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地理学案 3.4 交通运输布局及其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第1课时 交通运输与聚落、交通运输与城镇分布
- 格式:doc
- 大小:132.00 KB
- 文档页数:3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交通运输的定义、分类和基本功能;(2)掌握我国交通运输布局的特点及其对区域发展的影响;(3)能够分析不同交通运输方式的优势和局限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地图观察和数据分析,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和信息提取能力;(2)运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学会从实际案例中总结交通运输布局的影响;(3)开展小组讨论,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辩证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交通运输事业的兴趣和热爱;(2)增强学生对交通运输布局与区域发展关系的认识,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3)培养学生关注国家战略,树立为国家交通运输事业贡献力量的意识。
二、教学内容1. 交通运输的定义及分类(1)交通运输的基本概念;(2)交通运输的分类:铁路、公路、水运、航空、管道等。
2. 交通运输布局的特点(1)我国交通运输布局的现状;(2)我国交通运输布局的特点:东西部差异、城乡差异等。
3. 交通运输对区域发展的影响(1)交通运输对经济增长的作用;(2)交通运输对城乡差距的影响;(3)交通运输对环境保护的作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我国交通运输布局的特点;(2)交通运输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2. 教学难点:(1)交通运输布局与区域发展的内在联系;(2)如何优化我国交通运输布局,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四、教学方法1. 地图观察法:让学生通过观察地图,了解我国交通运输布局的现状和特点;2. 案例分析法:选取典型交通运输项目,分析其对区域发展的影响;3. 小组讨论法:让学生针对交通运输布局与区域发展的关系展开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辩证思维能力。
五、教学准备1. 教学素材:交通运输布局相关地图、数据和案例;2. 教学设备:投影仪、电脑、打印机等;3. 教学用具:笔记本、笔等。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交通运输的基本概念,引导学生关注交通运输与区域发展的关系。
2. 讲授新课:(1)讲解交通运输的分类及其功能;(2)分析我国交通运输布局的特点;(3)阐述交通运输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高中教案:交通运输布局及其对区域发展的影响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交通运输布局的基本概念和主要类型。
2. 使学生掌握交通运输布局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3.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交通运输布局的基本概念和主要类型。
2. 交通运输布局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交通运输布局的基本概念和主要类型。
2. 交通运输布局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四、教学方法1. 采用多媒体教学,展示交通运输布局的图片和数据。
2. 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交通运输布局对区域发展的实际影响。
3. 分组讨论,培养学生团队合作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我国交通运输布局的图片,引起学生对交通运输布局的兴趣。
2. 讲解:介绍交通运输布局的基本概念和主要类型,讲解交通运输布局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3. 案例分析:分析具体案例,让学生了解交通运输布局对区域发展的实际影响。
4. 分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交通运输布局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并提出解决方案。
5. 总结:对本次课程进行总结,强调交通运输布局对区域发展的重要性。
6. 作业布置:让学生结合所学内容,完成相关作业。
六、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中的积极程度和提问回答情况。
2. 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对作业的理解和完成质量。
