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一《勾践灭吴》阅读练习
- 格式:doc
- 大小:46.50 KB
- 文档页数:4
《勾践灭吴》学习要点及能力训练检测一、学习要点(一)学习目标1.同学们首先要熟读《勾践灭吴》,达到流利诵读的程度。
2.在诵读和对照注释看懂文章内容的基础上,积累一些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词语活用等文言知识。
3.思考勾践亡国和复国的原因,领悟人生成败的规律。
(二)关于本课的一些相关知识1.《国语》《国语》是春秋时期的国别史,我国最早分国纪事的史书。
相传为春秋时左丘明作,现代学者多认为是战国初期的著作,作者已不可考。
分周、鲁、齐、晋、郑、楚、吴、越八语,共21卷。
其中《晋语》最详,周、鲁、楚三国语次之,齐、郑、吴、越四国语又次之。
它和《左传》一样,纪事截止韩、赵、魏三家灭智伯(前454年)止。
《国语》叙事少而记言多,《左传》则以叙事为主,很像《左传》的姊妹篇,可相互参证,因而有《春秋外传》或《左氏外传》之称。
它是研究先秦史的重要资料。
《国语》文字朴实、简括,文学成就一般不及《左传》,但也不乏较为生动的文字。
如《勾践灭吴》,在塑造人物方面颇可圈点。
2.关于“勾践灭吴”春秋末年,地处长江下游的吴越两国经常发生摩擦。
公元496年,吴王阖闾攻越,结果受伤而死,死前叮嘱儿子夫差一定要报仇。
夫差练兵3年,于公元494年大败越国。
越王勾践退守到会稽山时,只剩下五千人。
本文叙述的就是勾践退守到会稽山后,卧薪尝胆,富国强兵,经过长期准备,终于报仇雪耻,灭掉吴国的故事。
勾践灭吴是我国历史上对后世影响很大的一件事。
勾践忍辱负重,“十年生聚,十年教训”,最终报仇雪恨;而夫差倨傲纵敌,身死国亡,对后人都有深刻的启示。
(三)课文内容分析1.列出“勾践灭吴”故事中吴越两国人物对应表解读,研讨。
(1)国君:越国——勾践吴国——夫差(2)大臣谋士:越国——大夫种(文种)吴国——伍子胥、太宰嚭(3)大臣谋士的进言:越国大夫种——臣闻之,贾人夏则资皮,冬则资絺,旱则资舟,水则资车,以待乏也。
夫虽无四方之忧,然谋臣与爪牙之士,不可不养而择也。
高一语文勾践灭吴练习【同步达纲练习】一、基础知识检测1.下列各项中的“请”意义与用法与例句不相同的一项是()例:其有敢不尽力者乎?请复战。
A.今越国亦节矣,请报之。
B.请姑无庸战。
C.此则寡人之罪也,寡人请更。
D.请问您贵姓。
2.从各句中选出表示第一人称的代词()A.其.有取不尽力者乎。
B.勾践既许之,乃至其.众而誓之。
C.寡人不知其.力之不足也。
D.吾不能居其.地,不能乘其车。
3.下列各项中加点词语用法与例句中加点词语不相同的一项是()例句:然谋臣与爪牙..之土,不可不养而择也。
A.有吴则无越,有越则无吴,将不可改于是..矣。
B.以暴露..百姓之骨于中原。
C.丈夫..二十不取,其父母有罪。
D.吾不欲匹夫..之勇也,欲其旅进旅退。
二、课文阅读训练阅读课文第一自然段,完成后面题目4.勾践号令三军的话,可以从两个角度来理解其涵义,请用自己的话概括之:①(12字内)②。
(8字内)5.文中对答中运用了和的修辞手法。
6.文中用精炼的语言对人物动作作了勾画,且十分传神,具有浓浓的审美情趣。
①这个描写是:。
(限7字)②它表现了。
(限15字)【创新能力训练】阅读下列文言文语段完成后面的题目。
吴王夫差起师伐越,越王勾践起师逆之。
大夫种乃献谋曰:“夫吴之与越,唯天所授,王其无庸战。
夫申胥、华登简服吴国之士于甲兵,而未尝有所挫地。
夫一人善射,百夫决拾,胜未可成也。
夫谋必素见成事焉,而后履之,不可以授命。
王不如设戎,约辞行成,以喜其民,以广侈吴王之心。
吾以卜之于天,必许吾成,而不吾足也,将必宽然有伯诸侯之心焉。
既罢弊其民,而天夺之食,安受其烬,乃无有命矣。
”1.对下列加点词解释正确的一项是()A.越王勾践起师逆.之逆:迎战B.申胥,华登简.服吴国之士于甲兵简:选择C.约辞..行成约辞:用约定俗成的话D.将必宽然有伯.诸侯之心伯:通“霸”,称霸2.翻译下面这句话。
夫谋必素见成事焉,而后履之,不可以授命。
译:【学科渗透训练】对“反革命罪”这一概念解说得最准确的一项是我们知道《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明确地规定了反革命罪....的量刑范围。
高考文言文阅读仿真训练:《越绝书·勾践伐吴》(附答案解析与译文)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昔者,越王勾践问大夫种曰:“吾欲伐吴,奈何能有功乎?”大夫种对曰:“伐吴有九术。
”王曰:“何谓九术?”对曰:“一曰尊天地,事鬼神;二曰重财币,以遗其君;三曰贵籴粟槁,以空其邦;四曰遗之美女,以荧其志;五曰遗之巧匠,使起宫室高台,尽其财,疲其力;六曰遗其谀臣,使之易.伐;七曰强其谏臣,使之自杀;八曰邦家富而备器;九曰坚厉甲兵,以承其弊。
