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态变化复习课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32.00 KB
- 文档页数:4
物态变化复习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物态变化的基本概念,了解物态变化的种类和特点。
2.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生活中的物态变化现象,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3. 通过对物态变化的复习,提高学生对物理学的学习兴趣。
二、教学内容:1. 物态变化的基本概念2. 物态变化的种类:熔化、凝固、汽化、液化、升华、凝华3. 物态变化的特点和条件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物态变化的基本概念、种类及特点。
2. 教学难点:物态变化条件的理解和应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探究物态变化的相关知识。
2. 运用实例分析法,结合生活实际,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物态变化的现象。
3. 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生活中常见的物态变化现象,引导学生回顾物态变化的基本概念。
2. 知识梳理:讲解物态变化的基本概念、种类及特点,让学生明确物态变化的相关知识。
3. 实例分析:分析生活中典型的物态变化现象,让学生了解物态变化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4.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物态变化的条件,培养学生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6.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的练习题,巩固学生对物态变化知识的掌握。
六、教学评估:1. 通过课堂提问、小组讨论等方式,了解学生对物态变化基本概念和种类的掌握情况。
2. 课后收集学生的练习作业,评估学生对物态变化特点和条件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七、教学拓展:1. 邀请科学家或者相关领域专家进行讲座,分享物态变化在科学研究和工业应用中的重要性。
2. 组织学生参观实验室或者相关设施,实地观察物态变化现象,增强学生的实践经验。
八、教学反馈:1. 收集学生的学习反馈,了解他们在学习物态变化过程中的困惑和问题。
2. 根据学生的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内容,提高教学效果。
九、教学资源:1. 教材:选用权威的物理学教材,提供系统的物态变化知识。
2. 网络资源:利用互联网查找相关的教学视频、动画和实例,丰富教学手段。
2024中考物理一轮复习教学案——第2章物态变化一、设计意图我设计这节课的思路是以生活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通过观察和体验,了解物态变化的概念和特点。
活动的目的是让学生能够理解和掌握物态变化的基本原理,提高他们的观察能力和思考能力。
二、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了解物态变化的概念和种类,理解物态变化的原因和过程,能够运用物态变化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提高观察能力和思考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重点是让学生理解和掌握物态变化的概念和种类,能够运用物态变化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教学难点是让学生理解物态变化的原因和过程。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准备:PPT、实物模型、实验器材。
学具准备:笔记本、笔。
五、活动过程1. 生活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观察和描述冬天户外冰冻的水管、夏天户外出汗的饮料瓶等现象,引发学生对物态变化的兴趣。
2. 知识讲解:通过PPT展示物态变化的定义和种类,讲解物态变化的原因和过程,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物态变化的概念。
3. 实验演示:进行物态变化的实验,如冰冻、融化、蒸发等,让学生直观地观察物态变化的过程,加深对物态变化的理解。
4. 课堂练习:给出一些生活中的现象,让学生运用物态变化的知识进行解释,巩固所学知识。
六、活动重难点活动重点是让学生理解和掌握物态变化的概念和种类,能够运用物态变化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活动难点是让学生理解物态变化的原因和过程。
七、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拓展延伸:学生们可以通过观察和体验生活中的物态变化现象,进一步深入理解物态变化的知识,也可以进行一些小实验,如自制冰棍、观察水的沸腾等,增强对物态变化的理解和兴趣。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生活实践情景引入我选择冬天户外冰冻的水管和夏天户外出汗的饮料瓶作为生活实践情景,是因为这些现象学生们都曾经经历过,能够引起他们的共鸣。