3. 小组讨论报告:评价学生在分组讨论中的表现以及对问题的分析与解决方案的提出。
七、教学拓展1. 邀请交通运输领域的专家进行讲座,增加学生对行业前沿的了解。
2. 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如访问当地的交通运输枢纽或企业,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交通运输布局的实际运作。
3. 开展相关的校内外竞赛或研讨会,鼓励学生深入研究交通运输布局及其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八、教学反思1. 教师应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考虑教学方法的有效性以及学生的学习反馈。
2. 根据学生的理解和掌握情况,调整教学内容和难度,确保教学目标的达成。
3. 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提供个性化的指导和支持,帮助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升。
高一地理《交通运输布局及其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学案分析湘教版高一地理《交通运输布局及其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学案分析湘教版知识梳理一、交通运输的概念1.概念交通运输是指利用各种运输工具,使旅客、货物沿着特定路线实现空间位移的过程。
它是连接生产和消费、城市和乡村、各地区和各部门的重要纽带。
2.交通运输方式主要有铁路、公路、水路、航空、管道。
二、交通运输与聚落$来&源:(一)交通运输与聚落的形成交通运输便利的地方,有利于开展商贸活动,通常会形成较大的居民点。
如在河流干流与支流汇合处、河流入海口,因拥有发达的水运条件和频繁的商贸活动,有利于形成较大的城市。
中·华.资*源%库(二)交通运输与聚落的空间布局1.在古代,北方以马车为主要的交通工具,以陆路交通为主,聚落往往在陆路干道附近形成;南方以水运交通为主,聚落则临水分布。
2.随着交通运输方式的改变,铁路和公路的兴建,使聚落沿铁路和公路线发展。
3.北方地形平坦,聚落布局多呈团块状,形态比较规则,南方地区,河网密度较大,聚落沿河道、铁路或公路分布,布局形态多呈带状。
中·华.资*源%库三、交通运输与城镇分布1.就世界范围看,大河的两岸,常分布着大大小小的城市;就我国城市的发展来看,大多城市是沿河、沿湖、沿海发展起来的。
中·华.资*源%库2.铁路的修建能带动一些城市的崛起和繁荣,如石家庄、郑州、株洲、怀化等城市的兴起,与其铁路枢纽的区位是密切关联的。
3.交通运输方式的变化,会影响这个地区城市的布局和发展。
如扬州、济宁、聊城等城市随着京杭运河的兴衰而兴衰。
四、交通运输与商业网点布局1.交通对商业布局的影响主要通过人流和物流体现。
2.商业中心往往形成于交通便利的地区,反之,商业中心的繁荣,又会促进交通运输的发展。
3.商业中心和商业网点商业中心通常位于区域的核心位置,有利于商品的运输和销售,也有利于人流的集散。
商业网点多分布于居民区和广大乡村,以便于为消费者提供日常购物服务。
高中教案:交通运输布局及其对区域发展的影响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交通运输的基本概念和分类,掌握各种交通运输方式的特点和优缺点。
2. 使学生理解交通运输布局对区域发展的影响,能够分析实际案例,提出优化建议。
3. 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和实际问题解决能力,提高学生对交通运输事业的关注度。
二、教学内容1. 交通运输的基本概念和分类2. 各种交通运输方式的特点和优缺点3. 交通运输布局对区域发展的影响4. 实际案例分析与优化建议三、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交通运输的基本概念、分类、特点和优缺点。
2. 运用案例分析法,分析交通运输布局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引导学生提出优化建议。
3. 开展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地理思维。
四、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交通运输的概念和重要性,引发学生对交通运输的兴趣。
2. 讲解交通运输分类:介绍公路、铁路、航空、水运等交通运输方式,讲解各自的特点和优缺点。
3. 分析交通运输布局对区域发展的影响:以实例分析交通运输布局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引导学生认识交通运输布局的重要性。
4. 案例分析与优化建议:选取具体案例,让学生分析交通运输布局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优化建议。
5. 总结与评价: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交通运输布局对区域发展的影响,鼓励学生关注交通运输事业。
五、教学评价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交通运输基本概念和分类的掌握程度。
2. 案例分析报告:评估学生在案例分析中的表现,包括分析思路、优化建议等方面。
3. 小组讨论:评价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参与度和地理思维能力。
