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危急值报告制度及流程98298
- 格式:doc
- 大小:22.00 KB
- 文档页数:3
危急值报告制度及流程医院“危急值”报告制度及流
程
危急值报告制度是医院为了确保患者安全,及时诊断和治疗危急病情而制定的一套规
范化的报告制度。
下面是医院危急值报告制度及流程的一般步骤:
1. 定义危急值:医院根据患者病情和医学标准制定危急值的范围和标准,一般包括生
命威胁、需要立即干预或治疗的病情。
2. 危急值识别和报告:医院通过各种途径(如医院信息系统、电话等)识别危急值,
并及时向相关医务人员报告,包括主治医生、护士、实验室技术人员等。
3. 危急值信息传递:报告危急值的人员需要提供准确的患者信息,包括患者体征、实
验室检查结果等,以便获取快速有效的医疗干预。
4. 危急值确认和记录:接收到危急值报告的医务人员需要确认报告的准确性,并将相
关信息记录在患者的电子病历中,以方便日后追踪和评估。
5. 危急值处理和干预:医务人员根据危急值的紧急程度和病情严重程度,及时采取适
当的处理和干预措施,包括紧急手术、快速诊断、药物治疗等。
6. 立即反馈:医务人员处理完危急值后,需要及时向报告人员反馈处理结果,确保信
息的完整性和准确性。
7. 追踪和评估:医院要做好对危急值的追踪和评估工作,包括对危急值报告的准确性
和及时性进行评估,并对处理结果和患者结局进行追踪和分析,以提高整体医疗质量。
以上是一般医院危急值报告制度及流程的主要步骤,不同的医院可能会根据实际情况和需求进行细化或调整。
临床“危急值”报告制度及流程为加强对临床危急值的管理,确保将危急值及时报告临床医师,以便临床医师采取及时、有效的治疗措施,确保患者的医疗安全,杜绝患者意外发生,特制定本制度。
(一)危急值是指检验、检查结果与正常预期偏离较大,当出现这种检验、检查结果时,表明患者可能正处于危险边缘,临床医生如不及时处理,有可能危及患者安全甚至生命,这种可能危及患者安全或生命的检查数值称为危急值。
(二)各医技科室(医学影像科、检验科、心电图、内窥镜、病理科等)和临床医护人员应熟练掌握各种危急值项目的危急值范围及其临床意义。
(三)危急值报告制度1.检验科危急值报告(1)确认室间质控和室内质控在控,确认标本合格,确认操作正确,确认仪器工作正常。
(2)核实标本信息(包括患者姓名、科室、床位、诊断、检测项目等)正确。
(3)在确认检测系统正常情况下,立即复检(同一标本,同一机器、同一试剂)并审核。
(4)复检结果无误后,对于出现危急值的患者,操作者应及时与临床联系。
10分钟内电话通知相应诊室或临床科室医护人员。
(5)尽快将书面报告送达相应科室或病区,必要时应通知临床重新采样。
2.心电图室危急值报告(1)检查人员发现危急值时,在排除伪差的情况下核实信息(包括患者姓名、科室、床位、诊断、检测项目等),10分钟内将危急值通知相关临床科室。
(2)如危急值与患者病情不相符,检查人员须积极主动及时与临床沟通,或进一步检查,以保证诊断结果的真实性。
3.医学影像科危急值报告(1)检查人员发现危急值情况时,首先要确认检查设备是否正常,操作是否正确,在确认检查过程无异常的情况下,核实患者基本信息,10分钟内通知相应临床科室医护人员危急值结果。
(2)积极与临床沟通,为临床提供技术咨询,必要时进一步检查,保证诊断结果的真实性。
4.病理科危急值报告(1)病理科工作人员发现危急值情况时,检查(验)者首先要确认核查检验标本是否有错,标本传输是否有误、标本检查及切片制作过程是否正常,操作是否正确。
医院危急值报告制度和流程在医院中,医疗过程中发生的偏差和错误往往会对患者造成不可挽回的伤害。
而危急值报告制度和流程的建立,可以有效避免此类事故的发生。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介绍医院危急值报告制度和流程。
危急值报告定义及种类划分危急值是指一个患者在检验中测试出来的异常结果,通过电脑化信息系统向临床科室发送的一种重要信息,并要求其值班医师立即采取措施。
危急值可分为三类:1.立即危急值:对患者生命安全有可能造成立即威胁的结果,如血清钾离子(K+)< 2.5mol/L, 血清钠离子(Na+)<120mol/L等。
2.非立即危急值:虽不危及生命,但可能影响治疗效果和患者的健康状况,如白细胞计数过低,血糖异常等。
3.术前危急值:针对术前患者所做的特别检验,仅限于在术前发现,对手术的安全和有效进行影响的结果。