通过观察和描述这些现象,学生们能够直观地感受到物态变化的存在,从而引发他们对物态变化的兴趣。
这种引入方式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使他们更加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活动中。
物态变化复习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描述六种物态变化现象及其吸热和放热情况。
(2)能够解释生活中常见的物态变化现象。
(3)能够运用物态变化知识解释一些简单的热现象。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和实验,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物态变化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科学、探索未知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六种物态变化现象及其吸热和放热情况。
(2)生活中常见的物态变化现象。
(3)运用物态变化知识解释简单的热现象。
2. 教学难点:(1)六种物态变化的吸热和放热情况。
(2)物态变化在生活中的应用。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1.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物态变化现象。
(2)采用案例分析法,分析生活中常见的物态变化现象。
(3)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合作与交流能力。
2. 教学手段:(1)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展示物态变化现象及其应用。
(2)实验器材进行实物演示,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一个生活中的热现象,引出物态变化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兴趣。
2. 知识讲解:(1)讲解六种物态变化现象及其吸热和放热情况。
(2)举例说明生活中常见的物态变化现象。
3. 案例分析:分析一些生活中的热现象,让学生运用物态变化知识进行解释。
4.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各自在生活中观察到的物态变化现象,并尝试用物态变化知识进行解释。
5. 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物态变化知识进行总结,强化学生对重点知识的理解。
五、课后作业1. 复习本节课的物态变化知识,总结六种物态变化现象及其吸热和放热情况。
2. 观察生活中的一些热现象,运用物态变化知识进行解释。
3. 思考如何运用物态变化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六、教学拓展1. 介绍物态变化在科技领域的应用,如液晶、凝华制冷等。
2. 探讨物态变化在环境监测和保护方面的作用,如雾霾监测、冰川融化等。
教案:第二章《物态变化》复习学年:20232024学年版本:苏科版物理八年级一、教学内容:本节课为第二章《物态变化》的复习课。
复习的主要内容包括:1. 物态变化的定义和分类:固态、液态、气态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转化。
2. 物态变化的过程和条件:吸热和放热的过程,以及温度、压强等条件对物态变化的影响。
3. 物态变化的应用:如生活中的制冷、制热等。
二、教学目标:1. 掌握物态变化的定义、分类和过程,能运用相关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2. 理解物态变化的条件,能够分析不同条件下物态变化的特点。
3. 增强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提高学生对物理知识的应用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物态变化的定义、分类和过程。
难点:物态变化的条件,以及不同条件下物态变化的特点。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学具:课本、练习册、笔记本。
五、教学过程:1. 情景引入:通过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如冰棍融化、水蒸气凝结等,引导学生思考物态变化的概念。
2. 知识讲解:讲解物态变化的定义、分类和过程,以及物态变化的条件。
3. 例题讲解:通过一些具体的例题,如冰棍融化的过程、水蒸气凝结成水滴的过程等,让学生理解和掌握物态变化的原理。
4. 随堂练习:给出一些相关的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进行解答。
5. 实践操作:让学生进行一些实际的操作,如观察冰棍融化的过程、观察水蒸气凝结的过程等,增强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7. 布置作业:布置一些相关的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第二章《物态变化》1. 定义:物质在不同条件下的状态变化。
