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汇总
- 格式:pdf
- 大小:222.01 KB
- 文档页数:13
二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知识要点
一、数的认识
1.1到30的数字书写
2.数字的大小比较
3.直观感受1和2的区别
4.数字概念的形成
二、加法
1.1-10的简单加法
2.0+1,1+1等基础加法运算
3.足球分组的加法概念
4.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
三、减法
1.从1-10的简单减法
2.减法的概念与实际应用
3.减法中的借位与退位
4.减法的逆运算——加法
四、图形认识
1.三角形、矩形、正方形等简单图形的辨认
2.图形的分类与特征
3.图形的周长概念
4.利用图形进行问题求解
五、长度
1.使用同一个单位比较物体的长度
2.以身体部位进行长度估量
3.利用标志物进行长度估量
4.长度的加法和减法
六、容积
1.比较容器的容积大小
2.用容器进行容积估算
3.容积单位的认识:升、毫升等
4.容积的加法和减法
七、时间
1.认识小时:时间段的划分
2.利用日常活动进行时间概念的学习
3.时间单位的转换和计算
4.时间的加法和减法
八、集合
1.集合的概念与特征
2.集合之间的包含与不包含关系
3.集合的简单运算
4.利用集合解决问题
以上是二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的重点知识要点,通过对这些知识的掌握和理解,学生将能够基本掌握二年级上册数学所需的核心概念和技能。
希望同学们能够认真学习,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总结一、长度单位1. 尺子上从刻度0到刻度5是5厘米。
2. 测量物体的长度时,尺子的起点要对准物体的左端。
3. 米、分米、厘米,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进率都是10。
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4. 测量比较长的物体一般用米作单位,测量比较短的物体一般用厘米作单位。
二、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1. 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只有加法或只有减法,要按从左到右的顺序进行计算。
2. 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既有加法又有减法,要先算加法,后算减法。
3. 算式里有括号时,要先算括号里面的。
4. 求比一个数多几的数是多少,用加法;求比一个数少几的数是多少,用减法。
5. 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用减法;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少几,用加法。
6. 在连加或连减的算式里,交换加数或减数的位置,和与差不变。
7. 连加:先算前两个数的和,再加第三个数。
连减:先算前两个数的差(较大数减去较小数),再减去第三个数。
三、角的初步认识1. 一个角有1个顶点,有2条边。
2. 从一点起,画2条线段就成了一个角。
通常把这点叫做角的顶点,把这两条线段叫做角的边。
3. 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与角两边叉开的大小有关。
4. 用直尺画角时,要在纸上线段交会处标上角的记号(通常是顿号)。
画角时要记住画角的步骤:先画顶点再画边。
5. 角的大小是测量出来的,通常用一个量角器来测量一个角的大小。
中心点对顶点,0度线对一边,一边内角插一边,读数要领要记全。
量角时把量角器的中心点对准角的顶点,0度线对准角的一边,角的另一边所对的刻度就是这个角的度数。
6. 每个量角器上都把内圈刻度(从小到大)和外圈刻度(从大到小)分别标为0°~180°。
用量角器量角时,要按照内外圈从大到小或从左到右的顺序来读数。
7. 计算角的大小可以从直观图形上估计,也可用量角器来测量。
计算角的大小一般采用度、分、秒制。
如已知一个角的度数是30°16’,它就是30°+9分/60+3分/3600-16’=30°15’44”,化成最简就是30°15’44”。
二年级数学上册必背知识点梳理1. 数字的认识与数量关系
1.1 数字1-20的认识
•数字1-20的写法
•数字1-20的大小关系以及位置关系
1.2 数量关系
•数量的比较大小
•数量的组成与分解
•数量的相等与不等
2. 加减法与简单的应用
2.1 加减法的认识
•加减法的定义
•加减法的符号
•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2.2 简单应用
•简单的实际问题
•简单的加减法计算应用
3. 长度与时间的认识
3.1 长度的认识
•长度的单位(厘米、米)
•长度的测量方法
•长度的比较大小
3.2 时间的认识
•时间的基本概念
•时间的单位(分钟、小时、天)
•时间的读法与计算
4. 几何图形的认识
4.1 点、线、面的认识
•点的定义与表示
•线的定义与表示
•面的定义与表示
4.2 常见的几何图形
•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圆形的基本定义与特点
•边、角的概念
5. 数据统计与图形统计
5.1 数据统计
•数据的收集与整理
•数据的表示方法
•数据的分析与比较
5.2 图形统计
•图形的种类(条形图、折线图、饼图)
•图形的表示方法
•数据与图形的联系
以上是二年级数学上册必背知识点的梳理,希望同学们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多加温习,提升自己的数学能力。