故曰九者勿患,戒口勿传,以取天下不难,况于吴乎?”越王曰:“善。
”于是作为策楯、婴以白璧,镂以黄金,类龙蛇而行者。
乃使大夫种献之于吴,曰:“东海役臣孤勾践,使者臣种,敢修下吏,问于左右。
赖有天下之力,窃为小殿,有余财,再拜献之大王。
”吴王大悦。
中胥谏曰:“不可。
王勿受。
昔桀起灵门,纣起鹿台,阴阳不和,五谷不时,天与之灾,邦国空虚,遂以之亡。
大王受之,是后必有灾。
”吴王不听,遂受之而起姑胥台。
三年聚材,五年乃成。
高见二百里。
行路之人,道死尸哭。
越乃饰美女西施、郑旦,使大夫种献之于吴王,曰:“昔者,越王勾践窃.有天之遗西施、郑旦,越邦洿下贫穷,不敢.当,使下臣种再拜献之大王。
”吴王大悦。
中胥谏曰:“不可。
王勿受。
臣闻五色令人目不明,五音令人耳不聪。
桀易汤而灭纣易周文而亡大王受之后必有殃。
胥闻越王勾践昼书不倦,晦诵竞旦,聚死臣数万,是人不死,必得其愿。
胥闻越王勾践服诚行仁,听谏,进贤士,是人不死,必得其名。
胥闻越王勾践冬披毛裘,夏披缔绤,是人不死,必为利害。
胥闻贤士,邦之宝也;美女,邦之咎.也。
夏亡于末喜,殷亡于妲已,周亡于褒姒。
”吴王不听,遂受其女,以申胥为不忠而杀之①。
越乃兴师伐吴,大败之于秦余杭山,灭吴,禽夫差,而戮太宰嚭与其妻子。
(节选自《越绝书》)【注】①夫差派人送一把宝剑给申胥(即伍子胥),令其自杀。
10.文中画波浪线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勾践灭吴同步测试题及答案【课内理解与分析】1、下列句中加线的词解释全都有误的一组是(D )①君与之共知越国之政(知:掌管)②支子死(支子:支撑家业的长子)③寡人请更(更:换人)④吊有尤(对人民有丧者进行慰问)⑤广运百里(广:指东西;运:指南北)⑥当室者死,三年释其政 (通“征”,指征税)A、①②③B、③④⑤、②④⑤D、②③④2、分别比较下列两组语句中加线的字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组是(B )①昔者夫差耻吾君于诸侯之国。
②如寡人者安与知耻?③而患其志行之少耻也。
④进不用命,退则无耻。
A、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也相同B、①与②不同,③与④相同、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不同 D、①与②不同,③与④也不同3、下列句中加线的词与现代汉语意义都相同的一组是()①然谋臣与爪牙之士②唯君左右之③以暴露百姓之骨于中原④将帅二三子夫妇以蕃⑤生丈夫,二壶酒,一犬⑥余何面目以视于天下乎?A、①③B、②⑤、②⑥D、②④4、下列句中加线的“之”,都作助词的一组是(A )①臣闻之②何后之有③夫差将欲听与之成④我攻而胜之⑤服之而已⑥若水之归下也⑦公与之母⑧国之孺子之游者⑨昔者之战也⑩今寡人将助天灭之A、①②⑥B、②③⑧、②⑤⑨D、①⑥⑩5~7题各句在中的意思正确的分别是5、①无乃后乎?②何后之有?( B)A、①不就太迟了吗?②怎么会有这样的后果呢?B、①恐怕太迟了吧?②哪能说太迟了呢?、①不是太落后了吗?②怎么会有落后一说呢?D、①恐怕太落后了吧?②哪能说太落后了呢?6、吾不欲匹夫之勇也,欲其旅进旅退。
(B )A、我不想凭一般人的血气之勇,我要让我的军队齐步向前,齐步后退。
B、我所要的不是一般人的血气之勇,我想要我的军士齐步向前,齐步后退。
、我不想凭自己的匹夫之勇,让军队打进去再退回。
D、我不希望你们只凭匹夫之勇,成旅的人进去了,又成旅的退回。
7、孰是君也,而可无死乎?(B )A、谁是我的君主啊,怎么可能不死呢?B、谁的恩惠有像我们的君主那样的,哪能不为他拼命呢?、这是我们的君主啊,哪能不为他拼命呢?D、有谁能像我的君主这样呢,怎么能不去死呢?8、对勾践灭吴之所以成功分析不当的一项是(A )A、种这个人才的发现和重用。
《勾践灭吴》初步阅读理解答案①越王勾践栖于会稽之上,②乃号令于三军曰:“凡我父兄昆弟及国子姓,有能助寡人谋而退吴者,吾与之共知越国之政。
”大夫种进对曰:③“臣闻之,贾人夏则资皮,冬则资絺。
旱则资舟,水则资车,以待乏也。
④夫虽无四方之忧,然谋臣与爪牙之士,不可不养而择也。
⑤譬如蓑笠,时雨既至,必求之。
⑥今君王既栖于会稽之上,然后乃求谋臣,无乃后乎?”勾践曰:⑦“苟得闻子大夫之言,何后之有?”⑧执其手而与之谋。
⑨遂使之行成于吴。
1、表现越兵溃败,国家危在旦夕的语句是:①越王勾践栖于会稽之上2、表现勾践急求谋臣,却临危不乱的语句是:②乃号令于三军曰:“凡我父兄昆弟及国子姓,有能助寡人谋而退吴者,吾与之共知越国之政。
”3、文种论述一个国家应该如何求谋臣的语句是:④夫虽无四方之忧,然谋臣与爪牙之士,不可不养而择也。
4、文种论述求谋臣的语句是:③“臣闻之,贾人夏则资皮,冬则资絺。
旱则资舟,水则资车,以待乏也。
④夫虽无四方之忧,然谋臣与爪牙之士,不可不养而择也。