2. 分类:固态、液态、气态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转化。
3. 过程:吸热和放热的过程。
4. 条件:温度、压强等。
七、作业设计:(1) 冬天,室外的水管为什么会冻裂?(2) 夏天,为什么冰箱里的饮料会结霜?2. 请举例说明物态变化在生活中的应用。
答案:1. (1) 水在低温下凝固成冰,体积膨胀,导致水管冻裂。
物态变化与中国古诗词——《物态变化》复习课一、目标确定的依据1.课程标准相关要求物理课程标准指出:通过实验探究物态变化过程,尝试将生活和自然界中的一些现象与物质的温度与物态变化联系起来。
2.教材分析为改变复习课上教师讲解解知识体系和习题的模式,体现新课标的教学理念,本节复习课重点以图片和图象为主线,通过课件增加学生对图片、图像的识别、探讨复习物态变化的知识,增大探索空间,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开放思维,增强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发挥学生的自主能力,关注学生的个体体验,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带着问题进课堂,再带着问题走出课堂继续知识的探索,让学习感到物理就在身边,物理是有用的。
3.中招考点分析近几年全国各地的中考题中,涉及本讲内容的试题大约占2~4分,考点一般有填空题、选择题为主.对本章的考查主要是:用语言、文字或图表描述常见物质的物理特征;能从生活和社会应用的角度,对物质进行分类:区别固、液、气三种物态,且能描述这三种物态的基本特征;通过实验探究物态变化过程,会将生活和自然界中的一些现象与物质的熔点或沸点联系起来,用水的三态变化解释自然界中的一些水循环现象,综观近几年中考,主要考查同学们运用相关热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复习中应注意:物态变化的判断及应用、探究晶体和非晶体的熔化规律、液体沸腾的实验中沸腾的特点和沸点的特点、水循环,由于晶体熔化实验近十年未考,水沸腾实验近十年仅出现在2015年,故本课对实验的复习较少。
4.学情分析九年级学生已经学会了如何正确使用温度计,掌握了两种相反的物态变化方式——熔化和凝固,同时也具备了初步的探究实验能力。
同时也学习了蒸发是汽化的一种形式,蒸发过程要吸热及现象解释是学习的一个难点,另一个难点是“白汽”形成的原因。
水循环是本课的重点。
二、学习目标:1.能说出液体温度计的原理,会正确使用温度计测量温度。
能说出蒸发的定义以及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
物态变化复习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物态变化的基本概念,了解固态、液态、气态之间的相互转化。
2. 使学生能够运用物态变化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3.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物态变化的概念及分类2. 固态、液态、气态之间的相互转化3. 物态变化在生活中的应用实例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物态变化的基本概念,固态、液态、气态之间的相互转化。
2. 教学难点:物态变化现象在生活中应用的深入理解。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物态变化的知识。
2. 利用生活实例,让学生直观地理解物态变化。
3. 开展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生活中常见的物态变化现象,引发学生对物态变化的兴趣。
2. 新课导入:介绍物态变化的基本概念,讲解固态、液态、气态之间的相互转化。
3. 实例分析:分析生活中常见的物态变化现象,如冰冻、融化、蒸发等。
4. 小组讨论:让学生结合生活实例,探讨物态变化在生活中的应用。
5. 总结与拓展: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布置课后作业,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究物态变化的知识。
六、教学评价1. 课后作业:布置有关物态变化的应用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2.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
3.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包括合作态度、分析问题能力等。
七、教学资源1. 课件:制作包含图片、动画等多媒体资源的课件,直观展示物态变化现象。
2. 实物:准备一些生活中常见的固体、液体、气体物品,以便在课堂上进行实物讲解。
3. 教学素材:收集一些关于物态变化的应用实例,用于课堂讲解和课后作业。
八、教学进度安排1. 第1-2课时:物态变化的概念及分类2. 第3-4课时:固态、液态、气态之间的相互转化3. 第5-6课时:物态变化在生活中的应用实例4. 第7-8课时:物态变化的应用练习与拓展九、课后作业1. 总结物态变化的基本概念及固态、液态、气态之间的相互转化。
《物态变化》复习课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通过自主复习温度和温度计的知识,熟练掌握温度计的使用规则并能准确读数。
