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当代中国与世界的认识方法
- 格式:wps
- 大小:19.50 KB
- 文档页数:3
论中国与世界第一篇:论中国与世界作为中华儿女的我自然是希望把中国建设强大,然后希望世界和平创造有利于中国发展的环境,也为了人类的可持续生存和发展。
21世纪主流舆论都谈中国的求发展和维护世界和平。
人的生存离不开土地,发展也需要更多空间的保障。
我们要争取每一块属于我们的土地和海洋。
一个人的强大需内修思想外练技术和实力,一个国家的强大也需要一颗智慧的头脑和强大干练的心脏。
在过去的一两个世纪期间,英国及欧洲部分白人占领了三大洲。
只有条件艰苦的非洲、南极洲和有着悠久历史、灿烂文化积淀、雄厚实力和人才济济的亚洲在中华民族的勇猛抵抗下保持了下来。
我们脚下的每一脚土地都是先烈用鲜血和横飞的骨肉换来的。
如此圣神的土地我们绝不放弃任何一块。
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的扩张侵略时期印第安人几乎被灭种,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犹太民族惨遭屠杀。
毛主席曾经教导我们“落后就要挨打!”。
毛主席对这个国家的爱不仅体现在她的行动中,而且洋溢于他的行文言辞之间。
美国经常通过各种媒体形式向世界表达他们对于当年对印第安人所做的表示愧疚,但这只是他们用来伪装的羊皮。
如果历史在一次结局依然会是一样。
美国对中国的技术封锁就是其狼性的直接体现。
我们的祖先创造留下了瑰丽的文化宝库。
《三国演义》中的战斗十分激烈精彩。
如果假设我们是当年的蜀国,英、美、澳大利亚是魏国,非洲和中东是东吴。
这势头像是魏国要统一全球了。
我们该怎么办?中华民族是从不低头的名族,过去没有,现在没有,将来也决不会。
我们的名族曾在苦难中挣扎过无数次,可我们依然屹立着。
我心里一直有这么一种潜意识的认识,白种人优于黄种人优于黑人。
我为什么这么想,因为白种人建立了现在最强大的帝国。
美国的黑人好像又比非洲的黑人来得更令人敬佩。
为什么会有这种感觉呢?因为受美国民主思想和先进文化的熏陶,黑人表现除了惊人的意志和智慧。
在马丁路德金博士的强有力领导下取得了自由和平等的地位。
他们黑人赶出了令全世界都敬仰的事业,我们要像他们看齐,用我们的智慧和激情干出更伟大的事业。
新时代世界观和方法论
新时代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指在新时代背景下,人们对世界的认识和处理问题的方法。
新时代是一个充满机遇和挑战的时代,我们需要以新时代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指导,才能更好地应对各种挑战和机遇。
新时代世界观是指我们对世界的认识和理解。
在新时代,我们需要树立全球化、多元化、开放性、创新性的世界观。
全球化意味着我们需要关注全球化趋势,积极参与全球化进程,把握全球化机遇。
多元化意味着我们需要尊重不同文化、不同民族、不同信仰的存在,促进文化多样性和民族和谐。
开放性意味着我们需要开放心态,接受新事物,拥抱变化,不断创新。
创新性意味着我们需要不断创新,不断探索新的发展路径,推动社会进步。
新时代方法论是指我们处理问题的方法。
在新时代,我们需要树立系统性、创新性、协同性、可持续性的方法论。
系统性意味着我们需要从系统的角度看待问题,把握问题的本质和规律,寻找解决问题的最佳路径。
创新性意味着我们需要不断创新,寻找新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
协同性意味着我们需要加强协同合作,形成合力,共同解决问题。
可持续性意味着我们需要注重长远发展,寻找可持续的发展路径,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新时代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我们应对新时代挑战和机遇的重要指导。
我们需要树立全球化、多元化、开放性、创新性的世界观,以系统性、创新性、协同性、可持续性的方法论处理问题,不断推动社会
进步。
人类认识世界的五种方式人类认识世界的五种方式人类认识世界的方式多种多样,这些方式不仅反映了人类智慧的多样性,也体现了人类在不同历史阶段对世界的不同理解和探索。
本文将从五种主要方式探讨人类如何认识世界:感性认识、理性认识、视觉认知、语言文字认知以及神话式认知。
感性认识:直观体验与初步认知感性认识是人类通过感官直接获取外界信息,形成对客观事物的初步认识。
