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科版生物八年级上册第1节人体的神经调节之一
- 格式:ppt
- 大小:1.50 MB
- 文档页数:7
苏科版八年级上册生物知识点复习纲要第14章第1节人体内物质的运输1、人体内营养物质和代谢废物的运输主要依靠血液循环系统来完成的。
人体的血液循环系统由血管、心脏和血液组成。
2、人体有3种血管: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
动脉能够将血液从心脏输送到身体的各个部位,管壁最厚,管腔较大,弹性大,能够摸到脉搏。
静脉将血液从身体各处输送回心脏,管壁较薄,管腔最大,弹性小,手臂上的一道道“青筋”就是静脉血管。
毛细血管是血液和细胞间物质交换的场所,连通于最小的动脉和最小的静脉之间,管壁只由一层上皮细胞构成。
血管种动脉静脉毛细血管类功能人体内运输各种营养物质与废物的管道把血液从心脏把血液从身体各部分送回心脏血液和细胞间物质输送到身体的交换的场所各个部分分布身体较深部身体较浅部位,在体表就可以分布广,数量多位,但在体表有看到时能触摸到管壁较厚,有较大弹薄,弹性不大极薄性管腔粗,断面圆形细,断面扁形极细,血流速快慢很慢(单行通过)度3、人的心脏位于胸腔的中部偏左下方,两肺之间,大小与拳头相近。
经常进行体育锻炼的人心肌发达,心输出量大,心率比正常人要低些。
儿童时期心率要高些。
4、心脏由左心室、右心室、左心房、右心房四个腔组成。
每一个腔的心壁肌肉薄厚程度不同,左侧心壁比右侧心壁厚,同侧心室的壁比心房的壁厚。
只有同侧的心房和心室是相通的,同侧的心房和心室之间有瓣膜存在,瓣膜的作用是防止血液倒流。
左心室与主动脉相连,右心室与肺动脉相连,左心房与肺静脉相连,右心房与上、下腔静脉相连。
5、人的血液由血浆和血细胞组成。
血浆中含有大量的水(约占血浆总量的90%),还有蛋白质、葡萄糖和无机盐等多种营养物质,还含有一些体内产生的废物,如二氧化碳、尿素等。
6、血细胞包括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
人体内正常情况下,红细胞数量最多,白细胞数量较少,血小板是最小的一种血细胞,在光镜下观察不到。
白细胞对人体具有防御和保护作用。
血小板形状不规则,没有细胞核,具有止血和凝血的功能。
脑
脑是(英:brain,拉:encephalon)中枢神经系统的主要部分,位于颅腔内。
低等脊椎动物的脑较简单。
人和哺乳动物的脑特别发达,可分为大脑、小脑和脑干三部分。
大脑:为神经系统最高级部分,由左、右两个大脑半球组成,两半球间有横行的神经纤维相联系。
每个半球包括:
(1)大脑皮层(大脑皮质):是表面的一层灰质(神经细胞的细胞体集中部分)。
人的大脑表面有很多往下凹的沟(裂),沟(裂)之间有隆起的回,因而大大增加了大脑皮层的面积。
人的大脑皮层最为发达,是思维的器官,主导机体内一切活动过程,并调节机体与周围环境的平衡,所以大脑皮层是高级神经活动的物质基础。
(2)髓质:又称“白质”,位于大脑皮层内部,由神经纤维所组成。
(3)基底神经节:在半球底部的白质中,由神经细胞集中而成。
小脑:在大脑的后下方,分为中间的蚓部和两侧膨大的小脑半球,表层的灰质即小脑皮层,被许多横行的沟分成许多小叶。
小脑的内部由白质和灰色的神经核所组成,白质称髓质,内含有与大脑和脊髓相联系的神经纤维。
小脑主要的功能是协调骨骼肌的运动,维持和调节肌肉的紧张,保持身体的平衡。
脑干:包括间脑、中脑、脑桥和延髓,分布着很多由神经细胞集中而成的神经核或神经中枢,并有大量上、下行的神经纤维束通过,连接大脑、小脑和脊髓,在形态和机能上把中枢神经各部分联系为一个整体。
脑各部内的腔隙称脑室,充满脑脊液。
在人体,脑通常分为大脑、小脑、间脑和脑干(包括中脑、脑桥和延髓)四部分。
2。
苏科版生物八年级上册知识点第十五章人体内平衡的维持【知识点梳理】一、人体内物质的运输:主要通过血液循环系统运输,由血管和心脏和血液组成。
●能根据血流方向正确判断血管的类型(2)心脏:根据下图认识心脏的结构和功能心壁:由心肌构成左心室主动脉左心房肺静脉(记忆口诀:上房下室、左主右肺、房静室动)右心室肺动脉右心房上、下腔静脉房室瓣(位于心房和心室之间,只朝向心室开)保证血液按一定的方向流动动脉瓣(位于心室与动脉之间,只朝向动脉开)(心房心室动脉)(3)血液的组成和功能1.血液的组成(如右图)和功能:血液的功能:运输、防御和保护,血液属于营养组织。
