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牌权益模型理论研究综述
- 格式:doc
- 大小:71.50 KB
- 文档页数:17
企业品牌文献综述品牌是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建立和巩固竞争优势的重要资产,对企业的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对企业品牌的相关文献进行综述,探讨品牌的定义、构成要素、品牌价值以及品牌管理等方面的内容。
一、品牌的定义品牌是消费者对企业产品或者服务的认知和评价,是企业在市场上的独特标识。
品牌不仅仅是企业的名称、商标或者标志,更是企业的形象和信誉。
品牌可以通过产品质量、服务水平、创新能力等方面来区分自己与竞争对手。
二、品牌的构成要素品牌的构成要素包括品牌名称、品牌标志、品牌口号、品牌形象等。
品牌名称是企业在市场上的标识,可以直接传递企业的核心价值和特点;品牌标志是品牌的视觉标识,可以匡助消费者快速识别品牌;品牌口号是品牌的宣传语,可以传达品牌的核心理念;品牌形象是品牌在消费者心中的印象,包括品牌的信誉、形象塑造等方面。
三、品牌的价值品牌价值是品牌对企业的贡献和影响的综合评价。
品牌价值可以通过品牌知名度、品牌忠诚度、品牌关联度等指标来衡量。
品牌知名度是消费者对品牌的知晓程度,可以匡助企业吸引更多的潜在消费者;品牌忠诚度是消费者对品牌的忠诚程度,可以匡助企业保持稳定的市场份额;品牌关联度是品牌与消费者之间的情感连接程度,可以匡助企业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
四、品牌管理品牌管理是企业对品牌进行全面管理和运营的过程。
品牌管理包括品牌定位、品牌传播、品牌保护等方面的内容。
品牌定位是确定品牌在市场上的定位和差异化竞争策略,可以匡助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品牌传播是通过广告、宣传等方式将品牌形象传递给消费者,可以提升品牌知名度和认可度;品牌保护是保护品牌的合法权益,包括商标注册、维权等方面的工作。
综上所述,企业品牌在市场竞争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通过建立和管理品牌,企业可以提升市场竞争力,赢得消费者的认可和信赖。
未来,随着市场环境的变化和消费者需求的不断演变,企业品牌将面临更多的挑战和机遇。
因此,企业需要不断创新和调整品牌战略,以适应市场的需求变化,保持品牌的竞争优势。
关于品牌资产研究文献的综述王小英江西财经大学工商管理学院08市场营销2班摘要:随着品牌竞争时代的到来,品牌在市场竞争中的作用越发显得重要。
品牌资产就其概念,评估方法,如何实现其增值以及如何维护方面是企业关注的问题。
随着信息化的到来,人们逐渐将视线转向网络。
而此时基于网络的品牌构建对企业品牌资产的经营方面提出了新的挑战关键字:品牌资产;概念;评估方法;增值;维护导言: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技术的进步和消费者需求的快速变化,产品生命周期越来越短,产品的同质化现象越来越严重。
为了提高市场占有率,提高品牌资产的影响力成为营销领域研究的重点。
以此为背景,本文尝试对该领域主要贡献者的观点进行归纳,并梳理其逻辑,力求从另一个角度阐述品牌资产研究领域的不足点和空白点。
目录一、品牌资产的研究成果和理论 (3)1、1997年至2002年 (3)2、2002年到2005年 (3)3、2006年到2008年 (4)4、2009年到2010年 (5)二、简单的述评及问题 (5)一、品牌资产的研究成果和理论有关品牌资产的研究20年来最受追捧的热点问题之一。
1、1997年至2002年笔者查阅大量资料后发现,1996年之前国内的学者对于品牌资产很少有研究。
1997年至2001年期间,学术界开始关注品牌资产。
这一时期的焦点是品牌资产的概念以及如何经营品牌资产和如何评估品牌资产。
主要成果如下:韩刚提出“品牌是一种无形资产,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
品牌资产的使用价值是它具有识别功能、竞争功能和增值功能,它的使用价值具有不磨损性、依附性、不重复性和可变性等特征。
品牌资产的价值由成本价值和增值价值两部分构成,具有积累性、不稳定性等特征。
在品牌资产的使用价值和价值这一对矛盾中,使用价值是主要矛盾。
”借此,韩刚指出:“提高品牌资产的使用价值是企业品牌资产运营的关键。
”(韩刚,1999)王芳研究了品牌资产评估的定量的方法。
指出:品牌忠诚度、认知品质、品牌知名度和品牌联想的评估是代表消费者的观点,市场行为的评估则是从市场的角度出发,从市场而非消费者那里获得的信息为基础来进行测评。
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文献综述
设计(论文)题目
作者所在系别
作者所在专业
作者所在班级
作者姓名
作者学号
指导教师姓名
指导教师职称
完成时间
北华航天工业学院教务处制
说明