这种方式依赖于人的感觉、知觉和表象,是人类认识世界最基础、最直接的方式。
●●感觉:感觉是人类通过五官(眼、耳、鼻、舌、身)接收外界刺激的过程。
例如,我们通过眼睛看到色彩,通过耳朵听到声音,通过鼻子闻到气味,通过舌头尝到味道,通过皮肤感受到温度和触感。
这些感觉信息构成了我们对世界的初步印象。
感觉的准确性和灵敏度在不同个体之间可能存在差异,这也导致了人们对同一事物可能会有不同的感受和理解。
●●知觉:知觉是在感觉的基础上,对感觉信息进行组织和解释的过程。
它使我们能够将零散的感觉信息整合成一个有意义的整体。
例如,当我们看到一棵树时,我们不仅能够感知到它的颜色、形状和纹理,还能通过知觉将其识别为一棵树。
知觉的形成受到文化、经验和背景知识的影响,因此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可能会对同一事物产生不同的知觉。
●●表象:表象是过去感知过的事物在头脑中留下的形象。
它使我们能够在没有直接感知的情况下,通过回忆和想象来重构事物的形象。
表象在人类的思维、记忆和想象中起着重要作用。
表象不仅帮助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进行计划和决策,还在艺术创作和科学研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理性认识:深入分析与本质探索理性认识是对事物和现象进行本质性认识的过程,它超越了感性认识的直观性,通过概念、判断和推理来揭示事物的内在联系和规律。
●●概念:概念是人类对事物本质属性的抽象和概括。
它使我们能够将具有共同特征的事物归为一类,从而更好地理解和把握事物的本质。
例如,“树”这个概念就概括了所有树木的共同特征,如具有根系、枝干、叶片等。
如何看待当今的世情与国情随着中国的迅速崛起和世界的迅速变化,现在中国国内对国际问题的关注度空前高涨,观点上呈现出多元化并存的特点。
世界局势的单极发展渐趋崩溃,以经济实体为主要形式的多极发展格局逐步形成。
美国金融危机及由此而出现的社会问题,暴露出以美国为代表的资本主义制度自身存在着很多缺陷。
我国经济发展尽管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是应该以客观的态度来审视自己。
叙利亚及利比亚等阿拉伯国家的社会动荡应当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和反思。
当今世界发展模式和发展道路多样化的特点比过去任何时候都要突出,这是当前世界的一个重要特征。
亚太问题和南海争端问题也是国际形势一个很大特点。
但是,无论是从经济利益,还是从其他角度来看,美国不可能与中国构成对抗关系。
更为关键的是,东南亚各国也不可能与美一起结成反华联盟。
亚洲发展的整体利益才是这些国家的长久发展之计。
因此,美与这些国家的关系也仅仅是相互借助的关系,互相借助以钳制中国的发展与崛起。
一、世界多极化发展1991 年苏联解体,美国成为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直到奥巴马时代,美国在操纵世界之路上走了将近二十年之久。
20 世纪90 年代以来,美国发动了多次战争,例如海湾战争( 1991 ) 、科索沃战争( 1999) 、阿富汗战争( 2001) 、伊拉克战争( 2003) 等。
1991 年苏联尚未解体时,美国前总统老布什就已经对伊拉克发动了一场战争,2003 年美国政府又发动了第二次伊拉克战争。
在单极世界的90 年代,美国发动了科索沃战争,以期把整个世界牢牢地控制在美国单极的发展轨道上,纳入它的全球战略之中。
然而,2005 年以后,世界局势变化加速,美国制造的这种单极世界局势没有产生任何效果,且不断趋于崩溃。
与此同时,世界多极化趋势迅速形成、发展。
这主要表现为新兴经济体的迅速崛起,中国、印度、俄罗斯、巴西等国家发展得很快,尤其是亚洲地区及中国更为突出。
在近年来全球化的推动之下,亚洲的发展超出了西方世界的预料,从而使得整个世界的力量对比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当代中国与世界认识方法1.全球经济将处于一个新的上升周期之中。
世界银行认为,自上一世纪90年代以来,发展中国家出现了令人印象深刻的市场化改革和开放高潮,二者加快了发展中国家的技术进步的步伐,并带来了宏观经济稳定,特别是东亚地区的中国与印度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将带动整个发展中国家经济实力的不断提升,并将在新世纪的前10年继续保持。