如凝血功能检测异常等。
危急值报告流程医院危急值报告流程包括三个环节:报告、及时处理和归档。
1.报告一旦临床科室收到危急值提示,应指定专人及时报告医疗部门,汇报危急值的结果及相应科室的联系电话。
同时在信息系统中记录相关信息。
2.及时处理指定专门负责危急值的医师或医技人员应当及时联系确诊部门,确认患者的信息,并根据其咨询医生的建议进行处理。
医疗部门需要落实责任、明确职责、高度重视危急值处理,并且在必要时要求医生调整治疗方案、给予救治。
3.归档医院应按规定记录,包括危急值的种类和数量,危急值的报告、处理和结果,以及相关责任部门和个人。
同时,还需要进行反思和总结,不断完善和优化危急值报告流程。
危急值报告制度的建立对于医院,成功建立和完善危急值报告制度是至关重要的。
以下是建立危急值报告制度的几个关键要素。
1.安全控制医院危急值报告制度的建立应当充分考虑数据保护和信息安全,避免数据泄漏或出现错误。
尤其对于涉及患者隐私的信息,需要更加谨慎。
2.培训医院应当对相关人员进行培训,掌握危急值报告的相关知识和技能,了解危急值的种类、处理流程以及相关法律和规定。
医院“危急值”报告制度及操作流程医院的“危急值”报告制度及操作流程是确保医疗机构在发生危急病情时能及时进行有效救治的重要管理措施。
下面是一个医院“危急值”报告制度及操作流程的简要介绍,共分为四个部分。
一、制度建设医院首先需要建立一套完善的“危急值”报告制度,包括制定相关政策和流程文件,确保该制度能够得到有效的执行。
制度建设的关键内容包括:1.明确定义危急值:对危急值进行明确定义,包括哪些病情被视为危急值,以及对应的处理措施。
4.设定报告时间要求:明确各类危急值报告的时间要求,确保及时传达和响应。
二、危急值报告流程在完善的制度基础上,医院还需要建立危急值报告的具体操作流程。
具体流程包括:1.发现危急病情:医生、护士等工作人员应当及时发现危急病情,并以书面形式记录。
3.接收人员的确认:接收人员接到危急值报告后,应当立即做出确认回复,确保报告传达到位。
4.确认处理措施:接收人员应当根据危急值的严重程度和特点,制定相应的处理措施,并及时启动急救流程。
5.跟进和报告结束:接收人员在处理完危急值后,应当进行跟进观察,确保病情得到控制,并及时报告处理结果。
三、培训和教育医院需要定期组织相关工作人员进行“危急值”报告制度的培训和教育,以确保所有人员都能正确地理解和执行制度。
培训和教育内容包括:1.制度和流程的介绍:向相关人员介绍“危急值”报告制度的目的、内容和流程。
2.案例演练:进行案例演练,让工作人员通过模拟危急病情的处理过程,掌握操作技巧和应变能力。
3.知识更新:定期组织相关知识的更新培训,包括医疗急救知识、相关法律法规等。
四、监督和评估医院应建立监督和评估机制,对“危急值”报告制度进行监督和评估,以不断改进和提升制度的有效性和执行力。
监督和评估内容包括:1.确保制度执行:对相关人员的执行情况进行监督,确保制度的真正执行。
2.收集反馈意见:定期收集工作人员和患者的反馈意见,了解制度存在的问题,及时进行改进。
危急值报告制度及流程危急值是指对病人生命健康可能产生严重影响的实验室检测结果或临床表现,需要及时通知医生并采取紧急救治措施。
建立科学的危急值报告制度是保障患者安全的重要措施之一。
本文将介绍危急值的定义、危急值报告制度的流程及相关注意事项,以期提高临床医生对危急值报告的认识和应对能力,保障患者的生命安全。
一、危急值的定义危急值是指对患者生命健康可能产生严重影响的实验室检测结果或临床表现。
通常包括以下几种情况:1. 实验室检测结果:如血液生化学检查、血气分析、心电图、脑电图等。
2. 临床表现:如呼吸窘迫、意识障碍、高热、低血压、心律失常等。
危急值的判定标准应当采用国家或地方相关标准。
二、危急值报告制度的流程危急值报告制度的流程通常包括采集、鉴定、确认、报告和跟踪等环节。
1. 采集实验室检测人员或临床医生在进行检测或治疗过程中,对可能产生危急值的检验项目或临床表现进行监测,并及时将结果记录在病历中。
2. 鉴定检验人员在发现可能产生危急值的实验室检测结果时,应当及时核对样本、检查仪器运行情况和检测方法等,以防止因错误操作或技术原因导致的假阳性结果。
3. 确认实验室检测人员或临床医生在发现可能产生危急值的检测结果或临床表现时,应当及时通知已授权确认危急值的医师,进行再次确认。
4. 报告确认危急值后,医生应当及时向患者、责任护士、病区负责人等报告,并记录到病历上。
医生应当向患者及家属说明危急值的意义和可能的危害。