⑤譬如蓑笠,时雨既至,必求之。
5、文种论述求谋臣使用了两种修辞方法:比喻和排比6、文种含蓄地表现不满的语句是:⑥今君王既栖于会稽之上,然后乃求谋臣,无乃后乎?”7、通过语言描写,表现勾践冷静地采纳忠言的语句是:⑦“苟得闻子大夫之言,何后之有?”8、通过动作描写,表现勾践虚心纳谏的语句是:⑧执其手而与之谋。
夫差将欲听,与之成。
子胥谏曰:“①不可!②夫吴之与越也,仇雠敌战之国也;三江环之,民无所移。
③有吴则无越,有越则无吴。
④将不可改于是矣。
⑤员闻之,陆人居陆,水人居水。
⑥夫上党之国,我攻而胜之,吾不能居其地,不能乘其车;⑦夫越国,吾攻而胜之,吾能居其地,吾能乘其舟。
⑧此其利也,不可失也已。
⑨君必灭之!⑩失此利也,虽悔之,亦无及已。
”1、子胥主张“君必灭之”的理由概括为两条即是:④将不可改于是矣。
⑧此其利也,不可失也已。
2、“将不可改于是矣”中“是”所指代的内容:③有吴则无越,有越则无吴。
勾践灭吴(节选)基础巩固·站起来,拿得到!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组是( )A.勾.践(g ōu ) 社稷.(j ì) 卑.事(b ēi ) 民之所恶.(w ù) B.会.稽(ku ài ) 贾.人(g ǔ) 爪.牙(zh ǎo ) 亿有.三千(y òu ) C.夫差.(ch āi ) 赦.罪(sh â) 疾疹.(zh ěn ) 败吴于囿.(y òu ) D.句.无(g ōu ) 孺.子(r ú) 譬.如(p ì) 公与之饩.(xì) 答案:C解析:C 项“疹”应读“ch ân ”。
B 项“有”通“又”,故读“y òu ”;D 项“句”,作古地名用,读“g ōu ”。
2.下列各项中不全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①将帅二三子夫妇以蕃 ②吊有忧,贺有喜 ③令壮者无取老妇 ④将免者以告,公令医守之 ⑤三年释其政 ⑥今夫差衣水犀之甲者亿有三千 ⑦而摩厉之于义 ⑧譬如蓑笠,时雨既至,必求之A.①②⑤⑦⑧B.①③④⑤⑥C.①③⑤⑥D.①③④⑦答案:A解析:①“帅”通“率”,率领。
③“无”通“毋”,不要。
“取”通“娶”,娶妻。
④“免”通“娩”,分娩。
⑤“政”通“征”,赋税,徭役。
⑥“已”通“矣”。
⑦“有”通“又”。
⑧“摩厉”通“磨砺”。
3.下列句子停顿错误的一项是( )A.越王勾践/栖于会稽之上B.有能助寡人谋/而退吴者C.遂/使之行/成于吴D.夫/虽无四方之忧答案:B解析:B 项,“而”是连接“能助寡人谋”与“退吴”两个动词短语的,中间不能停顿。
两个动词短语一道作“者”的定语,该定语与动词谓语“有”之间应停顿。
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治通鉴资皮资贾人夏则 B.⎪⎩⎪⎨⎧∙∙生者养而择也养 C.⎪⎩⎪⎨⎧∙∙纳宦其子贫病者疾疹寡妇孤了令老者无取壮妻令,,,, D.⎪⎩⎪⎨⎧∙∙以烦执事敢不尽力者乎敢其有 答案:C解析:C 项两个“令”都是“命令”的意思。
高中语文勾践灭吴课本阅读练习1一、阅读下文,完成1~4题。
越王勾践栖于会稽之上,乃号令于三军曰:“凡我父兄昆弟及国子姓,有能助寡人谋而退吴者,吾与之共知越国之政。
”大夫种进对曰:“臣闻之:贾人夏则资皮,冬则资,旱则资舟,水则资车,以待乏也。
夫虽无四方之忧,然谋臣与爪牙之士,不可不养而择也。
譬如蓑笠,时雨既至,必求之。
今君王既栖于会稽之上,然后乃求谋臣,无乃后乎?”勾践曰:“苟得闻子大夫之言,何后之有?”执其手而与之谋。
1.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凡我父兄昆弟及国子.姓子:对人的尊称,多指男子B.共知.越国之政知:管理C.夏则资.皮资:积蓄,储备D.以待乏.也乏:需要【解析】子,与“姓”结合在一起,犹“子民”,指百姓。
【答案】A2.对加点词的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乃.号令于三军③有能助寡人谋而.退吴者②然后乃.求谋臣④执其手而.与之谋A.①②不同,③④不同B.①②相同,③④不同C.①②不同,③④相同D.①②相同,③④相同【解析】①乃:于是;②乃:才;③④连词,分别表承接和修饰关系。
【答案】A3.下列句子在文中的正确意思是( )①吾与之共知越国之政②时雨既至,必求之A.①我和您一起执掌越国的政事②下雨的时候,是一定要用上它的B.①我和他一起主持越国的政事②下雨的时候,是一定要找到它的C.①我和您一起执掌越国的政事②下雨的时候,是一定要找到它的D.①我和他一起执掌越国的政事②下雨的时候,是一定要用上它的【解析】考查对句子的准确把握。
之,指代“能助寡人谋而退吴者”,译为“他”;求,需要,使用。
【答案】D4.翻译下列句子。
(1)夫虽无四方之忧,然谋臣与爪牙之士,不可不养而择也。