发达国家经历发IT产业泡沫破裂、全球性通货紧缩之后,宏观经济政策和微观企业的治理结构都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特别是美国的经济表现出明显的复苏迹象,将继续担当世界经济增长的火车头的作用。
联合经社理事会、世界银行、OECD、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国际组织的预测认为,未来3-5年内,世界经济的增长前景难以预测,但在2006-2010年间,全球经济平均增长率有望达到3%以上,保持相对稳定。
2.从全球生产网络的变化趋势来看,“十一五”期间,以全球制造业向发展中国家大规模转移为特征的第三次国际产业转移将进入尾声,高端产品的生产环节仍将保留在发达国家或者向专业化生产地区集聚,低端产品的生产将在发展中国家之间的重新配置和调整。
丰富的劳动力、资源潜力、有效的经济治理、本地市场与国际市场良好的联接和高度透明的制度框架将成为发展中国家吸引全球制造业调整的方向。
跨国公司仍将国际直接投资(FDI)的主要载体,发达国家之间的相互投资仍然构成全球FDI的主体,FDI的重心将由生产领域向服务领域转移,服务领域将成为FDI的主要增长点,服务“外包”和一些非股权性投资安排可能增加。
由于与制造业FDI相比,对服务部门FDI的监管要困难得多,因此,对于广大发展中国家而言,建立一个有效的服务部门FDI监管体制非常重要。
高新技术产业的全球扩散将会加速,尤其是非核心技术的R&D投资将继续向全球呈网络状扩散,但知识密集型R&D部门将向全球“智慧中心”集聚,并在全球范围内形成若干个“创新中心”,构成全球技术创新的网络框架。
全球创新中心将主要分布于北美、西欧和东亚三个主要地区,每个创新中心将形成各自的产业技术优势领域与创新特色,并引领特色产业及其配套产业的发展与全球布局调整。
浅析当代中国与世界的认识方法
摘要:当代中国同世界的关系发生了历史性变化,中国的前途命运日益紧密地同世界的前途命运联系在一起。
中国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繁荣稳定也离不开中国。
这一论述充分反映了当前国际国内发展局势的基本特点,是我们党对新时期我国与世界关系的一个高屋建瓴的科学判断。
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变革大调整之中。
虽然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面临着不容忽视的挑战,但前景光明,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求和平、谋发展、促合作已经成为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
在政治上,世界多极化不可逆转,大国间结成伙伴关系越来越普遍;在经济上,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科技革命加速推进,国际生产要素流动和产业转移速度加快,区域和全球合作越来越深入;在文化上,世界不同文明、民族、宗教和发展模式的交流越来越广泛;在安全上,各国共同利益不断增多,合作意愿越来越强烈。
综观全球,国际形势正在向各国关系日益紧密、互动日益增强的方向发展,当今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相互依存的世界。
在这样的大环境、大背景下,任何一个国家的前途命运都与世界的前途命运息息相关。
关键词:世界中国关系
(一)当今世界的变化
纵观当今世界,大家都有一个共同的感觉,这个世界正在发生着前所未有的巨大变化。
世界各国相互联系越来越密切,相互依存也越来越深入。
冷战时期,世界被一堵堵有形和无形的墙隔离着,即使鸡犬相闻,也仿佛老死不相往来。
中国和苏联互为最大邻国,拥有世界最长的共同边界,但是相互人员往来稀少,60年代贸易额一度连5000万美元都不到。
苏联和美国是世界上两个超级大国,两国贸易额最低时不足1亿美元。
如今,世界则被一张张有形无形的网连接着。
世界日益变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地球村”。
据称,互联网连着全球40亿人口和500亿台电子设备,每年发送90万亿封电子邮件,进行着2万亿笔电子交易。
人们虽然远隔万里,但是一上网,就感觉“天涯若比邻”。