5. 跟踪医生应当对危急值的处理过程进行跟踪,确保采取的紧急救治措施有效,并及时反馈患者的治疗效果。
三、危急值报告制度应注意的事项1. 报告负责人的选择医院应当设立危急值报告负责人,负责制定危急值报告制度、审核危急值的识别标准和确认标准、解决危急值处理过程中的问题、及时反馈和纠错等。
卫生院、诊所等医疗机构也应当设立相应岗位,保障卫生服务质量。
2. 记录完整医生应当在病历中记录危急值的检测结果、确认的医生、采取的救治措施和患者的反应等,以备查验。
医院“危急值”报告制度及流程医院“危急值”报告制度及流程为加强临床检验“危急值”的管理,确保"危急值"及时反馈,保证医疗安全,结合我院实际情况,特制定本制度,请各科室遵照执行。
第一条“危急值”是指检验结果与正常参考范围偏离较大,表明患者可能正处于生命危险的边缘状态,此时如果临床医生能及时得到检验信息,迅速给予患者有效的干预措施或治疗,可能挽救患者的生命,否则就可能出现严重后果,失去最佳抢救时机,甚至危及生命。
第二条各医技科室在确认检查结果出现“危急值”后,应立即报告患者所在临床科室,不得瞒报、漏报或延迟报告,并填写《医技科室危急值报告登记本》,详细记录检验日期、患者姓名、住院号、病床号、检验项目、检验结果、复查结果、临床电话、临床联系人、报告人等项目,并将检查结果发出。
临床科室接到“危急值”报告后,并填写详细《临床科室危急值接收登记本》,应立即采取相应措施,抢救病人生命,保障医疗安全。
第三条“危急值”报告流程1、检验科工作人员发现检验“危急值”时,在确认仪器设备和检查过程正常的情况下,立即复查,复查结果与第一次结果吻合无误后,立即电话通知临床科室,并填写《医技科室危急值报告登记本》,详细记录检验日期、患者姓名、住院号、病床号、检验项目、检验结果、复查结果、临床电话、临床联系人、报告人等项目,并将检查结果发出。
2、临床科室接到检验科“危急值”报告后,应立即报告主管医师或值班医师并在《临床科室危急值接收登记本》详细记录,主管医师或值班医生接到通知时应立即确认标本的采集与送检等环节是否正常,如果认为该结果与患者的临床病情不相符或标本的采集有问题,可重新留取标本送检复查。
检验科必须立即复检,及时向临床报告“危急值”复检结果。
确认出现危及生命的“危急值”报告时,下级医师应立即报告上级医师并进行相应处理。
3、接到“危急值”电话报告后,临床科室在进行相应处理的同时应立即派人前往检验科领取签收危急值报告单。
检验科危急值报告制度及流程危急值表示危及生命的检验、检查结果。
为了临床医生能及时、准确得到危急值的检验、检查信息,争取最佳抢救时机,挽救患者生命,特制定本制度。
一、危急值报告项目及标准:医院检验科建立危急值项目及标准(见附件:医技科室危急值目录)。
二、临床科室及相关医技检查科室,应当建立《危急值报告登记簿》,内容包括:检验或检查时间、病人姓名、病案号、临床科室、项目危急值、复查结果(必要时)、通知时间、通知人、接听人、备注。
三、检验、检查人员发现病人的危急信息后,必须紧急电话通知当班医师和护士,双方应复述核对、确认后登记。
四、接获危急值报告的医师和护士应规范、完整、准确地记录患者识别信息、危急值内容和报告者的信息,按流程复核确认无误后,立即向经治或值班医生报告,并做好记录。
医师接获危急值报告后应立即追踪、处置并记录。
五、职能部门对上述工作进行督导、检查、总结、反馈,有改进措施。
六、危急值报告处理流程:危急值登记本,双方核对结果危急值登记本情况的专项检查,由此发生的医疗差错或引发的医疗纠纷,按相关规定处理。
附件:医技科室危急值目录(一) 检验科危急值项目和范围项目参考值单位低值高值成人血K 3.35-5.55 mmol/L <3.0 >6.0新生儿血K mmol/L <2.5 >8.0血钠Na 135-145 mmol/L <120 >160血氯Cl 96-110 mmol/L <80 >115血钙Ca 2.1-2.55 mmol/L <1.75 >3.5成人GLU 3.95-6.11 mmol/L <2.5 >30新生儿GLU mmol/L <1.7 >16.7WBC 4-10 ×109<1.0 >30.0HGB 113-151 g/L <50 >200PLT 100-300 ×109 <30 >1000PT 11-15 Sec(秒) >30APTT 28-40 Sec(秒) >50血AMY 25-125 U/l >375尿AMY 0-500 U/l >1500胆碱酯酶U/L <3000 TBIL 3.4-23.5 umol∕L >257。