(2)苟得闻子大夫之言,何后之有?【答案】(1)一个国家即使没有外患,然而有谋略的大臣和勇敢的将士不能不事先培养和选拔。
(2)能听到大夫您的这番话,怎么能算晚呢?二、阅读下文,完成1~5题。
勾践之地,南至于句无,北至于御儿,东至于鄞,西至于姑蔑,广运百里。
高中语文勾践灭吴课本阅读练习2一、阅读下文,完成1~6题。
[甲]楚绝齐,齐举兵伐楚。
陈轸谓楚王曰:“王不如以地东解于齐,西讲于秦。
”楚王使陈轸之秦。
秦王谓轸曰:“子秦人也,寡人与子故也,寡人不佞,不能亲国事也,故子弃寡人事楚王。
今齐、楚相伐,或谓救之便,或谓救之不便,子独不可以忠为子主计,以其余为寡人乎?”陈轸曰:“王独不闻吴人之游楚者乎?楚王甚爱之。
病,故使人问之曰:‘诚病乎?意亦思乎?’左右曰:‘臣不知其思与不思,诚思则将吴吟。
’今轸将为王吴吟。
”(节选自《战国策》) [乙]张仪欺楚怀王,使之绝齐而献商于之地。
陈轸谏曰:“张仪必负王,商于不可得而齐、秦合。
是北绝齐交,西生秦患。
”其言可谓善矣。
然至云“不若阴合而阳绝于齐,使人随张仪,苟与吾地,绝齐未晚”,是轸不深计齐之可绝与否,但以得地为意耳。
及秦负约,楚王欲攻之,轸又劝曰:“不如因赂之以一名都,与之并兵而攻齐,是我亡地于秦,取偿于齐也。
”援,而反欲攻之,轸之说于是疏矣。
(节选自洪迈《容斋随笔》卷九)1.下面两句中加点字的正确读音与意思是( )①寡人不佞.②且秦加亡.道于我A.①nínɡ有才智②wú不义B.①nínɡ善言辩②wú不义C.①nìnɡ有才智②wánɡ灭亡D.①nìnɡ善言辩②wánɡ灭亡【解析】由下句“不能亲国事也”可以断定“不佞”指没有才智;秦把灭亡之道强加给我,故“亡”读“wánɡ”。
【答案】C2.乙文方框中应填上的一句话是( )A.此策却乘谬不义B.此策尤乘谬不义C.此策却得不偿失D.此策尤得不偿失【解析】与前文“其言可谓善矣”对应,“尤”起强调作用,“却”字不可用,因后句有“然”表转折。
【答案】B3.分别比较下列每组句子中加点的字的意思,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故.子弃寡人事楚王。
②故.使人问之,曰:“诚病乎?意亦思乎?”③寡人与.子故也。
勾践灭吴(精读)·测试题1.选出加粗的字读音正确的一项[] A.会(hu@)稽资絺(x9)贾(g()人释其政(zh8ng)B.句(j))无以蕃(f1n)不(f()疾疹(zh5n)C.仇雠(ch$u)与之饩(q@)太宰嚭(p!)孺(r()子D.蓑(su#)笠阖闾(l+)不衣(y@)不歠(cu^)2.选出加粗词的释义全正确的一项[] A.栖(停留)于会稽资(积蓄)絺昆弟(称呼兄弟)B.说(解说)于国人前(前驱)马宦(宫中小臣)士C.疾疹(痛苦)达(明理)士辞(婉言劝阻)曰D.四封(四次封赏)许(答应)之孺子游(游荡)者3.下列各组句中加粗的词没有古今异义的一项是[] A.然谋臣与爪牙之士不可不养而择也。
B.夫差将欲听之C.吊有忧,贺有喜。
D.以暴露百姓之骨于中原E.旱则资舟水则资东F.如此则有常赏4.下列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是[] A.虽悔之,无及已B.勾践说于国人C.丈夫二十不取D.今夫差衣水犀之甲者亿有三千E.将免者以告F.而摩厉之于义5.下列句中加粗的词的用法判断分类正确的一项是[]①昔者夫差耻吾君于诸侯之国②服之而已③又郊败之④而可无死乎⑤西方之士来者,必庙礼之⑥然后乃求谋臣,无乃后乎⑦夫差与之成而去之A.⑥⑦/①/②/③④/⑤B.①/②⑦/③⑤/④/⑥C.①②⑦/③⑤/④⑥D.①/②⑦/③④/⑤⑥6.理解下列句子的译文,选出正确的项①夫吴之与越也,仇雠敌战之国也。
[] 译文:A.吴国跟越国是世代仇敌的国家B.吴国是参与了跟越国敌对的战争的国家C.吴国和越国从来就是互相仇视敌对交战之国D.吴国和越国从来就是交战的敌手②今天以吴予越,越可以无听天之命,而听君之令乎?[] 译文:A.今天把吴国给了越国,越国难道能不听从上天的命运,却听从君王您的命令吗?B.现在上天用吴国给了越国,越国能不听从上天的命运,却听从君王您的命令吗?C.今天用吴国给越国,越国没听从天命安排,反倒听从您的命令呢?D.现在上天把吴国给了越国,越国能不听从上天的命令,却听从国君您的命令吗?7.选出下列两组句中加粗词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A.两个“与”字相同,两个“乃”字不相同B.两个“与”字相同,两个“乃”字相同C.两个“与”字不相同,两个“乃”字不相同D.两个“与”字不相同,两个“乃”字相同·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文后8~14题又一年①,王召范蠡而问焉,曰:“吾与子谋吴,子曰‘未可也’。