1.根据学校《毕业设计(论文)工作暂行规定》,学生必须撰写毕业设计(论文)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作为毕业设计(论文)答辩委员会对学生答辩资格审查的依据材料之一。
2.文献综述应在指导教师指导下,由学生在毕业设计(论文)工作前期内完成,由指导教师签署意见并经所在专业教研室审查。
3.文献综述各项内容要实事求是,文字表达要明确、严谨,语言通顺,外来语要同时用原文和中文表达。
第一次出现缩写词,须注出全称。
4.学生撰写文献综述,阅读的主要参考文献应在10篇以上(土建类专业文献篇数可酌减),其中外文资料应占一定比例。
本学科的基础和专业课教材一般不应列为参考资料。
5.文献综述的撰写格式按毕业设计(论文)撰写规范的要求,字数在2000字左右。
文献综述应与开题报告同时提交。
毕业设计(论文)文献综述
毕业设计(论文)文献综述。
经济管理学院研究生清华导师简介-赵平赵平市场营销系教授系主任个人简介研究成果研究项目赵平博士,现任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市场营销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市场营销系主任、中国企业研究中心主任;兼任《营销科学学报》理事长、中国市场学会营销学术委员会主任、以及若干政府部门和企业的特聘顾问。
他在1982年获得吉林大学学士学位,1985年获得天津大学硕士学位,1992年获得清华大学博士学位;1992年以来,他还曾在美国MIT斯隆商学院、哈佛商学院、宾州大学沃顿商学院,以及加拿大西安大略大学毅伟商学院做过访问学者;他讲授的主要课程有:市场营销管理、营销战略、品牌战略和营销研究等。
赵平博士的重点学术研究领域包括顾客满意理论与测量、中国本土品牌的战略与管理、顾客价值理论、客户关系管理、广告绩效测量、以及网络调查理论与应用等,并在国内外重要学术期刊上发表过大量相关领域的学术论文,并出版过多本著译。
他主持了多项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项目并获得好评,如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的重点课题“中国本土品牌成长与创新研究”结题为优秀,国家质检总局“顾客满意度理论、测评指标及应用研究”获得科技兴检奖。
赵平博士的代表性贡献包括:他及其团队开发的“中国顾客满意指数”在政府、大学和企业都获得了广泛的应用,并被作为权威性经济指标;他领导创办的《营销科学学报》,已发展成为中国营销学界最具权威性的学术刊物,并在国际上也产生了一定影响。
学术论文20111.杜伟强,于春玲,赵平,论坛客观性与网络口碑接受者的态度,心理学报,2011.V ol.43,8,953-963。
2.董松挺,赵平,王高,刘瑞明,购买金额与时间间隔相关条件下商店消费总金额的分解,中国管理科学,2011年第6期P34-42。
3.童璐琼,郑毓煌,赵平,努力程度对消费者购买意愿的影响,心理学报,2011.V ol.43,10,1211-1218。
4.姚卿,陈荣,赵平,自我构念对想象广告策略的影响与分析,心理学报,2011.V ol.43,6,674-683。
论文关键词品牌权益品牌认知品牌联想品牌态度品牌忠诚论文内容摘要在查阅了大量品牌权益相关文献基础上,对品牌权益概念、测量和相关因素研究进行了回顾,简要介绍了该领域的研究概况,并指出品牌权益对学术研究抑或实践应用而言,都是一个值得讨论与研究的课题。
品牌权益的概念综述品牌权益从20世纪80年代出现以来已成为营销领域的研究热点。
认为品牌权益是现在盈余与未来盈余预测的折现值之总合,并认为品牌的价值应被看作企业资产负债表中的无形资产。
定义品牌权益为与品牌的名称及标识相联系的一系列资产和负债的组合,它能够增加或减少一项产品或服务为企业和企业顾客带来的价值。
总之,对于品牌权益的定义至今为止仍未有统一的认识。
根据研究角度和对象的不同,主要分成两种流派财务观点和顾客观点。
财务观点定义品牌权益侧重于将品牌权益作为品牌绩效评估的依据,或从会计角度把品牌价值表现在资产负债表上,作为品牌购并的参考。
的定义就属于这一类型。
与此相似的还有&把因为品牌而产生的未来现金流折现值的增量定义为品牌权益。
这种观点来源于会计学的思想,会计学把企业的资产分为无形资产和有形资产,而品牌作为企业一种最重要的无形资产也已经成为一种共识。
因此,品牌权益大多以现金流量、盈余、成本的角度来定义。
顾客观点定义品牌权益往往侧重于顾客认知、态度或行为面来定义。
的定义可归为这类观点。
此类观点是目前探讨最多的,如提出品牌权益是由于顾客的品牌知识而引起的顾客对该品牌营销活动的不同反应。
这种观点强调品牌权益源自于顾客基础的重要性,认为顾客对品牌具有良好的认知和积极反应是品牌权益形成的关键,因此,消费者的认知、态度或行为面是定义品牌权益的差异化与附加价值核心。
综上可知,品牌权益是一个多维的复杂概念,既包含了财务上的价值,也表现了顾客的品牌感知与行为。
因此,也有学者综合财务和顾客的观点,提出品牌权益的定义。
提出品牌权益包含三个方面的含义品牌作为独立资产的总价值、消费者依附品牌的强度、消费者对品牌所产生的联想及信念。