医院危急值报告制度及流程医院危急值报告制度及流程是医院为了保障患者安全制定的一套重要且紧急的报告机制。
它涉及到医疗过程中遇到的危及患者健康或生命的紧急情况,需要医务人员立即采取行动。
下面是医院危急值报告制度及流程的详细介绍。
一、医院危急值报告制度的建立制定医院危急值报告制度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明确危急值的定义和具体内容。
危急值是指对患者健康或生命构成严重危害的实验室检查或其他检查结果。
具体的危急值项目包括血压过高或过低,血糖过高或过低,心电图异常,血氧饱和度降低等。
2.确定危急值判定的标准。
即危急值的判定应依据一定的标准进行,避免主观性的判断和错误的报告。
3.明确危急值的报告责任人和报告渠道。
医院应明确危急值的报告责任人,包括医生、护士和实验室技术人员等,并明确危急值的报告渠道,确保能够及时通知到相关人员。
4.制定危急值报告的流程和时间要求。
医院应制定危急值报告的具体流程和时间要求,确保报告能够及时传达给相关人员,以便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
二、医院危急值报告流程的具体步骤1.患者危急值的发现。
医院临床工作人员在日常的医疗工作中发现患者存在危急值的情况时,应立即采取行动。
2.危急值的判定。
医务人员根据医院制定的危急值判定标准来判断是否属于危急值,并进行确认。
3.危急值的报告。
一旦确定患者存在危急值,医务人员应立即向相应的责任人员报告,以便能够及时采取处理措施。
报告方式可以是口头、书面或电子的形式。
4.危急值的接收和确认。
接收到危急值报告的责任人员应立即确认,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包括通知医生、调整治疗方案等。
5.危急值的跟进和处理。
医务人员应跟进危急值的处理情况,确保患者得到及时的治疗和救助。
6.危急值的记录和总结。
医院应做好危急值报告的相关记录,包括报告的时间、处理情况和结果等,并定期进行总结和评估,以便改进工作和提高报告的效率。
三、医院危急值报告制度的要求1.及时性。
报告存在危急值的患者要能够及时通知到相关人员,以便及时采取处理措施。
检验科危急值报告制度及流程危急值表示危及生命的检验、检查结果。
为了临床医生能及时、准确得到危急值的检验、检查信息,争取最佳抢救时机,挽救患者生命,特制定本制度。
一、危急值报告项目及标准:医院检验科建立危急值项目及标准(见附件:医技科室危急值目录)。
二、临床科室及相关医技检查科室,应当建立《危急值报告登记簿》,内容包括:检验或检查时间、病人姓名、病案号、临床科室、项目危急值、复查结果(必要时)、通知时间、通知人、接听人、备注。
三、检验、检查人员发现病人的危急信息后,必须紧急电话通知当班医师和护士,双方应复述核对、确认后登记。
四、接获危急值报告的医师和护士应规范、完整、准确地记录患者识别信息、危急值内容和报告者的信息,按流程复核确认无误后,立即向经治或值班医生报告,并做好记录。
医师接获危急值报告后应立即追踪、处置并记录。
五、职能部门对上述工作进行督导、检查、总结、反馈,有改进措施。
六、危急值报告处理流程:发现检查、检验危急值检测人员必须立即复核确定危急值登记本危急值登记本观察病情,复查危急值,病程记录生的医疗差错或引发的医疗纠纷,按相关规定处理。
附件:医技科室危急值目录(一)检验科危急值项目和范围项目参考值单位低值高值成人血K3.35-5.55mmol/L<3.0>6.0新生儿血Kmmol/L<2.5>8.0血钠Na135-145mmol/L<120>160血氯Cl96-110mmol/L<80>115血钙Ca2.1-2.55mmol/L<1.75>3.5成人GLU3.95-6.11mmol/L<2.5>30新生儿GLUmmol/L<1.7>16.7WBC4-10×109<1.0>30.0HGB113-151g/L<50>200PLT100-300×109<30>1000PT11-15Sec(秒)>30APTT28-40Sec(秒)>50血AMY25-125U/l>375尿AMY0-500U/l>1500胆碱酯酶U/L<3000TBIL3.4-23.5umol∕L>257世上没有一件工作不辛苦,没有一处人事不复杂。
临床“危急值”报告制度及流程为加强临床辅助检查“危急值”的管理,确保“危急值" 及时反馈,以便临床医师采取及时、有效的治疗措施,保证医疗安全,结合我院实际情况,特制定本制度及流程,请各科室遵照执行。