勾践灭吴(节选)基础巩固·站起来,拿得到!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组是( )A.勾.践(g ōu ) 社稷.(j ì) 卑.事(b ēi ) 民之所恶.(w ù) B.会.稽(ku ài ) 贾.人(g ǔ) 爪.牙(zh ǎo ) 亿有.三千(y òu ) C.夫差.(ch āi ) 赦.罪(sh è) 疾疹.(zh ěn ) 败吴于囿.(y òu ) D.句.无(g ōu ) 孺.子(r ú) 譬.如(p ì) 公与之饩.(xì) 答案:C解析:C 项“疹”应读“ch èn ”。
B 项“有”通“又”,故读“y òu ”;D 项“句”,作古地名用,读“g ōu ”。
2.下列各项中不全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①将帅二三子夫妇以蕃 ②吊有忧,贺有喜 ③令壮者无取老妇 ④将免者以告,公令医守之 ⑤三年释其政 ⑥今夫差衣水犀之甲者亿有三千 ⑦而摩厉之于义 ⑧譬如蓑笠,时雨既至,必求之A.①②⑤⑦⑧B.①③④⑤⑥C.①③⑤⑥D.①③④⑦答案:A解析:①“帅”通“率”,率领。
③“无”通“毋”,不要。
“取”通“娶”,娶妻。
④“免”通“娩”,分娩。
⑤“政”通“征”,赋税,徭役。
⑥“已”通“矣”。
⑦“有”通“又”。
⑧“摩厉”通“磨砺”。
3.下列句子停顿错误的一项是( )A.越王勾践/栖于会稽之上B.有能助寡人谋/而退吴者C.遂/使之行/成于吴D.夫/虽无四方之忧答案:B解析:B 项,“而”是连接“能助寡人谋”与“退吴”两个动词短语的,中间不能停顿。
两个动词短语一道作“者”的定语,该定语与动词谓语“有”之间应停顿。
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治通鉴资皮资贾人夏则 B.⎪⎩⎪⎨⎧∙∙生者养而择也养 C.⎪⎩⎪⎨⎧∙∙纳宦其子贫病者疾疹寡妇孤了令老者无取壮妻令,,,, D.⎪⎩⎪⎨⎧∙∙以烦执事敢不尽力者乎敢其有 答案:C解析:C 项两个“令”都是“命令”的意思。
强化练习题B卷长乐公主将出降,上以公主皇后所生,特爱之,敕有司资倍于长公主。
魏征谏曰:“昔汉明帝欲封皇子,曰:‘我子岂得与先帝子比!’皆令半楚、淮阳。
今资送公主,倍于长公主,得无异于明帝之意乎!”上然其言,入告皇后。
后叹曰:“妾亟问陛下称重魏征,不知其故,今观其引礼义以抑人主之情,乃知其社稷之臣也。
臣与陛下结发为夫妇,曲蒙礼敬,情义深重。
每将有言必俟颜色,尚不敢轻犯威严,况以人臣之疏远,乃能抗言如是,陛下不可不从。
"因请遣中使赉钱四百缗、绢五百匹以赐征,且语之曰:“闻公正直,今乃见之,故以相赏。
公宜常乘此心,勿转移也。
"上尝罢朝,怒曰:“今须杀此田舍翁.”后问为谁,上曰:“魏征每廷辱我。
”后退,具朝服立于庭,上惊闻其故。
后曰:“妾闻主明臣直,今魏征直,由陛下之明故也,妾敢不贺!"上乃悦。
(节选自《资治通鉴·唐纪十》)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故以相赏相:辅助B.上然其言然:这样C.长乐公主将出降降:出嫁D.妾亟闻陛下称重于魏征亟:急切2.分别比较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粗字的意思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①引礼义以抑人主之情②而吾以捕蛇独存③每将有言必俟颜色④魏征每廷辱我[ ]A.①和②相同,③和④不同B.①和②相同,③和④相同C.①和②不同,③和④也不同D.①和②相同,③和④也相同3.下列对文中人物关系的说明,正确的一项是[ ]A.长公主与皇后是母女关系B.上与长公主是叔侄关系C.长乐公主与长公主是姐妹关系D.长公主与长乐公主是姑侄关系4.下列对文言文中几个习惯用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朝服:封建时代君臣上朝时所穿的礼服。
B.田舍翁:俗称老农,有时也指对人的贱称。
C.结发:古时男20岁,女15岁都束发,算是到了成年,可以结婚.D.社稷:“社”原指谷神,“稷”是土地神.古代帝王都祭社稷,故又称国家.以下5~6题的句子在文中的正确意思是5.①皆令半楚、淮阳②得无异于明帝之意乎[]A.①都命令给楚王、淮阳王一半封地.②恐怕和明帝的想法不一样吧!B.①命令都只给楚王、淮阳王封地的一半.②岂能不同于汉明帝的想法呢?C.①命令都只给楚王、淮阳王封地的一半。
高一语文北京版《勾践灭吴》同步练习(答题时间:30分钟)阅读下文,完成1~3题。
(遂使之行成于吴)曰:“寡君勾践乏无所使,使其下臣种,不敢彻声闻于天王,私于下执事,曰:‘寡君之师徒,不足以辱君矣,愿以金玉子女赂君之辱,请勾践女女于王,大夫女女于大夫,士女女于士,越国之宝器毕从;寡君帅越国之众,以从君之师徒。
惟君左右之。
若以越国之罪不可赦也,将焚宗庙,系妻孥,沉金玉于江,有带甲五千人,将以致死,乃必有偶,是以带甲万人事君也,无乃即伤君王之所爱乎?与其杀是人也,宁其得此国也,其孰利乎。