品牌资产评估模型的研究综述作者:陈嘉佳来源:《商场现代化》2010年第05期[摘要]品牌资产是品牌管理的一大课题,而品牌资产的评估是品牌管理的首要前提。
鉴于此,本文评述了国外品牌资产评估的研究成果,梳理了品牌资产评估的各种模型和方法,并简要分析了其度量体系的作用。
[关键词]品牌资产评估方法人人都在谈论品牌资产。
然而,似乎没有人能够给出明确的定义,营销专家和财务专业人员所阐述的观点更是截然不同,这也就导致了品牌资产评估方法难以统一。
各种机构基于各自的不同理解,从而开发出了不同的品牌资产评估模型。
一、品牌资产的定义Aaker将品牌资产定义为“与品牌、品牌名称和标志相联系,能够增加或减少企业所销售产品或服务的价值的一系列资产与负债”。
品牌资产包括品牌忠诚、品牌认知、感知质量、品牌联想、其他专有资产等方面,这些资产提供给企业多种利益和价值。
大多数的市场营销研究者可能会采用Keller教授的观点,认为品牌资产作为该品牌先前营销投入的结果,是产品和服务的附加值[2]。
基于顾客的品牌权益是指,因消费者的品牌知识导致的对品牌营销的差别化效应。
顾客拥有的品牌知识是建立品牌权益的关键。
然而,相对于品牌资产的概念化定义,对品牌资产隐性要素的量化评估显得更为困难。
二、品牌资产评估存在的障碍有人说,无法度量则无法管理。
因而,品牌资产的评估是营销人员最为关心的问题。
完善的品牌资产的度量至关重要,却又困难重重。
事实上,在品牌资产的评估问题上最为关键的是要分析每位消费者的行为,找出品牌如何带给消费者特定的感受,从而将这种感受与消费者的行为模式联系起来。
消费者态度的转变并不能直接产生现金流,消费者行为的改变才能创造品牌价值,带来品牌财务上的收益。
这也就意味着,专家学者们所青睐的传统测评指标,诸如认知、感知、熟悉,也许并不适合作为品牌资产的度量方法。
这些指标能够很好地解释品牌的市场份额,并且能够度量品牌被纳入消费者购买意愿的可能性。
品牌资产模型研究述评作者简介:刘祥彬(1986-),男,江西上饶人,硕士,暨南大学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品牌资产管理。
20世纪80年代以来,公司并购及频繁的价格战等市场因素使得品牌被受企业重视,学术界因此提出了品牌资产的理论概念。
目前为止超过300多种不同的品牌资产研究模型存在于世界各地(Amirkhizi,2005)。
然而通过阅读发现,现有品牌资产相关文献综述中出现的品牌资产模型都是早期比较有代表性的经典模型,这些模型虽然都各自从不同的视角分析品牌资产,是后来学者们研究品牌资产的起点,但是不能反映当今品牌资产模型理论发展趋势(乔均,2006;黄合水,2005;姚杰,2007)。
同时现有文献所涉及的模型不够全面,不便于学术交流传播,为此,重新比较系统的分析出各模型,并加入了近期阅读总结的新模型,以供参考。
提出了品牌资产模型研究点的思想,为更好的研究、发展与完善品牌资产模型提供帮助。
回顾了品牌资产发展的研究成果,阐释了其层层推进的一般发展趋势,并对该领域的研究作了展望。
标签:品牌资产;模型;研究点;进展1 引言“品牌资产”一词在上个世纪80年代初期首先在美国广告界的广泛使用(Barwise,1993),上个世纪80年代末期开始受到学术界的重视(Aaker,1991;Keller,1993),并于20世纪90年代达到高峰。
学术界研究的兴趣主要在于品牌资产的定义、测量及运行机制等方面。
关于品牌资产的定义主要从三方面出发:财务、市场、关系的角度(卢泰宏,2000)。
在品牌资产评估方面典型的有:Penrose (1989)提出的Interbrand集团七要素法、Blackett(1991)的盈余乘数法(Brand Asset Valuator)、Motamenti&Shahrokhi(1998)模型、品牌资产趋势(EquiTrend)、品牌资产引擎模型等等。
对于品牌资产模式的研究到目前为止超过300多种不同的模式存在于世界各地(Amirkhizi,2005),然而通过阅读发现,现有的文献中出现的品牌资产模型都是早期研究比较有代表性经典模型(如Aaker、Keller、Krishnan、Biel等),虽然这些模型都各自从不同的视角分析品牌资产,是后来学者们研究品牌资产的起点,但是都不够系统且不能反映出品牌资产模型研究的发展方向。
品牌定义与品牌资产理论研究文献综述品牌在市场经济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已经成为企业竞争力的核心要素之一、对于品牌的定义和品牌资产的理论研究,不仅可以帮助企业更好地进行品牌建设和管理,还可以为学者和从业者提供有关品牌研究和实践的指导。
本综述将从品牌的概念和定义、品牌资产的内涵和构成以及相关研究理论进行探讨。
一、品牌的定义与概念品牌的定义和概念在不同的学术领域和学者之间存在差异。
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品牌被认为是一种市场交易中的信号,用于区分不同商品或服务的质量和可靠性。
从市场营销的角度来看,品牌被认为是一种区别于竞争对手的名称、术语、符号、设计、符号和特殊功能的东西。
综合来看,品牌可以被定义为一种用来识别和区分产品或服务的名称、术语、符号、设计、符号和特殊功能。
二、品牌资产的内涵和构成品牌资产的构成包括品牌的知识资产、品牌的市场资产和品牌的组织资产。