二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汇总一、100 以内的加法和减法1.两位数加两位数-相同数位要对齐。
-从个位加起。
-个位相加满十,向十位进1。
2.两位数减两位数-相同数位要对齐。
-从个位减起。
-个位不够减,从十位退1 当10,与个位上的数合起来再减。
二、表内乘法(一)1. 乘法的初步认识-乘法的意义: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可以用乘法计算。
-乘法算式的写法和读法。
2. 2 - 6 的乘法口诀-熟练背诵2 - 6 的乘法口诀。
-能根据乘法口诀写出乘法算式和除法算式。
三、角的初步认识1.角的特征-一个顶点,两条边。
2.角的分类-直角:三角板上的直角是标准,所有的直角都一样大。
-锐角:比直角小的角是锐角。
-钝角:比直角大的角是钝角。
四、表内乘法(二)1. 7 - 9 的乘法口诀-熟练背诵7 - 9 的乘法口诀。
-运用乘法口诀解决实际问题。
五、观察物体(一)1.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物体,看到的形状可能不同。
2.会辨认从不同角度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
六、认识时间1.认识钟面-钟面上有时针和分针。
-钟面上有12 个大格,60 个小格。
2.认识时间单位“分”-分针走1 小格是1 分,走1 大格是5 分。
3.认识几时几分-先看时针,时针走过几就是几时多;再看分针,分针走了几个小格就是几分。
七、数学广角——搭配(一)1.简单的排列-用三个不同的数字组成两位数时,先确定十位上的数字,再确定个位上的数字。
2.简单的组合-三个小朋友,每两个人握一次手,一共握三次手。
二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总结一、数的认识1. 数的认识数是认识事物数量多少的一种表示方法。
学习数要从日常生活中认识,从直观到抽象的过程中逐步掌握。
2. 数的读写掌握数字的读写是数学学习的基本要求,要正确书写和读出数字,认识千以内的数。
3. 大小比较学会比较大小。
初步形成对数的大小、大小关系的概念。
4. 数的拆分学习数的拆分,能用10以内的数加法及相应的减法解决实际问题。
二、加法1. 十以内的加法学习十以内的加法计算,加法口诀,同时结合实际问题进行计算训练。
2. 计算练习进行加法计算练习,熟练掌握十以内的加法计算。
三、减法1. 十以内的减法学习十以内的减法计算,减法口诀,同时结合实际问题进行计算训练。
2. 计算练习进行减法计算练习,熟练掌握十以内的减法计算。
四、整数1. 认识整数学习认识负整数,初步构建正整数和负整数的概念。
2. 整数的加减法学习整数的加法和减法,掌握整数的运算法则。
五、数的应用1. 长度学习认识长度单位,初步进行长度的比较和计算。
2. 重量学习认识重量单位,初步进行重量的比较和计算。
3. 时间学习认识时间单位,初步进行时间的比较和计算。
4. 金钱学习认识人民币的基本面额和单位,进行简单的金钱计算。
总结:二年级上册数学学习内容主要围绕数的认识、加法、减法、整数和数的应用展开。
通过学习这些内容,学生不仅能够掌握基本的数学运算技能,还能够在日常生活中灵活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为进一步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年级数学上册背诵知识点重点
二年级数学上册的知识点重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整数的认识:学生需要掌握整数的基本概念,包括整数的读法、写
法和比较大小。
例如,能够正确地读出数字“一百二十三”为“123”,并知道如何比较两个整数的大小。
2. 整数的加减法:学生需要熟练掌握整数的加法和减法运算规则,包
括进位加法和借位减法。
例如,能够正确计算“53 + 27”和“89 - 35”。
3. 表内乘法:学生需要掌握乘法口诀表,能够快速准确地进行乘法运算。
例如,能够迅速回答“3乘以4等于多少”。
4. 长度单位的认识:学生需要了解长度单位,如米、厘米等,并能够
进行简单的长度单位换算。
例如,知道“1米等于100厘米”。
5. 认识图形:学生需要认识基本的几何图形,如正方形、长方形、三
角形等,并了解它们的基本特征。
例如,能够区分正方形和长方形的
不同之处。
6. 认识钟表:学生需要学会看钟表,能够识别时针和分针,以及它们
所表示的时间。
例如,能够正确读出“3点15分”。
7. 认识人民币:学生需要了解人民币的基本单位,如元、角、分,并
能够进行简单的货币计算。
例如,能够计算“5元3角等于多少分”。
8. 简单的统计:学生需要学会收集和整理数据,能够进行简单的统计
分析。
例如,能够通过图表展示班级同学最喜欢的颜色。
通过以上知识点的学习,二年级的学生将为后续的数学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15篇)二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1一、两位数加两位数1、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法的计算法则:把相同数位对齐列竖式,在把相同数位上的数相加。
2、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法的计算法则:①相同数位对齐;②从个位加起;③个位满十向十位进1。
3、笔算两位数加两位数时,相同数位要对齐,从个位加起,个位满十要向十位进“1”,十位上的数相加时,不要遗漏进上来的“1”。