一、“危急值”是指辅助检查结果与正常参考范围偏离较大,表明患者可能正处于生命危险的边缘状态,此时如果临床医生能及时得到检验结果信息,迅速给予患者有效的干预措施或治疗,可能挽救患者的生命,否则就可能出现严重后果,失去最佳抢救时机,甚至危及生命。
二“危急值”报告程序和登记制度(一)“危急值”报告程序1、医技人员发现“危急值”情况时,检查(验)者首先要确认检查仪器、设备和检验流程是否正常,核查标本是否有误,操作是否正确,仪器传输是否有误,在确认检查(验)过程各环节无异常的情况下,立即电话通知患者所在科室医护人员“危急值”结果,并详细填写《医技科室危急值报告登记本》,向上级医师 (检验师 )或科主任报告。
2、相关医护人员接到“危急值”报告电话后,详细、规范登记,并及时将结果告知主管医师或值班医生。
主管医师或值班医生接报告后,应立即结合临床情况迅速采取相应措施,与患者及家属沟通相关情况,及时在病程中记录接收到的“危急值”检查报告结果和采取的诊治措施,必要时通知上级医师或科主任,并详细填写《临床科室危急值登记本》。
(二)登记制度1、“危急值”报告与接收应遵循“谁报告、谁登记;谁接收,谁记录”的原则。
各临床科室、医技科室与门急诊均应建立《危急值报告登记本》,对“危急值”处理的过程和相关信息做详细登记,记录检查日期、患者姓名、病案号、科室、床号、检查项目、检查结果、复查时间及结果、临床联系人、联系电话、联系时间、报告人、备注等项目。
2、“危急值”报告重点对象是急诊科、手术室、各类重症监护病房等部门的急危重症患者。
3、“危急值”报告科室包括:检验科、影像科(X 线、 CT、MRI)、超声科、心电图室、病理科等科室。
临床危急值报告及工作流程(一)门、急诊病人“危急值”报告及工作流程医技科室工作人员发现门、急诊患者检查(验)出现“危急值”情况,应立即通知门、急诊医生,由门、急诊医生及时通知病人或家属取报告并及时就诊;一时无法通知病人时,应及时向门诊部或医务科报告,值班期间应向总值班报告。
必要时门诊部应帮助寻找该病人,并负责跟踪落实,做好相应记录。
医生须将诊治措施记录在门诊病历中。
(二)辅助检查科室“危急值”报告及工作流程辅助检查科室要将检验(查)过程中出现的危急值,严格按照危急值报告流程执行:1、重复检查或复核,有必要时须请上级医生复核。
2、对于出现危急值的病人,检验(查)者应立即向送检临床科室报告检验(查)结果及检查人员姓名,并询问接受报告人员的姓名。
3、在《危急值报告登记本》中详细记录患者姓名、科室、床号、住院号、收样时间、出报告时间、检验(查)结果(包括复核结果)、向送检科室报告时间、报告接收人员姓名和检查人员姓名等。
4、检验科必要时应保留标本备查。
(三)临床科室“危急值”接警及处理工作流程:1、临床科室医生接危急值电话时同时在《危急值接警登记本》上做好记录,记录项目包括患者姓名、床号、住院号、检查项目、检查结果、接电话的时间、报告人姓名、接获人姓名、通知医师姓名及时间。
2、接电话的医生作完记录后依以下次序通知医生:当日值班医生,主管医生,科主任。
特殊情况时,报医院行政值班人员。
3、被通知医生应当在登记本上确认签字。
4、医生接到危急值报告后30分钟内采取相应诊治措施,并于6小时内在病程记录中详细记录报告结果、分析、处理情况,处理时间(记录到时与分);若为住院医师有向上级医师报告的内容、上级医师查看及处理情况记录。
2020年2月初稿2022年3月修订1。
“危急值”报告制度及报告流程一、“危急值”的定义“危急值"(CriticalValues)是指当这种检查结果出现时表明患者可能正处于有生命危险的边缘状态,临床医生需要及时得到检查信息迅速给予患者有效的干预措施或治疗就可能挽救患者生命,否则就有可能出现严重后果失去最佳抢救机会。
二、“危急值”报告制度的目的(一)“危急值”信息可供临床医生对生命处于危险边缘状态的患者采取及时、有效的治疗避免患者意外发生出现严重后果。
(二)“危急值”报告制度的制定与实施能有效增强医技工作人员的主动性和责任心,提高医技工作人员的理论水平,增强医技人员主动参与临床诊断的服务意识,促进临床、医技科室之间的有效沟通与合作。
(三)医技科室及时准确的检查、检验报告可为临床医生的诊断和治疗提供可靠依据,能更好地为患者提供安全、有效、及时的诊疗服务。