’”《国语·勾践灭吴》1. 选出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A. 寡君之师徒,不足以辱.君辱:污辱B. 愿以金玉子女赂君之辱.辱:辱临C. 将焚宗庙,系妻孥.孥:儿女D. 有带甲五千人,将以致死..致死:导致死亡2. 将所选文段翻译成现代汉语。
3. 用简练的语言概括所选文段的中心内容。
4. 《国语》是我国第一部史书,共21卷,分别记载了周王朝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八国之事。
5. 《国语》是通过______ 来反映春秋各国的政治、军事、文化和外交活动的。
6. 解释下列句中划横线的词:(1)越王勾践栖于会稽之上(2)凡我父兄昆弟及国子姓(3)贾人夏则资皮,冬则资(4)遂使之行成于吴7. 写出下列划线词在古汉语中的意思:①乃号令三军。
(古:今:下达的命令。
)②大夫种进对曰。
(古:今:对医生的称呼。
)③然谋臣与爪牙之士。
(古:________今:坏人的帮凶或党羽。
)④以暴露百姓于中原。
(古:今:隐蔽的东西露出来)⑤将不可改于是。
(古:今:连词。
)⑥生丈夫,二壶酒。
(古:__________今:成年男子或女子的配偶。
)⑦夫差与之成而去之。
(古:今:前往。
)⑧果行,国人皆劝。
(古:今:劝说。
)8. 翻译下列句子①民无所移——②将不可改于是——③不可失也已——④古之伐国者,服之而已——⑤夫差与之成而去之——9. 阅读课文删节的部分,分析文种的外交辞令。
越王勾践三年而欲伐吴阅读答案与翻译(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唐诗宋词、古文名句、古诗试题、古人列传、作文大全、小说阅读、散文阅读、励志名言、好词好句、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Tang poems and Song poems, ancient famous sentences, ancient poetry test questions, ancient biographies, composition books, novel reading, prose reading, inspirational quotes, good words and good sentences,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Learn about the different formats and writing styles of sample essays, so stay tuned!越王勾践三年而欲伐吴阅读答案与翻译越王勾践三年而欲伐吴。
高中语文勾践灭吴同步练习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30分)1、选出加点的字注音有误的一组是()A、勾.(gōu)践卑.(bǐ)事会.(kuài)稽商贾.(gǔ)B、太宰嚭.(pǐ)疾疹.(zhěn)鄞.(yín)句.(gōu)无C、饩.(xì)社稷.(jì)亿有.(yòu)三千啜.(chuò)D、囿.(yòu)夫差.(chāi)赂.(lù)孺.(rú)子2.选出下列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A.①夫虽无四方之.忧②虽悔之.,必无及己B.①然后..卑事夫差..乃求谋生②然后C.①勾践说于.国人曰②越王勾践栖于.会稽之上D.①我攻而.胜之②乃致其众而.誓之曰3、选出下列加点的词解释错误的一项()A.寡人不知其力之不足也,而又与大国执仇..。
(结仇)B.以暴露百姓之骨于中原..。
(原野之中)C.寡人请更.。
(变革) D.然后卑事..夫差。
(卑视,瞧不起)4、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句是()例句:何后之有?A、此则寡人之罪也B、无乃后乎C、有能助寡人谋而退吴者D、又何求焉5、“于”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组是()A、①以其无礼于晋②赵氏求救于齐B、①佚之狐言于郑伯②越王勾践栖于会稽之上C、①皆以美于徐公②又有美于此者将进之D、①于是葬死者,问伤者,养生者②若亡郑而有益于君6、“以”的用法和意义不相同的一组是()A、①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②皆以美于徐公B、①敢以烦执事②必以长安君为质C、①将帅二三子夫妇以蕃②勾践载稻与脂于舟以行D、①以其无礼于晋②焉用亡郑以陪邻二、简答题(共40分)7、翻译下面的句子①无乃后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苟得闻子大夫之言,何后之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将免者以告,公令医守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④进不用命,退则无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阅读理解(每小题6分,共30分)阅读下面一段文章,回答文后问题管鲍相知管仲夷吾者,颍上人也。