联系和交往的密切也使得各国的利益更加交融交汇,真正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这就是为什么华尔街一生病,全世界都跟着吃药,为什么整个欧洲乃至国际社会都在全力帮助希腊克服债务危机,为什么各国要携手合作,共同应对恐怖主义、气候变化、核扩散等一系列全球性挑战。
在这个相互依存的世界里,面对各种各样的挑战,再强大的国家也不可能单打独斗,独善其身。
同舟共济、合作共赢已不是一种选择,而是别无选择。
必须抛弃你上我下的“翘翘板”思维,必须停止你输我赢的“零和”博弈,必须大力倡导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理念,建立适应时代变化的新型国家关系。
总之,相互依存是当前国际关系与冷战时期的最根本区别,也将决定今后国际关系的演变方向。
(二)中国与世界关系
回首2010年,在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持续发酵!美国加快全球战略调整和中印等新兴大国快速崛起等多重因素作用下,国际形势和中国与世界关系的发展变化都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特征“和平!发展!合作!”的时代潮流没有根本性变化,但出现了一些新特点;我国仍然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的大环境没有根本改变,但面临着不少新问题,在世界与中国的变与不变中,中国因素成为影响国际形势的重要变量,推动中国与世界的关系进入历史性变化的新阶段,这是中国对世界的全方位影响更加明显的阶段。
2010年,中国的经济实力再上台阶,成为世界第二
大经济体,中国的国际地位大幅提升,在IMF和世界银行中的份额升至世界第三,中国的影响力继续增强,各国在不同场合都更加重视中国扮演的角色,中国发展道路的比较优势更加凸显,以至于“中国模式,北京共识”被学者们反复评来品去,这是世界对中国全面调适心态的阶段,客观地讲,人类迄今经历过百万级人口!千万级人口!充其量还有两!三亿级人口规模的国家崛起,而对像中国这样十亿级人口大国的崛起,世界似乎还没有做好心理准备,在2010年的国际形势演变中,我们看到充满优越感的西方难以适应一个日益强大的社会主义中国,多年来与一穷二白的中国相部的周边国家,同样难以适应一个更加自信的中国,世界对中国的心态发生阶段性变化,呈现出空前复杂的局面"既有期待,又有恐惧;既有借重,又有防范,世界了解中国的愿望在增强,对中国的研究和认识更加深入;一些国家防范中国的心理也在增强,在思考如何处理与中国的关系"这是中国与世界矛质多发的利益碰撞阶段,2010年以来,中国与世界的利益交织和摩擦碰撞同步增多,中国的战略机遇!欧洲的战略困境和美国的战略焦虑相互交织并形成鲜明对比,美西方在军事安全!贸易汇率!人权民主!领海争端等多个问题上频频向中国发难,中国面临着多重压力,地区热点问题的反复与传统大国对中国的防范叠加,中国周边环境中的不确定性有所增强,维护领土领海主权!营造稳定周边的难度有所加大。
展望2014年乃至今后相当长一段时期,中国经济结构和发展方式的转变与世界经济步入中长期低速增长周期同步,中国与世界的关系仍将处于利益碰撞多发的适应与调整期,中国的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将同步增加,但越是在特殊时期,就越需要对我们所处的战略环境有清醒判断,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发展,中国抢抓机遇!化解挑战的实力基础更加坚实;全球化背景下各国相互依赖空前加深,和平!发展!合作的时代潮流不会逆转,这两大因素不发生根本性变化,我们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机遇期就不会改变。
(三)中国与世界关系的基本趋势
随着中共十八大的胜利召开,中国又站在了一个重要的历史节点上!在二十一世纪第二个十年伊始的当下,面对复杂的国际形势,有必要冷静思考:中国与世界的关系究竟发生了什么变化,它的未来将会朝着什么样的方向演变?对于这个问题,各个层次的决策者都需要有一个清楚的认识!经过 30 多年的快速发展,中国与世界的关系确实发生了历史性的新变化!这一变化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中国已经深深地融入了世界,世界则大大得益于中国的发展!当今中国,无论是在广度还是在深度都已经与世界高度融合!从经济上看,目前中国的贸易伙伴已经遍及 220 个国家和地区,中国与它们建立了160 多个双边经贸合作机制,签订了 120 多个双边投资协定,还与 27 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 14 个自由贸易区!