4、和=加数+加数一个加数=和—另一个加数二、两位数减两位数1、两位数减两位数不退位减的笔算:相同数位对齐列竖式,再把相同数位上的数相减2、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减的笔算法则:①相同数位对齐;②从个位减起;③个位不够减,从十位退1,在个位上加10再减。
3、笔算两位数减两位数时,相同数位要对齐,从个位减起,个位不够减,从十位退1,个位加10再减,十位计算时要先减去退走的1再算。
4、差=被减数—减数被减数=减数+差减数=被减数+差三、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1、连加、连减连加、连减的笔算顺序和连加、连减的口算顺序一样,都是从左往右依次计算。
①连加计算可以分步计算,也可以写成一个竖式计算,计算方法与两个数相加一样,都要把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
②连减运算可以分步计算,也可以写成一个竖式计算,计算方法与两个数相减一样,都要把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减起。
2、加减混合加、减混合算式,其运算顺序、竖式写法都与连加、连减相同。
3、加减混合运算写竖式时可以分步计算,方法与两个数相加(减)一样,要把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算起;也可以用简便的写法,列成一个竖式,先完成第一步计算,再用第一步的结果加(减)第二个数。
四、解决问题(应用题)1、步骤:①先读题②列横式,写结果,千万别忘记写单位(单位为:多少或者几后面的那个字或词)③作答。
2、求“一个已知数”比“另一个已知数”多多少、少多少?用减法计算。
用“比”字两边的较大数减去较小数。
3、比一个数多几、少几,求这个数的问题。
二年级上册数学必背知识点一、长度单位1、厘米和米(1)厘米和米是计量物体长度的单位。
测量较短物体的长度时,用“厘米”作单位,测量较长物体的长度时,用“米”作单位。
(2)1米=100厘米。
(3)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把尺子的“0”刻度对准物体的一端,再看物体的另一端对着刻度几。
(4)在比较物体的长度时,要看长度单位是否统一,如果不统一,要先统一单位后再比较。
2、线段(1)线段的特征:①线段是直的②线段有两个端点③线段可以测量出长度。
(2)画线段的方法:从尺子的“0”刻度开始画起,需要画几厘米长的线段就画到尺子的几厘米处。
(没有直接给出画几厘米,要先算再画最后标记)二、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1、笔算加法(1)相同数位对齐;(2)从个位算起;(3)个位上的数相加满十,向前一位进1;(4)在计算进位加法十位上的数时,不要忘记加进上来的1。
2、笔算减法(1)相同数位对齐;(2)从个位算起;(3)个位上的数不够减时要从十位上退1当10,并和个位是的数合起来后再减;(4)计算退位减法十位上的数时不要忘记减去被个位借走的1。
3、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从左到右依次计算。
三、角的初步认识1、角的初步认识(1)角是由一个顶点和两条边组成的;(2)画角的方法:从一个点起,用尺子向不同的方向画两条直线。
(3)角的大小与角的两条边的长短没有关系,与角的两条边张开的大小有关,角的两条边张开得越大,角就越大,角的两条边张开得越小,角就越小。
2、直角的初步认识(1)直角的判断方法:用三角尺上的直角比一比(顶点对顶点,一边对一边,再看另一条边是否重合)。
(2)画直角的方法:①先画一个顶点,再从这个点出发画一条直线②用三角尺上的直角顶点对齐这个点,一条直角边对齐这条线③再从这点出发沿着三角尺上的另一条直角边画一条线④最后标出直角标志。
(3)比直角小的是锐角,比直角大的是钝角:锐角<直角<钝角。
四、表内乘法(一)(二)1、乘法的初步认识(1)乘法的意义: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可以用乘法表示;(2)乘法的各部分名称: 2(乘数)×(乘号)5(乘数)=10(积);(3)乘法算式的写法:3个5相加,写作3×5,也可以写作5×3;(4)乘法算式的读法:如2×3=6,读作2乘3等于6(按照从左到右的顺序读)。
部编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汇总一、认识数字1.1 数的读法及写法本节主要涉及以下知识点:•了解数的概念;•掌握十以内数的读法及写法。
在这个知识点中,我们需要关注的是孩子们的数感。
了解数数时需要注意:•数字的由来;•数字的大小比较;•数字的顺序(由小到大或由大到小);•数字与数量的对应关系。
通过课堂教学和课外练习,孩子们能够熟练掌握10以内数的读法及写法。
1.2 数的顺序本节主要涉及以下知识点:•了解数的先后顺序;•掌握数的大小比较。
在这个知识点中,我们需要帮助孩子们掌握数字的大小关系,让孩子们掌握以下内容:•数的大小顺序;•用数字表示数量的概念;•分辨数的大小。
通过比较、观察和巩固训练,孩子们将会掌握数字的顺序。
1.3 数的分解本节主要涉及以下知识点:•理解数字的大小和数量的关系;•掌握数字的单位。
在这个知识点中,我们需要帮助孩子们理解数字的大小和数量的关系,并熟悉基本的数字单位。
我们需要让孩子们掌握:•数字可以看作是多少个1;•数字的基本单位和组合方式;•数字单位之间的转换。
通过数的分解来锻炼孩子们的数感和数字计算技能。
二、简便算术2.1 加法和减法本节主要涉及以下知识点:•掌握加法和减法的正反关系;•认识加号、减号和等号。
在这个知识点中,我们需要让孩子们熟悉加法和减法的基本概念和符号,让孩子们掌握:•加法和减法的基本运算规律;•加法和减法的正反关系;•加号、减号和等号。
通过课堂教学和练习,孩子们将能够掌握加法和减法的基本算法。
2.2 退位减法本节主要涉及以下知识点:•了解退位减法的概念;•掌握退位减法的方法。