知识资产主要包括品牌的知名度、知识产权、专利技术、独特经验等。
市场资产主要包括品牌的市场份额、市场定位、品牌忠诚度、消费者满意度等。
组织资产主要包括品牌的组织能力、品牌价值观、品牌管理能力、品牌中的人力资源等。
三、相关研究理论品牌战略研究主要关注企业如何通过品牌建设和管理来实现竞争优势。
品牌价值研究主要关注品牌对企业价值的贡献和影响。
品牌认知与意义研究主要关注消费者对品牌的认知、理解和感受。
在品牌战略方面,有许多理论模型和框架被提出,如Keller的品牌层次结构模型、Aaker的品牌资产模型、Kapferer的品牌恋爱模型等。
在品牌价值方面,有许多方法和指标被提出,如品牌权益金融化、品牌溢价、品牌资产回报率等。
在品牌认知与意义方面,有许多研究方法和结果被提出,如品牌联想实验、语义网络分析、消费者焦虑与满意度等。
综上所述,品牌定义与品牌资产理论的研究旨在理解品牌的概念和内涵,分析品牌的构成和价值,为企业提供战略指导和实践经验。
在未来的研究中,可以继续深入探究品牌定义与品牌资产理论的内在机制和外在影响,拓展研究方法和范式,提升研究水平和实践价值。
企业品牌文献综述引言概述:企业品牌是企业在市场中的形象和声誉,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之一。
品牌文献综述是对企业品牌研究领域的相关文献进行综合分析和总结,旨在了解企业品牌的发展趋势和影响因素,为企业品牌建设提供指导和借鉴。
本文将从品牌定义、品牌建设、品牌管理、品牌传播和品牌评价五个大点展开阐述。
正文内容:1. 品牌定义1.1 品牌的概念和特征:品牌是指企业在市场中所具有的独特的标识符号,包括企业名称、商标、标志、口号等。
品牌具有识别性、区分性、信任性和价值性等特征。
1.2 品牌的内涵和外延:品牌不仅仅是产品或服务的名称,还包括企业的文化、价值观、形象等方面的表达。
品牌的内涵和外延可以通过品牌标识、品牌形象、品牌承诺等方面来展现。
2. 品牌建设2.1 品牌定位:品牌定位是企业在市场中确定自身在消费者心目中的位置和形象,包括目标市场、目标消费者、差异化竞争策略等方面。
品牌定位需要考虑市场需求、竞争对手和企业自身的资源和能力。
2.2 品牌策略:品牌策略是企业为实现品牌目标而采取的行动计划,包括品牌扩张、品牌延伸、品牌联盟等方面。
品牌策略需要考虑市场环境、消费者需求和企业资源等因素。
2.3 品牌形象塑造:品牌形象是企业品牌在消费者心目中的整体印象,包括品牌个性、品牌形象传达和品牌故事等方面。
品牌形象的塑造需要通过广告、宣传、公关等手段来进行。
3. 品牌管理3.1 品牌标准化:品牌标准化是企业在不同市场、不同产品线中保持品牌一致性的管理方式,包括品牌标识、品牌声音、品牌色彩等方面。
品牌标准化的目的是提高品牌辨识度和品牌价值。
3.2 品牌维护:品牌维护是企业在市场中保护和维护品牌形象和声誉的管理活动,包括品牌保护、品牌危机管理和品牌修复等方面。
品牌维护的目的是保持品牌价值和消费者信任。
3.3 品牌创新:品牌创新是企业在市场中通过创新手段来提升品牌价值和竞争力的管理活动,包括产品创新、营销创新和传播创新等方面。
品牌创新需要与市场需求和消费者期望相匹配。
牌权益模型理论研究综述乔均,储俊松,傅培培摘要:品牌权益是对品牌研究的前沿理论。
本文从品牌权益概念出发,对国内外近年来关于品牌权益理论的最新研究成果进行回顾和梳理。
文中重点介绍了品牌权益的概念、内涵,以及基于不同视角品牌权益模型中的Aaker模型、Keller 模型、Biel模型、Netemeyer模型、Jinchao Yang模型和Krishnan模型等进行系统阐述,从而对品牌权益的内涵、管理及测评进行总结并给出简单评价。
关键词:品牌品牌权益模型综述一、引言西方国家对于品牌理论的研究最早出现在1955年,距今已有半个世纪。
由于品牌具有极其丰富的内涵,国内外学者对品牌理论的研究在内涵上不断深化。
最早系统地研究品牌的是大卫·奥格威(David.Ogilvy),他认为品牌是一个错综复杂的象征,它是品牌属性、名称、包装、价格、历史、声誉、广告方式的无形总和,品牌同时也应根据消费者对其使用的印象和自身的经验来界定,它是消费者对产品的一切感觉的总和。
科特勒(Pilip.Kotler)认为品牌是一种名称、术语、标记、符号或设计,或是组合运用,其目的是借以辨认某个或某群销售者的产品或服务,并使之同竞争对手的产品和服务区别开来。
在半个世纪中,关于对品牌理论的研究,经历了从上世纪50年代末USP 理论(Rosser Reeve,1961)、60年代品牌形象策略(David.Ogilvy)、70年代的品牌定位理论(Rise&Trout,1981)和80年代的品牌权益理论后,国外对品牌理论研究逐渐成熟。
90年代初,有人明确提出(Jean-Noel Kapfer,1992)一个品牌能体现有六层意思:属性、利益、价值、文化、个性和使用者[1]。
此后各种关于品牌个性、形象、内涵、价值的理论研究层出不穷,涉及的学科交叉更加广泛。
品牌是一个综合的框架系统,是产品和企业以及消费者行为等各种属性的综合体现。
品牌以产品或服务为载体,通过建立与消费者之间的密切关系,为企业的发展提供广阔的空间。