4.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作业,巩固学生对交通运输布局及其对区域发展影响的理解。
六、教学资源1. 教材:高中地理教科书相关章节2. 案例素材:国内外交通运输布局案例资料3. 多媒体课件:交通运输方式图片、视频等4. 地图:世界各国或地区的交通运输布局图5. 网络资源:相关交通运输布局及区域发展的新闻、论文等七、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交通运输的基本概念、分类、特点和优缺点;交通运输布局对区域发展的影响;案例分析与优化建议。
《交通运输布局及其对区域发展的影响》第一课时教案《交通运输布局及其对区域发展的影响》第一时教案时间2018-08-31 教案《交通运输布局及其对区域发展的影响》第一时教案
知识与技能理解交通运输是进行社会、经济、化活动的重要条。
过程与方法案例分析,结合所在家乡的具体个案,明确交通运输对聚落、城镇的形成和发展的巨大推动作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树立感性认识必须上升到理性认识,理性认识又反过指导感性认识的辩证的观点。
教学重点1交通运输与聚落的形成。
?2交通运输与城镇的分布。
教学难点交通运输与城镇的分布。
前预习
1、交通运输的概念;
2、交通运输与聚落的形成。
教学内容交通运输一旦形成,其对聚落、城镇分布和商业网点布局的影响是巨大的,有时甚至是决定性的。
本节我们要探讨的就是交通运输布局及其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教学过程
基础自主学习《世纪金榜》p51
导入新
师通过第三节的学习,我们知道运输是影响工业区位选择的三大主要因素之一。
运输既然能影响到工业的发展,那么一个地方的交通运输布局势必对该区域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板书
一、交通运输与聚落
(一)交通运输与聚落的形成
推进新。
普通高中地理34交通运输布局及其对区域发展的影响教案教案:交通运输布局及其对区域发展的影响一、教学目标:1.理解交通运输布局对区域发展的重要性;2.了解不同交通运输方式对区域发展的影响;3.掌握交通运输布局的原则及方法;4.能够分析和评价现有交通运输布局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二、教学重难点:1.交通运输在区域发展中的作用和影响;2.交通运输布局的影响因素和原则;3.分析现有交通运输布局的优缺点。
三、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交通运输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扮演着怎样的角色?可以列举一些例子。
2.学习交通运输布局与区域发展的关系(15分钟)3.了解不同交通运输方式对区域发展的影响(25分钟)介绍不同交通运输方式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包括道路、铁路、航空、水运等。
学生通过案例分析,理解不同交通方式的优劣和适用范围。
4.学习交通运输布局的原则与方法(20分钟)讲解交通运输布局的原则,如便捷、经济、安全、灵活性等。
介绍交通运输布局的方法,包括网络分析、节点分析、流量分析等,学生通过练习加深理解。
5.分析现有交通运输布局的优缺点(20分钟)让学生分组进行交通运输布局的实地调查,对本地区的交通运输网进行分析和评价。
学生通过讨论和总结,找出现有交通运输布局的优点和不足。
6.总结与展望(10分钟)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并展望交通运输发展对未来区域发展的影响。
四、教学评价:1.学生的课堂参与度;2.学生对交通运输布局与区域发展关系的理解程度;3.学生对不同交通运输方式及其对区域发展的影响的理解;4.学生对交通运输布局优缺点分析能力的表现。
五、拓展延伸:1.带领学生进行交通运输布局的小组项目,要求设计一条交通线路,满足一些特定区域的需求,并考虑布局的灵活性、经济性等因素;2.组织学生参观交通枢纽,如机场、火车站、港口等,了解不同交通方式之间的联结和对区域发展的影响;3.分组进行交通运输布局的案例研究,选择一个具体的城市或地区,分析其现有交通运输布局的特点和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第四章交通运输布局与区域发展本章概述·明要求〔课标导航〕1.结合实例,说明运输方式和交通布局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2.结合实例,说明区域经济发展对交通运输布局的影响。
〔核心素养〕通过学习本章内容,能够结合不同国家的地区的交通运输线和站点的布局,明确交通运输布局的影响因素,明确区域发展对交通运输布局的影响(区域认知、地理实践力)。
结合国家某项重大发展战略,理解交通运输对区域发展的影响,明确交通运输布局与区域发展的相互关系(综合思维).理解交通运输布局与聚落发展的关系,并结合实例分析交通运输布局与人地和谐相处的关系(人地协调观)。
〔学法点拨〕本章包括两节内容,第一节,从交通运输布局的影响因素及布局的原则入手,结合交通运输需求和资金两方面,用发展的观点分析区域发展对交通运输布局的影响。
第二节,结合实例,用辨证的观点分析交通运输布局对区域经济和聚落发展的影响。
本章内容学习时关键在于结合课本实例进行分析、理解.〔生涯规划〕第一节区域发展对交通运输布局的影响发挥综合运输优势等原则。
