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词作思想内容共21页文档
- 格式:ppt
- 大小:3.19 MB
- 文档页数:21
请结合苏轼黄州词具体诗作,阐述苏轼诗歌的思想内涵
苏轼的《黄州词》是一首记录了故乡黄州的悲凉景象的诗歌,其中抒发了苏轼对故乡的思
念及对当时社会矛盾的深切感受。
诗中,苏轼以抒情的手法描绘了黄州的萧索景象:“烟萝连城萧萧,离家千里梦断。
江山
改变犹未极,灯影夜夜梦里来”。
这里的“江山改变”暗指当时社会的动荡,以及苏轼对家乡
的思念。
此外,诗中的“江山改变”也暗示了苏轼对当时社会的愤怒,他把当时的社会矛盾归咎于“江
山改变”,表达了他对当时社会的不满:“谁家新燕啄春泥,故园旧柳烟笼细。
芳草天地外,落花风雨里”。
这里的“芳草天地外,落花风雨里”,暗指苏轼对当时社会腐朽的指责,他认
为社会的腐朽,正如风雨中的落花一样,无处可寻。
总之,苏轼的《黄州词》以抒情的手法,表达了苏轼对故乡的思念及对当时社会矛盾的深
切感受。
诗中的“江山改变”,也暗示了苏轼对当时社会的不满,他把当时的社会矛盾归咎
于“江山改变”,表达了他对当时社会的指责。
从苏词探析苏轼之思想苏轼,北宋著名的文学家、艺术家。
苏轼之于词,有着一个伟大作家和词派开创者的崇高地位。
他的词,比较完整地表现出了他由积极进取转向矛盾苦闷的愁绪,力求超然自适而不断追求的心路历程以及他浪漫率真、旷达超脱的个性气质。
儒释道三家思想在他的词作中都有明显的体现。
尽管在苏轼的一生中,仕途多舛,几经起落,但大多数时刻都能泰然处之,豁达通脱,尽管也不免有矛盾抑郁,却仍旧能够坚强乐观地面对,而这些都在他的词中有所体现。
本文尝试从词的角度探析苏轼的人生思想。
一、“致君尧舜,此事何难”的儒家政治抱负苏轼于宋仁宗景祐三年出生于眉州眉山。
父亲苏洵也是一位文学家,与其子苏轼、苏辙共同列入唐宋八大家之中。
苏洵对苏轼、苏辙兄弟的儒学教育与影响是显而易见的,都是以儒家“兼济天下”思想为主导。
但其一生仕途不顺,政治抱负一直未能实现,这在其词《沁园春》中有很好的表达:孤馆灯青,野店鸡号,旅枕梦残。
渐月华收练,晨霜耿耿,云山摛锦,朝露清清。
世路无穷,劳生有限,似此区区长鲜欢。
微吟罢,凭征鞍无语,往事千端。
当时共客长安,似二陆初来俱少年。
有笔头千字,胸中万卷,致君尧舜,此事何难。
用舍由时,行藏在我,袖手何妨闲处看。
身长健,但优游卒岁,且斗尊前。
车夫绘图优点出线执拗诉说成文声张便利加热器破绽装车盛行已报关航程。
这首词写的是早行路上月色、山景虽然别具一番风味,但他却心念弟弟子由,期望早日执手面谈,无心观赏,“微吟罢,凭征鞍无语,往事千端”,忆起当初兄弟二人初入京城的豪情壮志。
虽然此词末两句涉及“用行舍藏”的仕途思考,也似在表达自己怀才不遇,欲避开政治旋涡,保全自己,悠闲度日的想法。
但更关键的还是在“有笔头千字,致君尧舜,此事何难”所表达的年少时兄弟俩的远大抱负上。
这一路,苏轼纠结于进取与退隐之间,积极为政,却苦于贬谪在外,无力改变复杂的朝廷现状;向往归隐,又无法放下自己的政治抱负。
这一年,由杭州通判的副职升迁为密州知州,作为一方长官,“致君尧舜”的儒家思想依旧占据主导,政治热情与希望仍在。
苏轼诗词及人生智慧
苏轼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和政治家,他的诗词作品数量不多,但质量很高,具有深刻的人生智慧和哲理。
以下是一些苏轼的诗词及其中蕴含的人生智慧:
1.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这首词通过描绘明月和酒来表达苏轼对人生
短暂和无常的感慨。
他表达了在有限的人生中追求无限的精神自由和超越的愿望。
2. 《江城子·密州出猎》:这首词表现了苏轼豪放、豁达的人生态度,以及
对壮志未酬、英雄无路的感慨。
他通过描绘狩猎的场景,表达了自己对人生和社会的深刻思考。
3. 《赤壁赋》:这篇赋文是苏轼的代表作之一,它表达了苏轼对人生和宇宙的深刻思考。
苏轼认为人生是短暂的,但宇宙是永恒的,我们应该摆脱尘世的束缚,追求内心的自由和真正的自我。
4.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这首词表现了苏轼在困境中保持乐观、豁
达的心态。
他通过描绘雨中的景色,表达了自己对人生的独特见解和态度。
苏轼的人生智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苏轼在困境中仍然保持着豁达、乐观的心态,他认为人生短暂,应该珍惜当下,追求内心的自由和真正的自我。