[收稿日期]2005-09-15我国区域(城市)品牌研究综述!江振娜[摘要]区域品牌是一个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往往代表着一个地方产业产品的主体和形象,对本地区的经济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因此,研究区域品牌问题成为一个强烈的客观需求。
文章从区域品牌的概念、特性和相关关系、区域品牌建设这几个角度对我国的区域品牌研究作一综述。
[关键词]区域品牌;产业集群;品牌建设[中图分类号]F12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584X (2005)04-0038-05近些时候,在我国许多地区出现了一个塑造区域品牌的新现象。
其实,区域品牌的出现不是偶然的,它是从商品(产品)品牌、企业(商号)品牌延伸出来的,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
地区为了增强区域竞争力、提高区域的知名度,为了争取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需要把区域当作品牌来经营。
就如美国杜克大学富奎商学院K evi n Lane K eller 教授在他所著的《战略品牌管理》一书中所说的:像产品和人一样,地理位置或某一空间区域也可以成为品牌。
目前,国内的学者已经对区域品牌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究。
本文从区域品牌的概念、特性和相关关系、区域品牌建设这几个角度对我国的区域品牌研究作一综述。
一、区域品牌概念研究的综述目前国内研究者对区域品牌概念的理解有以下几种观点。
第一种观点,认为地域品牌一方面是一种经济文化象征,另一方面是该地域的信息载体,成为一种无形资产。
[l ]第二种观点,认为区域品牌和区域形象品牌密不可分。
认为“若是区分某个区域内的一群生产者所用的标志,则称之为区域形象品牌”;[2]如“景德镇———中国瓷都”是景德镇市所有瓷厂的共同品牌;“日本电器”代表日本电器质量好和信誉佳的集体形象。
而城市品牌战略,是指在城市进行整体形象传播的过程,全面塑造城市品牌质量,创造知名度、美誉度和满意度的战略。
[3]而城市形象的集中表现就是城市品牌或者说城市形象品牌。
生存在于生命的延续,更在于生命在延续过程中的激发和升华,企业的生命也是如此。
面对当前残酷、纷繁复杂的市场竞争,更需要企业在生存中不断开辟和创造生命力的源泉和动力。
在竞争愈来愈激烈的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随着高科技的不断发展和全球化经济的到来,传统意义上的质量竞争、价格竞争、市场竞争、品牌竞争等逐步显示出其局限性,在信息日益共享的“信息时代”产生了众多趋同现象,即同类商品之间的技术、服务、价格等的水平越来越难分上下。
为此,作为现代市场竞争条件下的战略手段——企业品牌形象塑造已成为制胜的法宝。
品牌形象是品牌构成要素在人们心目中的综合反应,也是消费者记忆中关于品牌的所有联想的综合感知。
品牌形象由品牌的内在形象和品牌的外在形象构成,其中品牌内在形象主要包括品牌产品形象和品牌文化形象,品牌外在形象主要包括品牌标识形象和品牌信誉形象。
品牌形象塑造,就是指成功地在消费者心目中树立、构筑、创造和维护良好的品牌形象。
品牌是企业重要的无形资产,而驱动这种资产的关键因素是品牌形象。
国内外关于品牌形象的研究内容和范围非常广泛,本文主要将国内外关于品牌形象相关理论、品牌形象测评、品牌价值和品牌形象塑造四方面的研究资料整理归纳,并针对一些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理解。
品牌形象相关理论为企业塑造良好的品牌形象提供理论依据。
在品牌形象相关理论研究方面,有代表性的研究成果有: USP 理论、多重属性模型、 BI 理论、比尔品牌形象理论以及我国学者罗子明的品牌形象的特性及构成理论。
(1) USP 理论又称独特销售说辞理论[1] ,是罗瑟·里夫斯提出来的,主要应用于广告策划中。
该理论在消费者是理性思维者的前提假设下认为:消费者倾向于只记住品牌的一个东西即强有力的主张或者概念,并进一步认为在消费者心目中,一旦将这种强有力的主张、说辞兴许诺同某一特定的品牌联系起来,就会给该产品以持久受益的地位。
(2)多重属性模型多重属性模型是消费者行为学中最常用来解释和预测个体消费者品牌偏好的理论之一。
Value Engineering • 239 •基于V .Kumar 的顾客品牌价值组成部分模型文献综述Literature Review Based on the Customer Brand Value Component Model Proposed by V.Kumar冯洁 F E N G J i e(中山大学管理学院,广州510275)(School of M a nage m en t , Sun Y a t-s e n U n iv e rs ity , Guangzhou 510275, C hina )摘要:品牌一直是营销学中一个重要的话题,而塑造艮好品牌形象不仅能够吸引新的消费者,还能留着老顾客,增加公司盈利。