[键入文字]
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一册第五单元勾践灭吴同步练习(带答案)
同学们做课后练习有助于大家进行巩固知识点,以下是语文第一册第五单元勾践灭吴同步练习,请大家认真做题。
一、积累•整合
1、下面加点字的字音有误的一项是:
A 蓑笠(suō)絺(chī)商贾(gǔ)
B 栖息(qī)仇雠(chóu)譬如(pì)
C 哺乳(bǔ)饩(xì)孺子(rú)
D 爪牙(zhǎo)疾疹(chèn)去民之所恶(è)
2、下面词语的解释中有误的一项是:
A 吊有忧,贺有喜吊,慰问
B 去民之所恶所恶,不喜欢的(事物)
C 然后卑事夫差卑,谦卑地
1。
勾践灭吴(节选)基础巩固·站起来,拿得到!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组就是( )A 、勾.践(g ōu) 社稷.(j ì) 卑.事(b ēi) 民之所恶.(w ù) B 、会.稽(ku ài) 贾.人(g ǔ) 爪.牙(zh ǎo) 亿有.三千(y òu) C 、夫差.(ch āi) 赦.罪(sh è) 疾疹.(zh ěn) 败吴于囿.(y òu) D 、句.无(g ōu) 孺.子(r ú) 譬.如(p ì) 公与之饩.(xì) 答案:C解析:C 项“疹”应读“ch èn ”。
B 项“有”通“又”,故读“y òu ”;D 项“句”,作古地名用,读“g ōu ”。
2、下列各项中不全含通假字的一项就是( )①将帅二三子夫妇以蕃 ②吊有忧,贺有喜 ③令壮者无取老妇 ④将免者以告,公令医守之 ⑤三年释其政 ⑥今夫差衣水犀之甲者亿有三千 ⑦而摩厉之于义 ⑧譬如蓑笠,时雨既至,必求之A 、①②⑤⑦⑧B 、①③④⑤⑥C 、①③⑤⑥D 、①③④⑦答案:A解析:①“帅”通“率”,率领。
③“无”通“毋”,不要。
“取”通“娶”,娶妻。
④“免”通“娩”,分娩。
⑤“政”通“征”,赋税,徭役。
⑥“已”通“矣”。
⑦“有”通“又”。
⑧“摩厉”通“磨砺”。
3、下列句子停顿错误的一项就是( )A 、越王勾践/栖于会稽之上B 、有能助寡人谋/而退吴者C 、遂/使之行/成于吴D 、夫/虽无四方之忧答案:B解析:B 项,“而”就是连接“能助寡人谋”与“退吴”两个动词短语的,中间不能停顿。
两个动词短语一道作“者”的定语,该定语与动词谓语“有”之间应停顿。
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意思与用法相同的一项就是( )A 、⎪⎩⎪⎨⎧>><<••治通鉴资皮资贾人夏则 B 、⎪⎩⎪⎨⎧••生者养而择也养 C 、⎪⎩⎪⎨⎧••纳宦其子贫病者疾疹寡妇孤了令老者无取壮妻令,,,, D 、⎪⎩⎪⎨⎧••以烦执事敢不尽力者乎敢其有 答案:C解析:C 项两个“令”都就是“命令”的意思。
高中语文勾践灭吴同步练习3一、选择:1、下列各句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贾人夏则资皮B、民具有三年之食C、请姑无庸战D、吾不欲匹夫之勇,欲其旅进旅退2、下列句中划线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今夫差衣水犀之甲者动词,穿着B、非其身之所种则不食亲身,亲自C、去民之所恶,补民之不足用于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D、遂使之行成于吴成功3、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A、三岁释其政B、将帅二三子夫妇以蕃C、共知越国之政D、令壮者无取老妇4、下列下划线字的用法以及意义相同的一组是:()A、知如寡人着,安与知耻B、劝果行,国人皆劝孰为汝多知乎劝君更尽一杯酒C、遂四者无一遂D、当当室者死,三年释其政自杀未遂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5、下列句子的句式不同于其它三句的是:()A、越王勾践栖于会稽之上。
B、乃号令于三军曰。
C、又有美于此者将进之。
D、苟得闻子大夫之言,何后之有?二、填空:1.《勾践灭吴》节选自(),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史书,记载了周穆王十二年到周贞定王十六年的历史。