2. 追求超越的精神自由:苏轼强调在有限的人生中追求无限的精神自由和超越的愿望,他通过诗词表达了对宇宙和人生的深刻思考。
3. 对社会的关怀和责任感:苏轼不仅关注个人的人生,也关注社会的命运和人类的未来。
他通过诗词表达了对社会问题的深刻思考和关怀。
4. 坚持独立思考和批判精神:苏轼在文学、艺术和社会问题上都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和主张,他不随波逐流,坚持独立思考和批判精神。
苏轼黄州时期词作的思想意蕴
苏轼在黄州期间的词作,抒发了他对当时社会现实和异乡他乡的尘封分离思想。
他把对家乡的思念融入到他的诗歌中,表达了对曾经繁华京城的思念之情。
他写出了一种哀愁、追忆和悲叹,虽然当时无法回家,他却用诗歌把家乡带回心中。
此外,他也把自己对物欲横流、苟且偷安的道德沦丧的强烈抗议也融入到他的诗作中,用他的歌关注当时的社会现实,同时痛骂特殊的官僚作风,并在他的诗作中指出当时的朝政流氓。
简析苏轼词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论文简析苏轼词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论文在日复一日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都不可避免地会接触到论文吧,论文是描述学术研究成果进行学术交流的一种工具。
那要怎么写好论文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简析苏轼词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论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简析苏轼词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论文篇1苏轼的词创作是从他中年出任杭州通判时开始的,他最早的作品《浪淘沙·咋日出东城》和《南歌子·海上乘槎侣》,前者写春天之景,语言平易流畅,意境虽无过人之处,倒也清新可爱;后者写钱塘江潮,苏轼词的豪迈气概和诙谐风格微有端倪。
统观全局,苏轼词中最引人注目的是政治、情爱、农村三类作品。
苏轼是满怀热情投入到政治生活中的,但是不幸的家庭经历、多蹇的仕途命运、严酷的权力争斗使他蒙受了一次次打击。
在作品中,有对理想的热情,有落魄的郁愤,有逆境中的不甘沉沦,真实细致地反映了苏轼复杂而又丰富的内心世界。
苏轼还是"性情中人",无论是亲情还是友情,大都写得真切感人。
陈廷焯《白雨斋词话》评论说:"东坡之词,纯以情胜,情之至者词亦至,只是情得其正,不似耆卿之喁喁私情耳。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① 彭乘:《墨客挥犀》。
② 见原词序。
③ 陆游:《老学庵笔记》。
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此词作于熙宁八年(1075年)密州任上,距苏轼元配夫人王弗去世正好十年。
词的起片开门见山,直抒感慨,丝毫不用铺垫和渲染,将思念和盘托出,有不吐不快之势。
生死殊途,南北相隔;仕途的失意,人生的苦闷,满腑凄凉无处倾诉。
接下来退一步讲"纵使相逢应不识,"因为自己早已不是意气风发的年轻人了。
下片写梦中相见,结句"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苏轼的词及代表作赏析苏轼词柳永词给北宋带来了新的气象,但没有马上汇成俗词的洪波,苏轼是其之后又一强有力的创新者。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这个別号是他在黄州开荒耕种时自己取的。
元丰二年(公元1079年)苏轼因写詩而获罪,后虽保住性命,但却被贬到黄州(现在湖北省黄冈县),做了一个沒有实职的官。
初到黄州,他全赖积蓄维持一家生計,生活非常艰苦。
后来得到好朋友马正卿的帮忙,得到一块几十亩的荒地,于是他便带领家人开垦。
他们种麦、种菜、种茶、种果树,以所得收入帮补家用。
由于这块地位于黄州城东面的一个山坡上,而躬耕的生活有点像居士隐居田园,于是苏轼便给自己起了“东坡居士”的別号,自此,人们便称他做苏东坡了。
苏轼为北宋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
与其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均被列入“唐宋八大家”。