2.交通运输需求决定了交通运输线的标准和站点规模;交通运输布局应重点关注区域交通运输需求大的点和线,并注意不同运输方式之间的衔接和转运效率.3.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影响交通线、站的密度和质量,以及交通运输网的完善程度。
自主梳理·探新知一、交通运输布局的一般原则1.任务:交通线网、场站如何组织,客流、货流如何分配、引导。
2.目的:实现区域运输的合理化,以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3.影响因素(1)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满足现有的经济水平和技术、装备条件。
(2)受地质、地貌、气候、水文等自然条件影响。
(3)考虑当前交通运输实际,并预测客流、货流未来发展趋势.4.原则:依据运输要求, 适度超前,因地制宜,尽量少占土地,发挥综合运输优势等。
5.发展变化:区域交通运输布局总是处于不断变化之中,其变化使区域交通运输布局逐渐趋向完善、优化.二、交通运输需求与交通运输布局1.交通运输需求量对交通运输布局的影响:(1)交通运输需求量小,布局的交通线标准较低,站点规模较小.(2)交通运输需求量大,布局的交通线标准较高,站点规模较大。
《交通运输布局及其对区域发展的影响》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五种交通运输方式及特点。
2.通过图像分析,理解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对聚落和商业网点的影响。
3.通过网络空间的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讨论,理解家乡城市发展过程,能够说出交通运输对青岛城市发展的影响。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分析图像,理解交通运输对聚落和商业网点布局的影响,并能分析原因。
2.通过网络学习形式,搜集青岛交通运输发展建设的相关信息,提取与本节课相关的内容,提升信息加工处理能力。
3.理论联系实际,结合家乡城市发展过程,分析交通运输对区域未来发展的影响。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网络信息的搜索和整合,提升综合思维和地理实践能力。
2.通过了解青岛城市发展历程,增强对家乡的了解和热爱。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1.交通运输对聚落空间形态和发展方向的影响
2.交通运输对商业网点布局的影响
教学难点:交通运输对聚落空间形态影响的动态认识和理解
【教学过程】
学 1. 知识基础:
情学生在必修一已经掌握“地形对交通运输线路和聚落的影响”相关分内容;在必修二中对城市区位、城市等级体系、中心地理论等内析容有所了解;初中具备的对五种交通运输方式特点的理解和认识。
2.生活经验: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通过出行、旅游、新闻、纪录片等形式,了解接
触过大量交通运输知识,对交通运输与区域发展的关系有基本
认识。
3.能力基础:。
高中教案:交通运输布局及其对区域发展的影响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交通运输布局的基本概念和主要类型。
2. 使学生掌握交通运输布局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3. 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交通运输布局的基本概念、主要类型及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2. 教学难点:交通运输布局对区域发展的具体影响及其应对策略。
三、教学方法1. 采用案例分析法,以我国不同地区的交通运输布局为例,引导学生深入探讨交通运输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2. 利用图表、地图等教学辅助工具,直观地展示交通运输布局的特点和影响。
3. 开展小组讨论,培养学生合作学习和思考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内容1. 交通运输布局的基本概念和主要类型a. 交通运输布局的定义b. 交通运输布局的主要类型(如铁路、公路、航空、水运等)2. 交通运输布局对区域发展的影响a. 促进区域经济发展b. 改善区域交通运输条件c. 提高区域对外开放程度d. 引导区域产业结构调整e. 产生一系列关联效应(如带来的基础设施、就业等问题)3. 案例分析:我国不同地区的交通运输布局及影响a. 东部沿海地区b. 西部地区c. 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的交通运输布局差异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我国不同地区的交通运输布局图片,引发学生对交通运输布局及其对区域发展影响的思考。
2. 讲解基本概念和主要类型:教师引导学生了解交通运输布局的基本概念,并介绍各种交通运输布局的主要类型。
3. 分析影响:教师引导学生探讨交通运输布局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并结合案例进行分析。
4.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交通运输布局对区域发展的具体影响及其应对策略。