三、“危急值”项目及报告范围注: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耐万古霉素肠球菌产超广谱B-内酰胺酶(ESBLS)细菌、耐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肠杆菌科细菌(CRE).耐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鲍曼不动杆菌(CR-AB)>多重耐药/泛耐药铜绿假单胞菌(MDR/PDR-PA)等。
(二)心电检查“危急值”报告范围:1.心脏停搏2.急性心肌缺血3.急性心肌损伤4.急性心肌梗死5.致命性心律失常①心室扑动、颤动②室性心动过速③多源性、RonT型室性早搏④频发室性早搏并Q-T间期延长⑤预激综合征伴快速心室率心房颤动⑥心室率大于180次/分的心动过速⑦6度II型及二度II型以上的房室传导阻滞⑧心室率小于40次/分的心动过缓⑨大于2秒的心室停搏。
(三)医学影像检查“危急值”报告范围:1.中枢神经系统①严重的颅内血肿、挫裂伤、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急性期②硬膜下/外血肿急性期③脑疝、急性脑积水④颅脑CT或MRl扫描诊断为颅内急性大面积脑梗死范围达到一个脑叶或全脑干范围或以上⑤脑出血或脑梗塞复查CT或MRl出血或梗塞程度加重与近期片对比超过15以上。
危急值报告制度与工作流程一、“危急值”的定义“危急值”(Critical Values)是指当这种检验、检查结果出现时,表明患者可能正处于有生命危险的边缘状态,临床医生需要及时得到检验、检查信息,迅速给予患者有效的干预措施或治疗,就可能挽救患者生命,否则就有可能出现严重后果,失去最佳抢救机会。
二、“危急值”报告制度的目的(一)“危急值”信息,可供临床医生对生命处于危险边缘状态的患者采取及时、有效的治疗,避免病人意外发生,出现严重后果。
(二)“危急值”报告制度的制定与实施,能有效增强医技工作人员的主动性和责任心,提高医技工作人员的理论水平,增强医技人员主动参与临床诊断的服务意识,促进临床、医技科室之间的有效沟通与合作。
(三)医技科室及时准确的检查、检验报告可为临床医生的诊断和治疗提供可靠依据,能更好地为患者提供安全、有效、及时的诊疗服务。
三、“危急值”项目及报告范围(一)放射科“危急值”1、一侧肺不张;2、气管、支气管异物;3、液气胸,尤其是张力性气胸(大于50%以上);4、急性肺水肿;5、心包填塞、纵膈摆动;6、急性主动脉夹层动脉瘤;7、食道异物;8、消化道穿孔、急性肠梗阻(包括肠套叠);9、外伤性膈疝;10、严重骨关节创伤:⑴脊柱骨折伴脊柱长轴成角畸形;⑵多发肋骨骨折伴肺挫裂伤及或液气胸;⑶骨盆环骨折。
(二) CT 室“危急值”1、 CT 发现脑内出血,出血量大于30ml,或脑干、丘脑出血,和/ 或出现脑疝者;2、CT 发现脑内新发大面积梗死,和/ 或出现脑疝者;3、 CT发现肺动脉内栓子;4、 CT发现冠状动脉狭窄率大于70%者;5、 CT发现主动脉夹层或胸腹主动脉瘤;6、 CT发现脏器多发挫裂伤、多发骨折、胸腹腔积血,脑疝;7、 CT发现气胸,肺组织压缩70%以上;8、 CT发现膈下游离气体;9、肠梗阻、套叠、扭转;10、发现血管明显狭窄或闭塞者;11、患者突然出现大汗淋漓、脉搏细数,肢体湿冷,血压下降。
临床危急值报告制度及汇报流程临床危急值报告制度及汇报流程导语:临床危急值报告制度及汇报流程是医疗机构管理系统中的重要一环,对于及时发现、判断和处理患者的危急情况至关重要。
本文将就临床危急值报告制度的设置及汇报流程进行详细阐述。
一、临床危急值报告制度1. 概念临床危急值是指测试结果超出预定标准范围并可能对患者生命安全或健康造成重大威胁的值,如低血糖、高血压、心电图异常等。
危急值报告制度主要是为了保证医疗机构及时监测、评估和处理患者的危急情况。
2. 设置目的(1)保障患者的安全:及时发现和处理患者的危急情况,减少患者发生意外事故的概率。
(2)提高医疗质量:全程监测和追踪患者病情,及时调整治疗方案,以提高治疗效果。
(3)科学决策:及时评估和判断患者的危急情况,为医生提供科学决策的依据。
3. 设置范围危急值报告制度适用于医疗机构各类检验项目,包括血液常规、生化指标、心电图、影像学等。
二、临床危急值报告汇报流程危急值报告的汇报流程是危急值报告制度的核心环节,决定了危急值的传递和处理速度。
1. 报告发现(1)检验科室发现:检验科室在对患者进行检验时发现危急值,应当立即向临床医生报告。
(2)临床医生发现:临床医生在接触患者时发现危急值,应当立即向主治医生报告。
2. 报告确认(1)报告确认人员:危急值报告需要由专业人员确认,比如检验科主任、主治医生等。
