬浮物充分反应。
二次沉淀池工艺概述
工艺简介
二沉池的型式有平流沉淀池、竖流沉淀池、辐流沉淀池、斜板沉淀池等。
污水经过生物处理后,必须进入二沉池进行泥水分离,澄清后的达标处理水才能排放,同时还要为生物处理设施提供一定浓度的回流污泥或一定量的处理水,因此二沉池的工作性能对活性污泥系统的运行效果有直接关系。
二沉池的型式有平流沉淀池、竖流沉淀池、辐流沉淀池、斜板沉淀池等。
按照在污水处理流程中所处的位置,沉淀池可分为初次沉淀池和二次沉淀池两种。
初次沉淀池一般设置在污水处理厂的沉砂池之后、曝气池之前,二次沉淀池设置在曝气池之后、深度处理或排放之前。
如果二沉池设置得不合理,即使生物处理的效果很好,混合液中溶解性有机物的含量已经很少,混合液在二沉池进行泥水分离的效果不理想,出水水质仍有可能不合格。
如果污泥浓缩效果不好,回流到曝气池的微生物量就难以保证,曝气混合液浓度的降低将会导致污水处理效果的下降,进而影响出水水质
二沉池的作用是泥水分离使经过生物处理的混合液澄清,同时对混合液中的污泥进行浓缩。
二沉池是污水生物处理的后一个环节,起着保证出水水质悬浮物含量合格的决定性作用。
辐流式沉淀池
辐流式沉淀池内水流的流态为辐流形,因此,污水由中心或周边进入沉淀池。
中心进水辐流式沉淀池的进水管悬吊在桥架下或埋设在池体底板混凝土中,污水首先进人池体的中心管内,然后在进入沉淀池时,经过中心管周围的整流板整流后均匀地向四周辐射流动,上清液经过设在沉淀池四周的出水堰溢流而出,污泥沉降到池底,由刮泥机或刮吸泥机刮到沉淀池中心的集泥斗,再用重力或泵抽吸排出。
平流式沉淀池
平流式沉淀池表面形状一般为长方形,水流在进水区经过消能和整流进入沉淀区后,缓慢水平流动,水中可沉悬浮物逐渐沉向池底,沉淀区出水溢过堰口,通过出水槽排出池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