在这个知识点中,我们需要让孩子们熟悉退位减法的概念和方法,让孩子们掌握:•退位减法的原理;•退位减法的方法。
通过模拟和练习退位减法,孩子们将能够掌握这种数学算法。
2.3 进位加法本节主要涉及以下知识点:•了解进位加法的概念;•掌握进位加法的方法。
在这个知识点中,我们需要让孩子们熟悉进位加法的概念和方法,让孩子们掌握:•进位加法的原理;•进位加法的方法。
二年级上册数学所有的知识点二年级上册的数学课程内容丰富多彩,涵盖了多个重要的数学知识点,以下是这些知识点的详细总结:1. 认识数字:学生将学习从1到100的数字,包括它们的读法和写法。
通过各种活动和练习,学生能够熟练地识别和使用这些数字。
2. 数数和计数:学生将练习数数,理解数的顺序,并能够通过数数来比较数量。
这包括跳数和倒着数,以及使用计数器等工具来辅助计数。
3. 基本的加减法:学生将学习10以内的加减法,包括加法和减法的基本概念、运算规则以及实际应用。
通过练习,学生能够快速准确地进行计算。
4. 认识图形:学生将学习基本的几何图形,如圆形、正方形、三角形等,以及它们的属性。
学生将通过观察和比较来识别和描述这些图形。
5. 测量:学生将学习长度、重量和容量的基本测量单位,如厘米、千克和毫升。
学生将通过实践活动来理解这些单位,并学会使用尺子等工具进行测量。
6. 认识时间:学生将学习钟表的基本概念,包括时针和分针的识别,以及如何读出时间。
学生将通过日常活动来理解时间的重要性,并学会规划和安排时间。
7. 数据收集和整理:学生将学习如何收集和整理数据,包括使用图表和表格来展示信息。
学生将通过实践活动来理解数据的收集和分析过程。
8. 解决问题:学生将通过各种实际问题来练习数学知识的应用,包括使用加减法来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
学生将学会如何分析问题,并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来找到解决方案。
通过二年级上册的数学学习,学生不仅能够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还能够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这些知识点为学生未来的数学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年级数学上册必背知识点打印第一单元长度单位1.厘米cm 米m我们已经学习了厘米和米两个常用的单位。
2.1米=100厘米100厘米=1米200厘米=2米1米30厘米=130厘米320厘米=3米20厘米3.尺子是测量长度的工具。
4.量比较短的物体通常用厘米作单位。
(橡皮的长度)5.量比较长的物体通常用米作单位。
(操场的长度)6.线段是直的,有两个端点。
7.线段是直的,可以测量长度。
8.三角形由三条线段组成,长方形、正方形由四条线段组成。
9.两点之间可以画一条线段,线段有长短。
10.线段是直直的,两个端点圆圆的,画它一定用尺子,写上长度别忘记。
11.要知道物体的长度可以用尺子来量。
12.量一个物体的长度,一般把尺的0刻度对准物体的左端。
13.测量物体时一般把尺子的0刻度对准物体的左端。
物体的一端对着3厘米,另一端对着8厘米,则物体长度为5厘米。
(大数减小数)14.最大的一位数是9,最大的两位数是99,最小的一位数是0,最小的两位数是10,最小的三位数是100,最大的两位数和最小的两位数的差是89,和是109.15.1厘米,很淘气,仔细找,才见你,指甲盖1厘米,伸出手指比一比,长短和我差不多,大约就是1厘米,100个我是1米,我是米的小兄弟,物体长了别用我。
要不一定累死你。
第二单元知识点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1.从右边起,第一位是个位,第二位是十位,第三位是百位,读数,写数都从最高位起。
2.相同数位要对齐,从个位加起,个位相加满十,向十位进1。
3.相同数位要对齐,从个位减起,如果个位不够减,就从十位退1。
4.笔算两位数的加减法时,从个位减起。
5.只有加减法从左往右算,如有小括号,要先算小括号里的。
乘加或乘减混合,先乘后加减,如有小括号先算小括号的。
6.加数+加数=和被减数-减数=差加数=和-另一个加数减数=被减数-差被减数=减数+差7.打竹板,响连天,各位同学听我言,今天不把别的表,单把运算聊一聊,混合试题要计算,明确顺序是关键,同级运算最好办,从左到右依次算,两级运算都出现,先算乘除后加减。
第一单元长度单位1.米和厘米是两个常用的长度单位。
2.尺子是测量长度的工具。
3.测量比较短的物体,可以用“厘米”作单位,厘米用“cm”表示;4.测量比较长的物体,通常用“米”作单位,米可以用“m”表示。
5.米和厘米之间的进率是100:1米=100厘米100厘米=1米6.用厘米测量物体的长度:(1)物体左端对准刻度0时,物体右端对着刻度几就是几厘米(2)物体两端对着的刻度相减,得到的差也是物体的长度7.线段是直的,两端各有一个点,可以用来测量长度。
8.两点之间可以画1条线段,线段有长短。
9.三角形是由3条线段组成的,正方形是由4条线段组成的10.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当物体比较长或高时,通常用“米”作单位;当物体比较短或矮时,通常用“厘米”作单位。
第二单元100以内的加减法1.加法不进位加法: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个位加个位,十位加十位。
进位加法: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个位加个位,十位加十位,个位相加满十向十位进1。
进位加法: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个位加个位,十位加十位,个位相加满十向十位进1。