2.回顾六种物态变化的重点知识,并能利用相关知识解释生产生活中的现象。
同时养成节水、节粮的好习惯。
3.通过对熔化、沸腾实验的回顾,进一步理解物态变化规律。
4.通过图像专项训练,提高利用图像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习重点】1.熟练掌握温度计的使用方法并准确读数。
2.通过复习能灵活运用物态变化知识解释现象。
3.理解巩固熔化、沸腾实验过程及规律并能识别和分析图像信息。
【学习难点】利用图像信息解决问题【评价设计】1.通过问题1、2检测目标1的达成;2.通过问题3、4、5、6、7、8、9、10、11、和12检测目标2的达成;3.通过问题13、14、15、16检测目标3的达成。
4.通过问题17、18 检测目标4的达成。
【学习过程】复习课引入:我们刚学完了《物态变化》,这一章内容难度并不大,但是知识点比较多、比较的琐碎,今天老师和大家一起把这些零散的知识像穿珍珠一样把它们串成一条完美的项链好不好?阅读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设计意图】:让学生清楚本节课的学习任务,用“珍珠”和“项链”分别代表零散的知识点和完整的知识体系的重要性,了解本节复习课的重要意义,激发学生学习斗志。
板块一:温度(一)基础知识梳理借助导学案的导读提纲,自主复习有关温度的基础知识,并在小组内交流、质疑、答疑。
教师以提问、追问的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评价。
问题1、使用温度计时你是如何快速准确的分辨出示数是“零上”还是“零下”?横放的温度计你又是怎样辨别的呢?【设计意图】:通过提问、追问的评价方式,让个别学生把温度计读数技巧教给给全班同学。
问题2、利用复习的温度基础知识,你能轻松过关吗?学生自主完成“轻松过关(一)”中的两个问题。
(二)轻松过关(一)1. 下列温度最接近23℃的是()A.健康成年人的体温 B. 我国江南地区冬季最低气温C.冰水混合物的温度 D. 让人感觉温暖舒适的室温2.在图中,温度计的读数为:_________设计意图:通过设计两道重点习题及时评价学生对第一板块知识的掌握情况。
《物态变化》复习课教学设计【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知道温度及摄氏温度的规定;了解液体温度计的原理,会用温度计测量温度.2.知道熔化现象和凝固现象,了解熔化过程吸热,凝固过程放热;知道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别。
3.了解汽化和液化现象,能区别蒸发和沸腾,了解汽化过程吸热、液化过程放热。
4.知道升华、凝华,能够解释常见的升华、凝华现象。
了解升华过程吸热,凝华过程放热。
5.会用水的三态变化说明自然界中的一些水循环现象.了解我国和当地的水资源状况,有关心环境和节约用水的意识。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物态变化的学习,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2.通过对本章知识的复习,培养学生综合概括能力和表达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交流环境保护的有关问题,激发学生对自然现象的热爱,培养学生应用物理知识服务于生活和节约用水的意识.【教学重难点】重点:掌握六种物态变化,并知道它们与吸、放热的关系。
难点:运用物态变化的知识解释简单的热现象。
【教学方法】分组教学法、归纳法、讲练结合法.【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导学案。
【教学过程】一、引入:1、直接引入复习课题《物态变化》。
2、师写出本章四节内容,然后将全班分成四组,每组分别写出对应一节的知识点,从中选择写得最好的,备用.二、新授(一)、温度、温度计1、投影第一组学生所写的知识点,第二组学生进行评价。
2、投影如下知识点,作为学生归纳的补充和加深:①温度的定义:温度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
冷的物体温度低,热的物体温度高。
②温度单位的规定: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为0摄氏度,沸水的温度为100摄氏度,分别用0℃和100℃表示,0℃和100℃之间分成100个等份,每一等份代表 1℃.③常用温度计的原理:是根据液体的热胀冷缩的规律制成的。
④常用温度计的使用方法:(1)温度计的玻璃泡全部浸入被测液体中,不要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2)温度计玻璃泡浸入被测液体中稍候一会儿,待温度计的示数稳定后再读数;(3)读数时玻璃泡要继续留在被测液体中,视线与温度计中液柱的上表面相平.目标一练习:温度及温度计1、如图1所示,温度计的示数为_____℃。
《物态变化》复习课-教案(总4页)-CAL-FENGHAI.-(YICAI)-Company One1-CAL-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请直接删除《物态变化》章末复习【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物质的六种物态变化:汽化和液化、熔化和凝固、升华和凝华,并能去解释生活中常见的物态变化现象;2.知道一些物质的熔点,并能区分晶体和非晶体在熔化和凝固过程中的不同点;3.知道沸腾的两个特点,并会对蒸发和沸腾进行比较,找出它们的区别。