5. 总结与评价:教师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总结,并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
六、案例研究:交通规划的实际案例分析1. 选择几个具有代表性的交通规划案例,如北京、上海、深圳等城市的交通规划。
2. 分析案例中的交通规划目标、策略和实施步骤。
最新整理高一地理教案高一地理《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变化的影响》优秀教案高一地理《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变化的影响》教案设计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分析了交通运输线的发展、改变,会导致聚落空间形态的变化和兴衰;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的变化,会影响商业网点的分布。
2.培养阅读地图和分析地图的能力,运用比较、观察同类地图的读图方法,学会分析说明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的的变化,对城市聚落空间形态和商业网点布局的影响二、过程与方法案例分析法、自学讨论法、合作与探究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学习,学会用发展的观点来认识问题、分析问题;树立事物之间普遍联系额观点,培养学生城市交通布局和建设的责任感及热爱祖国的感情。
2新设计学生通过各种途径的资料搜集,利用多媒体把搜集资料汇总并制作成电子版向其它同学演示,较好地实现了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生对自贡交通运输方式、布局的变化对聚落形态和商业网点布局影响的调查,培养学生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热情,以及用发展和变化的观点分析人文地理现象的思想,较好地达成了情感与价值观的目标要求。
3学情分析文科班的学生,对地理的学习热情较高,这对有效开展课堂教学提供的条件。
但在以往的学习中,学生往往只是了解了一些比较浅显的地理知识,在生活中不能加以运用,融会贯通。
新课程标准提出:基于真实情境,分析地理问题;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现实问题。
所以在教学中要注重将理论与实践联系起来。
4教学重点:结合案例,分析交通运输布局的变化对聚落空间形态和商业网点布局的影响。
教学难点:交通运输布局的变化对聚落空间形态和商业网点布局的影响。
5教学过程5.1第一学时教学活动活动1导入小村庄变大都市石家庄原是河北正定县的一个小村庄,当初京汉铁路修到正定县城时,把车站向南迁了十几千米,建在了石家庄。
后来石德、石太铁路又在这里与京汉线相交,石家庄成了重要的铁路枢纽,城市也获得了较快的发展,成为河北省的行政中心。
现在石家庄人口已超过200万,属特大城市,而正定县城人口不过几十万的小城。
高中教案:交通运输布局及其对区域发展的影响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交通运输布局的基本概念和主要类型。
分析交通运输布局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掌握运用地理信息系统(GIS)进行交通运输布局分析的基本方法。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案例分析,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和分析能力。
运用地图和图表,培养学生读图和制图能力。
开展小组讨论,培养学生合作和交流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交通运输布局及其对区域发展重要性的认识。
培养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生活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交通运输布局的基本概念和主要类型。
交通运输布局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运用GIS进行交通运输布局分析的基本方法。
2. 教学难点:交通运输布局对区域发展的具体影响分析。
GIS在交通运输布局分析中的实际应用。
三、教学准备1. 教材或教参:《地理》或其他相关高中地理教材。
2. 辅助材料:交通运输布局相关地图、图表、案例等。
3. 技术准备:计算机、投影仪、GIS软件等。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交通运输布局的概念,引导学生思考交通运输布局与区域发展的关系。
2. 知识讲解:详细讲解交通运输布局的基本概念、主要类型和影响因素。
3. 案例分析:分析具体案例,让学生了解交通运输布局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4. 实践操作:指导学生运用GIS软件进行交通运输布局分析,提高学生实际操作能力。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交通运输布局对区域发展的作用。
五、课后作业1. 复习本节课的内容,整理笔记。
3. 预习下一节课内容。
六、教学评价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准确描述交通运输布局的基本概念和主要类型。
学生能分析交通运输布局对区域发展的具体影响。