2.减法不退位减法: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减起,个位减个位,十位减十位。
退位减法: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减起,如果个位不够减,就从十位上退1当10。
与个位上的数合起来再减。
3.连加连减:按照从左往右的顺序进行计算4.加减混合:有小括号的,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没有小括号的要按照从左往右的顺序依次计算。
5.解决问题:(1)求比一个数多几的数是多少,用加法计算(2)求比一个数少几的数是多少,用减法计算(3)连续两问的实际问题1、分析数量关系2、求出中间量3、根据中间量求出答案第三单元角的初步认识1.角的特征边角有1个顶点,2条边(直的)2.角的大小顶点边●角的大小与两条边叉开的大小有关,与两条边的长短无关3.认识直角(1)定义:直角是三角尺上最大的角。
(2)判断:将三角尺的直角顶点和两条直角边。
与角的顶点及两边对应看是否重合,如果重合,这个角就是直角。
一、数的认识1.数的概念:数是用来表示事物数量多少的符号。
认识1-100之间的整数。
2.用数目读出0-100的数字。
3.认识顺序数:指出给定的数在1-100之间所处的位置。
4.认识数的大小:比较两个数的大小,使用大于、小于、等于的符号。
二、数的合成与分解1.数的合成:将两个数按顺序放在一起,得到一个新的数。
2.数的分解:将一个数分解成多个部分,找出所有的组合。
三、算术运算1.加法:认识加号、加法公式,并进行两位数和两位数的加法计算。
2.减法:认识减号、减法公式,并进行两位数减一位数的减法计算。
3.加减法混合运算:进行两位数加减一位数的混合运算。
四、数的整理与比较1.数的整理:将一堆数按从小到大或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
2.数的比较:比较两个数的大小,使用大于、小于、等于的符号。
五、数的运算规律1.数的两种表达形式:用数字和用物体表示数。
2.数的交换律:加法和乘法运算中,交换运算顺序不改变结果。
3.数的结合律:加法和乘法运算中,括号的位置可以改变。
4.数的分配律:乘法和减法运算之间的关系。
六、几何图形1.认识二维图形: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圆形。
2.图形的边与角:认识图形的边和角。
七、长度与重量1.长度的认识:认识厘米、米,比较和测量长度。
2.重量的认识:认识千克、克,比较和测量重量。
八、时间1.小时与分钟:理解小时和分钟的关系,学习读钟。
2.时间的先后:比较时间的先后顺序。
九、数据收集2.数据的整理与处理:按照规定要求整理和处理数据。
以上就是二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的整理归纳,共计1200字以上。
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归纳总结
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总结如下:
1. 数的认识与数的大小比较:了解0-999的数的规律,学会将数码与实物进行对应,学习使用大于、小于、等于的符号进行大小比较。
2. 数的加减法运算:学习加法和减法的概念,通过实物、图形、花朵等进行加减法实际运算,并能运用竖式进行计算。
3. 大数的认识和口算:认识千位数、百位数、十位数和个位数的概念,学习使用竖式计算大数的加减法,进行简单的口算运算。
4. 几何图形的认识:认识圆、直线、曲线、横线、竖线、斜线等图形,学习简单的图形名称和特点,能够在实物中识别和绘制各种图形。
5. 长度的认识:认识米、厘米,学习使用尺子进行长度的测量,学习加法和减法解决长度问题。
6. 重量的认识:认识千克、克,学习使用秤进行重量的测量,学习加法和减法解决重量问题。
7. 时间的认识:认识小时、分钟,学习读钟、写钟、比较时间的先后顺序,学习加法和减法解决时长问题。
8. 金额的认识:认识元和角,学习使用金额的运算方法进行加减法运算,解决简单的金额问题。
这些是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的主要知识点,通过学习这些知识点,孩子可以提高数学的基本操作能力,培养数学思维和逻辑能力。
二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归纳总结第一单元《长度单位》1、测量物体的长度时,要用统一的标准去测量;常用的长度单位有:米和厘米。
2、测量较短物体通常用厘米作单位,用字母(cm)表示;测量较长物体通常用米作单位,用字母(m)表示。
3、测量时:一般是把尺子的“”刻度对准物体的左端,再看物体的右端对着几,对着几就是几厘米。
例:画一条4厘米长的线段,一般应从尺的()刻度画起,画到(4)厘米的地方;还可以从尺的(4)刻度画起,画到(8)厘米的地方。
4、1米=100厘米100厘米=1米。
5、拉紧的一段线,可以看成一条线段(1)线段的特征:①线段是直的②线段有两个端点③线段可以测量出长度。
(2)画线段的方法:从尺子的“”刻度开始画起,需要画几厘米长的线段就画到尺子的几厘米处。
(没有直接给出画几厘米,要先算再画最后标记)比如:画比5厘米短2厘米的线段。
6、图钉的长约莫1厘米;食指的广约莫1厘米;田字格广约莫1厘米;7、常考:课桌宽60厘米黑板长4米教室长8米操场长200米铅笔长20厘米跳绳长2米数学书长26厘米灯管长50厘米房间高3米字典厚4厘米大树高8米旗杆高15米升国旗的旗台高60厘米;小朋友的肩宽大约30厘米爸爸的身高(1米75厘米)或(175厘米)小朋友的身高(120厘米)或(1米20厘米)在比较物体的长度时,要看长度单位是否统一,如果不统一,要先统一单位后再比较。
如1米>98厘米(1米=100厘米)8、(尺子)是测量(长度)的工具。
要知道物体的长度,可以用(尺子)来量。
三角形由(3)条线段组成,正方形由(4)条线段组成。