放眼全球,目前世界各地已经很难找到没有中国商品,没有中国足迹的地方!毫不夸张地说,如今已经形成了“世界离不开中国,中国离不开世界”的局面!这是中国坚持改革开放道路的结果,也是如今中国与世界关系的一个基本态势!在一些西方学者看来,一个新兴大国的崛起,必定会打破现状,改变原有格局,从而引发与传统大国的对抗!西方学者对以往历史的这种解读,虽然并不适用于现在乃至未来的中国与世界的关系,但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人们的判断!其实,对于未来中国与世界的关系,人们最关注的问题是,中国的发展究竟是会使整个世界受益,还是会给世界带来灾难!今天,中国与世界的良性互动已经成为世界各国的共同利益!在谈到中国与世界关系的未来时,有中国学者判断:从比较长的时间尺度来看,中国与世界的关系仍然存在着比较确定的方面,其基本的发展趋势是,开放大于封闭,合作大于对抗,和平大于战争!用更加正面的语
言说,未来,中国与世界关系的基本趋势是开放"合作与和平! 中国与世界的关系进入到历史性变化的新阶段,处理好与外部世界的关系对国家发展的全局性意义变得更为重要,当今世界发生了一些具有战略性和全局性影响的事件,世界处于一个历史转折的关口、新型全球化模式的探索、国际体系转型的方向和方、国际政治权力的位移和下沉、信息和交通技术变革带来人们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变化以及与新历史观塑造有关的国际关系教育等问题,都是当代世界面临的迫切问题、在中国与世界的互动中把握新机遇,确立中国与世界互进的共同价值体系,完善和平发展道路的制度经济和社会基础,提高在国际体系中的协调和协同能力,加强中国的全球行政能力建设,探索多极化的新管理模式,增进中国与世界的互动互识等,都将是未来中国内政外交进步需要面对的重要议题、中国在走向世界的进程中,向来重视国际关系道德教育,以怀仁重义著称于世,中国会作为一个强大而又使人可亲的国家,推动世界向更为和谐的方向发展。
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冷静面对世界大势的风云变幻,客观认识中国与世界关系的变与不变,坚持把中国发展与世界发展结合起来,把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同世界人民的共同利益结合起来,这是我们在当前和今后相当长时期内都应坚持的立场和姿态!根据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这些年来的成功实践经验,在21世纪第二个十年或更长时间,尽管来自国际国内的压力和挑战层出不穷,尽管我们面前可以预料和难以预料的困难依然众多,但是中国在发展、中国在大发展、中国还将持续大发展这一条,本身就是世界大势中的一个越来越突出、越来越重要的因素。
而这又必将成为我们在21世纪第二个十年以至更长时间,获得新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的根本立足点。
展望前景,可以确信,一个富强、民主、繁荣、稳定的中国必将给世界带来更大的市场和更多机遇,必将为世界的和平与发展作出更多贡献! 在党的正确领导下,我们有理由相信,我们一定能抓好机遇、更能成功应对挑战,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参考文献
[1].和谐世界视角下中国与世界关系的新变化与战略新选择[J]. 东南亚纵横, 2009, 1: 017.
[2].苏长和, 王晓玲, 宋微, 等. 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思考中国与世界的关系[J]. 世界经济与政治, 2012 (4).
[3].蔡拓. 当代中国国际定位的若干思考[J]. 中国社会科学, 2010, 5: 009.
[4].乐玉成. 关于中国与世界关系的十点思考[J]. 国际问题研究, 2012, 3: 002.
[5].吕邦安. 国际战略形势及中国与世界关系的变化[J]. 现代国际关系, 2008, 9: 012. [6]胡锦涛.努力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J].人民日报.2005,9.
[6].时殷弘. 现代国际关系史.[J].当代中国与世界认识方法[J].史学月刊[J].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3.。