学生能熟练运用GIS进行交通运输布局分析。
2. 过程与方法:学生能通过案例分析,展示其地理观察和分析能力。
学生能运用地图和图表,进行有效的读图和制图能力展示。
学生能在小组讨论中,表现出合作和交流能力。
3.4 交通运输布局及其对区域发展的影响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交通运输对聚落形态的影响。
2.了解商业网点的含义。
3.了解交通运输对商业网点密度、位置、兴衰的影响。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具体的案例,分析交通运输对聚落形态的影响。
2.通过具体的案例,分析交通运输对商业网点分布的影响。
3.通过调查活动的形式,了解聚落的形态、商业网点的布局及形成的条件。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分析交通运输布局对聚落和商业网点的影响,培养学生的人地协调观;培养对周围事物的观察能力、实践能力、问题探究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分析交通运输布局对聚落和商业网点的影响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与方法(引入新课)大家讨论一个问题,为什么说“要想富,先修路”?“火车一响,黄金万辆”?交通运输是指利用各种运输工具,使旅客、货物沿着特定线路实现空间位移的过程。
它是连接生产与消费、城市与乡村、各地区和各部门的重要纽带。
交通运输已成为影响人们衣、食、住、行和各种产业活动的重要因素。
现代交通运输包括铁路、公路、水运、航空和管道等方式。
(提问)国际贸易中主要采用的运输方式是什么?短途货物运输一般采用什么方式?什么情况下采用航空运输?管道运输适合运输什么货物?交通运输日益高速化、网络化、综合化、舒适化,满足国民经济迅速发展和人们生活不断提高的需要。
交通运输布局要考虑多方面的因素,对区域发展有多方面的影响。
一、交通运输与聚落(板书)1.交通运输与聚落的形成。
聚落的形成,与交通运输有着密切的联系。
请同学们思考以下问题:①在两条河流的交汇处或河流入海口处往往会形成较大的城市,原因是什么?②石家庄、郑州、株洲、怀化的形成主要是什么因素?2.交通运输与聚落空间布局交通运输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聚落的空间布局。
另一方面,聚落对交通网络的形成和交通运输的发展影响很大。
探究:①我国北方和南方的传统交通方式有什么不同?交通方式的差异对聚落的分布有什么影响?②为什么北方地区的聚落多呈块状?南方地区的聚落多呈带状?探究:①我国东部地区人口稠密,城市众多,经济发达,对交通网络的形成和发展有哪些影响?②在进行交通建设和布局时,为什么优先考虑连接较大的聚落?二、交通运输与城镇分布(板书)城镇之间的人流和物流要依靠发达的交通运输网,交通运输枢纽对城市形成和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高中教案:交通运输布局及其对区域发展的影响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理解交通运输布局的基本概念和主要类型。
分析交通运输布局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运用地图和数据等资料,评估不同交通运输方式的优势和局限性。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和分析实际案例,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思维能力。
通过小组讨论和报告,培养学生的合作和表达能力。
通过实地考察和调查,培养学生的实践和探究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交通运输布局的兴趣和认识,提高他们对基础设施建设的关注度。
培养学生意识到交通运输对区域发展的重要性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二、教学内容第一节:交通运输布局的基本概念交通运输的定义和分类交通运输网络的构成和特点第二节:交通运输布局的主要类型铁路、公路、水运、航空和管道等交通运输方式的介绍不同交通运输方式的优势和局限性第三节:交通运输布局的影响因素自然环境、社会经济、技术和政策等因素对交通运输布局的影响第四节:交通运输布局对区域发展的影响交通运输对经济增长、城乡发展、产业布局和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影响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通过讲解和案例分析,传授交通运输布局的基本概念和主要类型。
2. 互动教学法:通过提问和讨论,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究交通运输布局的影响因素。
3. 小组合作法:通过小组讨论和报告,培养学生的合作和表达能力。
4. 实地考察法: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观察和分析交通运输布局的实际案例。
四、教学资源1. 教材:高中地理教材相关章节。
2. 地图和图表:各种交通运输布局的地图和图表。
3. 案例资料:实际交通运输布局的案例资料。
4. 实地考察工具:考察记录表、测量工具等。
五、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通过提问和讨论,评估学生对交通运输布局的理解和思考能力。