二、过程与方法:1.在练习中尝试发现问题、提出问题;2.感知熔化和沸腾发生的条件,学习根据实验数据做出物理图像的方法;3.回忆复习蒸发与沸腾的异同点。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尝试将生活中的现象与知识联系起来,与生产、生活实践相结合;2.感悟物态变化在物质世界促进人类文明中起到的巨大作用。
【教学重点】对物态变化整章的知识进行建构。
【教学难点】教学过程中做到讲练结合专题一:六种物态变化引导学生自主完成题单专题一的“物态变化三角形”:2.对应练习学生完成对应练习题第1题,教师来回走动,接收学生练习过程中反馈的信息。
1.完成题单上的专题一:“物态变化三角形”中的六种物态变化以及相应的能量转化关系,老师予以指导和纠正。
2.完成对应练习第1题。
对六种物态变化的讲解基本到位,但是如果在加些生活中的例子辅助,效果应该会更好。
所花时间稍多,可以让学生分组做,使课堂更加高效。
3.例题评析评讲练习题第1题,并对学生易错知识点加以重点讲解,纠正其认识误区。
3.回答问题,反馈信息。
纠正错误和认识过程中的误区。
此处应该讲明“状态清,变化明”。
专题二:熔化与凝固1.知识建构(1)晶体:有熔点(凝固点)非晶体:无熔点(凝固点)(2)熔化条件(3)对同一晶体:熔点=凝固点2.对应练习指导学生完成对应练习题2、3、43.例题评析对应评讲练习题2、3、4,重点强调3题中的各曲线所代表的含义,并在4题中补充说明“热传递”1.对物质的熔化与凝固进行知识上的建构,补充完成题单上的知识点。
物态变化中考物理专题复习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物态变化的基本概念和分类。
2. 使学生了解物态变化过程中的吸热和放热现象。
3. 培养学生运用物态变化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物态变化的基本概念:固态、液态、气态、等离子态。
2. 物态变化的分类:熔化、凝固、汽化、液化、升华、凝华。
3. 物态变化过程中的吸热和放热现象。
4. 物态变化在生活中的应用实例。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物态变化的基本概念、分类及其吸热和放热现象。
2. 教学难点:物态变化过程中吸热和放热的判断,以及在生活中应用实例的分析。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物态变化的基本概念、分类及其吸热和放热现象。
2. 利用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直观地理解物态变化的应用。
3. 开展小组讨论,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4. 设计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图片,引导学生思考物态变化的现象。
2. 讲解:讲解物态变化的基本概念、分类及其吸热和放热现象。
3. 实例分析:分析生活中常见的物态变化实例,如冰淇淋熔化、水蒸气凝结等。
4.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物态变化在生活中的应用,分享各自的发现。
5. 练习:布置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6.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知识点。
7. 作业布置: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教学评价:通过课堂讲解、实例分析、小组讨论、练习题等方式,评价学生对物态变化知识的掌握程度。
六、教学内容与目标1. 教学内容:物态变化中的熔化、凝固、汽化、液化、升华、凝华等过程的详细解析。
2. 教学目标:使学生能够识别和描述各种物态变化过程,并理解它们背后的物理原理。
七、教学步骤1. 熔化与凝固:通过实验观察冰的熔化和水的凝固过程,让学生直观地理解熔化和凝固的概念。
2. 汽化与液化:利用酒精灯加热液体,观察蒸汽的形成和冷却凝结成水的过程,解释汽化和液化的原理。
3. 升华与凝华:展示干冰升华时产生的二氧化碳气体和其在冷凝器中凝华成固态的二氧化碳,让学生了解升华和凝华的现象。
《物态变化》复习教案新市镇中周传梅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知道气态、液态和固态是物质存在的三种形态。
2.知道熔化现象和凝固现象,知道熔化过程吸热,凝固过程放热。
3.了解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别。
4.知道汽化现象和液化现象,知道汽化现象的两种形式---蒸发和沸腾,知道汽化过程吸热、液化过程放热。
5.知道什么叫升华、什么叫凝华.能够解释常见的升华、凝华现象,知道升华过程吸热,凝华过程放热。
6.能用物态变化的知识解释生活和自然界的一些现象。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物态变化的学习,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通过对本单元的概括,培养学生综合概括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复习熔化和凝固、汽化和液化、升华和凝华三对紧密相关的互逆过程,认识到物质运动变化形式是多样的,任何一种运动变化都有规律、有意识培养学生探索精神和辨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教学重点:掌握六种物态变化,并知道它们与吸、放热的关系。
教学难点:根据物态变化的知识解释简单的热现象.。