第二单元100之内的加减法一、100以内的笔算加法和减法知识点:1、用竖式计较两位数加法时:①要把(相同数位)对齐。
②计较时从(个位)加起。
③假如个位满10,向十位进1.2、用竖式计算两位数减法时:①要把相同数位对齐。
②从个位减起。
③如果个位不够减,从十位退1和个位组成两位数再减,计算十位时要记得减去退掉的1.3、加减混合运算,按从左往右的顺序计算,有小括号的,先算小括号里的,用分步式计算。
二年级上册知识点汇总可打印数学二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汇总二年级上册的数学课程涵盖了多个重要的数学概念和技能,以下是这些知识点的详细汇总,便于学生复习和家长辅导。
1. 整数的认识与运算- 掌握100以内的整数,包括数的读法、写法和大小比较。
- 学习整数的加减法,包括进位加法和借位减法。
- 理解整数的乘法口诀,能够熟练进行表内乘法。
2. 几何图形的认识- 识别和区分常见的平面图形,如圆形、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等。
- 学习图形的对称性,了解轴对称和中心对称的概念。
- 掌握图形的拼接和组合,能够用基本图形拼出复杂的图形。
3. 长度单位和测量- 认识长度单位,如米、厘米等,并理解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
- 学习使用尺子进行长度的测量,掌握测量的技巧和注意事项。
4. 时间的认识- 了解钟表的基本构造,能够读出时间。
- 掌握小时、分钟和秒的概念,以及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
- 学习时间的推算,如计算经过的时间或结束的时间。
5. 货币的认识和计算- 认识人民币的单位,如元、角、分。
- 学习货币的换算,如元和角、分之间的转换。
- 掌握货币的加减法,能够进行简单的购物计算。
6. 数据的收集和整理- 学习如何收集数据,包括分类和计数。
- 掌握数据的整理方法,如制作简单的统计表和条形图。
- 理解数据的意义,能够根据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和推理。
7. 解决问题的策略- 学习如何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
- 掌握解决问题的基本步骤,如分析问题、制定计划、执行计划和检查结果。
- 培养解决问题时的逻辑思维和创新思维。
通过以上知识点的学习,二年级的学生将能够打下坚实的数学基础,为后续的学习做好准备。
家长和教师可以根据这个汇总,帮助学生巩固和提高数学能力。
部编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汇总一、数的认识与数的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1.1 数的认识•数的概念•数的读法和写法•数的大小比较•数的顺序比较1.2 数的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数的计数应用•数的量的应用•数的排序应用二、算术基础知识2.1 加法运算•加数、和的概念•加法交换律,结合律,零元素律•求和与无关数2.2 减法运算•被减数、减数、差的概念•减法的性质•减法与加法的关系2.3 二位以内的加减法混合运算•二位以内的加减法混合运算的概念•竖式计算•进位与借位三、数的分类和分解3.1 数的分解•数的分解的概念•认识数表•数的分解和数的加减法的关系3.2 数的分类•奇数和偶数的概念•二、五、十等位数的概念•一元、十元、百元构成的概念四、实际问题中的应用4.1 长度的量和测量•单位长的概念•常用长度的量和测量方法•平面图案和立体图形4.2 重量的量和测量•单位重的概念•常用重量的量和测量方法•相同颜色和形状的实物的重量不一定相同4.3 时间的量和测量•单位时的概念•常用时间的量和测量方法•认识钟表以上是部编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的知识点汇总,通过这份文档,我们可以清晰地了解到该教材中的知识点及其详细内容。
对于学生来说,如果按照这份文档进行学习,可以很好地遵循教材的章节顺序,有助于辅助自己更好地掌握数学知识。
同时,对于老师和家长来说,了解这些知识点,可以更好地指导孩子学习,并且更能有针对性地提供教学帮助。
一、长度单位的知识点1、尺子是测量物体长度的工具,常用的长度单位有:米和厘米。
食指的宽度约有1厘米,伸开双臂大约1米。
1米=100厘米100厘米=1米。
2、测量较短物体通常用厘米作单位,测量较长物体通常用米作单位。
3、测量物体长度时:把尺的“0”刻度对准物体的左端,再看右端对着刻度几,就是几厘米。
物体长度=较大数-较小数,例如:从刻度“0”到刻度“6”之间是6厘米(6-0=6),从刻度“6”到刻度“9”之间是3厘米(9-6=3);还可以用数一数的方法数出物体的长度。
(算,数)4、线段是直的,可以量出长度。
5、画线段的方法:从尺子的“0”刻度开始画起,长度是几就画到几。
(找点画线;有时还要先算出长度再画线。
如画一条比6厘米短2厘米的线段。
)要点:一、米和厘米1、要想得到相同的结果,应选用同样的物品作标准进行测量。
2、常用的长度单位有:米和厘米。
3、要知道物体的长度,可以用(尺)来量。
4、测量较短物体通常用厘米作单位;测量较长物体通常用米作单位。
5、测量时:把尺的“0”刻度对准物体的左端,再看纸条的右端对这几,对着几就是几厘米。
6在计算长度单位时,先看单位是否相同,不同则要先把单位化成一样的单位再加减。
1米 =100厘米 1米-40厘米 =60厘米 1-40 100厘米 -40厘米=60厘米7、在带单位加减法中,先看单位是否一样。
单位不同要先把单位化成相同单位再加减。
单位相同则直接相加减。
96厘米<1米解析:做这种比较大小的题时不能单单比较数的大小,还要看后面的单位,先转换成相同单位后在比较数的大小。