(2)报告确认流程:确认人员接收到危急值报告后,需要核实患者的基本信息和危急值的真实性,并确认是否需要进一步处理。
3. 报告传递(1)应急组建立:医疗机构应根据不同科室的特点设立应急组,组内包括医师、护士、检验师等人员。
(2)报告传递人员:应急组中的医生负责将危急值报告传递给相应的医生。
(3)报告方式:危急值报告可以通过电话、短信、微信等方式传递。
为了避免传递中的信息泄露和失真,应尽量采用安全、有效的传递方式。
4. 报告处理(1)主治医生处理:主治医生接收到危急值报告后,需要立即处理。
医院危急值报告制度及流程1. 引言医院危急值报告制度是一项重要的医疗安全管理措施,旨在确保医院内各类危急情况能够及时报告并得到有效处理。
本文将介绍医院危急值报告制度的具体流程和相关要点。
2. 危急值的定义危急值是指一些对患者生命安全具有重要影响的异常结果或情况,需要立即通知医生或其他相关医疗人员进行处理。
危急值可以包括临床实验室检测结果异常、重大手术并发症、药物过敏反应等。
3. 危急值报告的重要性危急值报告制度的建立对于提高医疗质量和患者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及时报告危急值,可以使医生和相关人员能够迅速采取措施,避免进一步的损害。
此外,危急值报告制度还可以加强医务人员之间的沟通和协作,提高医疗团队的整体效能。
4. 危急值报告制度的流程4.1. 危急值的识别和确认当危急值出现时,首先需要由相关医疗人员进行识别和确认。
这通常需要基于临床实验室检测结果、患者病情变化等信息进行判断。
一旦确认为危急值,即需要立即进行报告。
4.2. 报告渠道和人员医院危急值报告制度通常规定了具体的报告渠道和相关人员。
一般情况下,危急值应当通过电话或其他紧急联络方式进行报告,确保信息的及时传递。
报告人员通常是临床实验室的专业人员、护士或医生等。
4.3. 报告内容和格式危急值报告应当包括以下内容:患者基本信息、危急值的具体类型和数值、报告人员的姓名和联系方式等。
为了提高报告的可读性和准确性,医院通常会制定相应的报告格式和模板,报告人员需要按照格式进行填写。
4.4. 接收和处理一旦危急值报告被接收,相关医疗人员需要迅速进行处理。
这可能包括与报告人员进行进一步沟通、制定治疗方案、召集相关团队成员等。
处理过程需要确保高效和准确,以最大程度地减少患者的风险和损害。
4.5. 记录和反馈危急值报告的处理过程应当被记录下来,并及时向相关人员进行反馈。
这可以帮助医院进行质量控制和改进,避免类似情况再次发生。
同时,对于报告人员和处理人员的表现也可以进行评价和奖励,以激励医务人员积极参与危急值报告制度。
危急值报告制度及流程为了确保医疗机构能够及时有效地处理危急值情况,减少病人的风险和医疗纠纷,建立了危急值报告制度和相应的流程。
以下是一种典型的危急值报告制度及流程,包括定义危急值、报告人员、接收人员、报告渠道、报告内容及处理流程等方面的要点。
一、危急值的定义危急值是指在医学检验过程中发现的可能对病人生命安全造成严重危害的检验结果,即时通知相关医务人员需要立即采取措施处理的情况。
二、报告人员1.检验科医师/技师:负责检验过程中对危急值的筛查和检验结果的判读。
2.报告医师/临床医生:负责接收并处理危急值情况,根据病情判断是否需要立即采取相应措施。
3.护理人员:负责记录危急值的日志,保留相关资料和处理记录。
4.管理人员:负责监督和审阅危急值报告的合规性和及时性。
三、接收人员1.临床医生:危急值通知会直接发送给患者的主治医生或者接班医生。
2.医疗安全科主任:危急值通知同时发送给医疗安全科主任,以便做后续的跟进和处理。
3.急救中心/急诊科主任:如危急值是在急诊就诊过程中发现,则需及时汇报给急诊科主任。
四、报告渠道1.系统自动报告:检验仪器连接到医院信息系统,可以自动发出危急值报警,并发送给相关人员。
3.电子邮件:将危急值报告通过电子邮件发送给相关人员,可作为备份和记录。
五、报告内容1.病人信息:包括姓名、性别、年龄、住院号/门诊号等。
2.检验结果:详细描述危急值的检验结果,包括数值、单位、参考范围等。
3.报告时间:标注危急值发现的确切时间。
4.发现人员:记录发现该危急值的人员姓名或者工号。
5.报告人员:记录实际进行危急值报告的人员姓名或者工号。
六、处理流程1.检验过程中危急值发现:当检验过程中发现危急值时,检验科医师/技师负责筛查和判读,确认危急值后立即向报告医师/临床医生报告。
4.相关记录和报告:危急值处理完毕后,护理人员负责记录相关内容和处理过程,并保留相关资料作为备案和分析参考。