2. 小组合作:通过小组讨论和报告,评估学生的合作和表达能力。
3. 实地考察报告:通过实地考察报告,评估学生的实践和探究能力。
4. 课后作业:通过课后作业,评估学生对交通运输布局的掌握程度。
3.4 交通运输布局及其对区域发展的影响第1课时交通运输与聚落、交通运输与城镇分布学案<湘教版必修2)【学习目标】结合实例,分析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变化对聚落空间的形态的影响。
一、交通运输与聚落1.交通运输与聚落的形成(1>交通便利→①______________频繁→形成各种居民点。
(2>→→(1>聚落多沿④______________分布,交通干线成为聚落的主要发展轴。
b.现代公路、铁路交通的兴建,使聚落多沿⑨______线和⑩______线发展。
1.古代城市分布在河流____________________地区,城市相对密集,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平原、__________谷地、印度河谷地、______和______的中下游地区。
2.我国城市发展大多数城市都是______、沿河、沿海发展起来的,______设城,是我国南方城市布局的一般规律。
3.交通运输与城市布局和发展(1>______、公路、______和航空等交通线路,把众多城市有机地联系起来。
(2>一个地区______________条件的变化,会给这个地区城市的______和发展带来很大影响。
基础达标练考查点1交通运输与聚落的形成在古代,我国主要的交通工具是“南船北马”,结合所学知识完成1~3题。
1.下列关于我国古代聚落分布与形态的叙述,正确的是(>A.北方聚落多沿陆路干道呈带状分布B.南方聚落多沿河流呈团块状分布C.在北方古代驿道的交点往往发育为城市D.“沿河设城”的现象只出现在南方河网密集的地区2.古代南方聚落多临水分布,不是为了(>A.方便取水 B.利于航行C.军事防御 D.与外界保持便捷的联系3.当前,我国东部地区交通网络密集,不是因为(>A.地形平坦开阔 B.城市众多C.经济发达 D.人口稠密考查点2交通运输与城镇分布一个地区主要交通线发生变化,会引起聚落空间形态的变化。
3.4 交通运输布局及其对区域发展的影响第1课时交通运输与聚落、交
通运输与城镇分布学案(湘教版必修2)【学习目标】结合实例,分析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变化对聚落空间的形态的影响。
一、交通运输与聚落
1.交通运输与聚落的形成
(1)交通便利→①______________频繁→形成各种居民点。
(2)
两条河流交汇处
河流入海口
→
水运②__________
商贸活动频繁
→
形成③______聚落
2.交通运输与聚落空间布局
(1)聚落多沿④______________分布,交通干线成为聚落的主要发展轴。
a.古代交通:
交通工具交通方式聚落空间布局举例
南方船水运
沿江、沿河、⑤______
分布(既方便取水,又
利于航运)
⑥________、苏州、
杭州
北方马车
⑦______
运输
沿⑧
________________分
布
邯郸
b.现代公路、铁路交通的兴建,使聚落多沿⑨______线和⑩______线发展。
地区聚落形状形成原因
北方多呈__________:形态比较规则地形平坦开阔,道路呈______式
南方
多呈____状分布:沿河道、铁路、公路分
布
河网密度较____,地形破碎:沿河道、铁
路、公路用水和交通方便
二、交通运输与城镇分布
1.古代城市分布
在河流____________________地区,城市相对密集,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平原、__________谷地、印度河谷地、______和______的中下游地区。
2.我国城市发展
大多数城市都是______、沿河、沿海发展起来的,______设城,是我国南方城市布局的一般规律。
3.交通运输与城市布局和发展
(1)______、公路、______和航空等交通线路,把众多城市有机地联系起来。
(2)一个地区______________条件的变化,会给这个地区城市的______和发展带来很大影响。
基础达标练
考查点1 交通运输与聚落的形成
在古代,我国主要的交通工具是“南船北马”,结合所学知识完成1~3题。
1.下列关于我国古代聚落分布与形态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北方聚落多沿陆路干道呈带状分布
B.南方聚落多沿河流呈团块状分布
C.在北方古代驿道的交点往往发育为城市
D.“沿河设城”的现象只出现在南方河网密集的地区
2.古代南方聚落多临水分布,不是为了( )
A.方便取水 B.利于航行
C.军事防御 D.与外界保持便捷的联系
3.当前,我国东部地区交通网络密集,不是因为( )
A.地形平坦开阔 B.城市众多
C.经济发达 D.人口稠密
考查点2 交通运输与城镇分布
一个地区主要交通线发生变化,会引起聚落空间形态的变化。
据此回答4~5题。
4.济宁、扬州等运河沿岸城市,历史上商贸繁荣,但后来发展速度缓慢,其原因是( ) A.矿产资源日趋枯竭
B.商人大量外迁
C.海运和铁路运输的出现
D.人口增长速度变慢,市场需求减少
5.在铁路枢纽上兴起的城市有( )
①石家庄②扬州③济宁④株洲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方法技巧练
列表比较交通运输对聚落空间布局的影响
读“某历史名城图”,回答下列问题。
(1)该城市旧城区布局的主要区位因素是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
(2)你认为旧城区①区域和②区域哪个形成较早,请说明你的理由。
(3)影响新城区出现的主要区位因素是什么?