二、线段1、线段的特点:①线段是直的。
②线段有两个端点。
③线段是可以测量出长度。
2、画线段要从尺的(0)刻度开始画起,画到题目要求的数字那里。
比如:要求画一条5厘米长的线段。
就从0开始,画到5结束。
例题:(1)从刻度0到7是( 7 )厘米,就直接用7-0=7厘米。
括号就填7厘米。
(2)2到8是(6 )厘米。
就直接用8-2=6厘米。
括号就填6厘米。
3、画一条比6厘米短3厘米的线段。
就是求比6厘米短3厘米是多少?6-3=3厘米。
所以题目要求就是画一条3厘米长的线段。
4、例题:任意画一个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
就是要求画一个三角形。
二、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知识点:重点难点:1、不进位加法(1)在具体情境中,进一步体会加法的意义。
(2)探索并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的计算方法。
(3)让学生感受加法计算和日常生活的联系,进一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2、进位加法(1)在具体情境中,进一步体会加法的意义。
(2)探索并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进行计算。
(3)能用两位数的加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进一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不退位减法(1)在具体情境中,进一步体会减法的意义。
(2)探索并掌握两位数减两位数(不退位)的计算方法。
(3)进一步培养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4、退位减法(1)在具体情境中,进一步体会减法的意义。
(2)探索并掌握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减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进行计算。
(3)能用两位数的减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进一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5、“多几”、“少几”的应用(1)在具体情境中,理解“比某数多几或少几”的实际问题。
(2)可以利用学具的操作,让学生搞清楚是与哪个数量进行比较,然后发生了什么变化,最后再用算式记录下来。
(3)能正确列式解决相应的实际问题。
(4)渗透统计的思想和方法。
6、连加、连减(1)探索并掌握100以内连加和连减的计算方法,进一步体验算法多样化。
(2)能用100以内的连加和连减运算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并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7、加减混合(1)探索并掌握100以内的加减混合运算的方法,能熟练计算。
(2)提高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8、加减法的估算(1)在具体情境中,理解加减法估算的实际意义。
(2)初步掌握100以内加减法的估算方法,能正确进行估算。
(3)发展估算意识,提高估算能力。
实践活动(一):我长高了(1)巩固长度单位和加减法的相关知识和技能。
(估计、测量、计算)(2)让学生体会数学的趣味性和价值性,提高估测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3)渗透统计知识,感受成长的快乐。
知识点:1、用竖式计算两位数加法时:①相同数位对齐,加号写在高位下行之前。
②从个位加起。
③如果个位满10,向十位进1。
用竖式计算两位数减法时:①相同数位对齐,减号写在高位下行之前。
②从个位减起。
③如果个位不够减,从十位退1,个位作10再减,计算时十位要记得减去退掉的1。
2、估算:把一个接近整十整百的数看作整十整百来计算。
方法:个位小于5的少看,个位等于或大于5的多看,看成最为接近的整十或整百数。
如:49+42≈9028+45+24≈100注:当问题里出现“大约”两个字时,就需要估算。
3、求“一个已知数”比“另一个已知数”多多少、少多少?用减法计算,用“比”字两边的较大数减去较小数。
4、多几、少几已知的问题。
比谁少几,就用谁减去几;未知数比谁多几,就用谁加上几。
三、角的初步认识知识点:直角<钝角(钝角>直角>锐角)。
2、用三角板可以画出直角,直角要标出直角符号(也叫垂足符号)。
3、所有的直角都一样大。
要知道一个角是不是直角,可以用三角板上的直角比一比。
长方形和正方形都有4个角,4个都是直角。
4、角的大小与两条边的长短无关,与两条边叉开的大小有关。
10、每一个三角板上都有3个角,其中有1个是直角,另外2个是锐角。
5、角的画法:从一个点起,用尺子向不同的方向画两条笔直的线,就画成一个角。
(从一点引出两条射线所组成的图形叫作角。
)重难点总结:1、角有一个顶点,两条边。
角的两条边是射线不是线段。
射线就是只有一个端点,不能测量出长度。
边顶点边2、角的画法:从一个点起,用尺子向不同的方向画两条边,就画成一个角。
用三角板可以画出直角(课本41页图例)。
3、三角板上有3个角,其中只有1个角是直角。
正方形、长方形都有4个角,4个角都是直角。
4、要知道一个角是不是直角,可以用三角板上的直角比一比。
5、用三角板上的直角判断直角的方法:顶点对顶点,一边对一边,再看另一边。
6、用三角板画直角的方法:①先画一个顶点,再从这个顶点出发画一条直线作直角的一条边;②用三角板的直角顶点与所画的顶点重合,三角板的一条边与所画直线重合;③沿着三角板的另一条直角边画一条线,即画成一个直角。