本文以 2013 年 V.K u m a r 在《P rofita ble C ustom er E ngagem ent : C oncept , M e tric s , and Strategies 》一■书中提出的顾客品牌价值概念和框架 为基础,对品牌知识,品牌态度,品牌行为意向,品牌行为这几个变量以往研究的文献进行了整理归纳,希望能给公司管理者和以后有 这几变量的研究提供参考。
Abstract : B ran d has always been an im p o rta n t to p ic in m a rke tin g , and shaping a good b rand im age can n o t o n ly a ttra ct new consum ers , b u t also keep o ld custom ers and increase the com pany's p ro fita b ility . In th is p a per , based on the concept and fra m ew ork of custom er b rand value proposed by V.K u m a r in "P ro fita b le C ustom er E ngagem ent : C oncept , M e trics , and Strategies ", brand know ledge , brand a ttitu d e , brand b e h a vio r in te n tio n and brand b e h a vio r varia bles of the previous study were sum m arized , ho p in g to pro vid e reference fo r com pany managers and the study of the varia bles in the fu tu re .关键词:品牌知识;品牌态度;品牌行为意向;品牌行为Key words : bra n d kno w le dge ; bra n d a ttitu d e ; b rand b e havior in te n tio n ; brand b e havior中图分类号:F 274 文献标识码:A0引言2013 年 V .K u m a r 在《P r o fita b le C u s to m e r E n g a g e m e n t :C o n c e p t ,M e t r ic s ,a n d S tra te g ie s )—书中提出 了顾客品牌价值概念和框架,构建了包括品牌知识,品牌态度,品牌行为 意向,品牌行为这几个变量的模型。
品牌研究综述一、品牌定义与特性品牌是一个名称、标志、符号、形象或其他特征的组合,用于识别一个产品或服务的提供者。
它代表着企业或产品的形象、价值观和承诺,帮助消费者建立信任并做出购买决策。
品牌的特性包括品牌名称、标识、标志语、包装、象征和口号等。
品牌还可以分为传统品牌和新兴品牌,新兴品牌通常具有更快的成长速度和更高的市场占有率。
二、品牌管理策略品牌管理策略是企业管理品牌的过程,包括品牌的创建、传播、维护和保护等方面。
以下是常见的品牌管理策略:1.品牌定位:确定品牌在市场中的位置,使其与竞争对手区分开来。
2.品牌识别:建立品牌的独特形象和价值观,以吸引目标消费者。
3.品牌传播:通过广告、公关、销售渠道等手段将品牌信息传递给消费者。
4.品牌维护:通过持续改进产品和服务,保持品牌的竞争力和市场地位。
5.品牌保护:通过商标注册、版权保护等手段,保护品牌的合法权益。
三、品牌形象塑造品牌形象是指消费者对品牌的看法和印象,它受到品牌名称、标识、广告语、包装、象征和口号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以下是塑造品牌形象的方法:1.确定目标市场:了解目标消费者的需求和偏好,以制定针对性的营销策略。
2.制定独特的品牌标识和形象:通过独特的品牌标识和形象来吸引消费者的注意。
3.传达品牌价值:通过广告、公关等手段传达品牌的价值观和承诺,以建立消费者的信任。
4.提供优质的产品和服务:通过提供优质的产品和服务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提升消费者对品牌的满意度和忠诚度。
四、品牌与消费者关系品牌与消费者之间的关系是相互的,消费者对品牌的认知和态度会影响他们的购买决策,而品牌的形象和价值也会影响消费者的购买行为。
以下是影响消费者对品牌关系的因素:1.消费者对品牌的认知和信任:消费者对品牌的认知和信任是建立品牌关系的基础,它受到品牌形象、口碑和历史等因素的影响。
2.消费者对产品的需求和偏好:消费者对产品的需求和偏好是影响购买决策的关键因素,它受到消费者的个人喜好、生活方式和价值观等因素的影响。
品牌权益模型理论研究综述品牌权益模型理论研究综述乔均,储俊松,傅培培摘要:品牌权益是对品牌研究的前沿理论。
本文从品牌权益概念出发,对国内外近年来关于品牌权益理论的最新研究成果进行回顾和梳理。