1、课文默写:(1)寡人闻古之贤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夫差衣水犀之甲者亿有三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寡人将助天灭之。
(2)吾不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如此,则有常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如此,则有常刑。
(3)有志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苦心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能力训练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6题
吴王夫差《国语·吴语》
吴王夫差起师伐越,越王勾践起师逆之。
大夫种乃献谋曰:“夫吴之与越,唯天所授,王其无庸战。
夫申胥、华登简服吴国之士于甲兵,而未尝有所挫也。
夫一人善射,百夫决拾,胜未可成也。
夫谋,必素见成事焉,而后履之,不可以授命。
王不如设戎,约辞行成,以喜其民,以广侈吴王之心。
吾以卜之于天,天若弃吴,必许吾成而不吾足也,将必宽然有伯诸侯之心焉。
既罢弊其民,而天夺之食,安受其烬,乃无有命矣。
”
越王许诺,乃命诸稽郢行成于吴,曰:“寡君勾践使下臣郢,不敢显然布币行礼,敢私告于下执事曰:昔者越国见祸,行罪于天王,天王亲趋玉趾,以心孤勾践,而又宥赦之。
君王之于越也,繄起人死人而肉白骨也。
孤不敢忘天灾,其敢忘君王之大赐乎?今勾践申祸无良,草鄙之人,敢忘天王之大德,而思边垂之小怨,以重得罪于下执事?勾践帅二三之老,亲委重罪,顿颡于边。
今君王不察,盛怒属兵,将残伐越国。
越国固贡献之邑也。
君王不以鞭棰使之,而辱军士使寇
令焉。
勾践请盟:一介嫡女,执箕帚以姓于王宫;一介嫡男,奉槃以随诸御。
春秋贡献,不解于王府。
天王岂辱裁之?亦征诸侯之礼也。
夫谚曰:‘狐埋之而狐搰之,是以无成功。
’今天王既封殖越国。
以明闻于天下,而又刈亡之,是天王之无成劳也。
虽四方之诸侯,则何实以事吴?敢使下臣尽辞,唯天王秉利度义焉!”
[注]①宥(y^u)赦:原谅,宽容,赦免
②繄(y9)住,只是搰h*,据
③槃(p2n y0):即盘,洗脸洗手用的器具
1.下列加粗词在句中的意思,正确的一项是
[]
A①以广侈吴王之心
②繄起死人而肉白骨也
2.下列句子加粗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同于现代汉语的一项是
[] A.不敢显然布币行礼
B.孤不敢忘天灾
C.越国因贡献之邑也
D.孤埋之而狐搰之,是以无成功
3.下列各句括号中为补出的省略成分,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以(之)喜其民,以(之)广侈吴王之心
B.(吴)将必宽然有伯诸侯之心焉
C.(越)既罢弊其民
D.(勾践)亲委重罪,顿颡于边
4.下列各句在文中的意思,不确切的一项是
[] A.既罢弊其民,而天夺之食
——已经使得百姓十分被敝了,如今上天又夺了他们的衣食
B.昔者越国见祸,行罪于天王,天王亲趋玉趾
——过去越国遭了祸,得罪了吴王您,又劳您的大驾,亲自去征讨越国
C.孤不敢忘天灾,其敢忘君王之大赐乎
——越国孤立无援,连天灾都不敢忘,又怎忘掉大王您的恩赐呢
D.夫谚曰:“狐埋之而狐搰之,是以无成功。
”
——有谚语说:“狐狸埋下的东西,狐狸又挖掘出来了,而不见一点功效。
”
5.下面的话分编为4组,分句间语意关系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吴王夫差起师伐越,越王勾践起师逆之
②天若弃吴,必许吾成而不吾足也
③君王不以鞭棰使之,而辱军士使寇令焉
④以明闻于天下,而又刈亡之
⑤狐埋之而狐搰之,是以无成功
⑥春秋贡献不解于王府,天王岂辱裁之
A.①/②⑥/③④/⑤
B.②/③④/①⑤/⑥
C.①/②③/⑥/④⑤
D.②/①③/④⑤/⑥
6.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吴王夫差起兵攻打越国,越王勾践也起兵迎敌。
大夫文种向越王献策不可硬拼。
不如一面部署军队防御,一面派人去婉言求和。
越王接受了他的建议
B.文种认为:向吴国婉言求和,会麻痹吴国的斗志,会使吴王贪婪的野心更加膨胀,一旦吴国滥征伐使百姓疲敝,越国就可以去收拾残局了。
C.大臣稽郢代表勾践向吴王请和:先竭力称颂吴王,使他丧失警惕;又佯称勾践拟献上一双儿女与吴王订盟。
D.郢引用谚语指出事务具有的两面性质,诚恳地希望吴王夫差能够“秉义度利”与越国订盟。
参考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