7、角的大小与两条边的长短无关,只和两条边张开的大小有关。
比直角大或说大于直角的角叫做钝角比直角小或说小于直角的角叫锐角四、六、表内乘法知识点1、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用乘法表示更加简便。
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叫做乘法。
2、加法和乘法的改写,如:5+5+5+5写成乘法算式:5×4或4×5 ;反之,乘法也可改写成加法。
如:8×4=8+8+8+8 (在忘记乘法口诀或口诀记不准时,可把乘法算式改写成加法算式来计算。
) 加法写成乘法时,加法的和与乘法的积相同。
3、2×7=14 读作:2乘7等于14;3乘4等于12写作:3×4=12。
4、乘法算式中,两个乘数(因数)交换位置,积不变。
如:8×4=4×85、看图,写乘加、乘减算式时:重点、难点1、乘法的初步认识(1)结合数一数、摆一摆的具体活动,经历相同加数连加算式的抽象过程,感受这种运算与日常生活的联系,体会学习乘法的必要性。
(2)结合具体情境,经历把相同加数的连加算式抽象为乘法算式的过程,初步体会乘法运算的意义,体会乘法和加法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3)会把相同加数的连加算式改写为乘法算式,知道写法、读法,并能应用加法计算简单的乘法算式的结果。
2、乘法的初步认识(1)能根据加法算式列出乘法算式,知道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及含义。
(2)知道用乘法算式表示“相同加数连加算式”比较简便,为进一步学习乘法奠定基础。
(3)能从生活情境中发现并提出可以用乘法解决的问题,初步学会解决简单的乘法问题。
3、5的乘法口诀(1)结合具体情境,进一步体会乘法的意义,并经历5的乘法算式的计算过程和5的乘法口诀的编制过程。
(2)能用5的乘法口诀进行乘法计算,体验运用乘法口诀的优越性。
(3)能用5的乘法运算解决生活中简单的实际问题。
4、2、3、4的乘法口诀(1)结合具体情境,经历2、3、4的乘法口诀的编制过程,进一步体会编制乘法口诀的方法。
(2)能够发现每一组乘法口诀的排列规律,培养有条理的思考问题的习惯,逐步的发展数感。
(3)掌握2、3、4的乘法口诀,会用已经学过的口诀进行乘法计算,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5、(1)结合具体情境,掌握乘加、乘减算式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计算。
(2)能用含有两级运算的算式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培养应用数学的意识和能力。
(3)培养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观察思考问题的习惯,体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4)在做一做2题中,应适当拓展,引导学生发现相邻两句口诀之间的关系,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乘法口诀。
6、6的乘法口诀(1)经历独立探索、编制6的乘法口诀的过程,体验从已有的知识出发探索新知识的思想和方法。
(2)掌握6的乘法口诀,并能用它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7、7的乘法口诀(1)结合具体情境,探索、编制7的乘法口诀,学会从已有的知识出发探索新知识的方法。
(2)掌握7的乘法口诀,并能用它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感受数学的趣味性和价值性。
8、“倍”的意义及应用(1)结合具体情境体会“倍”的意义。
(2)利用操作和图示帮助学生理解两个数量之间的倍数关系,并探索“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计算方法。
(3)能利用乘法解决“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实际问题。
(4)学会运用数学思维去观察、发现、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发展应用数学的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9、8的乘法口诀(1)结合解决问题的过程,探索、编制并掌握8的乘法口诀。
(2)会用学过的乘法口诀计算表内乘法,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10、9的乘法口诀(1)结合解决问题的过程,探索、编制并掌握9的乘法口诀。
(2)会用学过的乘法口诀计算表内乘法,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实践活动(二):看一看、摆一摆(1)利用主题图复习第3、4、5、6单元的相关知识(观察物体、角的认识、表内乘法)。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让学生体会数学的趣味性和数学的价值性,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知识点1、几个相同数连加除了用加法表示外,还可以用乘法表示。
用乘法表示更加简捷。
2、相同加数相加写成乘法时,用相同加数×相同加数的个数或相同加数的个数×相同加数。
如:5+5+5+5 表示:5×4或4×53、加法写成乘法时,加法的和与乘法的积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