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工作实务课件——接案—助人关系的形成
- 格式:ppt
- 大小:342.50 KB
- 文档页数:55
第⼆章接案――助⼈关系的形成 案例: 郑莹,⼥,18岁,离开学校在家⾃学已经3年了。
从外表看,郑莹是那种性格开朗的⼈,⼀头卷曲⽽混乱的长发,喜爱化妆。
由于郑莹初中未毕业就离开学校,所以她⾄今也没有相关的学历证明。
现在郑莹每天在家的主要活动是按照个⼈的兴趣制订读书计划,有选择地阅读⾃⼰喜欢的书籍,创作⼩说以及通过络和许多素未谋⾯的朋友交流。
但是,这样⼀个好学的“好学⽣”在学校却是⼀个令⽼师头疼的问题学⽣,不守校规和课堂纪律,与同学关系也不好,被学校劝退了。
如果你是⼀名社区青少年社会⼯作者,居委会的⼯作⼈员将郑莹介绍给你,请你向同学们⽰范,该如何做才能与你的服务对象郑莹建⽴起初步的信任关系,为后续服务⼯作的开展奠定基础。
第⼀节接案概述 ⼀.接案概念及重要性 “接案”是社会⼯作助⼈活动的开端,是社会⼯作者与潜在服务对象开始接触,了解其需要,帮助其逐渐成为服务对象并接受服务的过程。
接案是社会⼯作者与潜在的服务对象通过沟通,达成共同解决问题初步协议的整个助⼈过程的开始。
因此,接案是整个助⼈过程的基础和起点,也是专业助⼈活动成功的前提。
⼆.接案阶段的主要任务 1.了解服务对象的来源 服务对象的来源有三种情况: (1)主动求助的 所谓主动求助,是⼀个⼈、家庭或团体带着超出他们能⼒之外⽽不能解决的问题主动前来寻求帮助。
这种服务对象通常是⽐较了解社会作机构相关服务信息的⼈,他们知道机构能够为他们提供什么服务,⽽⽽,机构提供的服务与他们的期望两者之间具有较⼤的⼀致性。
(2)他⼈转介的 这种服务对象是由他⼈转介⽽来的,他们可能是由社区内的相关机构或邻居发现因存在严重的个⼈、家庭或群体问题⽽影响到了正常的社会功能发挥,从⽽要求社会⼯作者介⼊来帮助他们解决问题。
(3)由社会⼯作者主动接触⽽成为服务对象的 对于由社会⼯作者认定为服务对象的⼈来说,没有主动求助或者说没有求助动机并不等于他们就不需要服务。
⾯对此类服务对象时,社会⼯作者的重要⼯作和任务,是消除他们对机构和社会⼯作者的不信任甚⾄是怀疑,引导他们接受服务。
第⼆章接案——助⼈关系的形成 第⼆节接案的步骤及核⼼技巧 l(⼀)做好⾯谈的准备并拟订初次⾯谈提纲 为了顺利进⾏接案会谈,事前的准备⼯作⾮常重要。
准备⼯作主要包括: 资料准备 拟订⾯谈提纲等 (⼀)做好⾯谈的准备并拟订初次⾯谈提纲 1.资料准备 接案⼯作的起点是,当服务对象⾃⼰主动求助或者他⼈及机构转介服务对象时,包括上门或者电话联系。
此时,⼀般机构都设有专门的接待⼈员负责接待并记录来访者的需求,然后由机构督导(通常负责机构服务的⼈)按照机构各部门功能和社⼯的专长及⼯作量的等安排接案⼯作。
负责接案的⼯作者在⾯见服务对象之前要做好接案的资料准备⼯作。
(1)事先研读服务对象资料,记下不清楚的地⽅,以便在⾯谈时进⼀步了解情况。
(2)了解是否接受过服务。
如果是其它机构转介来的服务对象,则要阅读以前的服务机构的记录,以便在会谈时有的放⽮地与他们沟通交流。
(3)了解服务对象是否有特殊事项需要谨慎⼩⼼处理。
如,是否有精神健康⽅⾯的问题,并为此做好预防⼯作,必要时可以邀请相关专业的专家⼀起与服务对象见⾯。
(4)⾛访社区 通过社会对象的社会络来了解其社会功能及社会处境⽅⾯的情况,包括⾛访服务对象的家⼈、邻居、朋友、居委会以及相关的街道司法所、派出所等。
社会络本⾝不但可以直接提供帮助给服务对象,他们所提供的有关服务对象的信息也可以帮助社会⼯作者对服务对象有更深⼊的了解。
在资料准备和在对服务对象来源与类型了解的基础上,社⼯要提前拟定好初次⾯谈的提纲,包括⾯谈的内容和顺序等。
这样做是因为,服务对象因求助和不了解社⼯在初次⾯谈时紧张不安,⽽社会⼯作者也会因初次会谈中所突出现的问题⽽措⼿不及。
因此,详细的⾯谈提纲也可以帮助⼯作者理清⼯作思路,从⽽在⾯谈时有备⽆患,且能够有序并有效地与服务对象进⾏沟通,探讨他们的问题,澄清有疑问的地⽅,并提供切合服务对象需要的服务。
提纲的内容包括: (1)介绍⾃⼰和⾃⼰的专长等 (2)简要说明本次会谈的⽬的和内容,以及双⽅的⾓⾊和义务。
社会工作实务教案——介入—助人的关键阶段第五章介入——助人的关键阶段案例:上一章呈现了阿三的案例。
为了帮助阿三,社会工作者按照介入计划采取了如下行动:首先,协助阿三找到了工作。
对阿三来说,解决生计问题是首要的。
这也是他重新融入社会、开始正常生活、恢复信心的重要一步。
阿三没有一技之长,找工作比较困难。
为此,社会工作者帮助阿三申请了就业培训基金,使其参加了电梯工培训,并取得了电梯工上岗证。
在社区居委会的帮助下,阿三当上了小区的电梯工。
此外,阿三所在的小区即将拆迁,为解决阿三一家人的住房困难问题,社会工作者与阿三一起到街道申请到了廉租房。
其次,帮助阿三解决了婚姻危机,减轻了心理压力。
为了处理好离婚问题,社会工作者陪同阿三与妻子见了面,经过沟通,妻子已经同意待出狱后再讨论离婚问题。
第三,为了增强阿三抵御毒品的能力,社会工作者介绍阿三参加了“远离毒品自助小组”,同时帮助他结交新朋友或重新找回昔日的朋友,使其能够完全脱离复吸环境。
社会工作者还充分调动阿三母亲、儿子和姐姐等资源,为阿三的戒毒提供了感情支持。
第四,努力为阿三争取社会环境的改善,帮助他找回自尊。
社会环境关系到阿三的就业、人格发展和其儿子的成长,是一个在宏观社会层面增能的行动。
一方面,社会工作者鼓励阿三为他人和社会多做益事,改变过去的恶习,以找回自尊,重塑自己的社会形象。
另一方面,在社区电视节目中积极呼吁社会不要歧视曾经吸毒的人,为他们回归社会创造有利环境。
请思考,社会工作者是如何促使阿三转变的?第一节介入的特点、分类及原则一、介入的特点介入也称社会工作的实施、介入、行动、执行和改变,是社会工作助人过程中的重要阶段。
介入阶段是社会工作者和服务对象采取行动,按照服务协议落实社会工作计划的目标,帮助服务对象改变,解决预估中确认的问题,从而实现助人计划的重要环节。
介入具有以下特点(一)介入是有计划、有目的的行动它以提升服务对象的社会功能为核心,经过了周密认真的设计,目的在于实现服务协议中各方同意的介入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