在中国文学史上,父子、兄弟、叔侄并称的著名例子不少,如汉末三国时期的曹操与其子曹丕、曹植合称“三曹”,三国后期的阮籍与其侄阮咸并称“大小阮”,西晋的陆机与其弟陆云并称“二陆”,潘岳与其侄潘尼并称“两潘”,明代公安派的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兄弟合称“三袁”,等等。
就整体水平和社会影响而言,三苏父子无疑是最高的。
在名垂青史的“唐宋八大家”(均为散文作家)中,他们一家就占了三位,实在是令人惊叹的奇迹。
其中,苏轼的成就尤其惊人:在散文方面,他与北宋古文运动领导欧阳修并称“欧苏”;在诗歌方面,他与江西诗派的开创者黄庭坚并称“苏黄”;在词作方面,他开创了豪放派,与南宋大词人辛弃疾并称“苏辛”。
像苏轼这样在诗、词、文三方面都达到一流水平,作出巨大贡献的全能作家,在文学史上大概难以找到第二人。
再加上他精于书法,被尊为“宋四家”之首(另三家为黄庭坚、米芾、蔡襄),又擅长绘画,后人称其诗、词、文、书法、绘画“五绝”,真是千古一人啊! 就是这样一位天才作家,其人生经历却充满坎坷,饱尝艰辛。
早在青少年时代,聪颖好学的苏轼便“奋厉有当世志”,具有报国安民的雄心。
苏轼的古诗词带解析(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诗词歌赋、教学资料、作文大全、总结计划、党团报告、活动方案、制度手册、名言警句、祝福语、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poems and songs, teaching materials, essays, summary plans, party reports, activity plans, system manuals, famous sayings, blessings,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 want to know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different format and writing styles of sample essays!苏轼的古诗词带解析古绝句在唐时也有作者;都属古体诗范围。
苏轼的诗词及表达情感苏轼的诗词及表达情感苏轼作为北宋著名的文学家,其诗歌有着鲜明的特点。
店铺精心为你整理了苏轼的诗词及表达情感,希望对你有所借鉴作用哟。
苏轼的诗词及表达情感篇1其一、说理中显趣味——一理趣取胜。
宋代诗歌的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说理,而苏轼却是一说理大家。
所谓理趣,大体上[objectObject]就是诗中所含之理富于生机与灵气,即宇宙、社会、人生的哲理。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生在此山中。
”(苏轼《题西林壁》)诗人眺望庐山,看到山岭连绵,峰峦环列,高低巍峨的景象,横看、侧看、远看、近看,视觉不同,看到的情况各不相同。
于是作者想到,人们之所以认不清庐山的真面目,就因为身在庐山之中,只看见庐山的一个局部,或被某中现象所迷惑。
这也就告诉我们:凡是主观片面,各执一端,都不能认识事物的本来面目;想见到真相,需要走出自身局限,从搞出全面洞察。
全诗融景物、感情、哲理于一体,是一首不朽的哲理诗。
苏轼诗的理不是直截了当的说出来,而是通过形象表现出来,让读者通过作品的形象去感受、联想后,然后悟出一些新颖而深邃的哲理。
又如他的《和子由渑池相会》:“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
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
”这首诗表达对人生来去无定的怅惘和往事旧迹的深情眷念。
前四句比喻生动奇妙,单行入律,一气呵成,后四句再以所闻所见所忆的情景深化“雪泥鸿爪”的感触,使前后两部分紧密相连、虚实相生。
全篇带有普遍性的人生体验,蕴涵深邃的人生哲理,古能动人深情又发人深思。
其二、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
苏轼的诗既具有杜甫诗的现实主义精神,又具有李白豪放不羁的浪漫主义风格,其现实主义精神首先表现在他对民间疾苦的关心和对穷奢极欲的统治者的不满。
他的《李氏园》揭露了官僚贵族兼并土地的罪行,他们为了建筑“美园圃”不惜“夺民田”,“破千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