教学方法:归纳法、讲练结合法教学用具多媒体卫生球带塞子的烧瓶树枝酒精灯三脚架石棉网火柴教学过程:创设情景,引入新课上星期三的一场大雪,给大家带来了不少欢乐,也带来了烦恼,你知道雪是怎样形成的吗?老师也会制造“雪景”,请大家仔细观察,此“雪景”的形成过程与大自然中雪的形成过程有什么不同?演示:人工“雪景”生:雪是小水滴凝固或水蒸气凝华而成的,冰冻现象是由于气温低于水的凝固点,地表的水凝固成冰;人工“雪景”是萘先升华后凝华而成的。
合作交流,探究新知师:以上变化中涉及物质几种形态,分别是什么?生:三种形态固态、液态、气态师:物质三种状态相互转化的名称分别是什么?学生回答,教师板书气态吸热放汽化升华吸热凝华热液化(凝结)凝固固态液态熔化吸热板书:一、熔化和凝固投影:晶体和非晶体的熔化和凝固图像师:你能从数学图像角度分析晶体和非晶体熔化及凝固图像的区别吗?晶体和非晶体熔化和凝固过程有哪些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学生归纳,教师评价例题1、如图所示,甲物质熔化时间共经历了,吸热时间经历。
课题:物态变化
教学目标:
1.区别固、液、气三种物态,能描述这三种物态的基本物征。
2.能说出生活环境中常见的温度值,了解常用温度计的原理,会测温度
3.知道物态变化的几种具体形式、产生的条件和吸、放热情况
4.能用物态变化的知识解释生活和自然界的一些现象
教学重点:
1.能用温度计测物体的温度。
2.物态变化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教学难点:
熔化、凝固、汽化、液化、升华和凝华概念的理解与应用
教学方法:
讨论、练习、讲解
教学过程:
一、小试牛刀
1.物体的叫温度。
在物理实验中常用来测量温度,该仪器是根据液体的规律制成的。
2.正确使用温度计时要注意:①被测温度不要超过温度计的②玻璃泡要跟被测物体;③读数时,玻璃泡离开被测物体,且要待玻璃管内液柱后再读数。
视线要跟液柱上表面。
3.体温汁有特殊的设计,即在玻璃泡和直玻璃管之间有。
每次使用前都要拿着温度计把甩下去。
4.物体的三种状态与六种变化的关系图
注意:(1)每种物态变化有其特定含义,也有其变化的条件。
例如熔化是物质从态变成态的过程。
晶体熔化的条件是:①温度要达到;
②还要继续。
(2)六种物态之间的变化每两种互逆。
例如物质经汽化可由液态变成气态,相反物质也可经液化由气态变成液态。
5.固体分为体和非晶体。
晶体有确定的,非晶体则没有。
6.沸腾是在和同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
沸点跟液面的气
压关(选填“有”或“无”) 。
在沸腾过程中,液体的温度保持。
7.蒸发是在任何温度下,在发生的缓慢的汽化现象,蒸发时要吸热.有作用。
8.液体沸腾的条件是:①先是温度要达到;②要继续。
9.液化的两种方法是:①②。
1O.物质从固态直接变成叫升华。
升华要热。
物质从气态直接变成叫凝华。
凝华要热。
霜的形成属现象。
二、大显身手
1、图2-1是两支水平放置的温度计,且这两支温度计的两端都没有画全。
你能读出它们此时的示数分别是多少吗?甲的示数为,乙的示数为。
2、下面是使用常用温度计测量液体的温度的实验步骤。
A.选择适当的温度计,观察其分度值和测量范围
B.让温度计的玻璃泡和被测液体充分接触
C.从液体中取出温度计
D.估计被测液体的温度
E.观察温度计的示数
F.整理仪器
请在横线上按实验的正确步骤顺序排列
3、铁匠师傅打铁时,将烧红的铁块放人冷水中,会听到“嗤”的一声,同时看到水面上冒出一股“白烟”,在这个过程中,水先后发生的物态变化是_______和________.
4、施行人工降雨时,是飞机在云层里撒干冰(固态二氧化碳),干冰迅速吸热,使云层中水蒸气急剧遇冷而成小冰晶,小冰晶逐渐变大,在下落过程中又成小水滴落下来。
5、有一支刻度均匀,但不准确的温度计。
用它测冰水混合物的温度时,其示数为-2℃;用它测标准气压下沸水的温度时,其示数为103℃。
如果用它测得某液体的温度是19℃,那么该液体的实际温度为()
A.16.2℃B.18.1℃C.19℃D.20℃
6、(多选)下列物态变化过程中,属于放热过程的是()
A.打开暖水瓶盖,从瓶口冒出的“白气”形成的过程
B.放入衣箱中的樟脑球变小的过程
D.出炉的钢水变成钢锭的过程
C.冬天室内的水蒸气在玻璃上形成冰花过程
7、同样湿的衣服,晾在太阳光下干得快,晾在树荫下干得慢。
这表明液体的____ 越高,蒸发越快。
被100℃的水蒸气烫伤往往会比被100℃的开水烫伤伤的更厉害。
这是因为水蒸气___________时会放热。
8、如图2-2,是甲、乙两种物质的熔化图像,由图像可知物质是晶体,该晶体的熔点是℃,甲在熔化过程中吸热,温度。
9、早春冰河解冻感到寒冷,这是因为________的缘故,盛夏在地上洒水会感到凉快,这是因为_________缘故;深秋早晨地面上出现霜是________现象。
10、冬天戴眼镜的人,从户外进入室内,眼镜上有一层“白雾”,是_______现象,寒冷的冬天,哈尔滨冰雪大世界内游客的嘴里不断呼出“白气”这是________ 现象;冰雕作品的质量会一天天减小,这是_________现象。
11、如图2-6所示,是某种合金加热变成液态时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曲线,观察图像并回答:
(1)合金开始加热时的温度是;
(2)这种合金是物质(填“晶体”
或“非晶体”);
(3)合金的熔点是℃;
(4)图中BC段表示合金处于状态。
12、阅读下列文字,完成表格内的填空。
缥渺的雾,晶莹的露,凝重的霜,轻柔的雪,同样的水分子,装点着我们生活的时空;物态可以变化,犹如生活需要色彩。
文中句子物态变化吸、放热情况
晶莹的露
凝华
作业设计:
剩余的练习题作为今天的作业板书设计:
教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