以上是一种典型的危急值报告制度及流程的简要描述,不同医疗机构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相应的调整和改进。
医院危急值报告制度与流程附检睑〃危急值”报告范围进一步提高医疗质量,保障医疗安全,有效落实“危急值”报告工作,及时为临床提供准确诊断信息,特制定该制度与流程。
一、本制度与流程适用于各临床、医技科室(含门、急诊)。
二、“危急值”是指表明患者可能或正处于生命危险的边缘状态的某项检验(检查)结果值。
如果临床医生及时得到“危急值”信息,并采取相应救治措施,病员可获得最佳抢救治疗时机,可最大程度保障患者生命健康安全。
三、结合医院实际设定“危急值”项目并确定“危急值”报告界限值,包括检验科、放射科、特检科等科室相关检验(检查)项目。
四、各医技科室在为病员检验(检查)过程中,发现病人出现危急情况危及生命时,应立即通知相应科室医护人员并协助抢救。
五、各临床医技科室须建立《危急值接报登记本》,详细记录报告情况,并签全名。
六、“危急值”报告程序(流程)(一)医技科室工作人员发现“危急值”情况时,检查(验)者首先要确认仪器、设备和检查过程是否正常,操作是否正确,检查(检验)标本是否有错,检验项目、质控、定标、试剂是否正常,仪器传输是否有误。
(二)在确认检查(验)过程各环节无异常的情况下,需立即电话通知临床科室人员“危急值”结果,鉴于检验工作的特殊性,检验科经复核标本,复查结果与上次一致或误差在许可范围内,应在报告单上注明“已复查”标识,做好复核登记,并将临床标本保留备查,同时电话向临床科室了解患者病情及标本采集情况,如病情不符或标本采集有问题,应立即重新采集标本,再次检验。
(三)接获非书面危急值报告者应规范、完整、准确地记录患者识别信息、检查(验)结果和报告者的信息,复述确认无误后及时向经治或值班医生报告,并做好记录、签名、签时。
(四)主管医生或值班医生接获临床危急值后及时追踪与处置。
根据“危急值”报告结果,进行鉴别,如果与患者病情相符,应结合临床情况采取相应处理措施,遇抢救须报告上级医师或科主任,采取相应救治措施。
检验科危急值报告制度及流程
危急值表示危及生命的检验、检查结果。
为了临床医生能及时、准确得到危急值的检验、检查信息,争取最佳抢救时机,挽救患者生命,特制定本制度。
一、危急值报告项目及标准:医院检验科建立危急值项目及标准(见附件:医技科室危急值目录)。
二、临床科室及相关医技检查科室,应当建立《危急值报告登记簿》,内容包括:检验或检查时间、病人姓名、病案号、临床科室、项目危急值、复查结果(必要时)、通知时间、通知人、接听人、备注。
三、检验、检查人员发现病人的危急信息后,必须紧急电话通知当班医师和护士,双方应复述核对、确认后登记。
四、接获危急值报告的医师和护士应规范、完整、准确地记录患者识别信息、危急值内容和报告者的信息,按流程复核确认无误后,立即向经治或值班医生报告,并做好记录。
医师接获危急值报告后应立即追踪、处置并记录。
五、职能部门对上述工作进行督导、检查、总结、反馈,有改进措施。
六、危急值报告处理流程:
发现检查、检验危急值
危急值登记本
,双方核对结果
危急值登记本
七、医务科、门诊部、护理部负责对本制度执行情况的专项检查,
由此发生的医疗差错或引发的医疗纠纷,按相关规定处理。
附件:医技科室危急值目录
(一) 检验科危急值项目和范围
项目参考值单位低值高值
成人血K 3.35-5.55 mmol/L <3.0 >6.0
新生儿血K mmol/L <2.5 >8.0
血钠Na 135-145 mmol/L <120 >160
血氯Cl 96-110 mmol/L <80 >115
血钙Ca 2.1-2.55 mmol/L <1.75 >3.5
成人GLU 3.95-6.11 mmol/L <2.5 >30
新生儿GLU mmol/L <1.7 >16.7
WBC 4-10 ×109 <1.0 >30.0
HGB 113-151 g/L <50 >200
PLT 100-300 ×109 <30 >1000
PT 11-15 Sec(秒) >30
APTT 28-40 Sec(秒) >50
血AMY 25-125 U/l >375
尿AMY 0-500 U/l >1500
胆碱酯酶U/L <3000
TBIL 3.4-23.5 umol∕
L >257
青年人首先要树雄心,立大志,其次就要决心作一个有用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