血浆成分:水90%、蛋白质、葡萄糖、无机盐等功能:运载血细胞,运输养料和废物红细胞:含血红蛋白(含铁):在含氧高的地方与氧结合,在含氧低的地方与氧氧分离血细胞白细胞四个腔瓣膜心脏心脏的功能:血液循环的动力器官血液血小板(4)血液循环的途径:包括体循环和肺循环两条路线二、人体内废物的排出(1)排泄和排出途径1.排泄:二氧化碳、尿素和多余的水排出体外的过程皮肤:以汗液的形式排出水、无机盐、尿素2.排泄途径呼吸系统:以气体的形式排出二氧化碳、水泌尿系统:以尿液的形式排出水、无机盐、尿素(2)尿液是形成1.泌尿系统的组成和功能肾脏:形成尿液形成尿的场所:左右各一,每个肾脏由100多万个肾单位构泌尿系统的组成输尿管:输送尿液成膀胱:暂时贮存尿液尿道:排出尿液2.肾单位:包括肾小体和肾小管3.尿液的形成:包括滤过和重吸收连个过程1.肾小球的过滤作用(肾小球和肾小囊内壁的过滤作用):当血液流经肾小球和肾小囊壁时,除血细胞和大分子的蛋白质以外,血浆中的一部分水、无机盐、葡萄糖和尿素等物质,都可以经过肾小球过滤到肾小囊中。
肾小囊中的液体称为原尿。
2.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当原尿流经肾小管时,全部葡萄糖、大部分的水和部分无机盐等被肾小管重新吸收,进入包绕在肾小管外面的毛细血管中,送回到血液中,而剩下的水和无机盐、尿素等就形成了尿液。
《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一、教材分析《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选自苏科版八年级生物上册第十六章第一节人体的神经调节。
在教材中介绍了反射、反射弧等基础知识。
以膝跳反射”探究活动引入,学生通过实践总结出反射的概念,并引出反射的结构基础——反射弧。
上接人体的神经系统,下接人体的激素调节,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学情分析在本课学习之前,学生已掌握人体几大系统的生理结构特征、人体感觉器官及神经系统组成,并且已具有活动调节的生活现象和经验;但就我校学生情况看来,基础较差,不能有效的将实践中获得经验与知识概念识记、系统性处理后再应用,需要教师进行从旁引导。
学生比较活跃,兴趣易激发但缺乏协作与耐性。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a. 概述人体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
b. 通过膝跳反射的实验理解反射的概念。
c. 描述反射弧的结构。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探究活动,学会学习的方法,提高自己与他人合作交往的能力以及科学探究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初步理解有了反射,机体方能很好地适应环境这个意义。
四、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a、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反射。
b、反射的结构基础——反射弧。
2. 教学难点描述反射弧的结构五、教学方法:实验法、引导法本堂课采用多媒体与课堂教学相结合的模式,实现学生为主体的课堂,采用分组实验、讨论,教师辅助指导,让学生在愉快的学习环境中逐步获得知识,培养其实践能力六、教学过程:(一).反射以活动导入(在学习新知识之前,我们来做个活动。
拍手:两人一组左手背后,伸出右手,甲同学掌心向下,乙同学掌心向上,相距一拳远,甲去拍打乙的手掌,乙要及时躲闪,打中者为胜,然后两人交换,打中次数多者为胜利方,两分钟计时。
)设计意图:活跃气氛,学生亲身体验神经系统调节下的活动教师:我们刚才做的这个活动是在你们的什么系统参与调节下完成的?(回顾已有知识,为学习新知识打下基础)教师:的确,人的活动,无论是这简单的还是复杂的,都要靠神经系统的调节,那么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什么呢?这就是反射,我们刚才做的就是反射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方面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