文中重点介绍了品牌权益的概念、内涵,以及基于不同视角品牌权益模型中的Aaker模型、Keller 模型、Biel模型、Netemeyer模型、Jinchao Yang模型和Krishnan模型等进行系统阐述,从而对品牌权益的内涵、管理及测评进行总结并给出简单评价。
关键词:品牌品牌权益模型综述一、引言西方国家对于品牌理论的研究最早出现在1955年,距今已有半个世纪。
由于品牌具有极其丰富的内涵,国内外学者对品牌理论的研究在内涵上不断深化。
最早系统地研究品牌的是大卫·奥格威(David.Ogilvy),他认为品牌是一个错综复杂的象征,它是品牌属性、名称、包装、价格、历史、声誉、广告方式的无形总和,品牌同时也应根据消费者对其使用的印象和自身的经验来界定,它是消费者对产品的一切感觉的总和。
科特勒(Pilip.Kotler)认为品牌是一种名称、术语、标记、符号或设计,或是组合运用,其目的是借以辨认某个或某群销售者的产品或服务,并使之同竞争对手的产品和服务区别开来。
在半个世纪中,关于对品牌理论的研究,经历了从上世纪50年代末USP 理论(Rosser Reeve,1961)、60年代品牌形象策略(David.Ogilvy)、70年代的品牌定位理论(Rise&Trout,1981)和80年代的品牌权益理论后,国外对品牌理论研究逐渐成熟。
90年代初,有人明确提出(Jean-Noel Kapfer,1992)一个品牌能体现有六层意思:属性、利益、价值、文化、个性和使用者[1]。
此后各种关于品牌个性、形象、内涵、价值的理论研究层出不穷,涉及的学科交叉更加广泛。
品牌是一个综合的框架系统,是产品和企业以及消费者行为等各种属性的综合体现。
品牌以产品或服务为载体,通过建立与消费者之间的密切关系,为企业的发展提供广阔的空间。
本文在总结国内外品牌理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重点归纳了当前主要的品牌权益模型。
二、品牌权益的概念梳理对品牌权益(Brand Equity)的研究源自上世纪80年代,广告学界从品牌管理的角度提出了这个概念[2],由于当时西方国家企业兼并浪潮的涌起,该概念得到了广泛应用。
品牌研究者对品牌权益的定义有多种。
为了以下研究的便利,我们将品牌权益的不同概念作了以下梳理。
美国市场营销研究院(MSI)将品牌权益定义为品牌的顾客、渠道成员、母公司等对于品牌的联想和行为,这些联想和行为使产品可以获得比在没有品牌名称的条件下更多的销售额和利润,同时赋予品牌超过竞争者强大、持久和差别化的竞争优势[3]。
法奎哈(Farquhar,1989)将其定义为:与没有品牌的产品相比,品牌给产品带来的超越其使用价值的附加价值或附加利益[4]。
阿克(Aaker,1991)认为品牌权益是指:与品牌、名称和标识等相关的一系列资产或负债,可以增加或减少通过产品或服务给企业或顾客的价值[5]。
科勒(Keller,1993)对品牌权益的定义是消费者由于品牌知识的不同对品牌的市场营销行为的不同反映,而品牌知识由品牌知名度和品牌形象组成[6]。
舒科(Shocker,1994)等从两个视角界定品牌权益:消费者角度,即产品物质属性所不能解释的在效用、忠诚和形象上的差异;企业角度,即有品牌产品比无品牌产品能获得的超额现金流[7]。
科特勒(Kotler2000)深化了品牌权益的定义,将品牌偏好与品牌权益结合在一起,指出品牌偏好是品牌权益的一部分。
品牌权益主要分为四个层次,品牌认知度、品牌接受度、品牌偏好和品牌忠诚。
尼特米耶(Netemeyer,2004)将品牌权益定义为顾客愿意为自己所偏爱的品牌支付超过本身价格的额外费用,而这种偏爱的品牌是和因为对品牌或产品的钟爱[8]。
因此,从国外学者对品牌权益的定义,我们可以看出,品牌权益有以下内涵特质:(1)品牌能对消费者产生记忆中的影响,即消费者对该品牌具有丰富的相关知识;(2)消费偏好与品牌关系紧密,消费者存在较高的品牌忠诚度;(3)消费者能够溢价购买自己偏爱的品牌,从而品牌能给企业带来增加值。
品牌权益(Brand Equity)引入我国后,对其概念存在不同理解,迄今主要存在的分歧在于:品牌权益是否就是品牌资产。
从国内的翻译文献看,许多专家倾向于将其翻译为品牌权益。
最初,符国群(1999)将其翻译为商标资产,主要是当时业内对品牌权益的翻译没有形成统一的认识,他认为商标资产通过吸引和感召消费者给企业带来附加利益,实质是反映商标与顾客(含潜在顾客)的长期关系[9]。
之后,在我国学者对“Brand Equity”认识分歧主要在于资产和权益之分。
范秀成(2000)是最早将“Brand Equity”翻译为品牌权益的学者,并定义品牌权益为企业以往在品牌方面所作的营销努力而产生的赋予产品或服务的附加价值[10]。
于春玲(2003)也认为翻译成品牌权益更贴切,“西方广告学界提出Brand Equity目的是借用财务中的‘权益’概念描述品牌,区别于其他通过市场交换方式可以获得的资产,强调品牌资产是依靠企业长期的营销努力自创出来的特性”、“无论如何理解和翻译都不能脱离开Brand Equity的本源是人们为了探究品牌资产为何存在价值以及应该从哪些方面来管理品牌资产,即品牌权益是品牌资产的内涵”[11]。
她认为品牌权益是消费者对企业营销活动在认知、情感、行为意向、行为方面的差异化反映。
卢泰宏则坚持应该将“Brand Equity”(2000)翻译成品牌资产。