方法技巧
地区
主要运
输方式
聚落
位置
聚落形态形成原因举例
北方陆路交
通(铁
路、公
路)
陆路干
道附近
多呈团块状,
形态比较规
则,道路呈棋
盘式
地形平坦开阔、
河流较少
邯郸、石家庄、
郑州、徐州
南方水运
交通
临水
分布
沿河道、铁路、
公路分布,多
呈带状布局
河网密度较大,
用水和交通方
便。
铁路、公路
的兴建使聚落多
沿铁路线和公路
线发展
扬州、杭州、
苏州
活动思考
1.我国东部地区人口稠密,城市众多,经济发达,使本区的社会、经济和文化活动的交流活跃,商贸活动频繁,这就要求各聚落之间要有各种形式
的交通联系,从而促进交通网络的形成和发展。
2.需要克服高寒、缺氧、多年冻土和生态环境脆弱等不利的自然条件。
(P77)
活动思考
地区聚落形态成因
北方多平房、有院落,多大型聚落,呈团块状,形态
比较规则,道路呈棋盘式,聚落密度较小
地形平坦开阔,以旱作农业为主
南方多斜顶、无院落,沿河道、铁路、公路分布,多
呈带状布局,以中小型聚落为主,聚落密度大,
团状、带状聚落各占一定的比例
河网密度较大,以水田为主
2.略。
(P78)
活动探究
1.上海、广州都位于河流入海口,大量的人口、货物在此集散,与海运相连,且经济腹地广阔,交通位置重要。
武汉、重庆位于河流汇合处,交通便利,大量人口、货物在这里集聚、中转,商贸活动频繁。
黄河流量小且季节变化大,有的年份断流时间很长,航运价值小。
河口处大量泥沙沉积,建港条件和海运能力极差,且黄河下游历史上多次改道,洪水泛滥成灾,因此入海口未形成大的城市。
2.我国东部地区城市密集,交通线路稠密,而西部地区城市稀少,交通线路分布稀疏。
便利的交通运输促进了城市的形成和发展,同时城市的分布和发展也刺激了交通的发展和交通网络的形成。
(P79)
活动探究
随着大运河的开凿通航和我国南北贸易活动的日渐频繁,扬州等运河城市得到了充分的发展,扬州还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成为我国商业贸易最繁荣的城市。
后来,由于大运河的淤塞、京沪铁路的建成和海洋运输的发展,扬州城市发展缓慢,而京沪铁路沿线和沿海城市发展迅速。
这些变迁说明一个地区主要交通线发生变化,会给该地区城市的分布和发展带来很大的影响,交通运输的地位、能力的升降、强弱直接关系到城市的兴衰。
(P80)
参考答案
知识清单
①商贸活动②交通便利③城市④交通干线⑤临水⑥扬州⑦陆路⑧陆路干道(驿道) ⑨铁路⑩公路团块状棋盘带大中下游平原美索不达米亚尼罗河黄河长江沿湖沿河铁路水运交通运输布局
基础达标练
1.C 2.D 3.A [该组题主要考查对交通与聚落的形成和分布关系的掌握情况。
由于河流不仅具有航运功能,还有军事防御等功能,因此,“沿河设城”也是我国古代北方城市分布的基本现象之一;南方地区河网密布,在交通落后的古代,河流限制了人们的对外联系;地形平坦的地方很多,如果无建设交通线的社会需要,一般不会有交通线。
]
4.C 5.C [大运河在清末淤塞,加上海上运输的发展和京沪铁路的建成,使济宁、扬州等沿运河城市商业贸易逐渐衰落,发展速度明显变慢。
石家庄受到京广线和石太、石德线影响而形成和发展起来,株洲位于南北向的京广线与东西向的浙赣线、湘黔线交会处;扬州和济宁是在京杭运河的作用下发生兴衰变迁的。
]
方法技巧练
(1)河流煤、铁资源(2)①区域。
因为①区域位于河流交汇处,交通便利,水源充足。
(3)交通(铁路的兴建)。
解析从图中信息可以看出旧城区沿河分布,且附近有煤铁资源,这是旧城区布局的主要因素;城区①和城区②相比较,城区①位于河流交汇处,形成应该早于城区②;由新城区沿铁路线分布可知,新城区是随着铁路的修建而兴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