他认为(1)体现了品牌的财务价值;(2)体现了品牌是会成长增值的;(3)强调了品牌管理者的责任,有效地管理好品牌即处理好品牌与消费者的关系才能使品牌增值[12]。
科勒是美国营销传播学界近年来在品牌理论研究中比较活跃的学者,他指出品牌权益的研究主要出于两个动机(Keller,1993):一是财务动机,即出于会计目的或兼并、剥夺的目的,更精确地估计品牌价值;二是战略动机,即改进营销生产率。
相对应的,对品牌权益的研究为我们提供了两个思路:管理决策角度,即从企业视角判断品牌创建投资的合理性;消费者角度,从消费者对品牌偏好的心理过程及品牌对于消费者效用。
由此可见,正是出于的目的不同,强调的角度不同,才导致了学者对该概念的不同理解和阐释。
三、品牌权益测评的模型比较品牌形象(Brand Image)和品牌权益之间存在相当紧密的联系,品牌形象的理论为品牌模型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
Keller(1993)将品牌形象定义为在消费者记忆中的通过品牌联想和信念反映出来的对某一品牌的感知。
陈红(Hong Chen,2006)认为在探求有效的品牌策略中,主要重视两点:品牌形象和品牌创新。
他认为,传统的强势品牌可用公式S=P+D+A表示,即塑造强势品牌(Strong Brand)=产品利益(Product benefits)+独特身份(Distinct identity)+增加值(Added Value),强势品牌的产生是通过传播独特的产品利益点,即产品需要拥有USP策略,同时应传播其独特的身份和独特的情感价值。
而对于新的建立强势品牌策略是一系列的文化观点,一系列的文化观点中,经常有老观念淡出而新观念加入[13]。
斯莱特(Jan.Slater,2006)认为品牌形象的核心内涵是品牌价值的主张,即该品牌首先能具备作为产品所能提供的基本功能,同时与消费者存在紧密的关联性,从而获得增加价值[14]。
西方国家对品牌权益的理论研究最有影响的代表人物和理论有:从企业角度研究品牌权益的Aaker模型(1991,1998),从消费者角度研究品牌权益的Keller(2001)模型、从消费者和品牌关系角度研究品牌权益的Biel模型(1993)以及以心理学为研究视角的Krishnan(1996)模型等。
Aaker模型:Aaker(1991)将品牌权益讨论分为5个方面:品牌认知度、品牌忠诚度、品牌联想、品牌的感知质量和其他独占性的品牌资产。
为了使该模型便于操作,Aaker(1996)将5个维度细化,分为10项具体测评指标:忠诚度(溢价、满意度/忠诚度)、品牌认知度(品质认知、领导性/普及度)、品牌联想度(价值、品牌个性、企业组织联想)、品牌知名度、市场状况(市场价格和销售区域、市场份额)[15]。
Aaker强调,品牌权益的五个方面具体到某一特定品牌时,赋予的权重并不均衡。
这一-品牌权益概念模型把品牌权益的组成模块化,有利于品牌资产的管理。
李业、王九星(2006)评价,该模型给出的指标较为全面,是目前衡量品牌资产的模型中较有影响力的一个,该模型着眼点依然是以消费者为基础来衡量品牌资产,前期的5个维度是从消费者角度衡量品牌资产,后期深化为10个因素后注入了市场因素[16]。
Keller模型:即CBBE(Customer-Based on Brand Equity)模型。
Keller从消费者角度给出了品牌权益的概念并讨论了如何测评和管理品牌权益。
CBBE 模型假定品牌力存在于消费者对于品牌的知识、感觉和体验,亦即品牌力是一个品牌随着时间的推移存在于消费者心目中的所有体验总和。
Keller模型主要解决两个问题,构成强势品牌的要素以及如何构建一个强势品牌[17]。
Keller模型认为,构建一个强势品牌需要进行4个步骤的工作:建立品牌标识、创造品牌内涵、引导正确品牌反应、建立合适的消费者-品牌关系。
同时四个步骤又依赖6个维度:显著性、绩效、形象、评价、感觉和共鸣。
如图1所示:Biel模型:该模型认为品牌形象通过公司形象、用户形象和产品/服务本身形象三种形象得以体现。
品牌形象主要起源于消费者对品牌相关特性的联想,其中联想可分为“硬性”和“软性”属性。
其中硬性属性是对品牌有形或功能属性的认知,软性属性反映品牌的情感利益[18]。
对于三种形象都分硬性和软性属性。
Netemeyer(2004)在CBBE理论的基础上通过对16个品牌超过6种产品目录的1000多次访问,综合运用记忆理论、选择理论和价格理论对CBBE 核心和关键方面进行测评,从而发现CBBE模型中的四个方面内在一致性和有效性,四个方面主要包括感知质量(Perceived Value)、感知价值的成本(Perceived Value for Cost)、独特性(Uniqueness)和顾客愿意为该品牌支付的超过价格的额外费用或愿意溢价支付(Willingness to pay a price premium for a brand)[19]。
如图2所示:Core/Primary CBBE FacetsPotential Relationships该模型主要集中在测评和检验CBBE模型的核心方面,图中所示的网状模型就是CBBE的4个核心方面是对购买意图和品牌选择行为的品牌反映变量的预警器(图中的直线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